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
- 2、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 3、发酵工程原理
- 4、发酵工程的原理
- 5、4. 什么是发酵工程,发酵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 6、发酵的原理是什么?
- 7、酿酒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原理是什么
- 8、生物工程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 9、发酵床制作技术
- 10、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基因工程,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啊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如下:
微生物受热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因高温使微生物体内的一些重要的蛋白质,如酶等发生凝固、变性,从而导致微生物无法生存而死亡。微生物受热丧失活力,但是其物理性质不变。
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的受热死亡遵照分子反应通率理涂。在灭菌过程中,活菌数逐渐减少其减少量随残留活菌数的减少而递减,即微生物的死亡速率与征一魔时残存的活菌数成正比,此无亡规律称为对数死亡定律。
发酵过程也叫微生物工程。微生物其实是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是真实存在的一些微小的生命体,包括我们经常能听到的像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原生生物等等,正是这些微生物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可以把活性的离体酶当中的某些功能加以利用,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
发酵工程利于抗生素的合成。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抗生素的相关研究有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在临床当中利用发酵的方法大量生产并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新霉素、红霉素等等,往往运用到肿瘤、抗病毒、抗真菌等相关的方向,对治疗老年痴呆、糖尿病,以及一些患有肥胖症的人群都有着明显的效果。
发酵过程的注意的事项:
发酵温度的控制。由于微生物在生产和发酵过程中,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在生产上,为获取较高的生产率,针对所用菌种的特性,在发酵周期的各阶段需要控制温度,提供该阶段生物活动最适合温度。在发酵前期,菌量少,取稍高的温度,促使菌的呼吸与代谢,使菌迅速生长。
在中期菌量已达到合成产物的最适量,发酵需要延长中期,从而提高产量,因此中期温度要稍低一些,可以推迟衰老;发酵后期,产物合成能力降低,没有必要延长发酵周期,就又提高温度,刺激产物合成。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素材(例如植物细胞、真菌等)来生产有用的物质的技术。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食品工业、制药工业、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等。发酵工程中的原理与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生物生长与代谢原理:发酵工程的核心是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因此,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原理对发酵工程至关重要。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营养物质、气体成分等,因此发酵工程需合理控制这些因素以达到最佳的生产效果。2.发酵工程的流程和设备:发酵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发酵前处理、发酵过程和产品后处理等环节。不同的微生物和产物需要不同的发酵流程和设备,例如发酵罐、搅拌机、气体供应系统等。在发酵工程中,优化发酵流程和选择合适的设备是必不可少的。3.发酵工程的控制方法:发酵工程需要精确控制发酵过程的各个环节,以保证产物的质量和产量。自动化控制系统常用于控制发酵物质的温度、pH、营养物质、氧气含量等指标。在掌握了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对微生物遗传工程和代谢工程的研究开发新的发酵生产技术。4.发酵工程的应用:发酵工程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食品工业中,发酵工程可以用于面包、酸奶、啤酒等食品的制备;在制药工业中,发酵工程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在环境保护中,发酵工程可以用于处理污水和废气。综上所述,发酵工程的应用范围广泛,也有着严格的原理和技术掌握要求,其优化和创新将有助于推动信息时代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发酵工程原理
发酵工程最基本的原理是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原理。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工业生产上通过“工业发酵”来加工或制作产品,其对应的加工或制作工艺被称为“发酵工艺”。为实现工业化生产,就必须解决实现这些工艺(发酵工艺)的工业生产环境、设备和过程控制的工程学的问题,因此,就有了“发酵工程”。微生物是发酵工程的灵魂。近年来,对于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属性的认识愈益明朗化,发酵工程正在走近科学。
发酵工程的原理
