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1944白酒,如何鉴别白酒是粮食酒还是勾兑酒,基酒是什么酒

本文目录一览:

云南有什么白酒品牌

1、玉林泉酒:
玉林泉酒是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的特产。玉林泉酒始创于清朝中叶,民国年间便驰名滇中,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2、杨林肥酒:
1987年,杨林肥酒厂成功研制出只有38度的低度肥酒,民国初年,云南省举行首届物产品评会,杨林肥酒金榜夺魁,荣获一等银质奖。1987年,杨林低度肥酒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被评为昆明市优质产品。
3、鹤庆乾酒:
鹤庆乾酒,云南省鹤庆县云鹤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鹤庆乾酒被誉为鹤庆“乾酒、火腿、猪酐酢”三宝之一,有着厚重的加工历史和酿酒文化底蕴,是滇西茶马古道和汉、白、纳西、藏等多民族历史文化交融的实物代表,享誉滇西北。
4、云南铜锅酒:
云南铜锅酒是哀牢山人民沿袭古老酉人酿酒传统工艺,云南铜锅牌系列酒酿制方法古朴完美,用料考究,色泽清亮,口感绵甜爽冽,酒度低而不淡,香气浓而不烈。
5、云南竹筒酒:
云南竹筒酒是一种产自云南1000米海拔的山区,用竹筒装着种出来的,成酒色泽金黄,酒质芬香浓郁,醇和甘爽,余味悠长的原生态高端食品。

如何鉴别白酒是粮食酒还是勾兑酒,基酒是什么酒

1.配制酒是混合酒,又称调制酒,是酒类里面一个特殊的品种,不能专属于那个酒的类别。
2.配制酒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酒品系列,它的诞生晚于其他单一酒品,但发展却是很快的。
3.配制酒主要有两种配制工艺,一种是在酒和酒之间进行勾兑配制,另一种是以酒和非酒精物质进行勾调配制。
4.配制酒的酒基可以是原汁酒,也可以是蒸馏酒,还可以两者兼而用之。
5.配制酒较有名的也是欧洲主要产酒国,其中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希腊、瑞士、英国、德国、荷兰等国的产品最为有名。
6.中国少数民族的配制酒五花八门,丰富多样。
7.有用药物根块配制者,如滇西天麻酒、哀牢山区的茯苓酒、滇南三七酒、滇西北虫草酒等。
8.有用植物果实配制者,如木瓜酒、桑葚酒、梅子酒、橄榄酒等。
9.有以植物杆茎入酒者,如人参酒、胶股兰酒、寄生草酒。
10.有以动物的骨、胆、卵等入酒者,如虎骨酒、熊胆酒、鸡蛋酒、乌鸡白风酒。
11.有以矿物入酒者,如麦饭石酒。

