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斗茶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 2、斗茶记阅读赏析
- 3、斗茶记一场充满智慧与技艺的茶艺比拼
- 4、《斗茶》讲的是什么?
- 5、茶文化斗茶是由哪个朝代开始的
- 6、最风雅的全民竞技,宋代斗茶
- 7、中国最美最出名的十首茶诗
- 8、古人如何说水?
- 9、清轻甘冽活五个要素的基本含义
- 10、茶被发现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斗茶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斗茶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入,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皆精绝。
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
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褚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
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
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
翻译:
政和二年三月的一天,(我)和两三个友人一起在寄傲斋品评茶叶。我为大家取龙塘的水煮荼并评定茶的高低,以某荼为上品,某茶位列第二。某个福建人,他所携带的茶应该最好,却被排在了第三。然而大体上都属绝妙上乘之品。
(我)曾以为天下的东西有应该得到却得不到的,不应该得到却得到的。富贵而有能力的,有时却不一定能得到,但在贫贱困顿、流离漂泊之中,有时却能在偶然间得到。世人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确实不假啊。
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表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几千里之远送到。而近代欧阳修写《龙茶录》,序中称嘉祜七年,仁宗皇帝在明堂祭杷,行斋戒之礼的晚上,把小团茶分别赐给了枢密院、政事堂二府,每人分得了一小团茶饼。
欧阳修不舍把茶饼碾碎了饮用,至今还珍藏着。这时已是熙宁元年了。我听说茶不管是小团茶还是(压成长方形的)铤荼,总之是贵在其新;煮茶的水不管江水还是井水,总之最重要的是要活水。
不远千里去取水,水的真假固然不清楚,即使就算是真的水,(到了目的地后)已经不再是活水了。从嘉祜七年壬寅到熙宁元年戊申,前后已有七年,更历经了三个皇帝,但所赐的茶还保存着,这哪里还是茶啊?
如今我提着水瓶去龙塘取水,没有几十步路,龙塘的水适合泡茶,古人认为它不逊色于清远峡的水。走海路到(福建)建安,没几天就可以到了,所以每年三月新茶就会送到(惠安这里)了。
犯罪的我,承蒙皇帝宽恕不杀之恩,能够和各位在这里悠闲地谈笑。取龙塘之泉水煮荼品饮,得到一时的闲适,虽然身在乡野,与用数千里之外送来的泉水去煮七年前的陈荼相比,哪个更闲适呢?
斗茶记阅读赏析
《斗茶记》是元曲名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杂剧,反映了明代南方私窑釉陶经济繁荣的历史背景和茶文化、文人雅集等生活场景。该剧通过三场茶歇之间的“斗茶”来展现不同阶层人物间的斗争、矛盾和心理变化。首先,从角色的分析入手,剧中不同阶层、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鲜活地展示了明代社会的多元性。诸如恶劣官员吕太监、嫉妒心重的文人饶聚仙、膜拜他人的小官贾星儿、流落江湖的剑客丁贤,以及落拓书生秦与斗茶场景中的角色,互相激发了自己内在的思考和感悟,为整个剧情增添了动力,使得每个人物的议论、辗转反侧都具备花式辩论的特色。其次,从剧情上看,《斗茶记》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及其社会渊源。剧中茶叶为载体,通过“斗茶”这种形式展示了人物之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态度。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争斗和嫉妒等负面情绪,而这种情绪的爆发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剧中人物围绕着在茶叶这种小物件上的争辩,实际上折射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利益斗争和人际关系。最后,从文学价值上看,《斗茶记》提供了珍贵的文化素材和深刻的思想启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汤显祖通过对茶文化、文人雅集、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描绘,让人们体验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厚重与魅力,从而加强了人们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认识。总之,《斗茶记》作为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中国古代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的文学佳作。通过对其中的人物情节、社会背景和文学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杰出作品。
斗茶记一场充满智慧与技艺的茶艺比拼
