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云南六大茶山
- 2、古六大茶山
- 3、六大茶山是哪
- 4、云南古树茶的六大名山是那些?
- 5、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
- 6、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分别是哪些?
- 7、云南普洱茶---六大茶山?
- 8、云南六大古茶山,你喝的普洱茶可能出自这里
- 9、云南六大茶山 均来自西双版纳
云南六大茶山
六大茶山指的是澜沧江内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易武)、攸乐(基诺);江外六大茶山,即南糯、贺开、勐宋、景迈、布朗、巴达。六大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
六大茶山指的是澜沧江内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易武)、攸乐(基诺);江外六大茶山,即南糯、贺开、勐宋、景迈、布朗、巴达。六大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
古六大茶山
古六大茶山为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易武。
1、攸乐山
攸乐山现名基诺山,历来被列为古六大茶山之首,攸乐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境内,隔补远江(小黑江)与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是适于种茶的地区。茶种基本是大叶种,偶有小叶种杂质。
2、革登山
革登茶山在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间,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但因离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因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气。革登茶的特征: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香气呈淡清香,汤色深桔黄。
3、倚邦山
倚邦云南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位于江东。“红酒论酒庄,普洱讲山头”云南普洱茶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产茶业的口感滋味也不同,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开始便以山头的名称来界定特定口感的普洱茶。
倚邦茶山的普洱茶种主要分为了大叶种和小叶种,从倚邦产区走出的普洱茶,习惯称作“倚邦”茶或“倚邦山”茶。
4、莽枝山
莽枝古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是江内六大茶山之一。莽枝古茶山面积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种茶,莽枝山脚的曼赛、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
5、蛮砖山
蛮砖山位于象明乡南部,易武西面。按照传说蛮砖是因当年诸葛亮在此埋下铁砖而得名,因此蛮砖也写作“蛮砖”。在现在的地图上蛮砖写作“曼庄”。其实是少数民族语的译音。蛮专茶区包括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一带。
6、易武山
易武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北,离易武街不到20公里,紧接着老挝边境。曼撒茶山地形复杂,河谷交错,海拔差异大,最高的海拔为1950米,最低的为750米,土质有紫色沙页岩、紫色沙岩、石灰岩,是发展优质高产茶园的理想土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易武山百度百科-蛮砖山百度百科-莽枝山
六大茶山是哪
1、六大茶山一般指云南茶叶或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
2、针对历史资料对古六大茶山的各说不一,远在1957年11月至12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专业茶叶普查工作队,对古六大茶山进行了认真的实地普查,亦有澜沧江内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易武)、攸乐(基诺);江外六大茶山:南糯、贺开、勐宋、景迈、布朗、巴达的说法。
云南古树茶的六大名山是那些?
六大茶山一般指云南茶叶或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现在亦有澜沧江内六大茶山即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或易武、倚邦、攸乐(基诺)、漫撒、蛮砖和革登;江外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的说法。
布朗山位一
云南古树茶的六大茶山依次是易武、倚邦、攸乐(基诺)、曼撒、蛮砖和革登。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
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曼撒茶山。
明隆庆四年(公元 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
