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成都市宽窄巷的来历。
- 2、成都宽窄巷子是什么?
- 3、宽窄巷子的来历
- 4、宽窄巷子简介和特色
- 5、宽窄巷子简介
- 6、成都市宽窄巷的来历。
- 7、如何用简短的小故事来描述宽窄巷子的这个地名的来历?
- 8、宽窄巷子简介资料大全
- 9、宽窄巷子的由来
- 10、宽窄巷子的由来
成都市宽窄巷的来历。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一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
作文:成都的宽窄巷子。 怎么写?400字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大家知道宽窄巷子的由来吗?而且这巷子以前还曾经叫过胡同呢宽窄巷子始建于清朝,是成都33条清朝兵丁巷子中仅存的2条,属合院式建筑。
康熙57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
清朝廷派3000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少城被定作“八旗”军营及其家眷住处,属禁地。
位于其中的宽巷子西口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西口则为正红旗驻地。
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宽窄巷子,而是被分别称为“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
直到民国初年,这种明显具有北方风格的名称才被“宽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浓缩南北民俗 由于八旗子弟生活闲散,追求享受,这个区域也就成了成都休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青砖墙,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民俗文化的内涵。
随着成都旧城改造运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式建筑、胡同和社区被现代高层住宅楼、商务楼所取代,“宽窄巷子”却在城市改造的废墟中异军突起,原住居民们纷纷在巷子里开起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茶馆和酒吧,不到两百米的街道上竟然挤下了十余家。
在这两条小巷子里,“老成...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大家知道宽窄巷子的由来吗?而且这巷子以前还曾经叫过胡同呢宽窄巷子始建于清朝,是成都33条清朝兵丁巷子中仅存的2条,属合院式建筑。
康熙57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
清朝廷派3000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少城被定作“八旗”军营及其家眷住处,属禁地。
位于其中的宽巷子西口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西口则为正红旗驻地。
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宽窄巷子,而是被分别称为“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
直到民国初年,这种明显具有北方风格的名称才被“宽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浓缩南北民俗 由于八旗子弟生活闲散,追求享受,这个区域也就成了成都休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青砖墙,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民俗文化的内涵。
随着成都旧城改造运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式建筑、胡同和社区被现代高层住宅楼、商务楼所取代,“宽窄巷子”却在城市改造的废墟中异军突起,原住居民们纷纷在巷子里开起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茶馆和酒吧,不到两百米的街道上竟然挤下了十余家。
在这两条小巷子里,“老成都”氛围越来越浓烈,盖碗茶、豆花饭等恬静的市井生活场景仍在这儿顽强地再现……林文询老师认为,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更是今天成都最著名的新“名片”和会客厅。
关于宽窄巷子 的作文400 走进宽宽的窄巷子,你已唱起老四川的歌谣……”哼着曲儿走进自己的记忆,走进成都的记忆——宽窄巷子。
这里就如同一段梦,一段由古老、沧桑、原始编制起来的梦,美得让人迷惑,潇洒得让人舒畅。
很难想得成都这座在笼罩繁华下都市,还能有宽窄巷子这片净土。
宽窄巷子能够体现最真切的成都,成都人最现实生活这一点也不为过。
