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茶道茶具都有哪些 盘点茶道茶具有哪些
- 2、茶艺的用具介绍
- 3、茶道用具有那些?
- 4、泡茶的主要器具是哪些?
- 5、常用的茶道用具名称及用途
- 6、茶道用具的介绍与用途
- 7、盘点喝茶必用的27个茶器用具
- 8、茶道需要的工具是什么
- 9、茶道必备工具_茶道工具的用途是什么
茶道茶具都有哪些 盘点茶道茶具有哪些
1、匙置:跟筷架的功能相同,茶匙和茶夹直接散落在桌上不好看,而以匙置放置较整齐美观,匙置材质变化大,陶瓷、竹木、石置或塑胶的都有,单看个人预算和喜好来挑选。
2、茶匙:茶匙又称茶扒,因其形状像汤匙,所以叫茶匙,主要是用来挖取茶壶内泡过的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所以使用茶匙,茶匙后方尖处亦可清理茶壶出水孔。挑选时建议选择比茶盘短些的长度,收纳方便也较美观。茶匙尖端可清除茶壶的出水孔。也能挖取泡过的茶叶。
3、茶夹:茶夹又称茶筷,是温杯、洗杯时用的小茶具。一开始是因为传统泡茶时会将杯子置入热水中杀菌,而烫手的杯子无法拿取,便利用茶夹夹取,也可用来夹出泡过的茶叶。
4、茶海:又名「茶盅」,也称为「公道杯」,因茶壶内的茶汤和茶叶接触充分与否会造成浓淡不均的差异,如果从茶壶直接倒入茶杯内,可能会有某杯浓些、某杯淡些的情况,而公道杯即解决了这个问题。茶海挑选时建议开口要大,这样倒茶比较方便,出水顺畅,拿起来也顺手,而容量需比茶壶大,这样才不会有茶水太多、装不下的问题。
5、茶叶:良好的茶叶需干燥完全、叶形完整、不能有太多茶角、茶梗、粗老的黄片及其他杂物。龙井茶呈剑片状、文山包种茶呈条形、冻顶茶呈半球形。条形茶需紧细、匀称整齐;半球形挑圆满结实者;剑片状茶叶如龙井,则以叶片平尖细小为主。
选择茶叶可以从「看色泽」、「辨外形」、「闻香气」、「品茶味」、「看茶渣」来辨别,购买时,可以请店家将茶叶冲泡几回,经过4~5次的冲泡,如果还有甘甜、芬芳的茶味,可算是真正的好茶;在冲泡数回后,质量好的茶叶茶渣外形应均匀一致,所含碎茶和杂质少。
6、茶盘:茶盘材质广泛、款式多样,专家建议挑选时注意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边要浅、色要白,因深色茶盘易藏污,茶垢较不易被看见、清理。较受欢迎的多属竹、木材质,售价平易近人、大多千元有找,造型上古朴典雅,但缺点是其材质因天然属性所以较容易开裂,建议每天清洁时将多余水分擦拭干净,并保持阴干状态,否则中国天气潮湿易发霉、损坏,茶盘寿命也会减少。
7、茶壶:常见材料有陶、瓷、紫砂、玻璃或石制,较多人使用的属紫砂或陶瓷类,陶壶质地细密、透气性佳,导热缓、保温性佳。
茶壶建议可选购圆形壶身,因为圆形有助茶叶舒展,较能呈现出茶叶的完美味道,也适合新手使用,此外,选购时需检查茶壶的壶盖是否贴合壶身,精密度良好的茶壶,盖上壶盖后摇动,壶盖不会与壶身撞击,如果精密度不足,热气容易跑出导致茶汤冲泡不均,影响茶的整体风味。
8、茶则:功用为取茶叶入壶冲泡,常见的茶则为竹制,将竹子剖半,再将前缘斜切、磨成易盛茶的形状,如此一来,取用茶叶更方便,也较卫生。
中国的茶叶多以半球型乌龙茶为主,适合用茶则取用,因此在中国茶界很常见,是方便又有茶趣的喝茶小工具。目前坊间推出不少图案设计的茶则,会在竹制茶则上做出变化,选购时端看个人喜好。
9、烧水壶:传统烧水壶还是有特别的魅力存在,保温与蓄热性强,例如日本铁器或中国陶制等,但重量较重且价格稍高,传统水壶大多采用不锈钢制作,而不锈钢的等级好坏差异大,质量太差的壶,在加热、遇酸、碱等情况下,容易变成金属离子析出。现在多半使用改良的电水壶或快煮壶,价位便宜且能缩短烧水时间,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现代化泡茶壶具。
10、杯托:放在桌上,专放杯子用的小浅盘,有杯垫效果,也可避免在桌上留下茶渍。
11、品茗杯:用来品茶及观赏茶的汤色,品茗杯多为白瓷、紫砂或玻璃制,大多为单独一人使用,一杯一口刚刚好。
12、闻香杯:顾名思义就是闻茶汤香气所用,比品茗杯细长,高度较一般品茗杯杯身高、杯口窄,以利香气留存,是专为品茗中国茶独特香气而开发的茶具,常见与品茗杯配成一套贩售。
茶艺的用具介绍
茶艺的用具介绍
导语:对于茶艺我们知识知道它是我国茶道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它的具体的知识却是不知道的,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茶艺的各种用具吧!
