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产什么茶叶,武夷山的茶叶品种有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

福建武夷山茶叶的种类有哪些?

武夷岩茶“雀舌”
武夷岩茶“雀舌”,因叶片长得像小鸟的舌头而得名。目前,“雀舌”只在武夷山各个品种园中试种,还没有形成批量生产。
武夷岩茶金毛猴
武夷岩茶金毛猴原产于马头岩一带,现有批量生产,金毛猴在岩茶中有独特的香气。金毛猴叶片的锯齿较深,特点明显。
武夷岩茶“佛手”
武夷岩茶“佛手”,叶大长得像仙人的手掌,故称为“佛手”,武夷山茶人也称之为雪梨。原生长在樟堂涧一带,经过武夷茶人的培育,“佛手”也有少量生产。
武夷岩茶“不知春”
武夷山采茶季节,在每年的4月底至5月中上旬。相传很早以前,当茶农在斗茶时(6月初),慧苑坑有一小片茶树才发出新芽,人们都说春天过去了这茶怎么才发芽,就称它为 “不知春”。
“不知春”是目前武夷岩茶香气最佳的品种之一,它集各大茗枞之香气,又有水仙的厚重。现武夷山只有小批量生产。
武夷岩茶水金龟
武夷岩茶水金龟树皮呈灰白色,枝条略弯曲,叶长圆形,翠绿色,有光泽,品质极佳。
水金龟扬名于清末,其产权的归属,在历史上还有一段趣话,也因此,水金龟身价更为不凡。据说,水金龟茶树原产于天心岩杜葛寨下。一日大雨倾盆如注,致使峰顶茶园边岸坍塌,茶树被水冲至牛栏坑头之半岩石凹处。兰谷岩主就势凿石设阶,砌筑石围,壅土以蓄之,并命名为水金龟。1919年至1920年,磊石寺与天心寺为水金龟的产权归属费金数千。后经公堂判定,认为茶树非被人盗窃,系天然造成,判归兰谷所有,足见此树的名贵。
武夷名枞铁罗汉
铁罗汉为武夷最早的名枞,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并》载:“铁罗汉为武夷宋树名,叶长。”其成名较早。
铁罗汉的原产地说的较多的是武夷山慧苑
岩的内鬼洞中(亦称蜂窠坑)。铁罗汉根植于长仅丈许的狭窄的隙地间,两边崖壁高耸,边上有小涧水流以滋润。铁罗汉树较高,生长茂盛,叶长而大,叶色细嫩光亮。经无性繁殖,生长良好,品质极佳。
据历史上相传,惠安的施集泉茶店(1781年)经营武夷岩茶以“铁罗汉”最为名贵,有治病的奇效。1890年和1931年前后惠安县曾发生两次时疫,病人饮用施集泉经营的武夷岩茶铁罗汉后,大部分人得以治愈。
武夷名枞“半天腰”
半天腰”,武夷五大名枞之一,原产于九龙窠三花峰的半山腰。原名半天鹞,其名来源于明朝永乐年间。据说天心永乐禅寺方丈,一日偶得一梦,梦见一只洁白的鹞,嘴里含着
一颗闪光的宝石被一只巨鹰紧追不舍后将宝石落在三花峰的半山腰上。为了证实梦的灵验,方丈派了一位小和尚登峰寻找。小和尚从蓑衣峰旁翻越直至三花峰顶,而后用绳索费尽周折,到了三花峰的半山腰寻找宝石。“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块突起的峭壁上发现一颗绿色的茶籽,茶籽已开始吐芽长根,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拾起,带回庙中,交给方丈。方丈将茶籽亲自培埴,待长到尺余高,仍由小和尚将其移栽上去。因为方丈认为此茶籽系鹞鸟所赐于三花峰的半山腰,不可强占,又似半天空中的一株茶,所以命名为“半天鹞”。由于“鹞”与“腰”同音,又因为生长在半山腰上,久而久之就成了“半天腰”。
为了发展武夷珍贵名枞,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茶科所科研人员,深入实地,将其茶树采用无性繁殖于茶科所的品种园内,现该茶已有所发展。半天腰属灌木型,叶片呈椭圆状,叶色泽深绿光滑,锯齿较浅,成品茶香气浓郁、高长、滋味甜醇。
福建武夷山茶叶的种类有:大红袍、正山小种、武夷水仙、武夷肉桂、金骏眉、铁罗汉、水金龟、银骏眉、大赤甘、小赤甘。
大红袍:四大名枞之首,香气浓郁清长,有大红袍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铁罗汉:四大名枞之一,香气浓郁清长,有铁罗汉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水金龟:四大名枞之一,香气浓郁清长,有水金龟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半天妖:武夷名枞,香气浓郁清长,有半天妖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白鸡冠:四大名枞之一,香气浓郁清长,有白鸡冠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水仙:香气浓郁,具有兰花清香;汤色清澈,呈橙黄色;叶底肥软黄亮,红边明显。
肉桂:香气浓郁清长,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武夷山的特产是什么?

