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七碗茶诗的解释?
- 2、《七碗茶诗》的解释是什么?
- 3、卢仝七碗茶诗解释
- 4、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
- 5、卢仝七碗茶诗注解
- 6、茶中亚圣卢仝《七碗茶诗》写的是什么?
- 7、七碗茶诗全文及注解
- 8、赵朴初的一首诗,有谁知道名字和意思?
- 9、卢仝七碗茶诗全文译文
七碗茶诗的解释?
《七碗茶诗》的解释是什么?
一碗喝下去滋润了嘴唇和喉咙;两碗下肚打破了孤独烦闷的心情;三碗喝下后搜肠刮肚寻章摘句,只记得文字五千卷;四碗喝下轻微发了些汗,平生经历的不平事,都向浑身的毛孔发散;五碗喝下后感觉全身的肌肉和骨头清爽无比;六碗下肚感觉飘飘欲仙,通达神灵;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习习清风徐徐生出。
写作起因
河南沁园景区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岛,四面环水,百竹拥翠,岛下有一泉眼,从入岛的拱桥边喷出,翻涌数尺之高,落入泉组河。其水质清澈甘甜,旧时人称桃花泉。
中唐时的沁园已变成河东、河南、河内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闲场所和宴游文化中心。
家住河内济源思礼村的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全唐诗》卷588〈卢仝诗集〉)。韩愈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张籍、孟郊、贾岛混在一起,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继而成为中国的"茶仙"。
沁园的所在地博爱县许良镇与沁阳市的山王庄镇至济源市的五龙口镇和九里沟,全长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脚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风景带。不满时世,却又放骇自我的卢仝常邀好友,在这一带观景饮游。因此,九里沟的卢仝茶台遗存尚在,沁园里的"韩茶"、"卢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传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内孟州的河南令韩愈与河内济源的卢仝一起逍遥河内的沁园。两人与艺妓坐饮,歌舞一阵,便唤侍女上茶。而唐时的河内人,只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卢仝虽也是河内人,毕竟为"茶仙",龙井、毛尖无所不用,所以菊花茶虽然淳和甘甜,却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为不快。韩愈是来这里移竹的常客,对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带卢仝在竹林里采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结果竹串子未经泡制,泡出的茶苦涩有余,清香不足,卢仝很是苦恼。片刻之后,卢仝突然提议出去看泉,韩愈不解其意,跟在后边。只见卢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结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胀,逗韩愈捧腹大笑。稍后,卢仝让侍女将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让韩俞酌饮。韩愈品后,顿解其意,不尽乐道:"甘苦相济,清雅漫延,别有滋味,好茶、好茶!"原来,竹串子的药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热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矿物成份的药化反应,竹串子茶变得柔绵、清心,益脾、养神,的确为上佳饮品。
以后的日子,韩、卢二人常邀张籍、孟郊、贾岛等朋友多次来桃花泉煮饮,歌赋词呤,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产生。卢仝的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将"竹串子茶"的药理、药效溶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
作品赏析
《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作者简介
卢仝(音tóng 〈形〉)(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卢仝七碗茶诗解释
卢仝的七碗茶诗是一首描写品茶过程的诗歌。每一碗茶代表不同的茶情,也代表了不同的品茶境界。第一碗,是品茶者初学茶道,还没有真正领略到茶的神韵;第二碗,是品茶者已经从新手进阶到初学者,开始感受到茶的滋味和品质;第三碗,是品茶者品尝到了茶的精髓和文化内涵,开始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第四碗,是品茶者已经非常熟悉和深爱茶,可以从茶中感受到生命和美好;第五碗,是品茶者开始探索茶的奥妙和哲学内涵,开始对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悟;第六碗,是品茶者已经达到了极致的茶道境界,可以从茶中体悟到生命的真谛和无限的智慧;第七碗,则是品茶者顿悟万物皆由茶生,茶是生命的源泉和灵魂,从茶中体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通过这七碗茶的体验,不仅是品茶者的茶道修行,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验,意义非凡。
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
《七碗茶》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一首描写品茶心境的诗歌,分别描述了喝了七碗茶后的不同感受和境界,从身体到心灵,从现实到理想,展现了一种潇洒不羁的人生态度。