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真菌等)对特定物质进行生化反应和代谢过程的工程。它的原理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微生物代谢活动产生的酶及其代谢产物可作为刺激物和调节因子,引起发酵反应的进行。2.发酵的基本过程包括增殖阶段、代谢阶段和恒定阶段,其中微生物的数量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随时间分别呈指数增长和变量增长。3.发酵反应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pH、气体浓度和营养成分等。4.发酵工程还涉及到微生物的筛选、培养和保藏等技术,以及发酵条件的优化和控制等关键环节。综上所述,发酵工程的原理主要在于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特性进行代谢反应和产物的生产,同时通过优化环境条件和控制反应过程,实现最大程度的产量和质量的保证。
4. 什么是发酵工程,发酵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并通过现代化学工程技术,利用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用于工业生产的过程。
发酵工程,
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发酵原理
作用
(1)发酵工程是用来解决按发酵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学问题的学科。发酵工程从工程学的角度把实现发酵工艺的发酵工业过程分为菌种、发酵和提炼(包括废水处理)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工程学问题,一般分别把它们称为发酵工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工程。发酵工程的三个阶段均分别有它们各自的工艺原理和设备及过程控制原理,它们一起构成发酵工程原理。
(2)千百年,特别是最近几十年的发酵工业生产的实践证明:微生物是发酵工程的灵魂。近年来,对于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属性的认识愈益明朗化,发酵工程正在走近科学。
(3)从生物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发酵工程,发现发酵工程最基本的原理是其生物学原理,而前述的发酵工程原理均必须建立在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因此,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原理是发酵工程最基本的原理,并且可以把它简称为“发酵原理”。
其他
(4)发酵原理的核心内容是微生物复杂系统运行的自然规律(即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假说)。代谢能支撑假说(生命活动的前提,动力)暗示:微生物活细胞是耗散结构,这种结构依靠代谢能来支撑。这个假说体现了生命活动的空间性(方位排列的有序)、时间性(周期变化的有序)。代谢网络假说(生命活动的内容,结构)显示:代谢网络是细胞代谢活动的运行图。这个假说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整体性、流动性、层次性。细胞经济假说(生命活动的法则,控制)揭示细胞经济的运行原理,它们体现了细胞代谢活动的自主性。
发酵的原理是什么?
发酵的原理是: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
发酵有时也写作酦酵,其定义由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
发酵是人类较早接触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如今在食品工业、生物和化学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其也是生物工程的基本过程,即发酵工程。对于其机理以及过程控制的研究,还在继续。
扩展资料
酸奶是经过发酵制作而成的常见食物之一:
酸奶又称酸乳,是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经乳酸菌发酵而制成的
牛奶之所以会发酵变成酸奶离不开乳酸菌。乳酸菌是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能够利用葡萄糖或其他糖类经过发酵产生大量乳酸的一类厌氧细菌。其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双歧杆菌等。
在无氧条件下,牛奶中原有的天然乳酸菌或人工添加的乳酸菌能够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产生大量乳酸,导致牛奶的pH值下降,牛奶变酸。而酸性条件又能够让牛奶中的乳酪蛋白发生凝集沉淀,从而使牛奶开始变稠,成为又酸又稠的酸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发酵
发酵的原理是: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
发酵有时也写作酦酵,其定义由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
发酵是人类较早接触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如今在食品工业、生物和化学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其也是生物工程的基本过程,即发酵工程。对于其机理以及过程控制的研究,还在继续。
酸奶是经过发酵制作而成的常见食物之一:
酸奶又称酸乳,是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经乳酸菌发酵而制成的
牛奶之所以会发酵变成酸奶离不开乳酸菌。乳酸菌是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能够利用葡萄糖或其他糖类经过发酵产生大量乳酸的一类厌氧细菌。其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双歧杆菌等。
在无氧条件下,牛奶中原有的天然乳酸菌或人工添加的乳酸菌能够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产生大量乳酸,导致牛奶的pH值下降,牛奶变酸。而酸性条件又能够让牛奶中的乳酪蛋白发生凝集沉淀,从而使牛奶开始变稠,成为又酸又稠的酸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发酵
原理就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在微生物中常将无氧呼吸称为发酵,指活细胞对有机物进行的不完全的氧化。
无氧呼吸,指生物细胞对有机物进行的不完全的氧化。这个过程没有氧分子参与,其氧化后的不完全氧化产物主要是酒精。在高等植物中常将无氧呼吸称为发酵,这个过程没有分子氧参与,其氧化后的不完全氧化产物为酒精时,称为酒精发酵;为乳酸则称为乳酸发酵。
