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武夷茶文化介绍
- 2、【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茶文化与茶艺
- 3、马连道茶城(探寻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 4、武夷山茶文化背景
- 5、最具代表性的福建茶文化
- 6、试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简单介绍
- 7、福建的茶文化你了解多少?
- 8、福建产什么茶 具体产什么茶
- 9、福建南平香江茗苑茶文化观光园景点介绍
- 10、[浅析福建省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 福建省茶文化
武夷茶文化介绍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部,是中国著名的茶产区之一,也是中国六大茶山之一。武夷茶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发现和栽培的茶树之一,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因为其其中一种茶叶“大红袍”曾被封为皇家品牌,而于清代广泛流传,被誉为中国皇家茶。武夷山的茶叶主要有乌龙茶和红茶两大类,其中以乌龙茶最为著名。乌龙茶是以茶树的半发酵为特点的茶叶,它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特点,具有香气浓郁、口感醇和、回味甘爽、冲泡多次不失味道等特点,特别是武夷山名优乌龙茶,更是被称为“茶中之王”。除了乌龙茶,武夷山还产生了红茶,这是一种经过发酵和氧化的茶叶。武夷红茶具有香气浓郁、滋味醇和、回味甜爽和独特的红汤色。其制作工序需要高温烘焙,经过一年以上的陈化时期才能达到最佳品质。武夷山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受道家文化影响较深。茶叶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商务会议,在武夷山都要有一杯茶,以示尊重和友好。武夷山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极为严格,采摘、晒、揉、发酵等环节,都需要手工操作。制作乌龙茶的工艺和技术历史悠久,绝大部分的工艺都是由传统手艺代代相传。总之,武夷山茶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茶文化与茶艺
福建是产茶大省,是茶文化植根深厚的一块热土。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一起来看看。
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
安溪是乌龙茶的故乡,是我国著名的茶都,产茶和饮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安溪,不但有独到之处的乌龙茶采制技艺,而且十分讲究品饮艺术。品饮乌龙茶,茶叶选用茗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茶具用精致的瓷质、陶制小壶、小盅,冲泡选用山泉水、井水和纯净的淡水。名茶茗茶铁观音、色泽黛绿,形如珍珠,汤色金黄,味醇鲜爽,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沏泡讲究款款有序,动作优美,真正达到纯、雅、礼、和的品茶意境。“谁人寻得观音韵,不愧是个品茶人”。
展示茶具
茶匙、茶斗、茶夹、茶通是竹器工艺制成的,安溪盛产竹子,这是民间传统贯用的茶。茶匙、茶斗是装茶用,茶夹是夹杯洗杯用的。
炉、壶、瓯杯以及托盘,号称“茶房四宝”这主要是遵循本地传统加工而成。安溪茶乡有悠久历史的古窟址,在五代十国就有陶器工艺,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艺。这不仅泡茶专用,而且有较高的收藏欣赏价值。而用白瓷盖瓯泡茶,对于放茶叶、闻香气、冲井水、倒茶渣等都方便。
烹煮泉水
沏茶择水最为关键,水质不好,会直接影响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冲泡安溪茗茶铁观音,烹煮的水温需达到100摄氏度,这样最能体现茗茶铁观音独特的香韵。
沐霖瓯杯
“沐霖瓯杯”也称“热壶烫杯”。先洗盖瓯,再洗茶杯,这不但是保持瓯杯有一定的温度,又讲究卫生,起到消毒作用。
观音入宫
右手拿起茶斗把茶叶装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茗茶铁观音装入瓯杯,美其名曰:“观音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左手提起瓯盖,轻轻地在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起,然后右手提起水壶把瓯盖冲净,这叫“春风拂面”。
瓯里酝香
中国茶叶有六大类,其中红茶全发酵,绿茶不发酵,乌龙茶是半发酵。铁观间乌龙茶中的极品,其生长环境得天独厚,采制技艺十分精湛,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具有防癌、美容、抗衰老、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茶叶下瓯冲泡,须等待一至两分钟,这样才能充分地释放出独特的香和韵。冲泡时间太短,色香味显示不出来,太久会“熟汤失味”。
三龙护鼎 斟茶时,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夹住瓯杯的边沿,食指按在瓯盖的顶端,提起盖瓯,把茶水倒出,三个指称三条龙,盖瓯称为鼎,这忠“三龙护鼎”。
行云流水
提起盖瓯,沿托盘上边绕一圈,把瓯底的水刮掉,这样可防止瓯外的水滴入杯中。
观音出海
“观音出海”民间称它为“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回均匀地斟入各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
点水流香
“点水流香”在民间称为“韩信点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后瓯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敬奉香茗
茶艺小姐双手端起茶盘彬彬有礼地向各位嘉宾、朋友敬奉香茗。