[武夷山特产]
武夷四宝—东笋南茶西鱼北米
  东笋产于武夷山市东路的上梅乡金竹、首阳村一带。那里的竹笋质嫩、色白、清脆、味甜,没有一般竹的特殊"泥味"。一道鲜笋片打汤,味道美极了。南茶盛产于武夷山市南路的武夷镇、星村镇,特指武夷山风景区内的天心、慧苑、桂林、马头等村落。该地茶叶通称"武夷岩茶",名扬海外。武夷岩茶有"岩骨花香"之称,香、味两绝。"武夷肉桂"、"武夷水仙"、"大红袍"属佼佼者。西鱼指武夷山市西路的洋庄乡区域河流,尤其是在西际、坑口支流中的河鱼。烹调鲜鱼时不用加食油或其他佐料,下几粒食盐即可,吃起来肉嫩味甜。北米产于武夷山市北路的吴屯、岚谷两乡,当地的大米粒大、色好、味香、饭多。北米之好与当地高山地区特殊气候相关,城里人争相购买。
特产我不知道是什么,
可我喜欢武夷山的 熏鹅,我也就吃一家不知怎么说地址,因为那条街有几天名字和他一样的,都说是岚谷正宗熏鹅 ,还有他们那有菇类
还有就是他们家的茶 这是是亲戚来会送我们的东西
大红袍,果断的,还有熏鹅啊。。。火车站的熏鹅不错。。。呵呵。。
武夷山的特产还是蛮多的
像是板鸭,光饼,清明粿,大红袍,熏鹅,红菇,五夫里泥鳅,武夷味精,蕨菜
板鸭在新百佳超市对面有卖
熏鹅就是岚谷的,到三湘买会比较好吃,德克士斜对面有一家,火车站外面也有一家,他们家的卤味都还不赖
光饼到和平路就有,新百佳门口也有一家,小小的门面
清明粿只有和平南路的街口有俩夫妻在卖,味道很好
红菇大街上看到的一般是假的,只有武夷山当地一些人家里会有,比较难买到
五夫里泥鳅,味道特别的好,野生的,要有认识的人才能买到
武夷味精还是能在超市买到的,是用当地的大米制作,味道不赖
蕨菜是当地普遍的野菜,到处都能看到,一把只要一元,不要被骗了
大红眼睛鱼是九曲溪特有的,不过有政策明令禁止捕捉,餐馆一般是假的,要到大酒店才能吃到
蛇肉也是当地特有的,不过一般会给你换成菜花蛇,要小心不要被骗
竹笋当地很多,味道很好。
1、大红袍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美景甲东南”名山的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2、金骏眉
金骏眉首创于2005年,是在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创新工艺研发的高端红茶,它的诞生填补了国内市场无高端红茶的空白,其名寓意:希冀金贵之茶犹如骏马奔腾般发展。
金骏眉原料产自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方圆565平方公里的原生态茶山,手工采摘后由茶师精心制作,每500克金骏眉约需6~8万颗芽尖。
3、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又称拉普山小种,属红茶类,与人工小种合称为小种红茶。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1989崇安撤县设市,更名为武夷山市)桐木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由福建武夷山深处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
4、清明粿
清明粿是由糯米和粳米制作而成的汉族小吃。主料是粳米,辅料则是以炊熟的香菜干为主,配之肉丝、香菇丁、嫩笋碎等等。根据味道可以分为甜,咸,根据馅又有多种,绿豆馅,花生馅,花生番薯馅,糯米馅,蔬菜猪肠馅等等,妇女老少均喜爱之糕点。
5、光饼
光饼用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的饼类食物,直径约6厘米,中间带有穿孔,食之香脆可口。光饼还有另一种类型,即改盐为糖,形状也比咸饼大一倍,被称为“征东饼”。

