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潮汕功夫茶来源和典故
- 2、工夫茶的故事
- 3、潮汕功夫茶有哪些轶闻趣事
- 4、潮汕功夫茶历史
- 5、潮州功夫茶的历史
- 6、什么叫功夫茶?来历是什么
- 7、潮汕文化功夫茶的来历
- 8、功夫茶的历史和由来
- 9、功夫茶的由来
- 10、功夫茶历史文化及起源
潮汕功夫茶来源和典故
【工夫茶简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 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楼主你好
【工夫茶简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 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州工夫茶(一)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州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潮州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州人的这种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称的来历
工夫茶的名称,至迟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上。一开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牌,举凡岩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就说: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 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谈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 次则名(草头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续茶经》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并与绿茶的制作比较: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 加炒焙。阳羡(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纯。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 色。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 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 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阳羡(山+介)片,松罗龙井,都是绿茶的名品。阳羡茶出江苏宜兴,(山+介)片即罗(山+介)茶,出浙江长兴,属于蒸青类,制作时将采下的茶叶蒸过,碾焙而成。松罗茶出安徽休宁,龙井茶出浙江杭州,属于炒青类,制作时先把茶叶用铁锅杀青,经反复揉炒而成。武夷岩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摊、摝、炒、烘、捡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摝。摊就是摇青,在室内将晒过的茶叶反复摇动,茶叶就在这个过程轻微发酵,叶边带红,有香气发出。这时,便可以入锅炒,边炒边揉,最后用焙笼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经过捡择重焙,才成为可以销售的“熟茶”。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要比绿茶多好几道工序。故尔,释超全用“心闲手敏工夫细”来形容它。工夫茶的名称,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绪十二年(1886)郭柏苍所著的《闽产录异》卷一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述:
还有一种就名(草头名)柯择嫩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火候不精则 色黝而味焦,即泉漳台澎人所称工夫茶。
武夷岩茶在明代已经成为名茶,17世纪初期开始远销欧洲,深受欢迎。清初,西洋番舶年年前来采购,岩茶供不应求,闽南茶工遂仿照岩茶工艺制作,世称“溪茶”。曾经任过郑成功幕僚的闽人阮(曰+文)的《安溪茶歌》,就写到此事。潮州制茶仿效岩茶工艺,大约敢在这个时候。大约到嘉庆时,这类半发酵茶在市场上统称乌龙茶,或者仍然沿用工夫茶的旧称,以“工夫名种”为名。
清代乾隆嘉庆以来,闽台粤东的茶人在饮茶的实践中,摸索出一种能够充分显示乌龙茶类酽香特色的小壶小杯、热汤厚味的品饮形式,谓之“食工夫茶”。于是,工夫茶也就慢慢地由茶名演变为乌龙茶的一种品饮程式的指称。
潮州工夫茶(二)
二、工夫茶品饮程式溯源
到唐代,中国人的饮茶,从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为文化上的享受。享受饮茶的精神乐趣,也就更加注重茶的品味。品茶过程对用茶、用器与冲饮程式的讲究,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已经有了系统的总结。宋元以后,饮茶风俗,代有所尚,用茶、用器与冲饮程式不免要有所变化。特别是到了明代,散条茶瀹饮成为时尚,与之相应,用器方面,茶瓯配上了盖子,成为一盏、一托、一盖三器合一的盖瓯,茶壶茶杯的配套也出现了。于是,茶的品饮程式与唐宋相比,面貌一新。