鉴赏汤色
品饮茗茶铁观音,首先要观其色,就是观赏茶汤的颜色,名优茗茶铁观音的汤色:清澈、金黄、明亮,让人赏心悦目。
细闻幽香
这就是闻其香,闻闻茗茶铁观音的香气,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桂茶香,清气四溢,让您心旷神怡。
品啜甘霖
这叫品其味,品啜茗茶铁观音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当你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流香,六根开窍清风生,飘飘欲仙最怡人。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相继而来,进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一八久零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成了中国茶的代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乌龙东渡创奇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之乡。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马连道茶城(探寻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马连道茶城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是福建茶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之一。马连道茶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这里已经是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的茶文化不断发展壮大,马连道茶城也成为了全国茶叶交易的重要场所之一。
马连道茶城的现状
如今,马连道茶城已经成为了中国茶叶交易的重要中心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的茶商和茶叶爱好者来到这里进行交易和品尝。马连道茶城内有着众多的茶叶店铺和茶楼,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福建茶城”。这里的茶叶品种繁多,包括福建名茶如铁观音、武夷岩茶等。此外,马连道茶城还有着丰富的茶文化活动,如茶艺表演、茶叶品鉴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如何品尝马连道茶城的茶叶
在马连道茶城,品尝茶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以下是品尝茶叶的步骤:
1.选择茶叶:在茶叶店内,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茶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来选择。
2.泡茶:将茶叶放入茶壶中,倒入适量的开水,待茶叶充分浸泡后倒入茶杯。
3.闻香:将茶杯放在鼻子下方,轻轻地闻一闻茶叶的香气,感受茶叶的香味。
4.品味:尝一口茶叶,感受茶叶的味道和口感,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滋味。
5.品评:根据自己的感觉和体验,对茶叶进行评价和品评,可以与店家进行交流和沟通。
武夷山茶文化背景
武夷山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唐朝以来,武夷山就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之地。宋代陆羽所著《茶经》,被誉为茶经之祖,把武夷山作为优质名茶的代表。明朝时,茶文化更加繁荣,武夷岩茶成为明代贡茶之一,成为京城供应贡品之一。清朝初期,因出现“福建茶案”,各种茶类作为贿赂手段或刑讯手段,受到影响。武夷山岩茶几经整顿,逐渐恢复发展势头。1903年,武夷山岩茶被选为该年纽约世界博览会茶叶类金奖,并被评为质量最佳的五种茶之一,其名声远扬国外。此后,武夷山岩茶在世界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近年来,武夷山茶的种类逐渐丰富,包括武夷山岩茶、大红袍、水仙、白牡丹、铁观音和半岩茶等。武夷山茶文化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包括茶艺表演、茶馆文化、茶文化旅游等。武夷山茶文化不仅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瑰宝之一。
最具代表性的福建茶文化
福建是茶的发源地,有着非常悠久的茶历史。作为最早茶文化的发源地,福建不止有着其它地方不可替代的历史优势,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茶技艺。通过这些技艺能让泡出的茶更加清香。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着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您可能还喜欢:
芒康弦子舞——茶马古道上的“古道神韵”
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的彩调
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潮州音乐
别具风情的抚顺地秧歌
试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简单介绍
武夷山有着独特的茶 文化 ,那么你们知道武夷山茶文化的基本资料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绍
文化是“指人类 社会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茶文化就是茶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但是,茶文化有“广义”、“狭义”之说。我倾向“广义” 观点。因为不论那种说法,都离不开茶及其相关因素。如泡茶艺术中各种茶的泡法,就涉及到采摘、制作、品种等。所以武夷茶文化当是武夷茶的物质和精神的反映,它涵盖着武夷茶的历史、生长环境、栽种制作、品质特征、品饮鉴赏、流通传播,以及诗词歌赋、 传说 故事 、摩崖石刻、书画楹联、影视歌舞、风俗民情、轶闻旧事,等等。其中如茶园、茶树、茶品、茶水、茶厂、设备、工具、茶具等系物质的;著作、字画、 文章 、石刻、剧本等系文化的;制作技艺、冲泡品评、茶艺歌舞、表演传唱等当是非物质文化,后两种都属于精神范畴。