武夷山十大名茶

武夷山十大名茶:武夷大红袍-闽北乌龙、安溪铁观音-闽南乌龙、黄金桂-闽南乌龙、铁罗汉-闽北乌龙、白鸡冠-闽北乌龙、水金龟-闽北乌龙、凤凰单丛-广东乌龙、冻顶乌龙-台湾乌龙、文山包种茶-台湾乌龙、东方美人-台湾乌龙。
1、武夷大红袍-闽北乌龙
武夷山九龙窠天心岩上的6棵母株大红袍已经享誉数百年之久了,茶叶价格在拍卖会上更是拍出过天价,从价格和名气上,是名副其实的“茶中之王”。
2、安溪铁观音-闽南乌龙
安溪铁观音是闽南乌龙中最为著名的品类,其“形似观音、重如铁”,曾一时风靡国内外,风头无二。
3、黄金桂-闽南乌龙
黄金桂是闽南乌龙茶中又一代表性茶叶,原产于安溪虎邱镇罗岩美庄。黄金桂的条索也是紧细的,其色泽润亮金黄,泡出的汤色呈现金黄明亮,其叶底中间黄绿,边缘朱红,柔软而明亮。
4、铁罗汉-闽北乌龙
铁罗汉是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诞生于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铁罗汉茶树长于武夷山内山(岩山)岩石中,形成其独特的风味。
5、白鸡冠-闽北乌龙
白鸡冠也是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芽叶奇特,叶色淡绿,绿中带白,芽儿弯弯又毛绒绒的,形似鸡冠。
6、水金龟-闽北乌龙
水金龟也是武夷四大名丛之一,其茶树茶叶浓密,绿色闪亮,像乌龟的纹路,因此命名为水金龟。
7、凤凰单丛-广东乌龙
凤凰单丛是广东乌龙代表茶,产于广东潮州市凤凰镇,因凤凰山而得名。常见的香型有蜜兰香、黄栀香、芝兰香、桂花香、玉兰香、肉桂香、杏仁香、柚花香、夜来香、姜花香,可以说是一树一香。
8、冻顶乌龙-台湾乌龙
台湾乌龙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南冻顶、北文种”。冻顶乌龙产于台湾台湾省鹿谷乡冻顶山地区。
9、文山包种茶-台湾乌龙
文山包种茶是台湾乌龙茶种发酵程度最轻的茶叶。与冻顶乌龙一样,文山包种茶也以青心乌龙为原料制作,文山包种茶在台湾茶叶中占有重要地位。
10、东方美人-台湾乌龙
东方美人是台湾乌龙茶中发酵程度最重的乌龙茶,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东方美人号称台湾乌龙三姐妹,都是成名百年以上的名茶。

武夷山茶叶有哪些?

武夷山是我国著名茶叶产区,是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独具“岩骨花香之岩韵”,获得“全国三绿工程放心畅销茶品牌”称号。那么武夷山茶叶有哪些呢?

1、 大红袍:四大名枞之首,香气浓郁清长,有大红袍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2、 铁罗汉:四大名枞之一,香气浓郁清长,有铁罗汉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3、 水金龟:四大名枞之一,香气浓郁清长,有水金龟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4、 半天妖:武夷名枞,香气浓郁清长,有半天妖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5、 白鸡冠:四大名枞之一,香气浓郁清长,有白鸡冠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6、 水仙:香气浓郁,具有兰花清香;汤色清澈,呈橙黄色;叶底肥软黄亮,红边明显。
7、 肉桂:香气浓郁清长,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8、 岩茶:香气清锐细长,岩韵显;味醇厚,浓而不涩,醇而不淡,回味清甘,汤色呈浅橙红色;叶底柔软,绿叶红镶边。
关于武夷山茶叶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武夷山的茶叶品种有哪些

