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坦洋红茶的特点是什么
- 2、坦洋工夫红茶有什么特点?
- 3、详谈坦洋工夫红茶
- 4、坦洋工夫的制作工艺
- 5、福建“三大功夫红茶”是什么?
- 6、下列不属于“坦洋工夫”茶的特点的是()。
- 7、正山小种与坦洋工夫有什么区别?
- 8、坦洋工夫是什么茶(图文)
- 9、地瓜味红茶是真红茶吗?
坦洋红茶的特点是什么
条索圆紧匀秀芽毫金黄,色泽乌黑油润有光泽,汤色红艳清澈明亮,滋味清鲜甜和爽口,香气醇厚桂花香,叶底红亮匀整
炙热于死地
“坦洋红茶”全称“坦洋工夫茶”
坦洋工夫红茶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相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一1874),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试制成功,迄今已有100多年。产区分布很广,以福安市坦洋村为中心遍及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以当地有性群体种为原料,外形紧结圆直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气清鲜高爽,汤鲜艳呈金黄色,滋味醇厚,叶底红匀光亮。
工艺
历史上坦洋工夫在初制过程中,要着重掌握好萎凋工艺,在高山茶区则十分重视加温发酵的技术处理。坦洋工夫的精制一般采用多级付制,主产品回收的办法,由于其产区辽阔,地拼配高山、平地,春夏秋季原料,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坦洋工夫红茶保持稳定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乃是精制的关键。
坦洋工夫红茶试制成功后,经广州远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名声就不胫而走,大批茶商接踵而至,入山求市。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881一1936)的50余年,坦洋工夫红茶每年出口都在500吨左右,其中以1898年为最盛,出口量达1500吨。坦洋街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成为福安市的主要红茶产区和周围七八个县的集散地,产品远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前随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市场上,尤其是东欧、英、俄等国对茶叶需求量的增长,发展坦洋工夫红茶的生产,扩大出口创汇,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坦洋工夫红茶有什么特点?
1鲜叶原料 以福安菜茶、福鼎大毫、福安大白为佳,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芽叶要求新鲜完整,防止挤、压、折损伤。
2萎凋
特种坦洋工夫红茶萎凋主要采用室内自然萎凋。萎凋室要求地势凉爽,南北方向,四面通风,门窗多容易开闭,以使空气流通,便于控制湿度和空气,最适宜温度22℃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0%0左右,鲜叶摊放在萎凋架的萎凋帘上,每m?摊叶1-1.5kg左右。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需18-24h即可完成萎凋,在温度较高、相对湿度低的条件下,萎凋时间可缩短到10-12h,在阴雨低温时萎凋时间有时长达36至40h。应注意上下翻叶动作要轻,以免鲜叶损伤红变,地面和萎凋帘要保持清洁,摊叶的厚薄要均匀。萎凋槽萎凋温度、风量先高后低,时间4--5个h。
良好的萎凋是形成红茶优良品质的前提。萎凋不足,叶子经揉捻必然产生较高碎片,部分叶子发酵不良,茶汤淡薄,色不红艳,叶底夹带花青;如萎凋过度,则细胞芽叶干枯,汤色深暗。萎凋适度应同时掌握:1、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失去光泽;2、芽叶失去紧张状态;3、鲜叶部分青草气消失并散发出一定的清香;4、叶质柔软,嫩茎折之不断;5、一般含水量60%左右。
3揉捻
揉捻室温度一般要求在20-24℃,相对湿度85-90%,并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采用55型揉捻机,每桶装叶量35-40kg,揉时为60min左右,其压力掌握方法为:不加压(30min)--轻压(15min)--重压(l0min)--松压(5min)--解块发酵。