水酒详细资料大全

水酒,即发酵酒,用黍、稷、麦、稻等为原料加酒曲经糖化、酒化直接发酵而成,汁和滓同时食用,即古人所说的“醪”。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水酒 别称 :发酵酒 主要原料 :黍、稷,麦、稻 是否含防腐剂 :否 适宜人群 :青年,老年 储藏方法 :密封保存 水酒简介,分类,甜白酒,糜子酒,辣白酒,纳西窨酒,“酥理玛”,紫米酒,滇东南苗族米酒,翡翠酒,“拉酒”,“布来隆”,独龙族米酒,拉祜族米酒,青稞酒,奥崩,麻苛列,醉酒,姑待酒,制作工艺, 水酒简介 一、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水酒是各种饮料和各种酒的统称,如在餐馆就餐的水酒账就是你所饮用的饮料和酒的钱。 二、特指用一种特定的酿酒方法酿制出来的酒,一般在少数民族比较盛行,下面给予详细的介绍。 分类 水酒是我国少数民族酒中品种最多。饮用最为普遍的一类。如朝鲜族的“三亥酒”、壮族的“甜酒”、高山族的“姑待酒”、瑶族的“糖酒”、藏族的“青稞酒”、纳西族的“窨酒”、普米族的“酥理玛”等均属此类。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发酵酒又称为白酒,并按发酵程度的不同,分为甜白酒和辣白酒两类。 甜白酒 甜白酒是以大米、玉米、粟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后,控在不渗水的盆、罐、桶等盛容具中,待其凉透,撒上甜酒曲,淋少许凉水,搅拌均匀,放置在温暖干燥处。夏季,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约需3-5天,但如果把酒饭放在靠近火塘的地方,成酒也较快。拉枯族用糯米为原料,筛去细糠,留下粗糠和米同酿。酿制方法是,用热水浸泡原粮再煮沸,取出后趁热用木甑蒸透,控装在陶罐内,撒上自制酒曲,约一小时后即可饮用,其味清凉甜美。甜白酒实质上是在粮食中的淀粉完全糖化、而酒化过程即将开始时而形成的水酒,甘甜可口,只隐约透出酒的醇香,是老幼皆宜的饮料。各民族酿制甜白酒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明之际,已有商品化生产。明初,徐霞客由云南大理人永昌(今保山)途中,穿越一山峡,“有数家当南峡,是为弯子桥,有卖浆者,连糟而啜之,即余地之酒酿也”。可见,早在明代,即使深山幽谷,甜白酒也成为商品,供山峡古道上匆匆过往的商旅“连糟而啜之”。甜白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以甜白酒煮鸡蛋,是彝族等民族待客的佳品。明清以来,相袭成俗。时至今日,每逢佳节良辰,泡米蒸饭酿白酒仍是许多少数民族最要紧的节前准备工作之一。白酒煮鸡蛋还是滋补身体。恢复元气、催奶的保健型食品,彝族聚居区“产妇必食”。 彝族服饰 糜子酒 满族的传统饮料。“糜”,即黄米。其作法是;将大黄米用水浸泡之后上锅蒸熟,装人坛中,将原米汤一同兑入,米汤不足可加水,之后加黄酒曲搅拌均匀,2日后即可饮用。 辣白酒 彝族普遍喜欢畅饮辣白酒,也善于酿制辣白酒,以糯米为首选原料,大米次之,玉米再次之,高粱、粟、稗等粮食亦可用于酿制。酿制辣白酒的基本步骤是: 水酒 a、浸泡或煮熟原料:将用以酿酒的原料粮用清水浸泡透心或煮熟。 b、蒸饭:将浸泡透心或煮熟的原料粮装在甑子内用猛火蒸透这时的原料相称为酒饭,蒸酒饭的甑子以木制或竹制为佳。 c、凉饭;酒饭蒸透后出甑,放在干净的竹席或笤箕上,摊开,使酒饭自然降温变凉。夏天须凉透,冬天则由于气温较低,酒饭降到手触有温暖感为止。用纱布包住酒饭,猛然抛在事先准备好的凉开水中,又立即取出,滤水后摊开即可,这种强制性快速降温法,叫做“白龙过江”。 d、撒曲装罐:酒饭凉到符合要求后,撒上酒曲,再淋少许凉开水,搅拌均匀即可装入清洗晾干的罐中。酒曲以自己挖掘采集植物配制的土酒曲为佳。装罐时,可直接入罐盛装,亦可在罐底放置竹筛或其他竹编滤器,使罐底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分开酒糟和酒汁,使酒液清爽。 e、出窝:酒饭入罐后,l-2天完成粮食中淀粉的糖化,形成甜白酒;5-7天后,由于酒曲中酵母菌的作用,完成酵化,酒香浓郁的辣白酒即告酿成,这时即可取出饮用或贮存了。由于酒饭装罐后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以利于发酵,常将酒罐放在靠近火糖的地方,或是埋在米糠内,严冬时节,甚至用棉被来裹捂,所以,这种酿造白酒的过程也叫“捂白酒”。 辣白酒 f、贮藏:白酒饮用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原汁取饮,二是根据酒汁浓度或口味需要,兑入适量的凉开水饮用。暂时不用,即行贮藏。贮藏的方法是,把辣白酒取出,装入洁净的陶罐中,再用草灰制成的稀糊裹紧罐塞,以避免透气。用这种方法贮藏水酒,夏天可保存约20天,冬天贮存可长达数年,贮存时间越长,酒味越是醇厚,酒劲越加绵长。“彝家老酒”,就是这类长期贮藏的水酒。积年贮藏的水酒,取出后酒香扑鼻,糟与汁已完全分离。糟浮酒面,已薄如蝉翼;酒液清澈亮丽,略呈黄褐色。饮用时醇香爽口,绝无挂喉、刺鼻的感觉,饮用后神清气爽,不打头,酒劲悠然绵长,善饮者也常常不胜其力。 纳西窨酒 窨酒是滇西纳西族独创的地方水酒。早在清道光年间,即已创制。窨酒的原料是滇西所产的优质稻米,配制方法按发酵法为传统工艺操作,泡米、蒸饭、凉饭后,授曲搭窝,使酒饭糖化。装罐或装缸后,以糟烧白酒代水落罐,形成盖面,低温发酵约月余,即可取出榨酒,分缸澄清后,再密封贮存陈酿即成。 “酥理玛” 酥理冯是滇西北普米族、纳西族、白族的传统佳酿,为敬神祭祖驱邪等活动所必备。酥理玛以优质大麦为主要原料。酿造时,首先要把加工的粮食淘洗干净,然后把它放进锅里煮,直到籽粒快要煮熟时,取出晾冷,再按一定的比例撒上酒曲并搅拌均匀,然后放进大布口袋里发酵。两天后,就会散发出酒味,此时就把它密封在大坛子里。到一定时候,拔出坛塞,放入适量清水,再如前盖严,待2-3小时后即可将坛里的清水倒出来,即成。绵和醇香,清凉可口,尤其适宜于炎热的夏季饮用。 紫米酒 滇南谷地、红河两岸的哈尼族以当地所产的优质紫米发酵酿造而成的紫米酒,是接待宾客的最佳饮品,清末民初即已远近闻名。