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在酒文化有哪些礼仪
- 2、中国人喝酒的礼仪?
- 3、酒桌礼仪
- 4、中国的饮酒礼仪与文化
- 5、为何古代文人好饮酒,酒桌上的酒礼仪有哪些?
- 6、中国人酒桌上都有那些礼仪?
- 7、餐桌敬酒礼仪
- 8、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关于饮酒的礼仪有哪些?
- 9、我国古代有哪些饮酒习俗?
- 10、求教中国的酒文化与茶文化以及相关礼仪.
中国在酒文化有哪些礼仪
1、礼仪
主人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总的来说,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圆桌:则正对大门为主客,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
八仙桌:若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侧为主客。如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2、点菜
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如果男士较多,适当加量。一桌菜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男士多,荤菜多一点,女士居多,清淡蔬菜多一点。点菜的时候不可寻问价格,免得显得小家子气,客户也会不自在。
3、斟酒
应由主人为客人倒酒,身份地位最下的为最要尊敬的人倒酒。如果自己是陪客,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客人而是在中间陪酒的,那么就什么也不用管了,等着别人为你倒吧。自己为别人倒酒,自己的就肯定是在最后,要从身份最高的喝酒的人开始,依次降低。
4、碰酒
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还有就是千万不要在主人敬酒之前敬酒。
5、喝酒
席上喝酒讲究碰杯,要碰杯就必须把杯中的酒喝干,一口气喝下去,还要倒过来让旁人看自己杯干。在酒席上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做“无三不成礼”意思是喝酒一个高潮,必须是在三杯以上,所谓“酒过三巡”也是这个意思。
中国人喝酒的礼仪?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男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而饮酒。在饮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祝福类的话甚至主人和主宾还要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祝酒词内容越短越好。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
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样子。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然后,还要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这个过程就算结束。
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也可以表示和对方碰杯。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代劳。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
如果因为生活习惯或健康等原因不适合饮酒,也可以委托亲友、部下、晚辈代喝或者以饮料、茶水代替。作为敬酒人,应充分体谅对方,在对方请人代酒或用饮料代替时,不要非让对方喝酒不可,也不应该好奇地“打破砂锅问到底”。要知道,别人没主动说明原因就表示对方认为这是他的隐私。
1.碰到需要举杯的场合,切忌贪杯,头脑要清醒,不可见酒而忘乎所以。贪杯好酒是失礼的。
2.工作前不得喝酒,以免与人谈话时口喷酒气熏人。休班时喝酒要有节制,任何情况下的过量喝酒都是错误的。上班时带有倦容酒态,不仅违犯工作纪律,也是不检点的。旅游接待人员若醉意犹存去上班,会严重破坏服务质量,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3.交际酒会之间,与会者不要竟相赌酒、强喝酒,喝酒如拼命,劝酒如打架,就会把文明礼貌的交际变成粗俗无礼的行为,这是要不得的。应该是有礼貌地劝酒,主人或在坐客人看到某人酒杯空了,有礼貌地先询问:"请再喝一杯"。如果用手遮掩杯口并说明不想喝了,则不必相强。"舍命陪君子"是饮酒者的不自量而决不是有礼行为,劝酒不成而恼羞成怒则是劝酒者的无礼无德。劝酒不成而反目是一种不近人情,而又令人莫名其妙的失礼行为。席间的干杯或共同敬酒一般以一次为宜,不要重复敬酒。勉强别人,不但达不到传递敬意的目的,而且会使对方感到为难而不悦。碰杯和喝多少亦应随各人之意,那种以喝酒多少论诚意的做法是不通情理的。
4.忌猜拳行令,吵闹喧嚣,粗野放肆。公共场合不得划掌,家庭私人酒会一般也不宜划拳,如特殊需要应注意不要干扰邻居,不违主人意愿、聊以助兴即可。但不要作为强行灌酒的手段.醉酒呕吐是十分失礼的,双方都扮演了粗俗的角色,既伤身体,又当众现丑,又遗怨他人。即使酒量过人,若无德,无才、无礼,亦不过酒桶饭袋而已。
5.忌酒后无德,言行失控。酒能麻醉人的神经,使人思维紊乱,使其一部分神经亢奋,言语行为失控。如果借酒发疯,胡言乱语,说一些平时难以出口的话,做一些丑态百出的事,往往全使人追悔莫及。
1一般在包间最里面的中间的位自是领导老人主人的座位.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座位大可以等别人都坐下,自己在坐.
