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六大茶山指的是哪几个


云南六大古茶山满山满坡的古茶树,书写着千年绿色的悠悠历史。产地主要分布在北纬21°08′—25°43′,东经9797°30′—105°38′的区域;海拔800—2300米,平均气温15°以上,生态环境良好。
普洱出于六大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曼撒或易武、攸乐(基诺)。
六大茶山指的是哪几个01攸乐古茶山
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在这块海拔1691米的土地上,140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和18°C—20°C的平均气温,是这里今天仍然存在着一片面积达1800多亩的混生古茶园。因为生态环境优越,所以茶品质优良。
在清朝初期,攸乐就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兴盛时期还设置了制茶的茶场,攸乐茶也曾被列为贡茶。过去,此地的茶叶还由普洱、倚邦、易物等地的茶商进山收购。
现在攸乐茶山的古茶树大部分都在高大乔木的的绿荫下蓬勃的生长着,摇曳着它古老而又年轻的新翠。
02革登古茶山
革登茶叶属于大叶种型,因茶芽粗壮,满披银耳,被称为“大白茶”。
《普洱府志稿》卷十九《郎中仪徵阮福普洱茶记》思茅志记载:“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
03倚邦古茶山
六大古茶山中,数倚邦茶山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海拔最低处却只有565米。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大多以倚邦茶菁为原料。倚邦本地茶叶的茶品较易武茶山的大叶种普洱茶来得“清香”,更适于新茶冲泡,以茶汤浓酽、新鲜味浓郁二适合北方宫廷的饮茶口味。
04易武古茶山
易武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海拔差异大,形成了立体型气候,具有温湿、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不同的小区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易武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雨量充沛。
易武及附近茶山所产茶叶印品质好,有回甜香味,自清雍正十年(1732年)便是普洱贡茶采办地之一。易武成为贡茶采办地后,清代的普洱府和思茅厅每年都派官员,拨官银采办贡茶。
05莽枝古茶山
莽枝与革登等许多古茶山一样从19世纪中期以后遭到多次认为原因的破坏。莽枝茶山和革登茶山相似,茶气略逊一点。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
06蛮专古茶山
蛮专古茶山位于今天的勐腊县象明乡,包括蛮林和蛮专等地。蛮专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
1994年,在专家指导下,蛮专又新建了万亩大茶园,万亩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漂香,古茶山和新茶园满目绿色交织,散发着历史的陈香和今天的芬芳。

古六大茶山

古六大茶山为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易武。
1、攸乐山
攸乐山现名基诺山,历来被列为古六大茶山之首,攸乐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境内,隔补远江(小黑江)与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是适于种茶的地区。茶种基本是大叶种,偶有小叶种杂质。
2、革登山
革登茶山在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间,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但因离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因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气。革登茶的特征: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香气呈淡清香,汤色深桔黄。
3、倚邦山
倚邦云南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位于江东。“红酒论酒庄,普洱讲山头”云南普洱茶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产茶业的口感滋味也不同,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开始便以山头的名称来界定特定口感的普洱茶。
倚邦茶山的普洱茶种主要分为了大叶种和小叶种,从倚邦产区走出的普洱茶,习惯称作“倚邦”茶或“倚邦山”茶。
4、莽枝山
莽枝古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是江内六大茶山之一。莽枝古茶山面积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种茶,莽枝山脚的曼赛、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
5、蛮砖山
蛮砖山位于象明乡南部,易武西面。按照传说蛮砖是因当年诸葛亮在此埋下铁砖而得名,因此蛮砖也写作“蛮砖”。在现在的地图上蛮砖写作“曼庄”。其实是少数民族语的译音。蛮专茶区包括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一带。
6、易武山
易武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北,离易武街不到20公里,紧接着老挝边境。曼撒茶山地形复杂,河谷交错,海拔差异大,最高的海拔为1950米,最低的为750米,土质有紫色沙页岩、紫色沙岩、石灰岩,是发展优质高产茶园的理想土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易武山百度百科-蛮砖山百度百科-莽枝山

古六大茶山是什么

古六大茶山是指: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易武)、攸乐(基诺)。古六大茶山的土地全部被各种树木、竹林、草、藤条、鲜花覆盖它们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据说,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现均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是指哪六座山?