1.置茶器
①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3.分茶器
①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5.涤洁器
①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⑦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6. 其它
①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 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
茶道用具有那些?
1、 置茶器
① 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 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 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 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 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2、 理茶器
①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 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3、 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4、 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5、 涤洁器
①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⑦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6、 其它
①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 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茶艺表演用具有:茶,以 安溪铁观音 、 武夷岩茶 为好。 器,能容水3-4杯的 孟臣罐 ( 宜兴紫砂壶 )、 若琛瓯 (茶杯)、玉书 碾 ( 水壶 )、 潮汕 烘炉(电炉或酒精炉)、赏 茶盘 、 茶船 等。 日本的 煎茶道 、台湾的 泡茶道 都来源于潮州的工夫茶。
茶道最全二十四器
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筥(jǔ):是装炭用的竹篓,形状有圆有方,高约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亦有木箱者,外围用藤条编出六角圆眼状,底盖合拢后似竹箱,盖沿打磨光滑。
炭挝(tàn zhuā):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火策:亦称为火筷。又圆又直,顶端扁平,取炭用。多以铁或熟铜制成。
鍑(fù):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瓷鍑石鍑,富家有银鍑。
交床:为十字交叉形器物,将上面木板中间挖去一块,用于安置鍑。
纸囊:又白又厚的藤纸双层缝制而成的纸袋,用于储藏烤好的饼茶,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罗合、则:罗合实为两样东西,罗为筛茶末用的细眼筛子,合为存茶末的盒子,罗与合配合使用。则,量茶之多少。
夹:为小青竹所制一尺二寸长,用于夹烤茶叶之用。
水方:用以贮生水,容量约为一斗,也即10升左右。
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瓢:用剖开的葫芦制成,又有用木头雕凿而成,用于舀水。
竹荚:一种用竹子、桃木、柳木等所做的筷子。一尺长,两端用银片包起,煎茶时用以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鹾簋(cuó guǐ)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
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沸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 “育华”。
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
畚(běn):用于收纳茶碗,碗与碗之间用特产纸隔开避免碰撞。
扎:用茱萸木夹棕榈皮捆扎成刷状,或将棕榈皮一头扎紧套入竹管中做成笔状,用以清洗品饮后的茶具,类似现在的养壶笔。
涤方:清洗用的盆子,可用于盛装废水。由木板拼合而成,制法与水方相同,可装八升水。
渣方:用来倾倒废弃物,汇聚各种沉渣。
巾:通俗的讲即抹布,现在称茶巾,以粗绸布制成,二尺长,通常做两块轮换使用,用以擦拭器具。
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都篮:因能装下全部器具而得名。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泡茶的主要器具是哪些?
