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产地在哪个省,六安瓜片产区是哪里

本文目录一览:

六安瓜片产地

六安瓜片产地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和金寨、霍山两县之毗邻的山区和低山丘陵,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六安瓜片的主产地是原金寨县和裕安区两地处大别山北麓。
六安瓜片产地是哪里 瓜片茶的主要产地是六安市的裕安片区,而金寨县恰好处于大别山的北边地区,高山环绕,气候温和,生态系统状况良好。
瓜片茶主要是生长在安徽一带地区,其中以霍山、金寨、六安三个地区的茶叶质量最好,尤其是金寨县的瓜片最深得茶客们的喜欢。
六安瓜片产于六安市裕安区以及金寨、霍山两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其中以蝙蝠洞茶场产的瓜片最为正宗,多人喜爱。

六安瓜片产地在哪里

六安瓜片产地在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
六(lù)安瓜片简称瓜片、片茶,是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在唐代被称为“庐州六安茶”;在明代被称为“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
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
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
加工工序
采摘:一般在谷雨前后开采,至小满节气前结束,采摘标准以一芽二三叶为主,群众习惯称之为“开面”采摘。
扳片:鲜叶采回要及时扳片。分嫩叶(或称小片)、老片(或称大片)和茶梗(或称针把子)三类。
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C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或节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
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即时上炕。
毛火: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片、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叶、老片混匀。
小火: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公斤,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窑先排齐挤紧,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4公斤,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次抬上抬下,边烘边翻。
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六安瓜片主产于什么省

六安瓜片主产于安徽省。
六安瓜片产于六安市裕安区以及金寨、霍山两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外山瓜片产地为六安市裕安区的石板冲、石婆店街道半径5公里范围、狮子岗、骆家庵一带。
内山瓜片产地为金寨县的齐山村(黄石冲)响洪甸、鲜花岭、龚店,裕安区以独山,双峰、龙门冲、石婆店镇三岔村、沙家湾村,霍山县的诸佛庵一带。
六安瓜片是一种片状烘青绿茶,因产地不同,各有特色。茶外形平展,茶芽肥壮,叶缘微翘,叶质柔软,大小匀整。色泽翠绿有光,香气清高,滋味鲜醇,回味甘美,汤色清澈晶亮,叶底嫩绿。
六安瓜片的产地环境
1、气温: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气温28.2℃,1月份平均气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4月和10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4℃、16.7℃。
2、光照: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太阳辐射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射量73%。年日照时数为2000~223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3、降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5.6天,常年相对湿度80%,干燥度0.8以下,属湿润地带。

