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茶叶的基本知识大全
- 2、茶知识科普,喝茶的专业术语你知道多少
- 3、卖茶叶要学的基础知识
- 4、茶的文化知识
- 5、新手学泡茶的基本常识
- 6、关于茶文化的知识
- 7、专业茶艺师整理的黑茶入门知识
- 8、茶叶知识问答题
- 9、茶的知识50字
茶叶的基本知识大全
茶叶的基本知识包括茶叶的种类、成分、产地等。
根据不同的制作工艺和茶叶的发酵程度,茶叶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和黄茶等六大类。茶叶中主要含有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成分。茶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韩国、肯尼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着丰富的茶叶文化和历史。
茶叶的品质主要取决于其品种、产地、制作工艺、存储和加工方式等因素。好的茶叶通常具有色泽翠绿、香气浓郁、滋味鲜爽、汤色清澈等特点。茶叶的冲泡方法也是影响茶叶口感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冲泡时需要用沸水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有不同的冲泡时间和温度要求。
选购茶叶的注意事项
1、茶叶的种类:茶叶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茶叶口感和品质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茶叶种类。
2、茶叶的产地:不同产地的茶叶品质和价格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合适的产地。
3、茶叶的等级:同一种类的茶叶,不同等级的茶叶品质和价格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合适的等级。
4、茶叶的外观:茶叶的外观应该通透、色泽鲜艳,没有杂质。需要仔细观察和比较,以便选购到外观优美的茶叶。
5、茶叶的气味:茶叶的气味应该清香自然,没有异味或杂味。需要用鼻子仔细嗅闻,以便选购到气味清香的茶叶。
茶知识科普,喝茶的专业术语你知道多少
茶知识科普,喝茶的专业术语你知道多少
一、喝茶的专业术语
1.茶性:专指茶汤入口后口感的刺激性。包括香型和苦涩度,常用“强、弱”来形容。
2.茶质:指茶汤入口后,汤质在口腔中的饱满度。包括滑度、甜度、回甘度、底蕴及耐泡程度,常用“厚薄”“重淡”来表达。
3.回甘:指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
4.生津:指两颊、舌面、舌底、有小气泡不断的涌出。
5.茶气:茶叶常表现有打嗝、身体发暖、发热、发轻汗等。
6.香气:鲜叶在制作工艺中产生,主要由茶叶中游离型儿茶素产生。在口腔中,上颚舌、两颊、咽喉间感觉明显。
7.苦、涩:苦是一种味道,涩是一种感觉。苦是由茶叶内含物中的茶碱产生,涩是口腔中细嫩组织收敛的表现。
8.收敛性:品茶后,舌面和口腔四周出现的紧绷感,多为涩感的表现。
9.甘韵、甜质:是甘与甜的表达方式。
10.水性:指茶汤带给口腔的每种不同的感觉如滑、化、活、砂、厚、薄、利。
11.烟熏味:由人工烘焙时产生,并非指不好的气味,有火香味,随时间陈化,会挥发转化而产生其它香味。
12.喉韵:品茶后,茶汤带给喉咙的感觉,如甘、润、燥。
13.饱满:指茶汤物质丰富而带给口腔的一种充实感。
14.层次感:层指重叠之象,次指先后顺序。指茶汤转变。
15.锁喉:品茶后,咽喉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等不适感,人会微觉不安、烦躁等。
16.酸味:在揉捻后未晒千,压制时所含水分过高而产生。
17.青味: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而产生,严重时会有“青腥味。
18.果酸味:品茶汤时带有鲜味,像新鲜的果酸味。
19.水味:在储藏中产生,带有植物腐烂的气味。
