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茶学专业导论的意图和性质
- 2、茶知识科普,喝茶的专业术语你知道多少
- 3、卖茶叶要学的基础知识
- 4、茶的文化知识
- 5、专业茶艺师整理的黑茶入门知识
- 6、茶道的基本知识
- 7、茶叶专业知识培训方案
- 8、茶人的茶叶审评术语-茶叶知识
- 9、茶的知识50字
茶学专业导论的意图和性质
茶学专业导论的意图和性质是茶的综合利用和营销方面的基本能力。
茶学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植物生产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和茶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工业、商贸等领域或部门从事与茶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茶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茶树栽培育种和茶叶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茶树栽培育种、茶叶生产、茶的综合利用和营销方面的基本能力。主干课程有《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经济管理与营销》等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茶艺茶道、茶文化经济、茶文化与贸易。
茶学专业知识技能:
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生物科学、茶叶优质高产和食品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茶叶品质形成及经济贸易的基本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茶叶加工、检验、茶叶审查和营销方面的方法和技能;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茶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家对农业和茶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茶学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开设茶学专业的本科高校有: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武夷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
茶知识科普,喝茶的专业术语你知道多少
茶知识科普,喝茶的专业术语你知道多少
一、喝茶的专业术语
1.茶性:专指茶汤入口后口感的刺激性。包括香型和苦涩度,常用“强、弱”来形容。
2.茶质:指茶汤入口后,汤质在口腔中的饱满度。包括滑度、甜度、回甘度、底蕴及耐泡程度,常用“厚薄”“重淡”来表达。
3.回甘:指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
4.生津:指两颊、舌面、舌底、有小气泡不断的涌出。
5.茶气:茶叶常表现有打嗝、身体发暖、发热、发轻汗等。
6.香气:鲜叶在制作工艺中产生,主要由茶叶中游离型儿茶素产生。在口腔中,上颚舌、两颊、咽喉间感觉明显。
7.苦、涩:苦是一种味道,涩是一种感觉。苦是由茶叶内含物中的茶碱产生,涩是口腔中细嫩组织收敛的表现。
8.收敛性:品茶后,舌面和口腔四周出现的紧绷感,多为涩感的表现。
9.甘韵、甜质:是甘与甜的表达方式。
10.水性:指茶汤带给口腔的每种不同的感觉如滑、化、活、砂、厚、薄、利。
11.烟熏味:由人工烘焙时产生,并非指不好的气味,有火香味,随时间陈化,会挥发转化而产生其它香味。
12.喉韵:品茶后,茶汤带给喉咙的感觉,如甘、润、燥。
13.饱满:指茶汤物质丰富而带给口腔的一种充实感。
14.层次感:层指重叠之象,次指先后顺序。指茶汤转变。
15.锁喉:品茶后,咽喉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等不适感,人会微觉不安、烦躁等。
16.酸味:在揉捻后未晒千,压制时所含水分过高而产生。
17.青味: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而产生,严重时会有“青腥味。
18.果酸味:品茶汤时带有鲜味,像新鲜的果酸味。
19.水味:在储藏中产生,带有植物腐烂的气味。
20.香气内敛:香气不张扬,其香在水,用心则有,不用心则无。
21.茶水分离:茶汤入喉,嘴里留的不是茶味而是水气。
22.入口即化: 茶汤入口,不用有意识的吞咽自然入喉。
23.爽朗:经岁月的陈化仓储优良的茶汤入喉后,口腔爽朗,牙齿有清晰感。
24.舌底鸣泉:生津的最高境界,重点在“鸣字,接连不断之意。
25.药香:百年陈年老茶的共同特征,药香浓郁通常是对老茶香气的最高表达。
卖茶叶要学的基础知识
卖茶叶要学的基础知识如下:
1、多喝茶 ,喝好茶。很多好茶一般都是不在市面上流通的,还好我家是做茶叶的,所以经常也会碰到一些做茶叶的人,经常去别人那里蹭茶喝。
2、多看书,看好书。中国的茶是附属于生活,日本的茶是附属与修行。但喝茶毕竟会和风雅沾边,所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还是很重要的。
3、茶叶是种体验产品,没有特别的价格品质管理机制。所以中高级的茶叶一般只在熟人社会中流通,卖茶叶中信任很重要。
4、专业与商业的结合。卖茶叶的时候别一直扯些专业用语,更多的时候应该谈点实惠的东西。所以营销方面只是还是得多学习。
学习必须全面、系统。大家都在说,中国茶叶行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也是一个正在加速崛起的行业。三农问题,人民健康问题,心灵健康问题,文化复兴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与茶叶密切相关。
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中国茶叶行业文化性强,学习氛围一直比较浓。
中国是个茶文化大国,最基本的六大茶类,都各有什么特性要知道,而且六大茶类里细分又能细分出很多小的茶叶类目,比如,白茶里有白毫银针,贡眉、寿眉等等。当然还有一些茶叶的基本保健养生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现在很多人喝茶都喜欢用紫砂壶,你要知道什么样的紫砂壶适合泡什么茶,怎样泡才能发挥出更好的茶味。泡茶的手法等都是需要你去不断学习摸索的。
其实,只要你喜欢喝茶,爱上喝茶,自然而然你就会了解得更多,更透彻!