安徽名茶之六安瓜片——最复杂的绿茶之一

六安瓜片,绿茶,十大名茶之一,安徽省名优绿茶。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以其形美、色绿、香浓、味醇而称誉于世。
安徽省金寨齐云山周边所产的六安瓜片茶在形、色、味、香上均堪称一绝,是典型的六安瓜片茶生产区。
六安瓜片外形:颜色宝绿鲜艳,外形呈单片瓜子形,茶条均匀。
茶水:茶水颜色为浅绿色,清香高爽,滋味香醇。
叶底:泡开的茶叶为嫩绿色,叶面较完整。
在中国复杂的茶叶谱系中,六安瓜片十分特殊。
一方面,它是唯一无芽无梗的叶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所产地域以皖西齐头山方圆几十公里为限;另一方面,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
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即使在今天,瓜片的生产仍需投入大量人力,这使得成本居高难下。有好事者曾统计《红楼梦》中80多处提到六安瓜片,但现实中此瓜片茶却流通不广,仿佛只存在于小说与遐想中。
与其他茶叶不同,瓜片的采摘极为讲究,只采摘最嫩的叶片,既不要芽也不要梗,一根枝条上最多只能采五六片。从采摘技术上看,瓜片茶是唯一的每片叶子单独采摘的茶叶。
每年3月底茶树经过越冬期开始萌发新芽;4月初,一芽一叶初展,即第一个叶片长出;4月上旬第二个叶片长出;4月中旬第三个叶片长出;第四个叶片长出时应该在4月20日谷雨前后。当第四片叶子长出时,采茶人开始轻轻摘下第二片叶子。
第一叶是不要的,因为长时间包着芽头,长出时就老了;而此时第二叶刚刚展开,页面长度在3厘米左右,既积累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又保证叶片的嫩度,正好采摘。同时,茶树经过一年的积累,新叶独具精华。
第二叶采摘后,隔1~2天后第三叶则叶形初展,即可采摘,以此类推。
随着气温的升高,叶片的老化程度越来越快。所以,在众多鲜叶中,以第二片为极品,最为华贵,传统上才称其为“瓜片”。第一片叶称为“提片”,第三和第四片叶称为“梅片”,芽头称为银针。
瓜片的黄金采摘期就是在谷雨前后的十余天内,一旦过了5月5日的立夏,气温上升快,叶片迅速变老。可以说,立夏之后,已无瓜片。此时采茶,已不需要绣花般的精细,用手掳采即可。
采茶时期的天气也很重要,不能下雨,否则叶片含水过多,容易发酵。如果天气热得太快,新叶加速老化,采摘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采茶是个技术活,需要手法细腻,把叶片轻轻捏下,不可使叶片受损,也不能折断枝条。
一人一天工作12个小时,也只能平均采3~4斤的鲜叶,手法最快、最麻利的工人也只能多采1斤鲜叶。一般4~5斤的鲜叶加工后才能产出1斤瓜片,所以一个工人一天所采鲜叶也产不出一斤茶。
瓜片传统的采摘方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以前采摘直接将长了四五片叶的枝条掐断,然后增加一道“板片”工艺——就是采茶回来后,将叶片从断枝上一一摘下,再按照老嫩程度分别归类,嫩叶与老叶用不同的火候杀青,而芽头可做毛峰,或将芽、梗加工后自己喝。
现在“板片”工艺已经基本不用,一方面的原因在于要增加额外的人力,另一方面,直接将分拣环节提前到采摘环节,可以尽量保证每片叶子的嫩度最佳。
刚采回的鲜叶是没有味道的,经过10小时的摊晾后,开始散发出淡淡的花果香气。
摊晾时不能被太阳直晒,地面要通透性好,也不能堆太厚,有条件的要翻一翻。
在鲜叶加工中尤其讲究火工,是瓜片制作的一大特点。甚至可以说,唯其如此,瓜片才可称之为瓜片。
第一道工序是杀青,即对鲜叶进行初步干燥。与其他绿茶不同,瓜片杀青分为生锅和熟锅,两锅连用,先炒生锅后炒熟锅。炒茶锅的直径为80厘米,锅台是一个大约25~35度的斜面。炒茶的工具是一个细竹丝或者高粱穗编成的“茶把子”,像一个扁扁的小扫帚。灶台用木柴加热,生锅的锅温为100~120摄氏度。
投下鲜叶约2两,要每一片叶子能都接触到锅底。鲜叶落锅有炸芝麻的噼啪声则温度合适,若温度过高叶子就焦糊了。炒生锅时,炒把手心向上,托住把柄推动叶子在锅内不停地旋转,边旋转边挑抛。
炒生锅大概1~2分钟,叶片开始发软变暗,叶片的含水率降到60%左右。于是将生锅中的叶片直接扫入并排的熟锅。熟锅的温度要低一些,约为70~80摄氏度。
炒熟锅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它的作用在于给叶片雕琢形态,整理形状,通过茶把子的拍打使叶片两侧边缘向后折叠起来,形成瓜子形状,如同用手折纸飞机。不过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一口炒锅内用茶把子完成的,需要炒茶师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瓜片之所以叫瓜片,就是取其形状之意,如果熟锅定型不成功,茶叶品级就会大大降低。
炒茶师边炒边拍,使叶子成片,嫩片拍打用力小,老片用力稍大,使叶片边缘向后折叠。炒熟锅不仅要定型,还起到了“揉捻”的作用,使茶叶香味更浓。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分钟,茶叶已变为暗绿色,含水率进一步降到35%左右。
两道杀青完成后,开始进入茶叶的干燥烘焙阶段,这将直接决定茶叶的口感、香气。瓜片烘焙分为三个阶段——毛火、小火和老火。
一般情况下,茶农在熟锅杀青后马上就要“拉毛火”。
烘焙的燃料要选择最好的栗炭,不能有一点烟气,否则茶中就会有烟火味道。拉毛火需要竹条编制的小烘笼,形似一个宽檐礼帽,下有圆柱形的笼裙拢住火苗。每笼约铺放3斤熟锅茶叶,烘顶的温度约100摄氏度,每2~3分钟翻一次,八成干后可以出笼。拉过毛火后,叶片已经比较干燥,含水量不超过20%,颜色由暗绿转为翠绿,叶片两侧边缘向后折起,形似细长的瓜子。
拉完毛火的茶称为“毛茶”。茶农白天采茶,当晚就要经过杀青和毛火,常常要忙到半夜,如果不及时加工,茶叶就可能发酵。毛茶制好后放到大竹笸箩里,去掉形状不规整、颜色不好的叶片。挑拣完成后,毛茶就可以卖给茶厂,按级定价。到了茶季,各村镇都有茶叶夜市,即使半夜农民也可以挑着毛茶去交易。
后面的两道工序——小火和老火,则由茶厂完成。
火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个小烘笼上摊放5~6斤毛茶,下面由炭火烘烤,烘顶温度则比拉毛火时上升了20摄氏度,最高到120摄氏度。由一名茶师不停地翻摊,直到茶叶飘出清香味,此时茶叶含水率降到10%左右。
小火后,把茶叶放入竹篓中停放3~5天,按照制茶的术语称为“吐绿”或“回疲”。由于鲜叶中叶脉的含水量高于叶片,经过几重炒制、烘焙后,叶片已基本干燥,而叶脉仍有水分。经过三五天的停放,使叶脉将水分吐出,整片茶叶的含水量分布比较均匀,有利于下一步继续烘焙。
拉老火是瓜片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决定茶叶的香气、色泽、定型、断碎度和上霜度。拉老火要用大号烘笼,直径1.5米左右,每笼上可摊放茶叶6~8斤。烘笼顶端的温度继续上升,要达到160~180摄氏度,80斤木炭排齐挤紧,形成一个大大的炭火堆,火苗有一尺多高,火势猛烈均匀。
按照正常的瓜片生产周期,从采摘到成品需要一个星期。由于干燥彻底,6%的含水率低于其他茶叶,瓜片的出茶率也比较低,平均4.5斤鲜叶出1斤干茶。
瓜片采摘只能手工一片一片摘,杀青、毛火、小火、老火等工序也必须依赖于人工操作和经验判断。
六安瓜片的冲泡方法
六安瓜片属于绿茶,玻璃茶具和陶瓷茶具都是适合冲泡的器具,这里建议用盖碗、直通玻璃杯冲泡。
1、准备一壶开水,一只透明玻璃杯;
2、然后用开水清洁杯具;
3、将3g六安瓜片投入玻璃杯中,茶水比例为1:50;
4、然后向杯中注水七分满,顺时针旋转杯身,静候3分钟;
5、待茶浸润舒展开后,即可品饮六安瓜片,茶汤饮用至茶杯1/3处,即可再次续水饮用。
冲泡经验提示
六安瓜片一般采用两次冲泡的方法,先用少许的水温润茶叶,水温一般在85℃左右。
因为春茶的叶比较嫩,如果用100℃的水来冲泡就会使茶叶受损,茶汤变黄,味道也就成了苦涩味。