古六大茶山为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易武。
倚邦最出名的是贡茶,从清朝雍正年间起,倚邦曼松的茶就被选为贡茶,每年进贡,曼松茶品质极高,口感丰富,香气好,饱满度尤其佳,有了贡茶的称号,倚邦风头大盛。
成为当时的普洱茶集散中心,那时的易武都比不上倚邦繁盛,清朝末年,动荡不安,盗匪猖獗,倚邦位置偏远,茶人不敢入山贩茶,倚邦逐渐没落,茶叶集散中心逐渐转移到易武,这是倚邦衰落的开始。
清代中期是革登茶山的繁荣时期,茶园总面积达6000多亩,茶叶产量达100多吨,可见革登曾经的繁盛,咸丰年间,莽枝茶山的民族械斗波及到了革登茶山,那场战乱使革登茶山人口大减,革登老寨住户大部分迁走。
莽枝茶山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莽枝山脚的曼赛、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种茶,种茶历史非常悠久,明朝末年已有内地商人进入莽枝山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攸乐古茶山种茶历史非常悠久,史籍记载,清朝雍正年间(1729年),普洱府曾在基诺山设置管理古“六大茶山”的攸乐同知,派五百兵丁驻防。清末年间,古茶园面积有1万亩左右,几经沧桑,至今大部分被毁,古茶园荒芜面积达70%以上,全乡现存古茶园面积只有2900多亩。
扩展资料:
古六大茶山的特点:
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有机质腐殖质含量高,土壤有机质含量4.5%以上:土壤透气性好、水分含量中上,有机质含量高;另外,在湿热作用下由于侵蚀浅薄少故而土层深厚。能为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养分足、茶树根深叶茂。
古六大茶山的茶大叶种茶芽叶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强、是制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而小叶种茶树茶叶,叶面平、叶质软、色泽绿、茸毛长、持嫩性强、透秘高,极其适合制作绿茶与普洱茶。
古六大茶山的茶是小叶种为主,芽头较小,条索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淡,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香气显,由于长于山野,环境好,山野韵好,杯底留香;口感上颚香甜微有蜜感,稍苦,舌后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六大茶山

古六大茶山介绍

六大茶山是指中国云南省普洱市境内的六个著名的古茶山,包括勐海、勐腊、思茅、大益、小益、半益六山。1.勐海茶山勐海茶山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位于云南西南部勐海县北部。因地处海拔高、土壤瘠薄,茶树长得缓慢,茶叶品质纯正、苦涩,香气浓郁,被誉为普洱茶中的楷模。2.勐腊茶山勐腊茶山也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位于云南普洱市勐腊县境内,地势险峻,自然环境优美。勐腊茶叶金黄鲜润,汤色明亮,香气浓郁,味道醇厚,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投资价值。3.思茅茶山思茅茶山位于云南省境内,地势平缓,适宜茶树生长。因盛产普洱茶,是普洱茶中的重要产地之一。思茅茶叶味道醇厚,香气浓郁,口感绵甜。4.大益茶山大益茶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西北部的威信县。大益茶树海拔高,气候凉爽,年降雨量丰富。大益茶以其香气浓郁,口感绵甜,汤色红艳,广受茶界和消费者好评。5.小益茶山小益茶山位于普洱市西北部景东县,是普洱茶的主要产地。小益茶叶品质出众,色泽金黄,口感醇厚,是普洱茶中的佳品之一。6.半益茶山半益茶山位于普洱市西北部的墨江县,素有“茶马古道”的美称。半益茶叶色泽金黄,外形优美,口感绵甜,香气浓郁,被誉为普洱茶黄金品种。

