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蒙顶山茶的发展史
- 2、仙茶故乡:蒙顶茶文化
- 3、蒙顶山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 4、蒙顶山茶的历史文化
- 5、四川蒙顶山茶文化
- 6、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当初是如何成立的?这一节日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 7、蒙顶山茶的由来
- 8、蒙顶山茶文化的历史
- 9、蒙顶山茶的研学报告
蒙顶山茶的发展史
西汉
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 蒙山县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创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
陶谷的《清异录》载:“吴理真住蒙顶,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曰‘圣扬花’、‘吉祥蕊’。”蒙顶山,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
唐
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蒙顶茶开始入贡皇室。
宪宗元和8年(公元813年) 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公元816年 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公元825年 李肇撰《唐国史补》: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文宗开成5年(公元840年) 蒙顶茶传入日本。
宋
神宗熙宁7年(公元1074年)、9年(公元1076年) 提举茶马司先后在名山、百丈设置“茶场”,尽“榷”全县茶叶。
神宗元丰4年(公元1081年) 皇帝下诏:“专以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7年) 重申神宗原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定为永法”。
孝宗淳熙13年(公元1186年) 蒙顶茶创始人吴理真,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
上清峰的七株“仙茶”,进一步神化,列为正贡茶。
并在该处修建石栏围护,取名“皇茶园”。
明
蒙顶贡茶,改制芽茶进贡。
蒙饼制艺,开始改为炒青,重色、香、味、形。
所制黄芽、石花、芽白、雀舌驰誉全国。
创制“甘露”名茶,质量超过唐、宋时代的“石花”。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祛疾。”
清
蒙顶“仙茶”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皇茶园”外所产茶叶,开始列为正贡,副贡和陪贡。
德宗光绪32年(公元1906年) 名山王恒升、李裕公等18家茶商,为 *** 印茶侵销 *** ,集资5万两白银筹建“名山茶叶有限公司”。
中华民国
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名山县成立茶业同业公会,入会会员17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8 年 *** 名山县委按照毛主席关于“蒙顶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组织800余人上蒙顶山开荒种茶。
并以净居庵为场部,建立了茶叶培植场。
1959年 “蒙顶甘露”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63年 成立“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
1979年 国营蒙山茶场李家光等人在蒙顶山中部海拔1400米处柴山岗娄子岩,发现四株千年古茶树。
1981年 “蒙顶”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
2003年 “蒙山茶场”改制为“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 《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在蒙顶山发表,明确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
仙茶故乡:蒙顶茶文化
蒙顶山茶文化,泛指四川蒙顶山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
蒙顶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好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唐宋时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蒙山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为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号称“天漏”雅安与名山两地。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有“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概叹。
宋代诗人文同《蒙顶茶》诗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赞颂。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 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蒙顶山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蒙顶山地区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可追溯到唐朝。据记载,唐朝时期,蒙顶山地区便有茶叶种植和制作,尤其以采制白茶为主。传说唐朝名士白居易曾来到蒙顶山,品尝了当地的白茶,并赞誉其“白色堪称天地之精华,滋味优于千千万万之茶。”随着时间的推移,蒙顶山茶文化不断发展和繁荣。宋代时期,蒙顶山的茶叶种植和制作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茶叶也成为贡品之一,享誉全国。元、明、清时期,蒙顶山茶叶的质量不断提高,名气也越来越响。传统的蒙顶山白茶以其色白、味甘、香高、汤清、耐泡等特点而著称于世。同时,蒙顶山也在不断发展新品种、新工艺和新型号,如毛峰、碧螺春、龙井等名茶,丰富了蒙顶山的茶文化。今天,蒙顶山茶叶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四大名茶”之一。在蒙顶山茶博物馆、茶乡景区等地,游客可以感受到蒙顶山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品尝到正宗的白茶、毛峰等各种名茶,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制作工艺。
蒙顶山茶的历史文化
蒙顶山茶是中国的一种名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的蒙顶山。蒙顶山茶历史悠久,据传在东汉时期(25年至220年)已有人制作蒙顶山茶。唐代以后,蒙顶山一直是茶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成为官方赐茶之地。因蒙顶山的地理环境适宜茶树生长,而且气候、土壤等条件优越,所以蒙顶山茶以其品质和香味而闻名于世。明代文学家徐渭曾在他的《论茶》中将蒙顶山茶评为“茶中第一”。在中国茶文化中,蒙顶山茶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茶叶本身是文化载体,通过茶叶品尝、制作、鉴赏等过程,人们可以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蒙顶山茶则更多地体现了典型的黄山文化,包括乡土文化、宗教文化等,因此,品尝蒙顶山茶,也是一种文化体验。此外,蒙顶山茶还与中国武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蒙顶山茶的制作过程需要手工操作,因此需要学习技巧和理论,这让人想到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总的来说,蒙顶山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历史、文化和品质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了解。