此外,种植紫米的傣族、彝族、景颇族也有酿制紫米酒的传统。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哈尼族聚居区的民众尤其擅长于酿制。 滇东南苗族米酒 以大米或糯米酿制水酒,方法与彝族水酒基本相同。苗族米酒是大米或糯米发酵而成的原汁水酒,含糖量高,酒精度低,是解除疲劳、清心提神的最佳饮料。苗族民众常用以佐餐,“白酒泡包谷饭”是滇东南苗族的传统饮食习俗。 翡翠酒 翡翠酒是布朗族民众以糯米原料酿造的水酒,其制作方法与其他民族酿造水酒的方法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糯米发酵成酒后,布朗族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叶片将糟与汁滤开,酒色透明清亮,呈翡翠色,是布朗山寨接待亲朋好友的上等饮料。 糯米 “拉酒” 云南怒江峡谷的僳僳族酿制和饮用的水酒“拉酒”,因饮用方法而得名,独具特色。僳僳族以小麦、玉米、高粱、稗子等为原料,煮熟蒸透后,拌上酒曲,密封贮存在瓦罐中发酵成酒渣。佳宾临门时,取出适量的发酵酒渣,放在锅中或盆中,置于火塘火上,饮者团团围坐,主人不断往锅中或盆中加水,一面拉滤酒渣,一面斟酒敬客,直到酒味淡时为止。 “布来隆” 滇西阿佤山区的佤族称水酒为“布来隆”。最好的“布来隆”是用小红米为原料酿制的,此外,大米、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粟、稗均可用以酿造。佤族酿造“布来隆”的方法与僳僳族“拉酒”的制作过程基本相同。首先是做酒饭,将原料粮磨细蒸熟后,拌上酒曲,让其发酵后,晾乾,用瓦罐之类的容器密封贮藏。需要酒时,将晾干储存的酒饭按需求量取出,装入酒罐内,加上凉开水后,均匀搅拌,泡上10小时左右,即成水酒。这也正是佤族把酿制水酒称为“泡酒”的原因。佤族多在头天晚上泡酒,次日饮用。饮用时,用备好的细竹弯管插入酒罐内,把酒汁从底部吸出,使酒糟和酒液自然分开。家中自饮时,吸出的酒装在碗内。若需野外劳作时喝,则让酒流人葫芦内以便携带。 独龙族米酒 滇西北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嗜饮水酒,其酿制方法也别开生面。独龙人酿制水酒多用玉米,也可用大米、高粱、稗等。他们将原料粮磨碎煮熟或蒸透后,晾凉,拌上酒曲,在地上挖掘一个罐形的土窖,窖的底部和四壁用干净肥硕的芭蕉叶铺垫,将酒饭放在窖内,再层层盖上芭蕉叶,使酒饭与土层完全隔离,用稀泥封闭窖口,在窖口上燃一堆火,使酒窖内的酒饭在一定的温度下发酵。 3-4天后,去火,在窖口上钻一个小孔,凑近孔口嗅其中冒出的热气。若有酸败之味,即放弃不用;若热气中散发出芬芳的酒香,则小心地扒开泥土,以防泥土落窖。拉开芭蕉叶后,取出已发酵的酒饭盛罐中,搅碎舂捣,滤糟取汁即可饮用。独龙族常在滤出的酒斗中兑上清凉的山泉水,饮之甘美醇香,消暑解渴。 独龙族服饰 拉祜族米酒 糯米为其首选原料,大米、玉米亦可用于酿制。制作方法与佤族“布来隆”等水酒的酿造基本相同。 青稞酒 青稞酒是藏族、土族等民族的民间传统饮料,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及云南等藏族及土族聚居区,是一种度数很低的酒。制作方法颇为简单:先把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使其发酵,2-3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即成。青稞酒呈淡黄色,味微酸,是一种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酒精含量较少,约15-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三种。埋藏3-5年的陈酒,呈蜜状,饮之味浓,香气袭人。 奥崩 珞巴族的传统水酒,流行于西藏珞渝的马尼岗和梅楚卡地区。一般以玉米为原料酿造,间或用鸡爪谷和达谢(一种以棕类乔木为原料制成的食品)。其制法是:先将玉米煮熟,放入酒曲伴匀,装人葫芦密封发酵一段时间即成酒酿。饮用时,装在一个竹制的过滤容器内上浇凉水,流经酒酿,下端滤出的即为水酒。 麻苛列 亦称“浊酒”,为朝鲜族的传统饮料,流行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以大米为原料、以大麦为酒曲酿制而成。酒色白而味甜。多在冬季酿制,度数较低。 朝鲜族服饰 醉酒 黎族传统饮料,流行于海南。酿法有两种:其一,用糯米为原料,用水浸泡半天后捞起放进甑里蒸熟。晾干后,放进用芭蕉叶密封的箩中。第三天后便可发酵,并散发出芳香的酒味。第四天就有酒汁滴下,称为“酒滴”。第七天后,酒便酿成。此时,将其挪入坛中密封,埋于地下,时间越长酒味越浓,酒味越好。其二,将糯米饭团拌以适量的酒饼,放人陶盆里,用芭蕉叶密封盆口,7天后酿成。其特点是,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胺基酸,营养丰富,酒味醇甘,是健身的滋补品。 姑待酒 亦称“嚼酒”,为高山族的传统饮料,流行于台湾西南沿海地区。《诸罗县志·番俗考》记载道:“捣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为曲,调粉以酿。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姑待酒味甘酸或微酸。外出劳动,盛于葫芦中,兑以泉水饮用。 制作工艺 1、洗米:把糯米用清水洗净; 2、浸泡:用凉水浸泡,夏天5~6小时即可,春秋7~8小时,冬季8~9小时; 3、沥水:漂洗后用容器捞出,并沥干水分; 4、蒸制:上甑(高压锅),甑上铺上纱布,把糯米放好,打开火源大火蒸至有香气扑鼻(15~18分钟左右),关闭火源。待高压锅中气体自然排出后打开高压锅盖; 5、淋水:淋凉开水降温,将酒曲放入,与糯米一起搅拌至均匀; 6、发酵:放置在搪瓷容器内(容器必须干净且为专用的容器),并上盖,发酵期约为30小时,属自然发酵。如需加快发酵速度,则用大泡沫箱存放,并在内放置制热体(热水袋); 7、冲糖水:冲入加桂花糖的开水中后食用。