斗茶,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茶艺表演,是茶文化的一种精髓,也是一种艺术。斗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唐代。斗茶的目的是通过表演,展示茶艺师的技艺和茶文化的魅力,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喜爱茶文化。
斗茶的操作步骤
斗茶的操作步骤包括选茶、泡茶、斗茶、品茶等环节。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选茶
选茶是斗茶的第一步,选好的茶叶是斗茶成功的关键。选茶时需要选择质量好、色泽绿润、芽叶匀齐的茶叶。同时,茶叶的品种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口味来选择。
泡茶
泡茶是斗茶的第二步,泡好的茶水是斗茶的基础。泡茶时需要掌握好水温、茶量、泡茶时间等要素。一般来说,水温以80℃-90℃为宜,茶量以3克左右为宜,泡茶时间以20-30秒为宜。
斗茶
斗茶是斗茶的核心环节,也是最具观赏性的环节。斗茶时需要将泡好的茶水倒入茶杯中,然后用巧妙的手法将茶水倒入另一个茶杯中,再将茶水倒回原来的茶杯中,如此反复,直到茶水产生泡沫为止。斗茶的手法需要熟练掌握,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品茶
品茶是斗茶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品茶时需要品尝茶水的香气、口感和滋味,同时还需要注意茶水的颜色和透明度。品茶时需要用心品味,慢慢品味,感受茶香,领略茶文化的魅力。
结尾
斗茶是一种充满智慧和技艺的茶艺表演,是茶文化的一种精髓,也是一种艺术。通过斗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喜爱茶文化,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和学习茶文化,发扬茶文化的精髓,让茶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斗茶记,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茶文化的魅力。
《斗茶》讲的是什么?
我感觉就是,通过讲斗茶这个事告诉我们,人不要怕什么诅咒之类的东西,最难克服的是自己.仔仔恨了那么久也是不愿意面对真正的自己
同感同感。。。握爪。。。
莪等了老久老久。。。出来的就这么个东东。。。本来以为仔仔会跟小梨发生点什么事。。。没想到。。。
内容还是看ls的好了。。。
究竟什么叫「斗茶」?斗茶起源于何时何地?有哪些人喜爱斗茶?又都斗些什么名堂?搂主是对以上问题而感兴趣吧!现在且听我细说从头,一一道来。
斗茶之兴当与贡茶有关
斗茶,又称为「茗战」。简单地说,就是品茗比赛,是将对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这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名词。
宋人唐庚《斗茶记》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于是有人以为斗茶起自徽宗时,这种说法稍嫌武断。因为一种风气的形成不是说产生就能产生的,一定有它形成的历史背景。
事实上斗茶的产生,据考证当与贡茶有很大的关系,贡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是正式列为茶政的一个项目,则是从唐代开始。
当时一些权贵为博取帝王的欢心,于是争相献上优质茶品,无不千方百计的竞相搜求各地名茶。既是贡奉天子的东西,好坏优劣当然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试茶叶的好坏,斗茶风气就逐渐盛行起来,据此推论斗茶应始于唐末五代时期,而大盛于宋代。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
北宋大儒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先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可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首诗中把斗茶的原因和比赛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特别是最后两句「胜若登先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把斗赢者的得意神态和斗败者的羞赧之状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斗茶的着迷程度了。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饮茶既为朝廷所提倡,全国产量迅速增加,民间饮茶之风也比唐代更盛,于是斗茶由从制茶者间走入卖茶者当中。宋人刘松年所画的《茗园赌市图》便是描写市井小民斗茶的情形。图中有老人、有妇人、有儿童,也有挑夫、贩夫。斗茶者携有全套的器具,一边品尝一边自豪地炫耀自己的茶品。
文人斗茶极为讲究 民间斗茶之风既起,文人自也不甘落后,文人们往往相约三五知己,选一个精致雅洁的场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致茶品,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
当时连寺院里的和尚们也都乐于此道,清人郑板桥有诗云:「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可见斗茶除了茶品好坏之外,更注重闲逸与精神素质,是一种性灵上互相引发与交流。
后来连皇帝也加入了斗茶的阵容,宋徽宗赵佶对茶尤有研究,并写成一册专著,题名《大观茶论》,书中分列二十余目,对茶的产制、烹试和品质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叙述。皇帝亲撰茶叶专著,这在中外历史倒还是头一遭哩!