20.香气内敛:香气不张扬,其香在水,用心则有,不用心则无。
21.茶水分离:茶汤入喉,嘴里留的不是茶味而是水气。
22.入口即化: 茶汤入口,不用有意识的吞咽自然入喉。
23.爽朗:经岁月的陈化仓储优良的茶汤入喉后,口腔爽朗,牙齿有清晰感。
24.舌底鸣泉:生津的最高境界,重点在“鸣字,接连不断之意。
25.药香:百年陈年老茶的共同特征,药香浓郁通常是对老茶香气的最高表达。
卖茶叶要学的基础知识
卖茶叶要学的基础知识如下:
1、多喝茶 ,喝好茶。很多好茶一般都是不在市面上流通的,还好我家是做茶叶的,所以经常也会碰到一些做茶叶的人,经常去别人那里蹭茶喝。
2、多看书,看好书。中国的茶是附属于生活,日本的茶是附属与修行。但喝茶毕竟会和风雅沾边,所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还是很重要的。
3、茶叶是种体验产品,没有特别的价格品质管理机制。所以中高级的茶叶一般只在熟人社会中流通,卖茶叶中信任很重要。
4、专业与商业的结合。卖茶叶的时候别一直扯些专业用语,更多的时候应该谈点实惠的东西。所以营销方面只是还是得多学习。
学习必须全面、系统。大家都在说,中国茶叶行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也是一个正在加速崛起的行业。三农问题,人民健康问题,心灵健康问题,文化复兴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与茶叶密切相关。
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中国茶叶行业文化性强,学习氛围一直比较浓。
中国是个茶文化大国,最基本的六大茶类,都各有什么特性要知道,而且六大茶类里细分又能细分出很多小的茶叶类目,比如,白茶里有白毫银针,贡眉、寿眉等等。当然还有一些茶叶的基本保健养生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现在很多人喝茶都喜欢用紫砂壶,你要知道什么样的紫砂壶适合泡什么茶,怎样泡才能发挥出更好的茶味。泡茶的手法等都是需要你去不断学习摸索的。
其实,只要你喜欢喝茶,爱上喝茶,自然而然你就会了解得更多,更透彻!
茶的文化知识
人们用茶几千年,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三味”与“三昧”。 茶之三味者,滋味、趣味和信仰之味。 茶之为饮,从口而入,滋味甚丰,氨基酸为鲜味,茶多酚为涩味,是收敛的滋味,而咖啡碱则为苦味,刺激最为强烈。 公元八世纪,陆羽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继而人们在品评滋味的同时念经读书,领略茶的第二味即趣味,也就是鲁迅先生少时就学的“三味书屋”中的“书味”。其体味同样是陈椽教授所著《中国茶业通史》的史味之味,而阅读藉茶说话的散杂文或诗词曲赋等,更产生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醯醢之味。 茶的信仰之味,集道、儒、佛为一身,有较形象的描述,即儒冠、佛袈、道履。 早在道教创始的萌芽期,道士们便崇尚神仙,向往天人合一,茶为最重要的祭品,视为人道通往天道的桥梁,茶即具有了浓郁的道味。 汉唐盛世,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传入中华大地,信众云集,念佛打坐无一不以茶解困、净心,久而久之便成茶佛一家、禅茶一味。茶可以呵护、伴同众生,到达超凡脱俗的“般若”彼岸。 以孔丘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学派,崇尚“孔孟之道”,以社会现实为平台铺设自己的主张,认为承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茶,就有类似的历程:原本生长在大森林的下层,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幼芽初发,便被残酷地摧折,然后火焙电烤、百般揉搓,直到品评才在杯碟中展现风姿,散发苦难的超凡芳香。 儒家要求人们志洁身廉、倡导“君子之交淡若水”。贤士相聚,茶临其境,宁静而致远。 茶之“三昧”少见文书多为意会,它在宗教意识中为一种奥妙的境界,具有巨大的包容。 无论对哪一种追求,一旦达到痴迷便成为愚昧,茶便包容了人生的三大追求,成为三昧的共同载体,“三昧”也自然成为茶的独特内涵。 “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茶,是人们生存的第一物质需求,为人间“一昧”;“琴棋书画诗酒茶”之茶,是人修身养性、怡情悦志不可或缺的一角,为二性之“昧”;茶道、茶礼、禅茶通灵之茶,形成第三之“昧”。 茶的三味和三昧,人类无价之宝!在现今如此发达的地球上,在人类发现和利用的所有原生态物或高科技产品中,无一能与茶相比拟。