无氧呼吸过程:
1、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
2、第二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需特别注意的是:在高中阶段,细胞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不会产生能量的。但是在大学及生物研究阶段,细胞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实际上是会产生一点点能量的。新教材将之忽略的原因只是产生得太少以至于不足以合成ATP,就以热能的形式散发了。所以在高中阶段可以认为细胞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有能量的释放但不合成ATP。
无氧呼吸总反应式:乳酸发酵:C?H??O? --酶-→ 2C?H?O?(乳酸)+ 少量能量。
扩展材料:
酸奶是经过发酵制作而成的常见食物之一:
酸奶又称酸乳,是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经乳酸菌发酵而制成的。
牛奶之所以会发酵变成酸奶离不开乳酸菌。乳酸菌是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能够利用葡萄糖或其他糖类经过发酵产生大量乳酸的一类厌氧细菌。其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双歧杆菌等。
在无氧条件下,牛奶中原有的天然乳酸菌或人工添加的乳酸菌能够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产生大量乳酸,导致牛奶的pH值下降,牛奶变酸。而酸性条件又能够让牛奶中的乳酪蛋白发生凝集沉淀,从而使牛奶开始变稠,成为又酸又稠的酸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氧化性
酵母在面团中的发酵主要是利用酵母的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物质,同时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使面团蓬松富有弹性,并赋予包子面包特有的色、香、味。酵母不同于化学物质,它有自己的生命现象,是一种典型的兼性厌氧真菌微生物,在有氧气和没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都能够存活。在面团发酵初期,面团中的氧气和其他养分供应充足,酵母的生命活动非常旺盛,这个时候,酵母在进行着有氧呼吸作用,能够迅速将面团中的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一定的能量(热能)。在面团发酵的过程中,面团有升温的现象,就是由酵母在面团中有氧发酵产生的热能导致的。随着酵母呼吸作用的进行,面团中的氧气有限,氧气逐渐稀薄,而二氧化碳的量逐渐增多,这时酵母的有氧呼吸逐渐转为无氧呼吸,也就是酒精发酵,同时伴随着少量的二氧化碳产生。所以说,二氧化碳是面团膨胀所需气体的主要成分来源。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酵母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在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酒精发酵等),这需要酵母自身的许多酶参与。在生产实践中,要有意识地为酵母创造有氧条件,使酵母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尽量多地二氧化碳,让面团充分发起来。如在发酵后期的翻面操作,都有利于排除二氧化碳,增加氧气。但是有时也要创造适当缺氧的环境,使酵母发酵生成少量的乙醇、乳酸、乙酸乙酯等物质,提高馒头面包发酵后所特有的风味。
使酵母菌处于最适条件及温度下加快反应 ;葡萄糖 ;酒精 ;二氧化碳 ;酒精
发酵现象实验如下:
探究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实验仪器及用品:
1.实验仪器:带胶塞和胶管的锥形瓶、小气球、Y形管、大烧杯、温度计、试管、比色板、小烧杯、玻璃棒。
2.实验用品:白糖(100g)、一小包干酵母(约30g)、澄清的石灰水、酒精、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的试剂。0.5ml的浓硫酸溶有0.1g重铬酸钾,体积分数为95%—97%,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由橙色变为灰绿色)实验装置及说明:
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检测气体中有二氧化碳,重铬酸钾溶液遇到酒精由橙色变为灰绿色。实验操作:
1.将(100ml)40℃温水倒入锥形瓶,再用汤匙将一大勺糖及适量干酵母加进来,搅拌均匀后,将锥形瓶放在大烧杯中水浴保温温度保持在30—40℃左右。(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是酵母菌迅速繁殖,并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2.观察到酵母菌培养液有气泡产生,塞上橡胶塞(这样做既可以避免气体散失,影响后面实验效果,也为酒精的产生提供保障)。过一段时间后就可看到干瘪的气球慢慢膨胀起来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3.将夹子打开,挤压气球,使瓶内产生的气体徐徐通过胶管导入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了(检测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原理:二氧化碳遇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4.将重铬酸钾试剂分别滴在比色板的凹槽内,并分别标注1号、2号(作对照)、3号。在3号试剂上滴1滴酒精,在1号试剂上滴1滴酵母菌发酵液。发现1号和3号都由橙色变成了灰绿色。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通过上述实验,让我们对酵母菌“发酵现象”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都有了
较直观的感受,比较容易理解课本上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使我们养成很好的节约意识。
实验现象:
1.闻到了发酵后特殊的甜酒的芳香气味。
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酿酒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原理是什么
