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禅茶到底怎么读
- 2、禅茶的意思?
- 3、禅茶是什么禅茶是什么含义
- 4、禅茶的文化内涵
- 5、禅茶是红茶还是绿茶
- 6、禅茶文化的起源:禅茶的起源
- 7、禅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8、禅茶是什么禅茶是什么含义 禅茶是什么禅茶是啥含义
- 9、禅茶是什么意思
- 10、禅茶是什么茶
禅茶到底怎么读
chan 禅 cha茶 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中国禅茶文化精...
禅茶的意思?
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
茶禅一味
关于“茶禅一味”一词的解释,度娘给的答案是:“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里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闲适,暗合禅意的放下,故谓之茶禅一味。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中国人与以茶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后茶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那么,普通的一种茶,能升至茶文化,这里是因为士大夫们参与茶事,赋予其一种文化理念,故而有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逐渐产生了一系列规则、制度、习惯、风俗与书法、绘画、美文、诗词、琴棋,互为表里,融和成为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内伸层面,又谓--茶道。《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茶道的内涵,不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学、哲学的理念,所谓茶道即人道。茶事极重「德行」,陆羽的《茶经》说:「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茶事中体现为:「对己,简朴自律;对客,待之以礼」。
古代的文人墨客记录了茶所演绎的一幕幕世相,而画家则用画笔,描绘了品茶之趣。
初唐有「丹青神化」的阎立本,曾画《萧翼赚兰亭图》,此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萧翼赚兰亭图》一画是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而作。作品反映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命台御史萧翼往会稽(浙江绍兴)向僧人辩才智取晋代书圣--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的故事。
明代画家顾炳所摹绘唐代阎立本所绘《斗茶图》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饮茶习俗,画中将诸人端壶、冲茶、观茶、品茶。其中提桶站立斗茶者极有个性,头裹巾、上身半袒、束腰、著芒鞋,右手提桶,左手正作品茶状。
以煮茶人画常常会带有一种独特的雅致情趣。
明代画家王绂作有《茅斋煮茶图》,其诗云:「小结茅斋四五椽,萧萧竹树带秋?。呼童扫取空阶叶,好向山厨煮三泉」。题诗与画面相配,给人一种清寂的氛围,主人在山野林下,幽然自得,远离了喧闹,展现的淋漓尽致。清郑板桥亦有「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芬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蔬林窄径之间」之雅事也。
古代画家的「茶味冲淡平和,心悟自省,茶性与禅性相近」之追求,多少也表达出一些不得志者的无奈。
在当代画家中展现同样的题材,而别然不同。青年画家马海方先生所创作《纳凉图》画面中描绘一位老者,心宽体胖,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其无拘无束,独赏莺哥的鸟啼,一个紫砂壶,概括了老者吃穿不愁,退休后的美好生活,似神仙一般,马海方先生的画作简括,以生动绘画语言表现了富足的百姓生活中的一角。其作品图简意丰,令人回味。
自古茶与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关茶的文学数不胜举。当代的赵朴初居士曾有一首著名的诗:「七碗受至味,一壸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七碗」的典故出自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见《全唐诗》卷388)。
「吃茶去」是禅门的一个著名公案。唐末赵州从谂禅师,用「吃茶去」接引后人的一种方便。禅师们认为平常心是......