散茶瀹饮,要求汤水温度较高,才能使茶叶的味和香充分发挥。茶瓯加盖,就是为了有利于保温。茶壶沏茶,即沏即饮,茶汤热而味香发,比盖瓯又更为优越。明清两代,宜兴的紫砂茶壶,最为茶人所珍重。而壶形则讲究小巧。生活在明清之交的冯可宾,在所著《(山+介)茶笺》中对茶壶有一段十分有趣的议论,说:
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自酌自饮 ,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茶壶小容易留香出味,原因正在便于保温。而冯可宾似乎更注重茶人在品饮过程的》“得趣”,即文化上的享受。实际上,明代中后期,享受品茶的精神乐趣,已经成为士大夫出身的茶人们的共同追求。小壶冲沏的主张,在当时许多茶书中都可以读到。例如,周高起以宜兴紫砂陶壶为题材的《阳羡名(草头名)壶系》就强调:
名(草头名)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名( 草头名)香,俾得团结氤氲,方为佳也。
俗谚云,“少食多知味”,品饮的茶汤不求多,名(草头名)壶宜小,茶杯也趋于小型化。明万历间罗廪著《茶解》,讨论饮茶的器具,便说到茶瓯“以小为佳,不必求古”。
总之,到了明代中后期,散茶瀹饮的需要,加上茶人饮茶的目的,是追求品味过程的“得趣”,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小壶小杯、即沏即饮的品饮程式的产生。这种程式,最初运用于散条绿茶的品饮,但是一如冯可宾《(山+介)茶笺》所说,“施于他茶,亦无不可”。乌龙茶一般要等到新梢的顶端的幼叶已经开平,将上端二三片叶子一齐采摘,茶叶比较粗老,冲沏的时候对水温的要求更高,采用小壶小杯的程式也更加适宜。
乾隆年间,用小壶小杯冲沏武夷茶的程式盛行于闽北、闽南。工夫茶的品饮方式实际上已经出现,只是还没有把“工夫茶”作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纂的福建漳州《龙溪县志》最先记载了这种品饮程式,该书卷之十《风俗》篇说:
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 之壶,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 ,盛必以竹之筐。凡 烹名(草头名),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 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
龙溪是漳州辖县,治所在漳州府城。明末清初,武夷茶工多漳州人,这种茶俗的兴起,或者与此有关。《县志》这短短一段文字,既记茶具,又论用水,可以当做“简明工夫茶经”读,当时是否将这种品茶程式称作“工夫茶”,则尚不得而知。二十多年后,袁枚中《随园食单》“武夷茶”条中谈到他在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品饮武夷茶的经过: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 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 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 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用小壶小杯冲沏武夷岩茶,嗅香试味,细吞慢嚼,姑不论砂铫泥炉、活泉响炭、松风蟹眼,个中情趣,已经和工夫茶享治之法相同,只是袁枚也还没有提到“工夫茶”这一名目而已。更有意思的是,袁子才品尝了小杯武夷茶之后,竟然不再“嫌其浓苦如饮药”,反而“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潮州工夫茶(三)
乾隆嘉庆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粤东,“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俞蛟是浙江山阴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任广东兴宁典史,《潮嘉风月》所记载的大约是一段时间的闻见。俞氏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绝 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 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 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 。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 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 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 嚼梅花更为清绝。......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 需白镪二枚。
这一段记载,对当时韩江六篷船上的饮茶习俗有很详细的描绘。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炉、瓦铛(砂铫)、宜兴紫砂陶壶、花瓷小茶杯和茶盘,还有垫茶用的棕垫、煽火用的纸扇和夹木炭用的竹夹,茶具已相当齐备。茶叶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冲泡、淋罐、筛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作为品饮程式的工夫茶至迟到这个时候已经名实具存了。