揉捻充足细胞破碎率高是发酵良好的重要基础,使成茶滋味浓厚,条索紧结;揉捻不足时细胞破碎率低,会降低发酵效果,造成茶叶滋味淡薄,汤色不浓,甚至带青草味或叶底花青;揉捻过度,芽叶破碎,茶汁损失,也损害茶叶品质。揉捻程度应掌握细胞破碎率达80--90%,细胞汁大量流出,局部揉捻芽叶泛红,并发出浓烈的青草气味。茶团、茶包用手工解块后发酵。
4发醉
红茶特有色、香、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叶子内部各种化学成分发生氧化的结果。这种变化不管是有酶参与的活动或是自动氧化,都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温度、湿度、空气的控制尤为重要。因此:1、温度。发酵室温度应控制在22--24℃为适宜,最高不超过28℃,时间2h至2h30min。在控制发酵室温度的同时,亦应考虑到发酵叶内部由于氧化过程的进行,发酵叶的温度常比室温高,一般较室温高2-6℃,如果叶温过高,可在室内墙壁上洒水,以降低室温来维持正常的叶温。2、湿度。发酵室相对湿度应保持85一90%为宜,可用冷热水喷雾调节,也可采用塑料薄膜搭设简便发酵室保持温湿度,或在发酵盘上盖上湿布,达到保湿目的。3,发酵室须有良好的通气,注意避免日光直射。
发酵是在发酵室进行,将揉好的茶摊在框内,摊叶厚4cm左右,不需加压,不需翻拌,保持疏松通气。一般发酵时间春茶3-5h,夏茶1-2h,但发酵因条件特别是气温的变化,时间要灵活掌握,特种坦洋工夫红茶发酵程度比正常红茶稍偏轻。发酵适度的特征是叶色基本上变为新铜红色,一般红中带黄,青色消失,发出浓厚的苹果香气乃至桂花香气,叶脉及汁液泛红。发酵不足,叶色不红,香气不纯带青草气,汤色泛青,叶底花青,滋味苦涩。发酵过度则香气低闷,汤色叶底红暗,滋味平淡。发酵完成后,如果烘干设备不足,应立即将发酵叶薄摊于阴凉处,以免发酵过度。
5干操
特种工夫红茶采用二次烘笼人工干燥,中间摊凉一次,以杂木炭为燃料。1、明火高温初烘。以焙蒂烫手为宜,茶叶厚度2cm,时间15至20min,每分钟进行翻拌一次。2,暗火低温复火。以焙蒂灼手为宜,厚度4cm,时间30min,每10min翻拌一次。每次翻拌时,焙笼须离开焙穴,轻拿轻放,防止茶叶片末下落燃烧,使茶叶产生焦味。焙至闻到甘甜清香,干茶手捏有刺手感,干度达到93%即可。
特种坦洋工夫红茶“金针王”成品茶特点:外形条索紧结匀称,色泽乌黑油润稍显白毫,香气清甜,汤色红艳,滋味甘醇,叶底鲜红明亮。
详谈坦洋工夫红茶
详谈坦洋工夫红茶
导语:坦洋工夫红茶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相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一1874),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试制成功,迄今已有100多年。产区分布很广,以福安市坦洋村为中心遍及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条索圆紧匀秀芽毫金黄,色泽乌黑油润有光泽,汤色红艳清澈明亮,滋味清鲜甜和爽口,香气醇厚桂花香,叶底红亮匀整,深受消费者青睐。
福安是“中国茶叶之乡”,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雅士曾留下众多茶叶赞美之辞,民间也流传着大量茶叶生产和茶农生活的传说、歌谣和谚语,并形成了一套十分讲究的品茶技艺。因此,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成了探索福安历史人文的一个窗口。福安茶树品种最多,生产茶类最多,最著名的当属“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红茶创产于清代的咸丰年间,曾作为和平的使者,远销荷兰、日本、英、法、俄等国家,为世界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市在申报“坦洋工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得成功的今天,又将“坦洋工夫”作为福安茶叶的区域品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角逐。与此同时,我们作为茶文化的工作者对“坦洋工夫”茶艺进行深入探讨,以促进茶产业茶文化共同创新和发展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坦洋工夫”之乡茶艺探源