扩展资料: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阳个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
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于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清末及民国时期“六大茶山”逐渐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叶生产更跌到低谷。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古六大茶山”逐渐恢复生机,普洱茶生产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大茶山
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
古六大茶山指的是蛮砖、莽枝、革登、倚邦、易武、攸乐,古六大茶山是曾经贡茶主要来源的大产区,而新六大茶山指的是南糯、南峤、勐宋、巴达、布朗、景迈,其中景迈山位于澜沧县外,其他五座茶山处于勐海县,新指茶山命名时间的先后,而不是指茶山中茶树种植年份的长短。
六大茶山包括江内六大茶山与江外六大茶山(有人称之为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新古六大茶山不是以茶树树龄划分,而是以命名的先后划分的。
今西双版纳一带的古茶山,是明朝开始大规模、长期种植的。明朝在基本平定云南后,便在滇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车里宣慰司,在山区鼓励扶持各少数民族栽种茶树,生产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茶叶。
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成立时,原车里宣慰司所辖的12个版纳(即西双版纳),已形成了大片古茶园。
只不过当时车里宣慰司的12个版纳中,只有澜沧江以东的6个版纳划归普洱府。
所以在清代的文献中,只出现了江内的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即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最初没有易武,后来易武发展成为茶叶重镇后,才取代曼撒成为一大茶山)。这些茶山由于开发时期早,文献记载早,被称为古六大茶山。
到民国时期和建国以后,随着大批茶庄和大型茶骨干企业进入佛海(今勐海县的一部分),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普洱茶热的兴起。
人们惊讶地发现:在澜沧江西岸原车里宣慰司的6个版纳地区,竟然有大片大片树龄达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茶,人们随即以“江外六大茶山”为之命名,曰:佛海、勐宋、南糯、南峤、巴达、(澜沧)景迈。
“江外六大茶山”是对应“江内六大茶山”命名的,由于澜沧江在西双版纳境内是“西北—东南走向”,所以“江外”的准确位置应该是“江西南”,“江内”则是“江西北”。
但以此称呼“六大茶山”很不顺口。于是人们又恢复其老称谓:把“江北六大茶山”称为“江内六大茶山”,把“江南六大茶山”称为“江外六大茶山”。
为了辨识度和知晓度更高,又有人把前者称之为“古六大茶山”,把后者称之为“新六大茶山”。
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的划分
1、历史因素
初代的古六大茶山最早出现于清朝乾隆年间,进士檀萃的《滇海虞衡志》,原文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
"清朝时期对普洱茶进行管理的政府机构为普洱府,而当时只有澜沧江以东的六个版纳划归普洱府管辖(版纳为当时的小行政区域,类似现在的镇或乡之类)。
但在澜沧江以西还有六个版纳的区域也有古茶山,却没有划归普洱府管辖,所以在清代的文献中,就只记载了位于普洱府管辖内的六个版纳中的古六大茶山。现在的古六大茶山与之前初代古六大茶山,差别在于曼撒没落,易武兴起。
而初代新六大茶山是到民国及建国以后才被命名。那时,随着大批茶庄和大型茶企进入佛海(现今勐海),人们才惊异地发现,在澜沧江西岸,清朝普洱府管辖的六个版纳之外,原本属于明朝车里宣慰司管辖的另外六个版纳竟然有大面积、连片、树龄成百上千年的古树茶,人们随即以"江外六大茶山"为之命名,曰:佛海、勐宋、南糯、南峤、巴达、(澜沧)景迈。
"江外六大茶山"也就是"初代新六大茶山"。而现在认可度较高的新六大茶山与初代新六大茶山,差别在于佛海因为西双版纳进行地域调整和地名改制变化较大,布朗取而代之。
2、地理位置
在地理位置上,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的划分是以澜沧江为界限:古六大茶山位于在澜沧江西北方向,所以古六大茶山又被叫做"江北六大茶山"和"江内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位于在澜沧江西南方向,所以新六大茶山又被叫做"江南六大茶山"和"江外六大茶山"。
并且,更为准确的来说,原本并不存在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这种称呼,而是以"江北""江内",以及"江南""江外"来分别称呼澜沧江两岸的茶山,不过对于不了解六大茶山地理划分、茶山历史和现状的人而言,这样的划分很让人疑惑、容易混淆,所以后来才用"新"和"老"来区分。
以上就是,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的划分,以及不同时期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的差别。
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分别是哪些?
古六大茶山:易武、倚邦、革登、莽枝、蛮砖、攸乐。
六大茶山(新):布朗、巴达、南糯、南峤(勐海)、勐宋和景迈。
云南普洱茶---六大茶山?
