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冠上珠,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么作用?

本文目录一览: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么作用

1、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叫做旒,也叫作玉藻,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蔽明,二是区分贵贱尊卑。
2、身份象征: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3、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4、“蔽明”(屏蔽眼睛):对于旒蔽明的作用,东方朔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他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5、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了,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这是理论思想基础。所以,作为统治万民的帝王,头上戴个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坠上珠帘,正是用来适当遮挡视线的,两耳旁边堵上玉块,正是为了适当降低听觉的。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么作用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作用介绍


1、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叫做旒,也叫作玉藻,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蔽明,二是区分贵贱尊卑。
2、身份象征: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3、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4、“蔽明”(屏蔽眼睛):对于旒蔽明的作用,东方朔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他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5、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了,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这是理论思想基础。所以,作为统治万民的帝王,头上戴个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坠上珠帘,正是用来适当遮挡视线的,两耳旁边堵上玉块,正是为了适当降低听觉的。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么作用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作用介绍

1、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叫做旒,也叫作玉藻,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蔽明,二是区分贵贱尊卑。
2、身份象征: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3、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4、“蔽明”(屏蔽眼睛):对于旒蔽明的作用,东方朔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他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5、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了,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这是理论思想基础。所以,作为统治万民的帝王,头上戴个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坠上珠帘,正是用来适当遮挡视线的,两耳旁边堵上玉块,正是为了适当降低听觉的。

天子冠上珠结局什么鬼

顺治皇帝在乌云珠去世后,也曾试图出家,最终未能如愿。在乌云珠离世的影响下,顺治皇帝心情沉重,选择服毒自尽。根据查询《天子冠上珠》小说情节得知,《天子冠上珠》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讲述了中国清朝顺治皇帝与董鄂氏乌云珠的爱情故事。顺治皇帝在乌云珠去世后,也曾试图出家,未能如愿。在乌云珠离世的影响下,顺治皇帝心情沉重选择服毒自尽。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么作用?

古代的皇帝在参加最隆重的典礼上所使用的皇冠,称为「冕」,前后两端各缀珍珠十二串。这种珍珠是一种很有趣的道具,它们会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使他极不舒服,其目的就在于提醒他必须具有端庄的仪态,不能轻浮做次,影响皇帝应有的威仪。
冕版的前后各有垂珠,称为冕旒。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记载:“黄帝作冕旒,垂旒,目不邪视也。”(古语又作“目不旒视”)因冕旒会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也会遮蔽视线,故有告诫皇帝目光不邪视不该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礼制,并且要有威严之意。
皇帝帽子前的珠子串有两个作用:
1、让皇帝必要随意转动头部,便于保持礼仪;
2、让皇帝可以看清楚下面的大臣的表情,但大臣却看不清皇帝的表情,好让皇帝在大臣心目中更加高深莫测...
等级制度中身份的规制和象征,天子12串,诸侯9串,大夫6串大概,其实还有更严格的规制,
那个是从秦始皇发明的,没什么用,到了后来,皇帝都不用了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叫做旒,也叫作玉藻,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份象征;二是“蔽明”(屏蔽眼睛)。
一、身份象征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二、“蔽明”(屏蔽眼睛)
对于旒蔽明的作用,东方朔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他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了,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这是理论思想基础。所以,作为统治万民的帝王,头上戴个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坠上珠帘,正是用来适当遮挡视线的,两耳旁边堵上玉块,正是为了适当降低听觉的。)
扩展资料
明代鲁王朱檀九旒冕出土
1971年,明代鲁王朱檀墓出土的九旒冕,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冕冠通高18厘米、 板长49.4厘米、宽23.5厘米、筒径18.5厘米。为藤蔑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
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鲁荒王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垂悬九旒正是明代亲王冠冕的定制。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明代鲁王朱檀九旒冕:价值连城的“乌纱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冕旒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么作用?

01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叫做旒,也叫作玉藻,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蔽明,二是区分贵贱尊卑。1、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2、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
帝王冠冕都会有一串串的垂珠,很像门帘,其实,皇帝冠冕上的这一排排垂珠有个官方名称,叫做“旒”,置于冠冕之上,称为“冕旒”,也叫作玉藻,这种帽子是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蔽明,二是区分贵贱尊卑。1、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2、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同时旒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提醒帝王仪容端正,如果帝王左顾右盼,那么旒就会荡来荡去,起到提醒作用,让帝王保持威严,同时臣子们也无法隔着冕旒直视帝王。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古代皇帝的冠前面为什么要有一道珠帘?