斗茶的评比内容
究竟斗茶都斗些什么内容呢?
由宋人蔡襄的《茶录》可略知一二,斗茶之风很早便由贡茶之地——建安兴起,蔡襄称之为「试茶」,建安北苑诸山,官私茶焙之数达一千三百三十六种,制茶者造出茶来,自然首先要自己比较高下,于是相聚而品评。
《茶录》中提到:「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钞茶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没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蔡襄是品茶专家,以为斗茶不仅是「斗」茶味的色香味,茶盏上不黏附茶水痕迹者才是上品。
此外唐庚在所撰《斗茶记》中记载的也提到:「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对斗品论长道短,决出品次。」书中还谈到:「不问团铸,茶贵在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新茶配活水,相得益彰,这是很符合科学道理的。
《江邻几杂志》中记载了一则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情形:「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苏茶小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故事里提到虽然苏舜元的茶叶不如蔡襄的好,但他因为用了天台山的「竹沥水」煎茶,才胜过蔡襄。
斗茶虽起于建安一带,但由于它的技巧性强,趣味性浓,所以很快地被文人士大夫所吸收,在工具、材料、斗法上,都不厌其精,不厌其巧。而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色兔毫建盏争辉的外观景象,茶味的芳香随茶汤注到心头的内在感受,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斗茶包括斗香和斗味,由于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评比,所以茶的品第高下自有公正评价。
今日茶叶评比 实斗茶遗绪
这些年来,全省及各产茶省区所举办的名茶评比会,其实就是古代斗茶的一种延续。
一般角逐时,各地将做工精细、品质最佳的茶叶带到会场,组成一个由各方公认的评茶大师组成评委会,将各地选送的茶叶密码编号,评委会成员依次先观外形、色泽,再逐一开汤审评,闻香品味;然后用手揉摸叶底,评估老嫩。总之,要对色、香、味、形四个茶叶品质构成因子当场逐一示牌打分,最后按高分到低分揭晓,排列名次。也有的采用专家评定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双方各按50%计算,然后按总分多少对号入座。
所以,斗茶也可以说是一种茶叶品质的评比方式,它与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茶宴内涵是有区别的。不过,对今人而言,斗茶对创制和发掘名茶,对促进茶叶学和茶艺的发展,以及茶叶品质的提升,无疑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更充实、丰富了品茗艺术的内容。
综观以上所述,斗茶实有其时代意义与价值存在。
茶文化斗茶是由哪个朝代开始的
斗茶,也叫作茗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品茶比赛,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名词,据考始发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当地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的一种比赛活动。斗茶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一样,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
宋人唐庚(斗茶记》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笼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
事实上,斗茶应该是在茶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在三国时期,昊国孙皓“密赐茶舛 代酒”,是以茶代酒宴请宾客的开始,但尚不是正式茶宴。东晋大将军桓温每设宴,“唯下七奠茶果而已”,这应当是茶宴的原型。南北朝时,“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大守采茶宴于此。”(山谦之《吴兴记》)说明此时已有大型茶宴。事实上斗茶的真正产生,据考证与贡茶制度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这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是正式列为茶政的一个项目,则是从唐代开始的。
唐代贡茶制度建立以后,湖州紫笋茶和常州阳羡茶被列为贡茶,两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办盛大茶宴,邀请一些社会名人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唐宝历年间,两州刺史邀请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赴茶宴,白因病不能参加,特作诗一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峨递午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白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这首诗表达了对不能参加茶山盛宴的惋惜之情。
当时,禅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径山寺茶宴。浙江天目山东北峰径山(今浙江余杭市境),是山明水秀茶佳的旅游胜地和著名茶区,山中的径山寺建于唐代,自宋至元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每年春季都要举行茶宴,品茗论经,磋谈佛理,形成了一套颇为讲究的礼仪。径山寺还举办鉴评茶叶质量的活动,把肥嫩芽茶碾碎成粉末,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就是在这里创造的。
