本文目录一览:
- 1、《滇西1944》里的总座是卫立煌还是杜律明?
- 2、滇西1944总司令是谁
- 3、看完中国远征军 很佩服韩绍功这个人 我想知道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 4、滇西1944人物结局
- 5、滇西1944
- 6、历史上有龙文章、虞啸卿这些人物嘛??
- 7、珍惜1944滇西1944电视剧
- 8、滇西1944主角们的生死
- 9、左云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
《滇西1944》里的总座是卫立煌还是杜律明?
这片子有穿帮。明明是在云南、缅甸、印度那边,镜头里到处都是松树,太不合历史逻辑了吧。
是杜律明.另两人的经历不符合你看他的经历就知道啦.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使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受到重创,歼灭日寇4000余人,击毙敌旅团长,获昆仑关大捷。1942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1943年1月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谢谢采纳
滇西1944总司令是谁
孙立人和廖耀湘还在印度呢,我认为是卫立煌,当时还有象李弥,宋希联
卫立煌
孙立人
这是位让国共两党和全国人民都爱戴的爱国将领!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值得后人称颂铭记!
卫立煌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的作战,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一军第14师师长。1927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1928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1930年任第十四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山西忻口(忻口战役)抗击日军第5师等约5万人的进攻,在会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4月,访问延安,更增强了与八路军合作抗日的信念。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战区总司令,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相互支援。1941年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指挥所部击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1945年1月所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孟尤会师,打通滇缅公路,4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被美国《名人词典》以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时代周刊》称为“常胜将军”。
解放战争后期,1948年1月在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
1955年3月卫立煌夫妇回北京,并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是第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1960年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
看完中国远征军 很佩服韩绍功这个人 我想知道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没有,不过有原型
远征军编制表
(一)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 (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长官 卫立煌(未到任) 罗卓英(继任)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第200师(师长) 戴安澜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新编第96师(师长) 余韶 游击支队 黄翔 工兵团 李树正 装甲兵团 胡献群 炮兵团 朱茂臻 汽车兵团 洪世寿 骑兵团 林承熙 第6军(军长) 甘丽初 第49师(师长) 彭壁生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暂编第55师(师长) 陈勉吾 第66军(军长) 张轸 新编38师(师长) 孙立人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伯龙 新编第29师(师长) 马维骥 另司令长官部直辖36师(师长) 李志鹏 (二)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表(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长官 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 副司令长官 黄琪翔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宋希濂 副总司令 黄杰 第2军(军长) 王凌云 第9师(师长) 张金廷 新编第33师(师长) 杨宝 辎重团 段寿清 第6军(军长) 