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盖碗茶具使用方法
- 2、汝窑盖碗第一次怎么用
- 3、如何正确使用茶具_茶具的使用方法
- 4、怎样泡茶以及使用茶具
- 5、小技巧——正确的盖碗泡茶方法
- 6、使用盖碗泡茶有什么技巧
- 7、盖碗的使用
- 8、绿茶的泡法 如何使用盖碗冲泡绿茶
- 9、盖碗茶艺冲泡步骤
盖碗茶具使用方法
盖碗茶具使用方法如下:
1、三指法: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拿盖碗的手法,是以三只手指拿捏盖碗,称之为三指法。因为此种手法看起来比较优雅柔美,所以很多女性都喜欢用这种手法。
盖碗的顶端有盖钮,就是开盖时我们手捏的地方。出汤的时候,盖子调整开口大小,食指放在盖钮上,拇指和中指抓住碗沿的两侧,无名指和小指弯曲并在中指边上,不与盖碗接触,盖碗垂直过来,即可出汤。
2、抓碗法:此种手法用的人不多,姿势没有三指法柔美,而且因为整个手按住盖钮,很容易烫手,在茶艺表演里,多位男士使用。这种拿法的要点是,先调整好盖子开口的大小,拇指按住盖钮,其他手指贴住盖碗底部,盖子的方向朝自己,盖碗垂直过来,即可出汤。
盖碗泡茶的好处如下:
1、盖碗适合泡任何茶,没有什么茶是盖碗不适合泡的,不象玻璃杯只适合泡绿茶,其他茶都不适宜。紫砂壶不宜泡绿茶,另外由于紫砂壶双气孔结构容易吸收茶味,因此如果爱喝的茶多的话,就要每种茶用一只不同的壶。
2、瓷质盖碗的釉质紧密,虽然不能有助于提高茶的味道,但是能最真实的表现茶的优缺点,每次碰到新茶,都最好用盖碗尝试着泡几次,通过比较了解茶性后再采用紫砂壶有的放矢,针对性的通过冲泡技巧来发扬茶的优点,掩盖茶的缺点。
3、盖碗泡茶对茶具的要求最少,最简单只要有一只盖碗,一个开水瓶,一撮茶叶就可以泡好茶了,但是如果对茶具讲究的话,也可以添加公道杯,茶盘,茶杯等等茶具,总之用盖碗泡茶的配置灵活,可繁可简。
汝窑盖碗第一次怎么用
汝窑盖碗第一次怎么用
汝窑盖碗第一次怎么用,泡茶的时候,茶叶选择是很重要的,其次是器具,新手泡茶,离不开使用茶具。而盖碗则更容易上手,也是泡茶的最佳选择,下面看看汝窑盖碗第一次怎么用。
汝窑盖碗第一次怎么用1 1.三指法
三只手指拿捏盖碗,暂且称之为三指法。三指法比较优雅,是最普遍的一种拿盖碗的方法法。
盖碗有一个盖钮,既是开盖时捏住的地方,也是盖住时需要按住的地方。
出汤的时候,盖子调整好合适的开口大小,食指放在盖钮上,拇指和中指抓住碗沿的两侧,无名指和小指弯曲并在中指边上,不与盖碗接触,把盖碗垂直过来,即可出汤。
注意无名指和小指不可像兰花指那样翘起,这个动作会显妖娆,是茶艺中的大忌。这种拿法,如果拿法不对,很有可能就会烫手。
2.抓碗法
抓碗法用的人不是很多,主要因为整个手抓住盖碗,还是比较烫手的。在广东潮汕的部分地区,较多人使用抓碗法,在茶艺表演里面,男性使用抓碗法的比较多。
这种拿法的要点就是先调整好盖子开口大小,拇指按住盖钮,其他手指贴住盖碗底部的圈足,一只手掌抓住盖碗,盖子的方向朝向自己,碗底背对自己,盖碗垂直过来,即可出汤。
抓碗法方便操作,一手即可掌握,对习惯用这种方法的人来说,实在是豪迈、大气。
盖碗,无疑是泡茶最好用的茶具之一。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盖碗又名三才碗,以盖喻天,碗喻人,托喻地。那么天时地利人和,当然要全抓在手里。
盖碗一般为三件套,好处是不烫手。
汝窑茶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1.收到新茶具后,打开包装,要先洗净双手晾干后查看宝贝(避免手上灰尘进入冰裂纹或釉质)初次使用请对茶具进行清洗,清洗时不要局部清洗,要一下全部侵入常温水中,等水全部润了茶具后 ,再清洗。
2.在使用汝窑茶具时要尽量避开灰尘和油渍物质,灰尘和油分子会进入开片,开片虽然不在表面但物体的分子可以融合。
3.刚开始使用汝窑茶具,不提倡用浓茶,刚开始使用可用淡茶来养,有的茶友为了尽快看到开片效果,用浓茶泡或用浓茶水煮,结果开片非常不雅(表层效果没有古朴味)开片的养需要时间就像国画的工笔的晕染 ,要一层一层的“晕染”而不是用浓墨去直接涂。而且每次使用后要用清水清洗茶具。
4.开片如同树木的年轮,不同茶叶,不同茶水,不同生活习惯的人养出的杯子的开片自有不同。绿茶红茶一般是较浅的金线,普洱或岩茶养出来偏深些的褐色线,一杯最好固定同种茶,养出的纹理更均匀。
汝窑盖碗第一次怎么用2 1,什么是汝窑开片