帘子的主要作用就是衬托皇上的威严、神圣和尊贵,其本质就是遮掩龙颜,你想想,皇上是何等人也?乃是九五至尊,天之骄子,岂容一般人看。
天子的冕旒冠不仅前面有12串珠子,耳朵两侧还各有一串,取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冕旒冠,皇帝专用的帽子,前后各有十二道旒,代表天子。旒即一道道珠帘,皇帝带上这种帽子,坐姿要端正,否则眼前珍珠晃来晃去让皇帝心烦,为了让皇帝保持应有的仪表和风度,兼做到明察秋毫。

天子冠上珠结局什么鬼

顺治皇帝服毒自尽。根据查询《天子冠上珠》剧情显示,结局中,顺治皇帝在乌云珠去世后,心情沉重,试图出家但最终未能如愿,最终选择服毒自尽,乌云珠死后,顺治皇帝对乌云珠的深深思念和无尽悲痛使得顺治皇帝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最终走上了绝路。《天子冠上珠》是一部架空纯苏文,讲述了禧贞公主与几个男人的爱恨情仇。

图片中皇帝头上所戴的带垂珠的叫什么名字

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称为“旒 [liú]”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礼记·玉藻》
这个帽子是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服,叫冕冠。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组成。冕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个东西叫旒,是天子正式场合带的一种象征身份的帽子,天子的旒有12串,亲王也带,不过只有9串
头上带的这个号帽子叫九旒冕,也叫平天冠,“旒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在重大仪式上戴的前后坠有玉珠的礼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能够看到。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这东西想来也不好做啊,要工艺技术。有珠帘的,天子所戴的冕版上前后各悬挂12串玉旒,每串玉旒上穿有12颗玉石,共长12寸。
冕,是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明朝礼制规定(根据北京定陵出土实物),皇帝冕前后各12旒,太子用11旒。亲王只能用9旒、9珠,共用珠162颗。冕服制度在清代被废除,冕冠形象,现在只能在绘画中见到,如梁武祠汉代刻石上的黄帝像,唐代阎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宋人作的晋文公复国图,明人作的圣迹图中的孔子像等等,但今天能见到的实物,除了袁世凯那件未被国人认可的“皇帝冕”之外,只有鲁荒王朱檀陵出土的九旒冕,所以特别珍贵。 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明朝皇帝在典礼上戴的皇冠,前后所缀珍珠是各12串吗?

在中国古典文献《礼记·玉藻》里面,有句天子玉藻,十有二旒。意为天子冕冠前后各悬垂的十二条玉串,在历代有些朝堂里面,往往会有一些帝王头上高戴一种叫冠的头饰,冠上在加冕,横在冕上的长方形板状物叫做廷板,从廷上垂下来的珠串就叫做玉旒,主要有旈、玉簪、延板、朱缨、等几部分构成。
这顶玉旈在古代除了最高统治者之外,各路诸侯也是可以佩戴这顶玉旈的。但是,不可能帝王和诸侯都戴一样的玉旈,为了区分开上下级别的关系,所以就在数量上就有了区分,比如帝王佩戴的玉旈一般都是十二串为准,而诸侯所佩戴的玉旈为十串。
另外,在冠冕两侧正对耳朵的方位,坠有两个黄绵所做的小球,这两个黄绵小球叫黈纩,如果当朝最高统治者戴上了这顶冠冕,也就会被前面所垂下来的玉旒遮住眼睛,被黈纩堵住耳朵,所以就有了看不清明、听不真切的意思。换种说法,这种冕冠的设计就是让坐在朝堂上的最高统治者,凡事不要听得太清楚,也不要看的太明白。
不然,往往会造成政法严酷的社会局面。当然,用黈纩堵住耳朵,玉旈珠帘遮住眼睛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不让那些阳奉阴违,喜欢拍马屁的人看到最高统治者的眼神,以此来揣摩统治者的心思,处心积虑的来讨好他,同时,也不能因为这种奸佞的行为,而蒙蔽统治者的双眼。
所以,看似一个形状简单,完美的冕冠玉旒,却包含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政治哲学思想,除以上特点之外,冕冠玉旒也是为了让当朝的最高统治者时刻注重皇家礼仪。因此我们从影视作品或先关史料上,都可以看到最高统治者不论是站着还是坐着还是行走过程中,都要小心翼翼地保持自己的身体平衡,不能因为莽撞而让冕冠上面的玉旒晃动发出碰撞的声音,以此来展现最高统治者的威严和皇家礼仪。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