2靠门的座位是买单人做的座位买单方便
3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
4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也可以表示和对方碰杯。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代劳。
5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6在北方讲究倒茶到8分,斟酒要满的讲究.豪放本性
7别人帮你倒酒要用食指对着桌面点几下..<这个是地方习俗>.
喝酒有讲究,聪明人都按照礼仪喝酒,成熟的人都懂!
我只知道帮值得尊敬的人倒酒只能倒一半...
别人帮你倒酒要用食指对着桌面点几下..
1、斟酒
人们在为客人斟酒的同时,常说“满上满上”。这个满不是满得溢出来,而是指满杯中的八成就行了。主人在给客人斟酒时,客人要把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块,轻轻在桌上叩几下,表示感谢主人的斟酒,即“叩指礼”。
如在座的有年长者,或有长辈、远道来的客人或职务较高的同志,即使自己不饮酒,也要先给长辈斟酒,以示敬意。
2、敬酒
需要适可而止,善意、敬意表达到便可;忌成心灌醉或恶作剧的行为。敬酒时,上身挺直,双腿站稳,以双手举起酒杯,待对方饮酒时,再跟着饮,敬酒的态度要热情而大方。在规模盛大的宴会上,主人将依次到各桌上敬酒,而每一桌可派遣一位代表到主人的餐桌上去回敬一杯。
对于虔诚的穆斯林不允许敬酒,甚至不能上酒。因为穆斯林饮酒是违背教规的。不应当在餐桌上摆放一大堆酒瓶。
扩展资料:
酒桌注意事项:
1、告辞
受邀出席宴请是非常忌讳提前告辞的,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或应提前告知或最大化地减小主人的不悦。正餐之后的酒会的告辞时间按常识而定。如果酒会不是在周末举行,那就意味着告辞时间应在晚间十一时至午夜之间。
2、顾及邻里
春节期间在居所设家宴聚会难免引起某种喧闹。因此,在筹办宴请事先关照邻居,方不失礼貌。家宴未必要邀请邻人,但若主人认为合适,而且他们也乐意参加,请来一聚则能增进友好。
参考资料:人民网-饮食文化:文明礼仪上酒桌 少饮怡情益健康
酒桌礼仪
酒桌礼仪七则
男人在外应酬免不了喝酒,喝酒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能迅速交朋友,对工作也很有帮助。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在现代生活中,喝酒也成为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实酒桌上大有学问,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人那么在酒桌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酒桌上有那些礼仪?
酒桌礼仪七则 1、先给领导斟酒
酒桌上要先给领导斟酒,如果有客人的话,先给客人斟酒在给自己的领导斟酒,并且随时观察他们发酒杯是否有酒,没救就赶紧填上,总不能让领导自己发现酒杯美酒自己斟酒或者再来叫你
2、给别人斟酒八分满
给别人斟酒的是不不宜太满也不宜太少,最好斟八分满
3、跟别人碰杯时端杯稍比别人低
跟别人碰杯的时候要双手,别那一只手伸过去碰一下,这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正确做法应该是左手放在杯底,右手拿着杯子,端酒杯与别人碰时要低于别人的酒杯,这是一种尊重
4、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要注意顺序,不要乱敬酒,一般是按照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的顺序敬酒。
5、可以多人敬一人,不可一人敬多人
自己去敬酒的时候,千万别一人敬多人,只有领导才可以这样敬,但是可以几个人一起去敬一个。
6、敬酒要有说词
敬酒的时候应当说点什么,不然光敬酒是很尴尬的,不知道该怎么说的话,如果是领导或者同事那么可以说“谢谢领导或者同事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以后需要经常像您学习,这杯酒代表我对您的.谢意与尊敬”,如果是刚认识的客户的话,可以说“很高兴认识您,希望你您以后多多帮助”。
7、给领导挡酒要巧妙
给领导挡酒的时候要看领导是否喝得差不多了,喝得差不多的话可以给领导挡一些不必要的酒,也就是对领导来说不重要的酒,而且挡酒的时候不要明目张胆,自己先察言观色,是否有人准备给自己的领导敬酒,有的话就拦住他,假装自己要跟他敬酒。
;
中国的饮酒礼仪与文化
中国是酒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完整酿酒技术的国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里最主要的饮料之一,它融入我们生活的各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有它的身影,在这些不同场合饮酒还形成了一系列严谨的饮酒的中国礼仪文化。下面跟着留学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酒文化】中国的饮酒礼仪
timg (5).jpg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即便是饮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特别讲究和强调酒德两字,其意是说饮酒者要有高尚的德行,不能像无道昏君纣王那样,颠覆阙德荒谌于酒。
关于中国的酒德与酒礼
儒家的酒德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饮惟祀,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能饮酒,无孨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老百姓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人们饮酒过度。其实,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就祭祀敬神,养老奉宾,这都是德行。
关于中国古代的酒礼,在中国,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虎,在远的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套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因此,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制定饮酒礼节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仪,然后坐入次席,只有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以举杯,如果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卒爵。就是先做出跪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就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词。客人之间也可相互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而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中国各民族中,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为何古代文人好饮酒,酒桌上的酒礼仪有哪些?