茶的文化知识
人们用茶几千年,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三味”与“三昧”。 茶之三味者,滋味、趣味和信仰之味。 茶之为饮,从口而入,滋味甚丰,氨基酸为鲜味,茶多酚为涩味,是收敛的滋味,而咖啡碱则为苦味,刺激最为强烈。 公元八世纪,陆羽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继而人们在品评滋味的同时念经读书,领略茶的第二味即趣味,也就是鲁迅先生少时就学的“三味书屋”中的“书味”。其体味同样是陈椽教授所著《中国茶业通史》的史味之味,而阅读藉茶说话的散杂文或诗词曲赋等,更产生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醯醢之味。 茶的信仰之味,集道、儒、佛为一身,有较形象的描述,即儒冠、佛袈、道履。 早在道教创始的萌芽期,道士们便崇尚神仙,向往天人合一,茶为最重要的祭品,视为人道通往天道的桥梁,茶即具有了浓郁的道味。 汉唐盛世,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传入中华大地,信众云集,念佛打坐无一不以茶解困、净心,久而久之便成茶佛一家、禅茶一味。茶可以呵护、伴同众生,到达超凡脱俗的“般若”彼岸。 以孔丘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学派,崇尚“孔孟之道”,以社会现实为平台铺设自己的主张,认为承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茶,就有类似的历程:原本生长在大森林的下层,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幼芽初发,便被残酷地摧折,然后火焙电烤、百般揉搓,直到品评才在杯碟中展现风姿,散发苦难的超凡芳香。 儒家要求人们志洁身廉、倡导“君子之交淡若水”。贤士相聚,茶临其境,宁静而致远。 茶之“三昧”少见文书多为意会,它在宗教意识中为一种奥妙的境界,具有巨大的包容。 无论对哪一种追求,一旦达到痴迷便成为愚昧,茶便包容了人生的三大追求,成为三昧的共同载体,“三昧”也自然成为茶的独特内涵。 “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茶,是人们生存的第一物质需求,为人间“一昧”;“琴棋书画诗酒茶”之茶,是人修身养性、怡情悦志不可或缺的一角,为二性之“昧”;茶道、茶礼、禅茶通灵之茶,形成第三之“昧”。 茶的三味和三昧,人类无价之宝!在现今如此发达的地球上,在人类发现和利用的所有原生态物或高科技产品中,无一能与茶相比拟。
、概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3、饮茶发源地点的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4、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5、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专业茶艺师整理的黑茶入门知识
每日一个茶知识。
黑茶基础知识专业茶讲师带你了解黑茶学茶入门知识
什么是黑茶?醇厚内敛黑茶黑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相比于其他茶类,黑茶原料较为粗老,加之制作过程中的渥堆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呈现油黑或黑褐色,故称黑茶。过去黑茶主要作为“边销茶”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现在黑茶已经成为全国流行的畅销茶。
黑茶的分类与分布:黑茶的主要产地有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主要品种有湖南安化的黑砖、花砖、茯砖、千两茶、湘尖,云南的普洱茶(普洱熟茶和普洱生茶),湖北青砖,广西六堡茶以及四川川的方包、康钻、金尖等。此外,1958年停产后,又于2007年恢复生产的陕西泾渭茯茶,产于安徽祁门县的安茶也是比较有名的黑茶。不同黑茶所用原料、加工工艺以及发酵微生物种类的差异,决定了其截然不同的感官品质特征。同其他茶类相比,黑茶汤色普遍深、口感醇厚、回甘缓慢,并且具有独特的“菌香”。
黑茶的后发酵工艺:黑茶又叫后发酵茶,其发酵主要依靠渥堆过入程中环境微生物的作用。黑茶的加工工艺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干燥,有的黑茶后续可能还会有第二次渥堆。在杀青的过程中,茶鲜叶自带的内源酶基本已经完全失去活性,而在沃堆的工序中,环境中的微生物以茶叶自身的物质成分为滋养,快速生长繁殖,生成一系列具有特殊风味的代谢产物。黑茶发酵后,茶叶中刺激肠胃的儿茶素、咖啡因等成分降低,因而对人体更为温和。
黑茶的品饮:黑茶宜用盖碗、紫砂壶等茶具,经沸水冲泡。存放多年的黑茶也非常适合煮饮。投茶量的多少可依个人口味而定,一般以35克茶叶,150毫升的水为宜,茶水比为1:30~1:50。黑茶用沸水冲泡。首次冲泡,约1分钟左右即可出汤,叶底继续冲泡。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根据实际情况,冲泡时间可慢慢延长,从1分钟逐渐增加至数分钟。黑茶一般可冲泡7~8次,好茶甚至可以冲泡十余次。黑茶需要沸水润茶1~2次,以使茶香更加纯正。润茶速度要快,每次以不超过3秒为宜,以免损失茶汤的滋味。
