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茶叶,水仙是什么茶

本文目录一览:

水仙茶叶是什么茶类


水仙茶是乌龙茶类,茶性平和,半发酵,主产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现已经是武夷山的当家品种之一,水仙的命名主要是源自茶树品种的名称,其特点为干茶条索肥壮,色泽绿褐油润,香气浓锐馥郁,滋味醇厚,因此倍受饮茶人喜爱。
最早发现水仙茶树品种,是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水仙原产于建阳小湖乡大湖村。它并不是武夷山的原生品种,不过何时辗转来到武夷的却已经无从考证。
虽然是移植到武夷山的茶树品种,但是它并没有“桔逾淮而化枳”的悲剧,反而变得更好了。在武夷山优质的生态条件下,水仙良好的种质基因,配以精湛的制茶工艺,引发出武夷水仙的馥郁香气和醇厚滋味。以至于后来水仙得到大力推广和大面积种植,成为当家品种。
武夷水仙有正岩、半岩、洲茶或岩区(内山)与外山之分,实际上是根据产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土壤理化特性而划分,不同产区的水仙茶风格不一致,品质有差异。
武夷水仙,属于晚生种中发芽最早的,晚生种发芽迟缓,在树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有效物质,具有较高的品质优势,所以当地群众热衷于种植水仙等晚生品种。
武夷水仙的特点:
武夷水仙外形条索肥壮,色泽绿褐油润而带宝色,部分叶背呈现沙粒,叶基主脉宽扁明显,香浓锐,有兰花香,味浓醇厚,喉韵明显,回甘清爽,汤色浓艳带深橙黄色,耐冲泡,叶底软亮,叶缘红点鲜红。
水仙干茶紧结卷曲,似“拐杖形”、“扁担形”,毛茶枝梗呈四方梗,色泽乌绿带黄,似香蕉色,“三节色”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高香型大红袍存放时间久后香气渐失,而又没有水仙茶的醇厚,所以陈年大红袍基本以陈年水仙为主。

水仙是什么茶

水仙茶是乌龙茶类。
水仙茶是福建茶农创制的名茶,属于中国茶叶优良品种之一,是福建乌龙茶类中的一种。原产于闽北。一千年前,建阳、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水仙茶列“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48个之首,又是全国41个半乔木大叶型茶树良种的第一个,发源于福建省建阳市唯一的茶树良种。汤色橙黄、香如兰花、滋味醇厚回甘。
水仙茶现已经是武夷山的当家品种之一,水仙的命名主要是源自茶树品种的名称,其特点为干茶条索肥壮,色泽绿褐油润,香气浓锐馥郁,滋味醇厚,因此倍受饮茶人喜爱。
水仙茶的品质特征
水仙茶叶外形肥壮,色泽绿褐油润而带宝色,部分叶背呈现沙粒,叶基主脉宽扁明显,香浓锐,有特有的“兰花香”,味浓醇厚,喉韵明显,回甘清爽,汤色浓艳带深橙黄色,耐冲泡,叶底软亮,叶缘红点鲜红。
水仙茶梗粗壮、节间长、叶张肥厚、含水量高且水分不容易散发。外形条索紧结卷曲,似“拐杖形”、“扁担形”,毛茶枝梗呈四方梗,色泽乌绿带黄,似香蕉色,“三节色”明显;内质汤色橙黄或金黄清澈,香气清高细长,兰花香明显,滋味清醇爽口透花香,叶底肥厚、软亮,红边显现,叶张主脉宽、黄、扁。

水仙是什么茶

水仙是乌龙茶。
水仙茶属于乌龙茶类,可以分为闽北水仙、闽南水仙和凤凰水仙三大类。闽北水仙又可以细分为武夷水仙、建阳水仙、建瓯水仙等,闽南水仙主要有永春水仙、漳平水仙,凤凰水仙可分为凤凰单丛、凤凰浪菜和凤凰水仙。
乌龙茶的产地主要有广东、闽北、闽南和台湾。水仙茶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由福建茶农所创制,原产于闽北,发源于福建省瓯宁县。冲泡后汤色橙黄鲜艳,叶底肥嫩明净,绿叶红边,内质香气浓郁清长。具有汤色橙黄、香气如兰、滋味醇厚回甘等品质特点。
水仙茶历史发展
水仙茶原产于建州(建瓯)一带,早在一千年前,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2)。清道光(1821年),小湖镇(时属瓯宁县,今建阳市)大湖村便发现有人工培植水仙茶。
清咸丰年间(1857年),永春仙溪乡人郑世报父子从闽北引种水仙茶与仙溪鼎仙岩,其后在永春及闽南地区传播种植。永春水仙融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的优点,使茶叶更耐泡、香气更显、滋味更醇、汤色更亮,形成风味独特的永春成为“闽南水仙”。

水仙是什么茶

水仙是乌龙茶的一种。
水仙茶是福建的传统名茶,是乌龙茶的一种。而乌龙茶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茶叶品种,同时也属于青茶、半发酵茶。水仙茶叶的外形肥壮,色泽绿褐油润而带宝色,部分叶背呈现沙粒,叶基主脉宽扁明显,香浓锐,有特有的兰花香。
味浓醇厚,喉韵明显,回甘清爽,汤色浓艳带深橙黄色,耐冲泡,叶底软亮,叶缘红点鲜红。一般来说,水仙茶从采摘到成品,需要经历晒青、做青、堆青、杀青、揉捻、烘干等不同的工序,水仙茶可以分为闽南水仙和漳平水仙两个不同的品种。
水仙茶介绍
原产于闽北,一千年前,建阳、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水仙茶列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48个之首,又是全国41个半乔木大叶型茶树良种的第一个,发源于福建省建阳市唯一的茶树良种。
汤色橙黄、香如兰花、滋味醇厚回甘,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GS13009—1985。水仙茶母树高约2米,满树绿色葱葱,生机勃勃。水仙茶母树自从被发现后,许多外商出高价要移植,被当地政府拒绝。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水仙茶