说起酒的话题,作为咱们中国人来说,都是会感到非常自豪的,咱们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在酿酒了。最早记载有酒出现的是《神农本草》,在这本典籍当中所记载的是: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秣酒。当时酒的作用还只是用于祭祀,到了后来,人们发现喝酒对人体有很多的益处,所以酒就开始进入了咱们的饮食当中。在古代历史上,酒的发展几乎是与文化同步的,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有“酒文化”的说法。在酒文化当中倡导的是礼仪的文化,也有着“酒礼仪”的说法。酒礼仪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都还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在酒桌上敬酒时候,需要根据身份地位来区别的对待,晚辈或者地位稍低的人在酒桌上给长辈或者地位高的人敬酒的时候,酒杯的位置需要低于对方,以示敬重对方。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饮酒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古代文人好饮酒,一方面是因为饮酒可以增强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饮酒可以激发灵感,帮助他们创作诗词和文章。
在古代,酒桌上有着一套严格的礼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酒礼仪:
敬酒:在古代文人饮酒的过程中,敬酒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仪。一般来说,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应该先敬酒,下级或地位低的人才可以敬回去。
接杯:古代文人饮酒时,一般会将杯子端在右手,然后用左手接过对方的酒杯,表示尊敬。
起杯:在古代酒桌上,一般不会直接将杯子放在嘴边喝酒。而是要先将杯子举起,向着天空和地面轻轻倾斜,表示对天地和祖先的敬意,然后才可以将杯子放在嘴边喝酒。
点心:在酒桌上,一般还会提供一些小吃或点心,如糖果、果仁、蜜饯等。这些点心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口感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以中和酒的味道,减轻酒精的刺激。
谈话:古代文人在酒桌上,一般会进行一些文化或政治方面的讨论,也会互相赠诗和酒诗。在这样的氛围中,文人可以互相交流,激发灵感,也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中国人酒桌上都有那些礼仪?
自古以来酒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到了现代社会,更是无酒不成事,所以喝酒是很有讲究的,一些规矩 是必须要知道的,否则很难成事。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 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 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 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规矩八: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 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规矩九: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规矩十:碰杯,敬酒,要有说 词,不然,我干嘛要喝你的酒?
有的人不胜喝酒,但是有些应酬是躲不掉的。下面这些做法可以帮助他们少喝: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白酒,一杯放矿泉水,拿小酒盅干杯,勤喝水,到酒桌上主客基本都喝8分醉 时,可以以水代酒,主动出击;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去,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餐巾里;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不要几种酒混着喝,特别容易醉;领导夹菜时,千万不要转酒桌中间的圆盘,领导夹菜你转盘是酒桌上大忌;喝到六分醉时,把你面前的醋碟中的醋喝下,再让服务员添上;每次干杯时,倒满,然后在喝前假装没有拿稳酒盅,尽量洒出去一些,这样每次可以少喝进去不少;喝酒前面前放好半杯茶,喝了酒不要咽,赶紧拿起茶杯,喝水的功夫把酒吐进酒杯里,吐满了换水就行了,管用的!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酒有着特殊的感情,酒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酒桌礼仪也成了中国人喝酒时约定俗成的规矩,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中国酒桌上的礼仪。