白酒里面泡什么最好?

杨梅
别泡水就行
杨林肥酒不错的
我本人泡过,西洋人参,黄芪,枸杞,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民族民间医药和医疗传统,其中,内容丰富的配制酒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他们利用酒能“行药势、驻容颜、缓衰老”的特性,以药入酒,以酒引药,治病延年。明初,药物学家兰茂吸取各少数民族丰富的医药文化营养,编撰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药物学专著《滇南本草》。在这部比李时珍《本草纲目》还早一个半世纪的宏篇巨制中,兰茂深入探讨了以酒行药的有关原则和方法,记载了大量配制酒药的偏方、秘方。
少数民族的配制酒五花八门,丰富多样。有用药物根块配制者,如滇西天麻酒。哀牢山区的茯苓酒、滇南三七酒、滇西北虫草酒等;有用植物果实配制者,如木瓜酒、桑椹酒、梅子酒、橄榄酒等;有以植物杆茎入酒者,如人参酒、胶股兰酒、寄生草酒;有以动物的骨、胆、卵等入酒者,如虎骨酒、熊胆酒、鸡蛋酒、乌鸡白风酒;有以矿物入酒者,如麦饭石酒。
按功效分,少数民族的配制酒有保健型配制酒和药用型配制酒两大类。其中,保健配制酒种类多,用途广,占配制酒的绝大部分。
刺梨酒 贵州布依族酿制的刺梨酒,驰名中外。刺梨酒的酿制方法是:每年秋天收了粳稻以后,就采集刺梨果,将其晒干。接着就用糯米酿酒,酒盛于大坛中,再将刺梨子放进坛里去浸泡。一个月以后(时间泡的愈长愈好)即成。酒呈黄色,喷香可口,约十二度左右,不易醉人。
杨林肥酒杨林肥酒是享誉海内外的传统配制酒,以产地而得名。杨林镇地处云南省中部的嵩明县杨林湖畔,早在明初已商贾云集,工商业繁荣,酿酒业尤为发达,每年秋收结束,杨林湖畔,玉龙河边,百家立灶,千村酿酒,呈现出一派“农歌早稻香”、“太平村酒*”的兴盛景象。传统的酿酒技艺和丰富的药物学知识是杨林肥酒成功的坚实基础。清末,杨林酿酒业主陈鼎设“裕宝号”酿酒作坊,借鉴兰茂《滇南本草》中酿造水酒的十八方工艺,采用自酿的纯粮小曲酒为酒基,浸泡党参、拐枣、陈皮、圆肉、大枣等10余种中药材,同时加入适量的蜂蜜、蔗糖、豌豆尖、青竹叶,精心配制。通过长期的摸索实践,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向市场上推出了一种色泽碧绿如玉、清亮透明、药香和酒香浑然一体的配制酒。这种酒醇香绵甜,回味隽永,具有健胃滋脾、调和腑脏、活血健身的功效,创始者陈鼎名其为 “杨林肥酒”。
鸡蛋酒 节庆期间和佳宾临门时,彝族配制鸡蛋酒就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保健型配制酒。彝族鸡蛋酒的配制方法是:
1、备料。40O-45”纯粮烧酒、生姜、草果、胡椒、鸡蛋、糖等。各种原料的使用比例是:若制作10公斤鸡蛋酒,配生姜1公两,胡椒0.15公两,糖3公斤,鸡蛋5只。
2、煮酒。先把草果放在火塘次中烤焦、捣碎,生姜洗净、去皮、捣扁。备好的草果、生姜和白酒同时下锅,温火将酒煮沸后,加糖;糖完全融化后,撤去锅底的火,但保持余热;捞出生姜及草果碎快,将鸡蛋调匀后,呈细线状缓缓注入酒锅内,同时快速搅动酒液,最后撒人胡椒粉即可饮用。
地道的彝家鸡蛋酒规配现饮,上碗时余温不去,香郁扑鼻,鸡蛋如丝如缕,蛋白洁白如丝,蛋黄金灿悦目,入口余温不绝,饮后清心提神,驱风除湿。节庆佳期,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酒烘托出节目的祥和与热烈;佳宾临门,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酒显示出彝族的真挚与热诚。
泡酒贵州苗族的泡酒,又称‘“刺梨酒”。与一般配制酒不同的是,泡酒所用酒基不是蒸馏酒,而是连滓带汁的水酒即发酵酒。其制作方法是:先用糯米酿成糯米酒,再将刺梨果晒干盛入布袋,放在酒坛内固封浸泡。下窖3个月后,取出刺梨渣,即成。泡酒色泽呈琥珀色,味美醇香,有助消化、健胃、活血等功效。
松苓酒 松苓酒是满族的传统饮料,其制作方法非常独特:在山中寻觅一棵古松,伐其本根,将白酒装在陶制的酒瓮中,埋于其下,逾年后掘取出来。据说,通过这种方法,古松的精液就吸到酒中。松苓酒酒色为琥珀,具有明目、清心的功效。