汝窑开片是汝窑茶具的特点,在经茶汤沁养润色一段时间后,茶具表面出现开片纹路,持续使用,开片纹路颜色愈加深、纹路愈加明显,最终整个杯子内外布满蝉翼细纹,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汝窑开片”现象。
2,汝窑茶具第一次怎么用
很多朋友第一次使用汝窑茶具,到手初次不知道怎么使用,首先我们将新买到的杯子清水洗净,烧开一壶开水,将杯子放入容器中,倒入开水完全将其覆盖淹没即可,等水冷了拿出来就可以正常喝茶使用。
3,用什么茶叶养好
至于这个问题,我建议是一茶一杯,也就是说一个杯子喝一种茶,乌龙茶养出来是金色的开片纹路,称之为“金线”,常喝红茶养出杯子是褐色的,普洱茶则养出黑色的开片纹路,也是样色最重的一类茶,建议条件允许的,专茶专杯,避免交叉使用,导致开片纹路色泽不均匀。
4,一般多久能养开片
开片时间长短,跟个人平常喝茶习惯有关,就我个人来说,养的如上图青澹的一个瓜棱杯子,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已经实现杯里杯外都开片了,平时喝的凤凰山单丛茶,开片纹路为金黄色,关于一般多久养开片这个问题,看个人使用频率,喝茶多时间长开片就快,反之亦然。
5,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得空喝茶时,洗净双手,因为我们手上的汗腺油脂,会使杯外部开片纹路毛细孔堵塞,长久下去导致外部不开片;喝茶前,清水洗净开水烫杯一遍就行,喝完茶后,温水洗净倒扣晾干;除茶汤外,勿使杯子接触油污等化学品,不用时投入水洗中倒入开水完全淹没整个杯子,用茶汤养线条,清水养润度。
6,开片后应注意什么
每每喝茶,持续开片,茶汤不断沁入染色,使用中应保持常用,勿将杯子长期搁置不用,长久闲置后使用,开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断层现象,也就是开片纹路衔接不上,不均匀,影响杯子整体美感,以喝茶常用为荣,以闲置不用为耻。
7,杯子开片纹路不均匀
有茶客朋友说,我的杯子怎么越养越丑,看起来脏乱不堪,严重影响喝茶时心情,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不能着急和气馁,你可以只是没有掌握到正确的方法,详见可参照我上面几步,且养杯也是有个过程的,过了这个瓶颈期就会有收获,贵在坚持。
汝窑盖碗第一次怎么用3 《1》
之前遇到位北方茶友,她反映过一个情况。
最近在家泡茶时,茶友特意将手头的开片汝瓷盖碗,和白瓷盖碗放在一块对比。
结果发现,在其他冲泡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薄瓷盖碗泡出来的茶汤,喝起来口感要更清爽分明。
反观养出开片的汝瓷盖碗,茶味泡出来似乎更浑厚,但没有那么清爽直接的香气,这是为什么?
难不成造成茶味差距的原因,是汝瓷开片没养好,由缝隙中常年累积下来的茶垢所致,导致茶汤变味?
还是自己在泡茶时没有注意区分,同一个开片盖碗在泡过多种茶叶后,造成茶汤串味?
不得不说,茶友的猜测很有道理。
至于问题的根源答案,由于没有看到实物,更没有亲自感受对比,暂时不好下定论。
不过从省心泡茶角度看,和开片盖碗相比,更推荐大家使用基础款的白瓷盖碗。
因为,瓷器拥有如玉石般的紧密光洁的材质,作为公正不阿的泡茶工具,基本所有的评茶活动都会用到它。
泡好茶,离不开用盖碗。
谈及盖碗要怎么用,才更得心应手?
这背后大有文章。
《2》
近期有位新茶友在后台留言。
“为什么我每次只要一用盖碗,在倒出茶汤时,不是烫红食指就是烫到掌心?”
一看茶友的提问姿势,不难让人猜出问题所在。
显而易见,这是拿法不对。
否则,不会陷入这样进退两难,怎么用盖碗都会被烫红手的尴尬局面。
用盖碗泡茶时,每次都会将食指烫红的原因,必然是手指头碰到了滚烫的盖碗壁面。
比如,食指直接抓在碗底。
比如,合盖出汤时,食指直接扣进盖子凸起的底部。
比如,出汤开口留太大,造成倒出茶汤时,水流过急过猛,将手指头烫伤。
再比如,往盖碗内注水冲泡时,注水过量过满,整个盖碗处于“水漫金山”状态时。不论用尽什么样的方式去拿起盖碗,都免不了火中取栗般的烫手感!
至于单手拿起盖碗出汤时,手掌心会被源源不断上涌的水蒸气熏烫,这种情形值得特别注意。
因为掌心之处,位置较巧妙。
只要不是故意将掌心贴近滚烫的盖碗表面,那么烫到手掌心的概率极低。
除非说,出汤开口太大。
导致冒着热气的`滚烫茶汤,在快速倾泻而下时,携带大量热气的水蒸气扶摇而上。
当你倒出茶汤的手势动作不对,出汤开口预留过大,或者将盖子摁得太进去(导致尾巴高高翘起)……
种种情形下,手掌心免不了遭遇烫红这一劫!
