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
- 2、七碗茶诗的原文
- 3、七碗茶诗全文及注解
- 4、卢仝七碗茶诗全文译文
- 5、卢仝七碗茶诗注解
- 6、七碗茶诗原文解释翻译赏析七碗茶泽文与注解
- 7、且尽卢仝七碗茶的意思
- 8、卢仝七碗茶诗原文及赏析
- 9、茶中亚圣卢仝《七碗茶诗》写的是什么?
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
《七碗茶》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一首描写品茶心境的诗歌,分别描述了喝了七碗茶后的不同感受和境界,从身体到心灵,从现实到理想,展现了一种潇洒不羁的人生态度。
一、《七碗茶》的原文和注释
1,原文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2、注释
喉吻润:喉中感到滋润。孤闷:孤单烦闷。枯肠:比喻才思枯窘。不平:不公平。肌骨:泛称身体。清:清爽。仙灵:神仙。腋:胳肢窝。习习:微风吹拂貌。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归去:到蓬莱山去。
二、《七碗茶》的译文和赏析
1、译文
喝第一碗茶时喉中感到滋润;第二碗消除了心中的孤单烦闷;第三碗感觉自己才思枯窘,开始搜寻思考新的学问;第四碗喝出轻汗,不平的牢骚,随汗散尽;第五碗神清气爽;第六碗能与神仙沟通;第七碗喝罢,感觉自己超凡脱俗,两腋习习风生,要飞到蓬莱山去了。
2、赏析
这首诗从“一碗”到“七碗”讲述了茶叶的功效与作用,形成品茶的清新灵动,诙谐幽默之趣跃然于眼。而在“七碗”后,有一句自然延伸段,让卢仝终于大声疾呼出“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的心中梦想。
卢仝的简介与《七碗茶》的影响
1、卢仝的简介
卢仝是唐代著名的茶人和诗人,被称为“茶圣”和“茶亚圣”。诗人对茶文化有着重大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2、《七碗茶》的影响
《七碗茶》是中国茶诗中最著名的一首,被广为传颂和模仿。许多后人都以“七碗”为题,写出了自己的品茶感受和心境。例如,宋代苏轼有《七碗茶歌》,元代王冕有《七碗茶》,明代唐寅有《七碗茶歌》,清代袁枚有《七碗茶》,等等。
七碗茶诗的原文
《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七碗茶诗》作者卢仝(音tóng〈形〉)(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七碗茶诗》原文: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作品原文】
《七碗茶诗》
唐·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作品译文】
一碗喝下去滋润了嘴唇和喉咙;
两碗下肚打破了孤独烦闷的心情;
三碗喝下后搜肠刮肚寻章摘句,只记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轻微发了些汗,平生经历的不平事,都向浑身的毛孔发散;
五碗喝下后感觉全身的肌肉和骨头清爽无比;
六碗下肚感觉飘飘欲仙,通达神灵;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习习清风徐徐生出。
【作品简介】
《七碗茶》是唐代诗人卢仝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隐居时所做的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点的一部分,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广为传颂。
【创作背景】
河南沁园景区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岛,四面环水,百竹拥翠,岛下有一泉眼,从入岛的拱桥边喷出,翻涌数尺之高,落入泉组河。其水质清澈甘甜,旧时人称桃花泉。
中唐时的沁园已变成河东、河南、河内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闲场所和宴游文化中心。
家住河内济源思礼村的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全唐诗》卷588〈卢仝诗集〉)。韩愈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张籍、孟郊、贾岛混在一起,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继而成为中国的"茶仙"。
沁园的所在地博爱县许良镇与沁阳市的山王庄镇至济源市的五龙口镇和九里沟,全长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脚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风景带。不满时世,却又放骇自我的卢仝常邀好友,在这一带观景饮游。因此,九里沟的卢仝茶台遗存尚在,沁园里的"韩茶"、"卢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传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内孟州的河南令韩愈与河内济源的卢仝一起逍遥河内的沁园。两人与艺妓坐饮,歌舞一阵,便唤侍女上茶。而唐时的河内人,只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卢仝虽也是河内人,毕竟为"茶仙",龙井、毛尖无所不用,所以菊花茶虽然淳和甘甜,却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为不快。