【过去】手捧盖碗茶,叼根叶子烟坐在榕树下摆龙门阵,谈笑声贯穿整条巷子这时宽窄巷子的一道风景。
偶尔孩童们一群一群地从巷子的那头跑到这头,哦哟风车车恐怕就是这个样子来的,嘴里还喊着:“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把旁边坐到抽烟的老头子头上烟圈圈都喊直了。
听着身后有阵零铛响,下意识往旁边一闪,果然刚刚耍朋友的邻家哥哥唱着《黄杨扁担》笑嘻嘻得骑着他的自行车拽回家去了。
这时旁边喝盖碗茶的闲不住了,对着那邻家哥哥指手画脚,有的更是直接冲着那哥哥喊:“哟,强娃子(对那哥哥的昵称)回来啦!咋样嘛,那个女娃子?哪天也带回来给我们看下噻,大伙帮你参谋一下,啊!”说罢同一桌的人还在那起哄“就是就是,带回来帮你参谋一下,哈哈。
”那哥哥也就只有笑着说,好好,摆摆手扬长而去。
不一会儿这里又恢复了宁静,有时也会有敲木板和金属碰撞的声音回响,老四川人都晓得那是擦皮鞋和掏耳屎的人来拉生意了。
那些人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多活,因为在这里喝茶的人高兴了就会掏几块钱擦个鞋或掏下耳屎。
那些掏耳屎的会先把耳朵周围洗干净,然后把干净的长镊子伸进耳朵,那些被掏着就闭着眼享受阳光的照射和掏耳洞的美妙。
偶尔人们也会被一阵疼痛惊出自己的小世界,那是因为镊子伸得太进去,被掏的人就会发出“哎哟哟”的叫声,眉毛也会皱起,但是这对于他绝对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享受,痛快身心的舒畅。
这些只是宽窄巷子的那些常客休闲生活的一些剪影,还有太多的趣事需要大家身历其境去感受。
【现在】现在的宽窄巷子恐怕与以前有太多的不同了,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
以前水泥地都不是的地铺上了石地砖,墙壁都被装饰地颇有氛围,记录起了老成都的故事。
周围的房子也都有了木梁和白色外套,告别了青砖的它们仍然风貌不减记录着这里的沧桑变化。
但是这里除了往日的茶馆,还多了饭店、咖啡屋、纪念品店,呵呵一切变得美好无比。
但是成都人的休闲心情依旧不减,懒懒散散地坐在那里神侃,依然大大咧咧地对谁大喊然后哈哈大笑。
往年的那个邻家哥哥已经拉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来回忆从前的美好生活,从他们脸上的笑容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宽窄巷子使他们非常满意,他踏进自己往日的家看着它现在已经是一家店面他堂堂七尺男儿也红了眼。
宽窄巷子承载着他的记忆和他的幸福,如今的生活是从宽窄巷子起步的,小时这里就是他的世界他的全部。
而现在他长大了,他迈开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宽窄巷子也同他一起迈向世界,打开那扇尘封已久的窗,开启了常年未开的大门,吹进了清新的风,也告诉了世界成都这座休闲之城还有着样一个简单得美丽的角落。
【结束】如今的宽窄巷子已经打开了门迎接八方来客,他翘首期盼着你的光临。
希望你来看看它,看看这里的古老;看看这里的时尚;看看这里的休闲;看看这里的美好。
成都宽窄巷子的来历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大家知道宽窄巷子的由来吗?而且这巷子以前还曾经叫过胡同呢宽窄巷子始建于清朝,是成都33条清朝兵丁巷子中仅存的2条,属合院式建筑。
康熙57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
清朝廷派3000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少城被定作“八旗”军营及其家眷住处,属禁地。
位于其中的宽巷子西口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西口则为正红旗驻地。
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宽窄巷子,而是被分别称为“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
直到民国初年,这种明显具有北方风格的名称才被“宽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浓缩南北民俗 由于八旗子弟生活闲散,追求享受,这个区域也就成了成都休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青砖墙,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民俗文化的内涵。
随着成都旧城改造运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式建筑、胡同和社区被现代高层住宅楼、商务楼所取代,“宽窄巷子”却在城市改造的废墟中异军突起,原住居民们纷纷在巷子里开起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茶馆和酒吧,不到两百米的街道上竟然挤下了十余家。
在这两条小巷子里,“老成都”氛围越来越浓烈,盖碗茶、豆花饭等恬静的市井生活场景仍在这儿顽强地再现……林文询老师认为,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更是今天成都最著名的新“名片”和会客厅。