主泡器是用于泡茶饮茶的器具,主要的泡茶用具有壶、盅、杯、盘等。
①壶:泡茶的器皿,以陶、瓷壶为主。也有玻璃、金属茶壶。
②茶船又名茶盘,用来承载茶具,承接废水,多以木制、陶制制成,也有石质。
③公道杯,又名茶盅,承放泡好的茶汤,中和、均匀茶汤,多为陶、瓷玻璃质地。
④茶杯,品茶之用,以陶制、瓷制、玻璃制为常见。茶杯的种类颇多,各具特色。杯子的釉色以白色或浅色最好,能看到茶汤的正确汤色。
⑤盖碗,又称三才杯,用来泡茶、品茶,瓷盖碗最为常见。
茶具
壶
茶盘
公道杯
茶杯
盖碗
茶道六用
茶叶罐
茶巾
茶托
1. 紫砂壶
紫砂茶具不同于一般的陶器茶具,器具的结构致密,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出的气孔,用紫砂茶具泡茶,不会有熟汤气,茶汤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色、香、味的特色,而且夏天泡茶,不易产生酸馊味。
2. 盖碗
盖碗是最为常见的泡茶茶具。盖碗的有点是敞口较大,利于茶叶散热,且盖碗的材质对于冲泡茶叶不产生任何影响,即不会给茶叶加分,也不会给茶叶减分。
3. 玻璃杯
玻璃杯是常见的泡茶茶具之一,特点是透明无异味。透明的好处在于冲泡时可以清晰得看到茶叶在玻璃杯里的翻滚起伏,具有动态的美感。
4. 金属茶具
金属茶具是用金、银、铜、锡制作的茶具,古已有之。现在金属茶具主要用来贮茶,作为饮具已很少使用。
5. 竹木茶具
竹木茶具是用竹、木材料制成的,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历史上,我国农村用来泡茶的比较多,但目前已仅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使用。
(一)、茶壶
用以泡茶的器具。
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和圈足四部分组成。由于壶的把、盖、底、形的细微部分的不同,壶的基本形态就近200种。
(二)、茶船
承载主要泡茶用具的器具。即可增加美观,又可防止茶壶烫伤桌面,防止水浸湿茶桌。
(三)、公道杯
用于均匀茶汤浓度,方便分茶。
(四)、茶杯
盛放泡好的茶汤并饮用的器具。
(五)、闻香杯
将茶汤到入品茗杯后,闻嗅留在杯里的香气之器具。
(六)、杯托
承载闻香杯、品茗杯的器具。
(七)、盖碗
由盖、碗、托三部件组成。
(八)、同心杯
大茶杯中有一支滤胆,将茶渣分离出来。
(九)、大茶杯
泡饮和用器具。多为长桶形,有把或无把,有盖或无盖。
二、辅助用具
除主要泡茶器外,在泡茶过程中还需要一些辅助的泡茶用具。可增加美观,方便操作。
1.桌布:各种纤维织物制成的铺在桌面向四周下垂的饰物。
2.泡茶巾:铺于个人泡茶席上的织物或覆盖于洁具、干燥后的壶杯等茶具上。常用棉、丝织物制成。
3.茶巾:用以擦洗、抹拭茶具的棉织物,或用于抹干泡茶、分茶时溅出的水滴,吸干壶底、杯底的残水。
4.奉茶盘:盛放茶杯、茶碗、茶具、茶食等,敬送给品茶者,显得洁净高雅。
5.茶则:从茶叶桶中取茶的用具。
6.茶匙:从茶荷中取茶的用具。
7.茶针:疏通壶嘴的用具。
8.茶夹:取放品茗杯的用具。
9.渣匙:从泡茶器中取出茶渣的用具,常与茶针相连。
10.茶漏:扩充壶口面积,防止拨茶时散落在桌面上。
11.滤网:过滤茶渣的用具。
12.茶荷:盛放干茶的器具,多用于客人赏茶。
13.随手泡:泡茶时盛放冲泡用水的用具。
三、 备水器
(一)、保温壶
储放开水用。一般用于居家、野外郊游或举行无我茶会时。
(二)、水盂
盛放废水、茶渣等物的器皿。
(三)、注水器(随手泡)
由烧水壶和热源两部分组成,热源可用电炉、酒精炉、炭炉。
四、备茶器
(一)、贮茶罐
贮藏茶叶用,可贮藏250——500克。
(二)、茶样罐
泡茶时用于盛放茶样的容器,体积较小,装干茶30——50克。
主泡器是用于泡茶饮茶的器具,主要的泡茶用具有壶、盅、杯、盘等。
泡茶的主要器具为茶壶、茶杯、茶勺。
1、茶壶
茶壶主要用来泡茶。茶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
2、茶杯
茶杯作为盛茶用具,一般可分大小两种:小杯主要用于乌龙茶的品啜,亦叫品茗杯,是与闻香杯配合使用的。大杯也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主要用于高级细嫩名茶的品饮。
3、茶勺
茶勺是细长柄的,勺的容量比较小,长柄是为了能够在深的茶叶筒内舀取茶叶;勺的容量小,是为了能够掌握舀取茶叶的数量。茶勺的形状多变,有时和茶则通用。
扩展资料:
茶具挑选
1、美感
茶壶是自己使用的,所以在选择茶壶的造型及外观方面。只要依个人喜好、个人感受选择便可,最重要是自己看得舒服满意。
2、质地
泡茶用的壶,一般是以砂为主,因为砂器具吸水性且不透光,外型较瓷器浑亲和,在上面提款也别具韵味,所以大致上砂壶比瓷壶受欢迎。至于茶壶的质地,主要是以胎骨坚、色泽润为佳。
3、壶味
在选购新壶时,应嗅一嗅壶中味,新壶有些也许会略带瓦味,这倒还可选用,但若带火烧味或其它杂味,如油味或人工着色味则不足取了。
4、精密
