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谈谈你所见到的“酒文化”
- 2、酒香还怕巷子深:浅谈中国白酒的传统与现代变革
- 3、谈谈你所见到的“酒文化”?
- 4、中国的“酒桌文化”是否为一种“腐朽至极”的文化?
- 5、关于酒文化的论文
- 6、谈谈中国的茶文化和酒文化的认识300字
- 7、李白是酒仙,杜甫是酒圣,那谁是酒鬼呢?
- 8、酒是好东西,人不是好东西
- 9、喝酒的人,爱上的不是酒,那是.....?
- 10、日本人吃什么食物
谈谈你所见到的“酒文化”
在中国古代,酒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加庄严,而不是祭天拜地、祭祀祠堂、供奉好客人。形成古代酿酒活动的习俗和风格。随着酒业的普遍兴起,葡萄酒也逐渐变成了人?人们的日常使用和饮酒活动也很广泛,并被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所程式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酒俗。这些习俗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它的形式活泼,充满手势。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许多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酿造丰富多彩的民间葡萄酒习俗。一些葡萄酒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1、传统饮酒文化的基础——酒德与酒礼
历史上,儒家一直被视为正统的治国安邦观,酒俗也受到儒家酒文化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二字。
“酒德”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和《诗经》中,是指饮酒者要有德,而不是像王那样“颠覆绝德,轻酒”。它体现了儒家的酒德,即:“饮而祭祀”(祭祀时只饮);“无夷酒”(不经常喝酒,平时少喝省食,有病才喝);“群饮”(?禁止群众聚集饮酒);“不放纵”(禁止酗酒)。儒家不反对喝酒。以酒祭神,养老侍客,是一种美德。
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古代已经形成了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礼仪。有时候这个礼仪很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场合不遵守,就会有作乱的嫌疑。而且因为饮酒过度,控制不住自己,容易制造混乱,所以制定饮酒礼仪很重要。明代袁宏道,见饮酒者饮酒时不遵守酒礼,觉得长辈有责任,所以从古书上看?收集了大量资料,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郑铮》。虽然这是为饮酒者写的,但对于普通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在中国古代,饮酒有以下礼仪:
当主人和客人一起喝酒时,他们应该互相鞠躬。晚辈在长辈面前喝酒,这叫喝酒。他们通常先鞠躬,然后坐在第二位。长辈命令晚辈喝酒,晚辈可以举杯;长辈酒杯里的酒还没喝完,晚辈先喝不完。
古代饮酒礼仪有四个步骤:拜、祭、吐、死。即先做一个膜拜致敬的手势,然后在地上斟出一点酒,祭谢大地之德;然后品酒赞酒,让主人开心;?最后,他举起了杯子。
在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称为酬谢),客人要回到主人身边(称为魏)。敬酒的时候,他还说了几句敬酒的话。客人也可以互相敬酒(称为旅游奖励)。有时候要轮流给人敬酒(叫喝酒)。?敬酒时,烤面包机和烤面包机都要“避开桌子”站起来。普通的敬酒以三杯为基础。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中,除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外,都是喝酒的。饮酒的习俗有其独特的风格。
2、原始宗教、祭祀、丧葬和酒
自古以来,酒就是祭祀的必备物品之一。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女巫使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来执行
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古代没有巫医之分。酒作为一种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于崇荣”。在祭祀活动中,酒充当了美丽的东方?西,首先要献给天,献给神,献给祖先。战争决定了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存。勇士出门前要用酒来激发斗志。由此可见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李周反映了周朝和战国的制度,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举个例子,祭祀的时候用八种酒:“气”“三九”。古代主持祭祀活动的人权力很大,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崇拜天帝的神灵,为人们祈祷。后来有了“酒祭”,主持宴中的酒祭活动。
中国各民族普遍有用酒祭祀祖先,在葬礼上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一个人死后,亲朋好友会来祭奠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快餐”,有些地方也叫“豆腐饭”。这是葬礼期间举行的宴会。虽然都是素食主义者,但酒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数民族丧的时候会带酒和肉。比如苗族人听到丧信后,同村的人一般?几斤酒和米,香等。应该给失去亲人的家庭,更多的酒应该由亲戚给。比如一个女婿要送二十斤白酒和一头猪。如果你失去了家人,你应该设宴招待哀悼者。在云南怒江地区,如果村里有人死了,?家家户户都带酒来吊唁,巫师把酒倒进死者的嘴里,每个人都喝一杯酒,这叫“离别酒”。死者下葬后,在坟墓里放酒,让死者在人间享受饮酒的乐趣,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汉族人在清明节上坟,一定要带酒带肉。
酒香还怕巷子深:浅谈中国白酒的传统与现代变革
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白酒则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中国白酒就承载着人们对于美酒、品位、文化的向往。然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白酒产业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白酒的传统和现代变革,从而更好地理解白酒的“酒香还怕巷子深”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白酒的历史。相传,中国白酒可追溯至唐代。当时,中国人就已经会使用小麦、黍米、大麦、高粱等谷物酿酒,并且这种酒成为了当时社交、祭祀等场合必备的饮料。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白酒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绵柔、香醇、酿制讲究的白酒,如今所说的“茅台酒”、“五粮液”等名酒皆在此时期诞生。当时,白酒酿造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白酒的传统之路并不平坦。之后相继经历了生产劣质、品质下降等问题。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白酒产业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今,白酒行业的口感、品质、营养成分等方面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如今,白酒的品类也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五粮液”、“茅台酒”等名酒仍然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品牌和口味。比如,自从茅台跨界入驻食品行业,开始自主创新,推出了茅台月饼、茅台巧克力等系列产品,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目光,并收获了很高的市场口碑。同时,也有不少白酒企业致力于“走健康路线”,研发出了款型独特、口感爽滑的“健康白酒”,更好地满足了当代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白酒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各种问题也未曾离开。比如,一些白酒企业在追求销量的过程中,会逐渐抛弃传统酿造技艺,采用了人工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这种趋势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因为它们的确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样的生产方式,也可能导致白酒品质方面的下降,进而对白酒行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更有甚者,一些不良商家甚至会在白酒中掺杂劣质酒精、非食用酒精等,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问题,这个情况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倡导文明、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权益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之道。
总之,无论是传统的“五粮液”、“茅台酒”,还是新兴的品牌和口味,白酒行业都在向前发展,也因此吸引了众多品牌和企业的关注和投入。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保护白酒的传统酿造技艺和文化内涵才是白酒发展的根本之道。同时,应该持续推进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倡导诚信经营,让消费者信任、喜爱中国白酒,并传承白酒文化至今。
谈谈你所见到的“酒文化”?