云南普洱茶六大茶山是:
易武 。易武为勐腊县北部的一个乡,其气候呈明显立体特征,年均日照时数1600-2200小时,年均降雨900-1600毫米,年均气温为17.7摄氏度,积温6000摄氏度以上,此地为种茶的上好之地。 易武茶山的古茶树为乔木型大叶种,是制作上佳普洱茶的优良品种。易武村落水洞有古茶树,高10.33米,基围1.32米,人称茶树王;易武村铜箐河的古茶树,高14.52米,基围1.8米。 易武所产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制成之茶,经自然发酵,其汤色褐红,陈香陈韵。 易武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有茶祖会,据说是纪念孔明到此兴茶,教给当地人采茶饮茶的方法。
倚邦 。倚邦曾是六大茶山的“盟主”,当时入山造茶者达十万人之众,茶产量数万担。 倚邦之茶叶芽细长,银色生辉,味道极酽,回甘无穷,历史上以生产圆茶而著称,被称为“普洱茶太上皇”的金瓜贡茶的原料和初制茶就来自此地。倚邦的小叶种茶在一百多年前由四川茶农带来栽种,以至于终成气候,其味色特佳,连千里之外的京城达官也指明索要。倚邦在傣语里是“茶井”的意思。在此还存有乾隆,道光和光绪时期的三块石碑。茶碑记录了茶山的重大茶事,昭示着茶在倚邦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攸乐 。攸乐茶山是基诺族的神圣家园,它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以东,茶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基诺族自称是孔明的后裔,他们以孔明为祖,在祭祀时也称喊孔明先生。
漫撒。 漫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离易武老街不到20公里。这里的“元宝茶”自清代以来就驰名南亚,被誉为普洱茶种最具有阳刚之气的茶。
蛮砖。蛮砖也由自己不同凡响的历史。蛮砖曾是倚邦六乡的集散中心,所产之茶其芽雪白,茶味独特,是普洱茶中的珍品。 蛮砖茶山是现今六大茶山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茶山。
革登。革登紧靠攸乐,其所产之茶芽头粗壮,满披银毫,老百姓称为“大白茶”。在革登,古茶树,古茶园,古石碑比比皆是,于此你可感受到古茶乡的与众不同的气质。
云南普洱茶六大茶山是:
易武 。易武为勐腊县北部的一个乡,其气候呈明显立体特征,年均日照时数1600-2200小时,年均降雨900-1600毫米,年均气温为17.7摄氏度,积温6000摄氏度以上,此地为种茶的上好之地。 易武茶山的古茶树为乔木型大叶种,是制作上佳普洱茶的优良品种。易武村落水洞有古茶树,高10.33米,基围1.32米,人称茶树王;易武村铜箐河的古茶树,高14.52米,基围1.8米。易武所产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制成之茶,经自然发酵,其汤色褐红,陈香陈韵。易武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有茶祖会,据说是纪念孔明到此兴茶,教给当地人采茶饮茶的方法。
倚邦 。倚邦曾是六大茶山的“盟主”,当时入山造茶者达十万人之众,茶产量数万担。 倚邦之茶叶芽细长,银色生辉,味道极酽,回甘无穷,历史上以生产圆茶而著称,被称为“普洱茶太上皇”的金瓜贡茶的原料和初制茶就来自此地。倚邦的小叶种茶在一百多年前由四川茶农带来栽种,以至于终成气候,其味色特佳,连千里之外的京城达官也指明索要。倚邦在傣语里是“茶井”的意思。在此还存有乾隆,道光和光绪时期的三块石碑。茶碑记录了茶山的重大茶事,昭示着茶在倚邦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攸乐。攸乐茶山是基诺族的神圣家园,它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以东,茶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基诺族自称是孔明的后裔,他们以孔明为祖,在祭祀时也称喊孔明先生。
漫撒。 漫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离易武老街不到20公里。这里的“元宝茶”自清代以来就驰名南亚,被誉为普洱茶种最具有阳刚之气的茶。
蛮砖。蛮砖也由自己不同凡响的历史。蛮砖曾是倚邦六乡的集散中心,所产之茶其芽雪白,茶味独特,是普洱茶中的珍品。 蛮砖茶山是现今六大茶山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茶山。
革登。革登紧靠攸乐,其所产之茶芽头粗壮,满披银毫,老百姓称为“大白茶”。在革登,古茶树,古茶园,古石碑比比皆是,于此你可感受到古茶乡的与众不同的气质。
介绍普洱茶的古今六大茶山
说到云南普洱茶得产地,当首推“六大茶山”。
(1)易武
易武为勐腊县北部的一个乡,其气候呈明显立体特征,年均日照时数1600-2200小时,年均降雨900-1600毫米,年均气温为17.7摄氏度,积温6000摄氏度以上,此地为种茶的上好之地。
易武茶山的古茶树为乔木型大叶种,是制作上佳普洱茶的优良品种。易武村落水洞有古茶树,高10.33米,基围1.32米,人称茶树王;易武村铜箐河的古茶树,高14.52米,基围1.8米。 易武所产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制成之茶,经自然发酵,其汤色褐红,陈香陈韵。
易武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有茶祖会,据说是纪念孔明到此兴茶,教给当地人采茶饮茶的方法。
(2)倚邦
倚邦曾是六大茶山的“盟主”,当时入山造茶者达十万人之众,茶产量数万担。
倚邦之茶叶芽细长,银色生辉,味道极酽,回甘无穷,历史上以生产圆茶而著称,被称为“普洱茶太上皇”的金瓜贡茶的原料和初制茶就来自此地。