、概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3、饮茶发源地点的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4、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5、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新手学泡茶的基本常识
1.新手学泡茶要注意哪些方面 泡茶的方法有哪些
有些新手学泡茶往往无法将茶之韵味完全冲泡出来,令茶的滋味有些单薄。因此,这些新手学泡茶都会有个疑问,那就是泡茶的方法到底有哪些,泡茶的步骤又是怎样的。下面,就来看看不同的泡茶的方法。
1、毛茶法泡茶。
所谓毛茶法就是在茶之中加入干果,直接以熟水点泡,饮茶食果。茶人自制茶,自采果,别具佳趣。
2、点花茶法泡茶。
将梅花、桂花、茉莉花等多种花茶直接和末茶放到碗中,热茶水气蒸腾,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时享用,美不胜收。
3、煮茶法泡茶。
将茶直接放到釜中熟煮,这种泡茶的方法是在我国的唐代之前非常流行且普遍的。用这种方法煮茶,要先将茶饼给碾碎,然后开始煮水。将经过多方挑选的品质上架的水放入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让茶和水能进一步地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的时候盛出来的沫饽浇到烹茶的水与茶上,这个就需要按照当时人数的多少来确定。茶汤煮好,就要均匀地斟茶,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4、点茶法泡茶。
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但茶末和水依然需要交融一体。水冲放茶碗中,需要用茶筅来拼命地用力打击,这时水 *** 融,浙起沫饽。茶的优劣,以饽沫的出现快不快,水纹露出是慢还是快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较为晚露而且不散的才是最好的。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茶后,茶盏之中胶着不干的就被称为“咬盏”。
5、大众泡茶法。 这种方法从清代到现代都为民间广泛使用,自然为人熟知。不过,中国各个地方的泡茶的方法都有所区别。由于现代茶类的品种很多,红茶、绿茶、花茶,冲泡方法皆不尽相同。
大众泡茶法,也叫以釜煮茶汤,汤熟后以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分时沫饽要均。宋代用点茶法,可以一碗接着一碗慢慢地点;也可以用大汤钵,大茶筅,一次点就,然后分茶,分茶准则同于唐代。明清以后,直接冲泡为多,壶成为泡茶的用具。自泡自吃的小壶虽然不大,但起码能够斟四、五碗的茶壶。所以,这种壶叫作“茶娘式”,而茶杯也因为茶壶之名而称为“茶子”。
如果你也喜欢泡茶,倒是可以每一种泡茶的方法都尝试一遍。
2.泡茶的步骤教学 新手如何快速学会泡茶
泡茶的正确步骤
1、温具
正确的泡茶步骤图解
用沸水冲淋所有茶具,随后即将茶壶、茶杯沥干,温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温度,使茶叶冲泡后温度相对稳定,同时还起到清洁的作用。
2、置茶
置茶就是放茶叶,往泡茶的壶(杯)里置入一定数量的茶叶,茶叶的数量随不同茶叶而不同的,还有随个人喜好而放。
3、冲泡
置茶后,将开水冲入壶中,通常以冲水八分满为宜,冲泡时间一般为5分钟左右,冲泡次数越多,浸泡时间越长。
