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太白酒中仙,酒中仙是谁?

本文目录一览:

一代诗仙李白,又为何自称酒中仙?

说到唐朝诗人中,最会标榜自己能喝酒的,李白说自己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这和他在我们心目中「诗仙」的形象倒也契合,毕竟人家是诗歌史上最风骚浪荡的浪漫主义大诗人,而且人家喝进去的是酒,吐出来的是诗,不会喝酒,成何体统?
李白喝酒上瘾,无时无刻不在喝酒。现存诗歌上千首,提到酒的大约有200多首,可以说,李白不在喝酒,就在喝酒的路上。
李白得意时要喝酒,失意时更要喝酒;孤单一个人时得喝酒,去宴会当然也得喝酒;怀人时喝酒,重逢时也喝酒;拜访别人要喝酒,别人拜访他也要喝酒。
爱喝酒的人,做梦都想交一个李白这样的朋友,一言不合喝喝喝,酒楼里面喝喝喝,自己家里喝喝喝,宫廷里面喝喝喝,妓院里面喝喝喝。《旧唐书》记载,李白最後竟「以饮酒过度,醉死於宣城」,可见,酒就是李白的命,一顿不喝浑身就痒痒。但李白到底能喝多少酒?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
但有个人知道,谁?杜甫!杜甫是李白的疯狂小粉丝,一辈子都爱慕著这位「诗仙」偶像,二人曾经同过床,盖过同一床被子,基情满满。他曾经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提到当时混迹在诗歌艺术圈的八个偶像级人物的酒量,李白当然赫然在列。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溢美之词,溢於言表,杜甫是个实诚人,从这几句诗里可以看出李白一顿酒场完毕,基本也就一斗的量,而且喝完就够他在嘈杂的长安城大街上呼呼大睡了。
为什麼说李白就一斗的量呢?是因为这《饮中八仙歌》里点名写了八个人,「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开头写的是贺知章,没说能喝多少,只知道喝完以後特滑稽,骑马像坐船,乱晃,还掉井里了,竟然还睡著了。其次,又写了「汝阳三斗始朝天…左相日兴费万钱…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这麼几位能人,三斗、万钱、三杯、五斗,各个都还精确,唯独写到李白的时候,却含糊地写了个「斗酒」,而没说是具体的三斗、五斗的,私以为李白肯定喝不了那麼多,也就差不多一斗。而且,凭杜甫对李白的崇拜,是不可能揭偶像的短的,所以就笼统地写成了「斗酒」。
然而,李白敢自称自己是「酒中仙」,那他肯定也有两把刷子。姑且,拿一斗来说事吧,按现在的算法,一斗酒在大唐到底有多少呢?
根据史料记载:「隋开皇以古斗(经过反覆推算,古斗之量值近200毫升/升)三升为一升,斗有大、小之别,唐亦分大、小石制,通用大石制,乃袭开皇制,为古制之三倍。故隋开皇量与唐量每升约为600毫升。」
这段话,说人话就是唐朝量器单位的斗,有大斗、小斗之分,大斗一斗相当於现在的6000毫升,小斗一斗相当於现在的2000毫升。
咱姑且先拿小斗来说吧,李白一顿喝一斗,2000毫升,600毫升的啤酒,3瓶多,才4斤左右的水,很明显不对大诗仙的脾气。
按李白这风骚的尿性,有大斗当然不用小斗,一顿喝一斗,一斗6000毫升,也才10瓶啤酒的量,12斤水。想一下,也不过如此嘛!大街上随便拉一个小学生,估计也能干翻李白!
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个关键性问题,李白当时喝的是啥酒呢?如果是现在这样的白酒,像二锅头、五粮液啥的,李白要是能喝12斤,那绝对牛逼到上天,全地球60亿人民都得服!关键就是在唐朝,李白是不可能喝到现在这样动辄50度的白酒的。
唐朝的时候,酿酒技术还是传统的压榨酿酒法,拿谷物粮食或果类等自然发酵,由於酵母菌在酒精浓度达到20%後,很难继续发酵,所以酿造酒的酒精度大约是在0度至18度之间。也就是说,李白所在的大唐朝,压根就没有超过20度的酒,15度以上的也少之又少。
那时候,人们主要喝的酒有这麼几样,绿酒、米酒、葡萄酒、菊花酒,还有发酵後只压榨不蒸馏的清酒,这些酒论酒精浓度,和现在我们对瓶吹的啤酒,其实没两样。
而现在我们喝的白酒叫蒸馏酒,这种技术公认是元朝的时候才引进到我国的,而且刚来的时候,这种白酒也不是上流社会喜欢喝的东西。
当时它的学名叫阿剌吉或哈剌基,是根据阿拉伯语araq而来,因为是用蒸馏技术酿制而成,和以前大家喝的酒相比,酒精浓度高了好多倍,导致早期有记载说它「有大毒」、「饮之则令人透液而死」,所以,当时很少有人喝这玩意。
当时,它还有一个很不雅观的名字,叫「臭酒」。经常喝的人不是体力劳动者,就是道上混的黑社会,很多河工、苦力,为了御寒消乏,干活之前,经常来个二两。再有就是土匪黑社会,杀人抢劫强奸之前,酒壮怂人胆,也会来个半斤,趁著酒劲,干它一票。
那麼,问题来了!
李白成天牛逼吹上天,大声吆喝著「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原来喝得酒还没劲酒度数高,这牛逼吹得也太单薄。
按李白一顿酒一斗算下来,大斗12斤,小斗4斤,度数10来度,顶多10几瓶啤酒,大街上随便拉一个,单挑对瓶吹,也不是什麼大问题,更别说擅长喝酒的北方大汉了!
杜甫有一首诗这样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说明李白喝醉了酒就在街上市民家睡觉,天子叫他也不理睬,并且自称为是酒中仙 。
杜甫有一首诗这样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说明李白喝醉了酒就在街上市民家睡觉,天子叫他也不理睬,并且自称为是酒中仙,因此说,自称为酒中仙的诗人是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且还很爱喝酒,,爱写酒诗
因为李白非常的喜欢喝酒,放浪形骸,曾经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说法,因此李白自称是酒中仙
因为李白最爱饮酒,他关于喝酒的诗写了很多,《月下独酌》、《将进酒》等,他爱酒,喝完酒就作诗。
(唐)杜甫写《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意思是: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这也是来源之一。
扩展资料
关于李白喝酒的诗词
1、《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2、《将进酒·君不见》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衰老的白发,年轻时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丹丘生啊,请二位快点喝酒吧,举起酒杯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李白为什么自称酒中仙