1.传统饮酒文化的基础——酒德与酒礼:
历史上,儒家一直被视为正统的治国安邦观,酒俗也受到儒家酒文化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二字。
“酒德”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和《诗经》中,是指饮酒者要有德,而不是像王那样“颠覆绝德,轻酒”。它体现了儒家的酒德,即:“饮而祭祀”(祭祀时只饮);“无夷酒”(不经常喝酒,平时少喝省食,有病才喝);“群饮”(?禁止群众聚集饮酒);“不放纵”(禁止酗酒)。儒家不反对喝酒。以酒祭神,养老侍客,是一种美德。
古代饮酒礼仪有四个步骤:拜、祭、吐、死。即先做一个膜拜致敬的手势,然后在地上斟出一点酒,祭谢大地之德;然后品酒赞酒,让主人开心;?最后,他举起了杯子。
在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称为酬谢),客人要回到主人身边(称为魏)。敬酒的时候,他还说了几句敬酒的话。客人也可以互相敬酒(称为旅游奖励)。有时候要轮流给人敬酒(叫喝酒)。?敬酒时,烤面包机和烤面包机都要“避开桌子”站起来。普通的敬酒以三杯为基础。
1.传统饮酒文化的基础——酒德与酒礼:
历史上,儒家一直被视为正统的治国安邦观,酒俗也受到儒家酒文化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二字。
“酒德”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和《诗经》中,是指饮酒者要有德,而不是像王那样“颠覆绝德,轻酒”。它体现了儒家的酒德,即:“饮而祭祀”(祭祀时只饮);“无夷酒”(不经常喝酒,平时少喝省食,有病才喝);“群饮”(?禁止群众聚集饮酒);“不放纵”(禁止酗酒)。儒家不反对喝酒。以酒祭神,养老侍客,是一种美德。
古代饮酒礼仪有四个步骤:拜、祭、吐、死。即先做一个膜拜致敬的手势,然后在地上斟出一点酒,祭谢大地之德;然后品酒赞酒,让主人开心;?最后,他举起了杯子。
在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称为酬谢),客人要回到主人身边(称为魏)。敬酒的时候,他还说了几句敬酒的话。客人也可以互相敬酒(称为旅游奖励)。有时候要轮流给人敬酒(叫喝酒)。?敬酒时,烤面包机和烤面包机都要“避开桌子”站起来。普通的敬酒以三杯为基础。
在中国古代,酒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加庄严,而不是祭天拜地、祭祀祠堂、供奉好客人。形成古代酿酒活动的习俗和风格。随着酒业的普遍兴起,葡萄酒也逐渐变成了人?人们的日常使用和饮酒活动也很广泛,并被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所程式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酒俗。这些习俗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它的形式活泼,充满手势。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许多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酿造丰富多彩的民间葡萄酒习俗。一些葡萄酒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1、传统饮酒文化的基础——酒德与酒礼
历史上,儒家一直被视为正统的治国安邦观,酒俗也受到儒家酒文化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二字。
“酒德”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和《诗经》中,是指饮酒者要有德,而不是像王那样“颠覆绝德,轻酒”。它体现了儒家的酒德,即:“饮而祭祀”(祭祀时只饮);“无夷酒”(不经常喝酒,平时少喝省食,有病才喝);“群饮”(?禁止群众聚集饮酒);“不放纵”(禁止酗酒)。儒家不反对喝酒。以酒祭神,养老侍客,是一种美德。
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古代已经形成了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礼仪。有时候这个礼仪很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场合不遵守,就会有作乱的嫌疑。而且因为饮酒过度,控制不住自己,容易制造混乱,所以制定饮酒礼仪很重要。明代袁宏道,见饮酒者饮酒时不遵守酒礼,觉得长辈有责任,所以从古书上看?收集了大量资料,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郑铮》。虽然这是为饮酒者写的,但对于普通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在中国古代,饮酒有以下礼仪:
当主人和客人一起喝酒时,他们应该互相鞠躬。晚辈在长辈面前喝酒,这叫喝酒。他们通常先鞠躬,然后坐在第二位。长辈命令晚辈喝酒,晚辈可以举杯;长辈酒杯里的酒还没喝完,晚辈先喝不完。
古代饮酒礼仪有四个步骤:拜、祭、吐、死。即先做一个膜拜致敬的手势,然后在地上斟出一点酒,祭谢大地之德;然后品酒赞酒,让主人开心;?最后,他举起了杯子。
在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称为酬谢),客人要回到主人身边(称为魏)。敬酒的时候,他还说了几句敬酒的话。客人也可以互相敬酒(称为旅游奖励)。有时候要轮流给人敬酒(叫喝酒)。?敬酒时,烤面包机和烤面包机都要“避开桌子”站起来。普通的敬酒以三杯为基础。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中,除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外,都是喝酒的。饮酒的习俗有其独特的风格。
2、原始宗教、祭祀、丧葬和酒
自古以来,酒就是祭祀的必备物品之一。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女巫使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来执行
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古代没有巫医之分。酒作为一种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于崇荣”。在祭祀活动中,酒充当了美丽的东方?西,首先要献给天,献给神,献给祖先。战争决定了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存。勇士出门前要用酒来激发斗志。由此可见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李周反映了周朝和战国的制度,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举个例子,祭祀的时候用八种酒:“气”“三九”。古代主持祭祀活动的人权力很大,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崇拜天帝的神灵,为人们祈祷。后来有了“酒祭”,主持宴中的酒祭活动。
中国各民族普遍有用酒祭祀祖先,在葬礼上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一个人死后,亲朋好友会来祭奠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快餐”,有些地方也叫“豆腐饭”。这是葬礼期间举行的宴会。虽然都是素食主义者,但酒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数民族丧的时候会带酒和肉。比如苗族人听到丧信后,同村的人一般?几斤酒和米,香等。应该给失去亲人的家庭,更多的酒应该由亲戚给。比如一个女婿要送二十斤白酒和一头猪。如果你失去了家人,你应该设宴招待哀悼者。在云南怒江地区,如果村里有人死了,?家家户户都带酒来吊唁,巫师把酒倒进死者的嘴里,每个人都喝一杯酒,这叫“离别酒”。死者下葬后,在坟墓里放酒,让死者在人间享受饮酒的乐趣,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汉族人在清明节上坟,一定要带酒带肉。
酒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在饮用酒、享受酒的方式和习俗。
1:酒的历史
酒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饮品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起源于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酒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饮品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起源于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长期积淀。酒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酒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饮品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酒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中国,酒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酒文化不仅仅是酒本身,还包括酒的饮用方式、酒的知识、酒的美学以及酒与餐饮文化的结合等。酒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
2:酒的文化
酒文化指的是人类使用酒精饮料进行社会交往、娱乐、庆祝活动的文化。酒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距今约5000年的时间,当时,人类在中国黄河流域开始种植麦子,并酿造酒类。酒文化自公元前6000年代以来,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体系。酒文化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项独特文化,融儒家、道家、墨家、佛家等传统文化于一体,并具有悠久的历史。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不仅满足人们的胃口,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现代酒文化
酒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酒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重要元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酒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人们通过饮酒来品味生活的美好。酒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酒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饮酒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经悠久历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酒文化的产生源于人类对酒的好奇,人们发现酒不仅能让人感到愉悦,还具有一定的疗效。随着人们对酒的认识不断深入,酒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现代酒文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饮酒体系,人们通过饮酒来享受生活。酒文化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人们可以通过饮酒来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酒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
酒文化是一种非常广泛而且深厚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都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饮酒风俗和习惯。以下是我所见到的一些“酒文化”:
中国酒文化: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以茶、酒、字为三宝而著称,酒文化渗透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从“缺爷”的豪放、士大夫的斯文,到闽南式的先斩后奏和四川式的嘹亮歌声,表示对丰收和厄运之感,都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的丰富内涵。
日本酒文化:日本酒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主要是通过“酒桌文化”来体现。在日本,“酒桌文化”是社会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宴席结束时,除了感谢房东热情款待之外,还要敬酒祝愿、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思。
欧洲的啤酒文化:欧洲的啤酒文化十分丰富多彩,每个国家的饮酒方式都有所不同,比如德国啤酒文化就非常兴盛,人们会在啤酒节上大喝特喝,过瘾地享受高品质啤酒带来的愉悦。
总之,“酒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它不仅仅代表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人们交流情感、展示自我和继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当然,在享受“酒文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适量饮酒,对酒文化进行科学而合理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的酒文化那可是源远流长:
中国的酒有五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中国的酒有少量的果酒,主要是以粮食原料酿制而成的,以生长霉菌为主要微生物的酒曲为糖化发酵剂,复式发酵,半固态发酵为特征,这成为东方酿酒业的典型代表。近代以来,啤酒在中国的发展很快,目前年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 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 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它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关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酒也使人沉湎,坠落,伤身败体。历史上还有不少国君因沉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 总之,酒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研究社会的文明史,不可不研究酒文化史。中国酒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会给人们带来乐趣和启示。
中国的“酒桌文化”是否为一种“腐朽至极”的文化?