1659年,清巡抚高明瞻率军攻占成都,至此,清王朝四川巡抚机关才得以从保宁迁往成都办公。
也是在这一年,张献忠部将孙可望降清,标志着四川全境已为清军所控制。
八旗兵入川之始是在镇压张献忠的起义军,但战事结束后,又退出了四川。
作为西部重镇,成都驻防八旗兵,始于平定吴三桂叛乱,这是1682年间的事情。
到了1721年的康熙六十年,清 *** 又从湖北抽调了一批八旗兵驻防成都。
清 *** 虽然号称“不分满汉,一体眷遇”,但具体措施上执行的是民族分离政策。
为了防止八旗兵与当地居民接触,全国的不少城市都修建有城中城――即只供八旗兵及其家属们居住的满城。
成都的满城始建于1718年,这座城中城以将军衙门为中心,南起君平街和小南街,北抵八宝街和小北街,东至东城根街,西及同仁路,面积约十里。
满城城墙高1丈3尺,周长4里5分,有5座城门,其中最壮丽的是大东门,城楼上悬挂着“少城旧治”和“既丽且崇”两道匾额。
城内的建筑布局、衙门设置、营房方位都严格按照八旗军的传统方式来安排,当 *** 有官街8条,兵街42条。
正黄、镶黄旗的官兵住在北方的位置;正红、镶红旗的官兵居于西方;正白、镶白旗的官兵居于东方;而正蓝、镶蓝旗的官兵则居于南方。
如果从空中俯看满城,它的主要街道的布局极像一条巨大的蜈蚣:将军衙门是蜈蚣头,长顺街是蜈蚣的身子,东西向密集的街道和胡同则如同蜈蚣身上众多的脚。
其中,新近开街的宽巷子窄巷子就是长顺街这条蜈蚣东向的两只脚。
宽窄巷子原来的明清建筑因为老旧失修,位于其中的宽巷子西口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西口则为正红旗驻地。
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宽窄巷子,而是被分别称为“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
直到民国初年,这种明显具有北方风格的名称才被“宽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成都宽窄巷子推荐语50字 成都―宽,窄巷子 成都宽,窄巷子在成都喧嚣繁华的闹市区中,离天府广场和人民公园不远,散散步一不留神就到了。
宽巷子,窄巷子是以一排房子为界限,两条并列的巷子。
它们是老成都旧址,也是清代满族人在成都聚居的众多街巷之一。
这里非常幽静,古朴。
虽然巷子不是很长,可让人去过一次就很难将它的印记从心底抹掉。
它们躺在这里,静静地诉说着几百年来成都人的休闲雅致的生活韵味。
宽巷子,窄巷子的由来:“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
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
清制规定森严,满蒙官兵一律不得擅离少城染指商务买卖。
靠每年少城公园(今天的人民公园)春秋两季的比武大会,论成绩优异领取皇粮过日子。
虽宅院主人的等级不同,屋顶高矮,门庭宽窄也有区别。
但家家的四合院内池水涟涟,井水清甜,四处洋溢着鸟语花香。
窄巷子有几处外观保存较好的大宅门,从宅门两旁红砂石嵌凿而成的拴马桩可以看出旧主人的公事繁忙。
留意几处长了枯草的矮小宅墙。
会发现有弓型门开在墙中.,现在已被封,乍眼看去象一座石碑。
年老的人告知这是宅门的便门,专供清除粪水的人进出。
康乾盛世后,国势衰落,致使只会武功斗雀儿的八旗子弟家道中落。
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
于右仁、杨森、刘文辉等军阀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
可以想象有多少政治决定和密电都从这里发出。
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三面环墙,设三道门。
其二道门只在喜庆大事时开启。
平时只走两侧屏门。
宅院分上、中、下房,是民国期间所建,已经分辩不清前清宅子的痕迹。
风雨中,少城只剩下宽窄两条巷子苦苦相依。
” 宽,窄巷子的历史已有近300年,所以我看着这些旧居很是恭敬。
这里的四合院充满生趣;有的院儿里三五个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围坐在一桌打成都人做喜欢的休闲活动—麻将;有的院儿里三三俩俩的人在喝茶聊天;还有的院子里,一家几口围着家里唯一的小宝贝,听她唱歌跳舞…… 那一年,明月来,我推荐他去位于宽巷子40号的小观园。
推开小观园那古朴的,诸红色的方形木门,一座小的园林建筑风格的庭院显落在眼前。
正前方,一座圆形花园式的盆景,中间摆放着一座大的假山。
山上放有微缩的小桥,廊亭,与小小的花儿,小小的树,水环绕于山脚,鱼儿在水中嬉戏,一幅淡淡的,可以用手触摸得到的山水画被烘托出来。
视线转向左侧,一棵高大的核桃树盖过两层楼顶,树上结满了绿色的核桃,我和明月站在楼上想摘颗核桃,可手伸得老直都总是差点。
下面较矮一点的樱桃树,在核桃树的印衬下,象一株还未长大的孩童娇小可爱,吐着小小的果实。
右边的芭蕉树也低垂着大片的芭蕉叶含笑俯视我们。
阁楼式样的房子下最多的就数石榴树了,红红的花儿喜上眉梢笑开颜,迎接新到的客人。
宽巷子27号的龙堂(DRAGON TOWN),是我去过其他地方青年旅社中看到最大的一家。
这地方一大,想不气派都不行呵呵。
堂内是3层高的阁楼,一进门便看见它高耸在眼前。
院子里有很多人坐着,看书,弹琴,聊天,喝酒……人是来自世界各地,都是背包一族。
