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调,黄梅戏为什么叫采茶调

本文目录一览:

采茶调的曲风是什么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歌。
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
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
简介:
采茶调是人们在采茶的劳动中,慢慢哼出来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姑娘们戴着草帽、腰间系着小筐在茶树之间穿梭着,双手在茶树上飞舞着。
嫩绿的茶叶尖尖就样被采摘下来,茶园里欢声笑语不断,远远的瞧去,像一片片彩云点缀在绿色的山间,采到兴起,有人就哼起小调,大家一唱百喝,采茶的兴致就更高了。

湖南花鼓戏《采茶调》

《采茶调》是湖南花鼓戏中比较著名的剧目之一,描写了一个姑娘采茶时被恶霸欺负,最终奋起反抗的故事。剧情简介:梅儿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日常生活中以采茶为生。在一次采茶中,梅儿遇到了一个名叫付三的恶霸,付三想要强迫梅儿玩弄他的刀具,但遭到梅儿的拒绝和抵抗。此时,另一个年轻的汉子华子华路过,看到了这一幕,便劝付三离开。华子华将梅儿送到茶庄,并告诉梅儿付三是当地的恶霸,经常欺压乡民。梅儿非常感激华子华的帮助,并开始慢慢地与华子华产生感情。然而,付三并没有放弃对梅儿的纠缠和欺负,而梅儿的爷爷也因感冒病倒了。梅儿决定向付三挑战,并借助华子华的帮助打败了付三。最终,梅儿与华子华结为夫妻,共同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该剧情节紧凑,艺术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富有情感,是一部典型的湖南花鼓戏。该剧作为湖南花鼓戏的重要代表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演出中取得极高的评价。

摘菜调是什么体裁

中国民间歌舞体裁。根据查询百度百科显示,摘菜调是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中的一种,属于曲艺音乐的一种,也可称为采茶调、摘茶调,摘菜调是中国民间歌舞体裁。它源于中国南方,流行于江浙一带和福建、广东等地,是清明节和谷雨节等传统节日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

采茶调对黄梅戏的影响

采茶调对黄梅戏的影响如下:
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它的发展及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起源于唐初。清乾隆时期,湖北黄梅县一带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
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但作为地方剧种,黄梅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念白及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情反映的也是老百姓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
黄梅戏中经常演出的大本戏,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很少演出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的剧目。黄梅戏长期以来局限在安庆地区以及安徽其他地区范围内演出,这也局限了眼界和视角。黄梅戏的传承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黄梅戏的特点:
1、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2、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3、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

桂林彩调十二月采茶歌词

十二月采茶调
正月采茶是新年,借奴金簪点茶园。
点得茶园十二亩,当官写字慢交钱。
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
姐采多来妹采少,采多采少转回家。
三月采茶茶叶青,姐在房里绣手巾。
西边绣起茶花朵,当中绣起采茶人。
四月采茶茶叶长,耽搁田中铧牛郎。
铧好田来秧又老,栽得秧来麦又黄。
五月采茶茶叶团,茶树脚下老龙盘。
烧钱化纸敬土地,青苗土地保平安。
六月采茶热茫茫,上栽杨柳下栽桑。
多栽桑树养蚕子,又栽杨柳好歇凉。
七月采茶茶叶稀,姐在房中坐高机。
织得绫罗与绸缎,与郎织件采茶衣。
八月采茶茶花黄,风吹茶花满地香。
大姐采来给二姐,早茶没有晚茶香。
九月采茶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
家家造有重阳酒,三杯美酒祭重阳。
十月采茶过大江,脚踏船头走忙忙。
脚踏船头江中去,卖完细茶转回乡。
冬月采茶冬月冬,十担茶籽九担空。
十担茶籽空九担,采茶娘子枉费工。
腊月采茶空一年,背包打起讨茶钱。
你把茶钱交与我,今年去了等来年

黄梅戏属于哪个剧种?