坦洋工夫被列为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首,它的原产地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位于闽东最高的峰峦——白云山麓。这里常年烟云缈缈,雨雾濛濛。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有个叫胡进四的茶农用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工序精制而得汤色红、味鲜醇、耐冲泡的的工夫红茶,取名:坦洋工夫。酒香不怕巷子深,茶好引来四方客,坦洋工夫红茶以其翘楚的魅力迅速扣开国门,销往海外,芳名远播。最鼎盛时,光坦洋村一条街就有三十六家茶行。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茶叶收购范围几百里,揽括周围七、八个县,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国外来信只要直书“中国坦洋”,无须冠以省、地、县名便可准确无误地送达收信人手中。现如今,福安已拥有茶园30余万亩,年产量两万多吨,出口茶叶3000余吨。福安,不仅是坦洋工夫的原产地,还是我国绿茶,花茶的主产区。
在悠久种茶、饮茶历史的薰陶下,福安人在恳亲访友、馈赠礼品、婚丧喜庆、古葬习俗、治病药方等生活和民俗的领域中,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福安人喜茶重茶,将茶叶列为开门七件事之列,接待客人先茶后饭,谓之“茶哥米弟”。有句茶谚“天亮一碗茶,药店无交家”,意则每天喝茶有益健康。饮茶,植根于民间生活,有时粗犷,有时精细。比如农家人田间地头劳作,以大陶壶冲茶,大碗饮喝,随意而又简单,不拘礼节,不讲章法,主要用以解渴。而一旦有客至家中,必以小瓷盅冲泡,还要用茶盘端上敬客。如果是不常造访的贵客或远道而来的稀客,则要以冰糖茶招待,并佐以茶食,以表热情周到。泡茶之水也有讲究,一定要是刚烧开的水,最忌“无意冲茶半浮沉”。
饮茶习俗,流传于福安民间更是趣味生动,多姿多彩。松罗乡一带的畲族村庄沿袭着一个谐趣横生的习俗——宝塔茶。畲族新娘过门之前,女方“送嫁嫂”用五只碗叠成一个三层的宝塔,一碗作底,中间三碗,再在顶层压一碗。倒上泡好的茶水,托举到前来迎亲的“亲家伯”面前,“难为”亲家伯,要求他一滴不溅喝完这些茶,才可接走新娘。亲家伯接茶盘拆宝塔的过程也有技巧:用牙咬住顶上的一只碗,双手拢住中间的三只碗,仰脖喝尽茶水,将其余四碗分给同伴共享。游戏逗趣毕,敲敲打打新娘踏着米筛出娘家门;新娘茶是福安畲汉两族同有的一个习俗:新娘婚后第二天上午要到厅堂上会见夫家的女眷,在伴娘妈的指引下,新娘沿大厅四周向左右长辈一一施礼,俗称走“四角坪”。之后由伴娘妈引席认亲,新娘敬献用红枣、冬瓜糖、冰糖、花生和茶叶冲泡的糖茶;过年茶是正月初一早饭后,住在同一座大院的左邻右舍按各家人数互相敬献糖茶和年糖年饼,气氛喜庆祥和,并互祝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和和顺顺、早发大财;出行茶就是新的一年里家人第一次出远门、上学、上班要喝蜜糖茶,喻意:嘴甜好办事。除此之外,福安人敬茶如神,在祭祀仪式中茶总是摆在最前头。畲乡人还有病逝带茶归的风俗:去世的老人手上要执一茶枝,据说茶枝一拂能使黑暗变光明,归阴时好开路。茶还作为定情信物,小伙子第一次到女方家,送一包茶叶,一包冰糖,要是女方家长乐意收下,这门亲事就有七分成了。诸此种种,可见福安人爱茶敬茶的心理态势。
流传于民间的象征型、生活型、药用型的茶俗,还有艺术型、祈福型的茶道,都充分体现了福安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林语堂说:中国人最爱品茶。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品茶习俗往往是茶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这些生活茶艺就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取之不尽的茶文化的源头。
二、“坦洋工夫”茶艺探讨