4、倒茶
冲泡好的茶应先倒进茶海里,然后再从茶海倒进客人的茶杯中。
5、奉茶
奉茶时,需要用茶盘托着送给客人,放置客人右手前方,请客人品茶。
6、品茶
茶泡好之后不可急于饮用,而是应该先观色察形,接着端杯闻香,再啜汤赏味。
3.学习茶知识
茶道入门-泡茶篇 蔡荣章
中华书局 (2007-03出版)
《茶道养生》
作者:林治
出版社:北京世图
《瑞草之国——中华茶文化随笔》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
《茶文化学》
《中华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故事》
《中国茶文化经典》
《浙江茶文化史话》
《中华茶文化丛书 (1-10卷) 》
《茶文化录》
《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
《清茶文化》
《茶文化与科学饮茶》
《话说茶文化 (1-5) VCD》
《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
4.关于茶叶的知识
朋友,正好借你的提问普及了一下我的对茶叶有关的知识,一起学习一下。
(一)新茶与陈茶 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习惯上,将当年春季从茶树上采摘的头几批鲜叶,经加工而成的茶叶,称为新茶。茶叶收购部门的“抢新”,茶叶销售部门的“新茶上市”,茶叶消费者的“尝新”,指的都是每年最早采制加工而成的几批茶叶。
但也有将当年采制加工而成的茶叶,称为新茶;而将上年甚至更长时间采制加工而成的茶叶,即使保管严妥,茶性良好, 也统称为陈茶。 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多数茶叶品种新茶比陈茶好,但也有陈茶不亚于新茶,甚至反比新茶好的。
(二)春茶、夏茶和秋茶 茶树由于在年生长发育周期内受气温、雨量、日照等季节气候的影响,以及茶树自身营养条件的差异,使得加工而成的各季茶叶自然品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指秋茶)”,这是人们对季节茶自然品质的概括。
在我国四季分明的长江中下游茶叶主产区,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划分,一般是从季节变化结合茶树新梢生长的间歇性进行的,通常,春茶是指当年5月底之前采制的茶叶;夏茶是指6月初至7月初来制而成的茶叶;7月中以后采制的当年茶叶,就算秋茶了。 由于茶季不同,采制而成的茶叶,其外形和内质有很明显的差异。
(三)真茶与假茶 真茶与假茶,既有形态特征上的区别,又有生化特性上的差异。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树如瓜芦,叶如栝子,花如白蔷薇, 实如 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
茶叶则由茶树幼嫩芽叶经采摘、加工而成,有其独特的功用,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所称;“凡违茶,味苦甘,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决定茶叶功用的是其内含的生化成分,这是近代借助化学方法逐渐提示的。
假茶,乃是形似茶树芽叶的其它植物的嫩叶,如柳树叶、冬青树叶、女贞树叶、槭树叶等,做成类似茶叶的样子,再冒充真茶出售,它有害人民身体健康。 (四)高山茶与平地茶 明代陈襄古诗曰;“雾芽吸尽香龙脂”,是说高山茶的香气特别好。
朱德在品饮庐山云雾茶后也曾题诗曰:“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都是指高山茶的滋味特别醇厚。
古往今来,我国的历代贡茶,传统名茶,直至当代新创制的名茶、优质茶等等.大多出自 高山。 更有许多名茶,干脆以高山云雾命名,如浙江华顶云雾、江西庐山云雾、江苏花果山云雾、湖北熊洞云雾、湖南南岳云雾等等。
茶的冲泡关系到:一、泡茶用水;二、器皿;三、泡茶三要素。 喝茶人人都?ò?迮莸煤煤龋枰冻迮荽笥醒剩柿康牟枰叮缬盟煌蚣际醪灰唬莩隼吹牟杼?胁煌男ЧR?莺靡缓杌蛞槐瑁?簿渴涤眯浴⒖蒲约耙帐跣浴? (1)所谓”实用性”;就是依实际需求而言﹐可以是冲泡一杯”大碗茶”也可是冲泡一壶高贵的名茶。