酒桌文化是腐朽吗?浅谈中国酒桌习俗,座次、敬酒、斟酒都有讲究,你不得不知道的酒桌礼仪
中国的“酒桌文化”源远流长,先有酒及其文化。再有所说的酒桌及其文化。说是“腐朽之极”的文化却有失偏颇!那就来谈古论今吧。先谈古:
1、酒文化起源于很早,《战国策》、《说文解字》、《黄帝内经.素问》、《神农本草》等里都有汉载距今起码在四千年以上。
2、中国酒文化与礼仪
古时的饮酒讲礼节,酒礼中显贵贱、尊卑、长幼。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即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这叫礼尚往来。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常常是先敬长者或德高望重之辈,然后顺势敬一圏。有时也出手为顺依次向人敬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所以至今有酒过三巡之说。
3、中国酒文化与诗文
中华古国是酒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度。诗从开始产生,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时文人借酒劝世、警世、显名士风流成永恒的主题。许多直接就以酒成吟诗的题材。几千年来,诗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代表人物首推诗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圣杜甫写到酒的诗句也很多,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是在他饮酒微醉中写成的。无独有偶,北宋时的诗人苏东坡,在山东密州,中秋节饮酒,喝到微醉时,诗兴大发,写下豪迈悲凉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国诗酒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诗与酒,相映生辉,形成绚烂的文明景观。
再论今:
1、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
古往今来,酒文化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生活中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酒在发挥其强大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危害包括酒后滋事、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等社会问题以及酒依赖、酒精肝、胰腺炎、胎儿酒精综合症等医学问题, 而所有这些危害当中以酒依赖最为严重。因此,我们对待酒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酒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乃至世界传承这么久,足以证明它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但是当我们面对它时,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它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好助手,但是如果你不能适度地控制,它的作用也可能会适得其反。凡事要有度,这是我们在接受酒文化并将其传承所应有的态度。
2、如今的“酒桌文化”已变了性质
现在不再讲“文化”了,其实就是摆酒桌,以敛财为目的。除了少数是正常的家族祭祀,宗庙祭奠和家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之外。多数酒桌都只是成为了敛财的借口。如:一是生日宴,父母的、岳父母的、自已的、老婆的甚至孩子的。我吃过的生日宴有,满月酒、百天酒、一岁酒、十岁酒,成年的从三十岁至一百岁的整生酒都吃过。二是喜酒:头婚二婚都不论,怪就怪在还有分手宴、离婚宴。三是乔迁宴,我参加最多的一个是搬了三次家办了三次乔迁宴。
四是升学宴,考个名牌大学还好说,考个野鸡大学也摆宴。摆宴的名目之多,举不胜举。但最终之目的无不是趁机敛财,有的乐此不疲,有的怨声载道,况且份子钱还在随着物价在上涨,以前有送过50元的,现在少则300百,多则数千。最恐惧的是我邻近的一个县,宴席写号按兄弟姐妹是各自分开写。如果像上次我有一发小同学父亲96仙逝,她是老十,假如是沾了亲,我得写10个号。每号500,也得5000。据说现在是搞得民不聊生,怪事连连,听人说有单身汉为了回收礼金,居然给老母猪办满月酒,笑死个人,也不知真不真!听说政府现在已经在干预了,禁止违规办酒桌。采取劝返或没收礼金或行政处罚。感觉现在略有松动,但私下里各种酒宴还是在频频发生。
3、酒桌不禁,官场不廉。
试想如果主管自已升迁或工程的上司家有“酒宴”,你是去呢,还是去呢?是送多呢,还是多多呢?幸好党和政府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对办“酒宴”有明确的严格的规定,不然长此以往,绝对是乌烟瘴气,乱象丛生。
4、以酒宴为名,行腐败之行
如今的“酒桌文化”往小了说是吃吃喝喝,往大了说是腐败的前奏。很多酒桌上有猫腻,酒桌下有“文化”。有很多的贪官就是在酒桌文化上被拿下的,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当然还有许多必要的酒宴还是需要传承。
一是建立在亲情,友情基础上的酒宴,目的在于联络和增进感情。人逢喜事摆几桌,亲朋的友聚一聚,不收钱来不送礼!心情舒畅把情叙。
二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的“酒桌文化”必须得办。
三是以纯粹的接侍为目的的酒桌文化还是得有的。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各族人民历来有“朋友来了有好酒……”的好客之淳朴民风。
其实问者的目的有所指,应该是特指以敛财或拉清官下水为目的的“酒桌文化”,这确实是“腐朽之极”的文化。摆酒之人不但腐化了自已的人品,也玷污了传统的酒文化。
即使是高雅纯粹的酒宴,我们也不要贪杯,更也不要强劝。量力而行,适度为益,健康饮酒。
关于酒文化的论文
酒 文化 是指在酒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酒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酒文化的论文篇1
浅析中西酒文化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酒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有明显差异。西方酒文化一般指葡萄酒文化,而中国酒文化则是白酒文化。本文从酒的起源,酒与宗教的关系,酒器的使用,饮酒礼仪以及酒的社会功能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中西方酒文化的区别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酒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
酒文化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方面,跟其他方面一样,其形成过程以及在地域上造成的差异,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社会以及历史的不同因素形成了文化的最终不同。只有从各个方面把握中西文化的不同才能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1.酒的起源
