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工夫茶泡茶步骤,潮洲工夫茶的八步法是指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潮汕功夫茶八步法


第一步、备器,准备红泥小火炉、茶盘、茶壶、茶洗、茶杯等茶具;第二步、备茶,将需要冲泡的茶叶准备好;第三步、候水,将水烧开至100℃;第四步、洗茶,将茶叶洗茶一次;第五步、刮沫,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第六步,淋壶,将废水浇灌壶身;第七步,烫杯;第八步;洒茶。
潮汕工夫茶的步骤
一、备器
潮汕工夫茶最讲究是茶具,潮汕工夫茶有别于其它喝茶方法也在于茶具上,一般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红泥小火炉、茶盘、茶壶、茶洗、茶杯等等。
水。是潮汕工夫茶重要的一个元素。茶水,99.9%是水,所以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茶口感。
一般认识,山泉水最佳,溪水,雪水次之,自来水最后。当然,随人环境污染的加重,在选择天然水的时候,要考虑到水资源附近的环境污染情情况。
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之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
纳茶是冲工夫茶的第一道工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三、候水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样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水温。不是所以有茶都用100度的水进行冲泡。一般来说,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需要100度的开水。各种芽叶细嫩的绿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越嫩、越绿,水温就要低。
四、洗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洗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只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
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由于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
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猛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六、淋壶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七、烫杯
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工夫茶中的工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说,工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茶、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可谓得其三味矣。
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工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工夫茶。在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工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
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八、洒茶
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
“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
“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称“关公巡城”。不可洒了一杯才洒另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很重要的。
“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一点一滴必洒尽,称“韩信点兵”。第一冲还可以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要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茶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洒茶既毕,趁热而饮,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味杯底。据说是“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神明变幻,潮汕工夫茶之三味于此尽得矣。

泡功夫茶各个步骤的名称叫什么

冲泡按其程序可分为八道: 1.百鹤沐浴(洗杯):用开水洗净茶具; 2.观音入宫(落茶):把铁观音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3.悬壶高冲(冲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 4.春风拂面(乱泡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 5.关公巡城(倒茶):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 6韩信点兵(点茶):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 7.鉴赏汤色(看茶):观尝杯中茶水的颜色; 8.吕啜甘霖(喝茶):乘热细啜,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浅斟细饮。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唯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 [注:铁观音如果选用工夫茶具来饮用,时间把握如下:第一道和第二道约30-40秒,第三道约50秒,第四道约60秒,第五道约80秒,第六道约120秒,第七道和第八道根据个人的口味来把握,还有水温以90oC~100oC沸水为佳,选用山泉水饮用效果更佳!]
泡功夫茶的六个步骤是什么
第一步——观茶:珠光乍现。
第二步——煮水:轻灵浮动。
第三步——净杯:浸温壶盏。
第四步——置茶:王子进殿。
第五步——入水:直落千丈。
第六步——敬茶;分杯奉客。
第七步——闻茶:清香绕鼻。
第八步——赏汤:赏叶观汤。
第九步——啄饮:细品爽鲜。
第十步——续品余韵。在品
第十一步——三饮成趣。红
第十二步——论茶谢客。
扩展资料:
形成由来:
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散条形茶瀹(yue)泡法的范畴,是瀹饮法的极致。
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
后又经历次战争动乱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把诸多中原文化带入潮州,如潮阳笛套音乐等。潮汕地区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原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州,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为后来的“工夫”茶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夫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夫茶泡法