禅茶一味是什么意思
禅茶一味
“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里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闲适,暗合禅意的放下,故谓之茶禅一味。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禅茶一味是什么意思
禅茶属于佛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所谓禅茶系采用严格的融于佛法的生产工艺加工,通过特殊的茶艺表演,从而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的佛门用茶。禅茶不仅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而且祛肺痢,保健康。护齿明目、 解渴生津, 增长善根。因此饮茶便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的基础是“苦、静、凡、放”,禅茶的最终目的在于明心见性!禅茶更多的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时,品味烦苦人生,参破“苦”谛;在“静”味的同时,品味遇事 *** 静虑,保持平淡心态;在品“凡”味的同时,品味从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
禅茶一味什么意思
其一曰“苦”;其二曰“静”;其三曰“凡”;其四曰“放”。
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合,所谓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方云禅画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禅茶中的正清和雅是什么意思
禅茶中的正清和雅,我的理解是:正——就是端正,清——就是清静,和——就是和谐,雅——就是雅致。以端正的态度,清静的心智,和谐的氛围,雅致的情趣,品茶悟禅,才是正道。
禅茶的四字成语
对花啜茶 [duì huā chuò chá]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赏花时没有酒或有酒不喝,只喝茶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清泉濯足 焚琴煮鹤
百科释义
对花啜茶是一个词语,拼音是duì huā chuò chá,意思是赏花时没有酒或有酒不喝,只喝茶。
正念禅茶什么意思,在佛教里怎么解释
佛教的正念:“正念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不做判断”。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2]
这个类似一个茶社的匾额,或者茶的商标品牌吧,分来解释也可,自己融会贯通一下吧。
不对之处还请多指点。
禅茶一盏虚窗隐,小酌诗风淡著情.嫩绿为肌闲作意,空山静谷室中盈什么意思
禅茶一盏虚窗隐,小酌诗风淡著情。嫩绿为肌闲作意,空山静谷室中盈。
五柳先生今作古,药栏菊意客犹浓。虽无琴瑟钟期耳,却遇人间陆士龙。
墙外行人已觉清,幽幽月色倚窗明。伴灯残照书虫醉,古卷重山拾翠盈。
执笔韶华似水流,琴心阅卷总幽幽。梨花妆面西风扰,莫道蓝桥度岁秋。
眉底空山流水绕,行云雾阁指中飞。但邀明月清心枕,菊酒东篱客意稀。
人生醉梦来无处,落脚天涯在四方。过往回眸犹可忘,临行一路采花香。
春风别尽水流寻,总念卿卿共抚琴。自古多情空自叹,禅茶一味洗尘心。
柳思流水千江去,穷墨催干几载匆。诗酒年华需悟意,一杯岁月笑声中。
夜游西子影朦胧,慢觉池心着色中。羞了云衣眉上柳,犹窥月语戏荷风。
小楼昨夜雨丝盈,点滴芭蕉闹到清。晨起芙蓉还欲困,又闻宿鸟入窗鸣。
性定于兰闹自休,清风在手赋温柔。章台柳路书丛岸,渡里观行墨雨舟。
浮生两袖清风骨,来去红尘墨意思。始拾韶光书倦色,柴扉半梦半癫痴。
陈风一别洗春秋,志气仍为入骨修。华岁门庭还若市,淡中可悟百年悠。
竹里雕栊云暮开,香炉嫋嫋自悠哉。愔愔静里屏风碧,弄笔清秋小楷来。
半幅明霞秀毓君,红绡帐外绿罗裙。风前落落寒虚月,卧榻清波一卷云
禅茶是什么禅茶是什么含义
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喝禅茶是经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注册登记由热爱禅茶事业的友人茶人为主体,并且联合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国际性联谊与交流的非赢利社会团体协会自成立以来,在维护禅茶行业合法权益制订禅茶行业规划反映禅茶行业诉求。
禅茶常见的有以下两种解释,一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与饮用的茶二是指对茶的体认和感悟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如上所知,禅茶肯定不是具体指的一种茶叶,而是通过此茶品来清心,以茶来。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禅茶与八正道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
继而培育新的茶树幼苗,此种情况往往会破坏茶树树种本身形成的口感质量,影响茶叶品质口感问题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理念静心品茶思维人生,专注一境了断生死,禅茶二者有相通相同处都需远离烦躁,去除杂念佛教禅师多数会喝茶,禅宗有“吃茶去”的公案。
禅茶的文化内涵
? ? ? ?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禅茶与八正道
? ? ? ?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 ? ? ?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1、 正见 :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着后才能生起。
2 、 正思维 :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 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3 、 正语 :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等等就是正语。所谓直心为道场,修行人须光明磊落、坦荡荡、和蔼可亲地说话做事。出世间正语要求较严,不专心修道四处游说、行咒术、算卜、仰观星宿等言辞即是没做到正语。 品茶时当然不可论及东家长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谈论与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无关的事情。
4、 正业 :不违法,不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就是正业。修道时修无漏慧,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为正业。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从事赌、淫、盗、猎、宰屠、毒品、军火买卖等都为邪业。而且这个盗很广义,我们占小便宜,甚致偷税漏税都是盗。因此,凡不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硬要占为己有都为盗。 禅茶人当然要坚守正业。
5 、 正命 :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毒品或嫖赌等行为或行业都为正命的一种体现。若是出家人,则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不贪图供养等为正命。
6 、 正精进 :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反之为邪精进。佛门将木鱼视为法器之一,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以敲击木鱼警戒僧众昼夜思道,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 吃茶就老老实实吃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门深入。
7、 正念 :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头,念经、念佛、念佛咒等都为正念,否则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层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恶的心念也为失去正念。 时时刻刻不离禅茶之“平常心”。
8 、 正定 :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沉论、迷失也为正定。对于修行而言,对境无心即是正定,正确的禅定是我们转识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发慧)。外道气功也修禅定,有的则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弯路或走火入魔)。修习正定者才有开启大智慧的无上果报。
禅茶与清净心
? ? ? ? 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