武夷山的茶叶品种有:大红袍、正山小种、武夷水仙、武夷肉桂、金骏眉等。
1、大红袍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2、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又称拉普山小种,属红茶类,与人工小种合称为小种红茶。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1989崇安撤县设市,更名为武夷山市)桐木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由福建武夷山深处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
3、武夷水仙
闽北水仙茶,又名武夷水仙茶,是闽北乌龙茶中两个花色品种之一,现主产区为建瓯、建阳两县。品质别具一格,“水仙茶质美而味厚”(《建瓯县志》1929年),“果奇香为诸茶冠”。
4、武夷肉桂
武夷肉桂,属乌龙茶类。被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以肉桂树品种的茶树命名的名茶,成茶外形紧结呈青褐色,汤气香味刺鼻。肉桂茶其品质优异,性状稳定。是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且被外地广为引种。
5、金骏眉
金骏眉茶,属于红茶中正山小种的分支,原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由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带领团队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融合于2005年研制出的新品种红茶。

武夷山的茶叶品种有哪些

武夷山的茶叶品种有武夷岩茶、正山小种、金骏眉、银骏眉、大赤甘茶、小赤甘茶等,其中武夷岩茶中的代表茶有四大名丛,包括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还包括肉桂和水仙,武夷山茶条索紧实,颜色绿褐润,带有馥郁的芬芳,滋味醇厚回甘,耐泡。武夷山是福建省有名的旅游区,这里有山有水,呈丹霞地貌,遍布烂石和砾壤,且气候温和,降水量多,云雾缭绕,阳光充足,地理和环境都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武夷山茶叶品种武夷山茶叶有名的品种包括武夷岩茶、正山小种、金骏眉、银骏眉、大赤甘茶、小赤甘茶等,其中武夷岩茶中的代表茶有四大名丛,包括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还包括肉桂和水仙。常见的武夷山茶叶品种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1、大红袍大红袍是灌木型,晚生品种,植株形中等,树姿半开张,叶呈椭圆形,叶子颜色深绿,有光泽,成品茶条索紧实,颜色绿褐润,带有馥郁的芬芳,滋味醇厚回甘,耐泡、耐储藏、性温健胃。2、铁罗汉铁罗汉种植时间非常长,为武夷宋树名,叶长椭圆,颜色深绿,有光泽,成品茶颜色绿褐,带有浓郁的香味,滋味醇厚甘鲜,有独特的韵味,耐泡、耐储藏、性温健胃。3、白鸡冠白鸡冠在明代已有,早于大红袍,芽叶奇特,叶色淡绿,成品茶颜色是米黄色,汤色也是黄色,香味清单悠久,回甘隽永,叶底黄亮、红边明显,非常好看。4、水金龟水金龟的茶叶浓密,而且带有闪光,看起来就像是金色之龟,因此而得此名,叶长椭圆,颜色深绿,有光泽,成品茶色泽青褐润亮,有浓郁的香味,十分耐泡。5、半天妖半天妖是常见的武夷山茶叶,叶长椭圆或椭圆形,叶色深绿,成品茶条索紧实,颜色绿褐润,带有馥郁的芬芳,滋味醇厚回甘,耐泡、耐储藏、性温健胃。