黄杰(史宏烈继任) 预备第2师(师长) 顾葆裕 新编第39师(师长) 洪行 辎重团 郑殿起 通讯营 冯行之 战车防御营 梁中介 第71军(军长) 钟彬 代军长-陈明仁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又军 第87师(师长) 张邵勋 第88师 (师长)胡家骥 辎重团 吴涛 另集团军直辖第36师(师长) 李志鹏 第200师(师长) 高吉人 第5军炮兵营 指挥官不详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 霍揆彰 副总司令 方天 第53军(军长) 周福成 (赵镇藩继任) 第116师(师长) 赵镇藩(刘润川继任) 第130师(师长) 张玉挺(王理寰继任) 辎重团 刘宝华 第54军(军长) 方天 阙汉骞1944年7月继任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1944年4月转隶新六军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1944年4月转隶新六军 第198师(师长) 叶佩高 第36师 (师长) 李志鹏 1944转隶54军 工兵第2团 林松 通讯部队 指挥官不详 第8军 何绍周(军长) 李弥(副军长) 荣誉1师(师长) 汪波 第82师(师长) 王伯勋 第103师(师长) 熊绶春 另集团军直辖高炮第49团3营 第6军山炮营 辎重团 雷震波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炮兵部队指挥官 邵百昌 工兵部队指挥官 傅克军 通讯营 滇康缅特别游击区总指挥 郑坡 (三)中国远征军驻印指挥系统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总指挥 史迪威 副总指挥 郑洞国 新编第1军(军长) 郑洞国(兼任,孙立人、潘裕昆先后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 胡素(唐守治继任) 新编第38师(师长) 孙立人(李鸿继任)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新6军回国后转隶新1军 新编第6军(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军长) 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李涛继任)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新6军回国后转隶新1军 直属部队战车指挥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 黑格准将 第一支队队长(新编第38师第88团)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队队长 韩特上校 美军第5307混成旅(代号加拉哈特部队)指挥官 梅利尔准将 (四)飞虎队(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指挥官 陈纳德少将
主要战役
1942年:
同古保卫战 仁安羌大捷 缅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远征:
滇西缅北战役 光复腾冲 松山战役 龙陵战役 胡康河谷战役 孟拱河谷战役 密支那战役
重要将领及人物
杜聿明 - 1942年第一次远征军代总指挥(初期)兼第五军军长 罗卓英 - 1942年第一次远征军总指挥 戴安澜 - 第200师师长 廖耀湘 - 新22师师长,1944年任新六军军长 余韶 - 第96师师长 甘丽初 - 第6军军长 彭壁生 - 第49师师长 吕国铨 - 第93师师长 张轸 - 第66军军长 刘伯龙 - 第28师师长 马维骥 - 第29师师长 孙立人 - 新38师师长、1944年任新一军军长 史迪威 -(美国人)中缅印战区参谋长,1942年底至-1944年10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 索尔登 -(美国人)1944年10月接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 郑洞国 - 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 李鸿 - 1944年任新38师师长 唐守治 - 新30师师长 李涛 - 新22师师长 龙天武 - 第14师师长 潘裕昆 - 第50师师长 卫立煌 - 中国远征军(1944年第二次)司令长官 黄琪翔 - 中国远征军(1944年第二次)副司令长官 萧毅肃 - 中国远征军(1944年第二次)参谋长 宋希濂 - 第11集团军总司令 黄杰 - 1943年任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4年9月接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 王凌云 - 第2军军长 钟彬 - 第71军军长 霍揆彰 - 第20集团军总司令 方天 - 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 何绍周 - 第8军军长 李弥 - 第8军副军长兼荣誉第一师师长 陈纳德 - 飞虎队指挥官,少将
殉国将领