不过,当时工夫茶并不只流行于潮州。《潮嘉风月》所记六篷船主人,往来韩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兴宁人,并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后,闽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门志》卷十五《风俗记》载: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 茶叶重一两,价有 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 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 癖者,不能自己。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亦尝试之,殊觉闷 人。虽无伤于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也。
施鸿保《闽杂记》也说:
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 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 相为嗤笑。予在友黄玉怀明府言,下府水性寒,多饮伤人,故尚此茶,以其饮 不多而渴易解也。
《闽杂记》中多记道咸间事,此条所述,应该也在这一时间。实际上,一直到今天,闽南人嗜工夫茶的也还不少。
况且,潮人饮茶也并非从来就采用工夫茶的品饮程式。
三、潮人饮茶的历史
潮人饮茶的历史,今天只能从文献上去寻考了。
宋代以前,潮州文献阙略,潮人饮茶与否,茫然无征。宋代饮茶的风气很盛,建茶崛起,又有许多闽人到潮州当官,饮茶的风气自然容易濡染到潮州。
潮州市金山南麓,残留着一处宋代摩崖石刻,刻着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州王汉的《金城山诗》,其中有“茶灶香龛平”的句子。茶灶是烹茶煮水用的火炉,这是现在可以见到的潮州茶事的最早记录。元丰三年到七年(1080-1084)间,苏东坡在黄州,他的好友、潮州名士吴复古送给他一些建茶。东坡有《答吴子野》书道谢,说:“寄惠建名(草头名)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茶,更蒙辍惠,惭悚。”吴复古所送的建茶,都绝好,可见潮州文士中,也有能品茶的。“彼土自难得茶”是因为那时潮州不产茶,“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税课》引《三阳图志》)。因而,那时饮茶的风气,恐怕只能在潮州文士中蔓延,而很难影响到一般百姓。
潮州工夫茶(四)
四、潮州工夫茶驰名的原因
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类的“工夫茶”,本来是在闽、台、潮汕各地都很流行的茶俗。不过,现在许多茶人,习惯把这种品茶方式称作“潮汕工夫茶”;许多研究茶文化的著作讲到工夫茶,也经常举潮汕工夫茶做例子。为什么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会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而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商业的推动,二是文人的润色。
清代乾隆嘉庆以后,潮汕的商业十分发达。乾嘉之交的潮州,一如俞蛟《潮嘉风月》所载,物产珍奇,商旅辐辏,“俨然自成都会”。工夫茶艺的传入潮州,与这种繁荣的商业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嘉庆十三年(1808)《崇安县志》卷之一《风俗》有这样一段记载:
茶市之盛,星渚为最。初春后,筐盈于山,担属于路。负贩之辈,江西、 汀州及兴、泉人为多,而贸易于姑苏、厦门及粤东诸处者,亦不尽皆土著。
崇安是武夷岩茶的产地,粤东应该是指广东东部的潮梅循三州(包括今天的汕头、潮州、揭阳、梅州、汕尾数市)。根据这条记载,嘉庆初已经有粤东商人进行茶叶贸易。而《潮嘉风月》说六篷船中喜用武夷茶,则粤东工夫茶俗的形成,必定与这种贸易有关。这两书的记载正可以互相印证。 到了明代,情况似乎已经很不一样。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荔镜记》、万历九年(1581)刊刻的《荔枝记》和相传也是万历年间刊刻的《金花女》附刻的《苏六娘》,搬演的都是潮州本地故事。戏文中有许多情节,写到当时潮州民间的茶事。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荔镜记》第22出《梳妆意懒》,益春有一段潮腔唱词:
十八年前在深房,盆水茶汤是你捧。
这两段文字说明,至迟到明代中期以后,茶在潮州民间生活中,已经成为日常家居必备的饮品。
以茶待客的习俗也已经形成,有《苏六娘》中《六娘出嫁》一节,苏妈叮嘱女儿的唱词为证:
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
槟榔是待客的礼果,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唱词中槟榔与茶相提并论,可见茶也用于敬客。潮谚云:“过门是客。”对方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进了家门,都会有茶招待。《荔枝记》第8出,写李婆婆到黄家说亲,黄父让家人小七接待:
(公白)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计茶食。
《苏六娘》中也有类似情节。林婆到苏家做媒,苏妈见了,连忙招呼:
(末)原来正是林婆,请坐,讨茶来食。
这是请媒婆喝茶。《荔镜记》第19出《打破宝镜》写陈三到五娘家磨镜,益春请他喝茶:
(贴)人客,茶请你。
(生)只茶是乜人使你捧来?
《荔枝记》第17出,这个情节写得更加具体:
(春白)师父,师父钟茶待恁。
(生白)小妹,阮做工夫人,夭有茶食?