根植于福安这片茶香飘溢的沃土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老独特、绚丽多彩的福安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的茶艺节目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茶艺与绘画、音乐、文学、舞蹈一样,虽形式不同,但都力求表达一种思想。茶艺的主题与核心通过泡茶者倾情演绎表达出来。自九十年代初福安市连续举办两届“中国(闽东)福安国际茶文化交流会”以来,历经十余载,我们茶艺团按各种茶艺自身的技术要求进行编创、移植、改编,形成了一系列茶艺节目。有:茉莉茶艺、乌龙茶艺、禅茶艺、畲族新娘茶艺、畲汉新娘茶茶俗、畲族宝塔茶茶俗表演等。组合成一台集茶歌、茶舞、茶艺、茶俗于一体的茶艺晚会。以这种茶艺晚会的形式接待到当地指导工作的专家、洽谈商贸的外宾,高雅而独特。茶艺团还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福州、武夷山等地演出,为宣传福安,发展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坦洋工夫红茶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于舞台,它独具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应当用怎样的手法表现出来呢?早期,坦洋红茶的冲泡是用一套黑瓷烫金梅花图案的朴实稳重的咖啡茶具,配上茶匙、糖夹和黑色脱胎百福茶盘,由茶艺小姐分到各桌上冲泡来完成的。表演前茶艺小姐在后台烫杯,温壶,用茶量按一人5克计,一桌30克上等红茶。在壶中泡好,糖罐内盛放满方糖,奶杯里泡匀咖啡伴侣。这些都备好后装入茶盘,茶艺小姐们身穿暗色素雅的印花丝绒旗袍,右手将茶盘高高托起,左手护着茶盘边沿,鱼贯而出,分成一人一桌,按“凤凰三点头”的招式,分三轮(每杯三次)将红茶汤注入茶杯,按西式咖啡茶礼摆放好杯、托和茶匙,恭恭敬敬地献给每位宾客,而后,再礼貌地依次为需要调饮的客人添上方糖和咖啡伴侣。这套茶艺亲切、温馨,朴实无华。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人们的.文化生活要求、艺术欣赏、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先前的泡法延续多年,显得陈旧乏味,推陈出新迫在眉睫。更何况坦洋工夫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荣登英国女皇下午茶的大雅之堂,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而名噪欧罗巴洲。作为闻名遐迩的坦洋工夫红茶故乡的茶文化人,没有为坦洋工夫红茶设计出一套独具特色的茶艺,终究是个缺憾。为了填补此项空白,带着这个心结,我苦思冥想、探索、实验,终于发现坦洋工夫红茶可以佐以少量高度白兰地酒进行参调,口味更加浓烈芬芳,且丝毫无损于红茶高贵醇香的品质。设计出由内到外,由中到西,循序渐进的泡法,不正彰显出当年坦洋工夫从白云山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独特魅力与娇容?
三、坦洋工夫红茶艺编创
美称“红衣佳人”的坦洋工夫红茶,其外形条索,紧结圆直,色泽乌润,茶毫细细,略显金黄,香气高爽,汤色明亮,滋味醇厚,适于清饮。也可调成柠檬茶、奶茶、玫瑰红茶、冰红茶,还可以用浓香型的高度醇酒调配成奶酒茶。初步设计好的方案得到领导的支持后,我立即赶赴省城配齐一套颇为满意的、非常适合表演红茶艺的、格外别致的欧式咖啡茶具,另外还加入了6个与其花色几近一般的中式茶盏。这以后就开始埋头不断调试茶、汤、料的比例,琢磨表演的招式、手法,甚至于每个茶具的起落放置都力求合理、美观又协调。这期间,我和团里的两位茶艺同仁从影视资料中拷下英式晚礼服的照片,请来美术老师根据意图画出服装设计稿,并送往省城艺术服装店制作,许多贴花、花边裁缝做不出来的,我就自己动手缝上。我们又一起选择伴奏音乐,购来一张欧式玻璃桌,旁边置放一个酒瓶架,上面摆放一篮非常逼真的装饰瓜果……。经过近两个月演练,一套完整而有新意的坦洋红茶茶艺终于可以登台了。这个节目有一个主泡茶艺小姐,一(4)[方糖入盏]把高度浓香型醇酒浇在方糖上,点燃片刻,放入杯中
(5)[注茶敬客]助泡小姐捧杯,主泡小姐起身走在前面,将一杯杯醇香奶酒茶恭敬地献给嘉宾。这种调饮法,能使红茶的香气更加浓烈芬芳,茶香、奶香、酒香兼容并蓄让您刻骨铭心。在哪里品饮此茶,便难以忘却那个地方……
(6)[尽杯谢客]坦洋红茶表演礼毕
茶艺美学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吸纳了众多的文化基因。每种茶可以采用不同的茶具,不同的泡法,但都必须掌握一个核心:享用好这泡茶,让它达到最佳的冲泡效果,最佳的口感,最佳的观感。坦洋工夫红茶还可以冲泡成玫瑰红茶、香槟红茶等等。茶文化的兴起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而茶经济的发展又向茶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茶文化是个发展的大舞台,还有很大的空间留待你我去不断地发掘、探讨和创新.