远征军殉国军职以上将领 凌则民 陆军少将,第96师288团团长、腊戌警备副司令,1942年4月,缅甸满纳。国民党中央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历任排、连、营长、副团长兼军官教育班班长、团长等职。1942年春,日军扩大对缅甸的侵略。时任国民党陆军第九十六师二八八团上校团长,奉命改隶第五军、远征入缅。以此引为平生无尚光荣之事,以战死异域,马革裹尸等语,与部属互勉。抵缅后,奉命守卫腊戍飞机场,并警备滇缅公路。4月,第九十六师奉命抵平满纳阻敌。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和十八师团主力在空军、重炮和坦克掩护下,向该师猛攻。该师利用既设阵地逐次抵抗,与敌人苦战8天,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柳树人 陆军少将(追授),第5军200师599团团长,1942年5月,缅甸 戴安澜 (1904—1942)安徽省无为县练溪乡旗杆戴村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少将师长,1942年5月26日在缅甸茅邦村抗击日军的战斗中牺牲。蒋介石电令务必将其遗体抬回祖国,终因天气炎热3日后被部下火化带回中国。1942年7月6号,腾冲县临时县长张问德,领腾冲县数万老少下跪迎接戴安澜灵柩归国。同年10月16日,民国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 闵季连 陆军少将(追授),第36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云南保山 胡义宾 陆军少将,第5军96师副师长,1942年6月27日,缅甸埋通 李竹林 陆军少将,滇缅警备司令、远征军兵站参谋长,1943年夏,缅甸 陈范 陆军少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高参,1944年1月31日,缅甸 张剑虹 陆军少将,第5军高级参谋,1944年1月31日,缅甸 洪行 陆军中将(追授),第6军新39师副师长,1944年12月17日,云南龙陵 李颐 (?--1944年)湖南省醴陵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1943任中国远征军第六军预备第二师第五团上校团长。1944年,在腾(冲)龙(陵)战役中牺牲。1944年11月29日,民国政府追任为陆军少将。 覃子斌 ( ?-1944)湖南大庸人。陆军远征军第54军198师594团上校团长。曾建“华夏敢死队”与日军148联队第一大队长吉原少佐“战神冲锋队”于高黎贡山冷水沟对决。44年5月11日大反攻。渡江后助攻北斋公房时殉国。国民政府追赠陆军少将。
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既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没有
韩绍功,热播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的主人公。由黄志忠饰演,是一位经历了大小各种战役的上校军官,远征军战斗英雄的代表人物。
远征军电视热映 部分史实被误读 部队不是一拨人 败军背后有隐情
寻找原型 200师没有韩绍功
军队溯源
此远征军非彼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片名源自缅甸和滇西与日军作战的中国军队统称,不过如果从当时中国军队的编制情况来看,该片却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参战部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英三国开始把中国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提上正式议程。不过,最初各方使用较多的说法为入缅军。1942年3月12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长官司令部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才成为我军的正式番号。
戴安澜将军的第200师,就隶属于远征军的主力,第5军。孙立人将军的新38师则在第66军麾下。
我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部队分别撤往印度和国内。撤往印度的部队后来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在注入新的兵员后编成两个军。
驻印军是我军缅北反攻的主力,其中参加过第一次入缅作战的部队只有新38师和新22师,这两支部队在后来的缅北反攻中是我军的绝对主力,席卷缅北,势不可挡。
反攻缅北 其实是“驻印军”
电视剧主人公韩绍功所在的第200师在撤回国内后,归入重新组建起来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指挥。重组后的远征军扩充到5个军16个师,是1944年滇西反攻的主力。
不过,200师在滇西反攻中未能重现之前的辉煌,没有参加著名的松山战役。据《远征军各部编成参战概见表》统计,200师在滇西反攻中主要参加了收复龙陵的战役,损失也不大,截至1944年12月31日,200师共伤亡官兵 3200余人,在各参战部队中并不算多。
因此,从当时中国军队的编制来看,远征军指的是参加了第一次入缅作战或是滇西反攻的部队。要讲述缅北反攻的故事,用“驻印军”的说法会更准确。
对接原型
200师仨团长 哪个都不是韩绍功
根据远征军战史记载,入缅参战的200师下辖三个主力团,其中包括第598团团长郑庭笈、第599团团长柳树人、第600团团长刘少锋。
在远征军向国内撤退途中,柳树人率599团担任后卫,途中遭日军伏击,以身殉国。598团团长郑庭笈当时兼任师步兵指挥官,在师长戴安澜殉国后代任师长,并于1942年6月被任命为师长。而刘少锋后来也担任了200师副师长。所以,从履历看,像韩绍功这样在200师、新38师任要职的人是不存在的。
不过,从200师到新38师,正好与中国军队在缅甸作战的重心转移相匹配。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同古大战与野人山撤退这两大事件,200师都是主角。第二次入缅作战时,200师的经历比较简单,而新38师却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力,无疑是缅甸作战的重心。所以电视剧为韩绍功设计了这样传奇的履历,更多的是为了全面完整地展示中国军队两次入缅的作战经历。
评价盟友
四处逃窜 英军确实“不给力”