四川蒙顶山茶文化
四川蒙顶山茶文化源远流长,是国内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被誉为中国有机茶的发源地。蒙顶山茶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早在隋唐时期,蒙顶山就已经被列为供奉的茶山。蒙顶山素以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因素得天独厚,培育出了一种独特的、别具一格的茶叶品种——蒙顶山茶。蒙顶山茶含有丰富的天然气味和有机物质,口感清香、绵柔滑润,被誉为“茶中佳品”。蒙顶山茶的制作工艺独特,专门制作蒙顶山茶的茶祖戴思聪甚至被誉为“中国现代茶文化的奠基人”。蒙顶山茶制作过程中,选料严格,采摘、筛选、揉捻、烘焙、包装等环节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和标准。在四川蒙顶山,茶叶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栽培、采摘、制作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和传统的制作方法。蒸茶、渐青、揉捻、发酵、十二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是通过经验积累和历代传承来的。蒙顶山茶文化,凝聚了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传承,不仅是一种茶叶,更是一种文化,代表了四川茶叶文化的优秀传统。作为中国有机茶的代表之一,蒙顶山茶正在逐渐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和喜爱。
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当初是如何成立的?这一节日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当初国家为了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才开始成立这一节日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这个节日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发展弘扬我国的茶文化,凭借着这个节日,能够帮我祝我国传播出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力;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当然也是为了促进当地茶叶和旅游业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
蒙顶山是中国种茶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唐宋时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先查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这个节日扩大了蒙顶山茶的影响力,而且还增强了竞争力。
之前我们国家的茶祖开启了植茶的先河,之后为了宣传茶叶就成立了旅游节;这个节日扩大了蒙顶山茶的影响力,而且还增强了竞争力。
蒙顶山是中国种茶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唐宋时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先查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这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对茶联,代表着中国茶的最好品质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时代最好的东西总是进贡给皇室。作为茶中珍品的蒙顶茶,从唐代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就开始了1000多年的贡茶史。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当年蒙顶山进贡的两种名茶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就榜上有名。
清代《陇蜀余闻》记载,每茶时叶生寺僧者抱有思往事及企业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名师供京师仅一钱有奇。蒙顶贡茶从唐至清1000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至今留存。
安逸走四川,熊猫看雅安,喝茶到名山,虽然好茶叶的价格不是很便宜,但是可以让我们体验更多的茶的口感,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随着蒙顶山茶文化的旅游节开幕,着实让我们体验了茶文化的不同之处,我们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在欣赏茶文化的历史之久,希望大家能够很好的保护我们的环境在旅游的同时,我们切记不可乱丢垃圾,因为一旦我们将茶叶种植的环境破坏掉,我们可能再也不会喝到优质的茶叶。
蒙顶山茶的由来
秦灭蜀之前,古巴蜀先民主要利用的是野生茶树,2300年前的古巴蜀人还处于原始、简单农耕生活状态,生产落后,主要种植水稻、小麦、 玉米等农作物和驯养家禽、家畜,对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有相当高的依存度。
因此对茶叶的利用,时间上可能已经超过3000年,利用方式上应该比较原始。
最早食用鲜叶,之后是摘下叶片晒干收藏、烹煮羹饮。
在秦灭蜀之前,茶叶的利用也仅限于巴蜀地区。
尽管不能证明茶树的种植始于何时,但是,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 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
到目前为止,能够证明的最早开始人工茶树种植的地方是四川雅州的蒙顶山。
早在西汉时期,相传当地人吴理真在蒙山上种植茶树。
吴理真是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0年)人,由于在蒙山种植茶树,带动了当地茶叶生产的发展,据说至今蒙山顶上留下的七株茶树是当年吴理真所种。
到了宋代,茶叶成为与盐、铁一样重要的生活物质和军需物质,对宋代中央财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宋代《金石苑》记载: “甘露祖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法名理真,自岭表来,住蒙山植茶七 株,以济饥渴。
元代京师旱,敕涨秦二相,诏求雨济时,师入定救旱,少顷,沛泽大通。”
《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于此。”蒙顶种植茶树早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县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
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享有“仙茶”之誉的蒙顶茶,以它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
《云南记》说:“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
古诗云:“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现在,吴理真种茶遗址——皇茶园、汲水浇茶的古蒙泉、结庐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往参观,驻足凭吊。
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茶,随着南北丝绸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
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
“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
“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从此名播神州。
当时进贡长安的散茶类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紧压茶类有龙团、凤饼。