古六大茶山是哪几个,有什么特点

据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书中记载:“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从中,我们便能窥见古六大茶山的踪影。
这里,古六大茶山即指代倚邦、莽枝、蛮砖、(易武)曼撒、攸乐(基诺)、革登(新发)六地。因其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东,所以,在地理位置上隶属江内(江东)茶区。
(1)攸乐
历史上的攸乐山曾为古六大茶山之首,最高产茶量可达2000担以上,不过后来因云南当时的时局不稳定,战乱频发,致使攸乐的普洱茶生产一度受到搁浅,随后在茶界的名声也就没那么大了。
在攸乐,比较有名的是龙帕、巴来、洛特老寨等几个寨子,且因“武侯遗种”等的传说,当地茶农奉孔明为茶祖。
攸乐茶的特征:条索黑亮,茶叶肥重厚实苦涩比易武要重,回甘生津较好,汤质较滑厚,山野气韵强劲。总体说来,攸乐茶的口感特点与易武片区的茶叶区别不是很大,整体口感偏柔和。
(2)革登
“革登”之名和诸葛亮有很大联系,相传诸葛亮曾埋马蹬于革登,“革登”由此得名。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革登位于古六大茶山的东北面,西接莽枝,东连倚邦,隶属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勐腊县象明乡,现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也不足500亩。
革登古茶山的茶园主要集中分布在直蚌、新发寨、新酒房、石梁子、翘头山等5个寨子。
以目前革登茶山的实际状况来看,可以说很难量产茶品,虽然名列六大茶山,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
革登普洱茶特点:它的茶叶属乔木中小叶种,芽条黑亮颀长,显白毫、条索泡松,汤色金黄明亮,茶汤入口微涩,回甘较好,汤感厚滑,气韵尤强。
(3)倚邦
倚邦茶曾为清朝时的皇室“指定用茶”,被定为皇家贡茶,可想而知,它在古六大茶山当中也曾是显赫一时的。
倚邦茶的特征:以倚邦的名产——“猫耳朵”为例,可知倚邦茶以小叶种为代表,芽头较小,条索黑亮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淡,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花蜜香气高扬。
(4)莽枝
根据上文对革登地理位置的描述,可知莽枝茶的口感特征和倚邦、革登茶的茶叶风味相差不大。茶汤的口感与易武整个片区的柔和特性相吻合,蜜香突出。
据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的资料显示:咸丰末年,牛滚塘一带曾发生严重的械斗,损失惨重,茶农逃避、村寨迁空、茶园荒芜、商贾畏途,莽枝茶山自此一蹶不振,至1949年、牛滚塘仅剩七、八户人家,茶山基本消失只有遗址,直到八十年代才又开始重现光彩,现有古茶园面积970亩。
(5)蛮砖
蛮砖位于古六大茶山的中心位置。据说,早在清朝时期,蛮砖即有万亩古茶园。
过去,蛮砖古茶山的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都是大茶村,各村产茶都在2000担以上。其中的曼林古茶园,算是勐腊县境内的五个茶山中保存得最好、茶园最多的寨子,成片的古茶园高达千亩。不过,今天也只有曼林寨和曼庄村两个地方还算比较出名。
蛮砖茶的口感特点:干茶色泽较深,汤色橙黄,汤质饱满,回甘强烈,香气沉稳下沉,茶滋味足。
(6)(易武)曼撒
曼撒隶属勐腊县易武乡,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和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唐时,曼撒还有“利润城”一名。由此,可以想见曼撒在古六大茶山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名气更是远非易武所能及,只是后来因为历史上的三次大火和当时爆发的霍乱,才被逐渐壮大起来的易武取而代之。
曼撒古茶山普洱茶的特点:其茶树为典型的大叶种栽培野生茶,“香扬水柔”特点极为突出,并且茶中的蜜香显著。另外,由于茶树多生长在云南大山深处的高山密林里,生态环境极好,受人为干预少,所以这里出产的普洱茶,茶叶滋味饱满,汤质纯净,香高味浓,倍受茶友好评。