在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中,曾有这样的剧情,在重庆的谢孝彰发现,因人性的自私和国家利益原因,英国人实在难以指望,并且我军应早做打算。但谢的建议却遭到上司、同事的嘲笑。
英国在缅甸战役中的表现,确实令人大跌眼镜。一方面装备先进的英缅军队被日军撵得到处跑,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军队入缅抗战百般阻挠,不得已请来中国援军后,又处处为自己打算,不惜牺牲我军以保全自己。
不过,对于英国盟友的不给力,其实中国政府、军队的高层早在入缅作战之前就有领教。而并非剧中所言那样,谢孝彰曲高和寡。
在1941年12月底与英方的一次会议中,由于英国人坚持要瓜分美国援华抗战物资,谢孝彰的“大老板”、当时的国防部长何应钦甚至和英国人闹得面红耳赤,说出“中国愿将所有在缅甸的租借物资全部退回美国,停止中、英、缅合作”的气话。蒋介石也下令已经动员起来的第5军和第6军暂时不用入缅。
中国方面对这个盟友的不满,可见一斑。实际上,由于英方不配合,我军在经历了三次动员后,到开战两个多月以后的1942年2、3月间才得以逐步进入缅甸。
求助中国 其实是想弃缅保印
物资还是小问题,英方更担心的是,向中国军队求援会影响英国人在战后继续统治缅甸。为此,英国在向中国求援的同时,已定好了“弃缅保印”的战略。
请求中国出兵,与其说是为了保卫缅甸,倒不如说是用来掩护英军撤往印度。所谓旁观者清,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把英国人看得很透。日军编写的《大东亚战争全史》指出,“老奸巨猾之英国,不外以重庆军与英领马来、香港之印度兵,同为一种消耗品尔。”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林蔚在所写的报告《缅甸作战经过及失败原因》中,痛陈了英方对缅甸作战中给我军造成的不利影响。
林蔚指出,我远征军失利有三大主因,分别是:主力的第5军和第6军入缅动作过慢,以致错失战机;英方毫无全局谋划,无作战方案,而又要求我军逐次用兵,不能集中力量;英方对我军的胡乱指挥。报告中指出,这三大败因,都跟英国人脱不开关系。
点击日军
暴脾气的田中新一是咋没脾气的
前后两次缅甸作战中,日军的第18师团是我军的老对手。这支部队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登陆仰光、占领曼德勒,都有这支部队的足迹。在缅甸全境沦陷后,第18师团负责缅北防务,正好与我驻印军对敌。
第18师团的师团长田中新一算得上是日军中的一位“牛人”。在来到缅甸之前,田中新一在日军中枢机关的参谋本部担任作战部长。此人脾气暴躁,动辄与同僚“武斗”,更因征用民船的问题与当时的日本首相兼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大吵一架。当时田中在气急之下,对着东条大爆粗口,称其“八格牙鲁”,结果第二天就被赶到了缅甸。
而就是这样一位连首相也敢骂的牛人,在胡康河谷战役中被孙立人将军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孟关之战,第18师团损失万余人,田中新一自己也被我军赶进了野人山,吃足了苦头才逃出来,第18师团司令部的大印也被我军装甲部队缴获。而这一次,暴躁的田中新一全没了脾气。据统计,第18师团在缅甸作战4年,先后损失兵员3万多,绝大部分是被我驻印军所消灭。
本版文/记者 杨铮 制图/李铭 周建文
全国人大代表裘山山日前在人大会议上建议,搜寻中国远征军抗战烈士遗骸,迎接亡灵回国。裘山山说,远征军为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国家不应忘记。今天,本报推出七个版策划,向您展示远征军背后的故事。
喜欢看《中国远征军》的观众往往会有一些疑问,“上校连长”韩绍功是否真有其人?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怎会在日军面前一触即溃?与远征军对垒的日本军队究竟什么来头?
为了还原这些历史,记者近日来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这座位于南京中山东路的档案馆,曾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旧址,距离总统府也不过数里之遥,是国内收藏民国时期历史档案最丰富的地方。
在这里,记者查阅了大量有关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珍贵史料,也发现了许多电视剧中略去或者误读的史实。
第一次入缅时中国远征军序列
司令长官
卫立煌 (杜聿明代理)
第5军 杜聿明
新22师廖耀湘
96师余韶
200师戴安澜
第6军 甘丽初
49师彭璧生
93师吕国铨
暂编55师陈勉吾
第66军 张轸
新28师刘伯龙 新29师马维骥 新38师孙立人
张轸
甘丽初
卫立煌
杜聿明
编辑本段“虚实结合”还原远征军群像
前仆后继奔赴远征部队的,多达30万人。如何将浴血奋战的将士在一部电视剧中集中体现?邱对的做法是“虚实结合”。总参谋长史迪威、第5军军长杜聿明、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新编38师师长孙立人,这些在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将领,邱对如实记录;那些连尸体都无法找到的无名老兵,则以群像的形式,集中在韩绍功、大秦、姚二林、木匠身上。
真实人物
孙立人(张丰毅饰)
还原程度:★★★★
史书记载:仁安羌大捷让孙立人一举成名,也让他赢得英美将领的信任与尊重,但他后来作为“亲美派”而饱受猜疑,最终含冤被禁。仁安羌大捷功臣之一、团长刘放吾,也跟着自己的长官饱受冤屈。此后,仁安羌大捷的功劳被人冒领,更是让这段历史混乱不堪。一直到最近几年,经过重新挖掘研究,这段历史的真相才得以重现。