首先来说的就是酒桌上的坐次,这里面可是大有讲究的。接下来我用一张图来说明一下。
1、2、3、4分别代表主宾、二宾、三宾、四宾。
二、斟酒,先要给领导敬酒,如果有客人,先给客人敬酒再给领导敬酒,一定要随时注意宾客杯里的酒,不要等到没有了再去斟酒,还有就是斟酒的量,不宜过满,八成满就可以。
三、敬酒,敬酒可以多人敬一人,不可一人敬多人,跟别人碰杯时要双手并且要比对方的酒杯低,再就是敬酒的顺序,不可以乱,先要主人敬主宾,主陪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敬酒的时候也要注意说辞,这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如果桌上有女生,也一定要注意绅士风度,不要只顾着自己,不想着别人。
五、不要在酒桌上谈生意,如果酒喝的高兴了,生意自然成功了一大半。
六、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时喜欢用劲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有的人喝汤时,也用嘴使劲吹,弄出嗦喽嗦喽的声音来,这也是不合乎礼仪要求的。
中国是礼仪之邦,处处都有礼节。不在场合的礼节也不一样。酒桌上的礼仪非常重要,很多生意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 1,假如酒桌上有长辈或者领导,长辈或者领导之间要相互喝酒,在由晚辈来敬酒。晚辈再敬酒时,最好要站起来,将自己的酒杯放在底下,低过所要敬的人,以表示尊重,喝的时候要比所敬的人多喝一点。 2,敬酒是要有顺序,家庭聚会要从辈分最大的长辈开始敬酒,敬酒时最好有说辞,例如,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和领导一起吃饭。也要从最大的领导开始敬酒,敬酒的时候可以多个人敬一个人,不能一个人敬多个人,这样会显得不礼貌,让被敬的几个人为难。 3,给客人倒酒的时候要从他的右后方倒,用双手抓住瓶身,最好倒七八分满,给自己倒酒就随意了,但是不能让自己的酒杯空着,万一有人来敬酒,酒杯空着的,就很尴尬了。 4,别人给自己敬酒的时候,也要端起酒杯,右手握住杯身,左手垫住杯子的底部,如果同辈份的人,最好起身回应。如果晚辈敬酒,可随意一点,让晚辈自然一些没有压力。 5,不要过分劝人喝酒,前两年出现了很多酒桌上劝酒,喝多了胃出血,酒精中毒,甚至当场死亡的情况。劝酒要适度,不要过分。 6, 喝酒是为了增添饭桌上的氛围,适度饮酒是可以的,但是不能过度饮酒误事。不要用命去喝,一口闷,要慢慢来。知道自己酒量的情况下不要喝多。
中国的民情风俗实在太多,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我仅仅分享一下我们大山西的酒桌文化,供大家作为对比。
大部分红白喜事上,长辈从来不被允许对小辈主动敬酒,这甚至可以说是规矩,也是很多争端的由来。总有一些愣头青仗着自己有点钱财或者权势看不起长辈,大言不惭的调侃某个长辈,要其敬酒或者应承自己。千万记住,要面子的长辈要么会摔杯而去,要么为了顾全大局,找一个小辈来代替自己,别以为这是在服软,这恰恰是一种回应,也是把你的嘴脸展现在其余宾客眼前的手段。明面上不一定会有人出面阻拦或者申斥,酒宴一散,马上就会有人去劝诫或者用拳头招待你,再不济,在场的宾客也会对你产生反感。
小辈向长辈敬酒,一定要双手举杯,在长辈拿稳之后,自己先干为敬,之后添上和长辈同饮,这是小辈的第二杯。第三杯,先给长辈填,再给自己填,碰杯再饮,这个步骤有一定讲究,如果是你的本族或者直接长辈,就需要碰杯。如果是稍微疏远或者普通的宾客,填满即可,但一定要面露喜色,已示感激长辈赏脸,荣幸之意。
如果是平时吃饭,或者有长辈来家做客,身为家里的男孩,一定要挨个倒酒,从年龄最长的宾客开始,依次排开,以示欢迎。这个时候,先是给长辈倒酒,长辈先喝一杯,之后填满,两人碰杯,最后再给长辈添上,放下即可,转到下一位也是如此,这三杯一定不能少,也不能多,一视同仁才行。
坐标山东,从小被父亲带着去应酬,对山东酒桌上的礼仪也算学到了一些。
接下来就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是酒桌的座次和称谓。
用一张图来说明:
主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一顺位即是请客的最高职位者或陪酒的最尊贵的人。主要作用基本就是庄主把握本次宴请的时间喝酒程度等。
副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二顺位,是陪客者里面第二位尊贵的人。传统上这个位置是请客买单的人。主要作用是带动客人喝酒。
主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一顺位,是客人里面职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贵者做的地方。