功夫茶的泡茶步骤

功夫茶的泡茶步骤
  饮工夫茶一般以3人为宜,比较考究的是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我整理的功夫茶的泡茶步骤,供参考!
  茶具。潮汕工夫茶最讲究是茶具。潮汕工夫茶有别于其它喝茶方法也在于茶具上,一般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红泥小火炉、茶盘、茶壶、茶洗、茶杯等等。
  水。是潮汕工夫茶重要的一个元素。茶水,99.9%是水,所以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茶口感。一般认识,山泉水最佳,溪水,雪水次之,自来水最后。当然,随人环境污染的加重,在选择天然水的时候,要考虑到水资源附近的环境污染情情况。
  水温。不是所以有茶都用100度的水进行冲泡。一般来说,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需要100度的开水。各种芽叶细嫩的绿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越嫩、越绿,水温就要低。
  茶叶。潮汕地区工夫茶的茶叶以乌龙茶为主,有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枞)等。大红袍:主产于福建武夷岩,乌龙茶类,此外还有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并称“四大名枞”;铁观音:主产于福建安溪县,乌龙茶类,半发酵;凤凰单丛:主产于广东潮州市凤凰山,乌龙茶类,为潮汕本地产名茶。
  茶艺。潮州工夫茶一般只放三个杯子,潮汕有“茶三酒四”的说法,体现潮汕人礼让精神。斟茶时,三个茶杯并围成“品”字,凸显潮汕人重品德。茶杯七分满,茶太满了欺客。最后,主人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上,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品茶。品茶的“品”字是由三个“口”组成的,喝茶时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
   潮汕工夫茶的功效
  1.清利头目。因其气味轻薄,易于上达头目,消散蒙上之热,故可用于头目昏花之症。
  2.利尿。因其味苦,其气可下行膀胱,以助气化行水,故能利尿。
  3.消暑。因其气轻浮发散,可发泄暑热之邪,又能下泻膀胱之水,以除暑湿,故可解暑。
  4.清热。因其性凉,凉则可泻其热,故可用于发热、烦躁等热性疾病。
  5.明目。因其气轻盈,能循肝经达目,扬其障目之邪热,故能疗目疾。
   潮汕工夫茶的简介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称“潮州功夫茶”,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工夫茶在潮汕地区代代相传,盛行不衰,但并非所有人都懂得潮汕工夫茶的冲茶方法。茶叶、茶具、水、火备齐之后,就差冲茶所费的“工夫”。如果烹茶没有“工夫”,那便不能叫做“工夫茶”,所以潮汕工夫茶之收功全在冲茶之法。
   下面是潮汕工夫茶的8个冲茶步骤:
   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工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之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
  纳茶是冲工夫茶的第一道工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三、候汤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样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四、洗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洗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只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由于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使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
   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猛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六、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七、烫杯
  潮汕话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工夫茶中的工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说,工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茶、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可谓得其三味矣。
  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工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工夫茶。在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工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
  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八、洒茶
  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
  “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
  “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称“关公巡城”。不可洒了一杯才洒另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很重要的。
  “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一点一滴必洒尽,称“韩信点兵”。第一冲还可以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要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茶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洒茶既毕,趁热而饮,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味杯底。据说是“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神明变幻,潮汕工夫茶之三味于此尽得矣。
  工夫茶近几年来,在不少关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辞海》缩印本中“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说: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工夫茶与功夫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1、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刘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4、民国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编着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我们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同。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此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
功夫茶的六个步骤冲法为:洁器、置茶、洗茶、注水、浸泡、出汤。洁器:将沸水注入盖碗或茶壶,以清洁茶具,提高茶具温度,从而在正式泡茶时更充分激发出茶叶的色、香、味本质。置茶:用盖杯时可直接用茶则置茶,用茶壶时则用茶漏帮忙置茶,投茶量根据所冲泡茶类、个人口味而定。洗茶:将开水倒入茶壶充分泡一下茶叶,然后在三秒内把这些水直接倒掉,以洗去茶叶表面上不干净的东西。注水:不同茶叶要求不同的水温,水温过高时可以用茶海或公道杯提前降温。向盖碗注水时需高冲低斟,使茶叶滚动舒展。朝茶壶注水时,注意缓冲。注入沸水时,高温会使茶汤产生泡沫,需用盖子轻轻抹去。浸泡:用盖碗浸泡时,可用碗盖来回翻动茶叶,使茶叶更加散开。使用茶壶冲泡时,可再用热水淋壶,让茶味在内外热力的共同作用下被激发出来。出汤:茶汤可以先倒入茶海,再倒入茶杯。也可以把茶杯整齐排列,将茶汤以打圈式直接倒入杯中,这叫作关公巡城。出汤时,需要平均注满每个茶杯,即便是后来每滴倒下时也要平均滴下,以达到每杯茶色和茶味浓度近乎完全相等的效果,这叫作韩信点兵。倒出茶汤时,茶壶需自然垂低,手腕提高而手肘沉下,动作应自然舒适。若出茶不顺,可辅以茶通。