壶的精密度是指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密合度愈高愈好,否则茗香散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勺
常用的茶道用具名称及用途
1.茶碗:盛放茶汤。2.茶壶:用于沏茶,保温功能更佳。3.茶杯:用于饮用茶汤。4.茶匙:用于搅拌茶叶或取茶叶,也可以作为量茶的工具。5.曲尺:用于量茶以控制茶叶的饮用量。6.水壶:用于烧热水,用于沏茶。7.茶筅:一种筛过茶粉的筛子,用于制作泡沫茶。8.滤器:用于过滤茶叶。9.茶叶盘:在沏茶过程中用于放置茶杯和茶具,同时也收集茶渍和茶叶头。10.茶道布:用于擦拭茶杯和茶具,保持清洁。11.竹炭:用于净化水质和茶的口感。12.茶道香:用于熏香,营造一种舒适的环境。
茶道用具的介绍与用途
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道用具有什么?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用具的介绍与用途,一起来看看。
茶道用具的介绍与用途 主茶具乃泡茶、饮茶主要的用具,主要有茶壶、茶船、茶盅、茶杯、杯托、盖碗、冲泡器等。
(1)茶壶用以泡茶的器具。也可直接用茶壶来泡茶,独自酌饮。也可用小茶壶当茶盅用。茶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和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细部。由于壶的把、盖、底、形的细微部分的不同,壶的基本形态就有近200种。
以把划分:
①侧提壶:壶把为耳状,在壶嘴的对面。
②提梁壶:壶把在盖上方为虹状者。
③飞天壶:壶把在壶身一侧上方为彩带飞舞状。
④握把壶:壶把圆直形与壶身呈90°状。
⑤无把壶:壶把省略,手持壶身头部倒茶。
以盖划分:
①压盖:盖平压在壶口之上,壶口不外露。
②嵌盖:盖嵌入壶内,盖沿与壶口平。
③截盖:盖与壶身浑然一体,只显截缝。
以底划分:
①捺底:将壶底心捺成内凹状,不另加足。
②钉足:在壶底上加上三颗外突的足。
③加底:在壶底四周加一圈足。
以有无滤胆分:
①普通壶:上述的各种茶壶,无滤胆。
②滤壶:在上述的各种茶壶中,壶口安放一只直桶形的滤胆或滤网,使茶渣与茶汤分开。
(2)茶船承放茶壶等的垫底器具,有竹木、陶瓷及金属制品。既可增加美观,又可防止茶壶烫伤桌面。
其主要种类有:
①盘状:船沿矮小,整体如盘状,侧平视茶壶形态完全展现出来。
②碗状:船沿高耸,侧平视只见茶壶上半部。
③双层状:茶船制成双层,上层有许多排水小孔,使冲泡溢出之水流入下层的储水器。
(3)茶盅亦称茶海、公道杯、公平杯,用于盛放和分斟茶汤。将茶汤及时斟于茶海中,可避免茶叶久泡而苦涩。
其主要种类有:
①壶式盅:壶形,或以茶壶代替。
②圈顶式盅:将壶口部分或全部向外延拉成一翻边,以作把手。有盖或无盖。
③杯式盅:杯形,有把或无把,从盅身拉出一个简单的倒水口。
(4)品饮杯盛放泡好的茶汤并饮用的器具。
其种类有:
①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状。
②敞口杯:杯口大于杯底,也称盏形杯。
③直口杯:杯口与杯底同大,也称桶形杯。
④收口杯:杯口小于杯底,也称鼓形杯。
⑤把杯:附加把手的茶杯。
⑥盖杯:附加盖子的茶杯,有把或无把。
(5)闻香杯直口高杯,用来闻嗅留在杯里的香气之器具。此杯容积和品茗杯一样,但杯身较高,容易聚香。
(6)杯托茶杯的垫底器具。
其种类有:
①盘形:托沿矮小呈盘状。
②碗形:托沿高耸,茶杯下部被托包围。
③高脚形:杯托下有一圆柱脚。
④圈形:杯托中心留一空洞,洞沿上下有竖边,上固定杯底,下为托足。
⑤复托形:高脚托的托碟中心再有一个碗形或碟形的小托,小托承托茶盏或茶碗。
(7)茶碗泡茶器具,或盛放茶汤作饮用器具。
其形状有:
①圆底形:碗底呈圆形。
②尖底形:碗底呈圆锥形,常称为茶盏。
(8)盖碗由盖、碗、托三部件组成,泡饮合用器具或可单用。
(9)大茶杯泡饮合用器具。多为长桶形,有把或无把,有盖或无盖。
(10)冲泡盅、冲泡器冲泡盅用以冲泡茶叶的杯状物,盅口拉出一斜口为出水口。冲泡器是指杯盖连接一滤网,中轴可以上下提压如活塞状,既可使冲泡的茶汤均匀,又可以使渣与茶汤分开。
辅助用品
泡茶、饮茶时所需的各种辅助器具,以增加美感,方便操作。
(1)铺垫是茶席整体或局部物件摆放下的各种铺垫、衬托、装饰物的统称,常用棉、麻、化纤、竹、草杆织编而成。铺垫的形状一般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和不确定形。
铺垫的类型有:
①织品类:棉布、麻布、化纤、蜡染、印花、毛织、织锦、绸缎、手工编织等。
②非织品类:竹编、草杆编、树叶铺、纸铺、石铺、瓷砖铺等。
(2)茶盘摆置茶具,用以泡茶的基座。用竹、木、金属、陶瓷、石等制成,有规则形、自然形、排水形等多种。
(3)茶巾用以擦洗、抹拭茶具的棉织物,或用来抹干泡茶、分茶时溅出的水滴,或用来吸干壶底、杯底之残水;或在注水、续水时托垫壶流底部,也可用来擦拭清洁桌面。
(4)茶巾盘放置茶巾的用具。竹、木、金属、搪瓷等均可制作。
(5)奉茶盘用以盛放茶杯、茶碗、茶食或其他茶具的盘子,向客人奉茶和茶食时也使用,常用竹、木、塑料、金属制作而成。