《3》
正确使用盖碗,要讲究窍门。
拿盖碗的姿势,推荐用三指握碗法。
泡茶前,先伸出自己的惯用手,稍微活动一下筋骨。
热身动作结束,确保手腕灵活,再开始泡茶。
伸出大拇指和中指,握住盖碗的两侧,牢牢拿稳。
再合上盖,留出一丝月牙般的缝隙后,用食指摁在盖钮上方。
此时,这三根手指头的合力,刚好能实现三角形能形成稳定性。
可以做到稳妥、自如的单手拿起盖碗,将碗内的热茶汤倒出。
倒出茶汤时,盖碗开口要对准公道杯,与其保持垂直。
合盖,出汤,短短数秒以内,倾倒出盖碗内的大部分茶汤。
彼时,进入收尾环节。
为了将盖碗底部的残留茶汤彻底沥出、滴汤不留,要进一步将手腕往里收。
倾斜的角度越大,越利于茶汤沥出。
倒出大量热茶后,收回盖碗平放,再重复一遍前面的动作。
此时,可以检查盖碗内的茶汤是否完美沥干。
围绕着盖碗泡茶,在熟能生巧面前,基础用法不过是入门课。
等熟练后,便能做到行云流水的施展泡茶动作!
《4》
合盖出汤时,如何才能做到又快又好又准?
烫壶温杯,投茶进入盖碗后,快速注入沸水。
在注水时,手势动作可以参考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术,一手持烧水壶往下注水,一手持盖,随时准备着注水完毕就合盖出汤。
当注水线接近盖碗碗沿时,快速放下水壶,合上盖。
合盖时,要找准一个适合茶水倒出的缝隙。
既要能挡住茶叶,不易使其倒出,又要能做到干净利落倒出茶汤。
通常,合盖缝隙的宽窄,要根据具体的茶叶体积大小来定。
若是茶叶较碎,那么缝隙就不适宜留过宽。
以免得一倒出茶汤时,茶叶一股脑儿全部涌出。
另外,合盖角度是宽是窄,需要提前瞄准。
不能等加满水,即将要倒出茶汤,事到临头时再去调整合盖角度。
一再左拨右拨,始终觉得角度别扭。
在这段纠结犹豫的过程中,最佳出汤时机早就被耽误了!
干茶与沸水的接触时间过长,势必会导致茶味被闷浓,变得重口味。
所以,瞬间合盖后,立刻就要倒出茶汤,不能有片刻犹豫。
将茶汤从盖碗内倒出时,开口要对准公道杯,利于从盖碗内飞泻而出的热茶呈垂直状,飞瀑倾泻而出。
为避免在出汤过程中,掌心被烫红。
此时要格外当心,盖碗的盖子迎向手心的那一面开口,千万别留太宽。
可见,说来说去,还得回到合盖出汤的起点。
盖碗泡茶出汤前,提前瞄准适合茶汤倒出的缝隙开口,是顺利使用盖碗的关键!
《5》
曾经有茶友在私信里,提到一个令他尴尬的泡茶细节。
原来他每次只要一用盖碗,在倒出茶汤的同时,还会将茶叶倒出来。
连茶带汤一并倒出在公道杯内,看起来就像直接是用玻璃杯泡茶,根本体现不出盖碗泡茶的优势!
“按这样,我还不如直接用玻璃杯泡!”
其实在合盖之后,要用盖子稍稍挡住茶叶,就不会在出汤时造成茶叶流失。
完美实现茶水分离,更能体验盖碗泡茶的乐趣!
和盖碗相比,玻璃杯的泡茶功能存在明显局限性。
最明显的地方是,玻璃杯泡茶时,无法做到茶水分离。
投茶进入玻璃杯内,再倒入沸水。
注水的瞬间,身姿轻盈的干茶会随着水流方向蹁跹起舞。
待注水毕,稍等片刻,在静待水温下降过程中,茶味物质也在源源不断浸出。
等到热茶温度达到适口状态,不烫嘴时,茶汤即可享用。
但这种懒人快捷的玻璃杯泡茶,不能像盖碗逐次冲泡那样,发挥一款好茶的最大优势。
由于茶水不能分离,玻璃杯泡茶时,仅需投茶一小撮。
往往第一杯热茶喝尽后,再注入沸水泡第二杯时,滋味就会快速下滑。
而盖碗泡茶,按功夫茶的方式逐次冲泡。
只要掌握好出汤的节奏,内质丰沛的好茶,大可冲泡七冲八冲,甚至更多。
每一冲茶汤所展现出来的盖香、落水香、滋味层次、汤感饱满程度、回甘韵味等,不尽相同。
如果因为自己在用盖碗动作不熟练,就彻底放弃盖碗,转而回归大杯泡茶的老方法。
这未免太因噎废食了!
《6》
合盖出汤的动作,在老茶客手中,能施展得行云流水。
而在新手茶客的手里,同样是拿起盖碗出汤的动作。
不仅容易手抖,还会显得整套泡茶动作磕磕绊绊,不连贯,不流畅。
其实,问题的关键,出在动作不熟练。
合盖倒出茶汤的第一时间,要找准一个适合出汤的开口。
好比是摄影,当你在摁下快门的瞬间,就要提前确定角度。
要不然,等看到精彩的瞬间时,再去左右调整镜头。
那一刹那的最佳光影画面画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已经彻底错过了!
熟能生巧,滴水穿石。
勤练窍门,自能练成盖碗泡茶的功夫精髓!