(春白)阮只处见贵客来,都有茶食。
这是请做工的工匠喝茶。可见,当时潮州民间社会茶事已经十分普及。
不过,明代潮人饮茶,烹治方法还不很讲究。正统七年(1422)潮阳教谕周泰《治平寺》诗有“僧童煮名(草头名)烧红叶,游客题诗扫绿苔”句,就讲到烧叶烹茶。如果说“烧红叶”是为了同“扫绿苔”对偶的修辞文字,不一定是写实,那么,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林大软《斋居》诗“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所写的,就切切实实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饮茶时追求的那种野趣。
野趣是有了,但烹治之法实在还未见功夫。
清代前期,工夫茶似乎还未曾在潮州流行。乾隆十年(1745)《普宁县志》卷十《艺文志》中,收录主纂者、县令萧麟趾的《慧花岩品泉论》,其中有品茶慧花岩的一段描写:
因就泉设茶具,依活水法烹之,松风既清,蟹眼旋起,取阳羡春芽,浮碧碗 中,味果带甘,而清冽更胜。
萧县令品茶,茶取阳羡,器用盖碗,虽然也很讲究,但毕竟不是工夫茶。从上面引用过的《潮嘉风月》看,要到乾隆嘉庆之交,工夫茶的品饮程式才在潮州出现。光绪十年(1884)稍前,江都张心泰来粤,有《粤游小记》,其中写到:
潮郡尤尚工夫茶,有大焙、小焙、小种、名种、奇种、乌龙等名色,大抵 色香味三者兼全。以鼎臣制胡桃大之宜兴壶,若深制寸许之杯,用榄核炭煎汤 ,乍沸泡如蟹眼时,以之瀹名(草头名),味尤香美。甚有酷嗜破产者。
是则光绪时品饮工夫茶在潮汕已经开始成为习尚。
潮州工夫茶(五)
从这一时期开始,潮汕民间海外贸易日益活跃。到汕头开埠后,茶叶成为大宗贸易项目之一。光绪十一年到十五年(1885-1890),由汕头海关出口的茶叶,每年接近1万司马担,是销往国外价值额最高的货物。这些茶叶除了小部分潮汕自产的之外,多数是由商人们从武夷、安溪采办的。清末经营茶业并在武夷拥有茶园和茶店的潮州商人,有汕头李湖山、潮州杨瑶珍等。一直到抗战前,仍有很多潮汕商人在福建和台湾经营茶业。连横《台湾通史》就说:
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途日广。自是以来,茶业大兴 ,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 溪人,春至夏返。
民国十八年(1929)修《建瓯县志》卷二十五《实业》“乌龙茶”条也记载:
近今广潮帮来采办者,不下数十号。市场在城内及东区之东峰屯、南区 之南雅口。出产倍于水仙,年以数万箱计(箱有大斗及二五箱之别,二五箱 以三十斤为量,大斗倍之)。
潮商采办的茶叶,大多销往香港海外,也有部分在潮汕本地销售。有人统计,前揭阳县解放前平均每月销售茶叶万余斤,基本上都是建茶。茶商的经营活动无疑推动了工夫茶品饮的普及和潮汕工夫茶俗的形成。
乾嘉以来,潮汕人经商蔚为风气,海内外各大埠头,都有潮汕人的足迹。潮汕人经营的铺户,一般都备有工夫茶待客,以广结人缘。几多南来北往客,便因此而见识了工夫茶。梁实秋先生在一篇回忆潮汕籍著名学者黄际遇先生的文字中写道:
我们在青岛的朋友,在酒中八仙之称,先生实其中佼佼者。三十斤的花 雕一坛,一夕罄尽,往往尚人余兴。随先生到其熟悉之潮州帮的贸易商号, 排闼而入,直趋后厅,可以一榻横陈,吞烟吐雾,有佼童兮,伺候茶水,小 壶小盏,真正的工夫茶。
梁先生殆因此有这样的印象:
潮汕一带的人没有不讲究喝茶的,我们享用的起码是“大红袍”、“水 仙”之类。
潮州商人的经营活动,使工夫茶艺扩散到更加广阔的地域。而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也因此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