韩愈是来这里移竹的常客,对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带卢仝在竹林里采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结果竹串子未经泡制,泡出的茶苦涩有余,清香不足,卢仝很是苦恼。片刻之后,卢仝突然提议出去看泉,韩愈不解其意,跟在后边。只见卢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结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胀,逗韩愈捧腹大笑。稍后,卢仝让侍女将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让韩俞酌饮。韩愈品后,顿解其意,不尽乐道:"甘苦相济,清雅漫延,别有滋味,好茶、好茶!"原来,竹串子的药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热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矿物成份的药化反应,竹串子茶变得柔绵、清心,益脾、养神,的确为上佳饮品。
以后的日子,韩、卢二人常邀张籍、孟郊、贾岛等朋友多次来桃花泉煮饮,歌赋词呤,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产生。卢仝的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将"竹串子茶"的药理、药效溶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
【作品赏析】
《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作者简介】
卢仝(音tóng 〈形〉)(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七碗茶诗全文及注解
七碗茶,一杯淡,二杯香,三杯解渴,四杯轻扶肝肠,五杯消食,六杯解愁,七杯性情中。——明·夏完淳《茶笺》解释:七碗茶,用七碗水泡的茶。一杯淡,第一碗茶是淡茶,用清水浸泡,茶味淡雅。二杯香,第二碗茶茶叶品质好,泡出香气馥郁的茶水。三杯解渴,第三碗茶是为解渴而饮的。四杯轻扶肝肠,第四碗茶有助于肝肠的消化功能。五杯消食,第五碗茶能帮助人体消化。六杯解愁,喝第六碗茶可以缓解焦虑和压力。七杯性情中,第七碗茶喝到这个程度已经醉了,喝出来的是人性的真情实感。注解:七碗茶,表达了品茶之人借着不同的嗜好和状况,品味茶的不同体验,体现了茶文化的内涵。
卢仝七碗茶诗全文译文
作者:卢仝世人争渡碧波头,何似我归七碗茶:浓绿一杯当客船,碧螺春啖法华尘;把酒神仙皆弃我,唯有茶独与心连:香高烟细慕知音,煮时时自觉温润。第一碗茶,看外面风景,第二碗茶,品尝人生滋味,第三碗茶,喝出自身深度,第四碗茶,找寻自在闲适,第五碗茶,消除一切牵挂,第六碗茶,感悟无限道理,第七碗茶,品味出平淡人生。每一碗茶都有不同的滋味、不同的体会。喝七碗茶,不仅能滋补身体,更能让心灵得到启示,领悟生命的真谛。世人匆匆,茶人安闲,七碗茶,透彻人生。
卢仝七碗茶诗注解
卢仝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写过一首名为《七碗茶》的诗。这首诗描写了他喝茶的过程,并且配合七个不同的场景去刻画喝茶时候的感受和情感,读来别有意境。下面是《七碗茶》的注解:七碗茶,乐事我陶然,茶清如水,神味相牵。一碗喉吻,二碗破愁盘坐中;三碗搜枯肠,四碗消渴后无馀香;五碗当猎人,六碗解烦热眼微明。七碗吃不得羹,欲辨已忘言。注解:1.七碗茶:卢仝在此提到七碗茶,这可能是指多个杯子或是一罐茶中的七次饮用。2.乐事我陶然:卢仝认为喝茶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事情,可以使人心情愉悦。3.茶清如水,神味相牵:茶清爽无味,但喝下去后能让人发生一种神奇的感觉,令人难以忘怀。4.一碗喉吻:喝下第一杯茶,茶汁滑过喉咙,感觉清爽、畅快。5.二碗破愁盘坐中:喝下第二杯茶,舒缓了情绪,让人更加放松,心情愉悦。6.三碗搜枯肠:喝下第三杯茶,能消除体内的烦躁和不适。搜枯肠指清理_胃中的垃圾。7.四碗消渴后无馀香:喝下第四杯茶,能够消除口渴,但不会留下余味。8.五碗当猎人:喝下第五杯茶,感觉自己就像在草原上狩猎一般自在。9.六碗解烦热眼微明:喝下第六杯茶,能够解除烦闷和疲劳,眼睛也变得更加清晰。10.七碗吃不得羹,欲辨已忘言:喝下第七杯茶后,已经不能再吃其他的东西,因为口感都被茶汁占据了。而且喝多了茶,导致心情平静,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人喝茶时讲究情感和感觉的体验,将茶作为一种令人愉悦的享受,更是把人的情感和心情融入到了其中。
七碗茶诗原文解释翻译赏析七碗茶泽文与注解
七碗茶七碗茶,八碗饭,不如半碗粥。但搜琴,无一个字,使人笑话。崇_庚申夏,西湖_夜雨,_前生,黯然_下。原文解释:七碗茶,八碗饭,不如半碗粥。--喝七碗茶,吃八碗饭,不如喝半碗粥。但搜琴,无一个字,使人笑话。--但是听琴弹曲,不会作一首诗,这让人觉得好笑。崇_庚申夏,西湖_夜雨,_前生,黯然_下。--崇祯庚申之夏,西湖夜雨独自思念前生,感触颇深,不禁落泪。赏析:这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无奈,以及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追求。作者通过对茶、饭、粥的比较,表明了喜欢简朴的性格,并且表达了对于浮华生活的厌倦。此外,作者对于文学艺术的渴望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怕无法创作自己的字,但也希望能欣赏别人的艺术作品。最后,作者的思念和感叹,更是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体悟,让人不禁感叹人生苦短,但求无悔。
