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潮汕功夫茶的简介
- 2、潮汕功夫茶介绍
- 3、介绍潮州工夫茶
- 4、潮汕功夫茶,当地特色饮品
- 5、潮汕功夫茶简介
- 6、潮汕功夫茶的资料
- 7、潮汕功夫茶书面化介绍
- 8、潮汕功夫茶的独特
- 9、潮汕茶文化,世界闻名的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的简介
潮汕功夫茶,又称“潮汕国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饮茶文化,以“敬茶、品茶”为核心,讲究饮茶礼仪和品味,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潮汕功夫茶与其他地方的饮茶方式不同,它强调将水温控制在80℃-90℃之间,以泡出适合口味的茶汤。同时,潮汕功夫茶注重茶具的使用,如陶瓷茶具、实木茶盘、紫砂茶壶等,以及茶艺表演,如“倒茶”、“晃壶”、“抖茶”等。潮汕功夫茶品种繁多,包括铁观音、大红袍、水仙、白牡丹等多种名茶,其中以白牡丹最为著名,是潮汕地区的特色茶品之一。该茶清香爽口,滋味鲜美,色泽金黄,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压等保健功效。潮汕功夫茶在广东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也逐渐走出国门,在海外华人社区得到广泛传播和喜爱。
潮汕功夫茶介绍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茶文化,也叫“潮汕半自动茶艺”或“潮汕手工茶艺”。它以陶瓷茶具和手工泡茶为主要特点,茶水清香爽口,口感细腻。潮汕功夫茶是集茶艺、茶文化、文化艺术等多种元素于一身的精髓,其制作工艺严谨,泡茶过程富于艺术性和娱乐性,能够代表潮汕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泡潮汕功夫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筛茶、热器倒水、熟水焙茶、斟茶、闻香、拿香、品茗等,需要一定的茶艺知识和经验。潮汕功夫茶的特点是茶叶与器具的配合,搭配不同的器具和茶叶,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味道和气质。潮汕功夫茶已经成为中国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朵奇葩,它通过茶艺的方式,传承了潮汕地区的文化和传统,也成为了国内外茶文化的交流平台。
介绍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又称潮汕牛奶茶,是广东潮州地区传统的一种茶饮。它是以红茶、淡奶、红糖等为主要原料制成,口感浓郁香滑,是广东地区非常受欢迎的茶饮。潮州工夫茶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首先需要选用优质的红茶,然后加入适量的淡奶和红糖,经过搅拌后即可饮用。在潮汕地区,制作工夫茶通常使用手提式的茶杯,配上瓷茶壶、茶筅和木棒来搅拌茶水,循序渐进地慢慢__奶液和红茶。潮州工夫茶的特点是口感浓郁香滑,茶香和奶香相互融合,入口即化,回味悠长。同时,由于加入了红糖,使得茶饮更加甜美可口,是广东地区不少茶饮爱好者喜欢的一种茶饮。总之,潮州工夫茶是广东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茶饮之一,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在广东地区享有很高的人气和口碑。
潮汕功夫茶,当地特色饮品
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茶文化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道,潮汕茶道就是潮州功夫茶。南方沿海一带的地区都是十分喜欢喝茶的,无论是福建还是广东爱茶的人更是许多的,潮汕工夫茶你了解吗?
那么,本期饮茶文化带你了解一下潮汕功夫茶。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功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潮汕功夫茶简介
茶有何益?小时候曾读过一篇小品文,很有趣,记上来给爱喝茶的朋友们看看:“山僧嗜茶,有樵夫日过焉,僧辄茶之。樵夫日:茶有何德,而师嗜之甚也?僧日:茶有三益。消食一也,除睡二也,寡欲三也。樵夫曰:师之所谓三益者,皆非小人之利。夫小人樵柴自给,豆浆藜羹,仅兔饥馁,若嗜消食之物,是未免饥矣;终日辛劳,晏眠熟寐,微明不觉,若嗜除睡之物,是未免苦矣;小人有妻,能与小人共贫困者,因有共睡之乐,若嗜寡欲之物,则妻不能安矣。如此三者,皆非小人之利,敢辞。”由此可见,山僧与樵夫对于茶之益处足各有不同利害关系的。但也可见,茶之作用却是一样。人之所以想喝茶,最主要是为了兴奋神经中枢,驱逐疲劳,即山僧所说的“除睡二也”。至于止渴、消 食、解毒、强心、明目、利尿,还有什么补充维生素C,增加点矿物质,有利于血管柔和因而可以 防止血管硬化,沉淀食水中的杂质健饮水清洁……等等,只不过是其次的而已。至于山僧所谓“寡欲三也”,究竟有无如是功效,本人无此经验,只好留待高明者去研究了。原来茶之所以能兴奋神经中枢,是由于茶叶中含有“茶香精”(又名茶素)的原故。不同的茶叶所含的香精份量或气味不同,由此分别出不同的茶的名称和茶的质量。好茶叶,茶素含量高,气味浓 郁,有特别诱人的香味,例如凤凰茶含茶素高达百分之三十几,所以“耐冲”的秘密就在这里了。茶香精是挥发性的,贮藏不好,很快走失,我们平常说的“茶叶走气了,喝不得了”就是香精丧失了。同样冲工不好,也会使香精丧失,一两好茶叶的价值,百分之九十几全在“香精”二字,既然 丧失了,还有什么用处呢?曾见一些人把茶叶泡在热水壶中,沤成半黑色的茶汁;也有人把茶叶放在壶里,一泡再泡,都是不好的。这等喝法,既喝不到茶的益处,反而把大量“鞣酸”喝下到肚子里,鞣酸是制皮革用的,试想一张牛皮那样硬的东西,尚且可以用微酸把它泡制变形,尊驾的肠胃能挡得住么?这又为什么呢?原来,茶叶中除香精外,最大量的就是鞣酸,又名单宁酸。少量的单宁酸,可以帮助消化蛋白,对抗烟碱的毒素,中和酒精。但是,大量的单宁酸,可就不很有益于肠胃了。用工夫茶的冲法,既可以使香精迅速挥发,而又不让单宁酸大量溶解(单宁酸要泡在水里一个时间才能大量溶解的),所以喝工夫茶,尽得茶之精英而可免却茶之弊害。