六安瓜片核心产地在哪里

六安瓜片核心产地在安徽省六安县革命老区原金寨县和裕安区两地处大别山北麓。
六安瓜片简称瓜片、片茶,是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在唐代被称为“庐州六安茶”,在明代被称为“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代为朝廷贡茶。
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
六安瓜片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内山瓜片产地为金寨县的齐山村响洪甸、鲜花岭、龚店,裕安区以独山、双峰、龙门冲、石婆店镇三岔村、沙家湾村、霍山县的诸佛庵一带。外山瓜片产地为六安市裕安区的石板冲、石婆店街道半径5公里范围、狮子岗、骆家庵一带。
六安瓜片茶的历史发展
六安瓜片茶诞生于“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华。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所列名品,以及民间传说,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当地人流传“齐山云雾,东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达金盆照月、北连水晶庵”的说法。
六安瓜片原产地在齐头山周围山区,清朝列为名品入贡,并畅销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京津地区,曾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市场。1997年,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开始以试点的方式,进行恢复六安瓜片传统工艺的工作,以独山镇冷水冲、磨剑冲、柳树冲三村作为试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干茶特点

六安瓜片的核心特点为不苦不涩、无梗无芽、鲜爽回甘。六安瓜片为安徽名优绿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其茶外形单片顺直,叶缘背卷平展,不含梗;干茶色泽翠绿,匀润起霜;汤色碧绿,清澈明亮;香气清香馥郁,若兰似蕙,沁人心脾;滋味鲜爽浓醇,回味清凉甘甜。六安瓜片的核心特点为不苦不涩、无梗无芽、鲜爽回甘。六安瓜片为安徽名优绿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其茶外形单片顺直,叶缘背卷平展,不含梗;干茶色泽翠绿,匀润起霜;汤色碧绿,清澈明亮;香气清香馥郁,若兰似蕙,沁人心脾;滋味鲜爽浓醇,回味清凉甘甜。1.外形:六安瓜片干茶条索紧实,色泽乌润,叶片短小粗厚,略呈卷曲状。2.香气:六安瓜片干茶香气独特,带有淡淡的果香味,香气清雅。3.口感:六安瓜片干茶口感爽滑,具有较强的滋味和回甘感,有清爽的润泽感。4.产地:六安瓜片茶出产于安徽省六安市,因其独特的制茶方法和产地特色而被称为"六安独得的珍品"。5.品质:六安瓜片干茶对于质地和制作要求十分严格,挑选茶叶需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筛选和验证,保证其品质优异。6.价值:六安瓜片干茶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品质,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对于保健和调节人体功能具有很好的效果。