且尽卢仝七碗茶的意思
1、1七碗茶诗唐·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2解释一碗喝下去;Show disease Weimo not falling ill yuan , be at home effective luck already forgets a family And He Xu Wei emperor one pill, uses up Lu Tong seven bowls tea;”品茶赏泉兴味酣然时,常以“七碗”“两腋清风”代称,如宋人杨万里诗句“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苏轼诗句“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此常喜欢引用,如苏轼的试院煎茶诗句“。
2、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白话译文高僧维摩生病了,维摩长者即知文殊与佛弟子将来,于是运用神力将室内搬空,变得一无所有,只自己睡在一床上文殊菩萨入室,即向维摩诘长者问病谢灵运已是在俗之人到处遨游;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 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 且尽卢仝七碗茶文中插图均来自网络,感谢。
3、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被贬后寂寞无聊的心理,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原文如下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蓬莱山是海上仙山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多篇茶诗,都曾化用饮茶歌的诗意,可见他对卢仝茶诗的仰慕与推崇 当代很多茶人文友撰文解读“七碗茶”时,认为卢仝是从一碗到七碗连饮七碗,笔者在1992年。
4、竹根,指竹根制作的酒杯,这一句就是说捧着酒杯喝酒,因李白有“花间一壶酒”之句,故称“饮李白一壶之酒”,与下句“品卢仝七碗之茶”用法相同卢仝有七碗茶歌,为品茶诗中的代表作下句应为“偶擎桐叶,啜卢仝;卢仝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其实这是因为个人遭遇不同,感受自然不同卢仝饮茶的一种快意,也不失为百姓一种茶的幸福3悟茶 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意思是豪饮七大碗玉液琼浆固然滋味无穷,但比不上品一小壶香茗的真情趣拥有千百条高僧的偈语又如何参尽枯禅皆不是,还不如放下一切,喝壶茶去出自现代赵朴初所作的吟茶诗这首诗本无题,后品诗者题原文。
5、第四碗后发出了轻汗,平生遇见的不平之事,都从毛孔中向外发散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灵 第七碗已回答七碗茶歌又称七碗茶诗,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作品,也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基本信息 又称七碗茶歌七碗茶诗,作者唐代诗人卢仝音tóng 茶歌内容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
6、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喝完茶干什么;哪里知道有千百万百姓的生命,堕在山巅悬崖受辛苦顺便替谏议探问百姓,到头来能得到喘息否七碗茶歌原文唐代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卢仝七碗茶诗原文及赏析
卢仝七碗茶诗原文:一碗喉吻慰尘埃,二碗病从肠出来。三碗清风明月宽,四碗平生女子颜。五碗香脆静中见,六碗潇洒舞阳春。七碗开颜笑咏咏,何必杨柳春江十里画。赏析:《卢仝七碗茶诗》以“七碗茶”为线索,通过不同的情感和心境,抒发自我情感和人生哲思。全诗落笔于茶,却不单单是茶的味道、香气,更多的是从茶的品鉴体验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境界。第一、第二碗茶:“喉吻慰尘埃,病从肠里出来”,当人在追求更高、更深的脑力工作时,常常会因此忽略自己身体的健康,而第一碗茶就好像在提醒我们,要注意身体;而第二碗茶则让我们感受到茶水的解毒功效。第三、第四碗茶:“清风明月宽,平生女子颜”,这里的情景更随意,给人以“舒性静意”的感觉。同时,也感觉女子是清新和明澈的代表,同时传达出古人对女性美的向往和歌颂。第五、第六碗茶:“香脆静中见,潇洒舞阳春”。这里的“香”、“脆”、“静”、“潇洒”等多种意象与情感交融,给人以美妙的视觉效果和精神上的升华。第七碗茶:“开颜笑咏咏,何必杨柳春江十里画”。七碗茶可以说是全篇诗意的集合。喝茶的心情愉悦、尽情呼吸着窗外的新鲜空气,心中一片明亮,眼中一片景色。此时,百感交集的喜悦和珍视,形成了一个人对生命的深情感悟。总之,此篇诗以茶件事抒发人生长情。茶似水更似山,生命也如茶一样,苦涩或平淡,品味出每一种意义。
茶中亚圣卢仝《七碗茶诗》写的是什么?
《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七碗茶诗》作者卢仝(音tóng〈形〉)(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