“自称臣是酒中仙”源自杜甫对李白的描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自恃为天才诗人。在京任职期间有过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狂傲,再加之他酷爱喝酒,因此自称非凡俗之人,而是“酒中仙”。

李白生于701年,逝于762年,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自称臣是酒中仙全诗

自称臣是酒中仙全诗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译诗:李白饮酒十斗,就能写出一百篇诗来。他也乐于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喝了酒就醉卧在长安市的酒铺里。他性格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天子召见他,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说自己是酒中之仙,谁召见都不去。
注释:“不上船”:李白豪放嗜酒,蔑视权贵。
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载:玄宗泛舟于白莲池,欲召李白写序,当时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高力士遂扶其上船见皇帝。这里指李白酒后狂放,无视万乘之尊严。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酒中仙的诗人是谁?

酒中仙的诗人是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中的酒中仙指的是李白,出自唐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译文: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诗歌特点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意思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意思如下: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是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学士,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对李白的历史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
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贺知章:“谪仙”。
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酒中仙是谁?

酒中仙指的是李白。
正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李白的好基友杜甫写的一首诗,诗中杜甫毫不隐晦直接称赞李白的酒量好,李白的诗那是天下闻名,而且流传后世的基本全是佳作,像他这样的一位大才子却有一个爱喝酒的嗜好。
不仅是他,现在看来,几乎所有的文人骚客都喜欢喝酒,而且一喝酒就是诗意大发,李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为了喝到美酒,什么贵重的物品都不要了,可谓是嗜酒如命啊。
当然了,李白只有在喝酒的时候才能够诗兴大发,写下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李白写的快活莫过酒中仙的这句诗叫什么?

