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技艺申遗,2022年哪一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申遗成功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
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中国传统制茶工艺被纳入UNESC 图源:新华社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新华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张琴
一审:张琴
二审:唐书凤
三审:徐睿琪

2022年哪一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茶。根据查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传网得知,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2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文化的重要遗产,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茶农、传统制茶技艺、民俗、歌舞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多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采摘、杀青、闷黄、蒸压、干燥、包装等环节。该遗产项目世代传承,目前有超过150万相关从业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见证。
此次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022年申遗成功的茶

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11月29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包含了山东在内全国15个省的44个小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

“中国茶”申遗成功,江苏3个项目成“世界级非遗”!这有什么意义?

江苏的扬州富春茶点制作技艺、苏州洞庭湖碧螺春制作技艺、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等3个项目参与了此次申遗。近日被宣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涉及15个省的44个国家级项目。这有深刻意义。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意义在于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茶文化,让中国茶走向国际化。
中国茶申遗成功就意味着茶叶是我们国家珍贵的文化产业,只属于我们的国家,省的有些人什么都和我们抢。
这代表着我们一直坚守的传统技艺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也不枉我们一直的坚持。
“中国茶”申遗成功,江苏3个项目成“世界级非遗”!
真的是值得开心的好消息,就在最近,我们中国传统的制茶技艺与相关的习俗被宣布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其中就包括江苏的3个项目,分别是扬州富春茶点制作技艺、苏州洞庭湖碧螺春制作技艺、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等项目。
“中国茶”申遗成功的意义
中国的茶文化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从神农以茶解毒的文献记载,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举国之饮,我们的茶文化不仅代表着文化,也代表着我们的历史文明,我们不仅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我们国家的茶文化也贡献了茶文明。
对于茶文化最好的保护就是将它传承下去,我们都知道很多相关的茶知识记忆的传承大多都是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等一些传统的方式,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这次的申遗成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将茶文化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和相关的习俗不仅是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也是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它应该被传承下去。一杯一盏,茶与我们相伴千年之久,申遗成功并不是重点,是我们对它保护与传承的新起点。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有40多个项目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名册当中,在世界排名第一。
申遗的成功是对于我们坚守传统技艺的肯定,是对我们历史文明的肯定,让更多的世界人民从我们国家不同的文化中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这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度。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 绿茶篇③——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增进民众对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认知,提高对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自觉性,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接下来我们将陆续与大家分享39项传统制茶技艺及5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的制作技艺。
绿茶篇 ③ ——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自安徽省黄山市。清代光绪元年,徽州漕溪人谢正安在当地创办“谢裕大茶行”,他带领家人在清明前后摘取肥壮的芽叶,制成形似雀嘴的茶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故取名“毛峰”。
毛峰茶深受各界喜爱,远销海内外,其茶叶种植区扩展到整个黄山南北麓,故改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一般采摘清明至谷雨期间的鲜叶,以一芽一叶为标准,当地称之为“麻雀嘴稍开”,制作工艺流程为鲜叶分级、摊青、杀青、摊凉、揉捻、初烘、回潮、足烘、整理、焙香。
其中,杀青是制好黄山毛峰的关键工序,用深底平锅(俗称“桶锅”)进行,下锅时锅温约150℃,每次投入鲜叶后迅速用双手翻炒。
制成的黄山毛峰条索细扁,形似“雀舌”,带有金黄色鱼叶,色泽嫩绿微黄而油润,俗称“象牙色”,香气清鲜高长,滋味嫩鲜醇厚。
太平猴魁
(图片由黄山峆心茶业提供)太平猴魁产自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其创制于清代光绪年间,时有茶商将尖茶整齐的芽叶单独拣出,高价销售。家住猴岗的王魁成受到启发,认为可以从采鲜叶开始精挑细制,于是在当地选摘壮挺的一芽二叶,精制成茶。因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所产的茶叶品质优异,又因该茶技艺的首创者名“魁成”,因而以“太平猴魁”命名。
太平猴魁的制作技艺包括拣尖、摊青、杀青、整形、子烘、老烘、打老火、装桶。
拣尖有“八不要”的原则:即对夹叶不要;芽叶过大过小不要;叶片全开张的不要;瘦弱的不要;生长不健全的不要;有病虫危害的不要;色淡、紫芽茶不要;节间过长者不要。
杀青时,杀青锅选用平口深锅,事先将锅磨光,使锅内光滑发亮。翻炒时要“带得轻、捞得净、抖得开”,茶叶不能在锅内打滚,杀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成品的色泽、香气和滋味。
烘干是太平猴魁传统制作技艺中成形的关键步骤,又分子烘、老烘和打老火三个过程。子烘过程中,用手辅助将茶叶摊匀,不使弯曲和折叠,趁叶面柔软,用手掌全面按伏整形。老烘过程中,烘顶倒入茶叶后轻拍,茶叶落实后用手在烘顶上全面按一次,使茶叶达到平直的目的。 老烘后将茶放在竹簸箕里摊凉,使梗子的水分渗透到叶面,再进行打老火,烘顶温度在50℃左右,每5分钟翻一次,经30分钟烘干后,装入铁桶内,待茶冷后盖上箬叶,密封贮存。
太平猴魁外形扁展挺拔,色泽苍绿匀润,主脉呈暗红色,冲泡时芽叶缓慢舒展,竖立成朵,宛如兰花,汤色嫩绿鲜亮,香气鲜灵高爽,滋味鲜爽醇厚。
六安瓜片
六(lù)安瓜片源于六安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产茶历史悠久,至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即指出:“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清代,六安瓜片被列为贡品,发展臻于鼎盛,清末诗人李光庭形容当时京都茶叶市场“金粉装修门面华,徽商竞货六安茶”。
六安瓜片产于大别山北麓,由单片叶制成,不带芽和梗,其制作流程为采片或扳片、杀青(生锅、熟锅)、摊凉、烘焙(毛火、小火、老火)。
扳片是指将采回的鲜叶进行去芽和去梗,并将扳下来的茶叶分为嫩片、老片、茶梗,再分别炒制;烘焙分为毛火、小火、老火三次,三次烘焙各有不同要求,温度逐渐升高。
其中,“拉老火”是六安瓜片的特色工序,为最后一次烘焙,拉老火的火温比毛火、小火高,而且力求均匀。老火每篮摊茶3-4千克,每个火摊可配二三只烘篮。每篮茶要罩烘五六十次、甚至七十次。拉老火对形成六安瓜片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烘至茶叶表面上霜,手捏成粉末,即可下烘。
六安瓜片是以单片叶精制而成的名优绿茶,其采制技艺独特,制成的茶叶外形直顺完整,不带芽和梗,形似瓜子,色泽翠绿,附有白霜。
未完待续...
部分图片、动图来源自网络
审稿: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 丁勇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茶叶学会