茶素在冷却后又会凝结。紫 砂壶用久了,壶里会积成一层“茶渣”,这就是茶素凝结而成的,老于喝茶的人最讲究这一层“茶 渣”,茶壶之贵重程度,也全在这一层“茶渣”。据说积得最多“茶渣”的老壶,不用放茶叶,只要一冲开水,也色味盎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记住了喝茶之主要目的,在于喝得了茶素,一切问题就都有个准绳了。工夫茶一般只冲四次。“首冲为皮,二三冲为肉,四冲为极。”就是因为茶素巳经发挥尽了,茶叶中最有益部分已经被我们取用了,再冲喝下去就要喝到无益的部分了。千万不要可惜。据说潮州人有的因为喝工夫茶喝得倾家荡产的,有趣的故事也不少,可能夸大一些。但确实,一两好茶如果最低是一元,一天喝它三次,最少也要喝掉一元、八角。这也是樵夫之所以不干的原因之一吧。不过这已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论述下去,就不用讲究喝茶了。现在再细谈“茶具”和“冲工”。
近日,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汕头市潮汕功夫茶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一场弘扬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讨会。对新时期如何更好地深入挖掘、抢救及搜集潮汕功夫茶历史文化资料,弘扬潮汕功夫茶文化作了深入地交流探讨。
据介绍,会议邀请当地各界学者、专家和有关专业人士共30多人参加。与会者一致认为,潮汕功夫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之一。但是,目前潮汕功夫茶精制技艺濒临失传,潮汕功夫茶文化资料日渐失散,潮汕功夫茶的市场也在逐渐萎缩。加快打造潮汕功夫茶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广大海内外潮汕人的共同心愿。(岳楠)
【功夫茶介绍】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功夫茶茶艺】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潮汕功夫茶的资料
潮汕功夫茶是中国广东潮汕地区传统的茶文化。中式功夫茶艺就是传自潮汕地区的茶道文化,其实它可以说是台湾功夫茶文化的起源之地。潮汕功夫茶一般使用乌龙茶和普洱茶,颜色较浅,口感醇厚。制茶工序中注重茶的色、香、味和形四个方面的协调性。茶盅也是潮汕功夫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用黄色泥制作,不断磨练,使用后茶汁沉积在茶盅中,可以不断增添茶味。在潮汕地区,茶艺表演是非常普遍的社交活动。潮汕人注重茶道礼仪,茶艺师的动作流畅、端茶的姿态优雅,让客人感觉非常舒适。茶道艺术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它代表着中国神韵的文化内涵,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潮汕功夫茶文化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已经成为了广东省非常有名的文化特色之一。
潮汕功夫茶书面化介绍
潮汕功夫茶,是粤菜餐饮文化中的一种茶文化,是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等地方所特有的一种道地传统茶文化。它与粤菜餐饮相辅相成,是粤菜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功夫茶以制作精细、沏泡精湛著称,闻香、品味、饮用方式、茶具等方面也很独特。潮汕功夫茶具有独特的沏泡方式,用具有特殊形状的功夫茶壶及茶杯进行沏茶,将开水冲入茶壶后,须将壶盖予以盖严,然后将热水不断注入壶外,以保持壶内热度。泡好的茶水清香浓郁,皆源自优质茶叶,口感绵软爽滑,具有回甜感。同时,潮汕功夫茶的用茶品种众多,以铁观音、水仙、龙井、岩茶等名茶为首选。潮汕功夫茶文化除了品味,还注重茶道文化的享受。在饮茶时,人们要寻找一个幽雅的环境,慢慢的品尝茶的香味。茶具和饮茶器皿在陶瓷、竹木、石峰、紫砂等材质上的应用十分常见,茶杯和茶壶的造型,也讲究工艺和审美,使茶品受到了更多的欣赏。总之,潮汕功夫茶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沏茶技术及文化,每一杯茶都传承着数百年的传统,时至今日,仍然吸引着国内外众多茶友的关注。
潮汕功夫茶的独特
潮汕功夫茶是一种传统的广东省茶文化。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冲泡方式和口感。冲泡方式:潮汕功夫茶使用的是砖茶或球茶,茶叶会先放入紫砂壶中进行焙火,再用开水冲泡,每一次泡茶都要短暂的冲泡数秒钟,称之为“一泡”,之后再慢慢倒入茶杯中。口感:潮汕功夫茶的口感醇厚,茶汤中有一种特殊的焦糖香气,加上焙火的工艺,为潮汕茶赋予了特有的风味。此外,潮汕功夫茶还有一种独特的回甘感,让人意犹未尽。潮汕功夫茶常常和潮汕美食一起搭配食用,如潮汕牛肉丸、欧巴桥肉片、海蜇皮等,增加了食品的香气和口感,为人们带来不同的美食体验。
潮汕茶文化,世界闻名的潮汕功夫茶
茶叶是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饮品,茶叶更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同的地域都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而在潮汕地区也有着潮汕独有的功夫茶。
那么,本期地区文化详解潮汕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称“潮州功夫茶”,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
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与茶具的结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只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
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