从酿酒所使用的原料方面来说,在中国早期的文化起源地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并且农作物发展较为先进,人们便用粮食酿造就有中国特色的黄酒以及白酒。而在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巴尔干半岛古希腊地区,境内多山,土壤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反而很适合葡萄的生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就成为西方酒文化的代表。对于酒神崇拜,从神话 传说 方面来说,西方的葡萄酒最早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据说他是最早 种植 葡萄并且酿造葡萄酒的。而在中国,中国历史上没有明确的酒神,而又普遍地将仪狄或是杜康认为是中国的酒祖。
2.宗教与酒文化的关系
从宗教方面来讲,____是西方的主流宗教,在圣经中多次提到葡萄酒。耶稣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后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并且让人们记住自己是为人类赎罪而死的。因此基督____萄酒视为圣血,而且葡萄的种植以及葡萄酒的酿造被教会人员视为工作,在这种背景情况下,人们对于葡萄酒是一种敬仰与喜爱的心情。在中国佛教的影响较为广泛,而佛教的教义是反对饮酒的,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在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人们很多听信佛的教戒,尽可能的控制饮酒。加之中国的白酒多是粮食酒,因此人们对于饮酒是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
3.酒器的使用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们对酒器的重视都是略见一斑的:酒器制造所用的材质,最终的形状以及做工的精美都有不同的讲究。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 中,依据材质,使用者和时代等因素的不同,酒器的名称很多,比如有尊、壶、爵、角、觥、杯、卮、彝、卣、?、瓿等,不胜枚举。中国酒器的繁多,不仅是因为时代变迁从而生产力所带来的材质改革,更是因为在封建等级社会的中国,酒器的使用更是印上了等级制度的烙印,不同的酒器代表了不同的身份。西方国家的酒器也有很多种,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说西方国家的酒器基本上以透明的玻璃杯为主而又形状各异。透明的高脚杯是西方饮酒时所使用酒器的典型代表,但是根据各种不同的酒所适用的不同的酒杯,这种高脚杯的形状又有很大差别,如郁金香型的细高型的香槟杯,矮脚的梨形的白兰地酒杯等等。西方人对酒器的讲究毫不逊于中国。但是中国的酒器更多的反映使用者的身份,西方的酒器则更多的是为了衬托酒本身的艺术性。
4.喝酒的礼仪
中西方在酒文化中都存在饮酒的礼仪,但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酒文化中更善于劝酒。同是饮酒的场面,必定中国人一起饮酒的场面更为热闹。劝酒是敬酒的一种方式,是中国人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俗。封建社会中等级分明,很多人一同饮酒时,卑者、少者须向尊者、长者敬酒。一顿饭下来,敬酒的次数是不好计算的。单是敬酒,在敬酒词,敬酒姿势,自己饮多少别人饮多少,敬别人,被敬等方面就有很大的学问。在西方国家,民主与自我意识占主导,在饮酒方面也有体现。首先,因为各种高脚杯形状的不同,手持酒杯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正确的姿势也是礼仪的一个方面。在西方餐桌上,饮酒的人也会彼此举杯,但是一次喝多少,完全是个人意愿。在一次正式的西餐中,敬酒(toast propose)的次数也一般一次,这一次一般也是面向所有在座宾客,祝酒词是必不可少的。
5.酒的社会功能
而西方人把葡萄酒看为艺术品:把葡萄酒的酿造看成制造艺术品;把饮酒也看成一种欣赏与品味艺术的行为,饮酒的兴致就在酒本身,因此可以常常看见西方人在不就餐的情况下而仅仅品味葡萄酒的场景。中国人把酒当做交流或是表达感情的工具,常为“醉翁之意不在酒”,饮酒的兴致不在酒本身,而在乎与谁饮酒以及以什么样的心情饮酒,一般情况下中国人饮酒是离不开饭桌的。中国人就餐时相比较而言更讲究的是菜肴,酒则从始到终都是一种酒。但是在西餐中,他们吃一道菜换一种酒, 一般吃沙拉和冷拼小吃时喝干白葡萄酒,吃头道序菜时喝干白、干红或玫瑰葡萄酒,吃海鲜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白葡萄酒,吃肉禽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红葡萄酒,吃甜食时喝甜食酒或香槟酒。正式的宴会要上三五道莱,而每一道菜对应一种葡萄酒。除此之外饭前还有开胃酒,餐后还有鸡尾酒或威士忌、白兰地一类的蒸馏酒。这样一顿餐下来总得需要五六种酒。
总的来说,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而各个方面的差异又是由不同的因素造成的。探索形成差异的原因,有助于对酒文化更好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且促进中西交流。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爱德华.红葡萄酒鉴赏手册[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2]侯淑琴.形象礼仪[M].北京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3]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A].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
酒文化的论文篇2
浅谈水族酒文化
水族自称“虽”,汉语译称“水”,是全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古骆越人的后裔,ol(r}s})有着古老的文字《水书》、历法《水历》。水族现有人口40余万,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自治州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剑河等县,以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最为集中。(zlcr}3)水族人民喜食糯米,除一部分做成糯米饭,大多都是用来酿制糯米酒。水族的酒味美甘醇,特别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九吁地区的九吁酒,更是远近驰名。在水族地区,不论是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还是各种各样的独特风俗中,酒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生历程中,水族已经把酒当作一种标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步人另一阶段。酒伴随着水族人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的各个阶段,贯穿了水族的历史进程。
一、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饮酒习俗
(一)酒与水族端节
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端节“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水族端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f3J(r}s}0)为方便互相走访,水族地区是分期分批轮流过端节。水族端节中,酒是不可或缺的。
端节当天凌晨五点左右,水族村民就开始煮韭菜包鱼和糯米饭,煮熟后端到祖宗灵位前的酒桌上祭祖。