北宋大儒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
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先栩,瓶携江上中汾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眠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可欺,十日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这首诗中把斗茶的原因和比赛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特别是最后两句“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把斗赢者的得意神态和斗败者的羞赧之状写得人木三分,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斗茶的着迷程度了。苏轼《荔枝叹》也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渭)后蔡(襄)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厮杀”,经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
民间斗茶之风既起,文人自也不甘落后。文人们往往相约三五知己,选一个精致雅洁的场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致茶品,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当时连寺院里的和尚们也都乐于此道。清人郑板桥有诗云:“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可见斗茶除了茶品好坏之外,更注重闲逸与精神素质,是一种性灵上的互相引发与交流。
宋代茶宴之风的盛行,与作为宋代的最高统治者的嗜茶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宋徽宗,对茶颇有研究,曾撰《大观茶论》二十篇,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蔡京在《大清楼特宴记》、《保和殿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中都有记载。如《延福宫曲宴记》写道: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项白乳浮盏面,如琉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正因为如此,当时一些权贵为博取帝王的欢心争相献上优质茶品,无不千方百计的竞相搜求各地名茶。既是贡奉天子的东西,好坏优劣当然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试茶叶的好坏,斗茶风气就逐渐盛行起来。据此推论斗茶应始于唐末五代时期,而大盛于宋代。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饮茶既为朝廷所提倡,全国产量迅速增加,民间饮茶之风也比唐代更盛,于是斗茶从制茶者间走人卖茶者当中。宋人刘松年所画的《茗园赌市图》便是描写市井小民斗茶的情形。图中有老人、有妇人、有儿童,也有挑夫、贩夫。斗茶者携有全套的器具,一边品尝一边自豪地炫耀自己的茶品。
在我国丰富悠久的茶史中,“斗茶”是茶
文化
的一种。最早的“斗茶”,起源于贡茶基地。人们为了选出最好的茶贡献朝廷,茶产出后,在一起“斗比”。后来,“斗茶”渐渐流行,上至宫廷、文人雅士,下至市井百姓,几乎“斗茶”成风。不但产茶要“斗”,卖茶也要“斗”。“斗茶图”应运而生。
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是世人首推的。他一生中创作的茶画作品不少,但流传于世的不多。《卢仝烹茶图》和《茗园赌市图》是他茶画中的精品,其艺术成就很高,成为后人仿效的样板画。
《茗园赌市图》(此画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卢仝烹茶图》的姐妹篇。画以人物为主。画中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右前方有一挑茶担卖茶小贩,停肩观看,还有一妇人一手拎壶另一手携小孩,边走边看“斗茶”。画中有男人、女人,老人、壮年、儿童,人人有特色表情,眼光集于茶贩们的“斗茶”,个个形象生动逼真,把宋代街头民间茗园“赌市”的情景淋漓尽致地描绘在世人面前。
《茗园赌市图》是以人物为主题的“斗茶图”茶画,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情感,而不是人的外貌形态。有学者指出,《茗园赌市图》是首次反映我国民间俗饮情况的茶画。图中所绘的都是平民百姓,蕴藏与反映着我国茶文化中最积极与最有生命力的一面,即饮茶并不是避世消闲,而是为了和乐与奋进。画中的“赌者”,并非赌钱的赌徒,而是造茶者对自己茶品的品赏与推销。这种先品后销的格局,在以后中国的商界屡屡可有,直至今日。茶画的主题突破了古时文人茶文化的局限,从平民百姓中挖掘了茶画的主题,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最风雅的全民竞技,宋代斗茶
“斗”极具攻击性的字眼。同任何一个字组成词,都很有火药味。而它偏偏遇上了「与世无争」的茶,而将它们二者相组合,正是宋代茶事中一件特别的项目。
众所周知,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谦逊温和,故而会把具有竞争与较量意味的活动纳入到游戏当中,譬如民间斗鸡,雅人斗棋,今人斗图,不管是哪种「斗」人们总能从中获得乐趣,乐此不疲,此为「斗趣」。
而宋人的「斗趣」就都体现在了「斗茶」中。斗茶也称为「茗战」,是产茶人、制茶人、茶艺爱好者为了比试茶的品色、烹茶质量而开展的竞技。想必是宋人太爱茶了,在茶业产地、民间茶肆、文人雅会中都有斗茶的存在。
▲宋 刘松年 《撵茶图》
「 源 起 」
斗茶起自唐朝,但唐朝的斗茶活动并不频繁。据考证,斗茶的真正产生与贡茶制度的建立有很大关系。