? ? ? ? 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禅茶与六和敬
? ? ?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1、 身和同住 :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须做到互相包容。
2、 口和无诤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把握说话五原则:
① 仔细聆听,想了再说;
② 语音清楚,语词恰当;
③ 语气温和,态度诚恳;
④ 内容丰富,幽默风趣;
⑤ 不说他过,紧守秘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3、 意和同悦 :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4、 戒和同修 :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的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
5、 见和同解 :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6、 利和同均 :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不仅大家一起品尝禅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禅茶带给大家的法喜。[2]
禅茶与雅
? ? ? ? ?正确,合乎规范是名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高雅。
? ? ? ? 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深。
? ? ? ?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真谛”是需要“吃茶去”才能体验的。而作为“禅茶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 ? ? ? 禅茶之旨趣就是籍“雅”来体悟佛法之空性。宇宙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在内它的本体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成,在禅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给茶水加温之热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动作或品茶表风大。禅茶虽然是“空”,但禅茶含万法。这里所指的“性空”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人们只要冷静反复推论思考就会领会,不依任何条件的绝对的独立存在的“自性”是根本没有的。佛法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
? ? ? ? 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虚幻实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虚幻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放纵自己、为所欲为;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 ? ? ?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
禅茶是红茶还是绿茶
是绿茶。径山禅茶是一种绿茶,名称“禅茶”,不是指禅宗神秘的气氛,而是源于禅和茶在中国古代精神和文化中的关联。禅茶以简单、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给人以启示,让人平静、倾听、沉淀。径山禅茶采用的是新芽叶的头两片,外形扁平、直长,色泽嫩绿,呈匀整弯曲的样子。制造过程十分繁琐,需要经过挑选、杀青、揉捻、干燥等多个环节。
禅茶文化的起源:禅茶的起源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禅茶文化的起源,一起来看看。
禅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着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关于禅茶的起源,西汉时期四川蒙顶山妙济大师亲植茶树,为佛教徒种茶的最早的记载。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中说:“跣定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约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内禅修,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说明至迟迄于东晋,佛教禅定已与用茶结缘。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改变了历代禅师的传法方式,四祖前历代禅师都是在一座山里边,石崖边,搭个茅棚住在那里,种植茶树,自给自足。四祖大师在双峰山下修一个大庙,有几百徒众聚集在一起,开荒种田,不作不食,除种植粮食外,最重要的是种植茶树。公元696年,武则天向禅宗六祖惠能赐茶。
禅宗北宗禅茶,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按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宋高僧传》卷八《唐兖州东岳降魔藏师传》)降魔藏少时胆大,不惧鬼魅,故号降魔藏。受戒以后先习律,后依神秀习禅。在泰山灵岩寺大兴北宗禅,“学者臻萃,供亿克周”,成为北方禅学中心之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与慧能弟子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无遮大会”上辩论的崇远禅师即是降魔藏的弟子。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云:“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中孚禅子,显然是玉泉寺的禅僧。而开元年间的玉泉寺禅系,当属神秀的北宗。玉泉寺的禅僧们创制出仙人掌饼茶,革新茶叶加工工艺,促进了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为后来唐代饼茶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李白称惠真“年八十余岁”,但惠真实际上终年79岁。因为常饮茶,所以高寿,脸色红润“如桃花”,犹如青壮年。惠真现身说法,证明饮玉泉茶“能还童、振枯、扶人寿”。惠真不仅常饮玉泉茶,而且与中孚一起,对仙人掌茶的采制、宣传、推广也有重要贡献。
南宗禅茶,马祖道一禅师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方式,鼓励门徒自给自足。百丈怀海禅师在江西泰新百丈山创《百丈清规》,并把世俗的生产方式移入佛门,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生产劳作对于茶叶的栽培、加工提供了实践经验。由于新型的禅林经济普通得到发展,寺院栽茶、制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清规中明确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僧众饮茶。又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不仅坐禅时如此,即在日常生活中,禅寺也处处不离茶之身影,如寺院中专设“茶堂”,供寺僧辩说佛理,招待施主、同参之用;寺院专设“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寺门有“施茶僧”为游人惠施茶水;佛教寺院种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即受具时间)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持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凡此种种肇始于坐禅饮茶,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为佛教寺院的法门规式,乃至迁延至今,足证茶事与佛门佛事的渊源之深。
佛法原本平常,就在日常茶饭之间,所以诸多祖德并非仅以一事一物以为悟机,而是随手拈来,触目菩提,《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院主当下大悟。禅宗“五家七宗”,历代禅师各具手眼,以直接的“吃茶去”、“且坐吃茶”的方式传法给弟子,使弟子在吃茶这件最平常的事中契悟本心,明自本性。这就形成了禅门独特的“吃茶”传法宗风。宋代临济宗圆悟国师编《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其手书“茶禅一味”更把以茶传法推向了高潮。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关于茶方面的巨作。陆羽自幼在寺院长大,乃至其著《茶经》期间,与名僧皎然关系密切,可以说陆羽一直与佛教有甚深联系。经过《茶经》的教化和普及,寺院茶文化逐步走向社会大众。
禅茶文化的精神