;
坦洋工夫的制作工艺
坦洋工夫红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久已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其主要品质特点为:外形条索紧细匀直,叶色润泽,净度良好,毫尖金黄,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醇鲜爽,醇甜、有桂圆香气,汤色红亮,叶亮红明。“坦洋工夫”红茶的制作过程,将注重保留其传统“坦洋工夫”红茶的品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经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档次,以适应市场对高档红茶的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坦洋工夫”红茶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工序。1、鲜叶采摘:选择晴天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品种以坦洋菜茶为佳,鲜叶要求芽叶肥壮、不带鱼叶和鳞片无病虫伤害、无异杂、无损伤,严格实行分批、分品种、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度。2、萎凋:萎凋室要保持通风良好,槽体内温度一般控制在30-35℃左右,具体温度和风量的掌握依据鲜叶含水量而定,一般原则为“先高后低”;萎凋芾的摊叶厚度一般为10-15cm,每隔20-30分种翻叶一次,以获得茶叶萎凋均匀一致。一般萎凋时间4-6小时,萎凋叶叶质柔软,手捏成团,松手不易弹散,嫩梗折之不断,叶面失去光泽,色暗绿,青草气大部分消失,略有清香,减重率达30-40%,则萎凋适率。3、揉捻:采用揉捻机,揉捻室避免阳光直射,室内温度宜低,湿度宜稍高;采用轻压长揉的方法,时间掌握在60分钟左右,使茶叶的成条率达到85%以上,细胞破损率达80%以上,茶汁溢出而不滴流,使之条形紧结,初步形成其成品外形特征。4、解块:主要目的是解散茶团,降低叶温,使叶内某些有效成份不致因受热剧变,干燥后可减少团块。但使用解块机会影响到高档茶的条索外形,因此“坦洋工夫红茶”实际制作中以手工解块效果为佳。5、发酵:发酵是工夫红茶加工的独特阶段,它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充分氧化,形成红茶色香味的品质特征。红茶的发酵实际上从揉捻时就开始,因此揉捻时室温宜低。发酵温度控制在22-24℃,空气湿度一般要求80%以上,空气流通,使氧化供给充足,发酵充分均匀,整个发酵过程一般维持2-3个小时,待发酵叶青草气消失,出现桂花香、果香,叶色大部呈鲜明的铜红色为适度。6、干燥:目的是制止继续发酵,蒸发水份,达到毛茶成品要求。采用焙笼烘焙或烘干机干燥,掌握“高温初烘,低温复火”的原则。初烘温度掌握在90-100℃,时间为l5-20分钟,摊叶厚度2-3cm,每隔5分钟翻拌一次,至八成干左右,中间摊凉1-2小时。复火温度掌握在50-60℃为宜,时间为20-30分钟,摊叶厚度3-4cm,每l0分钟翻拌一次,足火后成品水分控制在7%以下。7、精制:毛茶通过抖筛、平圆筛、手拣等精制工序,分精茶条粗细、长短,去除影响成品茶净度和色泽的杂物及片茶、碎茶、末茶等,形成条索紧细、外形匀齐美观、净度良好的上等“坦洋工夫红茶”外形特征。
福建“三大功夫红茶”是什么?
福建三大工夫红茶分别是: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
这三种红茶是福建红茶的当家品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坦洋工夫红茶1915年就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为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首。据有十几年专业坦洋工夫红茶制茶、售茶历史的福建南方佳木茶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红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国际、国内红茶消费都在升温。福建红茶重新崛起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
白琳工夫:产于福建福鼎的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属于小叶种红茶。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绒球状,色泽黄黑。冲泡后,香气鲜爽带甘草香,滋味清鲜甜和,汤色浅亮,叶底鲜红带黄。
坦洋工夫:产于福建福安、拓荣、寿宁、周宁、霞浦一带。相传,坦洋工夫为清代咸丰(公元1851--1861年)、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福安县坦洋村人胡福四所创制。其品质特点是:外形细长匀整,有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冲泡后,香气清纯甜和,滋味鲜醇,汤色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
政和工夫:产于闽北,主产地为政和,有大茶和小茶之分。大茶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是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近似滇红,但长索较细,毫多,色泽乌润。冲泡后,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汤色红浓,叶底肥壮。小茶用小叶种茶树原料制成,条索细紧,色泽暗红。冲泡后,香似祁红,滋味醇和,汤色浅,叶底红匀。
这就是以上三款茶的介绍,您可以看看,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以及喜好选择一款您喜欢的茶,我这三种茶都有品尝过,我比较喜欢坦洋工夫,如果您有机会可以去茶城等一些信誉好的地方,让卖家分别给您泡一泡,尝一尝,感受一下,最后再决定那款茶是自己心仪的,如果自己喝,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下列不属于“坦洋工夫”茶的特点的是()。
