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红梅赞》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 2、刀郎绣红旗歌曲
- 3、谁能详细介绍一下《红梅赞》歌曲的时代背景?谢谢!
- 4、红梅赞选自哪个歌剧
- 5、红梅赞原唱
- 6、《红梅赞》歌曲的创作背景
- 7、现代舞剧《红梅赞》赏析
- 8、红梅赞的内容是怎样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什么意思?
- 9、红梅赞的歌曲鉴赏
《红梅赞》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意思是赞美梅花,梅花的不畏严寒,傲雪怒放的坚贞性格;象征着江姐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
《红梅赞》是由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爱国歌曲,为歌剧《江姐》的主题歌。
歌词:
填词:阎肃
谱曲:羊鸣,姜春阳,金砂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
创作背景
1964年, 阎肃为歌剧《江姐》创作主题歌,阎肃写的词是:“行船长江上,哪怕风和浪……”刘亚楼觉得不满意,阎肃于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稿纸,那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志请他写的,原意是写梅花的,取名《红梅赞》。
歌曲《红梅赞》总共八易其稿,修改了二十多次。作曲者之一的羊鸣最先写出一句主题旋律的雏形“红岩上红梅开”,触发金砂的灵感,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甩腔唱法,并融进一些江南滩簧音调,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红梅赞》主题曲。
歌曲《红梅赞》是一首歌谣体的唱段,句式和全曲的结构都比较方整,曲调朴实婉转优美,高低音区变化突出,朴实中又具有高亢坚定的特点,它为七声徵调式 。
红梅赞的创作背景跟历史意义,这两个方面的话,其中的创作背景指的就是讲解这样子的一个人物,因为它本身就是抗战时期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优秀人物,然后这首歌曲的话,就是以它作为背景来进行创作的。
在歌曲里面很多都是不乏对她的一些赞美,然后他在一些设计里面的一些表现,也是有出现在这首歌曲里面的。然后具体的一个历史意义的话,就是这首歌能够歌颂当时一些比较勇敢的人物,然后对后世有一个比较好的激励作用,就是别人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就会去了解这个人。
并且是这首歌也描写了一批奋斗在前线的英勇人物,让我们去学到他们的精神等等,所以这就是红梅赞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的部分内容。
刀郎绣红旗歌曲
刀郎唱的绣红旗是《红梅赞》。
《红梅赞》是一首红色歌曲,是一首由夏末秋初创作的一首红色歌曲,江姐的故事为背景,歌颂了江姐的坚贞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表达了对共产党的崇高的敬意。
歌词: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千分情万分爱,化作金星绣红旗,绣呀绣红旗,平日刀丛不眨眼,今日里心跳分外急。
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新天地,千分情万分爱。化作金星绣红旗,绣呀绣红旗,平日刀丛不眨眼,今日里心跳分外急。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新天地,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新天地。
刀郎简介
刀郎,原名罗林,1971年6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词曲作者、音乐人。
2001年,发行个人首张专辑《大漠情歌》;2003年,发行专辑《西域情歌》;2004年,发行音乐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该专辑获得中国金唱片奖“通俗类专辑奖”;同年,发行音乐专辑《喀什噶尔胡杨》,首批发货量40万张。
2005年,获得音乐风云榜颁奖典礼“年度风云大奖”、华语音乐传媒盛典“最佳男歌手奖”与“年度艺人奖”;2006年,推出专辑《谢谢你》和《披着羊皮的狼》;2011年,推出专辑《刀郎2011-身披彩衣的姑娘》。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红梅赞》歌曲的时代背景?谢谢!
1949年国民党内战全面失败,逃亡台湾,下令处决所有集中营中的共产党.这首歌就是来自那个年代.