武夷茶及茶文化在古今中外的大部茶书中,都有其绰约身姿,而今更是在电视中频频出镜,不愧为武夷文化瑰宝。所以中央政治局李长春题字中强调“要多宣传武夷茶文化”。笔者在此作个简要概述:武夷茶的历史。武夷茶历史悠久,在汉代就有传说,唐代见诸文字记载,宋代处于兴盛,明代改制成散茶,清代创制出乌龙茶、红茶,民国时间武夷山成为全国茶叶科研中心,新中国的又一崛起。期间虽有兴有衰,但总的趋势是朝茶类增多、品质提高、文化提升的方向发展,已至形成当今的“武夷风雅茶韵”、“大红袍红天下”的新局面。
武夷茶在各个朝代都有文人雅士作诗赋文赞赏评说;饮者、茶家煎煮、品饮、操技、演艺、传播、营运,等等。如唐代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苏轼的《叶嘉传》,元代暗都剌的《喊山台记》,明代徐火勃的《武夷茶考》,清代王草堂的《茶说》,民国林馥泉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等等。举不胜举,出处可查,佐证可靠。
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原因。古今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三点:优异的自然环境,传统独到的制作工艺,选用优良的品种。
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岩茶的优异品质。这里讲的以黄岗山等群峰为屏幛而形成的“小天地”,含温度、雨量、湿度、霜期、云雾、日照、风速、云层等,上苍造就的奇峰曲水、高山深壑,沉积风化烂石,以及良好的森林植被,等等。这就是人力无法造就的“一方水土”。这些不但有具体的数据查阅,而且有科学道理探索。
武夷岩茶独到的制作工艺,使其优异内质得以外扬。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费时之冗长,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是罕见的。所以它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具有传承性。它是从团饼茶,晒青蒸青散茶,炒青绿茶发展而来的;它包含着丰富的 经验 性。如“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叫青叶“死去活来”,手试温度等等。它的原理被后来的制茶机器所应用;它具有高超的技艺性。如“开青”、“摇青”、“手炒”、“扬簸”、“分筛”等等。难度极大,有的人虽然肯于勤学苦练,但由于缺乏悟性,一辈子还是没有学到这一手绝活。
采用这种既促进发酵又要抑制发酵的循序渐进的 方法 制出的茶品,再加以炭焙,既具清香,又具甘醇,具有独特的韵味。
选用适宜的品种,才能充分汲收武夷山的灵气。武夷山原生性的茶种名曰“菜茶”。由于过去采用茶籽繁育,产生了不少变异,派生出繁多的名丛、单丛。其树形、叶形、叶色、枝干、产品茶的滋味有所差别,被茶家、茶客、文人号以富有文彩的芳名,这是武夷茶的一大特色。
关于岩茶的品饮方法。既要讲究艺术形式,更要注重科学方法。如场所、茶具、选茶、水温、茶量、泡时,以及品尝功夫等。当要纠正“洗茶”之说,武夷岩茶高温热炒、炭火慢焙、干燥存放,当是无菌之品。如要祛去火味、泡沫,促茶尽快出味,可迅 速倒掉第一道茶水,此当释为“润茶”。
关于岩茶的保健功能。除了茶的普遍保健功能外,应从岩茶的产地环境、茶山管理、内含物种类和含量、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讲解岩茶特殊功能,不要过分夸大其效果。还要讲清 饮茶 的禁忌。
关于武夷茶的传播。既有茶种之外传,又有茶品及制作工艺的外传。茶籽于清嘉庆年间(1810年)就传到台湾台北桀(鱼+桀)鱼坑(即今台北瑞芳、石碇一带);继之又由印度茶叶委员会秘书戈登于1834年6月购运到印度阿萨姆 种植 ,并请去当地茶师制作。茶品先后传到闽南、台湾及国外。
关于乌龙茶、红茶发源于武夷山的考证,要多从制作工艺及茶类特征上去解说。既要举证史料,并要分析其起因的原由。
武夷山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5000多年前,华夏先祖的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了可以用来解毒的茶,让《神农百草》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氏作为南方诸族的大首领,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也许,正是从这时起,茶传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茶”上面是草字头,中文写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说茶道界都说祝您老喝茶得茶寿,茶寿就是一百零八岁。”
事实上,直到唐代,茶才从最初的药用完成到实用的转变,成为被广为接受的饮品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也正是这时,武夷茶开始大量种植。一个叫孙樵的唐朝进士在给友人的信札里,曾经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武夷茶称为晚甘侯。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不仅拥有自然景观的特色,还有吸引人的人文景观,集聚奇、古、美、秀等特色,在1999年的时候还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后来名气也是越来越大了。
说起武夷山的茶,首先要说的就是名气最大的大红袍了,在这个具有茶树品种王国称呼的地方,大红袍更是被誉为王中之王,大红袍有四棵母树,位于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边就是矗立着的岩壁,这里日照时间不会特别长,有着适宜的温度,并且一年四季都能得到滋润的泉水,每年苔藓、枯叶等腐烂后形成的有机物会成为他们的养料,为茶树补充足够的养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母树茁壮成长,大红袍的茶叶冲到九泡都不会让原茶香味(桂花香)消失,所以大红袍景区也成为人们争相去旅游的胜地,都希望亲眼瞧瞧这几棵茶树的面容。