唐代贡茶制度建立以后,湖州紫笋茶和常州阳羡茶被列为贡茶,两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办盛大茶宴,邀请一些社会名人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受邀,却因病未能赴茶宴,遗憾而留下了那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中所写正是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的情景。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较为著名的唐代斗茶活动记载于《梅妃传》,说的是唐玄宗与梅妃斗茶,梅妃取胜,唐玄宗对梅妃大加赞叹。
「开元年间,玄宗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点。’」
「 民 间 」
斗茶活动规则并不复杂,主要竞争的是茶盏表面的形态,也就是茶汤的汤色和汤花的优劣。在宋代,整个王朝从上至下皆为茶而狂热,各个产茶地的斗茶活动更是异常热闹。
先说这建安斗茶。蔡襄在《茶录》中的「点茶」一段有提到:
「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者为绝佳。建安斗茶,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二水。’」
宋代茶色以白为上,点茶后在盏面上出现白若乳状的样子,以色白和泡沫持久为优,白中略青胜过白中略黄,泡沫浓厚能够较长时间停留在盏上叫作咬盏,以咬盏相对持久的为胜利。
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以「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来描绘当时的斗茶情景,大臣王珪也兴致盎然地写道:「云叠乱花争一水,风团双影贡先春」。宋人茶户对于斗茶的热情与虔诚不同于唐人,不然怎么会有范仲淹的「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斗茶虽激烈而严肃,但有人就不禁要问,这斗茶看到都是色,这茶的滋味难道就不打紧了吗?其实,斗茶主要斗色,这里面是有原因。因为这来自建溪茶的品质,在宋代茶人那已经得到了一众好评,它的滋味之美,蔡襄《茶录》中是这样描述的「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宋徽宗在《大观茶论》说:「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这样一来,官方认证绝对精品了。
▲宋 刘松年(传)《茗园赌市图》局部
「 文 士 」
斗茶到了文人雅士这里,倒也成了一桩风雅趣事。不同于民间茶户的斗法,文士间的斗茶,主要争个谁的茶美,谁的茶香。
苏轼和蔡襄就曾斗过一回。一个正直年轻气盛,一个已是垂暮之年,但都精通茶道,这场斗茶竞技自然备受关注。据北宋江休复《嘉佑杂志》上记载,「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
苏东坡此番能斗赢,凭的不是茶优,而是水好。何为竹沥水?这竹沥水就是用烤过的竹子浸泡过的水。他取惠山寺后山清泉,再用竹子沥过,因此更加清冽,汤色、滋味自然更胜一筹。由此可见,泡茶选水的重要性。
苏轼有个同乡后生叫唐庚,凡事儿都爱讨个究竟,正是这样的性格,他对斗茶有着一套自己的看法,于是作了篇《斗茶记》。文中他写:「吾闻茶不问团绔,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他以为,不管什么样的茶叶,茶一定是要新茶,不管什么样的水质,水一定要活水。对于饮茶,唐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篇《斗茶记》也被无数人饮用。
相较于今天的品评茶叶,宋人的斗茶更具有趣味性。时过境迁,宋代的斗茶也就只属于宋代了。
中国最美最出名的十首茶诗
中国最美最出名的十首茶诗如下: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诗也因此应运而生。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郑刚《茶诗》诗中描绘了茶农在山林中采茶的场景:“披晨露兮撷瑶草,彼灵苗兮烹之以鼎釜兮沸之以清泉,和之以玄德兮饮之以颐天。”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描述了茶的制作过程和口感:“从来佳茗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香汤。”
唐庚《斗茶记》诗中描绘了斗茶的场景:“草茶谓野茶,力少性俭有韵,能补脾涤然不若手团者味佳。”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通过描绘品茶的感受,表达了禅意:“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道如参禅士,乃是草木闲。”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诗中描绘了煎茶的场景:“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中描述了茶的品种和味道:“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杜牧《题茶山》诗中描绘了茶农的生活和茶叶的采摘:“山实东吴秀,花称瑞草魁。剖之于鼎俎,成此瑰奇才。”
这些茶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茶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茶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陆游《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中描绘了煎茶的场景:“旋旋新阳生鱼尾,涓涓石泉水松花江水澈,茶足故人音。”
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诗中以同时,这些茶诗也展现了诗人对茶的热爱和赞美,以及茶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古人如何说水?