六安瓜片的品质特点是什么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的品质特点主要包括:1.外形特点:茶叶呈扁平卷曲状,形似瓜子,色泽乌绿,有白毫。2.口感特点:口感清香幽雅,滋味鲜爽甘醇,回味悠长。3.香气特点:茶香高雅清香,兼具蜜香和花香,清新自然。4.汤色特点:汤色浅绿黄明亮,清澈明亮,透亮之极。5.产地特点:六安瓜片的产地在安徽六安市,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有机质高,是瓜片茶的理想栽培地。

六安瓜片产地

六安瓜片的产地在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六安瓜片是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是世界上所有茶叶中,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属于绿茶特种茶类。适宜生长在温凉的环境中,生长适温在15℃左右。六安瓜片一般在谷雨前后开采,至小满节气前结束,采摘标准以一芽二三叶为主,群众习惯称之为“开面”采摘。六安瓜片的鲜叶采回要及时扳片。分嫩叶(或称小片)、老片(或称大片)和茶梗(或称针把子)三类。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C左右,熟锅稍低。

六安瓜片产区是哪里

  六安瓜片的产区肯定很多人都想了解,顾名思义,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县,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六安瓜片的产区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六安瓜片产区   顾名思义,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县,外形似瓜子,呈片状。实际上这句话还不够准确,六安瓜片的真正产地的安徽省的六安、金寨和霍山三县,以金寨县齐云山鲜花蝙蝠洞所产之茶质量最高,故又称“齐云名片”。而之所以称“六安瓜片”,主要是因为金寨和霍山两县旧时同属六安州。这个地区位于皖西大别山区,山高林密,云雾弥漫,空气湿度大,年降雨量充足,具备了良好的产茶自然环境。更为奇特的是,蝙蝠洞的周围,整年有成千上万的蝙蝠云集在这里,排撒的粪便富含磷质,利于茶树生长。
  六安瓜片产地环境   气温
  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气温28.2℃,1月份平均气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4月和10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4℃、16.7℃。年平均无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5日,终霜日为3月29日,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15日,终止于11月4-9日;≥0℃积温为5085-5500℃;≥10℃积温为4384-4750℃。
  光照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太阳辐射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射量73%。年日照时数为2000-223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据统计,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5.6天,常年相对湿度80%,干燥度0.8以下,属湿润地带。
  土壤
  土壤类型比较复杂。中山区(内山区)主要是黄棕壤,即普通黄棕壤与山地黄棕壤,母质多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土壤深厚达1.5米以上,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岗地区(外山区)属下蜀系成土母质分化而成的黄棕壤为主,土层虽厚,但耕作层浅薄,质地黏重,底层常有不透水粘盘层,肥力和通透性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两岸及谷地,多为冲积土类,即沙质壤土(乌沙土),土层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为高产茶园区。
  六安瓜片产于六安市裕安区以及金寨、霍山两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
  六安瓜片茶的主要产地   “六安瓜片”驰名古今中外,还得惠于其独特的产地、工艺和品质优势。
  主产地是革命老区原六安县(裕安区山区)和金寨县,两县地处大别山北麓,高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温和,生态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绿色饮品。同时,“六安瓜片”的采摘也与众不同,茶农取自茶枝嫩梢壮叶,因而,叶片肉质醇厚,营养最佳,是我国绿茶中唯一不采梗不采芽只采叶的片茶。
  “六安瓜片”炒制工具是原始生锅、芒花帚和栗炭,拉火翻烘,人工翻炒,前后达81次,茶叶单片不带梗芽,色泽宝绿,起润有霜,形成汤色澄明绿亮、香气清高、回味悠长等特有品质。正因为如此,“六安瓜片”茶既是消暑解渴的饮品,又是清心明目、提神消乏的良药,更是消食、解毒、美容、去疲劳的保健佳品。
  近年来,“六安瓜片”经历了一系列的潮起潮落,其产量曾一度严重滑坡。为了使“六安瓜片”老枝绽新蕾,切实改变其生产工艺简化、规格下降的实际情况,六安市委、市政府从抓品牌、品质、品位入手,强力突出“六安瓜片”产地、工艺和品质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发掘“六安瓜片”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六安瓜片”这一深待闺中的少女,再一次焕发出青春亮丽的光彩。目前,全市已拥有天然优质的“六安瓜片”茶园30万亩,开发出“六安瓜片”三品十级等系列,年产报品、精品“六安瓜片”达3万余公斤,产品远销日、法、德、美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有效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