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潮汕功夫茶,当地特色饮品
- 2、潮汕工夫茶历史
- 3、介绍潮州工夫茶
- 4、潮汕功夫茶介绍文本
- 5、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
- 6、潮汕功夫茶历史
- 7、潮汕功夫茶书面化介绍
- 8、潮汕功夫茶的简介
- 9、潮汕 工夫茶的全部资料
潮汕功夫茶,当地特色饮品
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茶文化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道,潮汕茶道就是潮州功夫茶。南方沿海一带的地区都是十分喜欢喝茶的,无论是福建还是广东爱茶的人更是许多的,潮汕工夫茶你了解吗?
那么,本期饮茶文化带你了解一下潮汕功夫茶。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功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潮汕工夫茶历史
潮汕工夫茶是一种传统的福建省崇安(今属泉州市)、南安(今属南安市)、安溪(今属泉州市)地区的茶叶制作工艺。潮汕地区早在唐朝时期就开始了茶叶的生产和消费。明朝时期,潮汕地区被封为“茶王国”,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潮汕工夫茶最初是由潮州人发扬光大的,起源于清初乾隆年间。当时,潮州客家人爱喝茶,他们发现了这种茶叶制作工艺,并将其传承下来。后来,这种工夫茶逐渐在潮汕地区流行起来,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传统饮品。潮汕工夫茶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饮用方法。首先,将茶叶放入高温中火的留锅中翻炒,用热水一冲,冲去茶叶表面的残渣,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具中,用沸水冲泡而成。潮汕工夫茶饮用时可以加入其他的调味品,如牛奶、蛋花等,口感香甜,回味醇厚。潮汕工夫茶已经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誉为“东方的美式咖啡”。在潮汕地区,人们喜欢在茶馆里品尝工夫茶,这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介绍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又称潮汕牛奶茶,是广东潮州地区传统的一种茶饮。它是以红茶、淡奶、红糖等为主要原料制成,口感浓郁香滑,是广东地区非常受欢迎的茶饮。潮州工夫茶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首先需要选用优质的红茶,然后加入适量的淡奶和红糖,经过搅拌后即可饮用。在潮汕地区,制作工夫茶通常使用手提式的茶杯,配上瓷茶壶、茶筅和木棒来搅拌茶水,循序渐进地慢慢__奶液和红茶。潮州工夫茶的特点是口感浓郁香滑,茶香和奶香相互融合,入口即化,回味悠长。同时,由于加入了红糖,使得茶饮更加甜美可口,是广东地区不少茶饮爱好者喜欢的一种茶饮。总之,潮州工夫茶是广东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茶饮之一,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在广东地区享有很高的人气和口碑。
潮汕功夫茶介绍文本
潮汕功夫茶,是中国广东省汕头市的一种茶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潮汕功夫茶起源于19世纪末,是广东潮汕地区带有手工制作特色的红茶。由于潮汕地区的特殊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人文历史,潮汕功夫茶具有醇厚的口感、独特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潮汕功夫茶与广东粤剧、潮州音乐、文化剪纸、刺绣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潮汕功夫茶的最大特点是“种、制、炒、烘、泡”,每种工序都十分讲究。首先,茶叶选择要“品、质、量、色、形”俱佳;其次,制茶要精益求精,取得香气浓郁、滋味醇和、形态优美的茶叶;炒茶是将茶叶经过适当的温度、时间和强度,使茶叶均匀受热,达到焙紫的烘焙程度;烘茶是将炒好的茶叶干燥并去除水分,剩下的色泽变浅并且形状固定;泡茶则需要借助泡茶工具,使用热水泡出茶汤,品尝其醇正、口感细腻、回味悠长。潮汕功夫茶不仅被当地人广泛饮用,而且逐渐被推广到全国,并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汕头市也成为了潮汕功夫茶的重要产区和文化基地,拥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和茶品种类。
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
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
茶是一种文化,饮茶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每个地方的茶风和文风是相同的,那么你知道潮汕功夫茶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吧。
潮汕功夫茶也称为潮州工夫茶,起源于明代,不仅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汉族饮茶习俗,也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在当地十分普遍,不分雅俗,均以茶会友。