正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正思维: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正语: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等等就是正语。所谓直心为道场,修行人须光明磊落、坦荡荡、和蔼可亲地说话做事。出世间正语要求较严,不专心修道四处游说、行咒术、算卜、仰观星宿等言辞即是没做到正语。品茶时当然不可论及东家长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谈论与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无关的事情。
正业:违法,不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就是正业。修道时修无漏慧,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为正业。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从事赌、淫、盗、猎、宰屠、**、军火买卖等都为邪业。而且这个盗很广义,我们占小便宜,甚致偷税漏税都是盗。因此,凡不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硬要占为己有都为盗。禅茶人当然要坚守正业。
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或嫖赌等行为或行业都为正命的一种体现。若是出家人,则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不贪图供养等为正命。
正精进: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反之为邪精进。佛门将木鱼视为法器之一,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以敲击木鱼警戒僧众昼夜思道,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吃茶就老老实实吃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门深入。
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头,念经、念佛、念佛咒等都为正念,否则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层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恶的心念也为失去正念。时时刻刻不离禅茶之“平常心”。
正定: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沉论、迷失也为正定。对于修行而言,对境无心即是正定,正确的禅定是我们转识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发慧)。外道气功也修禅定,有的则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弯路或走火入魔)。修习正定者才有开启大智慧的无上果报。
清
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
和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须做到互相包容。
口和无诤: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把握说话五原则:
①仔细聆听,想了再说;
②语音清楚,语词恰当;
③语气温和,态度诚恳;
④内容丰富,幽默风趣;
⑤不说他过,紧守秘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意和同悦: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戒和同修: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的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
见和同解: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利和同均: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不仅大家一起品尝禅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禅茶带给大家的法喜。
雅
正确,合乎规范是名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高雅。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深。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真谛”是需要“吃茶去”才能体验的。而作为“禅茶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禅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禅茶文化的主要思想为:“正、清、和、雅”,正代表正直,清代表清洁,和代表以和为贵,雅代表高雅。禅茶文化更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
禅茶的基本程序
相比于普通的茶道,禅茶中有程序与其本身具有的宗教气质有关。其间,主泡者除了做相应泡茶的动作外,还要给予喝茶者一些相应的指导,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真正的“禅茶精神”。
1 调息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先进行静坐调息。
2 煮水
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3 侯汤
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人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4 洗杯
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5 烫壶
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心境的力量。
6 赏茶
向客人展示茶叶。
7 投茶
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气神。
8 冲水
泡茶冲水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怀善念。
9 洗茶
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
10 泡茶
茶壶就像人心,要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1 分茶
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2 敬茶
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
13 闻香
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
14 观色
《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
15品茶
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6 回味
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17 谢茶
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品茶如参禅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里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闲适,暗合禅意的放下,故谓之茶禅一味。
“吃茶去”是禅门的一个著名公案。唐末赵州从谂禅师,用“吃茶去”接引后人的一种方便。禅师们认为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中,远水搬柴皆妙道。
禅茶是什么禅茶是什么含义 禅茶是什么禅茶是啥含义
1、禅茶常见的有以下两种解释,一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与饮用的茶;二是指对茶的体认和感悟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
2、如上所知,禅茶肯定不是具体指的一种茶叶,而是通过此茶品来清心,以茶来释浊。茶与佛的渊源可谓由来已久。到如今,我们每每拜佛之时,除了焚香之外,还需备有茶叶。有人说,茶有八德,具体为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已成为茶文化的一部分,传播到世界各地。
禅茶是什么意思
禅茶意思如下: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
禅茶,从字义上去理解,就是以演绎茶艺和品茶帮助坐禅或通过品茶悟禅、参禅,为参禅、悟禅而饮或品就成为禅茶。其实就是一杯普通的茶:文人以别样的方式品饮为文式茶,道教人士为修道而品饮为道茶,市民随意而饮为市民茶等。
夹山禅茶之“体”
(一)什么是茶禅文化?禅茶文化的(体)“根”是什么?