宪宗时,蒙顶茶已成为进贡最多的一种,《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蒙顶茶因入贡京华而誉满天下后,达官贵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身价百倍,昂贵异常。
“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因此,当时名山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 *** 。
“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谓盛况空前。
唐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日本从公元630-894年间,派出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艺术等,前后共13次,每次多达数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僧以及随员。
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如果说唐代开创了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宋代则是蒙顶茶和名山边茶发展的极盛时期。
蒙顶茶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艺进一步完善,创制出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贡品。
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
从宋神宗元丰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叶产量常在一百万公斤左右。
名山茶叶成为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特别喜爱、适合他们饮用的“边茶”,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并“立为永法”。
名山茶叶成为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等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等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顶茶自唐以来,一千多年中岁岁进贡,年年送京,直至民国除旧革新。
解放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
上世纪80年代,又创制春露、春眉等名茶。
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 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前3种名茶已作为国家级礼茶。
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增长,质量提高,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美国、日本、泰国、瑞士、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青睐。
香港《文汇报》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为题,报道蒙顶茶“不愧为实至名归之茶中极品”。
茶中故旧“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地横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飘扬蒙顶茶的诗句,寓意颇深,传说扬子江心水,味甘鲜美,用这种水泡蒙山中顶的仙茶,是人间最美的佳饮,常人不可得。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蒙顶茶”爱慕之至,赞语不绝。
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称的蒙顶茶其由来,有不少神话传说,传说古时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把病治好。
有一天,一位老翁跑来告诉和尚,说春分前后春雷初发时,采得蒙山中顶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
这位老和尚听了老翁的话,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石屋,请了一些人长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传授的方法,采了蒙顶茶。
煎服后,老和尚病果然好了,体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岁的人。
于是,蒙顶茶可以返老还童的神话遂之传开。
蒙顶山茶文化的历史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这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对茶联,代表着中国茶的最好品质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时代,最好的东西总是进贡给皇室。作为茶中珍品的蒙顶茶,从唐代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就开始了一千多年的贡茶史。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 ,当年蒙顶山进贡的两种名茶“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就榜上有名。清代《陇蜀余闻》记载:“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蒙顶贡茶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至今留存。
蒙顶山茶的研学报告
蒙顶山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湖南省岳阳市蒙山脉区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本次研学活动,我们来到了蒙顶山,深入了解蒙顶山茶。1.蒙顶山茶的历史渊源蒙顶山茶的历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据传说,西汉时期,蒙山地区的张仙妃用茶叶治愈了皇帝的疾病,从此蒙山茶开始闻名于世。唐代时,蒙顶山茶被作为贡品进献给宫廷,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曾写下了“蒙山送茶诗”。明代以后,蒙顶山茶逐渐向全国各地传播。2.蒙顶山茶的制作工艺蒙顶山茶采摘于春季和谷雨前后,采用“一心二叶”或“一心一叶”的嫩芽,制作工艺包括杀青、揉捻、发酵、焙干、分类等步骤。其中,杀青是关键环节,杀青后的茶叶香气才会充分释放。揉捻是将松散的茶叶揉成条形,提高茶叶的品质。发酵时,茶叶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微生物发酵,去除苦涩味,使茶叶更醇厚。“炒青”是将发酵后的茶叶在70℃左右的温度下轻微烘干,除去茶叶中的水分,进一步提高品质。最后,根据不同等级和口感,对茶叶进行分类包装。3.蒙顶山茶的品种及风味蒙顶山茶主要有黄、绿、红、黑四大类,其中以黄茶、绿茶最为有名。每一类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黄茶以鲜黄色、黄绿色为主色调,香气清新,滋味清淡甘醇。绿茶则以翠绿色、松针形为主,香气清雅,口感爽口回甘。红茶又称红毛茶,外观黑褐色带有红色,香气芳香,口感醇厚。黑茶则以深褐色、质地紧实、呈砖形状,香气独特,滋味浓厚,有“润肺茶”的美称。4.蒙顶山茶的文化内涵蒙顶山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寓意着华夏文化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还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喝一杯蒙顶山茶,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文化的传承和自然的恩赐。其独特的香气、口感、色泽,更是代表着中国茶文化的精髓。总之,蒙顶山茶是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珍贵、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魅力。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宣传和推广这一传统的中国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