酿酒过程是指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含一定浓度酒精饮料的过程。酿酒原料与酿酒容器,是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的条件。
酿酒原料转变成酒,是由一种生物群体作用的结果。这类生物用肉眼看不见,必须用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所以这类生物就叫微生物。微生物无处不在,空气、土壤、水及动物体内大量存在。微生物有好有坏。如酒曲中就含有大量有益酿酒的微生物,而我们酿酒的环境就存在大量对酿酒不利的微生物。酿酒的技术原理就是让酒曲中的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同时杜绝周围环境中有害酿酒的微生物的感染。在具体的生产操作中,应用了很多生物工程技术。因此酿酒业属于生物工程范畴,叫传统发酵工程。
微生物是利用酿酒原料中的糖分转变成酒的。所以原则上凡是含糖的原料都可以用来酿酒。糖分多糖和单糖。正是酒曲中的酵母菌利用单糖转化成酒,这叫发酵。但大米、高粱、玉米中含的是多糖叫淀粉,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酒曲中还含有叫霉菌的一类微生物,能把多糖切割成单糖供酵母菌利用,这就叫糖化。然而一般多糖都结合很紧密,所以需要通过高温蒸煮使多糖变松散才有利于霉菌的作用,这就叫糊化。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就产生酒了,但酒和糟是混在一起的。所以有的就把酒糟通过高温加热使酒变成酒蒸汽再冷凝成酒液,从而使酒从糟中分离出来,这叫蒸馏;而有的是通过压榨使酒液与糟分离这叫压榨。无论是蒸馏还是压榨,刚出的酒很冲,口感不好。通过存放一段时间酒就会变得柔顺谐调了,这叫陈酿老熟。陈酿后的酒虽然口感变好了。但每次酿的酒口感质量都有所差别,要使常年的出厂产品口感质量都保持一致,就需要通过勾兑调配了。即酿酒全过程就是:酿酒原料前处理(粉碎或整粒浸泡);高温蒸煮(专业术语叫糊化);加曲糖化发酵;蒸馏或压榨;陈酿老熟;勾兑调配;包装出厂。这就是酿酒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
生物工程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1)创建发酵原理: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在1857年提出的“在化学上不同的发酵是由生理上不同的生物所引起的”重要论断,为发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发明纯种培养技术:1881年,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发明了营养明胶上划线以分离细菌纯种的方法,后在助手夫人的建议下改用更实用的琼脂来取代明胶,有力地推动了纯种分离技术的发展;1882年,丹麦的汉逊纯化了酵母菌,并把它广泛应用于酿酒行业上;
(3)发现酶及其催化功能:1897年,德国化学家布赫纳用磨碎酵母菌的细胞汁对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获得成功,并由此开创了微生物生物化学和酶学研究的新纪元。
(4)建立深层通气培养技术:1942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救护伤员的迫切需要,推动了青霉素深层液体发酵技术的发展,并导致在发酵工程中建立具有革命性和普遍意义的生物反应器技术;
(5)体外基因重组技术的问世: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恩等人和旧金山大学医学院的博耶等人将大肠杆菌中两种不同特性的质粒片段用内切酶和连接酶进行剪切和拼接,获得了第一个重组质粒,然后通过转化技术将它引入大肠杆菌细胞中进行复制,并发现它能表达原先两个亲本质粒的遗传信息,从而开创了遗传工程的新纪元;
(6)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出现:日本的千畑一郎等于1969年首先将固定化氨基酰化酶应用于DL氨基酸的拆分工作,1973年,他又进一步利用固定化细胞连续生产L天冬氨酸,开创了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工业应用的新局面;
(7)细胞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建立:1962年,日本的冈田善雄利用仙台病毒的促融作用,首次诱导了艾氏腹水瘤细胞的融合,1974年,高国楠利用OEG(聚乙二醇)完成了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的实验,1979年,生达利用操作简便、快速和无毒的电脉冲技术完成了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从此,这类新兴的细胞融合技术就在动、植物和各种微生物新种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酵床制作技术
让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吧朋友。我家用的是农盛乐发酵床菌种。也是他们给教怎么制作发酵床,挺好使的。
农盛乐发酵床的制作:
材料准备:锯末、稻壳、盐、土、农盛乐EM原液(也可使用农盛乐发酵床菌种,比较经济划算)。(没有锯末或者稻壳也可以用玉米芯和秸秆代替,最好用锯末(锯末耐腐烂性比较好,用的时间会比较长))
材料比例:锯末60%左右,稻壳30%左右,土10%,盐0.3%,农盛乐EM原液2L/m3。
材料打碎:物料粗细大小标准是2mm以上5mm以下。垫料太粗没有截口,微生物难以侵入,发酵效果不理想或者根本不发酵。物料太细其碳化速度太快,没等到发酵,就已经白白浪费掉了。
水分调节:水分的控制要根据垫料的干湿程度来决定加水的多少,要求垫料混合后水分应在50%左右。(即手抓成团,不滴水,手上留有水印,放下一触能散即可)
发酵方法:
①将所有准备好的物料(物料可以因地制宜,自由搭配)按比例混合均匀。
②将农盛乐EM原液加水稀释(稀释倍数根据物料水分来定),均匀喷洒在物料上,边喷洒,边翻堆,直至拌均匀,水分调节在50%左右,水分不足时可另外加水单独喷洒(注,不要一次性把计算好的水全部加入,最好分次加,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水分,不至于水分过大而影响发酵质量)
发酵床垫料发酵成功的标准:
刚发酵好的垫料手感松软,略带酸香或清香味,有时会见到白色的菌丝,温度在20~40℃左右(这个和发酵所处外界温度有关系)。(15-20度发酵15-10天;20-30度,发酵10-7天;30-40度发酵7-4天,发酵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发酵床垫料的更换:
牲畜每批次转栏或出栏后,应对圈舍进行全面立体的消毒处理,然后补充部分新鲜木屑或秸秆粉及适量农盛乐EM原液,调节水分至50%左右,将垫料在圈栏中堆积起来进行发酵处理,温度上升到50℃以上高温24小时后,即可作为发酵床垫料重新使用。
应用范围:发酵床广泛应用于家畜、家禽、特种养殖、昆虫等。如猪、牛、羊、马、鹿、兔、猫、狗、驴、狐、貉、貂、豚鼠、蛇、林蛙;鸡、鸭、鹅、鸽、鹌鹑、驼鸟;桑蚕、蜜蜂、蝇蛆、蚯蚓、黄粉虫等。
做干撒式发酵床的步骤很简单:
有垫料和菌种就可以,养猪的话是50厘米,禽类的话是40厘米
操作步骤(以金宝贝发酵床养猪为例):
1、稀释菌剂:金宝贝发酵床菌种1kg/10平方按1:5比例与米糠或玉米粉,麸皮不加水混均稀释
2、垫料的准备:面积20平方约需10方(干重约2000kg)锯末必须晒干,除杂
3、播洒菌种:可以边铺边撒,也可与锯末混匀后再铺,切记不要加水!!!!!
4、铺至50厘米:要求厚度50厘米,如锯末不易得到可部分用稻壳、秸杆等代替,表面仍用20-30公分厚的锯末为好
5、放猪入床:铺好就可以反猪放进去,不要等等发酵好才放时去,表面干燥可以略喷一点点水
6、将新鲜的粪尿扒或埋入20-30厘米以下处,再盖上锯末并推平,经过这样几次操作即可启动发酵工作
7、日常维护:粪尿时多或渗入水时必须推匀,经常检查猪舍垫料圈面湿度,已启动发酵的发酵层含水量一般控制在50-60%左右,水分过多时可打开通风口,利用空气流动调节湿度,拖出部分执料晾干或添加锯末降低湿度
制作步骤一.稀释菌种:将发酵床菌种(1千克装)按1:5比例与米糠或玉米粉或麸皮混匀稀释(不可加水),稀释为的是让菌种能够更均匀的与垫料混合,无其他目的。一千克装的菌种可以制作10-15个平方米的发酵床。
制作步骤二.准备垫料:垫料应以锯末为主,如果锯末不足可以使用稻壳、花生壳、秸秆等木质性材料适当的粉碎,替代一部分锯末。面积20平米的猪床需锯末10立方,鸡鸭鹅床约需锯末8立方。锯末应选择原木而不是人造板材的下脚料,必须保证无毒,无害。使用前需要去掉其中大的渣滓,晒干后备用。
制作步骤三.播撒菌种:铺洒方式有两种,1.可以将菌种与垫料事先混合均匀,直接将垫料铺到圈舍中;2.铺设10厘米的垫料,撒一层菌种,边铺边洒。切记:金宝贝的菌种是不需要加水的。
制作步骤四.铺足垫料:一般养猪等大型动物铺设50厘米左右,鸡鸭等动物铺设40厘米左右。若锯末不足采用其他物料代替,建议表面20-30厘米仍然使用锯末。
制作后续五.放入动物:铺设好了发酵床就可以立即养动物了,无需等待。随着动物饲养过程中的粪尿排泄,发酵床就会启动。如果感觉刚放入动物容易起灰尘的话,可以略微喷施一点水。
制作后续六.启动发酵:将新鲜的动物粪尿埋入20~30厘米处,盖上锯末再摊平。经过几次这样操作,即可快速启动。
发酵床是利用全新的自然农业理念,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提出的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猪法。实现养猪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彻底解决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它是集养猪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遵循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的原则建立起的一套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体系。它是工厂规模化养猪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又一亮点,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生态发酵床养殖技术是指综合利用微生物学、生态学、发酵工程学原理,以活性功能微生物菌作为物质能量“转换中枢”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活性强大的有益功能微生物复合菌群长期和持续稳定地将动物粪尿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物质与能量,同时实现将猪等动物的粪尿完全降解的无污染、零排放的目的,是当今国际上一种最新的环保型养殖模式。发酵床养殖技术起源于国外,从1992年开始,各国专家教授开始对发酵床养猪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规范,我国在近几年开始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养殖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用该技术产品养猪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基因工程,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啊
生物工程定义
生物技术,有时也称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因此,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是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革新技术。改造生物体是指获得优良品质的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品系。生物原料是生物体的某一部分或生物生长过程所能利用的物质,如淀粉、糖蜜、纤维素等有机物,也包括一些无机化学品,甚至某些矿石。
生物技术的种类及其相互联系
近十几年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学科的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这将导致综合性学科的出现,并最终形成具有独特概念和方法的新领域。生物技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根据生物技术操作的对象及操作技术的不同,生物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五项技术(工程)。
一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应用人工方法把生物的遗传物质,通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然后将重组了的DNA导入某种宿主细胞或个体,从而改变他们的遗传品性。有时还能使新的遗传信息在新的宿主细胞或个体中大量表达,抑或基因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种创造新生物以特殊功能的过程就成为基因工程,也称DNA重组技术。