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


古六大茶山指的是蛮砖、莽枝、革登、倚邦、易武、攸乐,古六大茶山是曾经贡茶主要来源的大产区,而新六大茶山指的是南糯、南峤、勐宋、巴达、布朗、景迈,其中景迈山位于澜沧县外,其他五座茶山处于勐海县,新指茶山命名时间的先后,而不是指茶山中茶树种植年份的长短。
六大茶山包括江内六大茶山与江外六大茶山(有人称之为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新古六大茶山不是以茶树树龄划分,而是以命名的先后划分的。
今西双版纳一带的古茶山,是明朝开始大规模、长期种植的。明朝在基本平定云南后,便在滇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车里宣慰司,在山区鼓励扶持各少数民族栽种茶树,生产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茶叶。
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成立时,原车里宣慰司所辖的12个版纳(即西双版纳),已形成了大片古茶园。
只不过当时车里宣慰司的12个版纳中,只有澜沧江以东的6个版纳划归普洱府。
所以在清代的文献中,只出现了江内的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即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最初没有易武,后来易武发展成为茶叶重镇后,才取代曼撒成为一大茶山)。这些茶山由于开发时期早,文献记载早,被称为古六大茶山。
到民国时期和建国以后,随着大批茶庄和大型茶骨干企业进入佛海(今勐海县的一部分),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普洱茶热的兴起。
人们惊讶地发现:在澜沧江西岸原车里宣慰司的6个版纳地区,竟然有大片大片树龄达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茶,人们随即以“江外六大茶山”为之命名,曰:佛海、勐宋、南糯、南峤、巴达、(澜沧)景迈。
“江外六大茶山”是对应“江内六大茶山”命名的,由于澜沧江在西双版纳境内是“西北—东南走向”,所以“江外”的准确位置应该是“江西南”,“江内”则是“江西北”。
但以此称呼“六大茶山”很不顺口。于是人们又恢复其老称谓:把“江北六大茶山”称为“江内六大茶山”,把“江南六大茶山”称为“江外六大茶山”。
为了辨识度和知晓度更高,又有人把前者称之为“古六大茶山”,把后者称之为“新六大茶山”。
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的划分
1、历史因素
初代的古六大茶山最早出现于清朝乾隆年间,进士檀萃的《滇海虞衡志》,原文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
"清朝时期对普洱茶进行管理的政府机构为普洱府,而当时只有澜沧江以东的六个版纳划归普洱府管辖(版纳为当时的小行政区域,类似现在的镇或乡之类)。
但在澜沧江以西还有六个版纳的区域也有古茶山,却没有划归普洱府管辖,所以在清代的文献中,就只记载了位于普洱府管辖内的六个版纳中的古六大茶山。现在的古六大茶山与之前初代古六大茶山,差别在于曼撒没落,易武兴起。
而初代新六大茶山是到民国及建国以后才被命名。那时,随着大批茶庄和大型茶企进入佛海(现今勐海),人们才惊异地发现,在澜沧江西岸,清朝普洱府管辖的六个版纳之外,原本属于明朝车里宣慰司管辖的另外六个版纳竟然有大面积、连片、树龄成百上千年的古树茶,人们随即以"江外六大茶山"为之命名,曰:佛海、勐宋、南糯、南峤、巴达、(澜沧)景迈。
"江外六大茶山"也就是"初代新六大茶山"。而现在认可度较高的新六大茶山与初代新六大茶山,差别在于佛海因为西双版纳进行地域调整和地名改制变化较大,布朗取而代之。
2、地理位置
在地理位置上,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的划分是以澜沧江为界限:古六大茶山位于在澜沧江西北方向,所以古六大茶山又被叫做"江北六大茶山"和"江内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位于在澜沧江西南方向,所以新六大茶山又被叫做"江南六大茶山"和"江外六大茶山"。
并且,更为准确的来说,原本并不存在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这种称呼,而是以"江北""江内",以及"江南""江外"来分别称呼澜沧江两岸的茶山,不过对于不了解六大茶山地理划分、茶山历史和现状的人而言,这样的划分很让人疑惑、容易混淆,所以后来才用"新"和"老"来区分。
以上就是,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的划分,以及不同时期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的差别。