介绍武夷岩茶

介绍武夷岩茶
  导语:武夷岩茶是汉族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岩茶虽是我国历史名茶,在历史上大红袍(武夷名枞)有中国茶王之称号,解放后历届中国名茶评比中都名列前茅。但因正宗武夷岩茶由于产量较其它类型乌龙茶少,在国内市场没有很大拓宽的数量,故能品饭到真正武夷岩茶的茶友并不多,近年武夷山景区开放后,特别获得“双世遗”金牌后,来武夷山的游人大量增多,武夷地区茶叶商店和茶艺馆遍地皆是。但能买到和品饮到真正武夷岩茶的人并不多,介绍武夷岩茶特点的都随市场消费者的心理而一变再变,弄的面目皆非,以次充好,以伪乱真,主要关键在目前品饮武夷岩茶内质(或其它乌龙茶)往往没有规范,忽略了关键性要素,故对品质的优劣,无所适从,人云亦云,随意性很大,其它乌龙茶亦有类似情况,故需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以正视听。
  (一)历史上对武夷岩茶如何品评内质
  梁章钜(1845)在《归田琐记》中对武夷岩茶称:“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指一般乌龙茶)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若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其微,也必深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比消息。”这活、甘、清、香四字,比较确切地概括了对武夷岩茶内质的描述。
  (二)近代人对武夷岩茶内质之评述
  “武夷岩茶首重岩韵”,“臻山川英精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岩韵与岩骨实际上是同意词,指滋味而言,是内质上更深一层的表述,只能意会,很难口述,但亦说明“韵”、“骨”、重于“香”。在评茶用语上称茶底厚而有岩骨则韵显,相反则底薄无骨则韵不显,以及杯底香是否持久,若仅有浓度而无底,则非武夷岩茶而是洲茶或外山茶而已。或称滋味中有无骨头(即有岩石味的特殊韵味),同时亦有“活色生香、舌本常留甘尽日、齿颊留芳、泌人心脾、香味两绝”等等形容。
  (三)现代人对武夷岩茶内质评语?
  除外形、色泽、整碎、净度外、一般以香、味、汤色、叶底四因素的综合,以前二者为主,后二者参考。优质茶的香气一般以锐者需浓烈,幽者需清远芳香馥郁的天然香、香气持矽性长则佳。滋味一般以醇厚甘爽、喉韵清冽,回甘快而润,快感舒适,岩韵显者更为可贵。茶汤要求清澈明净,呈金黄或橙黄色,耐冲泡。叶底要求软亮不杂,红点或红边鲜明。
  (四)对香、滋味的探讨
  1、香气;张源(1595年)在《茶绿》中说:“香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均停,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问香、此皆不正之气”。
  茶叶香气是茶叶的挥发气体,据目前已可测得的有一百余种,它既代表了初制加工原料鲜芽的老嫩,制作过程芳香物质和茶多酚氧化或转化程度,各工艺间优劣处理过程,火候(火功)程度等。又代表了各茶叶品种间所具有的特殊品种香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及地理小气候的特点。目前武夷岩茶香气一般可分为青臭味(亦是芳香物质)、清香、清花香、花香、花果香、果香。前三种清香型(香气容易挥发,不能久贮),后三种属熟香型(较能长久存放和有利于精加工时保存)。
  茶叶在冲泡后要求热汤香长久,清而不俗,细而幽长,杯底冷香明显者为优。香轻飘,浮而短者为劣。
  但由于茶树品种之差异,及采摘嫩度的区别,香气又可分成各种不同类型,如:毫香、乳香、桂花香、兰花香、桂皮香、蜜桃香、杏仁香、雪梨香、苹果香、板粟香、蜂蜜香……等,但这些都是一些近似的形容词,不一定完全确切,品饮者实践越多,越能体会个中之奥妙。但往往有些茶叶中包含一些不正常的“香气”或“异味”渗入其中就会影响品饮效果,如:在初制加工中未达到多酚类氧化工艺程度而产生的“青味”误认为是“清香”,超过工艺要求产生的酵味或不正常劣变而产生的“焦味”误认为熟香,特别是摇青工艺温湿度过高和烘焙凉索中摊放过厚,湿度达大而产生的“酵味”,经高火烤焙后误认为火功香,某一些烟味误认为是桂圆香(小种红茶属正常)等。另一种是该品种应该发挥该品种特点的“品种香”不现,而出现非该品种应有的其它异香,如:花粉香(轻而浮或生而不熟)。因此对各种香气的判断是一个非常细致的过程,假使再涉及粗香型和细香型,锐香与幽香,长与短等就更复杂了。
  2、滋味:茶汤滋味是与口腔甚至胃部直接产生影响的,它实际上亦包含了香气的一部份,不能完全分开,是人们品饮中直接体会到的'。优质茶汤的滋味品饮后,直如范仲淹诗云:“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苏轼诗云:“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飘飘然之感,是一种至高优雅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