滇缅公路的历史


一、滇缅公路的修筑历史 滇缅公路修建之难,难在公路经过的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
由于抗战形势的日益紧迫,滇缅公路的很多路段只好边勘测边施工。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战前就十分缺乏,抗战开始后,这个问题就更加尖锐了。
况且滇缅公路将要从云南边境地区流行“瘴气”的地区经过,更就成了招募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投身滇缅公路的主要工程技术人员有: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兼副总队长、代行总队长李温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1935届),滇缅公路局副局长陆振轩、工务局局长兼总工程师龚继成(唐山交通大学1923届),工程处处长黎杰材(唐山交通大学1928届),桥梁设计处处长钱昌淦,桥工处设计股股长嵇储彬(唐山交通大学1937届),下关总局技正兼工务科长周赞邦(唐山交通大学1911届),工程师王序森(上海交大1935届)、刘曾达(上海交大1936届)、李宗达、殷之澜(唐山交通大学1933届)、徐为然(复旦大学1925届)、王度(清华大学1920届)、下关滇缅公路局公务科科员周绍良,此外对滇缅公路有巨大贡献的还有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唐山交通大学1922届)、徐以枋(复旦大学1928届)、夏舜参(哈工大1930届)、交通部桥梁设计处正工程司梅旸春(清华大学1932届)等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对流落到昆明的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进行培训,在短时间内学习地理和地质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加快公路工程进度、用沙砾平整路面、把一条曲线慢慢拉成一条直线、减少急弯和陡坡、改良排水系统,以及如何修建载重量不能小于10吨的桥梁等等一些课程。
这种速成似的培训,是令人惊讶的。但在那个刻不容缓的年代,抗战 *** 高涨的年轻人产生了惊人的学习效率,后来,他们在滇缅公路建设中磨练成为技术骨干,创造出滇缅路上的奇迹。

后来,一批批技术人员穿越敌占区,冒险越过日军封锁线,长途跋涉于湖南、贵州、云南那些重峦迭嶂的山区来到昆明。很多人行到半路就已盘缠用光,一路靠典当随身行李和衣物才来到昆明,有些人因劳累体弱,就死在了旅途之中。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难题是缺乏机械设备,这使工程更加依赖于数以万计的劳工的手工操作。因为时间紧迫和战局恶化,最初的建设工程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方法。
在几乎所有的路段上,劳工们都是用自己家里带来的背篓来搬运泥土和石块。在长达959.4公里的路段上,大都用这种蚂蚁搬家似的方法。
1937年底,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来到公路上。这些人中,有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因青壮年大部分都应征入伍了。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只筑路大军,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民族,他们穿着用蓝色土布制作的衣服,其中只有很少的男人是壮劳力,其它都是妇女和老头以及很多很多的孩子,孩子们都带着自家的宠物:狗、鸡和长尾巴的小鹦鹉。在傣族地区,那些跟着大人来做工的孩子还带着猴子。
由于施工任务紧急,国民 *** 提出滇缅公路“先求通、后求好”的方针。严令公路沿线应征各县必须在1937年底以前开工建设,限期三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勉强通车的简易公路。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瞩目的滇缅公路终于通车了。9月2日,《云南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滇缅公路修完了》。
当时,国统区内的几乎所有报纸都报导了这个极其鼓舞人心的消息,它也震惊了全世界。美国驻华大使在途径滇缅公路赴重庆后曾说:此次中国 *** *** 能于短期内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
且修筑滇缅路,物资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靠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压路过程战争期间,修路的压路机就是一种大石碾子。石碾子大约有1.8米高,重量各地不等,一般都在3-5吨之间。
如果采石场就在附近,人们就因地制材。但更多的是要到较远的地方去寻找石料制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将石碾子弄到公路上本身就很艰难。许多石碾子都是靠劳工们推拉肩扛才从丛林和山中弄出来的。
上坡时石碾子比较容易掌握。但是下坡时由于石碾子所产生的巨大惯性,许多恐怖的事故就发生了;那些来不及躲避的劳工们常常被失去控制的石碾子压死。
偶尔也会压死一些孩子。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种大石碾子在滇缅公路沿线已很难见到了。
修理过程从1939年到1942年的三年间,滇缅公路上一共抢运回国13000多辆汽车。有了汽车之后,司机严重缺乏的问题又突显出来。
这时,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向祖国伸出了救援之手,当时的华侨领袖就是陈嘉庚先生。陈嘉庚是20世纪最受国人敬仰的华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抗战期间为祖国做出了非凡贡献。
抗战爆发后,陈嘉庚就多次捐出巨资为抗战购买物资。他还利用自己在东南亚侨界的影响力,为抗战募得大量钱款和物资,并组织大批华侨青年回祖国参战。
在得知滇缅公路急需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之后,陈嘉庚随即与1939年2月8日发表了《南侨总会第六号通道》,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服务,与祖国同胞并肩抗战。这个通告很快就传遍了东南亚各地。
当时。
二、滇缅公路的历史价值 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是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抗战初期,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总之,当时维持整个抗战所需要的、中国不能生产所有物资,都依赖这条生命线运进大后方。
滇缅公路还有一个无形的作用,它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使得日本军原来是要在正面打败中国军队,迫使国民 *** 屈服。
但由于有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对外通道,使得日本军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为从沿海越南、西北和缅甸封锁中国的对外通道。这样给疲惫的中国军民有了喘息的机会。

