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黄山毛峰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
- 2、黄山毛峰的制作工序
- 3、毛峰茶的制作技术
- 4、黄山毛峰属于什么茶 了解黄山毛峰的品质和制作方法?
- 5、黄茶的基本工艺流程中焖黄是关键
- 6、毛峰茶详细加工工艺流程
- 7、毛峰和毛尖的区别是什么
- 8、茶知识——黄山毛峰。
- 9、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 绿茶篇③——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黄山毛峰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
黄山毛峰是我国的历史名茶,也是安徽有名的绿茶,其茶叶品质高,口感佳,营养价值丰富,深受不少饮茶人士的喜爱。那么黄山毛峰制作工艺是怎样的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黄山毛峰的制作工艺过程】
1、采摘
首先是鲜叶的采摘,采摘是有标准可言的,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黄山毛峰采摘于清明谷雨前后,大概是3月22至26号左右,每隔2-3天可以巡回采摘一次,直到立夏结束,采摘时以一芽一小叶,外形似麻雀舌头的为上品。
2、杀青
很多人应该都听过杀青这个词,而这个词正是跟茶叶的制作工艺有关。那么黄山毛峰的杀青是在平锅上手工操作,火温要稳定的150~180℃,每锅茶叶量为250~500克,双手将叶子提起快速翻拌,抖散,使茶叶在平锅上受热均匀,不闷气,也不焦,大概3到4分钟,茶叶呈暗色变软,稍有粘性即可。
3、揉捻
为了茶叶更好的冲泡,揉捻这一步是需要做的,它有助于让茶叶细胞中的内含物质溢出。那么特级和一级的茶叶,杀青到达适合时候可以在锅内抓带几下,起到轻揉和理条的作用,而二、三级原料杀青起锅散热后,轻揉1到2分钟,直到茶叶稍卷弯曲即可,揉捻边揉边抖,压力要轻,速度要慢。
4、干燥烘焙初烘
接下来是非常有讲究的一个步骤,即干燥烘焙初烘,这对于火温的掌控和手工操作都有严格要求。初烘时每只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先高后低,第一只烘笼用90度以上烧明炭火烘顶,其他三只温度分别为80度、70度、60度左右,边烘边翻,依次移动烘顶,直到茶叶含水率约为15%左右。初烘要注意勤翻叶,摊叶要匀,火温要稳定,操作要轻。
5、干燥烘焙足烘
最后一步就是足烘了,而这个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这样才有助于茶叶更好的保存。初烘后茶叶30分钟,使茶叶内的水分重新分布均匀,8至10烘并为一烘之后足烘。足烘温度要在60度左右,文火慢烘直到足干,剔去杂质再复火一次,使茶香散发,趁热装入铁筒,封口贮存。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黄山毛峰的制作工艺过程,相信大家了解过后,也觉得要制作一种茶叶是需要非常精心的,尤其是按照传统手工制作,好茶真的来之不易。
黄山毛峰的制作工序
黄山毛峰茶园零星分布在海拔近千米的高山深谷之中,是中国有名的绿茶,黄山毛峰制作工艺很是讲究,分为:采摘——杀青——揉捻——烘干——冷却——提香。【黔味茶社】为大家详细讲解如下。