福州茉莉花茶再添世界级“金名片”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福州茉莉花茶再添世界级“金名片”
  福州茉莉花茶再添一张世界级“金名片”!北京时间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该项目包括我省的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等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由此,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成为 福州市 首个“世界级”非遗项目。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用特种工艺造型茶或经过精制后的绿茶茶坯,与茉莉鲜花窨制花茶的传统工艺,始创于宋,成于明,盛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1000多年的摸索,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越发精进:从茶坯粗制、精制和伺花、茶花拼和(窨花)、静置通花、收堆复窨、茶花分离(起花)、转窨或提花到匀堆装箱,环环相扣。制成后,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而以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为代表的花茶制作技艺,也成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和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制茶技艺的典型代表,极具历史、文化、工艺和经济价值。
  如何让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活”起来?近年来,福州市出台多项政策,在支持茉莉花种植、花茶加工、园区建设、三产融合、科技创新、品牌宣传等方面,形成保护福州茉莉花茶及工艺、支持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在传承传统窨制工艺的基础上,福州市还鼓励更多的创新工艺,调动茶农、花农和专业技术人员学习钻研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传承人、传承大师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年已是第七届,累计授予28人“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传承大师”荣誉称号,并推荐其中的18人分别入选国家、福建省、福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什么?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意味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和相关习俗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重视。这是对中国茶文化的一种肯定和保护,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和尊重。
首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通过将其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可以促进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中国茶文化。
其次,相关习俗是中国人民在制茶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传统习俗和仪式。这些习俗包括采茶、制茶、品茶等环节,以及与茶相关的礼仪和文化活动。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崇尚,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关于节日由来,中国有许多与茶相关的节日,如清明节、立夏、谷雨等。这些节日与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会在这些节日里举行茶文化活动,品茶、赏茶、交流茶文化知识等。
在相关典故方面,中国茶文化中有许多典故与传说,如“神农尝百草”中的茶的发现,茶圣陆羽的茶经等。这些典故和传说为中国茶文化增添了神秘感和故事性,也使得中国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寓意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上。制茶技艺强调对茶叶的精心处理和制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关习俗则强调了人们对生活的品味和享受,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庆祝方式方面,中国人民会在特定的节日或场合举行茶文化活动,如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茶会等。这些庆祝方式既是对传统制茶技艺和相关习俗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人们交流茶文化、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
在相关扩展方面,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将进一步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国际社会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可和重视将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中国茶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总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意味着对中国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和尊重。这将进一步推动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味着该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重视。它被认定为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代表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
这一认定意味着国际社会承认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它的列入代表作名录将为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国际支持和资源。同时,它也将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学习这一传统技艺,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此外,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有助于提高该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这将有助于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并推动相关习俗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关注我国的茶文化,也有助于传播我国的传统,帮助我们树立文化自信,而且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茶道之中。
这意味着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意味着我国的茶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是要被保护传承下去的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这又是一个相当振奋人心的消息。新闻上了热搜,不少网友由衷为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到自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风俗和手艺被国家大力保护,并积极地在联合国内部申请“非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说明国家对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风俗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那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中国正在重振民族自信中国制茶技术以及习俗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从宏观层面来看,这是我们正在重振民族自信的一种表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文明之一,它的传统多如牛毛,它的文化包罗万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却视它为糟粕并积极与其划清界限。这就像一个自卑的人,无论怎么做,都看不到自己好的一面一样。现在国家实力越来越强大,整个民族终于在世界舞台站了起来,对传统文化也感到越来越自信,这也是积极为这些古老技艺和风俗申请非遗的原因。
第二,中国正在发展文化输出能力一个国家的强大表现在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军事实力,还有经济实力,甚至文化输出能力也是其中一部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值得传承的东西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也有很多。但现在问题是我们坐拥这么多“文化宝藏”,现在却没有办法向其他国家“推销”,这也反映出来我们在文化输出能力上比较薄弱的现状。积极申请非遗能让其他国家更了解中国以及我们传统中非常宝贵的一些东西,这是提升文化输出能力的一种方式。
第三,中国正在大力发扬并传承传统文化抛开大环境不谈,我们积极申请“非遗”也是大力发扬传统文化及风俗的一种体现。要知道现在很多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正在慢慢消失,就是因为人们的不重视,传承开始断绝,这对整个中华文化绝对是一种莫大损失。国家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零二二年什么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根据今日头条查询相关资料显示二零二二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习俗也能申遗吗?申遗的标准是什么?