(2)科学性;就是瞭解各类茶叶的特性,以科学冲泡方式,使茶叶的品质能充分的表现出来。 (3)艺术性;选择合适的器皿以及优美的冲泡程序。
一、泡茶用水 水质的好坏能直接影响茶汤之色、香、味,尤其对茶汤滋味影响更大。古人十分注重泡茶用水之选择。
(1)水要甘而洁; (2)活而清鲜 古书{茶录}中记载”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 (3)储水要得法;容器要洁净,忌?裱艄狻? 现代科技发达,卫生饮用水质标准也科学化 (1)感官指标:色度不能超过15度、浑浊度不能超过5度,不得有异味、异色及肉眼可见物。 (2)化学指标:正常PH值为6。
5~8。5,总硬度不能高於25度。
(3)氟化物不能超过1。0毫克/升,氰化物不能超过0。
05毫克/升。 (4)细菌总数在1毫升水中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在1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
泡茶用水,一般多用天然水。 其来源以山泉水、溪水、井水等最佳! 泡茶用水的选择 陆羽曾在>中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 一般说来,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较清净的,杂质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质最好。但是,由於水源和流经途径不同,所以其溶解物、含盐量与硬度等均有很大差异,所以并不是所有泉水都是优质的。
中国号称五大名泉;镇江中冷泉、无锡惠山泉、苏州观音泉、杭州虎跑泉和济南趵突泉。 选择泡茶用水,必须瞭解水的硬度和茶汤品质的关系。
天然水可分硬水和软水;含有较多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硬水;不容或只含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如果水的硬性是由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引起,称为暂时硬水。
暂时硬水经过煮沸,所含碳酸氢盐,就分解成不容性碳酸盐,这样硬水变成软水。平时用铝壶烧水,壶底之白色沉淀物,就是碳酸盐。
(A)水的硬度?跋焖腜H值(酸硷度),而PH值又影响茶汤色泽。当PH大於5时,茶汤色泽加深,PH值达到7时茶黄素就?远趸鹗А? (B)水的硬度?跋觳枰队行С煞莸娜芙舛取H硭泻渌苤噬俨枰队行С煞莸娜芙舛雀撸什栉杜ǎ欢菜薪隙嗔康母啤⒚纠胱樱枰队行С煞莸娜芙舛鹊停什栉兜H缢刑胱雍扛撸杼?涑珊诤稚?馐遣枰抖喾永辔镏视胩饔玫慕峁K耘莶栌盟匀硭⒃菔庇菜?选? 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软水,泉水﹑溪水﹑江河水属暂时硬水,部份地下水。
5.如何学习茶叶的知识
一、学什么?
首先明确要学什么——是“茶与生活”、茶文化、“茶与健康”、还是茶科学?以下我随意列一下
1.茶与生活
茶有哪些种类,如何区分?我写过一个回答:茶叶有多少种?在饮茶的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 朱全武的回答
各类里的名茶和各自的特点,如何辨别好坏?
基本的泡茶方法有哪些?泡茶的水温、时间、器具等有什么影响?
如何品茶?
如何储藏保鲜?
送茶礼如何选茶?送茶的依据,比如送长辈,送同事应该送什么茶?
2.茶文化
名族风情与饮茶文化?
茶艺与茶道;
唐宋元明清的饮茶风气;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茶道有什么渊源,有何异同?
涉茶艺术品、手工品等
3.茶与健康
什么茶对应的有什么养身效果,该如何饮用?
怎么喝美容?
茶有哪些功效?其成分是什么?如何起作用的?
每个季节适合喝什么茶,怎么喝更健康?
4.茶科学
茶的栽培、采摘;
茶园的土壤和环境对茶的品质有何影响?
茶的加工过程;
有哪些加工工艺,每道工序都起什么作用?
二、如何学?