黄山毛峰制作工艺之一(系摘):选晴天采摘。黄山毛峰分六个等级,特级一等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一般采摘时间为3月28日前后;特级二等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带有二叶初展,一般采摘时间为4月5日前后;特级三等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一般采摘时间为4月10日前后。一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带有三叶初展,一般采摘时间为4月18日前后;二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带有三叶,一般采摘时间为4月25日前后;三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一般采摘时间为4月底前后。鲜叶进厂后先进行拣剔,剔除冻伤叶和病虫害叶,拣出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叶、梗和茶籽及杂质,以保证鲜叶质量。不同嫩度和不同档次的鲜叶分开摊放,分开制作。一般鲜叶簿摊在竹箔和竹席上,为保质保鲜,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夜制。
黄山毛峰制作工艺之二(杀青):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传统五桶锅,一般锅深在49厘米左右,锅温先高后低,即150~130℃左右,温度要持续稳定。特级每锅投叶量为200~250克,一级以下可增加到500~700克。见锅底有点泛红下锅炒,下锅后一般闻有炒芝麻声响即为适中。单手翻炒,手势要轻,翻炒速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鲜叶下锅后为第一阶段,一般每分钟40次左右;当杀青叶略失去光泽后为第二阶段,一般每分钟50次左右;杀青叶略显柔软为第三阶段,一般每分钟55次左右。在杀青过程中手势要扬得高(叶子离开灶面20厘米左右),便于杀青热气的散发,同时要捞得净(锅底净),撒得开(杀青叶撒满全锅)。当杀青至叶质柔软,叶面失去光泽,叶边感觉有点干燥,青气消失,茶香显露时为杀青过程结束,及时用锅刮将杀青叶起锅到箔篮内,进行下道工序揉捻。
黄山毛峰制作工艺之(三)揉捻:特级一等、二等、三等黄山毛峰在杀青过程即将结束时,继续顺锅抓炒,起到轻揉整形的作用,抓炒次数及时间以杀青叶达到所需条形为准,这时用锅刮起锅进行烘焙。一级、二级、三级黄山毛峰杀青过程结束,将出锅的茶叶及时放到揉盘上,分三道程序揉捻。第一道程序用双手掌将杀青叶抱住顺揉盘轻揉,揉至约40秒,双手撑松开,用双手弯曲十指将揉叶抖开,散发热气。第二道程序继续用双手略加力揉捻(加力程度视揉叶嫩度而定,以能达到所需条形为准),约至40秒,松开双手将揉团内、外揉叶抖开、抖均匀,此过程使揉叶形成条形作用。第三道程序继续轻揉,约至30秒,松手轻抖,该过程主要起固定条形作用。整个揉捻过程要求,揉捻速度宜慢,轻揉、加力揉、轻揉三过程用力都要均匀,松抖时要将揉叶抖开抖均匀且速度要快,以保持色泽绿润,芽叶完整,达到所需条形。
黄山毛峰制作工艺之(四)烘焙初烘:初烘时每只杀青锅配三只烘笼和焙烘,每只烘笼烧明炭火上盖柴灰,用划火棒拨炭火盖面的灰来控制温度,一般初烘温度从高温到低温分三阶段进行,以烘顶温度为准,顺次从90℃—80℃—70℃左右。边烘边翻,每次翻叶间隔时间视每烘贴烘面的茶叶干燥度而定,当贴焙烘面的茶叶干燥时及时翻叶。翻叶要求,将烘叶聚拢,培烘面的叶要清净,双手弯曲十指,抖开抖匀烘叶,然后匀撒在焙烘上继续烘干,待烘叶含水率约15%左右时初烘结束,一般用力手抓能抓碎茶叶为准。初烘的茶叶薄摊在竹箔或竹席上(厚度3厘米左右),摊凉时间30分钟以上,起到茶叶叶茎内水分均匀透开的作用。
黄山毛峰制作工艺之(五)烘焙足烘:将初烘摊凉后的茶叶进行足烘,足烘时每只杀青锅配一只烘笼,烧明炭火盖上燃烧尽的柴灰,柴灰厚度以不露炭火为准,一般烘顶温度在60℃左右。足烘时,茶叶适当要加厚一些,高、中、低档的茶叶厚度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8-10笼初烘茶叶拼为1笼足烘,翻叶要求同初烘,但手势比初烘是要轻要慢,直到茶叶含水率低于5%足烘结束,一般用大母指和食指均匀用力压茶叶能全部碎成粉状为准。足烘后的茶叶经人工用竹箔簸去碎茶及茶片,即成黄山毛峰成品茶。
黄山毛峰制作工艺之(六)冷却:使用自制的冷却机进行摊凉、冷却。
黄山毛峰制作工艺之(七)提香:自制的茶叶提香机是采用热风原理,利用传统工艺的木竹质原生态材料,将复烘的茶叶再次进行静态干燥足烘提香,(烘至用大拇指和食指用力压茶成粉末状)保持了黄山毛峰的传统风格和色、香、味、形。