带有“称臣酒中仙”这句话的诗并非李白所作,是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原文: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译文:
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
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
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
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
您好。
这并不是诗句,而是小学生的写的作文。
课本人物大串烧小学生作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坐在庐山瀑布旁的小亭内,品酒吟诗。“不对,不对!”富兰克林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你说说,怎么……不……不对?”李白喝了酒,舌头好像打了结。“银河是由许多星球组成的,它是不可能落到这儿的。”富兰克林理正辞严。“星星是‘上帝的明灯’,正如雷电是‘上帝的怒火’一般,怎能与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不知何时出现的诺贝尔在一边忍不住大喊起来,把李白的酒劲吓醒了一半。“我一定会用事实来向你们证明‘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富兰克林气得直跺脚。“年轻人,有想法就要去做,不教一日闲过矣。”一位拖着长须的老人竟从瀑布中走了出来。“Isee!”富兰克林像是恍然大悟,一溜烟儿地跑了。后来,他做了震惊世界的风筝实验,证明了自己。“你们……都是……什么人?打……扰了我的酒兴,走......走开!”李白下了逐客令。“只要你不赶我走,我可以为你做一件事。”诺贝尔似乎对这个潇洒的中国人很感兴趣。“走,我要把你们都轰……轰走。”李白对于眼前这个棕发碧眼的大个子不屑一顾。“轰,对,就是轰!我为你发明炸药!”说完诺贝尔也跑了。“有骨气,不向洋鬼子低头!”在旁边冷眼看了半天的老人终于发话了。“你是……是……谁?”李白是出了名的近视,有一次甚至把床前明月光看成了地上霜。“你可以叫我‘白石老人’。”老人说完就悄悄地走了,正如他悄悄地来,挥一挥衣抽,没带走一片云彩。李白根本就没注意到老人已经离开,仍然高举着酒杯,对月继续吟道:“今朝有酒今朝醉啊,快活莫过酒中仙。”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李白根本就没注意到老人已经离开,仍然高举酒杯,对着半空继续吟唱道:“今朝有酒 今朝醉啊,快活莫过酒中仙!”
这是现代人写的一篇作文,不是诗人的原句。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具体怎么解释这句诗 ?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意思是:
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
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
该诗句是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饮中八仙歌》。
诗词原文: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名联赏析
1、此江若变作春酒
问余何事栖碧山
此联为1930年3月,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来采石游览,参观广济寺时所题。系集李白诗句而成。上联出自李白《襄阳歌》:“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下联出自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一生爱好诗酒,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各地名山胜水,无不流连。广济寺位于太白楼之西,始创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旧名石矶院,又名资福院,香火极盛。此联题于此处,无论从李白诗意,还是结合当地景致,都十分贴切。
2、蓬莱文章建安骨
青莲居士谪仙人
此联为采石太白楼后李白祠正厅两侧木柱上所镌刻楹联,亦系集李白诗句而成。上联出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本意是称赞汉代文章和建安诗人的作品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富有遒劲之风。下联出自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一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谪仙人”本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戏称,意为李白天才绝世,非人世之人,当是贬谪凡间的仙人。李白对此称呼十分满意,多次在诗中自称“谪仙”。此联不仅巧妙地集李白诗句而不露痕迹,更妙在称誉李白之诗仙风采与绝世文才。后人读此联,便宛然可见李太白之潇洒风神。
3、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教先生低首;
韩荆州差解事,肯借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
此联为采石太白楼主楼一楼两旁抱柱上所镌的金字楹联,原系清代吴鼒撰,后由安徽省著名书法家葛介屏重书。 谢宣城指南齐诗人谢朓,是齐梁诗人的杰出代表。曾任宣城太守,后人因称其为“谢宣城”。其五言诗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等深受李白推崇,故清人王士祯《论诗绝句》有云:“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韩荆州为唐朝的荆州长史韩朝宗,有声望,喜欢识拔后进。凡是得到他赏识的文士,都能一鸣惊人,声名鹊起。李白曾写过《与韩荆州书》,有“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之句,希望能得到他的褒奖。此联上联以问句起笔,感慨谢朓能得到李白的推崇,下联则遗憾韩朝宗不能慧眼识人才,不肯提携李白,致使李白那样的高士,竟不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一问一叹,写尽诗人一生的坎坷,令人读后,油然而生悲凉伤感之情。