剧集回放:《中国远征军》中设计了一段杜聿明与孙立人的对话,杜聿明警告孙立人,说去印度会让中国军人受辱,孙立人表示肯定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电视剧设计了一句经典台词:“尊严是在自己心里,别人拿不走的。”一句话,不仅让孙立人的性格彰显,也令观众动容。张丰毅扮演的孙立人,在剧中是仅次于虚构主人公韩绍功的第二号角色。剧中突出了其在战争中的冷静与果敢,战术上的敏锐与大胆,处理问题时的聪明与自尊。在仁安羌大捷中,剧集将其重新定位———不再是不顾一切救人的感性将军,而是靠情报和审时度势做出决定的理性人士。
戴安澜(徐永革饰)
还原程度:★★★★★
史书记载:史料对戴安澜事迹的记载少之又少,其人物个性更是鲜为人知。戴安澜被称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以作战勇敢闻名。1942年5月16日,戴安澜撤退时在与日军的激战中身负重伤,陷入昏迷。一天,戴安澜从昏迷中醒来,喃喃说道:“反攻!反攻!”另一说法是,他指着祖国的方向,大喊“祖国万岁”。从此,一代抗日名将就此陨落,年仅38岁。
剧集回放:剧中,徐永革表现出戴安澜的三个方面:爱兵如子的柔情,用兵如神的智慧,死而后已的忠诚。这些特点,在第一次入缅战役的悲剧结局衬托下,显得更加悲壮———戴安澜将军牺牲的一段,包括受伤、病重、手指北方充满遗憾地逝去,都成为该剧最大的煽情泪点。如果说《中国远征军》中,孙立人是新派美式风格的军人代表,那么戴安澜将军就是黄埔军人的代表,电视剧不仅强调了戴安澜忠诚与热血的一面,从他给妻子的遗书和诗歌中也展现了他才华横溢的另一面。
史迪威(Zuborenko Nikolay饰)
还原程度:★★★★★
史书记载:约瑟夫·沃伦·史迪威上将(1883—1946),美国将领。1904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曾在驻菲律宾美军服役,后任西点军校教官,其间于1911年首次来华。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1939年间数度来华,历任驻天津美军第十五步兵团营长、驻华使馆武官等职。因其态度直率措词尖刻而得诨名“醋酸乔”(Vlnegar Joe)。
剧集回放:史迪威在剧中显得温和了很多,那种尖酸刻薄的个性没有太多表现,虽然他在剧中也说出了那段中国将官不可救药的名言,但更多地表现为一个不了解中国军人、不了解中国政治的平庸的外国指挥官的形象。他过于信任英军,对战情估计不足,和孙立人在军官任用上的冲突,完全从本国利益出发的思考问题方式,在观众眼中近乎反派。不过,电视剧也表现了他对中国下层士官的爱护和欣赏,他平易近人的性格,对国军士兵不遗余力的赞扬,也有全面的表现。
虚构人物
谢孝彰(刘小宁饰)
和韩绍功的纯粹相比,刘小宁扮演的谢孝彰代表了军人中迷失本质的一部分人,这是电视剧对国民党军队中阴暗面的暴露,当军人开始计较利益得失,试图剑走偏锋时,他们就偏离了作为军人的正常轨道。相对于韩绍功,谢孝彰这个人物更加复杂,也更加矛盾,他与韩绍功的对手戏,两种不同理念的撞击构成该剧的看点之一。刘小宁将这个角色演得细腻可信,性格塑造得非常丰满。
杨文(郝柏杰饰)
由一个虚构人物带出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远征军》的故事特征之一。杨文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秦大岭的东北身份一样,是这部剧试图囊括全国抗日众生相的印记。他是日军在滇缅之战中卑劣使用毒气的见证人,也是野人山大撤退中女兵几乎全军覆灭的见证人。
秦大岭 (郑昊饰)
秦大岭算得上军官和大兵之间的分水岭。职位不高不低,副连长;一口东北腔,让人想起远征军中的东北军士兵。大秦作为韩绍功的左膀右臂,是个合格的基层军官,粗鲁仗义,还带点喜剧色彩。也许是为了突出东北特征,他的东北话显得有些“用力过猛”,但是这个人物却被塑造得非常可爱,让人喜欢。
姚二林(谢孟伟饰)
姚二林代表了远征军中一部分从没上过战场,不曾有过军人精神的士兵,他们不是为了信仰而战,也不是为了激情而战,因此在战场上与真正的军人格格不入,甚至险些因为当逃兵而被枪毙。但在战火中他们一步步成长。这样的人物让远征军故事显得更加可信,有着浓厚的人情味。
滇西1944人物结局
《滇西1944》的主要人物结局如下:1.姚文元:最终在战斗中牺牲。2.杨子荣:最终在战斗中牺牲。3.韦春红:最终成为了党的秘密情报员,因其勇气和忠诚而受到了高度评价。4.潘如燕:最终成为了新四军党组织的一员,为革命奋斗终身。5.张琳:最终成为了全国妇女界的杰出人物,为妇女争取权益尽力发挥她的力量。6.杨立新:最终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人,但她的贡献并没有被遗忘,她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7.吴敬梓:最终成为了一名诗人和作家,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财富。8.熊道明: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艺术的经典之一。这些人物的结局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未来做出了贡献。
滇西1944
1没有
2碉堡自身是由一块长在地上的大石头从下向上挖掘的
我觉得应该没有,但应该有原型,那个时期像马成龙,韩老贵,陈山东这样的兵是有一部分的,是不是叫这个名字就不知道了,应该是虚构的。另外你说鬼子地堡炸不跨,是从天上炸不跨,松山地堡最后还不是让中国军从地下炸上天了(见滇西1944第36集),但也确实够坚固的,飞机大炮都炸不掉。
是虚构的名字,但历史上的确有这样的人
当然没有了,是虚构的。
3人是虚构的的
但鬼子的地堡就是那么厉害
鬼子的缅甸派遣军总司令,第十五军任司令官,五十六师团长(也就是电视里的那个师团长)曾亲往视察,现场观看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数枚五百磅重型炸弹直接命中亦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 3个大鬼子对此极为满意。
不信你看 http://baike.baidu.com/view/902031.htm?fr=ala0_1_1 中的战场概况
历史上有龙文章、虞啸卿这些人物嘛??