如何正确使用茶具_茶具的使用方法
茶具是我们日常喝茶所必备的用具,那么茶具怎么使用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具的使用 方法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具的使用方法
1.盖碗的使用方法: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2.茶挟的使用方法: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3.茶针的使用方法: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4.茶杯的使用方法: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5.茶盘的使用方法: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6.茶船的使用方法: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7.煮水器的使用方法: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自动电炉。
8.茶漏的使用方法: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9.茶巾的使用方法: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10.茶叶罐的使用方法: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11.茶则的使用方法: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12.茶海的使用方法: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13.茶匙的使用方法: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14.茶荷的使用方法: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一举两得。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
茶具的保养方法
茶具紫砂壶是喝茶人的珍宝,但要使紫砂壶表现出真正的个性,就要有正确的养壶方法,泡壶是最好的养壶方法,具体可分以下六点:
彻底将内外洗净
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
切忌沾到油污
紫砂壶最忌油污,沾一后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泡茶
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
擦与刷要适度
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将壶中积茶销销刷洗,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试即可,切忌不断地推搓。
使用后清理晾干
泡茶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以免产生异味,又需重新整理。
让壶休息
勤泡一段时间后,茶壶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彻底干燥,再使 用时才能更吸收。按这六步养亮的壶,虽养成的速度较慢,但亮度可经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气触摸。
紫砂壶的保养方法
1. 将壶与壶盖分开,放置在盛满水的干净的容器中,容器要足够大,水要盖没整个壶。
2. 容器中同时放入一些茶叶(您想用此壶来泡的茶叶),放在小火上慢慢煮开,小心看护,防止壶与壶盖或容器壁互相撞击而造成破损。
3. 慢慢的煮1小时左右,移去火源,让壶仍静置在有水覆盖的容器中,慢慢冷却,放置1天。
4. 次日,取出壶,倒去留在壶内的泥沙,清水小心淋壶洗涤。重复以上1-3步骤一次。
5. 次日,取出壶,用热水小心淋壶洗涤。经过此番处理,壶中的气孔均已打开,以待使用。
茶具的配件介绍
1.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称「茶扒 」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 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4.茶则:茶则(茶勺)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
5.茶夹:又称「茶铲」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6.茶针(茶通):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具的相关发展
茶具古代 饮茶 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 文化 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
《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 其它 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古今茶具的区别与联系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从大概念来看,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 烘焙 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茶」、「壶」两者在中国的饮茶文化上,是有著相当大的关联性且密不可分。喝茶讲究茶汤之香气、韵味,而茶壶的欣赏在於外观的视觉、内在骨胎质料的坚润性及吸收茶汤后的肌理变化。茶壶的把玩、鉴赏,亦随著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与层次而异,不论是具有历史年代价值的古壶、宜兴壶、手拉坯壶或是具有台湾文化色彩的陶壶,都各有其吸引人之处。茶壶的好坏也不是以价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之中含有璧玉,从一个创作者的作品,可看出其所下的苦心和它的精神内涵,这是需要慧眼者与其产生共鸣的。选购时,应考虑其实用性及艺术性兼具,但最重要的还是茶壶的原料、烧成。茶壶的造型变化多
端、层出不穷,由于市场的变革,使得许多茶具徒有外形,而根本谈不上基本的实用要求。许多人赶著「玩茶壶」的风潮,盲目抢购,至于什么是好玩的茶壶?还是要您用「心」来体会。
怎样泡茶以及使用茶具
泡茶前准备好茶具、茶叶、开水,先用开水温杯洁具,将盖碗、茶杯等烫洗干净,接着将茶叶投入盖碗之中,投茶之后开始注水,提起开水壶沿着盖碗边缘或定点、环绕注水,下一步开始出汤,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之后将再茶汤倒入品茗杯中,并双手奉与客人,最后闻香、品茶。
泡茶的方法以及步骤
1、温具
用沸水冲淋所有茶具,随后即将茶壶、茶杯沥干,温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温度,使茶叶冲泡后温度相对稳定,同时还起到清洁的作用。
2、置茶
置茶就是放茶叶,往泡茶的壶(杯)里置入一定数量的茶叶,茶叶的数量随不同茶叶而不同的,以110ml的盖碗来说
泡白茶,投茶5克;
泡红茶,投茶5克;
泡岩茶,投茶8克;
泡生普,投茶8克。
3、冲泡
置茶后,将开水冲入壶中,通常以冲水八分满为宜,按照盖碗的标准来说有5s~30s左右,冲泡次数越多,浸泡时间越长。
4、倒茶
冲泡好的茶应先倒进公道杯里,然后再从公道杯倒进客人的茶杯中。
5、奉茶
奉茶时,需要用茶盘托着送给客人,放置客人右手前方,请客人品茶。
6、品茶
茶泡好之后不可急于饮用,而是应该先观色察形,接着端杯闻香,再啜汤赏味。
泡茶中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1、茶叶
茶道指的是泡茶规范,为发挥各类茶性优点,抑制不足之处,礼序中应遵循“和俭敬美”基本要义。中国六大类茶叶的品种数以百计、千计,都能以相应的茶道礼序来表现。
2、茶具
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种茶具及其功能。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时不妨亲身使用茶具泡茶,来领略茶道乐趣。
3、手势
学习泡茶时,手势对于泡茶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传统茶道的礼序过程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会有差异,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
4、备器
学习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传统的泡茶工具分别有:茶壶、茶杯、茶匙、茶则、茶盏、公道杯、茶托、茶巾、盖碗、茶漏、茶盘、煮水器、茶针、茶荷、茶夹等等。
5、洁具
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后注入各茶具中烫洗,这一步骤称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温润器皿的意思。
茶具的种类以及使用介绍
No.1主泡器的种类
主泡器一般有盖碗、紫砂壶、银壶等。
盖碗: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盖碗有过这样的描述:“盖碗的盖意为天,盖托意为地,盖身意为人。”故又称三才杯,寓意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哲理。
使用盖碗泡茶,能够使茶叶沉积于底,注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在礼节上也有“端茶敬客”的作用。
紫砂壶:
紫砂壶是我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始于明朝正德年间。
紫砂壶采用紫砂泥为原料,因紫砂壶透气性能好,故泡茶时能够很好的锁住茶香、不失原味。且紫砂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银壶:
近几年来,银壶在我国不断地被发掘,逐渐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银壶具有非常好的,软化水质功能。并且,使用银壶泡出来的茶,香气高,茶汤纯,和顺温润,口感极佳。
??