(6)茶荷是控制置茶量的器皿,用竹、木、陶、瓷、锡等制成。同时可作观赏干茶样和置茶分样用。
(7)茶则则者,准则也,可衡量茶叶用量,确保投茶量准确。用它从茶叶罐中取茶入壶或杯,多为竹木制品。
(8)茶匙取茶或搅拌茶汤用具。常与茶荷搭配使用,从贮茶器中取干茶。
(9)茶夹用来清洁杯具或夹取杯具,或将茶渣自茶壶中夹出。
(10)茶针由壶嘴伸入流中疏通茶叶阻塞,使之出水流畅的工具,以竹、木制成。
(11)茶箸形同筷子,也用于夹出茶渣,在配合泡茶时亦可用于搅拌茶汤。
(12)渣匙从泡茶器具中取出茶渣的用具,常与茶针相连,即一端为茶针,另一端为渣匙,用竹、木制成。
(13)茶漏圆环形小漏斗,当用小茶壶泡茶时,投茶时将其置壶口,使茶叶从中漏进壶中,以防茶叶洒到壶外。
(14)箸匙筒插放茶箸、茶匙、茶夹、茶针等的有底筒状器物。
(15)茶拂用以刷除茶荷上所沾茶末之具。
(16)盖置承托壶盖、盅盖、杯盖的器具,既保持盖子清洁,又避免沾湿桌面。
其种类有:
①托垫式:形似盘式杯托。
②支撑式:圆柱状物,从盖子中心点支撑住盖;或筒状物,从盖子四周支撑。
(17)壶垫圆形垫壶织品,保护茶壶。
(18)滤斗(滤网)过滤茶汤碎末用。网为金属丝制,缘边金属或瓷质。
(19)滤斗架承托滤斗用。有金属螺旋状,有瓷质双手合掌状、单手伸指状。滤斗架及滤斗(滤网)
(20)计时器用以计算泡茶时间的工具,有定时钟和电子秒表,可以计秒的为佳。
(21)茶食盘置放茶食的用具,用瓷、竹、金属等制成。
(22)茶叉取食茶食用具,金属、竹、木制。
(23)餐巾纸垫取茶具、擦手、拭杯沿用。
(24)消毒柜用以烘干茶具和消毒灭菌。
备水器
(1)煮水器由汤壶和茗炉两部分组成,炉以热源分有电炉、酒精炉、炭炉、燃气炉等。常见的“茗炉”,炉身为陶器,或金属制架,中间放置酒精灯。茶艺馆及家庭使用最多的是“随手泡”,用电烧水,方便实用。
(2)暖水瓶贮放开水用。一般用居家使用的热水瓶即可,如去野外郊游或举行无我茶会时,需配备施行热水瓶,以不锈钢双层胆者为佳。
(3)水方贮放清洁用水的器皿。
(4)水注盛水的壶形容器。功用是将冷水注入煮水器内加热,或将开水注入壶(杯)中温器、调节冲泡水温。形状近似壶,口较一般壶小,而流特别细长,多为陶瓷制品。
(5)水盂盛放弃水、茶渣以及尝点心时废弃的果壳等物的器皿,多用陶瓷制作而成,亦称“滓盂”。
备茶器
(1)茶样罐(筒)用于盛放茶样的容器,体积较小,装干茶30-50克即可。以陶器为佳,也有用纸或金属制作。
(2)贮茶罐(瓶)贮藏茶叶用,可贮茶250-500克。为密封起见,应用双层盖或防潮盖,金属或瓷质均可。
(3)茶瓮(箱)涂釉陶瓷容器,小口鼓腹,贮藏防潮用具。也可用马口铁制成双层箱,下层放干燥剂(通常用生石灰),上层用于贮藏,双层间以带孔搁板隔开。
盛运器
(1)提柜用以存储泡茶用具及茶样罐的木柜,门为抽屉式,内分格或安放小抽屉,可携带外出泡茶用。
(2)都篮竹编的有盖提篮,放置泡茶用具及茶样罐等,可携带外出泡茶。
(3)提袋携带泡茶用具及茶样罐、泡茶巾、坐垫等物的多用袋,用人造革、帆布等制成的背带式袋子。
(4)包壶巾用以保护壶、盅、杯等的包装布,以厚实而柔软的织物制成,四角缝有雌雄搭扣。
(5)杯套用柔软的织物制成,套于杯外。
泡茶席
(1)茶车可以移动的泡茶桌子,不泡茶时可将两侧台面放下,搁架向对关闭,桌身即成一柜,柜内分格,放置必备泡茶器具及用品。
(2)茶桌用于泡茶的桌子。长约120-150厘米,宽约60-80厘米。
(3)茶(椅)凳泡茶时的坐具,高低应与茶车或茶桌相配。
(4)坐垫在炕桌上或地上泡茶时,用于坐、跪的柔软垫物。大都为60厘米×60厘米的方形物,或60厘米×45厘米的长方形物,为方便携带,可制成折叠式。
茶室用品
(1)屏风遮挡非泡茶区域或作装饰用。
(2)茶挂挂在墙上营造气氛的书画艺术作品。
(3)花器插花用的瓶、篓、篮、盆等物。
茶道用具的选配 选择茶具,一要看茶叶、二要看场合、三要看人数。优质茶具冲泡上等名茶,两者相得益彰,使人在品茗中得到美好的享受。选择时应注意色彩的搭配,型式和质地的选择,且整套茶具与环境、铺垫、插花等要相和谐。
1.茶具型式的选配细嫩的名优绿茶,可用无色透明玻璃杯冲泡,边冲泡边欣赏茶叶在水中缓慢吸水而舒展、徐徐浮沉游动的姿态,领略“茶之舞”的情趣。至于其他名优绿茶,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但不论冲泡何种细嫩名优绿茶,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大则水量多,热量大,会将茶叶泡熟,使茶叶色泽失却绿翠。也会使茶香减弱,甚至产生“熟汤味”。
高档花茶可用玻璃杯或白瓷杯冲饮,以显示其品质特色,也可用盖碗或带盖的杯冲泡,以防止香气散失;普通低档花茶,则用瓷壶冲泡,可得到较理想的茶汤,保持香味。
冲泡中高档红绿茶,如工夫红茶、眉茶、烘青和珠茶等,因以闻香品味为首要,而观形略次,可用瓷杯直接冲饮。低档红绿茶,其香味及化学成分略低,用壶沏泡,水量较多而集中,有利于保温,能充分浸出茶之内含物,可得较理想之茶汤,并保持香味。
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冲泡,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红碎茶体型小,用茶杯冲泡时茶叶悬浮于茶汤中不方便饮用,宜用茶壶泡沏。