倚邦的小叶种茶在一百多年前由四川茶农带来栽种,以至于终成气候,其味色特佳,连千里之外的京城达官也指明索要。
倚邦在傣语里是“茶井”的意思。在此还存有乾隆,道光和光绪时期的三块石碑。茶碑记录了茶山的重大茶事,昭示着茶在倚邦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攸乐
攸乐茶山是基诺族的神圣家园,它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以东,茶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 基诺族自称是孔明的后裔,他们以孔明为祖,在祭祀时也称喊孔明先生。
(4)漫撒
漫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离易武老街不到20公里。这里的“元宝茶”自清代以来就驰名南亚,被誉为普洱茶种最具有阳刚之气的茶。
(5)蛮砖
蛮砖也由自己不同凡响的历史。蛮砖曾是倚邦六乡的集散中心,所产之茶其芽雪白,茶味独特,是普洱茶中的珍品。
蛮砖茶山是现今六大茶山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茶山。
(6)革登
革登紧靠攸乐,其所产之茶芽头粗壮,满披银毫,老百姓称为“大白茶”。
在革登,古茶树,古茶园,古石碑比比皆是,于此你可感受到古茶乡的与众不同的气质。
来源:善诚普洱
云南六大古茶山,你喝的普洱茶可能出自这里
云南是我国最早发现老茶树的地方,云南茶山多,种茶、制茶自古以来就有,被称为茶的故乡。据书籍记载:“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中提到,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
1. 攸乐茶山
攸乐茶山又可称为“基诺山”,属于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管辖区域。攸乐茶山 历史 悠久,也为云南“六大茶山”之首,茶叶的最高生产中心。拥有占地面积2900多亩的古茶树,其生长环境优越,周边为众多的原始森林,所以生产的茶叶品质优异。
2. 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位于六大茶山的东北部,据说是祭茶祖的“茶祖会”遗址。老茶树的高度最高达1-2米,革登是古时有名的产茶地区,这里生产的茶叶品种优,茶树属于大叶品种,茶叶的香气悠长,汤色清澈柔和,属于有特色的茶品种。
3. 倚邦茶山
早在清代年间用来进贡的茶叶,多数是以倚邦茶山的茶叶为原料,被列为“贡茶”。倚邦茶山是四大茶叶的聚集镇,家家都种植茶树,历代享有盛名。倚邦茶山也是普洱茶的发源地,选用大叶品种为原料,所以叶内质厚实、香气高长、滋味鲜美。冲泡后的茶汤金黄,入口微苦但回甘十足,叶底肥厚均整。
4.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与革登茶山相连,产茶面积较小,但品质好。据记载莽枝茶山鼎盛时期在清代,年产量达上万担。茶叶的外形均整,茶汤色泽透亮,茶香清幽淡雅,入口清香、回味好。茶叶叶底均匀柔嫩。
5. 蜜砖茶山
蜜砖茶山在清乾隆年间就以盛产茶叶、年产量高达上万担而出名,其重要的加工制作地和销售地在易武。茶树生长在原始森林中,保持得最完整。至今茶叶的生产量都还很高,品质优而独特。茶叶的条索嫩,透着白晶亮,深受好茶者喜欢。茶汤滋味厚回甘好,叶底嫩均带有光泽。
6. 慢撒茶山
慢撒茶山地处易武乡东北,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产茶 历史 悠久,产茶面积广,年产量高。由于生长环境好,土质肥沃,使得茶树生长好,所产成品茶的芽叶宽大、肥嫩、结实。茶香独特、口感好,是六大茶山中普洱茶品质最好的生产地。
云南六大茶山 均来自西双版纳
古时候,云南有六大茶山,指的是云南茶叶或普洱茶的六大山易武山、攸乐山、革登山、倚邦山、蛮砖山、曼撒山,如今也有新六大茶山,分别是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6.巴达
巴达,云南六大茶山之一,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城西58公里一带。
5.布朗
布朗,云南六大茶山之一,主要聚居着布朗族,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八十公里处,南部与缅甸山相连,山地覆盖面积达一千多平方公里,水也经由布朗山流到缅甸山。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相传他们是制茶的鼻祖。
4.景迈
景迈,云南六大茶山之一,主要位于澜沧拉祜(hù)族自治县县城东南70公里的惠民乡。
3.勐宋
勐宋,名字来源于傣族语言,意思是高山之间的平地,云南六大茶山之一,位于勐海县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勐海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
2.南峤
南峤,别称勐遮古茶山,是勐海县里面最大的平坝,云南六大茶山之一,在清朝时期,朝隆庆四年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叫五福县,三年后改名字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古茶山得名的原因。1958年11月,南峤(已改名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1.南糯
南糯,名字来源于傣族语言,代表着笋酱的意思,云南六大茶山之一,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东北侧,屹立在流沙河的东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