  茶汤滋味内容很广,梁章钜提出的活、甘、清、香,是其主要部份,应还需包括浓淡、厚薄、韵味、持久性等等,若对其稍加解释。
  活:系指润滑、爽口有快感而无滞涩感,喉韵清洌。(包括岩韵)
  甘:系指回甘快捷,清爽甘润。
  清:系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
  香:系指口含茶汤有芬芳馥郁之气冲鼻而出,饮后有齿颊留芳之感。
  浓:系指浓而醇,无明显苦涩感。
  厚:系指茶底厚薄,啜之有骨,持久不衰,所谓“舌本常留甘尽日”之感。
  韵:系指岩韵明显与否(观音则为观音韵),即“岩骨花香”中指岩骨而言。
  持久性:系指口腔舒适快感的持久性,而不是苦涩及杂味的持久性。特优者应饭前饮了茶,饭后尚有余味。
  以上只是一些主要因素,当然还有一些环境、时间、身体好坏、心情、饮食前后等因素,亦会影响品饮效果。
  (五)如何品饮欣赏武夷岩茶
  一般品饮武夷岩茶应用工夫茶传统泡饮法中的壶杯法和盖杯法。而目前各茶艺馆中所表现的茶艺是泡茶的艺术化,加了一些艺术上夸张,更有甚者参加了台湾的离奇夸张,均非饮茶者所需要的,故简述将传统泡乌龙茶法如下:
  1、壶杯法:
  是较古老传统的泡法,亦较讲究,袁枚(1780—1800)在《随园食谱》中是这样描写的“余向不喜武夷茶,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发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干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恭,且可以沦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这是袁枚不懂武夷享岩茶泡饮方法而不喜武夷茶,而僧道献茶以较适合的泡饮法很快改变了袁枚对武夷茶的看法并高度评价,说明泡饮法正确与否的重要意义。壶杯法的茶具较为讲究,有“品茶四宝”及附属的茶盘、茶托等。四宝即玉书煨(烧水陶瓷壶)、汕头风炉(红泥炉)、孟臣罐(宜兴紫砂茶壶)、若琛瓯(小白瓷杯),品饮过程简介如下:先洗净茶具,用风炉以榄核、蔗渣或硬炭为燃料,用煨炖火,水开先烫罐,继以壶容量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的茶加入,即以开水淋洗壶我,起洁净和加温作用,然后于一较大中杯注入开水、将四小杯放入,并一一旋转烫热取置于盘,一分钟后可将壶中茶汤均匀巡回倒入四小杯中,务使浓淡均匀(目前用茶盅中先入盅再分注小杯亦可,但不宜使用滤斗过滤,以免影响茶质),品评者以母食二指接杯边,中指托杯底,先移至鼻前闻香,稍离后再闻,以欣赏香之奥秘,后徐试其味,不能一口吞下,要“啜英咀华”。武夷岩茶首重“岩韵”,味以活、甘、清、香为正,并十分讲究“山骨”,“喉韵”,“咀底”,“杯底香”等体感享受,不能民急,而要细品。?
  2、盖杯法:?
  较简便,洗净茶具后以开水烫杯(包括盖杯和小饮瓷杯)放盖杯加入容量五分之二或五分之三的茶叶(因盖杯容量差异很大),高冲开水满杯,以盖括动员水面泡沫,将盖括去水面泡沫,将盖冲洗后稍倾斜放好。一分钟后即可用母中指拿凹形杯盖闻香气,以辩香气无纯杂、高低、长短、反复数次,再将盖放回原处,用母中指拿杯沿,食指压盖顶,提杯倾斜,将茶汤分置于饮用之小白瓷杯中,速度要快,巡回往复,倾完为止(可继续冲泡数次),即可品用小杯茶汤,先闻香,后试味。每增加一次冲泡,盖停时间需增加一分钟,以便可溶物浸出。一般可冲泡五次,优质者可增加冲泡次数。
  六、总上所述,品饮武夷岩茶要注意有相对清静环境,必要茶具,按冲泡程序(其它乌龙茶均相类似),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各类乌龙茶有不同特点:?
  武夷岩茶“重味以求香”,安溪铁观音则“以香而取味”,故对各类乌龙茶习惯上优劣之区分标准亦有所不同,根据酚历年实践认为,粗分应为:?
  武夷岩茶:以活为首,次为甘、清、香。?
  安溪观音:以香为首,次为清、甘、活。?
  台湾乌龙:以清为首,次为香、甘、活。?
  2、冲泡后的茶汤,在品饮时都带一定程度的苦涩味,这是茶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内含物和在加工过程中转化程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程度的苦涩味,在区别品饮该茶内质优劣时,苦涩味在口腔体现的部位不同而不同,一般认为舌面略感苦涩是正常现象,能很快回甘,舌根下面的苦是真苦,不易消除,舌二侧涩感属轻涩,尚能较快回甘,两颊感涩为重涩,回甘较慢,齿根及嘴唇涩为之“麻”,不易回甘,是劣质茶的体现。?
  3、茶叶作为饮料,受个人爱好而有区别,除对不同茶类喜爱外,还有人喜浓郁,有人喜清淡,故品饮时用茶量需按不同爱好而调节不必强求一致。
;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