大抵一种日常生活行为的艺术化,免不了要经历一个总结和润色的过程。从陆羽《茶经》开始,历代文士骚人留下大量的茶书、茶文和茶诗,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茶艺的灿烂和中国茶道的精博。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文化人的润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上面已经介绍过,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的茶俗形成以后,有不少地方志书、文人笔记对它进行描述和总结,并名之曰“工夫茶”。大概是由于写作体例的限制,这些描述和总结十分简略而不成系统。
第一个系统地对工夫茶俗进行总结和润色,并能够发其精蕴的,是潮籍学者翁辉东。他有油印本《潮州茶经——工夫茶》行世,据作者自序,写作时间是1957年。作者系统地记述的潮汕工夫茶的用茶,取水,掌火,茶具和烹治程式。基本内容如下:1.用茶,“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品种则为奇各、铁观音。”2.取水,“山水为一,江水为中,井水其下”,对烹茶用水的讲究,只沿用《茶经》的说法。3.掌火,明代茶书已有“活火”的说法,潮人煎茶,选用炭火则更加讲究。4.罗列潮人常用茶具,对茶壶、盖瓯、茶杯的介绍最详细,其他如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砂铫、羽扇等等,也述其形制用法。5.翁氏认为,“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所以对工夫茶的烹治程式,分治器、纳茶、候汤、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八事详加说明。这篇文章将潮州工夫茶俗最基本的特色概括了。
此后40年,又出现不少介绍潮州工夫茶的著作。伍羽的《说潮汕工夫茶》在香港《文汇报》刊登,马风的《功夫茶》收入《潮汕文化丛谈》在新加坡出版,使潮汕工夫茶名扬海外。张华云的《潮汕工夫茶道》,陈香白的《潮汕工夫茶与儒家思想》,努力发掘潮州工夫茶的文化精神。曾楚楠的《潮汕工夫茶刍议》,黄光武的《工夫茶与工夫茶道》,更注重对潮汕工夫茶历史的探讨。
几十年来,潮汕工夫茶俗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器具到烹治程式都删繁就简,不再是旧日状貌。文人的总结和润色,并不能对这种生活习俗有规范和提高的作用。但是,这些总结和润色,却使得潮汕的茶俗遐迩闻名,以至一提起工夫茶,总要举潮汕茶俗为例,对孟臣罐、若深瓯,对“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津津乐道。
先是经商业的推动,后又加文人的润色,“潮汕工夫茶”终于成为流行于闽南粤东一带的、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的品茶习俗的代表。
工夫茶的故事
枫溪井洲寮,从前有个师傅姓吴,他做的潮州功夫茶冲罐最好,罐底都钤着“孟臣”两字,所以大家都叫他“吴孟臣”。其实,真正的孟臣姓惠,是明朝江苏宜兴一个做壶名师。吴师傅仿做的孟臣冲罐,款式好看,釉面红润光滑,冲茶时,出水顺畅,藏不住半点茶水,用它泡的茶特别香。
吴孟臣有个怪癣。他的冲罐,向来一不多做,二不多卖。每天只卖一只,赚一个龙银。有一次他不在家,老婆见买主出了好价钱,一下子就要卖20只。吴孟臣回来见了这情形,便把那些冲罐摔了,只留下一只卖给那客人。
客人走后,老婆望着一堆破陶片大哭说:“到手的龙银不要,跟着你要穷一辈子呀!”吴孟臣生气地说: “你晓得什么!一天卖20只,不用三天就要关铺门。”老婆还是哭,他心软了就说了实话:“告诉你吧,近来每卖出—只冲罐,我就把另一只沉到井底。现在,井底已有几十只了。”老婆破涕为笑,要动手打捞。他说: “现在不捞,泡在井里的罐子越久越好看越耐用,也就越值钱了,要捞就等我死后吧。”老婆明白了,这是他要留给妻儿将来做遗产的。
潮汕功夫茶有哪些轶闻趣事
“好茶———哙烧”
从前有一开茶店者,为了招引顾客,特地在柜台上摆一套工夫茶具,经常泡茶,旨在让顾客先品尝后再购买茶叶。有一年冬天,寒气逼人,有一路人,文士模样,衣衫单薄,全身冻得发抖。
他踱到柜台面前,端起一杯茶一饮而尽。卖茶者冲茶又再冲茶。路人一连喝了数杯。卖茶者喜形于色,以为是阔气的顾客。便问:“先生,此茶如何?”答曰:“好!好茶。”又问:“先生,好在哪里?”又答:“哙烧!”