4、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此联为姚兴泶所撰。上下联均出自杜甫诗句。上联“世人皆欲杀”出自《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李白晚年因接受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的邀请,加入其幕府,并为其写过一些歌功颂德的诗歌。后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判长流夜郎。当时的处境是“世人皆欲杀”,只有杜甫这样的老友“独怜才”,可见二人相知之深,友谊之厚。下联出自《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在“世人皆欲杀”的情况下,依然故我;醉时纵然天子相呼,犹不肯上船,可见其狂士之态。此联借用杜甫诗句,并加上“狂”、“醉”二字,活脱脱勾画出李白那种我行我素、纵情诗酒的狂放与豪侠之气。
5、扬波喷云雷,笔落摇五岳;
举杯邀明月,垂辉映千古。
此联为当涂县青山李白墓园中太白祠楹联,为赵朴初先生手书。四句均为李白诗句,惟最后一句因平仄要求改动一字。“扬波喷云雷”出自李白《古风?其三》:“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笔落摇五岳”出自《江上吟》,原句为“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此处为字数统一,删去前面修饰性的两个字。“举杯邀明月”则出自著名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垂辉映千古”出自《古风?其一》,原句为“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此联集李白四句诗,生动地表现了李白诗歌“惊天地、泣鬼神”的雄浑气势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其辉映千秋的巨大影响,可谓生动贴切,匠心独运。
6、侍金銮,谪夜郎,他胸中有何得失穷通?但随遇而安,说什么仙,说什么狂,说什么文章身价?上下数千年,只有楚屈原、汉曼卿、晋陶渊明,能仿佛一人胸次;
踞危矶,俯长江,这眼前更觉天地空阔。试凭栏远眺,不可无诗,不可无酒,不可无奇谈快论。流连四五日,岂惟牛渚月、白苎云、青山烟雨,都收来百尺楼头。
这副长联共118字,是太白楼楹联中最长的一副,为黄琴士所撰。黄氏为泾县人,曾主讲翠螺书院。
此联上联说李白生平既曾有侍奉玄宗于金銮殿的显赫,又有被远谪夜郎的酸辛,但他生性磊落豁达,何尝对个人得失耿耿于怀?什么“仙”呀、“狂”呀、“文章身价”呀,都难以概括真实的他。数千年间,只有他能集战国时屈原的忠愤、汉代东方朔的狂傲、晋代陶渊明的旷达于一身。下联则由回忆李白转入自己在太白楼所见的景致与感怀。登临绝壁临江、千古一秀的采石矶,俯视脚下浩荡东流的长江水,顿时觉得江天浩渺,天地空阔。在此处凭栏远眺,怎么能无诗,怎么能无酒,又怎么能无李太白那样的高谈阔论,一抒胸中怀抱?在此高楼上就该盘桓个四五日,不仅仅要饱览牛渚明月、白苎浮云、青山烟雨,更要缅怀李太白之绝世才情与坎坷身世。
全联之妙就在于有历史,有现实;有景物,有情感。情景交融,胸襟开阔;诗情画意,快人快语,通过排比夸张,将眼前景与胸中情结合起来,一气呵成,感人至深。
7、有句思谪仙,争看炉火照天地;
此山腾傲气,岂惮鼻息吹虹霓。
此联为太白楼二层“李白纪念堂”横匾两侧楹联,系赵朴初先生自撰自书。上下联中各嵌进李白诗一句。上联中“炉火照天地”出自《秋浦歌十七首》其八:“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下联中“鼻息吹虹霓”出自《古风其二十四》,原诗为讽刺斗鸡之徒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斗鸡者趾高气扬,吹出的气息都能冲上天,使路边的行人胆战心惊,可见其小人得志之态。这里赵朴老说,在此登临,心中不由想起李白描写冶炼工人劳动场面的诗句,仿佛看到被炉火映红的冶炼工人的脸庞,争看钢花飞溅的壮观;而翠螺山因为有太白楼在,也沾染了李白的傲气傲骨,又怎怕那些得意小人的不可一世。全联巧妙地嵌入李白诗句,表达自己对一代诗仙的崇敬、怀念与向往,堪称佳作。
8、击楫几登临,看白纻环来生成画稿;
推窗一凭眺,问青莲在否同放诗杯。
此联为清代彭玉麟所撰。彭氏字雪琴,湖南衡阳人。早年追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卒谥刚直。光绪三年(1877年),彭玉麟时任兵部右侍郎,捐俸重建太白楼。他十分喜爱采石山水,每年巡阅,必来此游览。
上联是楹联通常写法,即由景入手,说自己几度浮舟过此登临,只见白纻山等众山环绕长江矗立,远近高低各不相同,宛然一幅天生的水墨山水画卷;下联转景入情,写自己在此登楼推窗,凭栏远眺,不由问苍天:“李太白尚在否”?如能与他一起对酒当歌,畅抒怀抱,该是何等赏心乐事啊。只可惜斯楼依旧,江流亦千古,而斯人已难觅仙踪,想起他往日诗酒风流,怎不令人感怀惆怅。
9、胜迹画图中,莫辜负此日登临,倚山枕渚;
奇才诗酒老,忆记取当年犯放,动地惊天。
此联为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游览采石矶时所题。上联说自己置身于背倚翠螺山、头枕牛渚矶的太白楼上,见到山青水秀,胜迹如画,千万不要辜负了这大好河山;下联转入评论李白,说他一生奇才出众,又独好诗酒,曾写过多少惊天动地的诗歌文章,却生性狷狂,不谙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不幸晚年惨遭长流夜郎,这教训可值得记取啊。蒋氏是政治人物,深谙权谋之道,他除了以“奇才诗酒老”称誉李白外,更看到了李白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这一点,也是和历来其他文人所见不同的。但太白楼既是东南名胜,李白又是这样一位飘然若仙的天才,触景生情,又怎不令人扼腕叹息呢。任何人想起白居易写李白墓的诗句:“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都难免要为李白的绝世才情,多舛遭遇而同声一叹,蒋氏又何能例外?
10、公昔去长沙,笛吹黄鹤楼中,梅花默然;
我今望秋月,帆挂翠螺上下,枫叶纷纷。
此联上下联均化用李白诗句,但意思十分贴切。上联出自《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原诗为:“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写的是李白在黄鹤楼中听笛时所触发的愁思。这里作者在联首用了一个“公”字,表示那是发生在李白身上的往事。下联出自《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本来诗意是李白秋夜在牛渚江面上泊舟,想起东晋袁宏在此吟诵自己所作的咏史诗,恰巧被谢尚听到,十分赏识,从此声名日著的故事,不禁触景生情,感怀自己空有满腹才情,可惜却无人欣赏,致使平生抱负不能实现而生发的惆怅。这里作者加了一个“我”字,表示自己追寻诗仙足迹,浮舟翠螺山下,来到太白楼,登舟望秋月,重新见到了李白当年见到的枫叶纷纷景致。风景既然如故,想来情怀亦如太白当年。“梅花默然”与“枫叶纷纷”都无语,但它们所触发的人的情感却如丝如缕,胜过千言万语。上下联虽均出自李白诗意,但意境上一古一今,一诗仙一自己,既有对李白风采的怀想,又有自己和李白的心灵相通,用在太白楼,可谓意味深长。