No.2 公道杯
公道杯最早作为酒器出现在元代和辽代,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后,如今公道杯又被称为茶海、公杯,是茶席上不可或缺的必备茶具之一。
使用公道杯,一来可以保证茶席桌面清净,特别是在使用盖碗的时候,公道杯显得必不可少,
二来,使用茶壶泡茶时,茶水倒入杯子时容易出现前面的茶水淡,后面茶水浓的现象。而公道杯在此时,就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在泡茶时,通常将泡茶壶中的茶水先倒入公道杯中,而后再分别倒入品茗杯中给客人品饮,保证每个人茶杯中的茶汤口味相同。
??
No.3 品茗杯/主人杯
品茗杯,是用来品饮茶和观赏茶汤的专用茶杯。而大多数爱茶的人,都会选择专属于自己的主人杯。
品茗杯的选择是有讲究的。选择不相匹配的品茗杯,会破坏了品茶的乐趣。挑选品茗杯,一般容量在三小口最佳,且遵循“小、浅、薄、白”四个原则最宜。
常言道“茶满欺人,酒满敬人”在斟茶时,品茗杯中的茶,应斟入2/3的为宜。
??
No.4 茶道六君子
茶道六君子,顾名思义,是六样茶道用具。分别是——茶则、茶针、茶漏、茶夹、茶匙、茶筒。
材质较多以竹木为主,在选购时,要看清竹木的纹理。使用完后,要擦干或者晾干,避免沾染、滋生细菌。收纳到茶筒时,应避免沾水。
茶筒(下图):用于盛放”茶道六君子“其他五样用具,也可放置其他茶艺用品。
茶则(下图):又称为茶勺,用于茶罐量取茶叶,置于茶荷或茶壶时使用。可确保投茶适量,避免因茶叶过多、或过少影响口感。
茶漏(下图):是置入茶时,放在主泡器口上的器皿。在放置茶叶的过程中,起到防止茶叶掉落在主泡器外的作用。
茶匙(下图):又称茶拨,茶匙有两用,一用于清理茶壶中泡过的茶的茶渣;二可用于将茶叶拨入茶壶中。
茶夹(下图):也被称为“茶筷”。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方面,可将茶壶中残留的茶渣夹出;另一方面,可以在清洗茶具时,用夹住茶杯清洗,既防烫又使茶杯不易沾染细菌。
茶针(下图):顾名思义,如针一般细小。一般用于疏通茶壶内的茶渣,以保证茶壶出水流畅,防止壶嘴被茶碎堵住。除此以外,金属茶针还可作为撬取紧压茶(如普洱饼茶、白茶饼茶等)使用。
No.5 其他茶桌配件
除去以上说的茶具外,茶桌上的茶具配件还有不少哦。如:茶洗、盖置、壶承、茶席等。
茶荷(下图):主要用于盛装干茶,供人欣赏干茶的色泽和形状。材质多为竹、木、陶、瓷、锡等制成。
茶洗(下图):又称水盂,宛如一个大碗,多搭配干泡台使用。可用来盛装清洁茶具用水,以及第一道茶汤、冷茶等泡茶时产生的废水。
盖置(下图):顾名思义,就是用于搁置主泡器的盖子。将茶壶盖放置在盖置上,不仅能够保持壶盖的清洁,还能减少壶盖的磨损。虽不起眼,但是却是很实用的茶物件。
壶承(下图):俗话说得好“一壶一承一茶事”。壶承主要用于托盛主泡器使用,避免水打湿桌面。现有部分壶承,也有茶洗,盛装废水的作用。
茶巾(下图):又称为“茶布”一般用麻、棉等纤维制造。主要用于擦干茶壶或公道杯底部的杂水,也可以用来擦干桌面的滴水,保证桌面整洁。
桌旗(下图):作为一种装饰它常常被铺在桌子的中线或是对角线上,让茶桌显得更加优雅。除了提升品味和格调,还可以保护桌面,是近几年开始兴起的一种茶席布置装饰。
小技巧——正确的盖碗泡茶方法
喝茶的朋友对盖碗一定不会陌生,盖碗是最常用的泡茶工具,最大的优点是适合泡任何种类的茶,因此在茶界素有“万能茶具”之称。顾客去茶店试茶时,茶艺师泡茶用的就是盖碗。
不少茶友最初用盖碗泡茶时,非常容易被茶汤烫到手指。有些人拿不稳盖碗,还容易打翻,如果是招呼客人或和领导喝茶,这尴尬就大了。
无论何种场合喝茶,我们都要避免这种尴尬。
其实盖碗泡茶是有技巧的,注意以下三点即可:
①注水量
茶叶投入盖碗后,冲水时尽量不要冲得太满,以在碗壁的七、八分处为宜。冲水太满,碗沿受热面积大,倒茶时会非常容易烫到手指。
②拿盖碗的位置
拿盖碗时,大拇指和中指拿盖碗,食指按在盖纽上,其他的手指尽量不要碰碗。
有些茶必须要用高水温泡,如六堡茶、普洱茶等,此时不要盖着盖子闷太久,这样整个盖碗都会受热,就更加难拿了。应该用盖子来回拨动几次茶叶然后迅速出汤,茶叶既可均匀受水,碗盖也不会太烫。
③拿盖碗的手势
拿盖碗时,手势控制好盖碗,垂直向下慢慢倒进杯内。
只要姿势不偏,茶汤是不会烫到手的。
倒茶时如果左右摇摆,茶汤则顺着倾斜的位置出汤,这时就会烫到了手指。
如果是自己使用盖碗,在选择盖碗时尽量选择一些不容易烫手的盖碗。