“救命茶”
昔时有个叫阿福的小孩,就读于某私塾。他的继母为了除去不是亲生的儿子,便想出一条妙计:每日三餐,都用大量猪油炒香饭给阿福吃。因长期食肥腻东西,不久阿福便出现了严重的消化不良症,且面色日见黄瘦。
阿福的异常变化被塾师发现了,当问知情况后,塾师便心中明白,但不露声色。塾师有个铁定的生活习惯:饭后必冲工夫茶。他于是吩咐阿福,在每天上、下午的上课前,先到老师房中喝几杯浓浓的工夫茶,并告诉他此事一定要保密,不能让继母知道。
工夫茶消腻除积的功效在阿福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奇迹出现了,阿福不仅渐渐恢复了健康,而且精神越来越好,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这样,工夫茶便成了阿福的“救命茶”。
“煮茶”
从前,工夫茶在潮汕民间还未普及。有一回,一个男人在路上遇到一个朋友,便邀其到家中喝工夫茶。他顺路买了一包好茶叶回家,叫妻子去“煮茶”来食。妻子是从外地嫁来的,不懂得潮汕人怎样食茶,而误将把茶叶像烹制针菜一样煮熟了端盘拿出来。
那男人一见大怒,动手就打了他老婆二下。他老婆感到委屈,便跟他吵闹起来。吵闹声惊动了邻里,一个老太婆过来解劝,问明原委后,便顺手抓了一把煮熟的茶叶放入口里,咀嚼了几下后说:“你倒是该打,这种茶叶不放点盐和油,怎么能吃得下呢?”风波就此平息了。
“寒夜客来茶当酒”
相传很久以前,住在潮州某乡下的一位穷秀才,有一年严寒夜里来了一位在京城做官的同窗好友。四壁潇然的穷秀才虽然没有酒菜可宴请这位远方来的好友,但为了能冲出最好的工夫茶,让好友好好品尝,穷秀才不惜冒着冬夜里冷凛的寒风,光着脚徒步几里路,来到韩江边打着冬天里清澈的韩江水,回家冲工夫茶款待这位好友。
他们品茶当歌,京城的好友被穷秀才的`真诚感动了!天亮时急着赶路的好友给他留下了“寒夜客来茶当酒” 的绝句。后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绝句便世代流传下来。
“成败皆嗜茶”
从前,有个人嗜工夫茶成癖,不务正业,最后导致家道中落,沦为乞丐。但即便以行乞为生,仍戒不了茶瘾。有一天,他路过一茶铺,见老板正在冲工夫茶,便上前乞一杯喝。
老板用疑惑的眼光打量着他,暗想:你这乞丐也喜欢喝茶吗?但过门是客,于是就递给他一杯茶。等他饮后,老板故意问道:“此茶属何品种?味道如何?”他随口说出茶种和产地,而且凭口感指出此茶在制作上的缺失处。
最后说:“这样的好茶,用井水冲泡,实是美中不足!”一席话,便让老板刮目相看,并立即请他进店细叙,最后诚心诚意地邀他合股拓展茶行。他露出无可奈何的神色说:“我如有钱合股,今天就不用乞讨了。”老板说:“不怕,我的股分给你一半,你就凭一技之长来入股啊。”合股后的茶行,由于他尽心尽力,生意果然兴旺,财源广进。
但老板逐月发给他的红利,始终只够他一人吃穿。他虽心存疑惑,却也不想多问,因为他自知原本就是一无所有的。三年后,他回家探亲,未入家门,便惊得目瞪口呆:破旧的房屋焕然一新,而且扩大了好几倍。询问家人,方知是老板将其股分所得红利,逐年拨至他老家。家里便是用这些钱来重修旧房屋的。这下,他终于明白了老板的用心良苦。
“隔壁戽菜羹”
从前,潮汕农村聚友冲饮工夫茶之风尚未普及。某村有甲乙两个农户,家住一墙之隔,因有仇隙,互不往来,但又互不服气。有一夜,甲家请亲友饮工夫茶,“请哇,食哇,勿客气呀!”的叫嚷声和杯盘的碰击声,不时传到隔墙,夜半方休。
乙家男子疑惑不解地对妻子说:“隔壁这家人并不比俺富,为什么有那么多酒菜请人?”他老婆说:“可能只是‘戽食’(乱搞吃)菜羹而已。”当夜两人商定,明晚也请朋友来“戽食”菜羹,再加上蕃薯,一定要超过隔壁。
次日晚上,乙家请来的客人一下就把蕃薯菜羹吃得精光走了,而隔壁的杯盘碰撞声仍不绝于耳,至深夜才停。乙妻天亮对村里人说:“隔壁戽菜羹真有办法!” 后来,潮汕各地便有一句“隔壁戽菜羹”的俗语流传,用以嘲笑那些不了解对方情况而盲目跟着做却出了丑的人。
“好茶败家”
有个乞丐到一门大户人家乞讨时,不要钱,也不要米,只恳求给一杯好茶。主人是个品茶高手,就叫人送一杯好茶到门口。乞丐喝后说:“这不过是很平常的茶罢了。”主人听了大惊,立刻吩咐妻子冲了一杯最好的茶,命人送了出去。
乞丐饮后评论说:“这是相当好的,不过仍只能算第二等。”并问这茶是不是某姓的娘子泡的。主人听了更惊,就亲自到门前见他,盘问之下,才知道这乞丐原是富豪,因爱好品上等岩茶(旧时最上等的茶叶,一斤卖到一百多两银子)而致家道中落,现在沦为乞丐,身上仍带着一个古老的茶壶。
他离散的老婆,正好是现在这家主人续娶的妻子。主人震惊之余,只好呆望着这个乞丐飘然远去……
潮汕功夫茶历史
潮汕功夫茶起源于广东省汕头市和汕尾市周边地区。据传,潮汕功夫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为了向皇室献上茶叶,潮汕茶商们开始采用“功夫”的方式制作茶叶。在这种制茶方式中,茶叶需要反复揉捻和烘烤,以使其形状更紧实,口感更醇厚。同时,也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等多个因素。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潮汕茶商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茶技艺和茶道文化。今天,潮汕功夫茶已经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深受广大茶友的喜爱。其特点是口感醇厚、香气浓郁,茶汤颜色黄绿清澈,富有活力和生命力。同时,潮汕功夫茶还有很多变种,如岩茶、砖茶、黑茶等,每一种茶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文化背景。
潮州功夫茶的历史