乌龙茶宜用紫砂壶冲泡;袋泡茶可用白瓷杯或瓷壶冲泡。品饮冰茶,以用玻璃杯为好。此外,冲泡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使用盖碗,也是可取的。
2.茶具色泽的选配茶具的色泽是指制作材料的颜色和装饰图案花纹的颜色,通常可分为冷色调与暖色调两类。冷色调包括蓝、绿、青、白、灰、黑等色,暖色调包括黄、橙、红、棕等色。凡用多色装饰的茶具可以主色划分归类。茶器色泽的选择是指外观颜色的选择搭配,其原则是要与茶叶相配,茶具内壁以白色为好,能真实反映茶汤色泽与明亮度,并应注意主茶具中壶、盅、杯的色彩搭配,再辅以船、托、盖置,力求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最后以主茶具的色泽为基准,配以辅助用品。
(1).绿茶类名优茶:透明无花纹、无色彩、无盖玻璃杯或白瓷、青瓷、青花瓷无盖杯。大宗茶:单人用具,夏秋季可用无盖、有花纹或冷色调的玻璃杯;春冬季可用青瓷、青花瓷等各种冷色调瓷盖杯。多人用具,宜用青瓷、青花瓷、白瓷等各种冷色调壶杯具。
(2).黄茶类奶白瓷、黄釉颜色瓷和以黄、橙为主色的五彩壶杯具、盖碗和盖杯。
(3).红茶类条红茶:紫砂(杯内壁上白釉)、白瓷、白底红花瓷、各种红釉瓷的壶杯具、盖杯、盖碗。红碎茶:紫砂(杯内壁上白釉)以及白、黄底色描橙、红花和各种暖色瓷的咖啡壶具。
(4).白茶类白瓷或黄泥炻器壶杯,或用反差极大且内壁有色的黑瓷,以衬托出白毫。
(5).青茶类轻发酵及重发酵类:白瓷及白底花瓷壶杯具或盖碗、盖杯。半发酵及轻焙火类:朱泥或灰褐系列炻器壶杯具。半发酵及重焙火类:紫砂壶杯具。
(6).花茶类青瓷、青花瓷、斗彩、五彩等品种的盖碗、盖杯、壶杯套具。
3.茶具质地的选配茶具质地主要是指密度而言。根据不同茶叶的特点,选择不同质地的器具,才能相得益彰。密度高的器具,因气孔率低、吸水率小,可用于冲泡清淡风格的茶。如冲泡各种名优茶、绿茶、花茶、红茶及清香乌龙等,可用高密度瓷或银器,泡茶时茶香不易被吸收,显得特别清冽。透明玻璃杯可用于冲泡名优绿茶,香气清扬又便于观形、色。而那些香气低沉的茶叶,如铁观音、水仙、普洱等,则常用低密度的陶器冲泡,主要是紫砂壶,因其气孔率高、吸水量大,故茶泡好后,持壶盖即可闻其香气,尤显醇厚。在冲泡乌龙茶时,同时使用闻香杯和品饮杯后,闻香杯中残余茶香不易被吸收,可以用手捂之,其杯底香味在手温作用下很快发散出来,达到闻香目的。器具质地还与施釉与否有关。原本质地较为疏松的陶器,若在内壁施了白釉,就等于穿了一件保护衣,使气孔封闭,成为类似密度高的瓷器茶具,同样可用于冲泡清香的茶类。这种施釉陶器的吸水率也变小了,气孔内不会残留茶汤和香气,清洗后可用来冲泡多种茶类,性状与瓷质、银质的相同。未施釉的陶器,气孔内吸附了茶汤与香气,日久冲泡同一种茶还会形成茶垢,不能用于冲泡其他茶类,以免串味,而应专用,这样才会使香气越来越浓郁。
盘点喝茶必用的27个茶器用具
盘点喝茶必用的27个茶器用具
一、基础茶具
盖碗:用于泡茶。
公道杯:用于均匀茶汤、分茶。
闻香杯:用于闻茶香,杯子较高。
品茗杯:用于喝茶,杯子较矮。
茶盘:用于盛放茶具、排水。
茶叶罐:用于储存茶叶。
茶滤:用于过滤茶渣。
茶巾:用于清理茶桌。
二、煮水器具
煮水器具
煮水壶:有饮水机、电热水壶、陶壶、玻璃壶、铁壶、银壶等等。
煮水炉:
1.炭炉:适用于大部分材质的壶,煮水活性好,但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2.电磁炉:适用于铁壶,不适用于玻璃壶、陶壶。
3.电陶炉: 适用于大部分材质的壶铁壶、玻璃壶、陶壶等都可以加热,煮水水质好,且有利于煮水壶的保养。
4.铁壶
三、装饰道具
香炉:用于焚香。
花瓶;用于插花。
茶席:材质、形态多样,功能类似于桌布。
茶宠:茶桌上的小摆件。
四、茶道六君子
茶道六君子是功夫茶艺里的辅助工具,材质通常为竹木或金属。“六君子”一般为六件,但茶刮和茶针有时候会制成一头平一头尖的结合体,则为五件。
茶简:用于收纳道具。
茶漏:壶口较小的时候,可以放到壶口上起到一个漏斗的作用。
茶夹:用于夹杯子等。
五、其他小道具
茶荷:用于展示、观赏茶叶。
养壶笔;用于养壶、养茶宠、清理茶盘。
壶承;用于盛放茶壶。
杯垫:用于放置茶杯、敬茶。
茶刀:用于撬茶饼。
茶夹架:用于搁茶夹、茶针、茶刮等。
盖置:用于放壶盖。
水洗:用于清洗茶杯或盛放茶渣水。
茶道需要的工具是什么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排最末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需要的工具,一起来看看。
茶道需要的工具 置茶器
① 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 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 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 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 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理茶器