一、 《红梅赞》歌曲
歌曲《红梅赞》选自歌剧《江姐》,是贯穿全剧的主题歌,同时也是《江姐》的音乐主题,在剧中数次出现,每次出现都是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刻画的需要加以变化。
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七场歌剧《江姐》上演于1964年,主要故事内容为全国解放前夕,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重庆,中共地下党员江姐(原名江竹筠)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离别重庆,奔赴川北。途中惊悉丈夫牺牲的噩耗,抑制巨大的悲痛,投入对敌斗争。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她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英勇就义。
二、 《红梅赞》主题精神
“梅花”属落叶乔木,素以耐寒立雪、典雅含蓄而闻名,更与松、竹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作者阎肃填词时,深受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的启发,此处很好地借梅花的不畏严寒、傲雪怒放的坚贞性格,比拟江姐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并紧紧抓住“赞”字作为全曲的基本格调,这首歌的歌词寓意深刻,曲调辽阔。《红梅赞》不但刻画了以江姐为代表的共产党员为了崇高的理想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慷慨赴死、从容就义的光辉形象,还生动展现革命斗士先烈们不屈不挠、顽强刚毅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歌颂了红岩群英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
三、 《红梅赞》发扬光大
歌剧《江姐》一经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欢迎,各剧种争相移植,歌剧艺术片、评剧、黄梅戏、越剧等版本都曾风靡一时。值得一提的是,近段时间由同由阎肃编导的大型歌舞剧《红梅赞》版本一经问世,就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我国的艺术工作者一直在尝试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诠释红岩精神,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梅赞》内涵也在伴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延展和深化,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洪岩精神由过去着重强调的“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以“爱国、奋斗、团结、奉献”为主题。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但是在“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歌声中,依然可以感受英雄事迹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那个身形单薄、蓝衫白巾的形象、那“歌颂英雄、歌颂正义、歌颂光明”的《红梅赞》激昂的旋律,依然在将这种感动一代又一代地传承。
附:《红梅赞》创作背景及曲谱特点
1. 作词
词作者阎肃,河北保定人,著名剧作家、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歌剧《江姐》、《党的女儿》、《雪域风云》,京剧《红灯照》、《红岩》、《年年有余》、《红色娘子军》等;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长城长》、《黄河黄》、《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桂林是我家》、《雾里看花》、《云中漫步》、《当你飞行的时候》、《唱脸谱》、《五星邀五环》等;大型歌舞剧《红梅赞》。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
《红梅赞》是著名词作家阎肃的成名之作,为使歌剧《江姐》更真实客观,作者曾怀揣剧本几下四川,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并与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经过两年锤炼,歌剧《江姐》于1964年9月在北京首次公演,观众反响空前热烈。同年10月1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等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江姐》,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之后毛主席还特意在中南海接见了阎肃。
2. 作曲
曲作者有三位羊鸣、姜春阳和金砂,其中的著名作曲家羊鸣现在是一名文职的将军,山东蓬莱人,写有大、小型歌剧十部、歌曲数百首。代表作品有《我飞在祖国的天空》、《红梅赞》、《锈红旗》、《蓝天上的一缕春风》、《国旗在蓝天飘扬》、《飞向太空的歌》、《晨风吹过机场的小道》、《兵哥哥》等。
1962年春天,羊鸣和姜春阳、金砂一起接受了为歌剧《江姐》谱曲的任务,为了能让这部歌剧更富有艺术表现力和震撼力,3个人可以说得上是废寝忘食,其中主题曲《红梅赞》是最费心费力的,总共八易其稿,修改了二十多次。
3. 词曲特点
《红梅赞》是一首歌谣体的唱段,句式和全曲的结构都比较方整,曲调朴实婉转,高低音区变化突出,朴实中又具有高亢坚定的特点。
《红梅赞》为七声徵调式,歌曲中多处使用八度、七度的跳进音程,使得旋律开阔而有气势。歌曲的素材主要借鉴四川“扬琴”和江南“滩簧”的音调,还广泛地吸取了川剧、越剧、四川清音、京剧等诸多地方剧种的音乐语言加以创作,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清醇的乡土气息,又使得曲调朴实优美,深情而又乐观,充分表现了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憧憬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红梅赞选自哪个歌剧
歌曲《红梅赞》选自歌剧《江姐》,由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2009年5月25日,《红梅赞》入选、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2019年6月17日,入选庆祝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创作背景
1964年,阎肃为歌剧《江姐》创作主题歌,阎肃写的词是:“行船长江上,哪怕风和浪……”刘亚楼觉得不满意,阎肃于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稿纸,说:“这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志请我写首歌词,原意是写梅花的,我取名《红梅赞》,你看行吗?”一看,都说好,就这样《红梅赞》成了《江姐》的主题歌。
歌曲《红梅赞》总共八易其稿,修改了二十多次。作曲者之一的羊鸣最先写出一句主题旋律的雏形“红岩上红梅开”,触发金砂的灵感,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甩腔唱法,并融进一些江南滩簧音调,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红梅赞》主题曲。
回忆起《红梅赞》的创作过程,羊鸣说:“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主题歌,我们先后写了八个不同版本,最后一稿出来,都怕不能被传唱,改了二十多遍仍很担心,不知道这样写到底行不行。但定稿不久,空政文工团原驻地——灯市口同福夹道大院里,演员唱、孩子唱,连食堂的大师傅也边和面边唱“红岩上红梅开……”,我们心里就有了底,这首歌肯定能流行!”