知识
你可以在知乎查看或者买相应的书籍来看,或者到大学去上课;总之,现在茶知识的获取是便利的,但不够系统和高效,我跟几个小伙伴正在开发相应的课程,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70'●)
技能--实践+陪伴的氛围
更多时候,学茶需要的是实践——“老师”带着你实践赏玩(比如茶的鉴别、泡茶品茶等),伙伴一起探讨交流、陪伴,一起品茶谈心访茶园寻好茶……
嗯,这个我们也在准备。
希望我们既能给广大爱茶人提供学习茶知识的平台,又能建立一个彼此探讨交流的平台,汇聚广大茶人。
6.了解茶叶基本知识
编者序 茶香满溢的生活 特此鸣谢 本书内容导航 导读篇 第一章 茶叶的起源与历史 一、中国茶叶源流 二、中国人饮茶的历史 三、茶的外传与茶文化的交流 第二章 认识中国茶 一、认识茶树 二、茶叶的分类 三、茶叶的形状 四、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五、中国现代茶区分类 第三章 茶道文化 一、茶道是什么 二、各族茶俗文化 第四章 新手学泡茶 第四章 一、怎样才能沏一杯好茶 二、茶叶品评专业术语 第五章 茶叶的储藏与饮用 一、茶叶储藏的“五忌” 二、茶叶的最佳储藏方法 三、茶叶的成分 四、科学饮茶与禁忌 第六章 茶叶的购买与茶具 第六章 一、如何购买茶 二、茶庄老字号 三、中华茶具,历久弥新 四、四大茶具泡茶方法 茶叶篇 第七章 清新醇和:绿茶篇 第八章 绿装素裹:白茶篇 第九章 金镶玉美:黄茶篇 第十章 浓郁悠长:青茶篇 第十一章 醇厚隽永:红茶篇 第十二章 悠悠古道:黑茶篇 第十三章 巧夺天工:造型花茶 附录一 中国茶叶基本茶类 附录二 中国茶叶区域分布图。
7.了解茶叶基本知识
编者序 茶香满溢的生活
特此鸣谢
本书内容导航
导读篇
第一章 茶叶的起源与历史
一、中国茶叶源流
二、中国人饮茶的历史
三、茶的外传与茶文化的交流
第二章 认识中国茶
一、认识茶树
二、茶叶的分类
三、茶叶的形状
四、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五、中国现代茶区分类
第三章 茶道文化
一、茶道是什么
二、各族茶俗文化
第四章 新手学泡茶 第四章
一、怎样才能沏一杯好茶
二、茶叶品评专业术语
第五章 茶叶的储藏与饮用
一、茶叶储藏的“五忌”
二、茶叶的最佳储藏方法
三、茶叶的成分
四、科学饮茶与禁忌
第六章 茶叶的购买与茶具 第六章
一、如何购买茶
二、茶庄老字号
三、中华茶具,历久弥新
四、四大茶具泡茶方法
茶叶篇
第七章 清新醇和:绿茶篇
第八章 绿装素裹:白茶篇
第九章 金镶玉美:黄茶篇
第十章 浓郁悠长:青茶篇
第十一章 醇厚隽永:红茶篇
第十二章 悠悠古道:黑茶篇
第十三章 巧夺天工:造型花茶
附录一 中国茶叶基本茶类
附录二 中国茶叶区域分布图.
8.但不知从何学起
《茶之书》 【作 者】:(日)冈仓觉三英著;许淑真译注 【出版项】:茶学文学出版社 / 民国74年[1985] 《茶道》 【作者】 周文棠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茶道养生》 作者:林治 出版社:北京世图 普洱茶道 焦家良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2出版) 茶道养生 林治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07出版) 茶道入门-泡茶篇 蔡荣章 中华书局 (2007-03出版) 茶道入门——泡茶篇 蔡荣章 中华书局 (2007-03出版)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 蔡荣章 中华书局 (2006-09出版) 品味生活丛书-茶道 牛国栋 青岛 (2007-04出版)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 蔡荣章 中华书局 (2006-09出版) 满意回答别忘了好评哦·~~O(∩_∩)O谢谢啦。
关于茶文化的知识
1、概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3、饮茶发源地点的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4、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5、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3、饮茶发源地点的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4、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5、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说说下午茶文化吧。
下午茶文化是起源于什么呢。
除了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有丰富的饮茶文化外,放眼世界,也有不少国家有喝茶的习惯,而各自又有着自己独特之处。如英国,其代表的茶文化即是下午茶文化。
下午茶起源于17世纪,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早餐都很丰盛,午餐较为简便,而社交晚餐则一直到晚上八点左右才开始,人们便习惯在下午四点左右吃些点心、喝
杯茶。其中有一位很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伯爵名叫安娜玛丽亚,每天下午她都会差遣女仆为她准备一壶红茶和点心,她觉得这种感觉真好,便邀请友人共享。很快,下
午茶便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起来。
红茶传进欧洲时,由于是遥远东方来的珍品,“喝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