不得不说的是大红袍每年的产量是非常少的,所以现在您在市面上见到的大红袍都是二代大红袍,也就是通过嫁接生长而成的,等级也是分为很多个的。在武夷山风景区内也能看到很多除了大红袍之外的茶树,比如铁罗汉、水金龟、半天鹞、白鸡冠等。
武夷茶博园
在武夷山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很多茶馆和茶店,所以茶业是武夷山人民除了旅游业之外的另一个支柱产业,人们种茶、制茶、卖茶,所以茶早就成为平时生活中必须有的一部分,武夷山政府也特别重视武夷山茶文化的传播,所以斥资近两亿建造了一座茶博园,不仅包括武夷山的茶文化历史、传说,还有武夷山茶的制作工艺。
印象大红袍
福建的茶文化你了解多少?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盛,至御茶园解体长达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话工夫,咸丰无意问茉莉
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袁枚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或稍后亦注1786)《随园食单》、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徐珂《清稗类钞》;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国茶的代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刘超然、郑丰稔在《崇安县新志》(1940年)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然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候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丹山碧水为武夷之特种,唐时崇安本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然则此茶之出于武夷,已无疑义。……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曾经给予 “武夷茶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制茶技术不断革新,创造了驰名中外的名茶,历次输出外销。誉满全球,为提高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的高度评价。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有唐至民国古茶园、宋遇林亭窑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园、明大红袍名丛、清庞公吃茶处、明至民国古茶厂、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古典美学认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当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继承历代品茶艺术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艺》,其程序:恭请上座 焚香净气 丝竹和鸣 叶嘉酬宾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乌龙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重洗仙颜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关公巡城 韩信点兵 三龙护鼎 鉴赏三色 喜闻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领悟岩韵 自斟慢饮 敬献茶点 欣赏茶歌 游龙戏水 尽杯谢茶。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蔡镇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韵》中赞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寻香首推茶,品茗此为都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艺的推出,总结了古人的品茶经验,结合地方品茶习俗,简古纯美,主要以铁观音的特殊茶韵为本体茶性,阐明其沏泡技艺和茶艺精神内涵。其茶艺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欣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通过茶艺,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颇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简古纯美问春风之美。
“志寄茶韵,笔唤乡情”是茶乡人对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吴小猛的《给老父》诗文中写道:“一垄垄茶园爬上山坡/爬上额头/绿色的弥漫/把日子染得金黄金黄……嫩芽上的白毫/什么时候/悄然爬上双鬓/爬满你的头”老茶师的辛劳和执着,都真实地溶入了茶叶,而当人们品饮时领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长坑乡工作的龚伏龙题的“观音茗韵醉人香,陆羽当年惜未先,茶叶文化大手笔,乌龙云岭谱新篇。”把茶、茶文化、茶乡事业连在一起。
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 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甚至一个地名,长坑,也有赋联,“长滋雨露茶园绿,坑作砚池墨宝香”(长坑陈文信题)倾注了茶乡人对茶和文化的钟爱与抱负。在溪源茶厂的品茶室有一副对联“八表无垠腾峻马,溪山尽处问清源”,上联嵌入“八马”商标,下联嵌入“溪源”厂名,可见品牌文化建设正在成为新的亮点。
福建产什么茶 具体产什么茶