1、禅宗的终极关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抓影。
2、夹山禅茶的地方标准,禅茶是指:在禅宗文化传承地,以“平常心、欢喜心,不计较、不比较,简洁、简朴”的理念,按照一定的禅宗仪轨和传统方法种植、采摘、加工的茶叶。
(二)从佛教视角观察“茶禅文化”契理与契机(即在佛教内符合教理教义及其实践意义)
1、契理:中国化之后的禅宗主张农禅并重,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禅茶更是禅宗出现之后的产物。禅宗与茶禅文化的出现,似乎与佛门固有的律制清规存在一定的矛盾。原始僧团是不劳作的,以托钵乞食的方式解决吃饭问题。
不过《五分律》“随方毗尼”之说很好的为中国禅宗的发展提供了律制的可行依据。“虽是我所制,而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律中未以非情为杀生,只是可能有附着的草木精灵。
可通过律制上的作法,避免因为农业生产而违犯戒行,比如通过忏悔可以护持戒体清净的,与律制没有根本性冲突。契理,解决了僧团农禅并举,甚至种茶等自食其力的行为在佛教中的合法性。
2、契机: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契合中国人根基与实际国情,以东方的顿悟法门,禅学智慧,影响着近1500年中国佛教的发展并成为了佛教八宗里的主流宗派。中国是农业大国…崇尚劳作是高尚品格的体现,因此南宗的祖师观机逗教,因地制宜,发展农禅并重的禅林生活。
(三)夹山茶禅的体性
1、地理特性:夹山在哪里?湖南省(北部)常德石门县城南面,两山夹峙,一道中通。历史名茶有牛抵茶,传说就是夹山寺的开山祖师所创。地理上古来是产茶区,不论僧俗皆有饮茶的传统。
2、传承特性:三个代表重要人物的传承性,开山祖师善会禅师;中兴夹山克勤禅师;重兴祖庭常行禅师。虽然只列举三位禅师,但足以说明夹山禅茶在各历史节点都传承不断,以茶接引,以茶悟禅,以茶利生。
3、夹山禅茶特性:和、敬、诚,不计较、不比较(非是无意识),公案:《这一碗是什么?》《茶禅一味》。禅茶之内涵如芥子纳须弥,语言文字所能含摄和赋予只是某个片面。
禅茶是什么茶
禅茶并不是指某一个品种的茶,而是指代寺庙里面僧人自己栽培,主要用于供佛、待客、饮用的茶。现如今,禅茶也指的是通过喝茶来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一种连结,从而实现个人的修身养性,类似“坐禅”,禅茶是茶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乐趣,只有品味方可知悉。
说起这禅茶,却是有典故的。
禅茶,一般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过去在古时候是少林寺日用的常物,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
禅茶与一般的茶不同之处在于它讲究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其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
清净心难得,红尘来去一场梦,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禅是一种修行,而修行更是一种心境的转变过程,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所以坊间一直流传的静心论,说的正是喝茶的态度,当身心全然处于安静状态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
“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当中乐趣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他问:”怎样才能点燃对未来的憧憬,对明天的可期,对自我的觉醒,以及拥有一颗不庸俗的心。”
我说:”最大的面对与承担,并不是冷却时间去安排世故的变化,而是你明白自身不足,将恐惧变成内心的一种潜能。”
欢喜之心不可无,人生自有清欢,于是才有了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