三、【请问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滇缅公路现在有一段保留原状了作为历史 “二十四拐”,位于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县城南郊1公里,属于贵昆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滇缅公路国内段改称昆畹公路,1990年又改为320线.1994年,320国道终点从畹町延长到瑞丽姐告大桥.昆瑞公路现为国道主干线GZ65(上海-瑞丽)末段. 据1957年的路况调查资料,滇缅公路弯道半径小于20米的弯道有近千个,有的弯道半径仅有8米;纵坡大于9%的有500多段,有的达18%以上;有近千道临时式涵洞,上百座临时式、半永久式的桥梁;桥梁载重能力低,有的桥只能载重8吨;全路能使用的沥青路面仅剩21公里.1959年至1986年,省交通厅使用养路费投资,对羊老哨坡、级山坡、天子庙坡、南天门坡、三台山坡等10个大坡和其它一些路段进行改造,改造里程累计268.57公里.到1984年底,公路里程缩短93.7公里90年代,三大地怒江大桥建成,如今,离三大地不远,又一座更加宏伟的怒江大桥飞跃,怒江天堑变通途. 从昆明通往滇西的公路几经改造、更替,早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滇缅公路.但云南人很难了却滇缅公路的情结,一直习惯将通往滇西、通往缅甸的公路称为滇缅公路. 沐浴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年过古稀的滇缅公路,旧貌变新颜.这条大通道从昆明至龙陵573公里已建成高速公路.今天的昆(明)瑞(丽)公路,与刚通车时的滇缅公路相比,里程缩短了250多公里.滇缅公路建成时,从昆明到畹町,汽车要行驶七八天,如今,汽车一天即可到达.。
四、哪里可以查询到关于滇缅公路的口述历史 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的苍松翠柏中,有一高9米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铭刻其上的“赤子功勋”几个字,是对南侨机工最好的评价。纪念碑是1989年7月7日落成的,南侨机工的为世人熟知,也大致在此前后的时间。
从1937年的慨然赴国难,从南洋各国回国抗战,颠簸在漫长的滇缅公路上;到今天受到世人普遍瞩目,南侨机工的命运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颠簸。 岁月的淘洗,尽管会冲刷掉大部分陈迹,但也往往会给后人留下些许草蛇灰线。
3200名机工,现在云南省只剩下12人(昆明市6位)全国不足20人,最大的95岁,最年轻的87岁。6月28日,记者有幸在昆明访到了其中几位南侨老机工。
跟随着他们的叙述,活跃在滇缅公路上的“行者”,一点点丰满起来。 回到破碎的祖国 王亚六是云南南侨机工联谊会的会长,87岁了,身体还好得很,每天喜欢喝两杯浓烈的51度“澜沧江”白酒。
这个联谊会成员年资之高,恐怕目前很少见。“我是最年轻的,是健在南侨机工的小伙子。”
王亚六笑眯眯地说。 南洋华侨抗日时期回国服务机工云南联谊会———这个名目好长,简称南侨机工云南联谊会,成立1986年9月3日。
大会选出理事13人,当时的王亚六为副理事长。 王亚六说,1938年,云南省20万民工开掘滇缅公路,公路开通后,缺乏司机和修理工,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遂在新加坡号召800万华侨为祖国服务。
王亚六现在还清楚地记着那些“条件”:20岁—40岁之间,身体健康;有爱国主义思想;有当地驾驶执照……等等。当时有几千人报名,最后3193人被选上,对外号称3200人。
这些人分九批回国,第一批机工回国的时间是1939年2月26日,有80人,时称80先锋队。 从新加坡回国的时候,陈嘉庚发表演讲,这位侨领的慷慨陈辞让王亚六他们热血沸腾:“日本人污蔑我们是东亚病夫,我们华侨到哪国都抬不起头来,在国外好像很没有地位,但是我们有一颗爱国的热心,一定要坚持到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你们这批人回去,代表的是800万海外华侨!抗战不胜利就不回来!” 新加坡华侨筹赈会女职员白雪娇因顾虑家庭阻拦,化名施夏圭随机工队回国抗日。
临行前,她留给父母一封告别信,载于1939年5月19日《光华日报》新闻版。信中说:“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王亚六说,白雪娇是南侨机工四女子的最后一位幸存者,现居广州。 炸不断的运输线 王亚六是第三批回来的,1939年4月4日到昆明,那一批一共594人,分成两个大队,从中抽出200名熟练驾驶员当教官,集训了一个月,学习躲炸弹、紧急处理情况等常识。
集训结束后被编到第12大队,跑畹町—保山—大理(下关)这一段。驾驶的是奔驰柴油车,估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来的。
路不好走,鬼子飞机经常光顾,从畹町到下关300多公里的路最快也要跑4天。“我们对日本飞机恨之入骨。
陈纳德的飞虎队来了,日本飞机才不敢低飞了。”王亚六说。
1942年5月,部分公路已经失守。惠通桥被炸毁,运输队用钢丝绳串起一个浮桥,一开始是一个筏子,两边拽;太慢,一个多小时过不去一辆汽车。
后来修成一个浮桥,20个汽油桶做一个浮动桥墩,一共140个汽油桶。 王亚六第一个开过去,3吨半的货(汽油)。
桥很窄,汽车上桥后,两边只剩下一个拳头宽的地方。 王亚六笑谈:现在想起来危险,实际上也不危险。
看惯了日本飞机。飞机来了,汽车要停在大树底下。
后来就摸到规律了,一般是中午1时—3时,日军从越南飞过来,3时不来就不来了,可以过江了。 华侨机工每个人和每个人都不一样,但绝大多数人都表现得很勇敢,“够汉子”。
南侨机工第三大队的王声春,福建永春人,在广西镇南关的时候,脚被日本子弹打穿,就用木头把小腿固定,继续驾驶。 一些资料介绍说,由于滇缅公路的通车,公路两边也变得热闹非凡。
针对这样的说法,杨保华、王亚六、罗开瑚等人纷纷摇头,“当时公路两边很荒凉,根本没有什么娱乐,哪有时间唱歌跳舞?司机们也是一天24小时呆在车上。” 南侨机工用鲜血和生命保障了滇缅公路的畅通,用火热的爱国心筑起一条炸不断的运输线。
战后统计,3193名机工中,牺牲1000多名。 被改变了的人生 选择回国服务,改变了华侨机工的一生。
1942年,部分机工奉派到印度盟军机场装运援华物资。机工杨保华报名后,坐驼峰大队的飞机到印度去町江飞机场。
当时的任务是从印度洋边运物资到机场,然后再空运到昆明。“驼峰在天上跑,我们在地上跑。”
杨保华说。 在印度呆了一年多,1944年,驼峰大队撤走了,大部分驾驶员都回去了。
没有办法,杨保华认识一个中山的美籍华人老乡,是美军中尉,才坐美国“空中霸王”轰炸机回到国内。 到昆明一下飞机,国民 *** 把护照、执照等所有东西收走了。
那一段日子很苦,刚过来的时候,说好每人30块国币工资。当时的比价是30块新币换100块国币。
算新加坡的钱,一天工资只有两毛钱。就这点钱,好多人还没有拿到。
没办法,找到先期回来的驾驶员家住下,靠回收汽车的水箱等,修修补补换点钱维持生活。 解放以后,新中国百废待兴,他们。
五、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是怎样的 滇缅公路,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在中国,在世界,没有哪条公路像滇缅公路这样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没有哪条公路能像滇缅公路这样久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是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
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缺乏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埋葬日本占领中国的梦想的交通大道。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方的广东、汉口、上海、南京等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包括了中国主要的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更为重要的事,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武汉会战以后,中日双方进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争变成了消耗战。对于中国来说,物资供应问题此时显得异常严峻起来。
旅居海外的华侨得知祖国遭遇日本侵略后,纷纷捐款捐物,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的药品、棉纱、汽车等物资。迫于抗日救亡的严峻形势, *** 还拿出极为珍贵的外汇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这些物资需要紧急运回国内。中国急需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
早在1935年,蒋介石就预见到,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将不可能守得住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平原地区的城市,最终国民 *** 必将退守西部。
中国 *** 正是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危机,于1938年开始修建滇缅公路。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首都仰光港。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 *** 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抗战初期,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总之,当时维持整个抗战所需要的、中国不能生产所有物资,都依赖这条生命线运进大后方。
滇缅公路还有一个无形的作用——它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使得日本军原来是要在正面打败中国军,迫使国民 *** 屈服。但由于有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对外通道,使得日本军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为从沿海越南、西北和缅甸封锁中国的对外通道。这样给疲惫的中国军民有了喘息的机会。
六、远征军的历史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 *** 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国作战部队。
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远征军简介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
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
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
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 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
尽管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 *** 和云南接壤。
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
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
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
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
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
其中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立功异域。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
战役结束后,英美 *** 高度颂扬,授予孙立人将军、戴安澜将军(追赠)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
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西(我军在东),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 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姆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领导的新38师,以及后来绕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师近三千人退入英属印度,成为中国驻印军的基本力量。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2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 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铺设输油管。
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