二细胞工程
一般认为,所谓的细胞工程是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反之,或人为使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加速繁育动植物个体,或获得某种有用的物质的过程。所以细胞工程应包括动植物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单克隆抗体,核移植,胚胎移植技术等。
三酶工程
酶工程是利用酶、细胞器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借助生物反应装置和工艺过程来生产人类所需产品的一项技术,包括酶的固定化技术、细胞的固定化技术、酶的修饰改造化技术及酶反应的设计等技术。
四发酵工程
利用微生物生长速度快,生长条件简单以及新陈代谢过程特殊等特点,在合适条件下,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由微生物的某种特定功能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称为发酵工程,有时也成微生物工程。
五蛋白质工程
蛋白质工程是指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结晶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蛋白质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基因的人工定向改造等手段,从而达到对蛋白质进行修饰、改造、拼接以产生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新型蛋白质。
发酵工程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之间相互渗透,联系日趋密切,如发酵工程中的菌种选育会用到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的方法;酶工程中的酶制剂主要是通过发酵工程生产的;生物工程药物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药物,是发酵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基因工程产生的工程菌已大量高效地合成出许多人体中的活性多肽,如干扰素、白介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人生长激素、集落刺激因子和胰岛素等。
酶工程和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操作,而发酵和细胞工程则可以在细胞水平上操作。
生物工程学是7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四个技术体系,它们互相联系,其中以基因工程为基础。
只有通过基因工程对生物进行改造,才有可能按人类的愿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生物产品。而基因工程的成果也只有通过发酵等工程才有可能转化为产品。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的基础,重组DNA 技术和酶固定化技术是生物工程的两个最富有特色和潜力的技术,而发酵工程与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是较为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技术。
扩展资料
生物工程在医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中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乙肝疫苗以外,还有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等多种生物工程药物已经问世。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基因有关,为了弄清人类约10万个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美国从1988年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这项研究已经成为国际间合作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
生物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前景更为诱人。1988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人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抵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系。1993年,中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
生物工程在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美国科学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产能源物质的植物新品种——“石油草”,可以提炼出石油。在利用细菌治理石油污染方面,科学家将不同细菌的基因分离出来,集中到一种细菌内,从而得到“超级菌”,分解石油的速度比普通细菌快得多,净化石油污染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生物科学除了在生物工程和生态学领域以外,在其他许多领域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例如,脑科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这不仅对脑病的防治和智力的开发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为研究生物计算机提供理论基础。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的研究,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等等,也都获得一系列的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澳大利亚留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详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