属享受;后来红茶在伦敦的咖啡屋、红茶庭园开始流行。咖啡屋是名流聚集交流、饮茶的场所。红茶庭园则出现于伦敦郊区,大多数英国人借此才开始接触红茶。
18世纪中期以后,拜生产技术进步之赐,茶才真正进入一般人民的生活。英国贵妇人之间风行的时尚便逐渐平民化,下午茶风俗开始盛行于饭店和百货公司之间。
英国贵族赋予了红茶以优雅的形象及丰富华美的品饮方式,下午 茶更被视为社交的入门,时尚的象征,是英国人招待朋友开办沙龙的最佳形式。享用下午茶时,英
国人喜欢选择极品红茶,配以中国瓷器或银制茶具,摆放在铺有纯白蕾丝花边桌巾的茶桌上,并且用小推车推出各种各样的精制茶点。至于音乐和鲜花更是必不可
少,并且以古典为美,曲必悠扬典雅,花必清芬馥郁,最好花瓶来自两个世纪前的出土文物就妙极了。
英国人最喜爱的下午茶时间,多集中在下午三点到五点半之间,在优雅的氛围里往往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祥和与家庭式的温暖,从而舒解一天工作的疲劳。
据说远在维多利亚时代,下午茶的时光并非如此美妙。那时候,无所事事的贵妇人们利用午后的闲暇时光,在茶香的掩映之中,有些兴奋、有些嫉妒地谈论着别人的
私生活。幸好,社会的发展已经解脱了对女人的束缚,生活空间的扩展使得女人们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天地,轻松的下午茶时光,真的变成了享受。
如今的女性们越来越注意生活的质量与情趣,那么,在周末的午后举行一次小小的下午茶聚会,招待二三知己,既有气氛又有面子,不亦乐乎?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
功夫茶文化则起源于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中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潮州凤凰单丛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扩展资料:功能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茶德、传播茶道、文化艺术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茶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茶内在具备的美好品性。
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文化
专业茶艺师整理的黑茶入门知识
每日一个茶知识。
黑茶基础知识专业茶讲师带你了解黑茶学茶入门知识
什么是黑茶?醇厚内敛黑茶黑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相比于其他茶类,黑茶原料较为粗老,加之制作过程中的渥堆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呈现油黑或黑褐色,故称黑茶。过去黑茶主要作为“边销茶”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现在黑茶已经成为全国流行的畅销茶。
黑茶的分类与分布:黑茶的主要产地有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主要品种有湖南安化的黑砖、花砖、茯砖、千两茶、湘尖,云南的普洱茶(普洱熟茶和普洱生茶),湖北青砖,广西六堡茶以及四川川的方包、康钻、金尖等。此外,1958年停产后,又于2007年恢复生产的陕西泾渭茯茶,产于安徽祁门县的安茶也是比较有名的黑茶。不同黑茶所用原料、加工工艺以及发酵微生物种类的差异,决定了其截然不同的感官品质特征。同其他茶类相比,黑茶汤色普遍深、口感醇厚、回甘缓慢,并且具有独特的“菌香”。
黑茶的后发酵工艺:黑茶又叫后发酵茶,其发酵主要依靠渥堆过入程中环境微生物的作用。黑茶的加工工艺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干燥,有的黑茶后续可能还会有第二次渥堆。在杀青的过程中,茶鲜叶自带的内源酶基本已经完全失去活性,而在沃堆的工序中,环境中的微生物以茶叶自身的物质成分为滋养,快速生长繁殖,生成一系列具有特殊风味的代谢产物。黑茶发酵后,茶叶中刺激肠胃的儿茶素、咖啡因等成分降低,因而对人体更为温和。
黑茶的品饮:黑茶宜用盖碗、紫砂壶等茶具,经沸水冲泡。存放多年的黑茶也非常适合煮饮。投茶量的多少可依个人口味而定,一般以35克茶叶,150毫升的水为宜,茶水比为1:30~1:50。黑茶用沸水冲泡。首次冲泡,约1分钟左右即可出汤,叶底继续冲泡。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根据实际情况,冲泡时间可慢慢延长,从1分钟逐渐增加至数分钟。黑茶一般可冲泡7~8次,好茶甚至可以冲泡十余次。黑茶需要沸水润茶1~2次,以使茶香更加纯正。润茶速度要快,每次以不超过3秒为宜,以免损失茶汤的滋味。
黑茶的储存:黑茶是保质期最长的茶类,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随着存放年份的增加,滋味愈加醇和、香气愈加陈纯,愈久弥香正是黑茶的魅力所在。黑茶的存放要求不受阳光直射、雨淋、环境清洁卫生、干燥、通风、无杂味异味即可。在常规条件下,生普至少要贮藏20年,才会呈现出尚好的口感和滋味,而要臻于完美,达到陈茶的境界,至少需要50年的陈化时间。熟普要存放2~3年才能将堆味散去,形成较好的风味和品质;5~7年,可以达到顶峰品质,但最长陈放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年。
茶叶知识问答题
