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阿里山的姑娘简谱的唱法
- 2、阿里山的姑娘简谱
- 3、求《阿里山的姑娘》吉他六线谱
- 4、阿里山的姑娘五线谱完整版
- 5、阿里山的姑娘 玖月奇迹乐谱
- 6、降B调《阿里山的姑娘》葫芦丝动态简谱
- 7、阿里山的姑娘电子琴
- 8、阿里山的姑娘舞蹈教学
- 9、请问: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是谁写的歌词?
- 10、阿里山的姑娘
阿里山的姑娘简谱的唱法
阿里山的姑娘简谱的唱法如下:1.前奏(4拍):G、D、Em、C2.主歌第一段(8拍):G、G、D、D、Em、Em、D、D3.主歌第二段(8拍):C、C、G、G、D、D、Em、Em4.副歌第一段(8拍):C、C、G、G、D、D、Em、Em5.副歌第二段(8拍):C、C、G、G、D、D、Em、Em6.结尾(4拍):G、D、Em、C、G唱法:1.前奏乐段可以较慢且轻柔地演奏。2.主歌第一段可以快速唱出,每个音符之间不要有停顿。3.主歌第二段应该比第一段稍微慢一些,可以稍微拉长每个音符,增加情感。4.副歌第一段和第二段唱法相同,应该以轻快的节奏唱出。5.结尾需要重复前奏的旋律,并慢慢地结束。
阿里山的姑娘简谱
阿里山的姑娘简谱:
1949年电影《阿里山风云》之主题歌《阿里山的姑娘》,填词者为邓禹平(四川人,定居台湾),作曲者或为知名导演张彻(杭州人,从上海去台湾,后定居香港),首唱为女主角张茜西(四川人,定居台湾,后移居香港)。
1952年著名音乐家黄友棣将之编曲为《阿里山之歌》---邓禹平词、黄友棣编曲、青山唱(根据《黄友棣作品全集-独唱篇》)。
歌曲介绍: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产生于1949年的大陆。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奚秀兰演唱后,在中国内地开始广为传唱。而真正的阿里山姑娘指的是阿里山邹族原住民,如今阿里山姑娘一般都在阿里山邹族文化部落里面。
《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是香港导演张彻唯一创作的曲子,受欢迎的程度很高,虽然不是真正的民谣,但总被误以为是台湾高山族的传统民歌,其实只是应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所谱写而成的创作歌曲,还曾一度传为周蓝萍所作,后经证实,才知为张彻的作品。
求《阿里山的姑娘》吉他六线谱
http://www.xiamenjita.com/pic/200810/13/20081013172534156.gif
如果连接失效,在主网页搜“阿里山的姑娘”也可以找到的。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产生于1947年的大陆,曲作者张彻(从上海去台后定居香港的导演),词作者邓禹平(四川籍)。《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曲有众多的歌唱家参与传唱,歌唱家朱逢博对这首歌曲的传唱功不可没。朱逢博使这首小调式的歌曲变成了大气磅礴的舞曲,而且音乐结构非常完整,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唱出了劳动人民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深厚感情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奚秀兰演唱后,在中国内地开始广为传唱。
以下是《阿里山的姑娘》吉他六线谱:
阿里山的姑娘五线谱完整版
阿里山的姑娘的五线谱
阿里山的姑娘的歌词 高山青 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是壮如山
高山长青
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高山青 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是壮如山
高山长青
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高山青涧水长 樱林晚香
她的发安静欣赏看夕阳 一箩筐
追逐过云海
翻越千仞拔地青苍 去唱
姑娘睫毛沾满月光
照亮烟雾缭绕的老茶坊
茶色泼墨轻染她亲手为少年绣的'衣裳
阿嬷的屋堂 把酒窝盛满陈酿
一碗热汤 这日子安详
想要牵手策马 蹉跎时光
青山外的模样他们不想细想
风雨艳阳 穿过一双肩膀 镜头又播放
高山青 涧水长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是壮如山
高山长青
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阿里山的姑娘歌曲介绍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产生于1947年的大陆,曲作者张彻(从上海去台后定居香港的导演),词作者邓禹平(四川籍)。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奚秀兰演唱后,在中国内地开始广为传唱。而真正的阿里山姑娘指的是阿里山邹族原住民,如今阿里山姑娘一般都在阿里山邹族文化部落里面。《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是香港导演张彻唯一创作的曲子,受欢迎的程度很高,虽然不是真正的民谣,但总被误以为是台湾高山族的传统民歌,其实只是应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所谱写而成的创作歌曲,还曾一度传为周蓝萍所作,后经证实,才知为张彻的作品
阿里山的姑娘创作背景 在60-70年代,由于它是唯一以高山族曲调描述山地风情、人物的名歌,又使用铃鼓和小鼓等乐器,因此在当时的国语流行歌曲中独树一格。「高山青」最早由青山演唱,曾经风靡一时,由于歌词内容盛赞高山族,因此也被其他高山族歌手如施孝荣等重新翻唱过。
1947年,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导演张彻率摄制组到台湾拍摄电影《阿里山风云》,电影急需一首主题歌,张彻让一同前去的邓禹平写歌词。邓禹平从来没去过阿里山,他回忆以前和女友在家乡山水间嬉戏的场景才写出了这首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与台湾有关系的是他们在当地采风用了当地土著的歌调,但词曲均以创作为主,这一创作套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让听众领略了原汁原味的台湾风情。在电影拍摄过程中,解放军过了大江,1949年电影拍完时,摄制组已不可能返回大陆,结果他们留在了台湾,后来成了台湾电影界的中坚力量。