下列不属于“坦洋工夫”茶的特点的是()。
A.略有毫
B.紧结
C.较重实
D.乌较润
正确答案:A
正山小种与坦洋工夫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有,品质特征不同、发源地不同、制作工艺不同,具体如下:
一、品质特征不同
1、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加放牛奶,茶香味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液色更为绚丽。
2、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茶条索圆紧匀秀芽毫金黄,色泽乌黑油润有光泽,汤色红艳清澈明亮,滋味清鲜甜和爽口,香气醇厚桂花香,叶底红亮匀整。
二、发源地不同
1、正山小种
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桐木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由福建武夷山深处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
2、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茶,是福建省福安市坦洋村特产,相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一1874),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试制成功。
三、制作工艺不同
1、正山小种
制法分为传统制法和非传统制法两类。
①、传统红碎茶:以传统揉捻机自然产生的红碎茶滋味浓,但产量较低。
②、非传统制法的红碎茶:分为转子红碎茶(国外称洛托凡(RotOvane〕红碎茶),C。T。C红茶和L。T。P(劳瑞制茶机)红碎茶。如以C。T。C揉切机生产红碎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揉切方法。萎凋叶通过两个不锈钢滚轴间隙的时间不到一秒钟就达到了破坏细胞的目的,使叶子全部轧碎衣颗粒状,青叶经萎凋、揉捻、发酵完成后,再用带有松柴余烟的炭火烘干。
2、坦洋工夫
制作工艺为:鲜叶采摘——揉捻——解散茶团——发酵——干燥——精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山小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坦洋工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坦洋工夫红茶
坦洋工夫是什么茶(图文)
坦洋工夫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原产于福安境内的坦洋村,曾以产地分布最广、产量、出口最多而名列“闽红”之首。 坦洋工夫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四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传统机械制作工艺、新工艺、创新工艺。 传统手工工艺的制作流程分为:萎凋、揉捻、发酵、焙笼烘干。在解放之前,当时福安地区茶叶生产设备极其落后,所制红茶全部由手工制作而成,采用这种工艺制出的坦洋工夫茶,闻起来带着淡淡的炭火松香,入口后是桂圆的滋味,也就是享誉英伦、驰名中外的“桂香茶”。
传统机械制作工艺与传统手工最大的区别是引进和改进制茶机械。因为机械化生产,茶味产生了变化,这个时期的香气慢慢出现了焦糖香与薯香,新工艺在毛茶初制工艺方面,基本流程与上述传统工艺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降低了发酵程度,保留了茶叶中的很大一部分活性成分,提倡后发酵,这种工艺之下的坦洋工夫滋味非常丰富,而且窖藏陈放之后的口感滋味特别爽滑。 创新工艺其实是近年来花香型产品大受市场欢迎下研制出来的,这个工艺其实是融合了乌龙茶制作的一道摇青工艺,所制成坦洋工夫兼具红茶的甜与乌龙茶的韵,深受诸多女性的喜爱。 重要步骤提示: 1、原产地:福安坦洋村。
2、制作工艺: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传统机械制作工艺、新工艺、创新工艺。
3、传统工艺:萎凋、揉捻、发酵、焙笼烘干。
地瓜味红茶是真红茶吗?
经常有朋友抱怨说,自己买回来的红茶有一股地瓜味。这是什么情况呢?地瓜味红茶能喝吗?会不会是变质的表显?
原来,红茶属于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精制而成。其发酵的过程中,揉捻好的红茶茶胚装在篮子里,在稍加压紧后,盖上浸过温水的发酵布,以增加发酵叶的温度和湿度来促进酵素的活动,使绿色的叶脉逐渐呈红褐色,让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促进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故而容易产生类似“红薯”的味道。
正宗的滇红茶就是地瓜味的,即煮红薯的味道,口味香甜,并不难喝;好一点的滇红茶,比如说树龄过百年的,还会有焦糖味,野生茶有花果香,都很不错。而传统的坦洋工夫红茶,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汤后有明显的“地瓜味”、“烤红薯味”,一样为人们喜欢,并非变质表现。
红茶怎么会有地瓜味 地瓜味红茶能喝吗
当然,有的红茶,如小种红茶、祁红、金骏眉等,本不具以“红薯香”出名,却喝起来也有地瓜味,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从两方面说起了,第一,如果这类红茶干茶有地瓜味,冲泡后则恢复正常,则通常是储存不当,茶叶串味的表现,非品质问题。第二,如果这类红茶泡开后仍然具有浓浓的红薯香,那基本上就是品质不高,工艺较次,加之冲泡过火,茶叶泡老的原因了。
所以,朋友们今后也有两种选择。喜欢地瓜味红茶的,可以多买些滇红、坦洋工夫茶、或者普通小种红茶品饮;不喜欢这种味道的,则需要谨慎红茶的储存问题,并以高品质的金骏眉或祁红为主,掌握它们的冲泡方法,以避免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