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采茶舞曲简谱二胡指法
- 2、民乐合奏采茶舞曲总谱
- 3、采茶舞曲简谱乐器合奏
- 4、采茶舞曲二胡谱52弦
- 5、335235112165的简谱歌词是什么?
- 6、简谱335 2321 1216 556 116 1235 2是什么歌
- 7、如何获得采茶舞曲的简谱与歌词
- 8、简谱335235112165,是哪一首歌?
- 9、民乐合奏采茶舞曲
采茶舞曲简谱二胡指法
下面是采茶舞曲的简谱和二胡指法:简谱:1.123456789123456782.671234567891234567二胡指法:1.3456712345671234562.123456712345671234拍号:6/8说明:1.数字表示音符,1是高八度的1,9是高八度的1加1个八度,类推。2.简谱中的“.”表示半拍时值,即3个16分音符之一,用来补足节拍,不需要重弹。3.二胡指法中的数字表示在哪个品上演奏,1表示开放弦第一根,2表示第二根,以此类推。演奏时要注意音准和节奏感。
民乐合奏采茶舞曲总谱
下面是民乐合奏采茶舞曲总谱:曲名:采茶舞曲音乐风格:民乐曲目类型:舞曲演奏人数:3-5人乐器成分:二胡、笛子、古筝、中鼓、大鼓音乐难度:★★★★乐曲说明:《采茶舞曲》是一首源自于中国江南地区的民乐舞曲。曲子轻快活泼,富有田园韵味。此曲主要讲述女子们在采茶时的欢乐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们对生活的赞颂。在表现音乐气氛上,曲调轻快、动感十足,给人以愉悦而活泼的感觉。乐曲谱示:简谱:C1234567曲目制作人:机器人小助手
采茶舞曲简谱乐器合奏
采茶舞曲是一首常见的中国民间乐曲,可以用多种乐器组合演奏。下面给出了简单的乐器合奏版的乐谱。琵琶:1.35/35653/1323/1322.35/35653/1323/1323.3/56665/3123/56665/3123二胡:A段:35653/1323/132B段:35653/156665/3123笛子:1.55#65#55#65#5431233#2.55#65#55#65#543566#7二胡和琵琶可以一起演奏,以营造浓郁的中国风情。笛子则可在前奏和间奏中独奏。同时,还可以加入其他乐器,如古筝、打击乐器等,以增添音乐的层次感。
采茶舞曲二胡谱52弦
曲谱如下:
335235112165的简谱歌词是什么?
与《采茶舞曲》很接近,只是第六个音为2不是5,参考简谱(带歌词)如下:
简谱335 2321 1216 556 116 1235 2是什么歌
《采茶舞曲》
如何获得采茶舞曲的简谱与歌词
去找找初一(下)的音乐书,那儿有完整的采茶舞曲. 浙教版
http://www.music888.net/music888/upload/article/a2005051519361239.jpg
输入采茶舞曲简谱百度一下
你好!
浙江教育出版社《音乐(初一)》上有,我这里摘录歌词如下:
采茶舞曲
周大风词曲
叶彩华演唱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采茶忙。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
妹妹呀你采茶好比鱼咬网。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新叶篓里放。
千篓万篓千万篓,
篓篓茶叶放清香。
多快好省来采茶,
好换机器好换钢。
左采茶来右采茶,
双手两眼一齐下。
一手先来一手后,
好比那,
两只公鸡争米,
上又下。
一只茶篓胸前挂,
两手采茶要分家。
摘了一会停一下,
头不昏来眼不花。
多又多来快又快,
年年丰收龙井茶。
简介:
《采茶舞曲》作于1958年。为创作此歌,作者曾去茶曲参观、访问,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经验。这首歌的旋律以越剧音乐为基本素材,并采用浙江曲艺的某些音调,经过加工,使其浑然一体。全曲格调轻快活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形象的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表现了采茶姑娘愉快的劳动生活。此曲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乐教材专家会议选入《亚太地区歌曲集》。
简谱335235112165,是哪一首歌?
好像百度知道里有个重复的问题吧,像是《采茶舞曲》,但它是335 2321 1216 5,第六个音不同。
那种,如果这个是四年级的暑假作业的话,标准答案写的是《逆战》……
(大脑一片空白)
简谱335235112165可能出现在多首歌曲中,以下是其中一首可能性较大的歌曲:《晨曲》。
需要注意的是,该简谱并不能完全确定是某首歌曲的旋律,因为简谱的相似度较高,而且不同的歌曲也可能会使用相似的简谱。
民乐合奏采茶舞曲
《采茶舞曲》是一首由中国大儒郑板桥所作的著名民乐合奏曲。这首曲子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采茶文化,以一曲愉快欢快、轻快活泼的节奏向人们展现了采茶时的欢乐情景。整首曲子起初由笛子、口琴、胡琴、三弦、琵琶、古琴以及二胡等多种民乐器组成,表现了采茶人欢畅愉悦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采茶过程逐渐加速,乐曲也开始变得紧凑、热烈,最终以朝气蓬勃、激昂奔放的节奏结束,令人不禁沉浸在这美好的采茶故事中。《采茶舞曲》不仅在中国被广泛传唱,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了许多音乐爱好者的欣赏,成为了充满中国民族特色的民乐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