黄梅戏属于黄梅调,采茶调,采茶戏。黄梅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调,采茶戏。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安徽省在20世纪50年代将这一剧种正式定名为黄梅戏。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金银币上的中国戏曲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戏曲文化,更好地保护黄梅戏这一优秀的剧种。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9月29日发行中国戏曲艺术黄梅戏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4枚,包括金质纪念币1枚,银质纪念币3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其中的一枚15克彩色银币正面图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

黄梅戏出自哪里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 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黄梅戏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黄梅戏形成于鄂东,由于鄂东处在几个大语音区中间的独特语音环境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地方音乐,在清戏、汉剧的影响下,鄂东人将流行在本地的花鼓调,采茶歌当成声腔,形成了花鼓采茶戏。此时的本地民众都是以曲调呼黄梅戏为采茶戏,或二高腔的,那是因为清戏的高腔曲调在黄梅戏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曾用过这个使用范围不太广的名称,但在鄂东境内一直没带上产地的地名,即黄梅戏的称呼。
曲调名称加上地名的命名方式首先是在鄂东境内开始的。由于采茶戏在形成过程中兼容了鄂东各县的音乐特色,于是老百姓在称呼这些采茶戏时,往往在曲名的基础上加上了地名,即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浠水采茶戏,罗田采茶戏武穴采茶戏等名称。鄂东的采茶戏流传到江西后,当地保留了采茶戏和花鼓戏的名称。清朝中期,采茶戏经江西流传到南昌、南京后仍称之为采茶戏和花鼓戏。也有称它为黄梅调和北腔的,因为这个曲调来自于江西的北方。
既然鄂东本土没有黄梅戏这个叫法,那么可以肯定,黄梅戏是外省人所起的名字。从查到的史料来看,四川、华北、广东及湖北本省的沙市等省市,早在百年之前就依据以地名称剧种名的规则,称在黄梅县形成的采茶戏为黄梅戏了。此说将专文论述。首先叫黄梅戏名字的是上海。解放前上海《大公报》曾在副刊登载了一篇《秧歌的传说》的文章,文中提到:“皖南、宁国等地,还流行着一种叫‘黄梅调’的小戏班。它的势力范围并且扩及浙江及建德的西乡僻村中。”又说:“这种黄梅调戏班,应当是秧歌剧。如果就昆曲弋腔、凤阳腔等名称而论,所谓黄梅调,该是发源于鄂东黄梅县吧?”一些权威性的理论家也对黄梅戏发源于黄梅戏持有肯定地论述:中国戏曲理论家周贻白,曾在1957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曲研究资料》《论楚剧》中指出:“黄梅调,现在还流行于安徽的西部和南部一带,系鄂东传入皖西后,流向皖南,其初的声调,也无伴奏,有帮腔。”
随后,他又在专著《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一书中说明:“黄梅戏,其本源出自湖北的黄梅采茶戏。相传清代末叶(1776-1795)湖北黄梅一带,连年遭受水灾和旱灾,灾民无以为生,相率外逃,一部分逃到安徽的宿松,太湖以及怀宁等地,……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宿松,是鄂皖交界之处的两个县,即令黄梅不遭受灾荒,其采茶戏流传到安徽也是极为便利的。”天柱外史氏《皖优谱》说:“今皖上(指安庆)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这段记载将采茶戏省略简称为黄梅调,强调了它的产地是黄梅。民国9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这段县志的记载,说明了采茶戏就是黄梅戏。建国初期,安徽省曾派了大批黄梅戏专家学者,到黄梅县寻找黄梅戏的根源做了大量工作,这些人后来都成了黄梅戏的理论家和著作家,如石白林等,经过在黄梅的寻访,他们得出的共识是:黄梅戏的娘家就是湖北省的黄梅县。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黄梅戏研究会副会长,著名黄梅戏剧作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享受者陆洪非,1981年曾在《黄梅戏艺术》上撰文《黄梅戏探源》中说:“现在鄂东与赣东北的采茶戏,就是采茶调发展起来的。向安徽境内东移的一支,也有人称它为采茶调或采茶戏的。过去了望江县郭河咀一带就把黄梅戏叫做采茶调或采茶戏的。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协理事,安徽省音协副主席时白林在其编著的《黄梅戏唱腔欣赏》一书中写道:“黄梅戏诞生在湖北的黄梅县,当地叫 ‘采茶’,成长在安徽的安庆地区。因过去所用的唱腔多为黄梅的采茶,帮称之为‘黄梅戏’或‘黄梅调’。”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级作曲方绍墀在《漫谈黄梅戏唱腔音乐》一文中指出:“为什么叫黄梅戏呢?……湖北的黄梅县与安徽省安庆地区西部毗邻,在历史上,由于经济生活的密切交往带来了文化的交流,湖北黄梅采茶戏因此流传到了安徽……黄梅采茶戏首先流传到与黄梅接壤的安徽省宿松、太湖、望江等地。”孟晋、晓阳于1983年在《黄梅戏艺术》发表的《黄梅戏自采茶来》一文中写道:“宿松,作为迎接黄梅采茶戏来安徽扎根开花的第一个县,作为黄梅戏第一命名记载传播者,两县人在长期艺术生活斗争中,结出了不可磨灭的丰硕成果。”1988年,张扬在:《潜山县戏曲志综述》一文中介绍说:“潜山流入黄梅戏的胚胎黄梅采茶调,时间早在清朝中叶乾隆年间。据五庙已故老艺人柳发坤介绍:清中叶,五庙街即有逃水荒的湖北黄梅人以唱黄梅调乞讨,因歌声动人,当地人并留其演唱,耳濡以学。”这些历史记载和黄梅戏专家学者的著述,一致说明,黄梅戏就是来自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戏,黄梅戏的名称则是安徽、江西、四川、华北的艺人和群众共同命名的。