腾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提起腾冲,不得不说的和顺古镇,今年被各大电视台恶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基本都是在云南腾冲取景。 而腾冲还有地热奇观火山热海,世界上有温泉的地方很多,但像腾冲热海这样面积之广、泉眼之多、疗效之好,实属罕见。热海中最典型的是“大滚锅”,它的直径3米多,水深1.5米,水温达97℃,昼夜翻滚沸腾,四季热气蒸腾。据说从前有一头牛到大滚锅边舔吃带咸味的泉水,不小心掉入锅内,待牧童从村里喊人来时,已煮成一锅牛肉。 而 在腾冲的来凤山下,叠水河边,长眠着抗日远征军的八千英灵。这,就是建于祖国西南“极边第一城”腾冲的国殇墓园。 也是在全国不多见的为国民党抗日烈士墓园
  腾冲国殇墓园始建于1945年1月,占地80余亩,是腾冲人民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而建立的陵园,也是 全国建立最早、规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园。
  1944年夏,为了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密支那驻印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于9月14日收复腾冲城,敌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6000余人全部被歼,我军亦阵亡少将团长李颐、覃子斌等将士8000余人,地方武装阵亡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阵亡将士19名。
2005年和顺古镇在参与十大魅力古镇的评比时,请来崔永元做和顺的形象大使,崔在评比时的一番正话反说,全面地概括了和顺历史风貌,为和顺获胜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崔永元说:“和顺有很多不足,第一点是历史太短,只有600年的历史,比美国才早几百年;第二是开放太早,和顺早在400多年前就已经开放了,当时乡里人就走出了国门,除了缅甸,还远渡重洋到了欧洲、美洲和澳洲。出国的人有很多人没有回来,因为他们在国外担任一些职务,比如有的人在麻省理工学院当了博士,更多的人回来带来稀罕的东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到一个乡亲家串门,他正在喂猪,我一看泔水桶上有外国字,是美孚洋行的字。他们对文物‘不太珍惜’,建筑上也‘不太更新’,到目前为止还原样保留着古镇的样子。” 第三是和顺镇的人‘不务正业’,经常把牛放在山上吃草,自己跑去看书。大家爱看闲书是因为在1928年就建了图书馆,请来了胡适先生等老先生题了字,图书馆很奢侈,大铁门是从英国专门定做的,用马帮通过山道运来,现在还在用着。图书馆也没有多少书,只有7万多册;也没有什么太好的书,基本上都是老书、古书,每一位村民和游客都可以到图书馆去看。有人说这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我也认为是,但是一个农村要这么大的图书馆干什么呢?我们希望魅力小镇最后的发奖仪式在和顺举行,乡亲们想看看到底中国还有哪个小镇比我们和顺更有魅力。”小桥流水人家 滇缅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与美、英盟军对日本军国主义实行歼灭战的主战场;是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将侵略者赶出国门的战斗。在滇缅抗战博物馆,有3000件文物和1000幅老照片,他的收集者,是博物馆的馆长段生馗先生。小镇金秋和顺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今年10月3日,和顺图书馆迎来了它80岁的生日建于1928年的中国乡村第一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主楼至今还在使用 真人雕塑——马帮的故事掩映在绿荫中的民宅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洗衣井,一边在洗衣服,另一边在洗肉皮,远处还有人在游泳,这样的景象,我想很少有地方能看到了。 和顺古镇小集市上的松花糕,带着香甜的味道古镇广场上的民族歌舞表演,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腾冲的美食,在云南也颇有名气 腾冲风味饮食品种繁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透视出腾冲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些轨迹。腾冲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外来文化交融的结果: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精彩纷呈的节日大大丰富了腾冲饮食的文化内涵。
   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和美食成为旅游业的三大优势。腾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景观,奇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名特产品,使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充满迷人的色彩;而在云南小有名气的腾冲风味饮食正以其琳琅满目、精彩纷呈、浓郁的地方特色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这是腾冲发展旅游事业,促进腾冲开放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介绍腾冲风味饮食,探讨其文化内涵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概览腾冲风味饮食当首推饵丝饵块, 腾冲饵丝系由洞山乡胡家湾村人发明,采用当地特产浆米加工制作而成,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为本地和外来客人所普遍喜爱的一种方便小吃。
  饵丝一般有煮吃和炒吃两种吃法。煮吃法是将饵丝切成细丝,用滚水烫熟,加上鲜肉丝或火腿丝、肉汤或鸡汤,佐以酱油、葱花、芫荽及少许酸菜即成。炒吃法是将饵块卷切成片,杂以鲜肉片、鸡蛋、香蕈、西红柿、豌豆尖或小白菜及其它调料、热油炒熟而成。这种炒吃法,叫做“炒饵块”,腾冲人又称之为“大救驾”。相传明末清初,南明永历皇帝奔逃至腾冲,在疲惫不堪、饥寒交迫之时,得吃炒一盘饵块,竟如同吃山珍海味一般,不觉脱口说道:“真乃大救驾也!”“大救驾”之名便由此而来。牛肉饵丝则以麻辣而闻名;稀豆粉饵丝清爽适口,老幼皆嗜。腾冲风味中的一绝 -----土锅子,誉満全省名扬东南亚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不同于普通火锅,火锅是用金属做的,而土锅子则以腾冲当地的一种陶土“烤制” ① 。更大的区别是土锅子的烹制独特:用鸡和鲜排骨熬成骨汤,底菜丰富、搭配合理,青菜为主配以芋头、山药、白萝、胡萝、油炸臭豆腐、黄笋 (或黄花菜)、黄条、酥肉、泡皮等十几种植物原料和动物原料,底菜的制作和安放有一定的程序;土锅子的造型美观,而且保持原汁原味,营养全面。炒棕苞是腾冲有名的筵席菜,讲究刀法,工于火候,选料严谨,注重色、香、味形。棕苞白豆腐汤称为“假鱼汤”,因其味可以与鱼酸汤的鲜味媲美。春节期间,腾冲筵席上大都少不了一盘这样的汤,又名“清汤”,味鲜中带苦,苦后回甘,凉办棕苞别出心裁,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新食法,味酸辣微香,余味无穷。腾冲的鱼以江鱼最出名,龙江癞鼻鱼、槟榔江上树鱼、大盈江的小花、明光河的白鱼……都是鱼类中的珍品。鱼的食法最地道的腾冲风味当推江水煮活鱼,舀两瓢江水,掐一把江边的野菜,放大酸大笋、芫荽、香辣柳、胡辣子,味美无比。而棕苞煮江鱼,是名菜配名鱼,名声最响、味道更佳,除此,葱姜烩鲫鱼、白萝卜丝煮泡桐鱼、水香菜煮罗非鱼、火炖小花鱼、酥小鱼、酥小虾都颇具有腾冲风味。水泡鱼是荷花人的 绝活,清水盛入罐中放上精盐,鲫鱼剖开洗净,鱼腹中塞上花椒粉、辣子面、茴香籽粉、盐等、泡入水中 ( 不能放酒 ) ,保存几个月,鱼不会变质,炖食异香扑鼻,鱼肉特别滋嫩,炸食皮脆肉香酥、味醇厚。
  腾冲的肉肴颇具地方特色,大薄片已成为滇西名菜,工于火候,长于刀法,用特制的猪头肉片成薄如蝉翼的大片,调料齐全,具有咸、酸、辣、麻、香多种滋味,肉脆嫩,嚼时有劲,回味无穷。另有用猪头、猪脚、猪肚、猪肠子等配全调料烹制而成的烧腊,色泽光亮,皮酥粑、肉肥而不腻,味尤为鲜香浓郁,以之蘸饵块粑粑味道极佳,风味独特。此外,焐猪肉、赶马肉、酥肉、腊肉、火炕干巴、干肠子、豆腐汤……各具特色。银杏猪肚营养丰富,韭菜根、川芎根、防风柜、茴香剁肉圆,都具有滋补食疗功效的美食。
  腾冲风味的家常菜酸、辣、苦、咸、甜、香种种滋味俱全,又以酸辣为主,用得最多的佐料是酸大笋、干腌菜、腊腌菜、水腌菜、糊辣子、糟辣子、小米辣、咸菜等调料,都是独具特色的腾冲特产,各种时鲜小菜烹饪都是以味见长。洋酸茄拌青辣子,佐以干鸡枞、大蒜、生姜、芫荽,是最有名的腾冲家常菜。
  腾冲咸菜久负盛名,绮罗腊腌菜、洞坪水豆豉、和顺干腌菜、荷花的水腌菜……都具有很大的名气,另外,腊豆豉、豆豉饼、豆腐片、豆腐渣饼、辣椒姜片卤腐、叶子卤腐、萝卜干等味道与众不同。
  腾冲风味小吃的品种之多在云南地、县一级大概名列前茅。稀豆粉粑粑、稀豆粉油条讲究调味,香芝麻、花生粉、芝麻油、花椒油、草果油、辣子油、大蒜油、苤菜根油、咸酱油、卤腐水、芫菜,放齐调料,香、麻、辣、咸、甜各味俱全。白糍粑、饭豆糍粑、酥子糍粑、糖糍粑、软糯香甜、风味各异;黄花粑粑清香扑鼻;烧腊粑粑,苦荞粑粑、酸水粑粑、浓艳香酸。还有吃不完的凉拌小食:豌豆粉、卷粉、米凉粉、苦荞凉粉、甜荞擦粉、苦荞米线、芭蕉玉粉 ……各具特色,此外,还有腾北的“马打滚” ② 、腾南的粘米团、和顺的“头脑” ③ 、香糯稀饭、甜白酒汤圆、豆腐脑、菜豆花、蒸糕、荞糕、麦糕、米糕……真可谓举不胜举。
  腾冲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条件为腾冲风味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腾冲风味饮食的形成更有其历史文化内涵,从中可以透视出腾冲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 腾冲的美,美不胜收,要用心去体会……
提起腾冲,不得不说的和顺古镇,今年被各大电视台恶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基本都是在云南腾冲取景。 而腾冲还有地热奇观火山热海,世界上有温泉的地方很多,但像腾冲热海这样面积之广、泉眼之多、疗效之好,实属罕见。
热海中最典型的是“大滚锅”,它的直径3米多,水深1.5米,水温达97℃,昼夜翻滚沸腾,四季热气蒸腾。据说从前有一头牛到大滚锅边舔吃带咸味的泉水,不小心掉入锅内,待牧童从村里喊人来时,已煮成一锅牛肉。
而 在腾冲的来凤山下,叠水河边,长眠着抗日远征军的八千英灵。这,就是建于祖国西南“极边第一城”腾冲的国殇墓园。
腾冲国殇墓园始建于1945年1月,占地80余亩,是腾冲人民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而建立的陵园,也是 全国建立最早、规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园。
1944年夏,为了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密支那驻印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
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于9月14日收复腾冲城,敌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6000余人全部被歼,我军亦阵亡少将团长李颐、覃子斌等将士8000余人,地方武装阵亡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阵亡将士19名。