歌曲鉴赏
歌曲《红梅赞》是一首歌谣体的唱段,句式和全曲的结构都比较方整,曲调朴实婉转优美,高低音区变化突出,朴实中又具有高亢坚定的特点,它为七声徵调式。
词曲作者通过意象重构,以及乐感歌词、民歌曲调的采用,使《红梅赞》具备了朴实婉转而又高亢坚定的曲调,以及规整洗练的歌词,成就了歌曲的艺术魅力,而这正是《红梅赞》保持恒久生命力的核心原因所在。
词唤曲生,曲伴词行,词曲相谐才能顺利推动一首歌曲的传播。《红梅赞》的词曲作者们精诚合作几易其稿,才创作出这样一首具有深刻的表现力的内核,灵魂充实饱满的歌曲。老一辈者们能从中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找寻已经远去的属于自己的时代;新生代们则能依据歌曲遥想曾经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从中汲取力量开拓更为美好的明天。这种优质歌曲是一种“灵魂的语言,它把内心深处的哀乐情绪流露于声音,在这种流露里它对情感的自然性加以缓和,以此使自己超出了情感的自然烈性,因为它使灵魂认识到当前自己受感情激动的情况。”可以说,黑格尔所说的“使灵魂认识到当前自己受感情激动的情况”既是《红梅赞》成为红色经典的深层原因,也是其作为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红梅赞原唱
歌曲《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曲,因此并没有原唱。
《红梅赞》是由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爱国歌曲,为歌剧《江姐》的主题歌。后曾被王莉、孙滢迎、朱之文、肖战等多人翻唱。该歌曲的版本有2011年6月17日,孙滢迎发行的专辑《我的祖国》版本;2012年4月12日,朱之文发行的专辑《火火的情怀》版本。
词曲作者通过意象重构,以及乐感歌词、民歌曲调的采用,使《红梅赞》具备了朴实婉转而又高亢坚定的曲调,以及规整洗练的歌词,成就了歌曲的艺术魅力,而这正是《红梅赞》保持恒久生命力的核心原因所在。
《红梅赞》的创作背景
1964年,阎肃为歌剧《江姐》创作主题歌,阎肃写的词是:“行船长江上,哪怕风和浪”,但刘亚楼觉得不满意,阎肃于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稿纸,那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志请他写的,原意是写梅花的,取名《红梅赞》。
歌曲《红梅赞》总共八易其稿,修改了二十多次。作曲者之一的羊鸣最先写出一句主题旋律的雏形“红岩上红梅开”,触发金砂的灵感,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甩腔唱法,并融进一些江南滩簧音调,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红梅赞》主题曲。
歌曲《红梅赞》是一首歌谣体的唱段,句式和全曲的结构都比较方整,曲调朴实婉转优美,高低音区变化突出,朴实中又具有高亢坚定的特点,它为七声徵调式。
《红梅赞》歌曲的创作背景
由空政歌舞团创演的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在先后荣获了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届“文华大奖”和代表国家级艺术水准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两项大奖后,又荣获了新设立的“解放军文艺大奖”。这个标致新时期军旅舞剧创作高水平的精品之作,也是部队舞剧、舞蹈创作的新成就。近年来军旅舞蹈艺术的成果可谓硕果满园,它们中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大奖、“文华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年)的剧目;有以香港回归为题,反映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民族抗争史的民族舞剧《虎门魂》;有以妈祖文化为背景,沟通两岸三地及海外华夏子孙亲情,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舞蹈诗《妈祖》;有展现新时期军训生活和士兵情趣的中型舞蹈诗《士兵旋律》;有在国际现代舞比赛获大奖,反映与命运顽强抗争,对生命理想充满希冀的现代舞《和梦一起上岸》;还有诸如在全国舞蹈比赛、中国舞蹈“荷花奖”、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获金奖的反映新时期我军不同层面的军旅生活,表现现代军人丰富内心世界和高尚精神情操,塑造多姿多彩的军人形象的舞蹈《走、跑、跳》、《云上的日子》、《穿越》、《边关沉月》、《无言的战友》、《同行》;有反映新时期军民关系,刻写鱼水情深和讴歌时代新生活的舞蹈《哈达献给解放军》、《酥油飘香》、《顶碗舞》;有反映我军革命历史斗争题材的《天边的红云》、《千层底》等等;并且通过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推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表演人才。正是这种斐然成绩使军旅的舞蹈家们成为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展现高质量精品力作、在专业赛事中摘金揽银的艺术劲旅,成为令人瞩目的亮丽风景线。真是一花引来百花开,姹紫嫣红春满园。春华秋实,在上述累累硕果中饱含的是绿色沃土的滋养,是军事题材舞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品牌优势,更是军旅舞蹈艺术家们不忘人民是母亲、坚持关注时代,积极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官兵和人民群众,高昂时代的主旋律,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艺术创作上求新求异,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梅花香自苦寒来,成果来自于辛勤的耕耘者。以《红梅赞》为范例,它不仅标志着军旅舞蹈创作的独特优势和发展轨迹,也带给人们创作上的思考与启迪。