酒桌的四面都要摆满酒杯,酒杯比来贺新年的人数只能多不许少,意为讨个好兆头。天亮后,整个族人就挨家挨户去贺新年,水语叫“幼端”。每到一家,大伙按辈分依序在酒桌前围成圆圈,每人都用右手把自己的酒杯或酒碗举到右边族人的嘴旁,大家同时喊一声“秀”,便从主人家开始喝,而且喝酒的人必须干杯,然后在大家“秀”的喊声中把自己酒杯的酒倾入下一个人嘴里。这就是水族的“转转酒”。
有些少数民族也有喝“转转酒”的习俗,一般是一个人只喝一VI就把已喝过的酒杯传递给下一位。水族的“转转酒”则不同,虽然也是以传递的方式饮酒,但是每个人的手上都必须有一杯酒,左侧的人将右手所持的酒杯送到右边的人的嘴边,杯到酒干。水族人挨家挨户喝完贺年酒后才回家接待客人。在水族的端节中,这种“转转酒”不仅仅限于族人内,迎接远方的客人进家门后也会以最能表达心中热情的“转转酒”相待。
水族端节中喝“转转酒”这种习俗是水族先民们“一人获取、众人共有”这种氏族社会公有分配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可增强民族的亲和力;这还与水族先民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抵御 自然 灾害和外族侵略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也是一种追忆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今天,水族端节中的饮酒习俗已成为一种聚合民族和凝结人心的重要方式。
(二)酒与水族卯节
水族“卯节”和“端节”事实上都是过年,按传统一向是过端节的地区不过卯节,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水族卯节的日期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具体的日期是以水历九、十月(即阴历的五、六月)内的卯日分四批过节。水历十月,水书中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则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卯节的分批是约定俗成。头三批卯节在荔波境内,第四批卯节,除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的岜鲜、水维、永康等乡的水族人,也在这最后一批卯日过节。
卯日那天,各村寨的人们都会在村寨门El隆重接待亲朋好友,在村寨门VI都设有“拦门酒”。水族的“拦门酒”由三到五个年轻的姑娘主持,客人一到寨门口,姑娘们立即为远方来的每个贵客敬上一碗“拦门酒”,然后再由青壮年上前把客人迎进家中。水族待客一向有“以酒为尚,以醉为乐,以醉为荣”的观念,所以在卯节中,也会像端节一样,用最热情的“转转酒”待客,总之都要让客人尽兴,醉酒的越多,主人越觉得光彩。
酒足饭饱后,各村寨的人们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往卯坡对歌。这一天,不仅过卯节的水族村寨青年人要上卯坡对歌,就是不过卯节的外寨的男女老幼也会赶来参加盛会。在卯坡的树丛中、草地上、山石旁,青年男女各自寻找自己中意的人对歌,歌词均为即兴演唱,主要内容是青年男女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若情投意合,即可相约成婚。这是卯节受到水族青年男女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酒与水族丧葬习俗
水族是一个非常崇拜祖先的民族,存在灵魂不死的观念。生前好酒、喜酒乃至嗜酒如命的亲人去世后,仍要让他一如其生地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畅饮美酒。因此,水族在老人去世后,祭品中酒是必备之物,而且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地区,无论家庭是富或穷,老人在60岁左右就特地亲手酿制一坛酒,然后以土坛密封窖藏,直到老人离世的那一天才由子孙取出让亲人和近邻品尝。
老人活得越久,酒窖藏的时间越长也就越甘醇香冽。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物质享受,还包含着水族人希望延年益寿的文化 心理。
出殡之日,亲戚朋友来奔丧所携带的物品中,最重要的也是酒。酒的数量多寡不等,依据奔丧人与丧主的亲疏关系而定,多至数十斤,少至一两斤。奔丧人把酒瓶或酒罐放在棺材前的桌上,若酒太多,则倒人一个大缸中,以便取酒招待客人。但亲戚带来的酒不能全都倒完,在酒罐或酒瓶里至少要留一点酒。因为在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对死者的美好愿望的祭悼仪式中,水族人意识上的酒已经具有超现实的幻化功能,奔丧携酒既是出于避邪逐煞的心理,也是对主家的一种祝福,在酒罐里留点酒也是一种祝福,是丧主对亲戚的一种祝福,祝他们年年余酒。可以说,强烈的群体意识是水族的心理特质之一,这一心理特质在丧事活动中表现尤于明显。
在出殡之日水族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在唱祭歌时给歌手倒酒。这种倒酒方式也很讲究。
在所有亲戚奔丧结束后,丧主从家中搬出一张四方桌,摆放在选好的宽阔的场地上。酒桌中间摆放爆米糖一斤、白糖两包、豆腐两块、橘子和苹果各一盘。男女歌手各坐一边后,丧主在歌手面前各置五杯酒后,又在桌子边空缺的位置全都摆上酒杯,并倒满酒,以供听众饮酒。待吉辰一到,孝家立即倒酒,倒酒的同时歌手开始唱水族祭歌。倒酒的顺序非常讲究,孝子先倒第一杯酒,之后是孝女及孝主的儿媳妇、孙子,最后轮到血亲的表哥。水族丧事中的这一种习俗也反映一种文化心理,他们很重视孝道,请歌手唱祭歌一方面表明尊重长者,另一方面也是用歌声来寄托心中的哀思。
三、酒与水族婚姻习俗
在婚姻中,酒作为许多民族倾心 爱好 的特殊饮料,体现出重要的媒介功能。作为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的水族,酒更是贯穿婚姻的整个过程。
(一)提亲酒和定亲酒
水族青年有恋爱的充分自由,但不论是否自由恋爱,想要结婚的时候,都必须察告父母,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L61(})水族的提亲过程很复杂,就算是双方都已经中意,至少也要去提亲三次。
第一次提亲时媒人所带礼品是四个红糖,第二次提亲所带的礼品是:四个红糖、五斤酒、五斤肉。前两次提亲都会遭到委婉的拒绝,而媒人一般都会预料到这样的情况,所以还需要精心准备第三次提亲。第三次提亲所带礼品有:全新的一个篮子(内装红糖10斤、糯米五斤、手镯一对、银项圈一个,摆放的顺序是糯米在底层,手镯和银项圈第二层,红糖在最上层)酒(至少10斤)、肉(至少五斤)。 按照水族习俗,第三次提亲议定婚约之后就吃定亲酒,主要是约定吃大酒的日子。吃定亲酒的时候,女方会明确交代男方须准备的礼品: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红糖至少50斤、糯米30斤、酒一坛(100斤)。
可见,无论是在水族的提亲还是定亲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迎亲中的酒
按水族婚姻习俗是结婚前一天晚上男方就要派迎亲队伍到姑娘家去,而且出门的时间还要请懂得《水历》的水书先生选择吉时。
迎亲时男方所带聘礼:一坛酒(约100斤)、一头猪(约200斤)、红糖(约80斤)、糯米(约80斤)、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结婚时,男方所带礼物中,最重要的就是酒,无酒不成礼。
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家后,新娘家立即杀猪,第一次酒席正式开始,喝酒吃肉都很随意,没有人来劝酒。等到女方把猪杀好,第二次酒席开始了。这是正席,水族婚姻中的正席跟许多民族都不同,双方的男女必须分桌。
按水族婚姻习俗,酒席至一半的时候,新娘还要到酒桌旁敬酒。新娘首先献给自己的父亲,这叫“感恩酒”。然后媒人会上前来介绍新郎的父亲,聪明的新娘会立即接话:“父亲,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孩子了,孩子在这里给父亲倒一杯酒。”这叫“认父酒”。男方父亲干杯后,一般都要把准备好的红包放在酒杯里,然后才把酒杯递过去,表示大红大喜。新娘倒酒的过程中,凡是男方来的客人都会在喝酒后送红包,但新娘的同村兄弟喝酒后不送红包。