①水要甘而洁。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王安石还有“水甘茶串香”的诗句。②水要活而清鲜。宋代唐庚的《斗茶记》记载:“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更为具体,指出:“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③贮水要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指出:“养水须置石子于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进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洁瓶为佳耳。”明代罗廪在《茶解》中介绍得更为具体,他说:“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贮水瓮预置于阴庭,覆以纱帛,使昼抱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
清轻甘冽活五个要素的基本含义
清轻甘冽活五个要素的基本含义如下:
1、“清”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强调茶汤以白为贵,这样对水质的要求,更以清净为重,择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说:“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这就是说:宜茶用水需以“清”为上。
2、“活”如北宋苏东坡《汲江水煎茶》诗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大瓢贮朋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铛”。宋代唐庚《斗茶记》中的“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等等这些,都说明宜茶水品贵在“活”。
3、“甘”如宋代蔡襄《茶录》中认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罗廪《茶解》中的“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说的是宜茶水品重在于“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4、“冽”泉水冽,即泉水出水时要“冷”。明代茶人田艺衡认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因为寒冽的泉水多出于地层深处,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
5、“轻”水体要轻。水的轻重还包括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成分的多少以及酸、碱度;实验表明,当水中的铁过多时,茶汤就会发暗,滋味也变淡;铝含量过高时,茶汤会有明显的苦涩味;钙离子过多时,茶汤会带涩,所以水要以轻为美。
茶叶的冲泡方法:
每种茶都各自的特点,因此它们的冲泡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我们很常见的绿茶,像西湖龙井和碧螺春,这类的冲泡时候,水温不宜过高,建议使用80-85℃的水来冲泡,温度过高会烫坏茶叶,导致口感不佳,而且必须现泡现喝。
但对于黑茶,泡法又不同了,由于黑茶属于陈茶,冲泡时候就得用100℃的沸水了,这样跑出来的黑茶才有味道!
对于泡茶的茶具,一定要保证干净,包括茶杯、茶壶、托盘以及装茶的罐、盒。取茶时候要用专用的器皿—竹制或木制的茶勺,也可用不锈钢或者陶制的勺代替,切忌不要用手去抓!
茶被发现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
距今应该是五千年的历史了,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
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
到了唐朝,开始有名茶的记载。
各朝代有关名茶的著作如下:
(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国史补》、陆羽著《茶经》(公元775-780年)以及诗人李白、卢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诗歌中,均有名茶记载。
(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货志》、欧阳修著《归田录》、叶梦得著《辟暑录语》、宋徽宗著《大观茶记》、蔡襄著《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唐庚《斗茶记》、熊藩《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均有名茶记载。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
马临《文献通考》对名茶和茶的产地作了记载。
西湖龙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龙井》诗中有记载。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
有关茶叶的专著很多,达五、六十种,记载的名茶也多。
其中以顾元庆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谱》和屠隆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笺》,以及许次纾于万历二十五年撰写的《茶疏》这三部书中记载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
有《广群芳谱茶谱》、陆廷灿所撰《续茶经》,彭昌运的君山茶诗。
据查证,清朝以后,传统名茶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现在。
其中有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长溪珍眉等;黄茶类:君山银针;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红茶类:祁门红茶。
茶叶随着时代的兴衰而时兴时败,特别是战争年代,民不聊生,茶园荒芫,名茶得不到发展,反而有的停产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俱兴,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历史名茶得以恢复,新创制的名茶如雨后春笋,这些品质优异、风味独特的名茶,不断满足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
同时也推动了名茶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