11、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此联上下联说的均是李白平生最为人拍手称道叫绝的地方,可谓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如果说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高峰的话,那么,李白无疑就是站在这座高峰之顶的巨人。所以,用“诗中无敌”来赞誉李白,是毫不为过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只要有美酒,他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人们只要想到酒,就自然会想起李白,“太白遗风”亦因之名布千古。所以,用“酒里称仙”来形容李白也是历来大家的共识。正因为李白一生诗酒风流,作者才有“才气公然笼一代”之评。下联说,李白当年得到唐玄宗赏识,待诏翰林院。一次乘醉在金銮殿上,曾让高力士为其脱靴。晚年又曾身披宫锦袍,自金陵往牛渚玩月,与崔宗之等人在舟中饮酒畅谈,旁若无人。此等风采,何等令人向往,故作者说他“狂名直欲占千秋”。值得一提的是,“力士脱靴”虽然只是传说,未必可靠,但历来文人心知肚明,却宁愿信其有,就是因为代表了不向权贵低头的铮铮铁骨,大快人心,酣畅淋漓。正因为这样,李白之“狂”,非狂妄之气,乃是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傲骨,也是千秋万代人们所推崇的崇高品格。
12、万里大江来倚翠嶂高楼,月朗风清依旧;
六朝陈迹尽瞻锦袍遗像,天长地久犹新。
此联上联写出了太白楼“风月江天贮一楼”的气势与风光。江水回旋,波涛汹涌,拍打着岸边的石头;倚靠在太白楼上的栏杆处,依旧能见到皎洁的明月,沐浴到轻柔的微风。下联说,采石矶作为六朝京畿天然屏障,目睹了多少六朝的成败兴衰。瞻仰着太白楼中陈列的李白的锦袍遗像,仿佛又看到了风神潇洒的李太白在世。这种风采,历久弥新,可与日月争辉,能使山河增色。“翠嶂高楼”上的“月朗风清”,连接着的是李白的“锦袍遗像”所带来的“天长地久”。江山代谢,人世浮沉,庶民尘土,帝王亦尘土,惟有李白这样的诗仙才能不朽。此联之妙,全在于从李太白、太白楼,联想到了历史的沧桑兴替,令人读后不胜感慨。
13、莫上层峦,睹江水狂澜,洒不尽英雄涕泪;
聊倾蚁酒,听秋林落叶,感从来才子飘零。
上联说千万不要登上高山,因为登高望远,看到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淘尽了多少千古风流人物,让英雄人物也禁不住要洒下涕泪。下联说,在太白楼上,百无聊赖,倾满蚁酒,听着秋风中飘落的树叶,不由感慨自古才子亦如这秋叶般飘零。英雄涕泪,才子飘零,从来都让人心动。更何况自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又有多少英雄才子,怀才不遇,郁郁终生。在那种个人命运完全掌握在帝王等权贵人物手中的年代里,帝王的赏识,就是士子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唯一渠道。得则高歌,失即万事皆休。宇宙无穷,人生有限,个人是多么渺小。在太白楼上登高望远,有多少人借李白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千古英雄千古泪,由来才子自飘零,明月楼高,江湖日远,对酒凭栏,同声一叹。身世如浮萍,飘忽不定,这就是那个年代有傲骨的读书人的命运。所以,无论是英雄,还是才子,需要的都是知己的赏识。而那种知遇之恩,却可遇而不可求,又岂是个人所能决定的?“零落成泥碾作尘”,也就难免。
14、去日苦难留,须臾六十四年,觉浮生仕真若梦,游真若梦;
高风洵寡偶,上下三千余载,问何人诗可称仙,酒可称仙?
此联上联说时光飞逝,转眼间六十四年就过去了。回首往事,只觉得仕途真的如梦,交游亦如梦。总之是浮生若梦,恍如隔世。下联说李白高风亮节,难有匹敌。三千多年间,又有何人能象他那样,被人称为诗仙、酒仙?上联是慨叹,纵使多才如李白,亦只不过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闪光的一个石子,终究难以挽留住逝去的时光。所以才会有“仕真若梦,游真若梦”之感慨。但伟人终究是伟人,他的生命虽然难以再现,但诗仙、酒仙的风采却会长流人间,不会因为他肉体的消失而消失。所以,下联转而又说,从这一点讲,“诗可称仙,酒可称仙”的李白便可以没有什么遗憾。毕竟,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象他那样千载留名呢?李白生前就已被人称为“天上谪仙人”,非寻常凡夫俗子可比。身后更是推崇者无数,能够集“诗仙”、“酒仙”称呼于一身,的确是几千年间难得一见的奇才。此联之妙,在于将李白短短一生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虽不免有“生命如花,转眼凋零”的遗憾,但更有一份看破人生浮沉得失之后的旷达。
15、酒家何处?杨柳依垂,每当月白风清,胜地也应招子美;
潭水依然,桃花无恙,到此心旷神怡,前身或许是汪伦。
此联上联先以问句起头,因为李白生平最爱美酒,所以作者上来就问:“何处有酒家?”每当月白风清的夜晚,杨柳依依垂拂的时候,对着如此良辰美景,总不由想到,应当招来李白的好友杜甫,让诗仙、诗圣一起品酒、赏月、吟诗、畅谈,才不失为一桩赏心乐事。下联写道,桃花潭的潭水依旧象李白游览时那样清澈,桃花也依旧妩媚动人,自己到此只觉得心旷神怡,仿佛神游数百年,穿越了时空隧道,与李白在一起。或许自己的前身就是那个在桃花潭畔踏歌为李白送行的泾县汪伦吧。此联把美酒、良辰、风物、胜景,与人物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曾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杜甫,还是李白笔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汪伦,都是李白的好友,都曾与李白一起留下一段让后人神往的佳话。这里,作者也禁不住神思遐想,自己也是李白的异代知音,或许前身还就是李白的同时代人,也曾追随李白左右,也曾与李白把酒畅话,醉歌抒怀呢。
16、谗起七言,千古才人千古恨;
快登百尺,一楼风景一楼诗。