你若不是背包族,来出差公干,那么你如果想住龙堂,奉劝你:请千万不要穿得太正式!因为龙堂大门口很显眼的地方有个大的木字牌,上面刻有:“西装革履者恕不接待住宿”几个大字。
后来,我离开了成都,看新闻说张艺谋在宽巷子排了一组介绍成都的宣传片。
我很是感慨终于有那么多人可以知道它了。
再回成都那年,又去了宽,窄巷子。
两条巷子整体都在拆房改造;翻修,老屋很多都被拆除,很多只留下了门框。
巷子堆满了垃圾,可我还是找寻到了一些记忆中的树,记忆中的门牌。
我在小观园停留,它也已面目全非,院里空空如也,连门也被拆掉了,只留有阁楼空空荡荡伫立在那,人去楼空,一段凄凉的气息。
我用眼睛找寻那棵核桃树,它还在那! 龙堂虽然门面也被破坏,但往里走几步还和以前看到的大部分都一致。
看着被拆一空得巷子,让我一声叹息!无论怎样的修复,怎样的重建,都已让它失去了原汁原味。
那个曾经让我们熟悉的宽巷子,窄巷子渐渐离我们远去;曾与我们轻诉的那段历史的痕迹也随之化作瓦砾永远地消失…… 今年还是会回成都,不知道今年的宽,窄巷子还能否找到一丝残留的记忆
成都宽窄巷子? 1659年,清巡抚高明瞻率军攻占成都,至此,清王朝四川巡抚机关才得以从保宁迁往成都办公。
也是在这一年, 张献忠部将孙可望降清,标志着四川全境已为清军所控制。
八旗兵入川之始是在镇压张献忠的起义军,但战事结 束后,又退出了四川。
作为西部重镇,成都驻防八旗兵,始于平定吴三桂叛乱,这是1682年间的事情。
到了1721 年的康熙六十年,清 *** 又从湖北抽调了一批八旗兵驻防成都。
清 *** 虽然号称“不分满汉,一体眷遇”,但具体措施上执行的是民族分离政策。
为了防止八旗兵与当地居 民接触,全国的不少城市都修建有城中城――即只供八旗兵及其家属们居住的满城。
成都的满城始建于1718年,这座城中城以将军衙门为中心,南起君平街和小南街,北抵八宝街和小北街,东 至东城根街,西及同仁路,面积约十里。
满城城墙高1丈3尺,周长4里5分,有5座城门,其中最壮丽的是大东门, 城楼上悬挂着“少城旧治”和“既丽且崇”两道匾额。
城内的建筑布局、衙门设置、营房方位都严格按照八旗军 的传统方式来安排,当 *** 有官街8条,兵街42条。
正黄、镶黄旗的官兵住在北方的位置;正红、镶红旗的官兵居 于西方;正白、镶白旗的官兵居于东方;而正蓝、镶蓝旗的官兵则居于南方。
如果从空中俯看满城,它的主要街 道的布局极像一条巨大的蜈蚣:将军衙门是蜈蚣头,长顺街是蜈蚣的身子,东西向密集的街道和胡同则如同蜈蚣 身上众多的脚。
其中,新近开街的宽巷子窄巷子就是长顺街这条蜈蚣东向的两只脚。
宽窄巷子原来的明清建筑因为老旧失修, 位于其中的宽巷子西口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西口则为正红旗驻地。
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宽窄巷子,而是被分别称为“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
直到民国初年,这种明显具有北方风格的名称才被“宽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成都宽窄巷子的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什么 宽窄巷子的西面是青羊宫文化公园;南面是人民公园;东面是骡马市;北面是成都永陵博物馆。
宽窄巷子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区,由三条东西方向的老街(自北向南依次是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以及街道之间的居民宅院组成。
宽窄巷子于20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8年6月,为期三年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
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
2011年,宽窄巷子被评为成都新十景之一。
成都宽窄巷子 成都宽窄巷子 西边是青羊宫文化公园 南面是人民公园 东面是骡马市 北面是成都永陵博物馆 具 *** 置如下...在百度地图上面看一看,成都宽窄巷子的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什么: 成都宽,窄巷子在成都喧嚣繁华的闹市区中,离天府广场和人民公园不远,散散步一不留神就到了。
在百度地图上看一看,成都宽窄巷子的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什么: 成都宽,窄巷子在成都喧嚣繁华的闹市区中,离天府广场和人民公园不远,散散步一不留神就到了。
百度地图成都宽窄巷子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有可以给我成都北站到锦里怎么坐车?具体点的。
: 4、步行约60米,到达洗面桥横街东下车,步行至锦里
宽窄巷子始建于清朝,是成都33条清朝兵丁巷子中仅存的2条,属合院式建筑。
康熙57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
清朝廷派3000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少城被定作“八旗”军营及其家眷住处,属禁地。