滇西1944白酒怎么样?

滇西1944白酒是云南省当地知名的小众品牌,因口味香醇、回甘清甜而深受当地人喜爱。独特的浓香型口感带着当地特殊的历史文化,致使滇西1944也有着“胜利之酒”的美称,其文化意义重大。
滇西1944哪款最贵
滇西1944目前在市面上售卖的品牌有:滇西1944-珍藏;滇西1944-岁月;滇西1944-永恒;滇西1944-记忆;滇西1944-远征以及滇西1944荣耀。其中售价最贵的是滇西1944-珍藏。
滇西1944白始终秉承着“水有五德为性,食有五谷为养,取水谷之道为酒”的制作理念不断研发创造,依靠优质的自然资源酿造制酒,使得滇西1944口感柔和、非常爽口。

用白酒泡什么最好?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民族民间医药和医疗传统,其中,内容丰富的配制酒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他们利用酒能“行药势、驻容颜、缓衰老”的特性,以药入酒,以酒引药,治病延年。明初,药物学家兰茂吸取各少数民族丰富的医药文化营养,编撰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药物学专著《滇南本草》。在这部比李时珍《本草纲目》还早一个半世纪的宏篇巨制中,兰茂深入探讨了以酒行药的有关原则和方法,记载了大量配制酒药的偏方、秘方。
少数民族的配制酒五花八门,丰富多样。有用药物根块配制者,如滇西天麻酒。哀牢山区的茯苓酒、滇南三七酒、滇西北虫草酒等;有用植物果实配制者,如木瓜酒、桑椹酒、梅子酒、橄榄酒等;有以植物杆茎入酒者,如人参酒、胶股兰酒、寄生草酒;有以动物的骨、胆、卵等入酒者,如虎骨酒、熊胆酒、鸡蛋酒、乌鸡白风酒;有以矿物入酒者,如麦饭石酒。
按功效分,少数民族的配制酒有保健型配制酒和药用型配制酒两大类。其中,保健配制酒种类多,用途广,占配制酒的绝大部分。
刺梨酒 贵州布依族酿制的刺梨酒,驰名中外。刺梨酒的酿制方法是:每年秋天收了粳稻以后,就采集刺梨果,将其晒干。接着就用糯米酿酒,酒盛于大坛中,再将刺梨子放进坛里去浸泡。一个月以后(时间泡的愈长愈好)即成。酒呈黄色,喷香可口,约十二度左右,不易醉人。
杨林肥酒杨林肥酒是享誉海内外的传统配制酒,以产地而得名。杨林镇地处云南省中部的嵩明县杨林湖畔,早在明初已商贾云集,工商业繁荣,酿酒业尤为发达,每年秋收结束,杨林湖畔,玉龙河边,百家立灶,千村酿酒,呈现出一派“农歌早稻香”、“太平村酒*”的兴盛景象。传统的酿酒技艺和丰富的药物学知识是杨林肥酒成功的坚实基础。清末,杨林酿酒业主陈鼎设“裕宝号”酿酒作坊,借鉴兰茂《滇南本草》中酿造水酒的十八方工艺,采用自酿的纯粮小曲酒为酒基,浸泡党参、拐枣、陈皮、圆肉、大枣等10余种中药材,同时加入适量的蜂蜜、蔗糖、豌豆尖、青竹叶,精心配制。通过长期的摸索实践,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向市场上推出了一种色泽碧绿如玉、清亮透明、药香和酒香浑然一体的配制酒。这种酒醇香绵甜,回味隽永,具有健胃滋脾、调和腑脏、活血健身的功效,创始者陈鼎名其为 “杨林肥酒”。
鸡蛋酒 节庆期间和佳宾临门时,彝族配制鸡蛋酒就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保健型配制酒。彝族鸡蛋酒的配制方法是:
1、备料。40O-45”纯粮烧酒、生姜、草果、胡椒、鸡蛋、糖等。各种原料的使用比例是:若制作10公斤鸡蛋酒,配生姜1公两,胡椒0.15公两,糖3公斤,鸡蛋5只。
2、煮酒。先把草果放在火塘次中烤焦、捣碎,生姜洗净、去皮、捣扁。备好的草果、生姜和白酒同时下锅,温火将酒煮沸后,加糖;糖完全融化后,撤去锅底的火,但保持余热;捞出生姜及草果碎快,将鸡蛋调匀后,呈细线状缓缓注入酒锅内,同时快速搅动酒液,最后撒人胡椒粉即可饮用。
地道的彝家鸡蛋酒规配现饮,上碗时余温不去,香郁扑鼻,鸡蛋如丝如缕,蛋白洁白如丝,蛋黄金灿悦目,入口余温不绝,饮后清心提神,驱风除湿。节庆佳期,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酒烘托出节目的祥和与热烈;佳宾临门,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酒显示出彝族的真挚与热诚。
泡酒贵州苗族的泡酒,又称‘“刺梨酒”。与一般配制酒不同的是,泡酒所用酒基不是蒸馏酒,而是连滓带汁的水酒即发酵酒。其制作方法是:先用糯米酿成糯米酒,再将刺梨果晒干盛入布袋,放在酒坛内固封浸泡。下窖3个月后,取出刺梨渣,即成。泡酒色泽呈琥珀色,味美醇香,有助消化、健胃、活血等功效。
松苓酒 松苓酒是满族的传统饮料,其制作方法非常独特:在山中寻觅一棵古松,伐其本根,将白酒装在陶制的酒瓮中,埋于其下,逾年后掘取出来。据说,通过这种方法,古松的精液就吸到酒中。松苓酒酒色为琥珀,具有明目、清心的功效。
穷人只用的起枸杞 方便 那其他东西很难
大蒜
蛇,蜜蜂,老鼠等,变为药酒
人参鹿茸枸杞海马蛇以上这些都是以补气补肾的如果你的身体不是太虚建议两天一小杯以防虚火上升\x0d\x0a药酒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馏法、热提取法、稀释法、冷浸法等,家中自制药酒因受条件限制,适合采取冷浸法。市售的药酒价格一般都较为昂贵。如果自己在家中泡制,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变通配方,所以更加适用。\x0d\x0a冷浸法就是直接用白酒浸渍药材。先取一只能够密闭、洁净的大口玻璃瓶或瓷缸、瓷坛,将药材切片洗净、沥干,或打成粗粉装入容器中,加入白酒,加酒量约为药材重量的10倍上下。如果是用食物性药材泡酒,加酒量只需5倍重量即可。白酒加入药材后摇匀,密封瓶口或坛口,保存于阴凉避光处。浸泡期间应经常摇动容器或搅动药材,让白酒充分浸润药材,浸泡时间最少要14天以上,有些药材可浸泡数月或1年。如果处方药味较多,一次浸取不完全,可以分两次或多次浸取,但每次加酒量应计算好,不能太多,白酒的总用量应该不变。如果采取多次浸泡的办法,用酒应少量多次,直至浸泡后的药酒颜色变得浅淡,这说明药物成分的萃取比较完全。\x0d\x0a浸泡药酒,最好选用55-60度的优质白酒,不能用乙醇(酒精)浸泡,禁用非药用乙醇,因其中有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劣质白酒也不能用,甲醇残存量高,酿造原料成分复杂,很难确保药酒的质量。\x0d\x0a家中自行浸泡的药酒品种很多,常见的如人参酒、参茸酒、参芪酒、鹿茸酒、洋参酒、红花酒、杜仲酒、枸杞酒、山楂酒、桑椹酒、桔波酒、木瓜酒、乌梢蛇酒等,都可以按一定的比例称量泡制,服用剂量应遵医嘱要求。\x0d\x0a家中自制药酒方法简便易行,可以根据需要量配制,但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能泡酒,例如含有水溶性有效成分的中药就不宜用酒来浸取。还有一点,就是作用剧烈或毒性的中药,如川乌、草乌、附子、毒虫等,不能随便配制药酒。这些药物都有严格、规范的泡制要求,必须由专业中药师操作。\x0d\x0a药酒的选用,除了要了解前面所讲的"药酒的适用范围和禁忌"外,还要熟悉药酒的作用,并选用适宜药酒。

云南有什么白酒 原来这些都是云南的

1、玉林泉酒:玉林泉酒是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的特产。玉林泉酒始创于清朝中叶,民国年间便驰名滇中,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2、杨林肥酒:1987年,杨林肥酒厂成功研制出只有38度的低度肥酒,民国初年,云南省举行首届物产品评会,杨林肥酒金榜夺魁,荣获一等银质奖。1987年,杨林低度肥酒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被评为昆明市优质产品。

3、鹤庆乾酒:鹤庆乾酒,云南省鹤庆县云鹤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鹤庆乾酒被誉为鹤庆“乾酒、火腿、猪酐酢”三宝之一,有着厚重的加工历史和酿酒文化底蕴,是滇西茶马古道和汉、白、纳西、藏等多民族历史文化交融的实物代表,享誉滇西北。

4、大龙口:云南易门大龙口酒业有限公司的品牌。易门有“三绝”(白酒、豆豉、野生菌),大龙口酒即是“三绝”之一。大龙口酒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悠远的历史渊源。

云南有什么白酒 原来这些都是云南的


1、玉林泉酒:玉林泉酒是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的特产。玉林泉酒始创于清朝中叶,民国年间便驰名滇中,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2、杨林肥酒:1987年,杨林肥酒厂成功研制出只有38度的低度肥酒,民国初年,云南省举行首届物产品评会,杨林肥酒金榜夺魁,荣获一等银质奖。1987年,杨林低度肥酒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被评为昆明市优质产品。
3、鹤庆乾酒:鹤庆乾酒,云南省鹤庆县云鹤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鹤庆乾酒被誉为鹤庆“乾酒、火腿、猪酐酢”三宝之一,有着厚重的加工历史和酿酒文化底蕴,是滇西茶马古道和汉、白、纳西、藏等多民族历史文化交融的实物代表,享誉滇西北。
4、大龙口:云南易门大龙口酒业有限公司的品牌。易门有“三绝”(白酒、豆豉、野生菌),大龙口酒即是“三绝”之一。大龙口酒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悠远的历史渊源。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