此联上联说李白遭谗,起因是《清平调三章》中“借问汉宫何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句中以赵飞燕比杨玉环。本来李白此诗是赞美杨妃美貌如花,娇俏动人,只有汉宫中的赵飞燕可比。传说高力士却故意在杨玉环面前挑拨说:“以飞燕比妃子,是贱之甚矣。”杨妃于是十分生气,遂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玄宗想以官职授李白,也为宫中所悍而止。后来李白在朝廷就呆不下去,玄宗终于“赐金放还”,李白就结束了不到两年的待诏翰林生活,他的第一次从政也就此宣告失败。所以上联说,李白怀有千古之才,但也正是因为他有才,谗言遂因之而起,致使李白这位“千古才人”怀抱着“千古遗恨”。下联转说自己登上百尺高的太白楼,眼前所见是一楼风景,一楼诗词。如果除去上下联前面四个字,“千古才人千古恨,一楼风景一楼诗”同样是一幅妙对。
17、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
登舟望秋月,旷怀犹忆谢将军。
此联上联“把酒问青天”出自宋苏轼词《西江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意为把酒问苍天,世间已无觅高力士这样的谗毁小人的踪影,而人们对李太白的怀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可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非自有公道。下联“登舟望秋月”出自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意为象谢尚那样能够识别人才的高风亮节,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赞赏。大家每当读到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一诗,都要想起这位谢将军的旷怀。正象一位诗人写的那样:“有的人死了,可是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可是他却死了。”象谢尚那样的人,纵然肉体已化作尘土,人们却依然时时记着他;而象高力士这样的人,死后又有谁会追念他呢?“爱屋及乌”,人们因为喜爱李白,所以连带着对他所推崇的谢尚也加以怀念,而对以谗言中伤他的高力士却十分厌恶。这一正一反的强烈对比,反映了人们对李白的热爱之情与追思之深,可谓道出许多人的心声。
18、大江淘尽英雄,山经百战楼仍在;
诗卷长留天地,人往千秋酒不空。
此联上联上来就说,千百年来,被这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带去的英雄有多少啊,正应了罗贯中所说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采石之险甲江南”,作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翠螺山见证了多少险恶的战争,至今依然矗立在江畔;太白楼饱览了多少朝代兴衰的往事,依旧在蒙蒙的江南烟雨中勾起人们那份绵绵不尽的怀思。下联说,斯楼虽在,斯人已往,而他的诗卷却长留天地间。千载后重来,楼中依旧可见后人拜祭时奉上的美酒。因为大家知道,李白一生就爱好诗酒,所以来拜祭他,别的可以没有,却不可无诗,不可无酒。表面上是说酒不空,实际上是说,人民对李白的怀念经历了千秋万载,也不会消除磨灭。此联只有短短的26字,却以“山”对“人”,以“酒”对“楼”,以“英雄”对“天地”,处处可见对仗之工。江山千古,江流千古,楼亦千古,诗亦千古,人亦千古。
李白饮酒十斗,就能写出一百篇诗来。他也乐于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喝了酒就醉卧在长安市的酒铺里。他性格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天子召见他,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说自己是酒中之仙,谁召见都不去。
译诗:李白饮酒十斗,就能写出一百篇诗来。他也乐于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喝了酒就醉卧在长安市的酒铺里。他性格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天子召见他,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说自己是酒中之仙,谁召见都不去
此诗第一句应该更正为李白斗酒诗百篇--出自〖饮中八仙歌〗
作者: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天宝元年,朝廷召李白入长安。李白欣喜若狂,以为从此进身有路,报国有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高人”。入长安后受到玄宗礼遇,侍诏翰林院。但李白不久就失望了,皇上欣赏他的文才,只不过是“倡优蓄之”,侍宴、侍游、侍浴、歌功颂德,点缀太平。即使在离天子这么近的地方,李白也没有泯灭自己的个性色彩。杜甫《饮中八仙歌》活画出他的神采:“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敢叫天子久等,敢叫高力士脱靴。傲岸洒脱依旧,狂放不羁依旧。身处江湖要坚守天性也许比较容易,当身在魏爵恩宠有加仍不失天性,仍有力量抗拒那种温柔的扭曲,确实是真正的内心强健。这就是李白,这才是李白。这种姿态是官场绝对不能接受的,这里需要的是谦顺,机变,平庸化。于是李白的政治生涯很快走向尽头,凄然离开长安,从此没有返回。这是宠臣李白的不幸,又是诗人李白的大幸。久在宫廷,就像笼中金丝鸟,高贵却失却了振飞的力量。夕阳下的李白凄迷地向长安投去最后一瞥,心头在哀怨,在悲泣,却没意识到自己正走向心灵的解放,走向历史的深处,一片辉煌的创造景象正在眼前展开。
的确,李白一生也写过不少颂诗和贺诗,但这不是事情的本质。他也是人,他要生存,他不得不如此。重要的是他没有因为对富贵的渴望而放弃个性,保持了心灵的真诚和天性的狂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李白,这才是李白。在这个世界上,大官们轻歌曼舞,小吏也有一份温饱,却没有天才李白的一条生路。寂寞,凄凉,卑微,贫窘,这就是一个坚守着心灵真诚的文人的命运。
遥想李白当年,他作为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怎么会落到穷途末路沿门托钵的地步?
李白是一个文人,但文人并不是一种职业,一种价值的证实。一个文人,如果他不能在官位上占据一个位置,即使他才高八斗气冲霄汉,也只是一个卑微的人物。李白的一生就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李白的悲剧在出川之时已经由一种自己毫无意识的因素决定了。李白天性天真洒脱,狂放傲岸,这与官场所需的拘谨权变,顺服谦卑恰恰构成了最鲜明的对抗,这也是无法调和的两种人格的对抗。朝廷求贤是真的,但本质是是需要能干的奴才,而绝对无法容忍一种独立鲜明的个性。于是,哪怕李白之才千古独步,也无法避免终身潦倒的命运。率真的天性成就了李白,也贻误了李白,事情总是这样具有双重意义。