[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 ]黄山老茶树茶园海拔800米高山茶园,手工制作,碳火烘制,
完整的黄山毛峰制作工艺流程
黄山毛峰采摘细嫩,特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1—3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特级黄山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1—3级黄山毛峰在谷雨前后采制。鲜叶进厂后先进行拣剔,剔除冻伤叶和病虫危害叶,拣出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叶、梗和茶果,以保证芽叶质量匀净。然后将不同嫩度的鲜叶分开摊放,散失部分水分。为了保质保鲜,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夜制。黄山毛峰的制造分系摘系摘、杀青、揉捻、干燥烘焙四道工序。系摘清明、谷雨前后,有50%的茶芽符合采摘标准时开采,每隔2~3天巡回采摘一次,至立夏结束。杀青是在平锅上手工操作,火温150~180℃,不能忽高忽低,要平稳一致,每锅投叶量250~500克(嫩叶量少,老叶量多),以双手尽量将叶子全部提起,翻拌快,抖散开,使茶叶接触锅面受热均匀一致,而又不使闷气,不焦,达到炒匀炒透,经3~4分钟,叶质变软,稍有粘性,叶面失去光泽,呈暗色即为适宜,便可进入揉捻。揉捻将杀青适度的茶叶起锅放在揉匾上,轻轻加揉,但应注意抖散,避免闷黄。特别细嫩的芽叶,往往只需在锅里稍加揉搓,力求保存叶色鲜艳和芽尖上的白毫。烘焙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是毛火(子烘)。一般四个烘灶并列一起,火温由90~95℃而逐个逐次降低(幅度5~7℃),出锅茶坯先在开头火温较高的烘笼上烘焙,待又有茶叶出锅时,将前茶坯移至第二个烘笼上来,以后逐次类推,流水操作,中间每隔5~7分钟翻动一次,手势要轻,约经30分钟,茶叶达到七成干即可下烘“摊晾”,这时中“毛火茶”。摊晾厚度3厘米左右,经30~40分钟,七成干的程度又有“回潮”时,一般以二烘毛火茶,合并为一烘,进行下一步的老火烘干。第二步是足火(老火)。每锅叶量1.5~2千克,火温65~70℃,中间翻拌,由开始每15分钟一次,以后延长至每20分钟一次,直至全干。拣剔除去劣茶杂质,同时叶脉水分继续向全叶渗透,稍有“还软”,再以70℃火温进行复火,使其充分干燥。 黄山毛峰的制造分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杀青: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桶锅,锅温要先高后低,即150~130℃左右。每锅投叶量,特级200~250克,一级以下可增加到500~700克。鲜叶下锅后,闻有炒芝麻声响即为温度适中。单手翻炒,手势要轻,翻炒要快(每分钟50~60次),扬得要高(叶子离开灶面20厘米左右),撒得要开,捞得要净。杀青程度要求适当偏老,即芽叶质地柔软,表面失去光泽,青气消失,茶香显露即可。揉捻:特级和一级原料,在杀青达到适度时,继续在锅内抓带几下,起到轻揉和理条的作用。二、三级原料杀青起锅后,及时散失热气,轻揉1~2分钟,使之稍卷曲成条即可。揉捻时速度亦慢,压力宜轻,边揉边抖,以保持芽叶完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烘焙:分初烘和足烘。初烘时每只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先高后低,第一只烘笼烧明炭火,烘顶温度90℃以上,以后三只温度依次下降到80℃、70℃、60℃左右。边烘边翻,顺序移动烘顶。初烘结束时,茶叶含水率约为15%左右。初烘过程翻叶要勤,摊叶要匀,操作要轻,火温要稳。初烘结束后,茶叶放在簸箕中摊凉30分钟,以促进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待初烘叶有8~10烘时,并为一烘,进行足烘。足烘温度60℃左右,文火慢烘,至足干。拣剔去杂后,再复火一次,促进茶香透发,趁热装入铁筒,封口贮存。