潮汕功夫茶的泡茶步骤

潮汕功夫茶的泡茶步骤
  潮汕功夫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潮汕功夫茶的泡茶步骤,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第一,治器。
  治器一共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清器、候汤、淋杯六个动作。正如太极中的“太极起势”,治器其实是一个预备阶段。起火、掏火、扇炉、清器自然不必多说,“候汤”和”淋杯”也都是初试功夫。大约起火煮水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变小时,鱼眼水就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重新将砂铫置于炉上。
  第二,纳茶。
  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打开茶叶,把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将粗细分开,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置于中层,然后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细末多时,将滴嘴堵住,同时也有助于泡出的茶汤色泽味道均匀一致。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足够了。太多太少都会影响茶汤的味道,如果茶叶过多,泡出的茶太浓,味道苦中带涩,而且随着冲水后嫩芽的逐渐舒展,变得很大,最后甚至连水也冲不进去了。如果茶叶太少,则茶味太淡。
  第三,候汤。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日蟹眼连绎并跃为度”。
  第四,冲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缘壶边冲人,切忌直冲壶心。所谓“高冲低斟”,所以提铫宜高不易低。高冲是为了使开水能够有力地冲击茶叶,茶叶在壶中来回翻滚,从而促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茶叶也不会有涩滞。至于七步再冲正适合,是为了让开水稍凉一点,避免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
  第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好茶壶水冲满后茶沫浮起,但决不溢出,提起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
  所谓“淋罐”,也就是盖好壶盖,再以开水淋于壶上。淋罐不仅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还能够判断茶熟时机,当罐身水分全干时,即是茶熟之时。此外,还可以通过淋罐冲去壶外的茶沫。
  第七,烫杯。
  “烫杯”用潮州当地的土话说就是“烧盅热罐”,这是冲泡潮汕功夫茶最为关键的'一步。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应使开水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形态的动作,操作熟练的茶艺师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
  第八,洒茶。
  几经数度功夫,最后一步便是洒茶。洒茶遵循低、快、匀、尽的四字诀。
  所谓“低”,正是前面“高冲低斟”里所说的“低”。洒茶不宜过高,高则香味易散,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礼貌。所说的“快”,是为了使茶的香味不散失,并且保持茶的热度。而“匀”则是指洒茶过程中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以保证各杯茶色均匀。切忌洒满一杯才洒另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最后的“尽”字,就是说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还可以留一点,第二冲、第三冲切不可留在壶中。洒完茶后,将茶壶倒放过来,置于茶垫上,以使壶中之水分全部滴出,洒茶既毕,请各位宾客乘热而饮,杯缘接唇,一股茶香扑鼻而米,一啜而尽,三嗅杯底。据说是“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
;

潮洲工夫茶的八步法是指什么

1、治器:冲茶前的准备,起火冲烫茶具。
2、纳茶:将粗细不同的茶叶分开后,分别装入茶壶,粗的先放壶底、中等的放中间、细的放最上面,茶叶装七八成满,不可以装太满。
3、候茶:煮水时以“蟹眼水”为度,初沸的水冲茶最好,就像苏东坡所说的“蟹眼已过鱼眼生”。
4、冲点:要非常讲究“高冲”,即开水从茶壶边冲入,不可直接冲壶中心,防止“冲破茶胆”,茶叶冲散,把茶冲坏。
5、刮沫:冲茶时冒出的白色茶沫,应用茶壶盖刮去,然后盖好。
6、淋罐:用开水冲淋壶盖,可以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以把茶壶加热。
7、烫杯:用开水烫杯,可以消毒又可以使茶杯升温,使茶生香。
8、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倒入各个杯中,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表示“一视同仁”。
扩展资料:
潮州功夫茶茶艺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
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
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潮洲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八步法”包括有治器、纳茶、候茶等,潮汕工夫茶是中国传统的汉族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起源于唐朝。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潮汕工夫茶“八步法”。
第一步、治器
冲茶前的准备,起火冲烫茶具。
第二步、纳茶
将粗细不同的茶叶分开后,分别装入茶壶,粗的先放壶底、中等的放中间、细的放最上面,茶叶装七八成满,不可以装太满。
第三步、候茶
煮水时以“蟹眼水”为度,初沸的水冲茶最好,就像苏东坡所说的“蟹眼已过鱼眼生”。
第四步、冲点
要非常讲究“高冲”,即开水从茶壶边冲入,不可直接冲壶中心,防止“冲破茶胆”,茶叶冲散,把茶冲坏。
第五步、刮沫
冲茶时冒出的白色茶沫,应用茶壶盖刮去,然后盖好。
第六步、淋罐
用开水冲淋壶盖,可以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以把茶壶加热。
第七步、烫杯
用开水烫杯,可以消毒又可以使茶杯升温,使茶生香。
第八步、筛茶
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倒入各个杯中,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表示“一视同仁”。
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功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一、鉴赏香茗:用茶则从茶藏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鉴赏。
二、孟臣淋霖:沸水浇壶身,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拨入茶壶,装差的顺序是先细再粗后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五、春风拂面: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
六、熏洗仙颜:迅速例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七、若琛出浴:拥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观舞。
八、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里注满沸水。
扩展资料:
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功夫茶的影子!潮汕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他们不怕俗话说的“早晨空腹茶,劫贼入人家”,而持之以恒,处之泰然。
另外,潮汕人把茶叶叫”茶米”, 一种解释就是:潮州人嗜茶若命,茶与米不可分.茶这犹米,故曰"茶米"。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勉强,可是却描出"嗜茶若命"者的形象,也颇为有趣。由此可见潮汕人对茶的情有独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潮洲工夫茶