出川后李白遍拜公侯之门,以求进身之阶,实现“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人生理想,但却“十谒朱门九不开”,屡遭碰壁。开元十八年第一次入长安,托门拜府,无功而返。进身无路,报国无门,李白心头泣血,悲愤难平,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此诗第一句应该更正为李白斗酒诗百篇--出自〖饮中八仙歌〗
作者: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天宝元年,朝廷召李白入长安。李白欣喜若狂,以为从此进身有路,报国有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高人”。入长安后受到玄宗礼遇,侍诏翰林院。但李白不久就失望了,皇上欣赏他的文才,只不过是“倡优蓄之”,侍宴、侍游、侍浴、歌功颂德,点缀太平。即使在离天子这么近的地方,李白也没有泯灭自己的个性色彩。杜甫《饮中八仙歌》活画出他的神采:“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敢叫天子久等,敢叫高力士脱靴。傲岸洒脱依旧,狂放不羁依旧。身处江湖要坚守天性也许比较容易,当身在魏爵恩宠有加仍不失天性,仍有力量抗拒那种温柔的扭曲,确实是真正的内心强健。这就是李白,这才是李白。这种姿态是官场绝对不能接受的,这里需要的是谦顺,机变,平庸化。于是李白的政治生涯很快走向尽头,凄然离开长安,从此没有返回。这是宠臣李白的不幸,又是诗人李白的大幸。久在宫廷,就像笼中金丝鸟,高贵却失却了振飞的力量。夕阳下的李白凄迷地向长安投去最后一瞥,心头在哀怨,在悲泣,却没意识到自己正走向心灵的解放,走向历史的深处,一片辉煌的创造景象正在眼前展开。
的确,李白一生也写过不少颂诗和贺诗,但这不是事情的本质。他也是人,他要生存,他不得不如此。重要的是他没有因为对富贵的渴望而放弃个性,保持了心灵的真诚和天性的狂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李白,这才是李白。在这个世界上,大官们轻歌曼舞,小吏也有一份温饱,却没有天才李白的一条生路。寂寞,凄凉,卑微,贫窘,这就是一个坚守着心灵真诚的文人的命运。
遥想李白当年,他作为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怎么会落到穷途末路沿门托钵的地步?
李白是一个文人,但文人并不是一种职业,一种价值的证实。一个文人,如果他不能在官位上占据一个位置,即使他才高八斗气冲霄汉,也只是一个卑微的人物。李白的一生就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李白的悲剧在出川之时已经由一种自己毫无意识的因素决定了。李白天性天真洒脱,狂放傲岸,这与官场所需的拘谨权变,顺服谦卑恰恰构成了最鲜明的对抗,这也是无法调和的两种人格的对抗。朝廷求贤是真的,但本质是是需要能干的奴才,而绝对无法容忍一种独立鲜明的个性。于是,哪怕李白之才千古独步,也无法避免终身潦倒的命运。率真的天性成就了李白,也贻误了李白,事情总是这样具有双重意义。
出川后李白遍拜公侯之门,以求进身之阶,实现“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人生理想,但却“十谒朱门九不开”,屡遭碰壁。开元十八年第一次入长安,托门拜府,无功而返。进身无路,报国无门,李白心头泣血,悲愤难平,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译诗:李白饮酒十斗,就能写出一百篇诗来。他也乐于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喝了酒就醉卧在长安市的酒铺里。他性格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天子召见他,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说自己是酒中之仙,谁召见都不去。
注释:“不上船”:李白豪放嗜酒,蔑视权贵。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载:玄宗泛舟于白莲池,欲召李白写序,当时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高力士遂扶其上船见皇帝。这里指李白酒后狂放,无视万乘之尊严。
意思是:
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
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
1、原文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2、译文
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
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
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3、作者
唐代杜甫
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
据新、旧《唐书》的《李适之传》及《玄宗纪》,李适之罢相是在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四月,则此诗最早亦必作于天宝五年四月之后,时杜甫初至长安。
史称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俱善饮,称为“酒中八仙人”,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杜甫此诗是为这八人写“肖像”。
2、赏析
《饮中八仙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将当时号称“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从“饮酒”这个角度联系在一起,用追叙的方式,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这首诗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前不用起,后不用收;并列地分写八人,句数多少不齐,但首、尾、中腰,各用两句,前后或三或四,变化中仍有条理:在体裁上是一个创格。八人中,贺知章资格最老,所以放在第一位。其他按官爵,从王公宰相一直说到布衣。
作者写八人醉态各有特点,纯用漫画素描的手法,写他们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3、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中八仙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煮酒论诗 其一:酒中仙李白