毛峰茶的制作技术
完整的黄山毛峰制作工艺流程
1、鲜叶采摘摊放:清明前后,采健壮茶树的1芽1叶或1芽2叶初展的肥嫩芽叶,经6—12小时摊青,至叶面失去光泽,闻有芳香。2、杀青搓揉:在斜锅或平锅中杀青,投叶量500—750克,要求高温、少量、勤炒快推,当水气蒸腾时,一人从旁扇风,驱散水气,防止闷黄。杀青近适度时,两手相对,五指微分,轻轻搓揉,至基本成条后出锅、摊凉。若成条欠佳,可在出锅摊凉后轻揉。3、初烘:在烘笼或烘干机中进行,温度90--110○C ,每笼烘一锅左右的杀青叶。要求火力均匀、无烟,簿摊勤翻,烘至稍有触手感时时即可下烘,并及时摊凉回潮。4、提毫:初烘叶摊凉半小时后,再投入锅中,两手相对搓揉提毫。温度先高后低(90--60○C),手势先轻再重后轻,炒到茶叶基本定型,有小茸球出现,有明显触手感,约八成干时起锅摊凉。5、复烘(足干 ):2至3笼初烘叶并一笼,温度先高后低(80—60○C),烘至折梗即断、手捻茶叶能成粉末为适度。茶叶足干后,簸去碎末,冷却至室温,再装袋(箱)贮藏或出售。
黄山毛峰属于什么茶 了解黄山毛峰的品质和制作方法?
黄山毛峰的制作方法非常精细,需要经过采摘、揉捻、杀青、炒制等多个环节。采摘时,只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嫩芽,这样可以保证茶叶的品质。揉捻时,茶农们会将采摘下来的嫩芽轻轻揉捻,使其变得柔软,方便进行下一步的处理。杀青时,茶农们会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入高温的锅中进行烘焙,这样可以使茶叶的水分挥发掉,同时保持茶叶的颜色和香气。最后,进行炒制和干燥等环节,使茶叶变得干燥,方便存储和运输。
黄山毛峰是一种优质的绿茶,因其独特的香气和味道而广受欢迎。它的制作方法非常精细,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处理才能制成。如果你想品尝到黄山毛峰的美味,可以去黄山旅游时购买,或者在茶叶专卖店购买。
黄山毛峰的制作方法非常精细,需要经过采摘、揉捻、杀青、炒制等多个环节。采摘时,只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嫩芽,这样可以保证茶叶的品质。揉捻时,茶农们会将采摘下来的嫩芽轻轻揉捻,使其变得柔软,方便进行下一步的处理。杀青时,茶农们会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入高温的锅中进行烘焙,这样可以使茶叶的水分挥发掉,同时保持茶叶的颜色和香气。最后,进行炒制和干燥等环节,使茶叶变得干燥,方便存储和运输。
黄山毛峰的品质
黄山毛峰是一种优质的绿茶,因其独特的香气和味道而广受欢迎。它的制作方法非常精细,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处理才能制成。如果你想品尝到黄山毛峰的美味,可以去黄山旅游时购买,或者在茶叶专卖店购买。
黄山毛峰因其生长在黄山的高海拔地区,气候凉爽,土壤肥沃,茶叶生长缓慢,呈现出叶片肥厚、柔嫩、嫩绿发亮的特点。同时,黄山毛峰采摘时的处理方式也非常独特,茶农们在采摘后,会立刻用高温烘焙的方式将茶叶的水分挥发掉,这样可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绿色,同时还能够锁住茶叶的香气和营养成分。
黄茶的基本工艺流程中焖黄是关键
黄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以产于安徽歙县的黄山毛峰为代表。其特色是杀青后留有一定的水分,经过长时间的微生物发酵和黄化,形成黄茶独特的色香味。而黄茶的基本工艺中,焖黄是关键的一步。
工艺流程
黄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杀青、揉捻、发酵等环节。而焖黄则是在发酵这一环节中的关键步骤。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揉捻