副主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二顺位,是客人里面职位次高者或地位次尊贵者做的地方。
图中的其他位置就不一一介绍了,因为一般情况下,注意以上四个各位置就行,其他位置听从主人安排就好。
接下来就是上菜,山东这边一般是上菜之前就会添酒,如果是不能喝,一定要拒绝,因为喝酒一旦开始,中间就不能停止。
上菜时候不要急着动筷子,要等主陪用公筷给主宾夹上一筷,表示尊敬,才可以开始吃。
喝酒预示着宴会的正式开始?所以喝酒必须是主人开始提议。山东这边一般喝白酒,白酒喝法是要求第一杯六口喝掉?以后随意。六口的顺序是:主陪带三口,副陪带三口,也有四二开的。在这之前,客人是不能主动出击敬酒的。在主陪和副陪带完以后,主陪会宣布自由时间。一般情况下,主人方的每一位包括主陪和副陪,会跟每一位客人喝一次客人再回敬每位主人一次,基本就进行的差不多了。最后,主陪会招呼大家喝最后一杯,即宴请结束的信号。
还有一节酒桌上要注意的小细节:
有时候服务员忙,会来不及添茶倒酒,身为小辈(下级),一定要主动帮长辈(领导)添茶倒酒。添茶添酒时要从主宾开始,添茶添酒的原则是浅茶满酒。
别人敬酒时,一定要起身,碰杯时自己的酒杯要比对方低一点、身子也要微微弯腰,以表示尊敬。
餐桌敬酒礼仪
餐桌敬酒礼仪
餐桌敬酒礼仪。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无论是聚会、宴会还是家人平时一起吃饭,桌上都少了酒的存在,所谓餐桌礼仪,理解起来很简单,那就关于餐桌敬酒礼仪是怎样的呢?
餐桌敬酒礼仪1 第一,注意敬酒的顺序
敬酒之前,敬酒人需要考虑敬酒先后顺序。大体的原则按被敬酒人的年龄、职位、主宾的身份作为顺序。先敬年级大的,再敬年纪小的;先敬职位高的,再敬职位低的。另外,如果在分不清在座者的身份,应该先从自己身边开始敬起,并按照顺时针方向敬,或者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第二,注意敬酒的行为
如果是在宴会上,普通敬酒要等主人向大家集体敬酒后开始。敬酒人应该先自己站起来,直接与某个来宾或主人敬酒时,应该先说一两句简单的祝酒词或劝酒词,然后自己先干为敬。喝完之后,拿酒杯和对方对视一下,再返回自己的座位或坐下。
餐桌敬酒礼仪2 第一,餐桌类型不同
中国人喜欢用圆桌招待客人,客人和主人围着餐桌而坐,显得更有气氛;而西方人通常用长桌招待客人,男女主人分别坐在桌子的两端,客人按照身份的高低依次就坐。
第二,餐桌坐次不同
中国的`餐桌座位,左边和上边的更为尊贵,右边和下边的更次。长辈或者是贵重的客人通常坐在左边或者上边的位置。在西方国家,右为尊,左为次。
第三,餐桌氛围不同
西方人在餐桌上不提倡多讲话,而是非常安静的吃自己的面前的东西;而中国情况正好相反,在餐桌上,人们不仅会讨论家长里短,还会相互让菜、敬酒、劝酒。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关于饮酒的礼仪有哪些?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有很多,最开始关于酒的记载是来自夏禹时期。关于饮酒的礼仪,要先祭拜再喝酒。主人要一次向客人敬酒,客人还要回敬酒。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悠远流长的,关于饮酒的礼仪有拜、祭、啐、卒爵四步。
1.自酒诞生以来,它一直受到文人和诗人的喜爱。他们经常用酒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写下许多不朽的诗歌。随着时间的推移,酒逐渐发展成为它自己独特的文化,即中国的酒文化。这种酒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酒文化在不同的王朝中有不同的表达形式。相比之下,饮酒礼仪也在发生变化,有些朝代重视饮酒礼仪,有些朝代不重视饮酒礼仪;有些朝代注重大胆饮酒,有些朝代要求温和得体。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统的发源地之一。中国饮酒已经摆脱了简单的食用价值,浓缩了人类物质的生产和精神创造,并成为一种食品文化。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在世界酒文化森林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酒文化丰富而独立,具有巨大的精神和文化价值。
3.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酒可以超过。酒这个词已经出现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他的写作是中间的一个瓶子,旁边的三点水意味着酒溢出。事实上,在新石器时代有酒,但当时没有酒音乐,而且程度很低。我们称之为原酒。酒精是大自然的礼物。含糖的水果只要经过酵母的分解就可以产生酒精。这种自然发酵的果酒已经出现在原始社会。
4.从历史资料来看,在奴隶社会中,特别是在西周时期,饮酒礼仪的细节已经相当严格和具体。饮酒礼仪进一步演变为宴会的道德规范——尊重长期和年轻人的礼仪制度,在饮酒行为中实施,形成了中国酒文化的明显特征。古代的饮酒礼仪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的礼仪被淘汰了,一些礼仪代代相传。
我国古代有哪些饮酒习俗?