次日早晨,新娘家用红糖拌糯米稀饭招待客人,然后才开酒席,开席的同时女方把要送的嫁妆全部拿到祖宗的灵位祭祖。女方嫁妆一般有:水族婚礼服装一件、猪腿一只、糯米20斤、布两匹、布鞋至少巧双、棉10床、衣柜一个、马一匹或牛一头。
到了双方预定的吉时,双方男人齐聚祖宗灵位前祭祖,然后新郎家派代表上前领新娘的嫁妆,代表人一般都是双方的哥哥。在领取嫁妆之前,双方的男人必须在祖宗灵位前履行一系列庄严复杂的程序,并由此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饮酒习俗。
1.誓婚酒。首先是双方的哥哥上前来代替新娘新郎喝“誓婚酒”,而且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女方哥哥:“你现在把妹娶走,祝愿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要把她当晒米的木板,不要把她当洗脸帕,不要玩耍她。”(水语汉译,下同。)
男方哥哥:“现在你放心,我接她回去,到我家就如神仙般,一定好好善待她,不会玩耍她。”
然后媒人递上两杯酒,说:“现在你们俩代替新郎新娘发誓了,说话算数,请喝了这杯‘誓婚酒’。”
2.甜酒。喝完“誓婚酒”后,新娘家最有威望的寨老上前问新郎的哥哥饮的这杯酒是甜还是苦,这时候若误答为“苦”,婚事就会立即被取消,对方会认为你嫌弃他家女儿,若答“甜”又得喝一杯酒。这是因为说“甜”便是祝福新郎新娘婚姻甜美,所以不少人戏称为“甜酒”。
3.媒人酒。寨老接着会想方设法给媒人喝上一杯“媒人酒”,口才稍差的媒人喝了一杯又有一杯,所以水族的媒人除了会说还要能喝。
4.舅爷酒。媒人喝干酒之后,寨老又倒酒,面对众人说:“追本溯源,先有祖后有宗,不忘祖恩。有你舅爷才有这些儿女,请舅爷上前喝一杯。”舅爷上前来接酒杯,一般都要谦虚一番之后才喝。
祖宗灵位前的复杂程序结束后,在领取新娘嫁妆的过程中,又涌现出各种各样名称的酒,显现出水族酒 文化的浓重色彩。例如在领取衣柜时,衣柜的钥匙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钥匙的人就要喝一杯酒,名为“钥匙酒”;在领取棉被时,捆棉被的绳子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绳子的人也要喝一杯酒,名为“棉绳酒”。
5.马料酒和汤锅酒。在酒席结束后,众人一起把嫁妆抬出来,男方的人作好抬嫁妆的准备。这时候,新娘家会派一个口才好的人去拴马的地方等候,而男方也会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能说会辩的代表前去牵马。马匹旁边会摆上几个四方桌,上面都摆上三个大碗,并倒满酒。男方代表前去牵马的时候,女方代表会以忘记喂马料来为难,并要求男方代表代替马喝下桌上的酒。男方不能拒绝,一旦不愿代替马喝酒就无法把马牵走。这就是“马料酒”。
喝完“马料酒”后,女方代表又以马想上汤锅行去吃汤锅为由带男方代表到预设的汤锅行饮一碗酒,这碗酒名为“汤锅酒”。
水族婚事中前去的牵马的人不是那么容易牵马走的,其中有许多道酒拦着,最有名的莫过于上述的“马料酒”和“汤锅酒”。当然,能说会辩的人代马喝的酒便少点,口才差的人几碗进肚后就牵不了马了,就会闹笑话。水族喝“接马酒”的过程既幽默又能生动,增添了婚事中的喜气,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使人赏心悦目。
(三)喜酒与酒歌
到新郎家后的酒宴,也分有晌午饭和正席。晌午饭也很随意,并不劝酒。傍晚时分正席开始。在新郎家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唱酒歌,主要是女人那一桌的对歌。
正席开始后,男方的女歌手先唱第一支歌:“我们三家叫我倒酒,我们四家叫我倒茶,我倒酒也是倒给你们,我倒茶也是倒给你们。提起这杯酒,不知姨娘是否接受?姐与妹共庆哈喂哈喂!”(意译)女方歌手对唱:“坐在你身边应该喝两碗,坐在伯母身边应该喝五碗,喝不得双方都不开心。跟妈学酒学不成,不知哪天才学会。到奶奶身边却让我讲,如果我能讲,我们一起笑。坐在桌边,哪个吝啬?大家一起来干杯!”(意译)众人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再接着唱下去。水族婚姻中非常重视唱酒歌,一般都要唱整整一个晚上,而有的地区则连续唱三个晚上,例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廷牌乡就有这样的风俗。
四、结语
中国 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 历史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 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已经拥有独特的地位。神州到处酒飘香,饮酒习俗自古蔚然成风。中国的56个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而水族的酒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转转酒”、“拦门酒”别有风味,丧事中丧主一家大小轮流为唱祭歌的歌手倒酒的习俗让人对水族的孝道赞叹不已,而水族婚姻中花样百出的酒习俗更是让人开怀大笑。由于特定的生存 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 心理文化积淀的影响,酒不仅在水族独特的习俗中得以体现,在水族人的Et常生活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接待朋友时,“酒重于肉”,如果客人来到,桌上没有酒,主人就有“不成敬意”之憾,可以说酒无处不在。 拜访 以酒为礼,迎客以酒为敬,感激以酒为谢,报恩以酒示情。酒在水族人的交往中所显示的不仅是物质赠馈上的多寡,而且可以借以表达 人际交往 和精神需求。可见水族丰富多彩的饮酒习俗与民族风情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氛围,很值得我们探究。
猜你喜欢:
1. 中国酒文化与宴请礼仪论文
2. 中日酒文化对比论文
3. 红酒文化论文
4. 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论文
谈谈中国的茶文化和酒文化的认识300字
我国的茶文化,由于历史悠久,所以她的强大是无可厚非,但是近20年来我觉得就是在吃老本。茶叶和茶艺上没有飞跃的发展。相反日本的茶道在近些年的发展史有目共睹的。在销量上印度的茶又是世界第一。所以中国茶叶现在处于很尴尬的境遇。没有突破性的就进展。大部分好茶叶都是靠历史靠天靠运气吃饭。而我国国名对茶叶的基本知识了解的又很少,不少人喝茶喝出病来。
几千年来,酒的作用关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酒也使人沉湎,坠落,伤身败体。
李白是酒仙,杜甫是酒圣,那谁是酒鬼呢?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他们都爱喝酒且能喝,好象没有人给他们命名为什么酒仙、酒圣、酒佛、酒鬼的。
凡是达到嗜酒如命级别的都被别人冠以这一“光荣”的名称,只是别把李杜扯进来。
酒鬼太多了!喝了酒鬼酒的人都是酒鬼!
找酒鬼,得晚上十二点后到大街上。
应该是这样吧:李白--诗仙,杜甫--诗圣,李贺--诗鬼
【暖冬乱弹】饮酒,笔者不懂,也不想学。不是品位高,是因为不胜酒力,但喜欢看酒局的风采。酒好不好,不介意;况且,几十元与几千元一瓶的,对笔者来讲,就一个字,辣,再无其他的感觉。故此,每逢好此道的朋友用好酒招待时,笔者都叫他留起来,备必要时再用,不要浪费了,是真心话。
谈酒,谈不来酒味,浅谈所见所闻的酒风酒品,一处乡村一处酒风,例子身边就有,各见淳朴风情。世间也有暴饮酗酒想成酒仙者,初查史料终未发现,但见酗酒而误事的居多。暂称之为“酒鬼文化”吧。据说也有饮酒而成仙的,饮酒成仙,千古风流人物当看大诗人李白。
中国的酒文化,与风土人情结合,各有其独特之处。
饮红酒加牛二(二锅头),红酒养身,牛二性烈,在北京部分地区流行。老北京的市民,常在小酒馆里喝二锅头,吃猪头肉,然后侃大山,大山侃过之后,大多心虚,好好的日子过着,怕有麻烦找来,可要不侃大山,心里痒痒的……一种风格流传很广。