在揉捻前,需先将杀青后的茶叶稍微晾凉,使其可以保持一定的柔软度。然后进行适当的揉捻,以使茶叶内部的细胞破坏,释放出茶汁,营造出更好的发酵条件。揉捻后,将茶叶放入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微生物的自然发酵。
发酵
发酵过程中,茶叶的外部逐渐转变为红褐色,而内部则仍然是绿色。茶叶内的细胞膜逐渐被破坏,形成细小的孔隙,汁液容易渗出。此时茶叶内部的水分仍然较多,而口感较差,需要进行下一步的焖黄处理。
焖黄
焖黄是黄茶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黄茶和其它茶类的显著区别之一。焖黄的难易程度及时间长短,对茶叶的品质影响较大。焖黄前需将已经发酵完成的茶叶加水,放入锅中用旺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焖制6小时左右,使茶叶内部的水分进一步挥发,口感更佳。
干燥
焖黄后,将茶叶放入筛子中摆放晾凉。晾凉后,再将茶叶轻轻拍打,使叶面光洁,口感更佳。最后进行晾晒、烘干等处理,即可完成黄茶的制作。
总结
黄茶是中国独特的茶类,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闻名于世的品质,让它在国内外茶界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焖黄作为制作黄茶的必要步骤,其对黄茶的特点和品质影响重大,应当得到充分重视。
毛峰茶详细加工工艺流程
采摘 清明前采摘。特级茶以单芽为原料,一级茶以一芽一叶为原料,二级茶以一芽二叶初展为原料。采用提手采,保持芽叶新鲜、完整、匀净,不采雨水叶、露水叶、紫色芽叶、病虫害叶。
摊放 经验收合格的鲜叶装于特制的竹盘中,放在阴凉透风处。摊叶厚度2~3cm,摊放时间6h。待鲜叶表面光泽减退,叶质稍变软、有香气溢出、含水率在75%左右时为适度。
杀青 用40型滚筒杀青机。待筒内温度达到200~220℃时开始投叶,开始2~3把适当多投,以后逐渐减少至正常量。杀青程度以叶色转暗绿,茶香透露,手捏杀青叶成团,无焦边焦尖,无红变,含水率在60%左右时为适宜。
揉捻 在经消毒的篾盘中进行。待杀青叶在盘中充分冷却后,将茶叶收扰,两手将茶叶合捧在盘中,手心向下,使茶叶置于两手手心下,朝顺时针方向带动手心下的茶叶转动,边揉边抖散,反复交错进行。揉时4min,抖散要充分。
整形揉炒 在电炒锅内进行。每锅投时量250g,锅温90~100℃。开始以抛扬为主,以散失水分,翻动的动作要快,炒至茶条不粘手时,将锅温降至65~70℃,开始整形。双手在下右手在上,右手朝顺时针方向转动3~4圈将茶叶均匀地撒在锅前沿,如此反复进行。4~5min后,至茶叶约达七成干时,出锅马上散热摊凉。
烘干 用五斗烘干机进行,分初干和足干。初烘斗温度80~85℃,展叶厚度1.0~1.5cm,烘干九成干时下机摊凉。足干斗内温度65℃,展叶厚度2~3cm,以手捻茶叶成粉末,含水率在6%以下为适度。烘干时翻叶要勤,手势要轻,足干的茶叶下机时要清扫干净。
贮躲 干燥后的茶叶放在装有生石灰的大罐中,密封贮躲。
毛峰和毛尖的区别是什么
1、茶树品种不同。了解毛峰和毛尖的茶友就会发现,它们的命名往往都是地名+毛峰或毛尖,这主要与当地的茶树品种有关,比如:黄山毛峰的树种为黄山大叶种,峨眉毛峰的树种为凤鸣乡高山种,信阳毛尖的树种为信仰群体种旱茶、信阳10号等。2、制作工艺不同。毛峰和毛尖在制作工艺上,也有很多不同点。毛峰茶的制作工艺通常为:杀青--揉捻--初烘--提毫--复烘等工序。毛尖茶的制作工艺通常为:筛分--摊青--杀青--揉捻--解块--理条--初烘--摊晾--复烘等工序。(沩山毛尖:摊青--杀青--初揉--闷黄--初烘--复揉--二次闷黄--足烘)。3、、花色品种不同。由于它们在制作工艺上的差异,所以花色品种也不同。毛峰茶多为烘青绿茶,毛尖茶多为炒青绿茶,当然也有烘炒结合型绿茶比如紫阳毛尖、黄茶比如沩山毛尖。4、外形特征不同。还是由于制作工艺不同的缘故,形成不一样的外形特征。毛峰茶的外形更趋向于鲜叶自然的状态,条索更加松散,看上去更像雀舌,色泽黄绿隐翠,身披白毫。毛尖茶的外形更为细条圆直,色泽翠绿,有的光润,有的身披银毫。5、口感特征不同。茶树品种和制作工艺上的差异,直接形成了不同的口感特征。相比来看,两者的风格是很不一样的。毛峰茶的口感更加甘醇鲜爽,优质的毛峰茶多为清新花香。毛尖茶的口感更加醇厚甘爽,通常带有高长的板栗香。6、主要产地不同。毛峰茶的主要产地在黄山,其它的地方比如峨眉、遵义、兰溪等,也有比较有名的毛峰茶。毛尖茶的主要产地在信阳,当然古丈毛尖、都匀毛尖、紫阳毛尖、沩山毛尖等也比较有名。