特点
潮汕功夫茶,最大的特点是: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及以茶寄情。泡饮潮汕功夫茶,一般选用半发酵的乌龙茶、铁观音等,相对来说,潮汕功夫茶,更讲究的是茶具器皿。
茶具
潮汕功夫茶,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必须精细、小巧,质量上乘,如若一套工艺品,这是体现潮州功夫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潮汕功夫茶的茶壶,多选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茶壶宜小,茶杯也宜小宜浅。
烹法
潮汕功夫茶之功夫,在于茶的烹法。具备好的茶具、茶叶,没有进行恰当的烹法,等于全功尽废。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步骤分别为: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通称“十法”。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也可以分述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品饮
潮汕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需要小杯小杯地品味,意在品味茶的香味,以茶叙情。此外,潮州工夫茶最讲究的是品茶的礼节,泡好茶之后,主客会先请长者、贵宾先尝,闻茶之香,细尝茶味。潮汕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是中国传统的“茶道”礼仪。
以上是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相关内容介绍,朋友相聚,知己相逢,不妨一同品一品潮汕功夫茶,说不定能品味出另一番味道哦。
;
潮汕功夫茶历史
潮汕功夫茶起源于广东省汕头市和汕尾市周边地区。据传,潮汕功夫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为了向皇室献上茶叶,潮汕茶商们开始采用“功夫”的方式制作茶叶。在这种制茶方式中,茶叶需要反复揉捻和烘烤,以使其形状更紧实,口感更醇厚。同时,也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等多个因素。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潮汕茶商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茶技艺和茶道文化。今天,潮汕功夫茶已经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深受广大茶友的喜爱。其特点是口感醇厚、香气浓郁,茶汤颜色黄绿清澈,富有活力和生命力。同时,潮汕功夫茶还有很多变种,如岩茶、砖茶、黑茶等,每一种茶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文化背景。
潮汕功夫茶书面化介绍
潮汕功夫茶,是粤菜餐饮文化中的一种茶文化,是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等地方所特有的一种道地传统茶文化。它与粤菜餐饮相辅相成,是粤菜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功夫茶以制作精细、沏泡精湛著称,闻香、品味、饮用方式、茶具等方面也很独特。潮汕功夫茶具有独特的沏泡方式,用具有特殊形状的功夫茶壶及茶杯进行沏茶,将开水冲入茶壶后,须将壶盖予以盖严,然后将热水不断注入壶外,以保持壶内热度。泡好的茶水清香浓郁,皆源自优质茶叶,口感绵软爽滑,具有回甜感。同时,潮汕功夫茶的用茶品种众多,以铁观音、水仙、龙井、岩茶等名茶为首选。潮汕功夫茶文化除了品味,还注重茶道文化的享受。在饮茶时,人们要寻找一个幽雅的环境,慢慢的品尝茶的香味。茶具和饮茶器皿在陶瓷、竹木、石峰、紫砂等材质上的应用十分常见,茶杯和茶壶的造型,也讲究工艺和审美,使茶品受到了更多的欣赏。总之,潮汕功夫茶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沏茶技术及文化,每一杯茶都传承着数百年的传统,时至今日,仍然吸引着国内外众多茶友的关注。
潮汕功夫茶的简介
潮汕功夫茶,又称“潮汕国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饮茶文化,以“敬茶、品茶”为核心,讲究饮茶礼仪和品味,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潮汕功夫茶与其他地方的饮茶方式不同,它强调将水温控制在80℃-90℃之间,以泡出适合口味的茶汤。同时,潮汕功夫茶注重茶具的使用,如陶瓷茶具、实木茶盘、紫砂茶壶等,以及茶艺表演,如“倒茶”、“晃壶”、“抖茶”等。潮汕功夫茶品种繁多,包括铁观音、大红袍、水仙、白牡丹等多种名茶,其中以白牡丹最为著名,是潮汕地区的特色茶品之一。该茶清香爽口,滋味鲜美,色泽金黄,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压等保健功效。潮汕功夫茶在广东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也逐渐走出国门,在海外华人社区得到广泛传播和喜爱。
潮汕 工夫茶的全部资料
分类: 人文学科
问题描述:
麻烦大家帮我找 关于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资料~这是我要写 论文的材料~拜托大家帮我下~!
麻烦大家帮我找 关于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资料~这是我要写 论文的材料~拜托大家帮我下~!