下图是比较容易烫手的盖碗特点:
另外就是盖碗的盖子问题,盖子上的盖纽高低也有影响。
盖纽的高度低,而且盖纽是凹进去的,食指按在上面则感觉烫,如下图:
盖纽的高度高,盖纽表面平滑,不凹进去,则不容易烫着手指,如下图:
盖碗从古就有,本来是个人使用,冲泡与饮用合二为一。后来为了更易于观察汤色和掌握浓度,被当作茶壶使用,搭配盅、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茶具组合。
用盖碗泡茶被烫到手,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即使是资深的茶客,以前也是这样走过来。
任何事,从一知半解到驾轻就熟,无非也是多学多做。盖碗泡茶如是,其他事应该也是吧,有时候并没有那么复杂。
使用盖碗泡茶有什么技巧
盖碗要清洗,泡茶水温要控制好,盖碗大小要和投茶量适配。
①备具:准备盖碗(根据品茗人数定)、茶叶罐、随手泡、茶荷、茶匙、茶巾、水方。
1 备具
②赏茶:用茶匙拨取适量干茶于茶荷中,供品茗者欣赏茶叶的外形、色泽及香气。
③洁具:掀开碗盖。右手拇指、中指捏住盖钮两侧,食指抵住钮面,将盖掀开,斜搁于碗托右侧,依次向碗中注入开水,三成满即可,右手将碗盖稍加倾斜地盖在茶碗上,双手持碗身,双手拇指按住盖钮,轻轻旋转茶碗三圈,将盖碗内的水倒出,放回碗托上,右手再次将碗盖掀开,斜搁于碗托右侧。洁具的同时达到温热茶具的目的,使冲泡时减少茶汤的温度变化。
2 赏茶
3 洁具,旋转温烫盖碗后倒去废水
④置茶:左手持茶荷,右手拿茶匙,将干茶依次拨入茶碗中待泡。
4 置茶
⑤冲水:用水温在80℃左右的开水高冲入碗,水柱不要直接落在茶叶上,应落在碗的内壁上,冲水量以七八成满为宜,冲入水后,迅速将碗盖稍加倾斜地盖在茶碗上,使盖沿与碗沿之间有一空隙,避免将碗中的茶叶焖黄泡熟。
5 冲水
⑥奉茶:将茶礼貌地奉给贵宾。
6 奉茶
⑦品饮:稍稍斜放茶碗盖,透过缝隙嗅闻茶香,掀起碗盖,轻嗅盖碗盖上的茶香,观赏茶汤颜色,之后用碗盖拂去茶叶,慢品茶。
闻汤香
闻盖香
赏汤色
慢品茶
习惯上,安溪铁观音、茉莉花茶是最常使用盖碗冲泡。盖碗如做泡茶具使用,适合冲泡各种茶类,只要把握好细节,如泡细嫩绿茶要斜盖碗盖以免焖熟茶叶、冲水量等;如做饮茶具,需注意调整茶叶用量。
盖碗的使用
「盖碗」原本是「个人」、「单次」使用的茶器,而且是「冲泡」与「饮用」功能合二为一,也就是将茶叶放入碗中,冲水后端给客人饮用。当然也可以将茶泡好后,只倒入茶汤,这时的「盖碗」就有如杯子一般。后来发现若将「盖碗」作为「茶壶」使用,亦有其方便之处,如看得到茶汤,易于掌握浓度;可以直接欣赏泡开后的叶底,而且去渣清洗比壶来得方便。因而盖碗演变成了「冲泡期」,搭配盅、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茶器组合。所以「盖碗茶法」可分为「个人使用」与「多人使用」两种方式。置茶:放入适量茶叶。盖碗一般的大小为140ml,若打算只冲泡一次,建议放2克茶叶(既水量的1.5%)。可依个人的喜好稍做调整。冲水:以适当温度的热水冲泡之。计时:上述的茶水比例需要浸泡10分钟方得适当浓度。10分钟后大致固定于那个浓度,所以此后可慢慢饮用,不会浓度继续升高。饮用:端出奉茶。打开碗盖,欣赏熏于盖底的香气,以盖子拨动茶汤,欣赏茶汤的颜色、茶叶舒展后的姿态,并使茶汤浓度均匀。将盖子斜盖碗上,留出一道缝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以滤掉茶渣,按住盖纽,端碗饮用。正式场合连托端起,盖碗多人使用法轻松场合可只端起碗身。饮用前若嫌汤温过高,可打开碗盖让其散热。将「盖碗」作为「茶壶」使用时,就如同「小壶茶法」一般,仅是茶壶换成了盖碗。盖碗倒水、倒茶时的拿法是:将「碗盖」斜盖,留出一道缝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滤掉茶渣。拇指、中指按住盖纽,快速倾倒碗身。茶具的搭配与摆置方式同「小壶茶法」。从静态道动态:茶巾拿到茶盅的下方。将倒扣的杯子打开。若拟「烫杯」,将杯子拿到盖碗的前面排成一列,杯托留在奉茶盘上,若不拟「烫杯」,则只将杯子翻正。盖碗通常附有杯托,不需要另备茶船。备水:将盖碗的位置腾出,将水壶拿到这个地方加水。一切准备就绪,向客人行礼(或自行调整心情),表示就要开始泡茶了。温碗:将碗温热,以免降低泡茶的水温,且可烘托茶香以利「闻香」。若不是这两项原因,「温碗」可以省略。备茶:放置适量的茶叶于茶荷内。识茶:持茶荷认识茶叶的状况,以利冲泡,且便于向客人介绍。