潮州功夫茶八步法

潮州功夫茶分为治器、纳茶、候汤、洗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八个步骤,即泡茶前先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把茶叶投入壶中,然后降水烧开至沸腾状态,接着将沸水冲入茶壶之中进行洗茶,再下来,进行刮沫、淋壶、烫洗杯具等操作,最后将茶汤依次倒入茶杯之中饮用。
潮州功夫茶的八个步骤一、治器
即泡茶前的准备工作,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
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工夫。
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之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
纳茶是冲工夫茶的第一道工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三、候汤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样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四、洗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洗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只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由于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使滚水稍凉一点,利于应用。
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猛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六、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七、烫杯
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工夫茶中的工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说,工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茶、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可谓得其三味矣。
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工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工夫茶。在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工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
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八、洒茶
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
“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
“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称“关公巡城”。不可洒了一杯才洒另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很重要的。
“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一点一滴必洒尽,称“韩信点兵”。第一冲还可以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要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茶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洒茶既毕,趁热而饮,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味杯底。据说是“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神明变幻,潮汕工夫茶之三味于此尽得矣。
工夫茶的冲罐有单杯至四杯等规格。
一般是:三人用二杯壶,四人用三杯壶,五人以上用四杯壶。这样,当每一轮茶洒罢,总有一位座客要轮空。
因此在斟完首轮茶之后,小辈必敬长辈,主人要让客人,便成为不成文的品茶规范。
其后,则主客互让、长幼互让,谦让之声不绝于耳,和融气氛充溢茶座,“和敬”的精神得到最充分又非常自然的体现。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增进情谊,互爱同乐,是茶德的基础。

潮汕工夫茶八步法

潮汕工夫茶八步法是潮汕地区传统的冲泡茶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清洗茶具:将茶具清洗干净,用热水冲洗一遍,将杯盘倒扣,晾干备用。2.泡洗茶叶:将茶叶放入茶盘中,用清水冲洗茶叶,然后倒掉水,留下湿润的茶叶。3.加水冲泡:把开水冲入茶杯中,倒掉开水,再将4/5的开水加到茶杯中,用茶盘将杯子放起。4.倒掉茶汤:待茶杯里的开水降到75度左右时,将茶汤倒掉,留下少量润茶。5.第二次加水:将剩下的1/5开水加到茶杯中,盖上盖子,焖制约20秒钟。6.倾倒第二次茶汤:在20秒后,将茶汤倒掉,留下少量润茶。7.第三次加水:再加入热水,盖上盖子,焖制约30秒钟。8.倾倒茶汤:30秒后,将茶汤倒入茶盘,茶香四溢,这就是潮州工夫茶了。

如约茶事——潮汕工夫茶茶道步骤详解

所谓工夫茶,指的是泡茶程序极为讲究,需要一定工夫,当为品饮的工夫,沏泡的学问。

而如约茶事时喝的潮汕工夫茶为工夫茶中极为讲究的一种,共有18个步骤。



第一步,鉴赏香茗,鉴赏茶品,介绍用茶特点。

第二步,孟臣淋霖,沸水浇壶身,“孟臣”指宜兴紫砂壶。

第三步,乌龙入宫,用茶匙将茶叶拨入茶壶。

第四步,悬壶高冲,向壶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第五步,春风拂面,刮去壶口泡沫,盖上壶盖。

第六步,熏洗仙颜,倒出壶中水,为洗去茶叶浮尘。



第七步,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若琛”代指小茶杯。

第八步,玉液回壶,再次往壶内注满沸水。

第九步,游山玩水,将壶底沿茶船旋转一圈,刮去壶底之水。

第十步,关公巡城,为每一杯斟茶,茶壶似巡城的关羽。

第十一步,韩信点兵,将余茶一点一滴分注杯中,似“韩信点兵”。

第十二步,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长幼为序。



第十三步,品香审韵,先闻香,后品茗。

第十四步,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第八步。

第十五步,若琛复浴,与“若琛出浴”相同。

第十六步,重酌妙香,重复第九到十一步。

第十七步,再识醇韵,重复“品香审韵”。

第十八步,冲第三泡茶。

下次和朋友相约如约茶事时,不要忘了以上步骤,和朋友喝一次地道的潮汕工夫茶。

求潮汕工夫茶冲泡流程!