《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曲有众多的歌唱家参与传唱,其中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对该歌的传播功不可没。经过她富有创意的改编,使这首小调式的歌曲变成了大气磅礴的舞曲,而且音乐结构非常完整,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唱出了劳动人民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深厚感情。二胡曲《阿里山的姑娘》由赵国良先生改编和演奏,改编和演奏都很成功,奏出了台湾山地同胞载歌载舞的情景和高山族音乐的原生态之美,与二胡曲《阿美族舞曲》有异曲同工之妙。
《阿里山的姑娘》又曾经被著名歌手邓丽君、田震、卓依婷,高胜美,黑鸭子组合等翻唱过。
阿里山的姑娘 玖月奇迹乐谱
阿里山的姑娘 - 玖月奇迹
词:邓禹平
曲:张彻
.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
降B调《阿里山的姑娘》葫芦丝动态简谱
阿里山的姑娘电子琴
《阿里山的姑娘》是一首著名的台湾民谣,电子琴演奏版本通常包括如下的几个部分:1.前奏:前奏部分一般较短,主要通过电子琴音色的变化和旋律的表现来营造出阿里山山间清新的气息。2.歌词部分:歌词部分主要是通过旋律和伴奏来表现出歌曲的情感,通常需要注意控制速度和力度,以达到情感最好的表达。3.演奏技巧:在电子琴演奏《阿里山的姑娘》时,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演奏技巧,如和声、节奏等,以及注意控制手指的力度和速度,避免出现跳音和错音。总之,电子琴演奏《阿里山的姑娘》需要熟练掌握相关音乐知识和技巧,同时也需要对这首歌曲有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才能够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效果。
阿里山的姑娘舞蹈教学
阿里山的姑娘舞蹈是台湾阿里山原住民族(达悟族、布农族、排湾族)的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舞步和动作。以下是阿里山的姑娘舞蹈教学步骤:1.阿里山的姑娘舞蹈需要一段具有传统阿里山音乐特色的音乐伴奏。首先播放音乐,并与音乐节拍一起起舞。2.开始跳舞前,佩戴上传统的阿里山服装,如花边长裙、彩色头巾、手链和脚链等。3.步伐起舞时,要有长距离的步伐跨度,身体要放松,保持手臂自然摇摆。4.脚部动作需要细节处理。首先要注意步伐的轻松自然,脚部的步伐要用脚尖落地,然后踩平脚。步伐跨度越大,节奏越快,则跳舞越有难度。5.姿势优美的手臂摆动是重要的部分。不仅要掌握舞蹈节奏,还要注意力量控制,保持舒展的手臂舞姿。6.阿里山的姑娘舞蹈需要舞者利用身体表达舞蹈情感,传达原住民族的文化内涵。在演绎里应该充分表达出舞蹈的韵味和内涵,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以上是阿里山的姑娘舞蹈教学步骤,在绝对掌握技巧时,做好练习才能做到完美的表演。
请问: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是谁写的歌词?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作曲:张彻
作词:邓禹平
演唱:庄雪芳、张茜西
歌词: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扩展资料:
1947年电影《阿里山风云》之主题歌《阿里山的姑娘》,填词者为邓禹平(四川人,定居台湾),作曲者或为知名导演张彻(杭州人,从上海去台湾,后定居香港),首唱为女主角张茜西(四川人,定居台湾,后移居香港)。
1952年著名音乐家黄友棣将之编曲为《阿里山之歌》---邓禹平词、黄友棣编曲、青山唱(根据《黄友棣作品全集-独唱篇》)。
后来有人将《阿里山之歌》改名为《高山青》(一品文化怀念国语歌全集第261-263页)并明载为邓禹平词、黄友棣编曲、青山唱,此乃目前传唱、歌手们所采用之《高山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里山的姑娘
阿里山的姑娘
卓依婷演唱《阿里山的姑娘》“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传唱这首《阿里山的姑娘》。提起《阿里山的姑娘》,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是一首台湾高山族情歌,这是不对的,其实,这首歌的产生地在1947年的大陆,曲作者张彻(从上海去台后定居香港的导演),词作者邓禹平(四川省三台县有名的才子)。
1947年,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导演张彻率摄制组到台湾拍摄电影《阿里山风云》,电影急需一首主题歌,张彻让一同前去的邓禹平写歌词。邓禹平从来没去过阿里山,他回忆以前和女友在家乡山水间嬉戏的场景才写出了这首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与台湾有关系的是他们在当地采风用了当地土著的歌调,但词曲均以创作为主,这一创作套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让听众领略了原汁原味的台湾风情。在电影拍摄过程中,解放军过了大江,1949年电影拍完时,摄制组已不可能返回大陆,结果他们留在了台湾,后来成了台湾电影界的中坚力量。
《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曲有众多的歌唱家参与传唱,其中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对该歌的传播功不可没。经过她富有创意的改编,使这首小调式的歌曲变成了大气磅礴的舞曲,而且音乐结构非常完整,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唱出了劳动人民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深厚感情。二胡曲《阿里山的姑娘》由赵国良先生改编和演奏,改编和演奏都很成功,奏出了台湾山地同胞载歌载舞的情景和高山族音乐的原生态之美,与二胡曲《阿美族舞曲》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