其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艺术贵在创新,这也正是该剧的成功之处,不循窠臼,大胆探索,采用西方现代舞的编排技法,以时代艺术手段解构发生在昨天的故事,由舞剧长于情感宣泄入手,以人物情感设置舞段,借助现代舞肢体语言情感张力自由奔放的优势,用外来艺术手段,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愫,从而做到“洋为中用”,创作出江姐等一组红岩英烈的艺术群像,从人性情怀向精神境界升华,以期揭示共产党人、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这种合于时代和今天人们的艺术视角与欣赏习惯的审美定位,使其作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作品,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成为演出已达九十六场,中外观众已逾九万二千余人次的一部精品力作。它用艺术实践印证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其二,深入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与生命力之所在。《红梅赞》的编创者,以军旅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塑造红岩英烈的民族魂魄,艺术地宣扬我们民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曾几番赴渣滓洞遗址体验生活,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艺术视角去打造红岩英烈的舞剧形象,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达到由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提升,使其成为站在时代艺术发展的前沿,在人民群众中打下印迹,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和时代特征的作品,而经得住时代与历史的检验。
其三,为追求高品位作品的艺术质量而执著的磨砺精神。一部精品剧目的产生,是要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境界中,在艺术的千锤百炼中铸就,在艰辛而执着的追求中获取。《红梅赞》今天取得的艺术成就就是对这种磨砺精神的见证。在历时四年的创演艺术实践中,该剧进行了六十余次修改加工,大到主体道具,小到在一投足一举手的瞬间舞姿所展现的艺术质感。为了锤炼主题,不断提高演出水平,曾向四百二十余人次的专家和领导征求意见,在演出现场直接向观众征求意见达二三百余人次,就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敢于在艺术上攀岩、敢于超越自我的拼搏向上的团队意识,不仅用艺术征服了观众,也让观众从他们充满艺术激情、技巧娴熟、挥洒自如、表现人物淋漓尽致的舞姿舞风中,看到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高水平的艺术团体的素质和艺术家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境界。它告诉人们,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难的攀登者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现代舞剧《红梅赞》赏析
《红梅赞》由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并且作为歌剧《江姐》的主题曲自1964年问世,在大众中广为传唱,流传至今。这是一首携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与深刻的革命烙印的红色歌曲,集中表现了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面对革命斗争的严峻形势,奋力抗争、追求光明的革命精神。
《红梅赞》这首歌能够超越革命宣传的政治藩篱,穿越时空,拥有广泛的歌众,并在新时代新世纪的音乐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永恒的艺术经典,得益于歌曲自身具有的朴实婉转而又高亢坚定的曲调,以及规整洗练的歌词,而这正是其保持恒久生命力的核心原因所在。
作曲者之一的羊鸣最先写出一句主题旋律的雏形“红岩上红梅开”,触发金砂的灵感,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甩腔唱法,大幅度拉开、压缩、加花、扩充,并融进一些江南滩簧音调,与四川的扬琴音乐相互渗透,刚柔并济,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红梅赞》主题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红梅赞》取材于小说《红岩》,作者截取了小说中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创作背景,从共产党人的艺术形象入手,描写了以江姐(江竹筠)为代表的一批战斗在秘密战线和敌人狱中的共产党员英雄的一生, 是国共两党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生死搏斗的一部分。
在这个光明战胜黑暗的独特战场上, 面对叛徒的无耻出卖和敌人的威逼利诱, 江姐就像是一位通身透明的光明使者, 不畏敌人的严刑拷打, 不怕手指被钉竹签的残酷折磨, 仍然坚贞不屈, 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
1949年11月14日,当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江姐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象征解放的旗帜。
但这时,年仅29岁的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用镪水毁尸灭迹。江姐用铿锵誓言和沸腾热血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生命的辉煌,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
红梅赞的内容是怎样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什么意思?