①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 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⑤茶刀:取、倒茶叶。
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品茗器
①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涤洁器
①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的
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⑦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其它
①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 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茶道的基本介绍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最高端的茶道服务由茗泉邮驿的运泉来为茶道提供原生态泉水的服务,这种服务近乎于奢侈,这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讲究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道必备工具_茶道工具的用途是什么
茶道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道需要的工具,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道需要的工具
茶道组也被称为茶道六君子,指的就是泡茶时所用的工具,即茶筒、茶则、茶漏、茶夹、茶针、茶匙这六样。它是整个茶艺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更是品茗诗意画境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起到点缀之美,既是实用工具又是艺术的体现,让众多茶友爱不释手。
在茶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茶道组合,茶道组合,简称茶道组,也被称为茶道六君子。茶道组通常包含有:茶夹:也被叫做茶镊,外形就如同一个夹子一般;茶勺:也被叫做茶则,外形就是一个小勺子般;茶斗:或者称为茶漏,外形就是一个环形的如同漏斗一般的器具;茶针:也有称呼茶通者,形状就是一根细头针的模样;茶刮:外形就是一个带有扁平弯头的棍状器具;茶瓶:外形如同花瓶一般。
茶道组是茶盘上最常用到、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物件,比如说茶漏,用盖碗或是壶泡茶都要用它来过滤茶渣;用来夹闻香杯和茶盏的茶镊,有木的、竹的、金属的;还有用来放品茗杯的茶垫,用来疏通壶口的茶签,以及茶勺和茶刮。所有这些,平时散放在茶盘上,专心喝茶的你可能不会去注意,分开来它们只是茶盘上的杂件,放在茶道瓶中,就成为茶道组了。这些茶漏、茶镊、茶垫等因为其使用功能的限制,其形状大都大同小异,就是材质、工艺上有所不同。
茶道组作为在整个茶艺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更是品茗诗意画境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起到点缀之美,既是实用工具又是艺术的体现,让众多茶友爱不释手。其中可能吸引你眼球的,或许是用来存放组件的茶道瓶,其材质多样,造型各异,不只是有花鸟鱼虫,蕴意多多,也让茶道组因此而大大提高了其观赏性。
茶道六君子使用
1.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称「茶扒 」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 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 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4茶则:茶则(茶勺)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
5.茶夹:又称「茶铲」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6.茶针(茶通):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道的程序与流程