一、《七碗茶》的原文和注释
1,原文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2、注释
喉吻润:喉中感到滋润。孤闷:孤单烦闷。枯肠:比喻才思枯窘。不平:不公平。肌骨:泛称身体。清:清爽。仙灵:神仙。腋:胳肢窝。习习:微风吹拂貌。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归去:到蓬莱山去。
二、《七碗茶》的译文和赏析
1、译文
喝第一碗茶时喉中感到滋润;第二碗消除了心中的孤单烦闷;第三碗感觉自己才思枯窘,开始搜寻思考新的学问;第四碗喝出轻汗,不平的牢骚,随汗散尽;第五碗神清气爽;第六碗能与神仙沟通;第七碗喝罢,感觉自己超凡脱俗,两腋习习风生,要飞到蓬莱山去了。
2、赏析
这首诗从“一碗”到“七碗”讲述了茶叶的功效与作用,形成品茶的清新灵动,诙谐幽默之趣跃然于眼。而在“七碗”后,有一句自然延伸段,让卢仝终于大声疾呼出“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的心中梦想。
卢仝的简介与《七碗茶》的影响
1、卢仝的简介
卢仝是唐代著名的茶人和诗人,被称为“茶圣”和“茶亚圣”。诗人对茶文化有着重大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2、《七碗茶》的影响
《七碗茶》是中国茶诗中最著名的一首,被广为传颂和模仿。许多后人都以“七碗”为题,写出了自己的品茶感受和心境。例如,宋代苏轼有《七碗茶歌》,元代王冕有《七碗茶》,明代唐寅有《七碗茶歌》,清代袁枚有《七碗茶》,等等。
卢仝七碗茶诗注解
卢仝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写过一首名为《七碗茶》的诗。这首诗描写了他喝茶的过程,并且配合七个不同的场景去刻画喝茶时候的感受和情感,读来别有意境。下面是《七碗茶》的注解:七碗茶,乐事我陶然,茶清如水,神味相牵。一碗喉吻,二碗破愁盘坐中;三碗搜枯肠,四碗消渴后无馀香;五碗当猎人,六碗解烦热眼微明。七碗吃不得羹,欲辨已忘言。注解:1.七碗茶:卢仝在此提到七碗茶,这可能是指多个杯子或是一罐茶中的七次饮用。2.乐事我陶然:卢仝认为喝茶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事情,可以使人心情愉悦。3.茶清如水,神味相牵:茶清爽无味,但喝下去后能让人发生一种神奇的感觉,令人难以忘怀。4.一碗喉吻:喝下第一杯茶,茶汁滑过喉咙,感觉清爽、畅快。5.二碗破愁盘坐中:喝下第二杯茶,舒缓了情绪,让人更加放松,心情愉悦。6.三碗搜枯肠:喝下第三杯茶,能消除体内的烦躁和不适。搜枯肠指清理_胃中的垃圾。7.四碗消渴后无馀香:喝下第四杯茶,能够消除口渴,但不会留下余味。8.五碗当猎人:喝下第五杯茶,感觉自己就像在草原上狩猎一般自在。9.六碗解烦热眼微明:喝下第六杯茶,能够解除烦闷和疲劳,眼睛也变得更加清晰。10.七碗吃不得羹,欲辨已忘言:喝下第七杯茶后,已经不能再吃其他的东西,因为口感都被茶汁占据了。而且喝多了茶,导致心情平静,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人喝茶时讲究情感和感觉的体验,将茶作为一种令人愉悦的享受,更是把人的情感和心情融入到了其中。
茶中亚圣卢仝《七碗茶诗》写的是什么?
《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七碗茶诗》作者卢仝(音tóng〈形〉)(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七碗茶诗全文及注解
七碗茶,一杯淡,二杯香,三杯解渴,四杯轻扶肝肠,五杯消食,六杯解愁,七杯性情中。——明·夏完淳《茶笺》解释:七碗茶,用七碗水泡的茶。一杯淡,第一碗茶是淡茶,用清水浸泡,茶味淡雅。二杯香,第二碗茶茶叶品质好,泡出香气馥郁的茶水。三杯解渴,第三碗茶是为解渴而饮的。四杯轻扶肝肠,第四碗茶有助于肝肠的消化功能。五杯消食,第五碗茶能帮助人体消化。六杯解愁,喝第六碗茶可以缓解焦虑和压力。七杯性情中,第七碗茶喝到这个程度已经醉了,喝出来的是人性的真情实感。注解:七碗茶,表达了品茶之人借着不同的嗜好和状况,品味茶的不同体验,体现了茶文化的内涵。
赵朴初的一首诗,有谁知道名字和意思?
卢仝的七碗茶诗宜兴在历史上曾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阳羡贡茶”的产地,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至大历二年(767年),“阳羡茶”就被茶圣陆羽评为“品质冠绝他境”,并将其推荐为皇家“贡茶”,唐代诗人并有茶界“亚圣”之称的卢仝在品饮了阳羡茶之后,甚至发出“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感慨,从而写出了中国茶史上著名的经典之作“七碗茶”诗。唐以后,历宋、元、明、清各代,宜兴所产阳羡茶一直位居全国贡茶之列。赵朴老有首茶诗: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吟茶诗 赵朴初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读这首茶诗,使人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
茶与中国文化发展 ⊙赵朴初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吟茶诗 佛家常说只要有心 在那里都能修行,喝茶也一样啊!只要用心品茶,用心领悟,一样也能体会茶中"禅味"
《咏茶诗》诗词大意:
豪饮七大碗玉液琼浆固然滋味无穷,但比不上品一小壶香茗的真情趣。拥有千百条高僧的偈语又如何?参尽枯禅皆不是,还不如放下一切,喝壶茶去。
卢仝七碗茶诗全文译文
作者:卢仝世人争渡碧波头,何似我归七碗茶:浓绿一杯当客船,碧螺春啖法华尘;把酒神仙皆弃我,唯有茶独与心连:香高烟细慕知音,煮时时自觉温润。第一碗茶,看外面风景,第二碗茶,品尝人生滋味,第三碗茶,喝出自身深度,第四碗茶,找寻自在闲适,第五碗茶,消除一切牵挂,第六碗茶,感悟无限道理,第七碗茶,品味出平淡人生。每一碗茶都有不同的滋味、不同的体会。喝七碗茶,不仅能滋补身体,更能让心灵得到启示,领悟生命的真谛。世人匆匆,茶人安闲,七碗茶,透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