黄梅戏为什么叫采茶调

因为其主调中的很多腔调是从采茶活动中少女少妇们所唱的山歌演化而来的,所以又叫采茶调。
因为早期是一些人在采茶时,用来消愁的
采茶调-黄梅调-黄梅戏
你好!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那还是近代的事。在这段时间内,他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在谈说这个名剧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表演这个剧种的团体,同样经历了这么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他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起来的。也可以说,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他的表演团体的形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纵观黄梅戏的表演活动,从业余性到专业性,大略可分为四个阶段.
(1) 萌芽阶段的表演活动:
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这时期的黄梅戏
(2)早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相对固定、人员很少、形成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黄梅戏从山歌、茶歌、采茶灯、风阳花鼓调的演唱,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二小戏、三小戏的时候,演唱者们,便不能如先前那样随意演唱了
3)后期阶段的表演:
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
(4)近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从职业班社转为政府管理的职业剧团黄梅戏于1932年进入城市,到全国解放,20多年间,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到周围各县以及江南的铜陵、青阳、贵池等县镇,都有黄梅戏的班社活动。
谢谢!

闽南采茶调的特点

闽南采茶调,采茶山歌小调,多为爱情主题内容,如《引来对面坡上的砍柴郎》(辞赋家寒池青莲辑录):山的阿妹俏模样十指尖尖采茶忙引得蝴蝶翩翩飞引得蜜蜂嗡嗡唱砍柴的阿哥嗓门亮一支情歌两人唱唱得蝴蝶双双飞唱得茶花并蒂香哎,茶林里飞出一对金凤凰

黄梅戏的发源地和特点

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黄梅戏发源地点是安徽安庆,安庆这座城市有山有水有人物,给近代历史和新中国做重大贡献,马兰是安庆太湖人,严风英安庆市区黄梅村人。
安徽安庆,百度百科是需要人来编辑,人编辑和当地安庆府和怀宁县备案资料是不相符合!所以黄梅戏发源是安庆,发展安庆,马兰是太湖县,严风英是今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
黄梅戏出自怀宁黄梅山(早期名家阮自华隐居地),〈安庆府志〉〈怀宁县志〉均有记载。却被无视。
黄梅戏原称怀腔、安庆府调、黄梅调,也称皖剧,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安庆由皖剧改称黄梅戏。对此,也遭无视。
黄梅戏主腔调是怀腔,就是安庆话,没有鄂东哦呵腔成份,与黄枚县 没有关系
1、发源地:黄梅戏的发源地是黄梅,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就是采茶调。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与京、越、评、豫并称。黄梅戏在采茶戏中慢慢得到发展,积极的向外扩展,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2、特点: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1、发源地:黄梅戏的发源地是黄梅,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就是采茶调,黄梅县早在宋朝的时候就盛产茶叶,所以在每年采茶的时候茶农们就会一边采茶一边唱小调和民歌,慢慢的使得黄梅戏变的成熟,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与京、越、评、豫并称。黄梅戏在采茶戏中慢慢的得到发展,积极的向外扩展,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
2、特点: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