历史上没有龙文章、虞啸卿这两个人物,他们是电视剧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影视剧虚构的人物
虞啸卿出身将门,出场时是川军团团长。结合历史,虞啸卿的原型很可能借鉴了第八军军长何绍周,军政部长何应钦的侄子。
龙文章自称能与鬼魂对话。他对战争有着独特的敏锐嗅觉,明白有战争就有牺牲的道理。却又不能真正面对因自己的命令而失去的生命
扩展资料:
虞啸卿和龙文章的兄弟之情
虞啸卿和龙文章,两个看似天差地别的人,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内在。一场保家卫国的战役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然而在第二次南天门之战后,两人从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着实令人惋惜。
高高在上的师长虞啸卿与草根出身的龙文章两人可以说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性格最为复杂和矛盾的。他们俩看似天差地别,其实在骨子里面有着深深的相似。两人原本可以惺惺相惜,但却“不堪一击”,在经历南天门一役后,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龙文章
百度百科-虞啸卿
龙文章的原型应该是:洪行。
洪行:湖南宁乡西冲山(今宁乡东湖塘镇)人。先后任预二师副师,新39师师长。为什么说龙文章原型是洪行,理由如下:
1、龙文章的南天门阻击同洪行率预二师在腾北阻击非常相似。
2、洪行经常戴斗笠赤脚视察军情民情,和龙文章以及他的炮灰们的不拘衣冠相似。
3、龙文章有亲自侦察日军南天门防御情况的经历。洪行同样有化装成苦力,侦察日军飞凤山要塞的经历。
4、洪行调任新39师师长后,在滇西反攻战役的龙陵会战中奉命死守张金山、南天门、双坡阵地,阻击从芒市方向增援而来的日寇主力,全师几乎拼光。这同《团》剧末龙文章死守树堡的情况非常接近。
5、龙文章为了开会,出车祸受伤;而洪行也因开会,回程途中自驾吉普车失事而意外殉职!
龙文章原型人物是覃子斌少将,湖南大庸人
历史上没有虞啸卿,龙文章些人物。
虞啸卿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人物,由邢佳栋扮演。虞啸卿出身将门,出场时是川军团团长。 原先有人认为人物参考了戴安澜、孙立人等多位将领的形象和事迹。不过,结合历史,虞啸卿的原型借鉴了第八军军长何绍周,军政部长何应钦的侄子。何绍周指挥的松山战役被认为是剧中第二次南天门战役的原型。
只是松山战役发生的过程并不是电视剧和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反而和第31集至第33集沙盘推演描述的几乎一模一样。我方以15:1的战亡比,艰难地取得了松山战役的胜利。
龙文章的原型是:洪行。
洪行:湖南宁乡西冲山(今宁乡东湖塘镇)人。先后任预二师副师,新39师师长。为什么说龙文章原型是洪行,理由如下:
1、龙文章的南天门阻击同洪行率预二师在腾北阻击非常相似。
2、洪行经常戴斗笠赤脚视察军情民情,和龙文章以及他的炮灰们的不拘衣冠相似。
3、龙文章有亲自侦察日军南天门防御情况的经历。洪行同样有化装成苦力,侦察日军飞凤山要塞的经历。
4、洪行调任新39师师长后,在滇西反攻战役的龙陵会战中奉命死守张金山、南天门、双坡阵地,阻击从芒市方向增援而来的日寇主力,全师几乎拼光。这同《团》剧末龙文章死守树堡的情况非常接近。
5、龙文章为了开会,出车祸受伤;而洪行也因开会,回程途中自驾吉普车失事而意外殉职!