位于其中的宽巷子西口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西口则为正红旗驻地。
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宽窄巷子,而是被分别称为“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
直到民国初年,这种明显具有北方风格的名称才被“宽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成都市宽窄巷的来历。
成都宽窄巷子是什么?
成都―宽,窄巷子
成都宽,窄巷子在成都喧嚣繁华的闹市区中,离天府广场和人民公园不远,散散步一不留神就到了。
宽巷子,窄巷子是以一排房子为界限,两条并列的巷子。它们是老成都旧址,也是清代满族人在成都聚居的众多街巷之一。
这里非常幽静,古朴。虽然巷子不是很长,可让人去过一次就很难将它的印记从心底抹掉。它们躺在这里,静静地诉说着几百年来成都人的休闲雅致的生活韵味。
宽巷子,窄巷子的由来:“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清制规定森严,满蒙官兵一律不得擅离少城染指商务买卖。靠每年少城公园(今天的人民公园)春秋两季的比武大会,论成绩优异领取皇粮过日子。
虽宅院主人的等级不同,屋顶高矮,门庭宽窄也有区别。但家家的四合院内池水涟涟,井水清甜,四处洋溢着鸟语花香。窄巷子有几处外观保存较好的大宅门,从宅门两旁红砂石嵌凿而成的拴马桩可以看出旧主人的公事繁忙。留意几处长了枯草的矮小宅墙。会发现有弓型门开在墙中.,现在已被封,乍眼看去象一座石碑。年老的人告知这是宅门的便门,专供清除粪水的人进出。
康乾盛世后,国势衰落,致使只会武功斗雀儿的八旗子弟家道中落。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于右仁、杨森、刘文辉等军阀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可以想象有多少政治决定和密电都从这里发出。
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三面环墙,设三道门。其二道门只在喜庆大事时开启。平时只走两侧屏门。宅院分上、中、下房,是民国期间所建,已经分辩不清前清宅子的痕迹。风雨中,少城只剩下宽窄两条巷子苦苦相依。”
宽,窄巷子的历史已有近300年,所以我看着这些旧居很是恭敬。这里的四合院充满生趣;有的院儿里三五个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围坐在一桌打成都人做喜欢的休闲活动—麻将;有的院儿里三三俩俩的人在喝茶聊天;还有的院子里,一家几口围着家里唯一的小宝贝,听她唱歌跳舞……
那一年,明月来,我推荐他去位于宽巷子40号的小观园。推开小观园那古朴的,诸红色的方形木门,一座小的园林建筑风格的庭院显落在眼前。
正前方,一座圆形花园式的盆景,中间摆放着一座大的假山。山上放有微缩的小桥,廊亭,与小小的花儿,小小的树,水环绕于山脚,鱼儿在水中嬉戏,一幅淡淡的,可以用手触摸得到的山水画被烘托出来。视线转向左侧,一棵高大的核桃树盖过两层楼顶,树上结满了绿色的核桃,我和明月站在楼上想摘颗核桃,可手伸得老直都总是差点。下面较矮一点的樱桃树,在核桃树的印衬下,象一株还未长大的孩童娇小可爱,吐着小小的果实。右边的芭蕉树也低垂着大片的芭蕉叶含笑俯视我们。阁楼式样的房子下最多的就数石榴树了,红红的花儿喜上眉梢笑开颜,迎接新到的客人。
宽巷子27号的龙堂(DRAGON TOWN),是我去过其他地方青年旅社中看到最大的一家。这地方一大,想不气派都不行呵呵。堂内是3层高的阁楼,一进门便看见它高耸在眼前。院子里有很多人坐着,看书,弹琴,聊天,喝酒……人是来自世界各地,都是背包一族。你若不是背包族,来出差公干,那么你如果想住龙堂,奉劝你:请千万不要穿得太正式!因为龙堂大门口很显眼的地方有个大的木字牌,上面刻有:“西装革履者恕不接待住宿”几个大字。
后来,我离开了成都,看新闻说张艺谋在宽巷子排了一组介绍成都的宣传片。我很是感慨终于有那么多人可以知道它了。
再回成都那年,又去了宽,窄巷子。两条巷子整体都在拆房改造;翻修,老屋很多都被拆除,很多只留下了门框。巷子堆满了垃圾,可我还是找寻到了一些记忆中的树,记忆中的门牌。我在小观园停留,它也已面目全非,院里空空如也,连门也被拆掉了,只留有阁楼空空荡荡伫立在那,人去楼空,一段凄凉的气息。我用眼睛找寻那棵核桃树,它还在那!
龙堂虽然门面也被破坏,但往里走几步还和以前看到的大部分都一致。
看着被拆一空得巷子,让我一声叹息!无论怎样的修复,怎样的重建,都已让它失去了原汁原味。那个曾经让我们熟悉的宽巷子,窄巷子渐渐离我们远去;曾与我们轻诉的那段历史的痕迹也随之化作瓦砾永远地消失……
今年还是会回成都,不知道今年的宽,窄巷子还能否找到一丝残留的记忆
看到成都就会让我想起,赵雷《成都》这首歌,诉说着自己对于成都的感情和点滴。“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刻画了许多有关成都的细节,唱到了众多摇滚、民谣音乐人心爱的小酒馆。或许就一个他曾经去过的小酒馆,在成都的宽窄巷子里。
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十大古都”之一,约在公元前5世纪筑城,西汉时已成为中国六大都市之一,三国时期为蜀汉国都。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成都的宽窄巷子的故事。公元1718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七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