1、铁观音 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由于它适制乌龙茶,其乌龙茶成品遂亦名为铁观音。所谓铁观音茶即以铁观音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
2、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
3、福建白茶主要茶区产地为闽北的政和、和闽东的福鼎等县。福鼎原为主要白茶产区,解放后主要生产制造红茶、绿茶,近年来,因福建白茶的保健功效及药用价值逐步被认可,根据市场的需要恢复一部分白茶生产。以上两县,不但是福建白茶产区;也是福建茶叶主要产区,这和其自然环境适宜于茶树生长分不开的。
4、福建茉莉花茶 主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它选用优质的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福建茉莉花茶的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
1、福建省是多茶类产区,有一千多年的茶叶历史,茶文化,是乌龙茶、青茶、红茶、白茶的发源地,是乌龙茶之乡、白茶之乡;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白毫银针、工夫红茶扬名中外。
2、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由于它适制乌龙茶,其乌龙茶成品遂亦名为铁观音。所谓铁观音茶即以铁观音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
3、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4、福建白茶主要茶区产地为闽北的政和、和闽东的福鼎等县。福鼎原为主要白茶产区,解放后主要生产制造红茶、绿茶,近年来,因福建白茶的保健功效及药用价值逐步被认可。
5、茉莉花茶主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它选用优质的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福建茉莉花茶的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
福建南平香江茗苑茶文化观光园景点介绍
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观光园是武夷山市重点打造的茶旅融合项目,占地面积170亩,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项目分两期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园内设有教育宣传区、观光体验区、娱乐休闲区、产品展示区,涵盖武夷茶文化博览馆、茶叶全自动加工生产流水线、茶山茶园、茗香湖中庭水景、曲韵廊、品茗阁、产品展示厅等游览参观点。
香江茗苑通过茶文化博览馆、传统手工制茶体验、开放式工厂、茶文化主题表演、斗茶互动等版块将茶旅进行融合,为茶友们打造全新的茶文化休闲体验。 ??? ??地址:武夷山市生态创业园区仙云路1号 ??? ??门票:120元开放时间:8:30-17:00 ??? ??交通参考路线:从武夷山汽车站进入五九路辅路--五九路--武夷大道--S303--马场洲大桥--S303--上杜坝大桥--S303--上浦大桥--S303--望峰路--仙云路,从仙云路到福建省武夷山武夷香江名苑
[浅析福建省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 福建省茶文化
摘 要:本文通过论述福建省茶文化发展的成就中,人才是基于第一位置的重要性。分析当前福建省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对于今后福建省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提出了相关的看法。认为应该依托现有茶院校、企业多元化市场营销以及职业资格考试与培训等途径增加茶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茶文化 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
福建省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福建省是茶文化发展的起点,有着浓厚的茶文化积淀,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茶文化专业人才。在发扬我国茶文化优秀品德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功地将茶推广到世界各广阔的角落。目前,福建省茶园面积将近13.07万公顷,茶叶产量居各省之首。同时更通过多样化的茶叶博览会等形式推广各式各样的茶文化,并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茶文化交融碰撞,提升我省茶文化的综合实力,增加茶叶培育的技术力量。福建省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貌特征,培育了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等众多的茶品牌。2000年以来,福建省先后对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建乌龙茶等名茶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完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这些获得地理标识的福建茶产品,使福建乌龙茶“原产地”生态效应得到发挥,增加了茶产品的出口贸易额。数据显示,安溪铁观音在地理标志获批前,全县茶农出售茶叶取得的人均收入仅为79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24.8%;去年该县茶农从出售茶叶中取得人均收入3914元,茶农人均总收入比例增长了55%[1]。