解析:
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饮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种。张华云先生曾作《潮汕工夫茶歌》一首云:
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洁。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围细末, 首冲去浮沫。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一、茶叶、凤凰单丛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喝茶了。《诗经》中已提到采茶。两汉之后,饮茶风大盛,但 *** 还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陆羽著《茶经》,集中了喝茶的理论,开一代喝茶之风,自己也成为茶神。《潮嘉风月记》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可见,到了清代,潮汕工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经同现代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投闽茶于壶内冲之”,指的是福建产的铁观音。其实,潮州的凤凰山也产名茶,称为“凤凰单丛”,可惜文中一字未提。据《潮州府志》载:“粤素不产茶,所给皆闽产。近饶平之百花山、凤凰山多有植之者。百花山又名待诏山,故称待诏茶,品亦不恶。大埔则大麻、阴那等山皆产茶,亦尚可饮。其余土茶皆苦而不香。”由此可见,凤凰茶至迟在清代已开始在潮州种植了。
在潮汕所产的茶叶中,凤凰茶素以其气味清香、耐冲耐泡,并独具各种自然花香味而闻名于世。这首先与凤凰山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凤凰山位于潮州东北面,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之结合部,属北回归线近侧。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群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多个,其中有粤东第一高峰凤凰乌髻和第二高峰乌岽顶,而名茶多产于高峰云雾之上。其次,凤凰茶有一种独具一格的制作方法。该处制茶,分“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烘焙”五个程序进行,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操作方法。
凤凰茶的品种、香型颇多,品质亦因季节而异,其中以“凤凰单丛”为最佳品。“凤凰单丛”指那些经过多年品试、被鉴定为有各种不同自然花香的优质茶树,在制作过程分别进行单株采摘、单株初制、单株烘干的特级名茶。它的制作特别讲究,一定要在春季晴朗而凉爽的日子里于午后1━4时这段时间采摘,且采摘后一定要分株堆放在阴凉处,然后才初制加工。如果在雨天、晨雾或午荫的天气采摘,就制作不出单丛茶的香韵来。在凤凰单丛中,尤以凤凰山乌岽顶单丛茶的品质最优,向来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绝”之称。冲泡时在几步之外便能闻其香味,饮之回味无穷。
二、茶 具
饮茶之风,全国皆有,何以潮汕工夫茶能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工夫”二字。工夫茶最讲究的是:“茶具”与“冲法”。“工夫茶”的茶具,需要成套,计十来种:
茶壶,潮州方言叫做“冲罐”,也有叫“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罐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栗子形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浑厚的缘故。壶的色泽也很多,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柚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此外,还讲究“三山齐”,即壶嘴、壶口和壶把要在一条平线上,这是品评茶壶好坏的最重要标准。检验办法是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茶杯,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则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
茶洗,形大如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以浸冲罐;另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经泡过的茶。
茶杯、茶盘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但不管什么式样,重要的是宽、平、浅、白。盘面宽,以便客人多时,可以多放几个杯;盘底平,不会使茶杯不稳摇晃;边浅色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茶垫,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各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面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它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之所以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是为了保证不生异味。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
水瓶与水钵是用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属上乘之品。水钵用来贮水以备烹茶之用,大小约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两条金鱼在钵底,当人们舀水时,搅动了水,这金鱼好像也随着游动似的,十分有趣。但是这东西现在已经少见了,一般多是素瓷青花,放置在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才郑重其事地揭盖舀水。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十分好看,形式各异。特点都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除此之外,还要“砂铫”,以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为“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就会掀动,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声响。
不过,现在的人对工夫茶具已经没有那么考究了。再不像过去一定要用优质木炭或者榄核炭和泥炉来烧水。
三、冲泡程式
工夫茶之冲法,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序。按过程,是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炉、洁器、候水、淋杯六个动作。“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铫中的水飕飕作响一阵子之后,声音突然变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然后,开始纳茶:打开茶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将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壶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需适量,每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就足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且好茶叶多是嫩芽卷,如果用开水泡过之后舒展开来,就变得很大,连水也冲不进去。但太少则泡不出味道来。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沸;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这个时候,正好提铫冲茶。揭开茶壶盖,将滚汤沿壶口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否则谓之冲破“茶胆”,使茶味苦涩。冲时提壶要高。谓“高冲低酾”。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而茶素中的单宁则来不及挥发,这茶就没什么苦涩了。冲水一定要满,使茶叶浮起,然后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好壶盖,再以开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迫使茶香迅速挥发;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干,即是茶热;三是冲去壶外茶沫。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目的是使杯子也热,不要让热腾腾的茶冲在冷冰冰的杯子上,影响香味。
酾茶有四字诀:低、快、匀、尽。酾茶切不可高,高慢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不尊敬;“快”,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热度;“匀”,是保持各个茶盅均匀承茶,这叫做“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不可酾了一杯才酾另一杯,只有这样,才能使几杯茶的颜色均匀,以示对座中客人一样尊重;“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才不会苦涩。
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如果盘中有三个盅,那么先拿哪一盅也大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在两旁茶盅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间一盅,不但会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座其他人的不尊重。同时,你喝了一盅之后,一般还要让在座的人每人喝过一盅,才喝第二轮。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