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在那么神秘,百姓可以自由出入,外地商人开始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时的一个有着老脸庞的怀旧地带 宽巷子,宽巷子在清朝宣统年间的名字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窄巷子多有清末民初的建筑。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一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就这样一直延续和使用到今天。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上街127号。
简介: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二十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3年,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
宽窄巷子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四川省历史文化名街、2011年成都新十景、四川十大最美街道 等称号。
历史价值:
宽窄巷子见证成都了二干三百年来城市建设发展与演变的代表。 成都市"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如今只有路网与河道的位置,而宽窄巷子还留存清末民初的历史痕迹。
建筑价值:
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规划与建筑的独特风格:完整的城池格局与兵营的结合,北方胡同与四川庭院的结合,民国时期的西洋建筑与川西民居的结合。这些特征造就了宽窄巷子的建筑艺术特色,使之成为当今城市风貌趋同大潮中稀缺的城市文化资源。
街道,老街了,很有特色
成都市的老街~~
成都市的历史哈
『宽窄巷子是成都的一处以历史遗留的建筑为原型,主打旅游和美食的商业步行街。』
虽然只是一条街道,但却是清朝时期保留下来的成都古城区的一部分。这一处老城区,既有川西的民居,又有北京的四合院。杂糅交错,形成特有的风格。宽窄巷子,又分为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特色不一,可以说是最具有成都地方特色的胡同。
宽窄巷子的形成起源于清朝,是由于清朝官兵的统治政策和兵营官署的生活需求,而形成的一处居住和娱乐地带。
清政府入关,确定统治地位之后,成都地区其实发生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张献忠在成都确定了反清之后,成都地区的老百姓先是被张献忠这个杀人狂魔屠杀了一回,后清军进入,被不知名的农民队伍打了出来,在清军进入期间又被屠杀了一回。当然那是一六五几年的事情。而后,已经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就带着队伍自称清军杀进了成都。
说起来,成都的那些年也着实动荡。
当然,吴三桂也没能在成都久驻,就被张献忠残留的一队人马打出了成都。
而后清军再度攻占成都,这个时候,清军学聪明了,成都的人也杀的差不多了。清军就建立了官署。
同时期,吴三桂揭竿而起,自称反清复明,整个四川纷纷响应,成都也未能幸免,清军又被打出了成都。
康熙皇帝时期的三藩之乱,让成都的汉民门白白生出了几分希望,然而好景不长,三藩被平,紧跟而来的就是清军的清洗。
可以说是,伴随着每一次动荡,每一次统治者地位的变动,成都的居民都会像割韭菜一样,被人为刷新一番。
等到了1718年的时候,成都的清军驻兵不断繁衍,八旗子弟越来越多,清政府决定在战国时期秦国张仪的少城遗址上,修建了一座满城,将满族和汉族从地域上隔开。当然,少城是不许汉族入内的。
宽窄巷子与满城毗邻,记住的就是这些官兵的家属,一条是,满族的文武官员,一条是普通兵士,隔在中间的就是供闲散的八旗子弟娱乐和生活的区域。
所以行走在宽窄巷子之中,我们既能看见普通的人家,也能看见宽敞的能容马车通过的巷口,这里既有虚度时光的八旗子弟遛狗逗猫的痕迹,也有满族的权贵世家已然没落的,消失在历史长流中的富贵旧像。
如今的宽窄巷子,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安逸的生活态度,也可以找到小而美的小资情调,更可以看到打扮精致的川西姑娘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如果有闲有钱,真想在附近住上十天半月,偷得浮生半日闲。
宽窄巷子的来历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
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一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这就是宽窄巷子的来历。