赏茶:让客人从外观上先了解所要品饮的茶叶。温盅:以温碗的水温盅,若省略了温碗,温盅也可以省略。置茶:将茶荷内的茶叶置入碗中。闻香:不论有无「温碗」,都可以持碗欣赏茶叶冲泡之前的香气,自己先欣赏,再让客人欣赏。闻香时只取碗身与碗盖,欣赏后即行盖上盖子。冲第一道茶:冲入所需温度的热水,冲水高度以盖子不浸到水为原则。计时:冲完水,放回水壶,盖上碗盖,按下计时器开始计时,没计时器时用心算烫杯:以「温盅」的水「烫杯」。若没温盅的水,先倒一些水入盅,再持盅烫杯,若无烫杯需要,甚或欲降低茶汤温度以利品茗,可不烫杯。倒茶:待茶汤浸泡到所需浓度,持盖碗将茶汤倒入盅内。备杯:若行「烫杯」,将烫杯的水倒掉,放回奉茶盘上,若未行「烫杯」,则直接进行下一个步骤。分茶:持茶盅将茶分倒入杯。端杯奉茶:端起奉茶盘,请客人自行端取杯子。自己的一杯等回座位后,放下奉茶盘,再行端取。冲第二道茶:调整水温,冲入适量的热水于碗内。将计时器归零,重新计时。持盅奉茶:把泡好的茶倒入盅内,将盅与茶巾放于奉茶盘,端奉茶盘,持茶盅将茶倒入客人的杯内。去渣:泡到茶味变淡,持渣匙将碗盖内附着的茶叶清入碗内,再将碗内的茶叶清于排渣孔(或水盂)内,渣匙暂放茶巾上。涮碗:倒半碗水,将渣匙清洗干净,擦干,放回茶巾盘上。倒掉碗内残渣,放回碗托上,盖上碗盖,提起碗身,沾干碗底,暂放于茶盅的上方。归位:将碗托擦干,桌面水滴沾干,碗身放回碗托上。清盅:将盅口滤网暂放茶巾上,倒入八分水于盅内,持盅将滤网的茶渣冲掉。滤网归位后持茶盅于客人杯内倒入半杯热水。客人品饮茗泉之美,也将杯子内的茶味冲洗干净。最后擦干盖置,关掉煮水器,计时器归零。(若不是继续以原来的茶具泡饮第二种茶,也不是为了表现茶道的完整性,可以省略「去渣」至「清盅」的动作。)收杯:客人将杯子送回奉茶盘上,并向司茶或主人致谢。
绿茶的泡法 如何使用盖碗冲泡绿茶
绿茶盖碗泡法
准备器具:盖碗、茶叶罐、开水壶、茶荷、茶匙、茶巾、水盂
赏茶:与玻璃杯的泡法一样,第一步都是赏茶,赏茶的目的在于让品茗者了解所泡茶叶的特性。用茶匙拨取适量干茶于茶荷中,双手托起,自左向右展示,同时可向品茗者简单介绍茶叶的外形、色泽及香气
洁具:将盖碗一字排开,掀开盖碗,右手中指、拇指捏住盖钮两侧,食指抵住钮面,将盖掀开,斜放在碗托右侧,依次向碗中注入开水,三成满即可,右手将碗盖稍加倾斜地盖在茶碗上,双手持碗身,双手拇指按住盖钮,轻轻将茶碗旋转三圈,然后将洗杯子的水从盖和碗身之间的缝隙倒出,放回碗托上,右手再次将盖碗掀开,斜着放在碗托右侧。其余盖碗按照同样方法清洁
置茶:左手持茶荷,右手拿茶匙,将干茶依次拨入茶碗中待泡。通常1g细嫩绿茶,冲入开水50--60ml,一只普通的盖碗放2g左右干茶即可
冲水:用80摄氏度左右的水高冲入碗,水柱不要直接冲在茶叶上,应该落在碗的内壁上,冲水量以七八成满为宜,冲入水后,迅速将碗盖稍加倾斜地盖在茶碗上,使盖沿与碗沿之间有一空隙,避免将碗中的茶叶闷黄泡熟
奉茶:双手持碗托,礼貌的将茶奉给贵宾
用水
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古人曾云“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我个人认为,水质对茶汤的滋味非常重要,色香倒还在其次了。用稍差的水,即使冲泡乌龙茶,亦觉不堪一饮。
古人的茶书,大多论及用水。所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等等,终不过是要求水甘而洁,活而新。纯粹从科学理论上讲,水的硬度直接影响茶汤的色泽和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硬度高,则色黄褐而味淡,严重的会味涩以致味苦。此外,劣质水不仅无法沏出好茶,长期使用生成严重水垢,还会损坏茶具。所以泡茶用水,应是软水或暂时硬水。
一般来说,以泉水为佳,洁净的溪水江水河水亦可,井水则要视地下水源而论。至于雨水和雪水,以当今环境污染之重,恐怕没人敢喝了。我自己泡茶用的水,多是矿泉水。国内的水,我比较常用农夫山泉,微带泉水的清甜。茶艺馆的水,也多用矿泉水或蒸馏水,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则可汲取山上泉水,如杭州虎跑水,广州白云山的泉水。一般家庭使用滤水器过滤后的水,也勉强可用。
2
/9
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特别是在饼茶团茶时期,控制水温似乎是泡茶的关键。概括起来,烧水要大火急沸,刚煮沸起泡为宜。水老水嫩都是大忌。水温通过对茶叶成份溶解程度的作用来影响茶汤滋味和茶香。