六大茶山是哪几个


六大茶山根据时间节点分为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
古六大茶山:蛮砖、莽枝、革登、倚邦、易武、攸乐。
新六大茶山:南糯、布朗、巴达、帕沙、贺开、勐宋。
古六大茶山有哪些,特点如何:
1、革登古茶山
清代中期是革登茶山的繁荣时期,茶园总面积达6000多亩,茶叶产量达100多吨,可见革登曾经的繁盛,咸丰年间,莽枝茶山的民族械斗波及到了革登茶山,那场战乱使革登茶山人口大减,革登老寨住户大部分迁走。
到了清末民初,革登老寨已无人居住,曾经繁华的革登至此开始逐步衰落,那场战争损毁了革登古茶山大部分茶园,至今革登茶山所剩下来的古茶树所剩无几,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不足五百亩,以目前革登的古树茶产量,名列六大茶山颇有几分壮志暮年、名存实亡之感。
但革登茶依然受到茶友追捧,因为它独特的口感,革登茶最让人难忘的是它的山野气韵,非常强烈而馥郁的山野花韵是革登的独到之处,,其它口感方面,革登茶口感较窄,上颚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2、攸乐古茶山
攸乐古茶山位于版纳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境内,攸乐是古六大茶山中唯一不在勐腊县境内的茶山,攸乐山也叫基诺山,实际上攸乐是基诺的音译。
攸乐古茶山面积在古六大茶山中算比较广的,种茶历史非常悠久,攸乐古茶山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中心产地,历史地位非常高,位居古六大茶山之首,攸乐种茶相传从孔明开始,孔明在茶山许多地方被尊称为茶祖,攸乐山同样尊奉孔明为茶祖。
历史上,攸乐的茶民间茶农会加工少量竹筒茶,大部分被易武、倚邦地区的外地茶商收走,这几年因为交通逐渐方便,每年都有茶商定点守在攸乐收购原料。
攸乐制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其茶叶香型口感和曼撒、易武比较接近,茶箐色泽较深,香扬水柔,舌面苦涩感稍高,口感聚拢,茶性较烈,茶气强。
3、莽枝古茶山
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种茶,种茶历史非常悠久,明朝末年已有内地商人进入莽枝山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对于这些古茶山来说,悠久的历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历史的积淀赋予它们更加沉厚的底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莽枝古树茶特点:以特殊香型著称,口感和倚邦、革登的香型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蜜感,汤水较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4、蛮砖古茶山
蛮砖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蛮砖的位置比较特殊,位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古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满林和蛮砖等地。
蛮砖古茶山的茶园大部分集中在蛮砖和蛮林,蛮砖五百多亩,蛮林一千多亩,茶树生长的非常好,密度较高,最大的茶树高约3.9米,基径34厘米,树龄在三百年以上。
蛮砖所产古树茶,与曼撒古树茶类似,茶箐色泽较深,品饮时,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滋味醇厚,厚重感明显,香气较沉,不像易武地区香气高扬,蛮砖古树茶有厚重感,香气如有重量,近几年品饮表现依然非常高。
5、易武古茶山
易武是普洱茶史上的一座丰碑。
易武是茶马古道的源头,位于六大茶山的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产量最大的茶山,全镇拥有古茶园面积1.4万余亩,主要集中在高山寨、落水洞、麻黑、曼秀、三合社等村寨。
易武乡北与思茅江城接壤,南接瑶区、勐伴,西接勐仑象明,东邻老挝。海拔差异大,气候立体型,不同小区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使之具有温暖、较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易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区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
易武茶因香扬水柔闻名,甘醇顺滑带冰糖香,喉韵甘润持久,苦涩度低,属刺激性较低的茶品,尤其经过后期存储后,蜜香高亢婉转,韵味悠远,非常值得收藏。
6、倚邦古茶山
倚邦属于勐腊县象明乡,倚邦最出名的是贡茶,倚邦是有部分小叶种茶,是从四川引种过来的非常独特的小叶种,但大部分还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为主,所以不能从大叶种和小叶种上来判断一款茶是不是倚邦茶。并且小叶种茶生长在同样的环境气候中,口感和倚邦大叶种并无明显区别。
总体来说,倚邦茶的特色是滋味饱满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较轻,回甘爽口,有甘冽之韵,历来为各地茶商所推崇。
新六大茶山有哪些,特点如何?茶叶百科:
1、南糯茶山
南糯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格明和乡,屹立在流沙河东岸,在傣语里,南糯是酱笋的意思。平均海拔40m年降水量10 15mm年平均气温16- 18C。此地有大片的栽培型古茶树茶园,茶树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透着蜜香、兰香,谷花茶淡香如荷。
2、勐宋茶山
勐宋茶山位于勐海县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勐海格朗和乡,西南接融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海拔1500~ 1800m,降雨适中。茶树灌木居多,茶汤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
3、布朗茶山
布朗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八十公里处,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布朗山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总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据说他们是制茶的始祖。
茶叶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4、巴达茶山
巴达茶山位于勐海城西58公里。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与缅甸隔河相望。此地的茶苦涩明显,回甘、生津快,茶汤中显甜,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较好。
5、帕沙茶山
帕沙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地处格朗和乡政府西南边,距乡政府6.00公里,距县城33公里。
纯正的帕沙茶以清甜而著称,海拔越高,茶的韵味越足。外观:条索匀整,色泽翠绿,毫毛显著
汤色:绿中带有金黄浓郁感
气味:香气浓郁
滋味:水路比较细,舌面回甘生津持续,层次变化明显,略有苦涩味
6、贺开茶山
贺开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茶山包括贺开、曼蚌两个村委会的七个村寨,主要分布在勐海县东南部,距离勐海县城约30公里,东接帕沙,南接布朗。
外观:贺开茶条索黑亮紧结、稍长
气味:香气高扬纯净,有轻微兰香
茶汤:冲泡后汤色金黄明亮
滋味:稍苦涩,涩显于苦,但回甘快速而持久;汤质饱满,水性柔顺,层次感丰富,山野气韵较强,杯底香明显且较持久

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分别是哪些?

古六大茶山:易武、倚邦、革登、莽枝、蛮砖、攸乐。
六大茶山(新):布朗、巴达、南糯、南峤(勐海)、勐宋和景迈。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