福建省高度重视茶叶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注重对差异原产地的宣传和保护。据工商质监及农业部门的相关统计,以2010年12月为限,福建省先后有24个茶叶产地获得了地理标志品牌保护的商标,8个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及2个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2011年,福建省质监局通告武夷红茶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目前,福建省地理标志品牌的有闽南的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漳平水仙茶、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福鼎白茶、政和白茶、福州茉莉花。其中,最早于2006年1月获得地理标志品牌保护的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发展最好。依靠茶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福鼎白茶和福州茉莉花茶开始了传统茶产品的复兴之路,推动了福建省特色茶叶茶区的保护和发展。在法律保护层面,国家于2007年先后以不同的形式保护茶叶地理标志。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及“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国家层面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为地方支持茶叶地理标志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然后,必须看到福建省茶叶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市场经济同质化、营销方式类似性的弊端,使得福建省的茶叶发展面临着来自不同地区的竞争。江西省、浙江省等国内各地茶叶的冲击,以及世界东南亚等国家的茶叶发展挤压,福建省的茶叶文化发展必须寻找蓝海领域,以人才的培养,夯实茶文化未来之路。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茶叶文化专业性人才培养。
一是依托现有茶学校,农业专业性院校培养专业性人才力量。在推广及加强我省茶叶专业性人才问题上,福建省先后成立了多所茶专业院校,形成了以安溪茶校、华侨职校、安溪艺校等中等茶校,同时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的成立为提升福建省茶叶整体人才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依托现有茶学院校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与茶产业科技与文化的专业性内容,同时开设与茶叶管理实践相关的管理学课程,培养大批的茶文化专业性人才的后备储备力量,为茶叶文化的推广输送大批优质的针对性人才。同时,要依托茶叶院校,加强与茶企业、茶农的联系,开设茶叶实践培训基地,利用学生的暑期寒假等时间定期地参与茶叶栽培、烘烤、培植等专业性实践性活动,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更好的了解当前茶叶发展的整体过程,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涉茶从业人员。同时,利用学校的资源,开设多种多样的茶叶讲座,茶叶技能比拼,茶叶专业性人才综合能力的比赛等多样化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茶叶的了解,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热爱。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缩小了学生与茶产业之间的距离。
二是依托茶企业的产业化转型,为员工搭建多元化的茶叶文化营销舞台。茶叶文化营销舞台的搭建对于从事茶叶营销的人员而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福建省的大多数茶叶品牌企业所遵从的都是内部培训机制,多数都为家族式企业。而这种家族式企业的存在,能够为茶叶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但也必须强化茶叶文化营销舞台的搭建,为员工的多元化发展,员工的专业性培训提供基石。因此,在具体的员工专业性能力的提升问题上,茶叶企业应该加强企业创办传习所等讲茶史加深员工对茶叶发展历史的了解;通过举办演茶艺术比赛,提升员工的茶叶技能;由技术较高的茶艺师,在企业中帮扶茶企员工的茶文化知识。同时,茶叶企业要将茶文化与茶旅游相结合,建筑茶叶公园开设茶叶体验和旅游专区;开设知名茶企形象店,提升员工的专业性形象;开设铁观音专园,展示茶文化的重要阵地。
三是开展茶叶员工的职业资格考试与培训,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的考核和培训。在这种教育模式的指引下,当前福建省茶叶职业技能鉴定站先后培养出多达5000多名茶叶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遍布全国茶叶市场的各大领域,深入茶叶生产基地,以自己的专业性水准,为茶农生产经营进行现场的专业性技术指导。通过这种定期的规范性的员工技能考核,激发员工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茶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同时,企业在员工内部引入良性的激励机制,对于职业资格考试发挥较好的员工或者是专业技能较好的茶叶员工给以更多的上升机会和物质奖励,增加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利于这种外部强化机制的员工硬机制的约束,硬性要求员工加强自身的专业化技能锻炼,提升茶叶员工自身的茶叶管理技能以及茶叶技能的技术力量,并用企业所指定的奖惩机制,疏通基层员工上升的职业通道,扩宽基层茶叶员工的上升空间。同时,这种茶文化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需要茶叶企业多参与世界茶文化的交流与培训。通过与全球高端茶叶企业的交流与融合,给员工一个认识自身的机会,看到自己的不足,方可有动力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性水准。
参考文献:
[1]国家质检总局.福建泉州地理标志释放巨大经济效益[EB/OL][2012-05-06]/[2012-0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