扩展资料:
宽窄巷子现状:
成都长顺街中断,有两条平行百余米的巷子,中间有胡同连接,这就是宽巷子、窄巷子。两巷中放眼望去一片灰色。这里是老成都城市格局和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这里是许多成都人怀旧的地方,人们亲切地称呼为“老巷子”。 “成都的宽窄巷子是老成都一段历史的缩影,这里处处彰显着老成都的传统气息。
精致院落与敞开式的商铺、茶馆、小吃店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路两旁。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这是中国式的院落梦想,也是窄巷子的生活梦想。精美的门头、街檐下的老茶馆构成了宽巷子独一无二的成都语汇。
2005年成都市政府出于保护古老街区旅游带动城市经济的考虑,对宽窄巷子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本着因地制宜、修旧如旧的原则,成功地打造了休闲文化商业街这一理念。
人们在高楼大厦包围中找到了这里往日难有的清静,于是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把这个“老成都”的形象供奉了起来。也是在一夜之间这里出现了茶铺、商店、饭馆、书店、杂货铺以及沿街叫卖的小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宽窄巷子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最“成都”的都市会客厅——宽窄巷子(组图)
宽窄巷子简介和特色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因其一长一宽两条巷子而得名。宽窄巷子包括宽巷子、窄巷子和互联的合江亭街,是成都俗称的“三道堆”。宽巷子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窄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宽窄巷子是典型的成都老城区,巷子里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和风格,其中不少是四合院式的民居和府第,古朴典雅。在宽巷子内,可以看到历史悠久的茶楼、餐馆、小店、艺术工坊等众多文化场所。此外,宽窄巷子还有许多精美的传统文化艺术展示和表演,如川剧变脸、民俗舞狮、锣鼓喧天等。宽窄巷子还是成都市著名的美食文化聚集地,巷子内有各类名小吃和特色餐厅,如蜀中名菜、火锅、串串、小笼包、糍粑等,可以让游客品尝到道地的川菜美食。此外,宽窄巷子夜晚灯火辉煌,夜游也是一大特色。总之,宽窄巷子是成都市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以传统建筑、饮食文化、艺术表演等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宽窄巷子简介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
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一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宽窄巷子名称由来介绍:
康熙57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3000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少城被定作“八旗”军营及其家眷住处,属禁地。位于其中的宽巷子西口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西口则为正红旗驻地。
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宽窄巷子,而是被分别称为“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直到民国初年,这种明显具有北方风格的名称才被“宽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浓缩南北民俗由于八旗子弟生活闲散,追求享受,这个区域也就成了成都休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青砖墙,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民俗文化的内涵。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宽窄巷子
成都市宽窄巷的来历。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一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二十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3年,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6]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一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