扩展资料《我的团长我的团》南天门战役原型详解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英军向西沿公路逃进印度,中国军队则分路进入丛林,分别向西、东北方向撤入印度、中国。缅甸的陷落使滇缅路被截断,国际援华物资无法通过陆地运输进入云南,日军从缅甸进攻,形成对中国的两面夹击之势。
依靠了怒江边的惠通桥阻击,国军迅速西进反攻,以及“飞虎队”的空中攻击和支援,才将日军挡在怒江一线,国民政府领导的全面抗战开始进入自77事变开始以来最窘迫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历时2年多、牺牲惨重的“驼峰航线”运输开始了。为了使国民政府能够有信心坚持抗战下去,美国政府不惜以损失飞机317架,飞行员1519人的代价,进行了历史上最为疯狂也最为无奈的战略空运。
时间到了1944年初,国民政府决定要从怒江一线向云南省西部盘踞的日军进攻。
1944年5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再次组建的中国远征军在江水震耳欲聋的涛声中从怒江东岸开始渡江。怒江水激浪横,巨石堆叠。舟艇工兵在战区外缘的大理洱海训练充分,整个渡江行动十分成功,除了一名士兵落水身亡,以及跟在筏子后泅渡的骡马被浪卷走几匹之外,没有出现多少混乱和损失。
小股日军曾在对岸群山中进行骚扰,但力量单薄,一经反击就退进莽莽丛林,消失得无影无踪。过了江的国军仰着面向峡谷的上方拼命攀登。怒江西岸整个峡谷基本上直上直下,是防守的绝佳地形。日军躲在高高的峡谷上方的山头上,居高临下,以逸待劳。
松山在今云南省龙陵县境内,西距龙陵县城50公里,主峰海拔2260米,和其它几个山头共同形成一个浅浅的高山小盆地,方圆不过10余平方公里。盆地中是一个自然村,叫做大寨,原有数十户人家,日军盘踞此两年时期内,将大寨作为其军资仓库与指挥部。从大寨向东攀登约1000米就到了松山顶峰,山坡上古松繁茂,高与天齐,故名松山。
在松山顶峰东向远眺,就是深不见底的怒江峡谷,从北向南蜿蜒而来,又渐渐消逝在苍茫的远方。对面群山间沿直插到江中的“一”字形长坡盘旋而下的那条细丝,就是滇缅公路,它在东岸走完长达40公里的两个“之”字形大弯,下到看不见的峡谷底部的惠通桥,过江以后又要再次走完两个丝毫不比东岸逊色的“之”字,才能爬上西岸山脉的最高处,向西边的龙陵、芒市、遮放、瑞丽延伸,最后出了国门,进入缅甸。松山就在滇缅公路在怒江西岸的最后一个大弯处,公路正好从山顶下面绕过。这是卡在滇缅公路上的一枚特制的“钉子”,被西方记者称为“滇缅公路之直布罗陀”。
松山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它紧靠怒江惠通桥,“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
由于松山又陡又高,易守难攻,地势极为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并且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势。哪一方占领松山,哪一方就掌握了主动权、生存权。整个滇西战役,主要是在松山、腾冲和龙陵三大战场展开,其中松山战役是重中之重。
松山乃日军在滇缅边境六大踞点之一,范围虽然不大,但阵地工事构筑非常坚固。驻守松山的日军是第五十六师团下属腊勐守备队,装备有一一五重炮群、反坦克速射炮、高射机枪及少量坦克。兵力3000余人,粮食、弹药储备在两年以上,守备队长金光少佐的司令部设在腊勐街上。
一年前,日本驻缅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和第十五军新任司令官年田口谦看中了松山,认为松山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从缅甸调来一支工兵部队,另外从泰国、缅甸调来两万民工,昼夜施工,松山的里外都是工事坑道,其穷2年之力松山日军防御阵地,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复杂坚固。在一些重要地段,连坦克都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活动自如。
日军苦心经营竣工后,河边正三为了考验工事的牢固性,派了10架飞机轮番轰炸半小时,工事内部丝毫未损。
为此,河边正三在给南方军总司令部报告中称:“松山水泥工事的坚固性,足以禁得起中国军队任何武器的敲打,中国军队不伤亡20万休想拿下松山。”
日军在工事竣工后又陆续广筑工事。那些上层铺着钢板的碉堡,布满坡面,如龟背纹,周以刺铁丝数重,堡垒内外,编成浓密火网,互为支援。每个堡垒分为三层,上作射击与观测,中作寝室或射击,下作掩蔽部或弹药粮仓库。
因此驻守日军113联队队长松井秀治放言:“松山筑起的是战略保险箱”。