1.茶树的学名是什么?答:茶树的学名是Camelliasinensis。2.茶叶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答:茶叶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3.绿茶和红茶有何区别?答:绿茶是不经过发酵或轻微发酵的茶叶,红茶是经过完全发酵的茶叶。4.黑茶和普洱茶有何区别?答:黑茶是一种轻度发酵茶,一般制作成茶砖或茶饼,普洱茶则是一种压制发酵茶,一般制作成茶饼或茶饼。5.什么是茶道?答: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仪式性社交活动,通过泡茶的方式展示礼仪、艺术和人文素质。6.茶叶的保存方法是什么?答:茶叶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无异味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避免和强烈的气味接触。7.茶艺师是什么?答:茶艺师是擅长茶道、泡茶以及茶文化的专业人士,通常从事饮茶教学、品茶活动,使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8.日本茶和中国茶的区别是什么?答:日本茶通常不经过发酵、氧化处理,有较浓的草香,中国茶种类繁多,有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口感。
茶的知识50字
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
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扩展资料:
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发展出了不同的茶文化,比如[工夫茶]、[茶道]、[下午茶]等等。现今茶树在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目前的产茶大国有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联合国粮农官员:中国茶产量占全球近四成等国。
据说早采的茶叫“荼/茶”,次摘的茶叫“槚”,第三次摘的叫“蔎”,晚摘的叫“茗”(茗是茶芽,[大观茶论]中有“从事茗饮”),叶子已经老了的叫“荈”。又说蜀西南人称茶为蔎。现今还在广泛使用的是“茶”、“茗”二字。近年又有“茗茶”一谓,兴起于台湾。茶可道.潘向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茶
1、概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茶,汉语词汇,音cha(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著名饮品,遍销海内外。
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形成了“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等特点。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代表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等等。
分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1、绿茶
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炒青绿茶分为:眉茶、珠茶、细嫩炒青、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
烘青绿茶分为:普通烘青、细嫩烘青等。
晒青绿茶分为:川青、滇青、陕青等。
蒸青绿茶分为:煎茶、玉露等。
2、红茶
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
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烟小种。
工夫红茶包括:川红(金甘露、红甘露等)、祁红、滇红、闽红(金骏眉等)等。
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3、乌龙茶
分为: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还有些建瓯建阳等地产的茶,如矮脚乌龙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这里的水仙和奇兰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种茶地在不同的产地产的茶)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
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等,前两年流行的那个叫东方美人的也是这种)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乌龙茶,阿里山极品金萱茶等)
4、白茶
分为:白芽茶、白叶茶
白芽茶,主要是指银针等。
白叶茶,主要是指白牡丹、贡眉等。
5、黄茶
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
黄芽茶:包括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
黄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
黄大茶:包括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6、黑茶分为: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边茶(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等)
滇桂黑茶(六堡茶等)
陕西黑茶(泾渭茯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