茶知识——黄山毛峰。
茶知识——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为中国历史名茶之一,产于安徽黄山。其色、香、味、形俱佳,品质风味独特。黄山毛峰特级茶,在清明至谷雨前采制,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当地称"麻省嘴稍开"。鲜叶采回后即摊开,并进行拣剔,去除老、茎、杂。毛峰以睛天采制的品质为佳并要当天杀青、烘焙,将鲜叶制成毛茶 (现采现制),然后妥善保存。1955年被中国茶叶公司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86年被中国外交部定为"礼品茶"品牌有谢裕大、德昌顺、老谢家、红石。
黄山毛峰的制作分采摘、杀青、揉挖、干燥烘焙四道工序。采摘即清明、谷雨前后开采50%的茶芽,每隔2~3天巡回采摘一次,至立夏结束。杀青指在平锅上手工操作要求每锅投叶量250~500克,温度保持在150~180°C并使茶叶接触锅面时受热均匀。烘焙分两个步骤 :一是毛火 (子烘),要求温度在90~95°C,烘焙时间在30分钟至40分钟要求温度在65-70°C,时间保持;二是足火 (老火),在15-20分钟。
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细嫩扁曲,白毫显露,多毫有锋,色似象牙,鱼叶金黄。叶底嫩黄肥壮,匀亮成朵。汤色清澈明亮。其中"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俗称茶笋"或"金片",、有别于其他毛峰) 是特级黄山毛峰与其他毛蜂不同的两大显著特征。黄山毛峰的功效与储存黄山毛峰具有消除疲劳,增强食欲,帮助消化,并有杀菌、抗菌的作用。还有护齿、强心解痉、利尿排湿等保健作用。储藏时要保持干燥、密封、避光、低温、无异味。(若放冰箱中保存,切记不要与冰箱内测直接接触)
品饮黄山毛峰最好的季节与时间饮茶的时间最好在早上和午后,晚上和饭后最好不要饮用。一年中夏季是最适合饮茶的,因为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汗,而绿茶中的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能补充人体微量元素。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 绿茶篇③——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增进民众对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认知,提高对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自觉性,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接下来我们将陆续与大家分享39项传统制茶技艺及5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的制作技艺。
绿茶篇 ③ ——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自安徽省黄山市。清代光绪元年,徽州漕溪人谢正安在当地创办“谢裕大茶行”,他带领家人在清明前后摘取肥壮的芽叶,制成形似雀嘴的茶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故取名“毛峰”。