此外,日军阵地还有完备的供水、供电和通讯系统,甚至设置了慰安所,摆开了死守到底的架势。
6月4日,国军第71军渡过怒江后开始仰攻松山,71军开始只出用了一个步兵团,决心在军属山炮营支援下几天之内全歼松山日军。但反复攻击了近一个月进展缓慢,71军军长钟彬不得不介入指挥,并调来第二军新39师117团加入攻击,付出了1600余人伤亡的代价,到7月7日,总算攻下了日军竹子坡、腊勐街、阴登山几个支撑点,就再也攻不动了,双方僵持在距渡江地点直线距离4000余米的山头上。
当面日军的主力逐渐退上松山,死死钉在西岸最高峰上,仍旧阻碍着滇缅公路。国军占领拉勐街后,对松山日军形成包围,攻击部队改由攻击力更强的国军第8军担任主攻 。
松山久攻不下,第11集团军只好将大部兵力取道下游平嘎,沿崎岖小道绕过松山,迂回对龙陵城进行包围攻击,与从边境上的遮放、芒市战略支撑据点火速来援的日军56师团主力迎头开战,双方在龙陵周围大山上鏖战。日本炮兵用优势炮火将四周中国军队的阵地轰成一片片焦土,然后由挺着刺刀的日本步兵冲上阵地同缺弹少粮的中国士兵反复肉搏。
远征军背后的松山始终像鱼刺那样卡住了运输路线的咽喉,后勤供应被迫依赖于人扛马驮的原始方式和险峻的山道。绵绵阴雨中,疾病和自然灾害频发,摔死病亡的人和马不绝于路,呻吟和哀号不绝于耳,躺在泥水中奄奄一息却无力后送的伤员与日俱增。国军的重炮被阻于松山,后勤供应既不及时也不充分,弹药粮秣的消耗补充困难,只能以血肉之躯承受惨重伤亡。
随着日军战役预备队的加入,日军攻势日趋猛烈,龙陵外围许多阵地反复拉锯之后得而复失,整个龙陵战局甚至几度有溃围之势,虽竭力维持仍险象环生,岌岌可危。必须打通滇缅公路松山段,彻底改善后勤运输状况,使炮兵和援军尽快投入战场。否则,一旦日军冲破龙陵之围,来自龙陵、芒市、遮放、畹町、密支那的日重兵突进至松山,居高临下向无险可守的国军压下来,当面国军的江防有顷刻间土崩瓦解的可能。
由于补给线被切断,龙陵城外的数万国军将重蹈1942年入缅远征军覆辙。这样,围攻腾冲日军148联队的国军第53、54军腹背完全暴露,国军反攻大计将彻底失败,甚至连怒江天险也将无兵可守,战略后方大西南腹地将洞开,再一次引起各种连锁反应……
在1944年夏秋的滇西战场上,全局中最有分量的一颗棋子就是松山,双方都清楚看到了这一点,一方死守不退,一方强攻不懈,最终酿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浴血大战。
珍惜1944滇西1944电视剧
《珍惜1944》是中国大陆翻拍的一部历史类电视剧,于2018年12月21日在东南卫视和安徽卫视首播。本剧主要讲述了1944年,滇西抗日根据地的党政领导、军民干部和官兵英勇抗击敌人、保卫家园的故事。本剧首先展现了滇西地区的艰苦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作战、情报、党建等方面的组织和能力。另外,本剧还着重描写了当时的民族团结,民族矛盾等问题。通过剧情的展开,将观众带入到历史背景下,亲身感受到了中国抗战的艰辛,更能深刻理解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本剧全程采用了高质量的摄影、音效和演员,每个角色塑造都非常到位,展现了人物形象内心的矛盾和成长。同时,剧情也相当紧凑,扣人心弦,足以让观众看得过瘾。总之,《珍惜1944》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类电视剧,展现了在艰苦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滇西地区进行抗战的故事,值得观众珍惜。
滇西1944主角们的生死
就剩下马成龙还活着。
马成龙活着;
韩世贵跟董存瑞一个死法;
沈丽萍、菜大姐死于定禅寺;
猴子、胡子、王希华死在松山;
朱莹莹、陈山东、汤姆在攻打松山时阵亡。
左云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
左云是电视剧《飞虎队大营救》里面的角色人物,由宋笠娜扮演该角色。
宋笠娜,出生于四川,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主演《大汉风》、《红领章》、《昭君出塞》、《施琅大将军》、《滇西1944》等多部影视作品。
军旅题材的战争戏《飞虎队大营救》,该剧讲述的是美军轰炸机被日军击落后,日军搜捕幸存飞虎队成员及携带机密文件,在八路军、国军救援过程中,褚家寨也参与其中。而八路军为达到赶逐达虏而谋划了更加隐秘而伟大的计划……
在《飞虎队大营救》中海顿饰演国民党晋绥军团长,郑晓宁饰演褚家寨首领褚山虎,杜旭东饰演上党地区日本陆军旅团少将旅团长,李梦男饰演八路军团长包卫国,习雪饰演日本特务顾雨萌,宋丽娜饰演左云……除此之外,还有老戏骨王奎荣、刘雪华等加盟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