过了山海关,东北内蒙一代千万别说你会饮酒,那里的饮风之烈,酒令之多,很少有人能支持到最后的。什么过了山海关,一碰就得干,哥们感情深,就得一口闷,要是感情浅,你就舔一舔……好像是非把客人灌醉不可,其实,不是和客人过不去,淳朴风情,流传已久,已成了传统。尤其是内蒙人的祖先,大清时大都是当过兵的,豪爽秉直的性子,流淌在血液中。笔者曾深受此“害”,醉卧后一副的贱像,软绵绵的勉强回到家中……想起那淳朴的民风,至今心里暖暖的。
听朋友讲,从化以北的粤北地区,喝酒是一个大碗盛酒放在桌子中间,周围的人用羹匙喝的,一人一匙,轮着来。只是听说,没见过。
最豪迈的是河南鹤壁一代的风俗,他们喝酒的习惯,不管什么酒,一杯就是一口喝光,然后长长吐出一口气,他们告诉笔者就是这一口气中“荡气回肠”,与鹤壁人喝酒,酒杯一放,叹声即起,一大般人齐叹,始如“仰天长啸”之意,酒桌上见此场面,你没有理由不投入其中,笔者敬其豪爽,敬其纯朴。据说岳飞就是此地方的人。
适量饮酒于身体有益,偶为事业狂饮乃是君子所为,事事烦争,多出于无奈,但应算是个喝酒的人。正常的饮酒,谈酒,品酒,是高雅之举。然而,饮酒常带出品酒以外的东西,形成了传统。饮酒品酒代表了当地淳朴风情,片面讲也曾使酒文化发扬光大。
在四川、贵州一带,吃麻辣火锅喝烈酒,不是当地人,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此种风格。不是入乡不愿随俗,是这老“胃”过不去。据说吃麻辣和当地气候有关。
酒有酒文化,茶有茶文化,酒鬼也造出文化——“酒鬼文化”。
世间也有无事酗酒为乐常处醉位的,这种人见酒比见爹还要亲,终日酗酒成癖,酒文化里夹杂着“酒鬼文化”,不是中国的特产,但是酒文化的悲哀。据说国人“酒鬼文化”最自豪的是“酒仙李白”。其实“酒鬼文化”错位于诗酒不分。“酒鬼文化”常借酗酒掩盖一些思维以外的东西,因而酒后常有闹事者,酒量再大,充其量是个酒鬼。据说,酒鬼长期醉位可以成仙,是酒鬼文化的最高境界。酒鬼是否真的可以成仙,不去考。千百年来酒鬼数之不尽,足以说明酒鬼家族之大,历时之长。世上什麽都缺,就是不缺酒鬼,不用刻意发现,身边例子随处可见。
李白唐代大诗人,一生饮酒,诗从酒出,“李白斗酒诗百篇”,千古流传。
李白斗酒,流出豪迈、风雅、才情,他的杰出在于诗,而不在于酒,是因先有诗而后带出他的酒,确切讲是以诗出位。如果李白不会作诗,他只是一个酒鬼。酒鬼满世界,而酒仙只有李白他老人家一个,在于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诗与酒相融,而成就李白千古风流。
随意谈,没什么理由,也没什么根据,无心伤害人。酒呢,您该喝还要喝,以适量为好,于身体有益。醉卧的文字,带着酒气,也就不用太较真儿,侃出来的话,一笑而过。
酒是好东西,人不是好东西
喝酒,似乎是每个人在某个阶段必然要面临的一件事。
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但这篇不讨论酒文化,只浅谈酒场中的人。
有一个常识,相对西方人,东方人更不善饮酒。原因是东方人基因里普遍缺乏解酒精的酶。通常那些一喝酒特别容易脸红脖子粗的人,便是典型的不会喝酒的人。而那些比较能喝酒的人,怎么看出来呢?很好认,就是我们熟悉的那四个字——面不改色。
所以在酒场上,我们经常看到两类人——脸红脖子粗的人和面不改色的人。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不喝酒的人。不喝酒的人里又分两类人:一类是安安静静做个不喝酒的美男子,任你怎么劝,死活就是不喝;另一类是死活不喝酒,但拼命怂恿其他人喝酒的人。
这篇主要谈谈最后这类人,人性的卑劣和蛮恶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举个例子,我亲身经历的。
今晚同事结婚摆酒,邀请全公司的人参加。我所在的那一桌比较尴尬,因为二号领导也在同一桌。
酒桌上最怕遇到两类人,一种是领导,一种是爱起哄的。倒霉的是今晚我那一桌这两类人都凑齐了。
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的很多所谓的领导,饭桌上特别喜欢怂恿其他人喝酒。我们这一桌的二号领导晚上战绩彪悍:对刚做业务的同事小A怂恿劝酒5次,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你做业务不喝酒怎么行呢,喝喝喝”;对技术员小B和小C怂恿劝酒3次,“你们搞技术的也喝,年轻人喝起来”,“小B你来走一圈,喝完你们去其他桌走一圈”;对其他人至少怂恿劝酒1次,理由五花八门。
而他自己,以要开车不喝酒开脱,选择以茶代酒,后来以可乐代酒。这么卑劣的技俩,真想送他两个字——尼玛!如果买一送一,再优惠送两个字——卧槽!
同桌还有两个同事:一个积极殷勤,拼命给每个人倒酒,并辅以巧言令色,有的同事意志薄弱被灌了几大杯,有的同事意志顽强坚决不鸟他;还有一个把自己脸喝红了脖子喝粗了,拿起酒盅“苦口婆心”各种劝酒,有的同事意志薄弱又被灌了几大杯,有的同事意志顽强还是坚决不鸟。
我就是那个坚决不买账,不鸟他们的人,当然是以打哈哈的方式推辞了(做人资不敢乱得罪人,苦逼…)。
有时真希望自己是比较会喝酒的人,有时陪以上那两类人玩一玩,我想生活的趣味可能会多一些。
当然这种想法有些“变态”,纯属瞎想,望慎用。
我是金真武,我的目标是每天日更,分享有价值的理念和观点,同时也写写小诗。喜欢您就点个赞,点赞是最好的支持,关注是最大的鼓励,您的点赞和关注会帮我一直写下去。我会坚持,谢谢您的阅读。
喝酒的人,爱上的不是酒,那是.....?
喝酒的人,爱上的不是酒
喝酒的人,爱上的不是酒,而是那种感觉 。喝酒是一种感情的释放和发泄,偶尔喝醉是一种心灵上的解压和安慰。有人说不会喝酒的人就是不解风情的人。 蓦然回首,人已中年,看尽繁华红尘。我们总是认为时间会等我们,容许我们从头再来,弥补人生缺憾,岂不知时光一去不复返。
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去碰一杯的,干嘛非要见什么人都喝呢?其实,人爱上的不是酒,不得不承认酒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能激发无限潜能的魔力源泉。让每个人都眷恋它的味道,喝下的那杯酒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意义。而是端起酒杯,将心事一点点融入到酒中。 懂,是世界上最温情的语言。它是岁月的一种感动,如湖水知道月的冰冷,月的柔美;它是心灵的一种呵护,如微风掠过琴弦,是心的共鸣,心的深刻;它是生命的一道风景,如花摇曳在风雨中,却盛开在心间。许多关于开心与不开心,许多不能到处乱撒的野,许多不敢当你面说的话,许多关于我们之间再也不能提及的回忆,这些片段穿越时光隧道,浮现,再浮现……有的人喝的是开心酒,有的人喝的是断肠酒。世界总是小确幸和小确丧并存,同一杯酒,喝到肚子里肯定是不一样的味道。人喝下的不仅仅是酒,是一点开心,一点伤感,是一点回忆,一点心痛,是一点愁,一点郁闷,还有,一些无法对别人诉说的故事……“酒是话媒人,可以慰平生,可以解风尘。”因为有人懂,情怀可以诉说,痛苦可以解脱;因为有人懂,孤单时有人相陪,无助时有人安慰。懂得风起的日子,淡看落花;懂得雪舞的时节,举杯邀月。我们在不同年纪喝酒时的心境总不一样。
生活贵在理解,生命意在唯美。世界本来就太矫情,我们无须太过意重。人生,当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在明静中尊享人生,在简意中感知生活。“酒到半酣是佳境,月逢半圆最企盼”。酒喝半醉,饭吃半饱,才得人间真味,才是 养生 之道。越是穷的时候,越要多喝点酒。烟情酒情,递人一根烟是烟情。喝杯酒是酒情,男人不喝酒朋友都没有。富的时候,千万别恋赌,因为赌只会让你倾家荡产。年少时喝酒,总与自己的感情息息相关,酒里都是青春的心事故事。到了工作以后,喝酒的机会多了场合多了,和同事和领导和客户和不同的人喝酒,有些酒喝的没有那么纯粹了,有段时间甚至会很讨厌喝酒。 逝去不可追,未来犹可待。“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也是人生的最佳境界。
白酒说:“喝我的人都豪爽!”啤酒说:"喝我的人都大度!"红酒说:“喝我的人都浪漫!"黄酒说:"喝我的人都温情!"名酒说:"喝我的人都有品位!"洋酒说:"喝我的人都有钱!”酒精说:“都悄悄的! 没有爷,你们都是水货..... “ 再贵的酒,如果喝起来没有愉悦感,也未必称得上好酒。
浅谈中国酒文化(二)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干杯”?