煮酒论诗,首先不得不先提到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李白。

李白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岁于上元三年(762年)。盛唐时期的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一生游遍祖国山川;他的诗如其人,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意境奇妙,颇具浪漫色彩。

杜甫写诗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权力诚可贵,富贵价更高,若为诗酒故,二者皆可抛。

要 问 他喝酒喜欢到什么程度, 且看:纵使“独酌无相亲”,他也可以“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天有酒星,地有酒泉,天地之间有他“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但得酒中趣”“酒酣心自开”“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不知有吾身”。

他走到哪都不忘酒要随身。 毕竟他的世界就是“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在清溪,“我携一壶酒,独上江祖石”;过襄阳,他“车旁侧挂一壶酒”;归石门,他与“云物共倾三月酒”;闲来无事,就“把酒望远山”“且对一壶酒”。

如果说这是独酌的乐趣,那有好友共同举杯, 更是无酒不欢了。“见客但倾酒”,送梁四“玉壶挈美酒”,送吴五“送行奠桂酒”,呈卢六“我亦为君饮清酒”,赠崔侍郎“常见一壶酒”,赠闾丘“野酌劝芳酒”,留别刘少府“闲倾鲁壶酒” 。 他的好友王历阳不肯喝酒,更是写诗嘲笑“不饮杯中酒”“吾于尔何有”,“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君若不饮酒,昔人安在哉”;见到元丹丘,他便“开颜酌美酒”;留别逖裴,他也要“劝尔一杯酒”;赠王汉阳,一杯不够,再来一杯,“与君数杯酒,可以穷欢宴”;送别苏明府,更是心心念念,“何时更杯酒”。

世间好酒千万,如果不能尝尽,便是遗憾。 李白喜欢游历,更喜欢这各地的美酒。在金陵,“朝沽金陵酒”“且换金陵酒”;游谢氏山亭,“田家有美酒”;在汉阳,“莫惜连船沽美酒”;登栖霞山,“白发对绿酒”;在广陵,用“玉瓶沽美酒”;春日独坐,更是期待好友“何人共醉新丰酒”。

李白爱喝酒是出名的,但是酒量如何呢?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每天都喝三百杯,只能说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饮酒的嗜好。毕竟,不管喝多少,喝完就醉,醉了就赋诗一首。不,也有可能一次三首。他陪侍郎叔游洞庭湖,饮了“巴陵无限酒”,便赋诗三首。在《襄阳歌》中,期望“此江若变作春酒”,更是酒量不可斗量。在宣城送刘副使入秦,“同欢万斛酒”,“但愿长醉不愿醒”。不过,唐朝的酒,纯手工酿造,最多也就是今日啤酒的度数,7°到8°。所以三百杯或者万斛酒,也还能理解。

杜甫有 诗 写道:“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

这唐代的酒也不便宜啊,酷爱喝酒的李白,也只能“鹔鹴换美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十千五千旋沽酒”了。

总而言之,细数历代诗人,能将酒爱到如此程度,饮酒作诗留下了如此多名篇,酒中仙李白当属第一人。换个角度,煮酒论诗,读李白,又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有美酒,有故事,何人肯与共醉?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意思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译文
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
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
“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一句,顿时使李白的形象变得高大奇伟了。李白醉后,更加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强烈地表现出李白不畏权贵的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虽未必是事实,却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