新中国成立后,将房子分配给了附近的国营单位用来安置职工,文革时期又对房屋进行了重新分配。[2]
20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
2005年,宽窄街区重建工作启动。
2008年6月14日(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宽窄巷子作为震后成都旅游恢复的标志性事件向公众开放。
如何用简短的小故事来描述宽窄巷子的这个地名的来历?
1.历史来历:\x0d\x0a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清制规定森严,满蒙官兵一律不得擅离少城染指商务买卖。靠每年少城公园(今天的人民公园)春秋季的比武大会,论成绩优异领取皇粮过日子。风雨飘零,如今的少城只剩下宽窄两条巷子。\x0d\x0a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该区域将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x0d\x0a2.文化休闲街区之变:\x0d\x0a“走进宽宽的窄巷子,你唱着老四川的歌谣??”光头李进的一首MTV,尽显宽窄巷子古朴神韵。成都市召开通气会正式宣布,作为成都市委市政府重点工程和成都市文化旅游“名片项目”,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性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并于5月份揭开神秘面纱正式开街。\x0d\x0a\x0d\x0a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宽窄巷子简介资料大全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的一个历史街区,位于市中心锦江区的西南部。宽窄巷子由三个街区组成,即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其中宽巷子和窄巷子是传统的四合院式的民居,井巷子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遗留下来的古街区。宽巷子和窄巷子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原是成都的居民区,是成都古城保留最完整的的四合院式居民区之一。宽巷子因其宽敞的街道、规范的四合院、优美的园林以及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被誉为成都古城文化的代表,也是成都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宽巷子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度不等。它的街道宽敞,夹岸遍植垂柳,旧时曾有小河贯穿其中。在宽巷子里,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建筑,其中不少建筑有数百年的历史,呈现出古老而优美的艺术风格。街上还有很多小吃摊和手工艺品店,吸引了众多游客。窄巷子紧邻宽巷子南段,与宽巷子一样是一个传统的四合院式居民区。窄巷子的街道比宽巷子窄小,但是也布满了四合院,而且这些四合院更具有民俗文化色彩。在窄巷子里,可以找到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店,如茶馆、饭店和手工艺品店等,还有许多卖川剧变脸和手工艺品的小摊。井巷子是一条古老而狭窄的巷子,建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井巷子呈“T”字形,全长约180米,宽度不到2米。在井巷子里,可以看到传统的汉代建筑,如木质结构的房子和土砖墙。井巷子还保存着汉代的井和水井道,为游客提供了一次近距离体验成都古城的机会。
宽窄巷子的由来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康熙五十七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
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的人,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
在这期间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或明德胡同。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宽窄巷子由此形成。
宽窄巷子的由来
1、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2、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3、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