绿茶用水温度,应视茶叶质量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以80C左右为宜。茶叶愈嫩绿,水温愈低。水温过高,易烫熟茶叶,茶汤变黄,滋味较苦;水温过低,则香味低淡。至于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C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味淡薄。
此外需说明的是,高级绿茶用80C的水温,通常是指讲水烧开后再冷却至该温度;若是处理过的无菌生水,只需烧到所需温度即可。
3
/9
茶的用量
茶叶用量,并没有统一标准,视茶具大小、茶叶种类和各人喜好而定。一般来说,冲泡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是1:50~60。严格的茶叶评审,绿茶是用150ml的水冲泡3g茶叶。
茶叶用量主要影响滋味的浓淡,我想这完全决定于各人的习惯。初学者可尝试不同的用量,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茶汤浓度。
4
/9
茶具
冲泡绿茶,比较讲究的可用玻璃杯或白瓷盖碗。普通人家使用的大瓷杯和茶壶,只适于冲泡中低档绿茶。
玻璃杯比较适合于冲泡名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细嫩绿茶,可观察到茶在水中缓缓舒展、游动、变幻。特别是一些银针类,冲泡后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直立,然后徐徐下沉,如春笋出土似金枪林立。上好的君山银针,可三起三落,极是美妙。所以一般茶艺馆,多使用玻璃杯冲泡绿茶。
古人使用的是盖碗。相比于玻璃杯,盖碗保温性好一些。一般来说,冲泡条索比较紧结的绿茶,如珠茶眉茶,我个人比较喜欢盖碗。好的白瓷,可充分衬托出茶汤的嫩绿明亮,且盖碗比较雅致,手感触觉是玻璃杯无法可比的。此外,由于好的绿茶不是用沸水冲泡,茶叶多浮在水面,饮茶时易吃进茶叶,如用盖碗,则可用盖子将茶叶拂至一边。
总的来说,无论玻璃杯或是盖碗,均宜小不宜大。大则水多,茶叶易老。
5
/9
冲泡方法
绿茶的冲泡,相比于乌龙茶,程序非常简单。根据条索的紧结程度,应分为两种。然而,无论使用何种方法,第一步均需烫杯,以利茶叶色香味的发挥
6
/9
搭配梅子、芝麻、盐饮用,可以让绿茶的保健功能再提升。
7
/9
绿茶比起其他茶类更容易氧化,保存期限相对变短,买回家后应该尽快喝完,或放入冰箱保存。
由于高温也会破坏有益健康的成分,因此自行冲泡时水温不宜过高,茶叶冲泡水温约80℃,绿茶粉冲泡水温约60℃即可。
注意事项
8
/9
为了避免引起失眠,睡前也尽量不要饮用。
9
/9
较伤胃不宜空腹喝:绿茶性凉,含有咖啡因,如果浓度越高,咖啡因含量也会增加,所以要避免空腹状态下饮用,以免伤胃。
茶具:盖碗、水方、公道杯品茗杯、茶仓、茶荷、茶匙、茶巾、随手泡。
水温:75℃。
投茶方法:采用下投法。
步骤:
①摆放茶具,按泡茶的顺序合理地将茶具摆放好。
②先用热水将盖碗温热。
③根据盖碗的大小,按照茶与容积1︰30的比例置茶。
④冲入沸水,浸泡2分钟。
⑤将盖碗中的茶汤倒入公道杯。
⑥揭盖闻香。
⑦分茶入品茗杯饮用。
盖碗茶艺冲泡步骤
盖碗茶艺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茶道礼仪,其冲泡步骤如下:1.准备茶具:盖碗、茶盘、茶杯、茶具(茶针、茶勺)、水壶、茶叶。2.清洗茶具:用温水冲洗茶壶、茶杯、茶具等茶具,使其干净无味。3.烫杯:将热水倒入茶杯中,使其预热,倒掉热水。4.加茶:将适量的茶叶放入盖碗中,约1/3满。5.泡茶:用80℃左右的温水冲泡茶叶,不要用开水直接冲,不然容易烫伤茶叶。浸泡1-2分钟,直至茶汤呈现出略带黄色的颜色和香气。6.倒茶:倒出盖碗茶汤到杯中,以此来“洗杯”,去除杯中的异味,然后把茶汤倒回盖碗中。7.倒出:将盖碗放在茶杯上,用左手托住杯子,右手拿盖碗,将茶汤沿着盖碗边缘顺便地倒进茶杯里。8.品茶:此时,品味那独特的茶香和滋味。9.再泡:可以重复以上操作,再泡2-3次,每次冲泡时间可适当增加。10.清洗:茶艺表演结束后,要清理干净所有茶具和茶盘,以便下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