潮州功夫茶源于广东潮州市,历史悠久。据传,在清朝咸丰年间,当时的潮州知县李经国喝到了用红枣、桂圆等配以茶叶煮熬的一种茶饮,深受喜欢,认为其带有清香、滋味浓郁,于是在官府设立了茶楼,将其推广出去。自此,潮州的功夫茶开始传承流传。在民国时期,潮州功夫茶的小吃逐渐形成,如小食牛肉干、泡椒小鱼等。此外,潮州功夫茶还保留了粤西港式茶文化的特点,如温润爽口的花茶和肉桂茶。今天,潮州功夫茶已成为广东茶文化中的重要一环,被誉为“广府功夫茶”的姊妹品种,享有盛誉。
什么叫功夫茶?来历是什么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
功夫茶来历:
明末清初福建闽南的一些明代遗臣不服清廷统治,入武夷山为僧,种茶、制茶、品茶、销茶。清代才子、浙江钱塘文人袁枚于雍正四年到武夷赏茶,记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此法与俞蛟所记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为讲究,程序更为繁复而已。
俞蛟出生于乾隆十六年,明显比袁枚游武夷山迟了25年,其文章问世肯定更迟了,说明武夷茶品饮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雏形。且武夷山由于是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当时制茶者又多为闽南人,因此对“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为茶叶,后者为冲泡技巧。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
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文化功夫茶的来历
潮汕文化功夫茶是一种传统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潮汕地区。据传潮汕地区在清朝末期兴起了一种特殊的茶道文化,当时广东各地茶商在经营茶叶时,发现潮汕地区的买家很喜欢用马桶盖等茶具进行饮茶,他们为迎合潮汕地区茶客的口味,便将这一文化传承下来,逐渐演变成了潮汕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功夫茶”是指手工制作的茶,需要进行多次冲泡来达到最佳的口感。在潮汕地区饮茶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特殊的茶具和手法,将茶叶冲泡多次,每次时间不同,最后倒出的茶水口感浓郁,香气四溢。同时,茶具的选择也是讲究的,通常使用带有红色或金色边框的陶瓷茶具和金属茶具,以突显其豪华和特殊性。潮汕功夫茶文化也是一种社交活动,茶友们坐在一起品茶,交流工作、娱乐和生活经验。因此,在潮汕文化中,茶已经成为了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功夫茶的历史和由来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相传古代潮汕、福建一带最为盛行。功夫茶最早称为工夫,是指一种泡茶的手法。传统的潮州功夫茶一般只用三个杯子,第一杯茶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表示尊敬。功夫茶冲泡时,第一泡先洗茶,然后冲水,最后斟茶时,保证每个杯中的茶汤均匀。功夫茶起源于宋代,相传古代潮汕、福建一带最为盛行。功夫茶最早称为工夫,是指一种泡茶的手法。传统的潮州功夫茶一般只用三个杯子,第一杯茶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表示尊敬。功夫茶冲泡时,第一泡先洗茶,然后冲水,最后斟茶时,保证每个杯中的茶汤均匀。功夫茶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文化,起源于明朝时期。当时,它是由宫廷先贤创建的,主要是供给皇宫内的贵族和官员饮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茶逐渐成为了广大群众茶文化的代表,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夫茶的历史悠久,起初是作为一种泡茶的方式而存在,因为当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并不像现在这样快,所以泡茶的时间可以比较长,功夫茶就是应运而生。在茶艺方面,功夫茶注重泡茶的技巧和仪式,要求泡茶师必须熟练掌握泡茶的各个步骤和方法,泡出的茶水才能达到最佳的口感和香气。功夫茶的泡制茶具以紫砂壶为主,因为紫砂壶泡出的茶水味道比其他材质的壶更为浓郁,其次是白瓷茶具,因为白瓷茶具轻薄透亮,具有极高的保温性等优点,并且由于没有任何颜色和花纹的装饰,能更好地体现茶水的清香和透明度。如今,功夫茶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受欢迎的茶文化之一,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中国的茶道和茶文化的精髓。
功夫茶的由来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福建大部分地区和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如今更成为中国茶艺的代表。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工夫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茶经》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陆羽自然没有加以论列,自来水不宜于煮茶,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不
过像香港地方,一声制水,万众惶然,“自来”尚不可求,不用自来水又用什么呢?