浅谈中国酒文化(三)中国酒桌文化的特点
日本人吃什么食物
煎牛肉,猪排,炸鸡,烤鱼等,开始去日本你还觉得吃得不错,过一段时间你会觉得太淡了,淡出鸟来,烹饪手法比较单一。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2017-05-09 17:32:12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0期
马莹妮++苗得厚
摘 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周边世界乃至全世界,都有着特殊的影响。众所周知,中日文化有着很深厚的渊源,但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宗教思想的不同,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对中日两国烹饪时选用的食材、方法、用餐工具和饮食礼仪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日 饮食文化 差异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除了基本的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对于基本的饮食更追求精益求精。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即便日本早期的饮食习惯来自于中国,但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都有了一定的变化。
一、食材选择的差异
中国以陆地居多,而日本是一个典型围海而生的国家,中国的海岸线虽然很长,在近海地区也会有大量的海洋类菜式,但烹调上也与日本有着根本的差异。处于亚洲的人们,基本上都能很轻易的分清何种食物属于中方、何种属于日方,而且能随口就说出日本的一些传统食物,如寿司、拉面等。
中国的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都是以谷物,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依靠肉类和乳制食品。中国人的菜肴原材料多为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在吃鱼这一方面中日还是存在差异。在日本,由于围海而生的地理特征,菜肴的原材料多为大米、鱼介、海藻类,日本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吃掉70公斤左右的鱼类;中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鱼类约十几公斤,这个数字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差异很大。
1.烹调的方法有讲究
(1)烹调观念:烹饪中国菜时,烹调食物尤其讲究火候,他们认为食物经过烹煮才能消灭细菌和微生物,加以佐料带出食物原本的营养物质,也能对身体进行温补,使之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其做工精细,在食物上雕琢的样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种类繁多。而日本,除了注重食物的样貌还注重健康性,按照他们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价值最高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即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
(2)烹调过程:在对食物进行烹调的过程中,中日两国也存在着差异。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的统一,为营养型菜肴,日本人对食材的处理方法十分简单,就鱼类而言,他们在获得新鲜的鱼介之后尽量不加工,仅仅蘸佐料直接食用,像拉面、寿司等必须用火烹煮的食物才以热食方式加工,日常烹煮方法只有煮、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中国菜注重“色、香、味”的结合,属美味型菜肴,中国人对于食材的烹制方法有“烧、炒、爆、煮、炸、蒸、煎”等二十多种,喜欢对食材进行腌制、风干、火烤等处理之后加上各种香料佐菜烹煮,力求做到色香味俱全。
2.餐具的使用
在中日的饮食文化中,饮食工具起着重要作用,而传统用餐工具是筷子、碗、盘,在用餐前必须把餐具摆好才能就餐,我们中国人还习惯用汤匙舀汤或者流食,但日本人除了吃西餐喝汤时用汤匙之外,其他场合只用筷子。对比中日两国的筷子,有以下的差异:
(1)日本的筷子较短,筷子尖较锋利,多是木制品,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吃鱼,用筷子的时候没必要用很大力气,为了防止食物滑落,所以筷子尖锋利些可用于穿刺食物;中国的筷子长而厚重,多是木制品或竹制品,因为我国的食物都是油料理,用木筷子夹住食物的时候,可以防止打滑。
(2)同是“用筷大国”,日本人换筷子的频率远比中国的高,他们平均两三个月换一次,而中国的却是两三年才换一次,不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对筷子的卫生问题日益关注,现在缩短为一年左右换一次。
(3)在中国,用餐完毕后,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子上,并等众人都放下筷子,主人示意离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就扔下筷子离席;日本的筷子礼仪也相差无几,用餐既毕,筷子不可随意摆放,要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碗的旁侧,并要再次向桌面鞠躬道“谢谢招待”,不仅在家是这样,公众场合更是如此。
二、中日酒水文化差异
自古以来,酒就成为了用于交朋结友等多种用途的神奇工具。且不说古人写的那些“借酒浇愁愁更愁”等华丽诗词,也不说国人对饭局中“无酒不成欢”的传统观念,其实酒还另有妙用,适量饮酒,可以缓解疲劳,疏通筋脉。
关于酒文化,多见于社交场所。中国人不仅喜欢在宴席上满布菜肴,还喜欢配上陈年佳酿与亲朋好友佳宾分享,很多人还会在下班后或者在家时来一杯酒做自我休憩,他们认为边吃边喝才能畅所欲言,使吃饭时的氛围变得轻松欢快起来,因而很多生意人在与客户应酬时都是边喝酒边谈生意,促成生意的成功率超乎你想象,这也造就了中国人喝酒也是工作的思想。日本人也爱喝酒,却绝对不允许在工作时喝酒,他们认为喝酒是放松娱乐的时候,不可以谈正经事,尤其是工作上的事,这样会显得很不严谨,即便是出于公司应酬,也只是谨慎的表面形式与人喝酒。
三、历史角度看中日饮食习惯
日本的饮食习惯往往都带着“清淡、量少、精细”等的评价,从总体上看,其饮食属于植物型饮食。中国的料理会大量使用油,亦称为“油料理”,做法也是纷繁复杂,几乎每样食材烹煮的时候都离不开油;而日本的料理几乎不怎么用油,精进料理用的均是植物油,如菜籽油、大豆油等,使得其料理具有少油、清淡的特点。
在古代,中日两国的饮食观念大有出入。中国的饮食观念是“民以食为天”,对饮食非常重视,而日本的饮食观念与中国的截然不同。以前,日本人是通过一个人的穿着、交通工具和住宅等来判断一个人的地位和教养,对饮食也就不关心。在发展的历程中,日本人不断受到我国及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影响,逐渐重视起饮食的营养健康,饮食的地位逐步提高。由于这些饮食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现今的中日两国人民饮食水平和健康水平也产生了差异。日本是世界上有名的长寿国家,人均寿命高于中国人。中国的人均寿命值快速增长,但仍然没能达到日本的寿命值水平,这就要从经济水平与饮食习惯进行分析。我国当今社会许多中老年人所患的心脑血管病与摄入的脂肪和胆固醇过高有关是不争的事实。有专家认为,日本人之所以长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讲究营养清淡,不暴饮暴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吃的观念在逐步改变,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