毛峰茶深受各界喜爱,远销海内外,其茶叶种植区扩展到整个黄山南北麓,故改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一般采摘清明至谷雨期间的鲜叶,以一芽一叶为标准,当地称之为“麻雀嘴稍开”,制作工艺流程为鲜叶分级、摊青、杀青、摊凉、揉捻、初烘、回潮、足烘、整理、焙香。
其中,杀青是制好黄山毛峰的关键工序,用深底平锅(俗称“桶锅”)进行,下锅时锅温约150℃,每次投入鲜叶后迅速用双手翻炒。
制成的黄山毛峰条索细扁,形似“雀舌”,带有金黄色鱼叶,色泽嫩绿微黄而油润,俗称“象牙色”,香气清鲜高长,滋味嫩鲜醇厚。
太平猴魁
(图片由黄山峆心茶业提供)太平猴魁产自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其创制于清代光绪年间,时有茶商将尖茶整齐的芽叶单独拣出,高价销售。家住猴岗的王魁成受到启发,认为可以从采鲜叶开始精挑细制,于是在当地选摘壮挺的一芽二叶,精制成茶。因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所产的茶叶品质优异,又因该茶技艺的首创者名“魁成”,因而以“太平猴魁”命名。
太平猴魁的制作技艺包括拣尖、摊青、杀青、整形、子烘、老烘、打老火、装桶。
拣尖有“八不要”的原则:即对夹叶不要;芽叶过大过小不要;叶片全开张的不要;瘦弱的不要;生长不健全的不要;有病虫危害的不要;色淡、紫芽茶不要;节间过长者不要。
杀青时,杀青锅选用平口深锅,事先将锅磨光,使锅内光滑发亮。翻炒时要“带得轻、捞得净、抖得开”,茶叶不能在锅内打滚,杀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成品的色泽、香气和滋味。
烘干是太平猴魁传统制作技艺中成形的关键步骤,又分子烘、老烘和打老火三个过程。子烘过程中,用手辅助将茶叶摊匀,不使弯曲和折叠,趁叶面柔软,用手掌全面按伏整形。老烘过程中,烘顶倒入茶叶后轻拍,茶叶落实后用手在烘顶上全面按一次,使茶叶达到平直的目的。 老烘后将茶放在竹簸箕里摊凉,使梗子的水分渗透到叶面,再进行打老火,烘顶温度在50℃左右,每5分钟翻一次,经30分钟烘干后,装入铁桶内,待茶冷后盖上箬叶,密封贮存。
太平猴魁外形扁展挺拔,色泽苍绿匀润,主脉呈暗红色,冲泡时芽叶缓慢舒展,竖立成朵,宛如兰花,汤色嫩绿鲜亮,香气鲜灵高爽,滋味鲜爽醇厚。
六安瓜片
六(lù)安瓜片源于六安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产茶历史悠久,至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即指出:“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清代,六安瓜片被列为贡品,发展臻于鼎盛,清末诗人李光庭形容当时京都茶叶市场“金粉装修门面华,徽商竞货六安茶”。
六安瓜片产于大别山北麓,由单片叶制成,不带芽和梗,其制作流程为采片或扳片、杀青(生锅、熟锅)、摊凉、烘焙(毛火、小火、老火)。
扳片是指将采回的鲜叶进行去芽和去梗,并将扳下来的茶叶分为嫩片、老片、茶梗,再分别炒制;烘焙分为毛火、小火、老火三次,三次烘焙各有不同要求,温度逐渐升高。
其中,“拉老火”是六安瓜片的特色工序,为最后一次烘焙,拉老火的火温比毛火、小火高,而且力求均匀。老火每篮摊茶3-4千克,每个火摊可配二三只烘篮。每篮茶要罩烘五六十次、甚至七十次。拉老火对形成六安瓜片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烘至茶叶表面上霜,手捏成粉末,即可下烘。
六安瓜片是以单片叶精制而成的名优绿茶,其采制技艺独特,制成的茶叶外形直顺完整,不带芽和梗,形似瓜子,色泽翠绿,附有白霜。
未完待续...
部分图片、动图来源自网络
审稿: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 丁勇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茶叶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