广东潮州和汕头一带盛行工夫茶。饮工夫茶一般以3人为宜,比较考究的是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这种茶杯口径只有银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壶(罐)里装入乌龙茶和水,放在小炭炉或小酒精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3个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当地俗称为“关公巡城”)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饮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因此工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
工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
一、茶壶
潮州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日:“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很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抽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壶,中茶壶,茶鼓,茶筛,茶档……等等冲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两的茶叶,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于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这样茶叶才不易变涩。除大、小、深、浅外,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壶的好坏最重要标准。办法是:把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这是关系到壶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所以最为讲究。“老” 主要是看壶里所积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经说过了。当然,“老”字的讲究还有很多,例如什么朝代出品,古老历史如何,什么名匠所制成,经过什么名家所品评过……等等。但那已经不是用一般茶壶的问题,而是属于玩古董的问题了。
冲工夫茶除了用“冲罐”之外,有时客人多时,也可以用“盖瓯”。在潮州菜馆中每吃一道菜后就必定上来一巡工夫茶,那就是用“盖瓯”冲的,这是为了适用于人数较多的场合,一次可以有十怀至十二怀。但毕竟盖瓯口阔,不能留香,气味比使用冲罐就差得多了。不过,只要冲茶的人“工 夫”好,用盖瓯也可以冲出好工夫茶的。
二、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个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日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林”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 果杯”。
至于有的人还讲究什么“春宜牛眼怀,夏宜粟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吊钟怀”,这又未见讲究太多了。不过,用喇叭杯、牛乳杯……这些作为工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适,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四、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怀;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五、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六、水瓶与水钵
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螭龙,潮州土话叫做“钱龙”,潮州话是双声叠韵的,钱、螭就是叠韵字,即是壁虎。)
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昆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泳跃欲出,这是很少见的珍品,一般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主人启盖舀水时,“工夫茶”之工夫已经不饮而使人信服矣。
七、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康熙乾隆年间的产品,也 已极为珍贵。用近代制品,只要色彩大小调和,也就很好了。
八、红泥小火炉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古人是用红泥小火炉温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于“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时是否用红泥小火炉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现在的潮州工 夫茶,像喝酒一样喝茶,诗人们并没有说明.不过我想大约应当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时,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岂不令人小便频频,坐立不大?那个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谁还能坐下来细谈。所以,我想这个“寒夜客来茶当酒”的茶,应当相等于今日之工夫茶才是。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小火炉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炉子,刚好一伸扇子便是炉门。中间一格,是放扇子、钢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榄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样的设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
“砂跳”,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于“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成的扇,大不 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以上,虽然还不够陆羽所规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规格,但也已经洋洋大观了。如果还要再说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为多,例如装茶叶的锡罐,就以潮汕造的为最上品。还有茶巾,专门以净涤茶具。茶几,用以摆设茶具。茶担,可以贮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临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饮,自然又是人生一乐。
功夫茶独成一格,如果烹茶没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
欲饮功夫茶,须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壶(潮州人称“冲罐”)是陶制的,以紫砂为最优。壶为扁圆鼓形,长嘴长柄,很为古雅,有两杯、三杯、四杯壶之分。将壶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匀着地,中心成直线的,为茶壶之优者。优者若置水中,平稳不沉。精巧别致、洁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径不过5厘米,高2厘米,分寒暑两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温,暑杯口略翻飞,易散热。盛放杯、壶的茶盘名曰“茶船”,凹盖有漏孔,可蓄废茶水约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绘。茶壶最贵重,一把古老名贵的茶壶,就是件可供鉴赏的古玩,有的嵌镶一层镂刻精美的白银或黄金花纹图案,便成了少有的传家宝。茶壶里的茶锈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贵,可保茶的韵味
具体 冲茶之法如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三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冲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
第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 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功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功夫茶后说,功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共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功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功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耳恭听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的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第八:洒茶 几经数度功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档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委重要的。“尽”就是汪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可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苛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潮汕工夫茶冲泡流程:1、嘘寒问暖(湿壶):提高壶温 2、素瓷生烟(烫杯)3、倾心桃源(纳茶)4、悬壶高冲(提壶,注沸水于壶)5、轻推花浮(刮沫)6、孟臣沐霖(淋壶)7、关公巡城(筛茶):高冲要连贯而从容,低斟是筛茶时必须来来去去,各杯轮匀,使各杯茶汤浓度均匀。8、敬奉香茗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