1、净手和欣赏器具:也就是洗手,喝茶卫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或宜兴的紫砂壶为上,这个都是为了喝茶前有个放松心情的准备。
2、烫杯温壶:就是把茶叶器具都用开水冲洗一次,目的也是为了卫生清洁,同时给茶具预热,这样出来的茶的味道更香,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说这叫洁具提温。
3、马龙入宫:把茶叶放到器具里,也就是放茶过程到茶壶里,名字叫的好听,程序简单,表演可以适当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韵。
4、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让水和茶叶适当接触,然后又迅速倒出。目的是为了把茶叶表面的不清洁物质去掉,还有就是把没炒制好的茶叶过滤掉。
5、冲泡:把沸水再次倒入壶中,倒水过程中壶嘴 点头 三次,别一次把壶倒满,茶道的程序其实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这步才是平时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谓 凤凰三点头 ,向客人示敬。
6、春风拂面:完全是表现技巧美观需求,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把浮在上面的茶叶去掉,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让上面浮的茶叶到口中。
7、封壶: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用沸水遍浇壶身也是这个目的。
8、分杯:准备喝茶开始的步骤,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9、玉液回壶:轻轻将壶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简单点说就是给客人每人一杯茶。
10、分壶:然后将茶汤分别倒入每个客人的闻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满,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11、奉茶:把杯子双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礼仪,以茶奉客的中国古代礼仪之本。
12、闻香:客人开始独自感悟的步骤,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最好能有陶醉状,表示对主人茶的欣赏和赞叹。
13、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然后放下,可以在谈话交流期间继续如此,显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14、续水:一般已经饮去 2/3(杯)的茶汤时,就应续水入壶(杯)。一到茶水全部饮尽时再续水,那么,续水后的茶汤就会淡而无味。续水通常二三次就足够了。如果还想继续 饮茶 ,那么,应该重新冲泡。
中国茶道的要素
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 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 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陆羽《 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 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 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 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再次则以所用茶叶来划分。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 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因此说,表演茶艺或 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 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 尽性至命。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 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 文化 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