俗语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雄黄酒就是用蒲根切细、晒干,再拌上少许雄黄,浸泡在白酒中,这种酒就是“雄黄酒”。而雄黄其实是一种矿石的碎末,俗称“鸡冠石”,是一种有毒之物,所以雄黄酒可以让毒虫远离。当然雄黄酒是不能加热的,因为雄黄加热后就会产生毒素,会导致人中毒。所以雄黄就要少量饮用。古人常用雄黄酒在男孩额头上下一个“王”字,寓意借着老虎之威,以镇百虫。
这就是端午节喝雄黄酒的来历,当然,适度的饮酒是可以的,只是喝酒不开车,未成年人也不可喝酒,希望喝酒来补身体的,也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再喝。
一、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 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 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 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 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 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 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二、原始宗教、祭祀、丧葬与酒: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 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 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 可见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 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 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后来 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
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 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及其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来斤白酒,一头猪。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者。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 “离别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 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 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节日的全新解释是:必须选举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而且节日很多,几乎月月都有。代代相传的举国共饮的节日有:
1、春节 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2、灯节: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元)。
3、中和节:又称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4、清明节: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最为普遍及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后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历代文献都有所记载,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类钞》,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及清代《清稗类钞》等古籍书中,均载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而且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由于雄黄有毒,现在人们不再用雄黄兑制酒饮用了。对饮蟾蜍酒、夜合欢花酒,在《女红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记载。
6、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映比较多,《说林》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7、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记载:“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登高,《续齐谐记》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后,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不衰。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代开始,所酿制的菊花酒,就称之为“菊花白酒”。
8、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写有这样的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宴”。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 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过年,也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 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朝鲜族的“岁酒”: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 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 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 酣饭饱。
四、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 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 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著差别,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坏时,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 参加婚礼。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 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 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 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 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 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 (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礼记·昏义>>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 申为结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 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五、其它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 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 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 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 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 “分红酒”。
“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 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六、独特的饮酒方式:
饮咂酒: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独特的饮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许多地方流传, 在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抬出一酒坛,人们围坐在酒坛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酒坛,从其中吸吮酒汁,人数可达五、六人甚至七八个人。饮酒时的气氛热烈。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转转酒”:这是彝族人特有的饮酒习俗,所谓“转转酒”,就是饮酒时不 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的圆圈,一杯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这个习俗,据说来自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一座大山中,住着汉人、藏人和彝人三个结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请两位兄长吃饭,吃剩的米饭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三个兄弟你推我让,都想将酒留给其他弟兄喝,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酒喝完后,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劝酒: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 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 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 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 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 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 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 “感情浅,舔一舔。”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 八 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 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 相互交饮。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 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代人的诗酒抒怀,融入了新时代的色彩,诗和着酒,酒融入诗,成为中国酒文化的特殊风貌。
求教中国的酒文化与茶文化以及相关礼仪.
敬酒满为尊敬,斟茶斟七分
浅茶满酒。茶:洗茶 闻茶 才到品茶~,酒文化表现在敬酒 祝酒词上: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放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是情况而定,比如对方喝酒态度,对方酒量,且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别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便”方显大度. 规矩七: 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 ,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要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酒杯就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端杯? 规矩八: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顺时针顺序,不要厚次薄彼. 规矩九: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 规矩十:不要装蒜.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规矩十一: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边,免得别人骂你虚伪,不管你信不信,人能不能喝酒还真能看出来. 规矩十二: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倍至. 规矩十三: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 规矩十四: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face,不管领导怎么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为敬,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规矩十四: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规矩十五: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干吗要喝你的酒? 规矩十六: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规矩十七: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噗噗响,不要放屁打嗝,憋不住去厕所去,没人拦你。 规矩十八:最后一定还有一个闷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