江城子·红梅赞
——为追念江姐·江雪芹烈士而作。
铁骨铮铮一红梅,傲霜雪,自芳菲。横眉冷对,豺狼与鬼魅。竹签钉进十指内,革命志,万难摧。
铁骨铮铮一红梅,斗严寒,更妩媚。百般折磨,血肉尽横飞。钢铁铸就革命魂,惊天地,泣鬼神。
《红梅赞》的内容: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
新春来,新春来。
《红梅赞》是由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爱国歌曲、歌剧《江姐》的主题歌。表达了江姐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
2009年5月25日,《红梅赞》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
扩展资料: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此剧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形象。
歌剧《江姐》,是根据著名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故事的章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改编搬上歌剧舞台。编剧:阎肃,作曲:羊鸣、姜春阳、金砂。
全剧以四川民歌为蓝本,并吸取了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梅赞
红梅赞的歌曲鉴赏
歌曲《红梅赞》主要描写了以江姐(江竹筠)为代表的一批战斗在秘密战线和敌人狱中的共产党员英雄的一生, 是国共两党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生死搏斗的一部分。 此曲以梅花来表现江姐虽为文弱女性,却有男子的壮志豪情、铁骨铮铮。《红梅赞》用优美动人的旋律,将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荡心灵和壮丽情怀直接浸入亿万听众的心田,激励他们以英雄为榜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而忘我奋斗。 歌曲《红梅赞》是一首歌谣体的唱段,句式和全曲的结构都比较方整,曲调朴实婉转优美,高低音区变化突出,朴实中又具有高亢坚定的特点,它为七声徵调式,歌曲《红梅赞》总共八易其稿,修改了二十多次。作曲者之一的羊鸣最先写出一句主题旋律的雏形“红岩上红梅开”,触发金砂的灵感,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甩腔唱法,大幅度拉开、压缩、加花、扩充,并融进一些江南滩簧音调,与四川的扬琴音乐相互渗透,刚柔并济,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红梅赞》主题曲。 《红梅赞》中多处使用八度、七度的跳进音程,使得旋律开阔而有气势,歌曲的素材主要借鉴四川“扬琴”和江南“滩簧”的音调,还广泛地吸取了川剧、越剧、四川清音、京剧等诸多地方剧种的音乐语言加以创作,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清醇的乡土气息,又使得曲调朴实优美,深情而又乐观,充分表现了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憧憬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作品结合了九种剧种共唱《红梅赞》。融合京、评、梆、昆、越、豫、黄梅戏、四川清音、湖南花鼓戏九剧种的戏曲声画《红梅赞》 ,通过不同曲种、不同唱腔对《红梅赞》的表现,用独特的视角对这部经典红色题材进行了重新演绎,赢得观众赞美之声;其次从歌舞剧上,给观众极大的艺术感染。阎肃同志1964年创作的歌词《红梅赞》确实是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群众的豪情壮志, 以及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所以一经传播,便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笔者当时就读的大学校园里,几乎天天吟唱和听到的,便是这首《红梅赞》。据说,当时连小学生、厨房大师傅们也都能激情高唱。 词唤曲生,曲伴词行,词曲相谐才能顺利推动一首歌曲的传播。《红梅赞》的词曲作者们精诚合作几易其稿,才创作出这样一首具有深刻的表现力的内核,灵魂充实饱满的歌曲。老一辈革命者们能从中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找寻已经远去的属于自己的时代;新生代们则能依据歌曲遥想曾经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从中汲取力量开拓更为美好的明天。 这种优质歌曲是一种“灵魂的语言,它把内心深处的哀乐情绪流露于声音,在这种流露里它对情感的自然性加以缓和,以此使自己超出了情感的自然烈性,因为它使灵魂认识到当前自己受感情激动的情况。”可以说,黑格尔所说的“使灵魂认识到当前自己受感情激动的情况”既是《红梅赞》成为红色经典的深层原因,也是其作为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