水仙茶的口感与功效

水仙茶是以白水仙花瓣为原料制成的花草茶,口感清香,味道芳郁,有淡淡的花香和清爽的口感。水仙茶有以下功效:1.消除疲劳:水仙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荷尔蒙物质,能有效地提升人体免疫力,缓解精神疲劳,增加体力和精力。2.美容养颜:水仙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对皮肤具有保湿和抗衰老的作用,能够减少皱纹、美白肌肤。3.降血压:水仙茶中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类物质,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4.减肥瘦身:水仙茶具有减肥的功效,能够促进脂肪的分解代谢,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和毒素。总体来说,水仙茶既好喝又有益健康,适合全年饮用。但需要注意,水仙花有一定毒性,如果泡茶的水温过高、泡茶时间过长或者喝太多,有可能会造成中毒。因此,饮用水仙茶时需控制茶叶用量和泡茶时间、水温等。

水仙茶属于什么茶

水仙茶属于乌龙茶。
水仙茶是福建茶农创制的名茶,属于中国茶叶优良品种之一,是福建乌龙茶类中的一种。原产于闽北。一千年前,建阳、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2)。
水仙茶列“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48个之首,又是全国41个半乔木大叶型茶树良种的第一个,发源于福建省建阳区唯一的茶树良种。汤色橙黄、香如兰花、滋味醇厚回甘。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
品质特征
水仙茶叶外形肥壮,色泽绿褐油润而带宝色,回甘清爽,汤色浓艳带深橙黄色,耐冲泡,叶底软亮,叶缘红点鲜红。水仙茶梗粗壮、节间长、叶张肥厚、含水量高且水分不容易散发。
外形条索紧结卷曲,似“拐杖形”、“扁担形”,毛茶枝梗呈四方梗,色泽乌绿带黄,似香蕉色,“三节色”明显。
内质汤色橙黄或金黄清澈,香气清高细长,兰花香明显,滋味清醇爽口透花香,叶底肥厚、软亮,红边显现,叶张主脉宽、黄、扁。

水仙茶口感特点

1.清爽口感:水仙茶是一种比较清淡的茶,喝起来没有任何苦味或涩味,口感比较清爽。2.花香味:水仙茶会散发出一种清香的花香味,这是因为水仙花的精油成分和茶叶中的香气成分相互结合的结果。3.甘醇回甘:水仙茶喝到口中后,会有一种微甜的感觉,这是因为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多酚成分的作用,喝完之后还会留有一些甘醇的余味。4.口感柔和:水仙茶叶的烘焙程度比较轻,所以茶汤口感比较柔和,没有太多的刺激感。5.色泽明亮:水仙茶的茶汤色泽橙黄明亮,透亮度比较好。

武夷山水仙茶叶的功效

武夷山水仙茶叶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去火解毒:水仙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降火、消炎、抗菌、清凉解渴,对于口腔炎症、胃肠炎、牙龈炎等疾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2.降脂减肥:水仙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黄酮类,可以加速身体代谢,促进脂肪分解,有助于减肥和降低血脂。3.抗衰老:水仙茶中的多酚类物质对身体有强烈的抗氧化作用,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有帮助延缓衰老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4.防癌抗癌:水仙茶中含有一种叫茶多酚的物质,能够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具有一定的防癌和抗癌作用。总之,武夷山水仙茶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茶叶,不仅口感好,而且还有很多的功效。

正岩水仙是什么茶

正岩水仙是乌龙茶。
水仙是武夷岩茶的著名当家花旦品种之一,水仙既是茶叶品名,也是茶树品种名称,水仙茶树品种适制乌龙茶,是分布在三坑两涧地区的水仙茶树,经过特定的工艺制成了水仙武夷岩茶,其茶香、水兼容,花香显著,且具有细幽、持久、鲜明的特征。
常见的正岩水仙有慧苑水仙、倒水坑水仙、牛栏坑水仙、大坑口水仙、悟源涧水仙、流香涧水仙、大坑口水仙、章堂涧水仙、九龙窠水仙、竹窠水仙、马头岩水仙、鹰嘴岩水仙、虎啸岩水仙、天心岩水仙、碧石岩水仙、水帘洞水仙、鬼洞水仙、莲花峰水仙、大王峰水仙、三仰峰水仙等。
正岩水仙的特点
武夷水仙岩茶以滋味醇柔著称,因此在岩茶江湖中有“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之说。水仙岩茶品种香气带有明显兰花韵,茶汤入口甘醇顺滑。
正岩水仙则会带有正岩山场气息,正岩水仙茶汤入口会有独特的岩韵感,使茶汤更加让人回味无穷。
如果是老丛水仙岩茶,则还会伴有丛味,或青苔味、或木质香、或棕叶香。
总之,正岩水仙特点是正岩山场气息明显,正岩水仙茶汤具有独特的兰花香韵,茶汤口感醇厚滋味绵柔,岩韵十足。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