习俗是一种文化传统,通常不是国家遗产,而是文化遗产。因此,习俗不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习俗可以被认为是文化遗产的一种形式,其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习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都是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之一。
传承和影响力:习俗在某一地区或族群中的传承和影响力非常大,可以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
独特性和稳定性:习俗具有独特的传统、表现形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反映出特定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普遍认可和重要性:习俗在当地社区或族群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接受,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习俗不属于国家遗产范畴,但它们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珍视和保护。
本文资料来源:https://www.eryiw.com/
这两天有一件令我们民众高兴的事情,那就是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xi俗”,在摩洛哥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新一轮项目评审通过了,最终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目前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居于世界首位,共有43个项目,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xi俗就是其中之一。茶文化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时候我国人民就开始种茶、采茶以及制茶和饮茶。
随着茶文化的延伸,在当下许多人已经把饮茶当作聊天谈工作时候的“必备神器”,仿佛边饮茶边说话才会有意思,一些地方的茶文化甚至还成为了地区特色,比如广东潮州、汕头地区的“功夫茶”;揭阳、普宁地区的“客家擂茶”;傣族的竹筒茶、布朗族的锅帽茶等等。
我国不仅饮茶人数众多,从事有关方面工作的人员和茶产量也是在世界前列,市场庞大且稳定。也正是这一系列的因素,才使得这次申遗成功。
一些伙伴可能有疑问,xi俗也能申遗吗?很显然是可以的,因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xi俗”已经申遗成功!不过能够申遗成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要申遗也是有考量标准的。
申遗条件如下:
(一)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对比申遗标准,很显然“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xi俗”是符合第6条的,即“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饮茶和相关风俗作为一种传统,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下都属于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有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或者风俗的,只不过有一些已经在当下的“灯红酒绿”中消失。茶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受众比较多,所以最终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依旧留存了下来,并且愈发“光彩”。
在此也希望一些传统美好但却不是那么完美的事物,也能被允许,被“善待”,就比如说农村过年时候的“烟火气”。

制茶方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制茶方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11月29日,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茶方法
《茶经》将制茶的器具及方法著书立论,承先启后,公诸社会,后人欲研究茶史、茶事,均首推茶经。唐代制茶过程及使用器具,陆羽分二、三两章分别说明,而团茶的制造方法陆羽则分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个步骤。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
中国宋代是饮茶鼎盛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嗜茶成风。对茶叶的需求量非常大。宋代以品饮团茶为主。据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的团茶制法。较陆羽的制法又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宋代团茶制法是采、拣芽、榨、研、造、过黄等七个步骤。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