《茶经》又说:“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无味。”这就已讲究得微乎其微了。至于水还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别,这些都是属于讲究的范围的,不过这些讲究实际上也很难做到,像《红楼梦》中的妙玉用鬼脸青藏着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有此闲情逸致,我辈岂有如是工夫哉。煮茶要诀,“水常先求,火亦不后”。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势生猛之谓也。潮汕人煮茶用的叫做“绞积炭”,“绞积”是一种很坚硕的树木,烧成炭后,绝无烟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是最上乘的燃料。还有用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更是特别。品工夫茶是闽南地区、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闽南人、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喝工夫茶多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岭头单丛、白叶单丛和凤凰单丛。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岭头单丛,白叶单丛均产自潮州市饶平县岭头村,茶汤鲜黄明亮,呈金黄色,蜜色油润,蜜香极好,茶水甘甜滋润,回甘持久等特点,素有白叶仙子之美誉,曾是外交部及钓鱼台国宾馆招待外宾专用茶;是潮汕工夫茶最具特色的代表。凤凰单丛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其可分为桂花、茉莉、蜂蜜等风味,是继岭头单丛茶之后又一潮汕工夫茶代表之一。
乌龙茶的简述 绿茶和乌龙茶是由同一种茶树所生产出来的。最大的差别在于有没有经过发酵这个过程。因为茶叶中的儿茶素会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而相互结合,致使茶的颜色变深,但因此茶的涩味也会减少。这种儿茶素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成分就是乌龙茶的多酚类。多酚类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儿茶素,都能够影响各种酵素在我们体内的活性化。茶叶中所含有的儿茶素大约有一半会转化为乌龙茶的多酚类。因此,在儿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和乌龙茶多酚类的双重作用之下,乌龙茶就显现出绿茶所没有的各种功效了。 虽然西方一直对“茶的减肥功效”持怀疑态度,但中国医学研究者日前声明,乌龙茶确实有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妙效。本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获奖人郭锡熔认为,乌龙茶含有较多的茶多酶,会有效减少皮下脂肪。 乌龙茶名字的由来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其最负盛名的要数福建和广东二地产的。其中福建的“武夷岩茶”屈指可数。乌龙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些传奇的色彩,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载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 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遂之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 乌龙茶的制法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 形成乌龙茶的优异品质,首先是选择优良品种茶树鲜叶作原料,严格掌握采摘标准;其次是极其精细的制作工艺。乌龙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为“跳动做青”、“摇动做青”、“做手做青”三个亚类。商业上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亚类。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是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现在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 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 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 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 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 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 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 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 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 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 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 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 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 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 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 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 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 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 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 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 ,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 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 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 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 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 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 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 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 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 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功夫茶历史文化及起源
功夫茶历史文化及起源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福建大部分地区和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如今更成为中国茶艺的代表。下面就来和我一起看看功夫茶历史文化及起源吧。
有专家提出,中国功夫茶或起源于宋代,这个观点比较新颖,但是缺乏典籍考证依据。茶文化历史沿革,很多历史片段在今日看来固然清晰可辨,而在相对历史时期,许多记忆激发是经过几十年即半年传承、流传和推广,其间优胜劣汰,去粗取精,发展历程应当十分缓慢和渐变。从历史脉络来看,除去元代对汉文化传承推广显有阻滞之外,宋代茶道文化必然于明代有一个衔接和传承过程,就这个意义上讲,明代初期就已经显然兴盛之功夫茶,应当在南宋有所萌芽或直接经历过初期发展。因此,弥补断代,衔接历史,读了这篇文章应该有所裨益。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 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 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 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 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