黑茶的储存:黑茶是保质期最长的茶类,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随着存放年份的增加,滋味愈加醇和、香气愈加陈纯,愈久弥香正是黑茶的魅力所在。黑茶的存放要求不受阳光直射、雨淋、环境清洁卫生、干燥、通风、无杂味异味即可。在常规条件下,生普至少要贮藏20年,才会呈现出尚好的口感和滋味,而要臻于完美,达到陈茶的境界,至少需要50年的陈化时间。熟普要存放2~3年才能将堆味散去,形成较好的风味和品质;5~7年,可以达到顶峰品质,但最长陈放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年。
茶道的基本知识
茶道的基本知识
茶艺师要学习茶道,就要花比较长的时间,但一切都要从茶道的的基本知识开始,下面为大家讲解一下。
一、熟悉泡茶要素
作为茶艺师就要懂得茶叶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香味的特质基础,泡一壶好茶主要有四大要素,一是茶水比例,二是泡茶水湿,三是浸泡时间,四是冲泡的次数。
二、泡茶用水的选择
茶水一是与茶叶的质量分不开,二是当然与水的质量也分不开,最好泡茶的水是要清、要轻、要甘、要活,这样的水泡出来的'茶水味道才属于上等。
三、学会品茶
作为茶艺师还要学会怎么样品茶,这是一位综合的艺术,品茶其实最基本的是要学会观察茶叶的形象、茶汤的颜色、茶水的味道。
四、清理茶具
当品茶完之后,最后一道的工序就是清理茶具,要把茶具完全清洗干净后,用干净柔软的抹布抹干,放置干净干爽的地方,以防下次使用。
以上就为茶道的基本知识,当中还有更多专业知识要学习的哦。
茶艺师资格证考试地点:
茶艺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一般很多大专学校都增设了茶艺师职业培训、茶学系等学科。在一些正规的茶艺培训学校也能得到专业的学习和报考机会。
茶艺师资格证技能等级:
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
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茶艺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巨大,报考茶艺师并从事该职业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
茶叶专业知识培训方案
茶叶专业知识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标
1.掌握茶叶的种类、制作工艺和品质评价。
2.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传承和发展。
3.能够进行茶叶的品鉴和评估,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推荐。
二、培训内容
1.茶叶的种类: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
2.茶叶的制作工艺:选茶、杀青、揉捻、干燥等。
3.茶叶的品质评价:外观、香气、滋味、汤色等。
4.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传承:茶道、茶艺、茶歌、茶诗等。
5.茶叶的品鉴和评估:根据外观、香气、滋味等特征进行评价。
三、培训方法
1.理论授课:讲解茶叶的种类、制作工艺、品质评价和中国茶文化。
2.实践操作:进行茶叶的品鉴和评估,学习如何进行茶艺和茶道。
3.视频演示:播放茶艺和茶道表演视频,让学员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四、培训时长
1.培训时间为3-5天。
2.每天培训时间为4-6小时。
五、培训考核
1.理论考试:涵盖茶叶种类、制作工艺、品质评价和中国茶文化等知识点。
2.实践考核:进行茶叶的品鉴和评估,并表演茶艺和茶道。
3.考核成绩及格率达到80%以上方可获得结业证书。
六、培训师资
1.师资力量:拥有丰富的茶叶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
2.师资来源:可从国内外茶叶公司、茶艺师和茶叶专家等渠道招聘。
七、培训设施
1.培训室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
2.配备茶具、茶叶等必要的器材和资料。
3.配备投影仪、音响器材等教学设备。
八、培训费用
1.培训费用根据培训时间和内容进行计价。
2.培训费用可与培训机构或师资协商确定。
茶人的茶叶审评术语-茶叶知识
茶人必备的茶叶审评术语-茶叶知识
要审评茶叶的品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掌握大量的茶叶知识.当你品完一款茶叶的时候,应该如何熟练的运用一些专业术语去说出来呢?下面,我为大家讲讲茶人必备的茶叶审评术语,快来看看吧!
色泽 1.青 褐:色泽青褐带灰光。
2.黄绿:黄绿泛黑而匀称光润。
3.灰 绿:绿中带灰。
4.黄绿:绿中带黄。
5.黄褐:褐中带黄。
6.铁锈色:深红而暗无光泽。
7.黄褐:褐中带黄。
8.枯 暗:叶质老,色泽枯燥且暗无光泽。
9.花 杂:指叶色不一,老嫩不一,色泽杂乱
滋味 1.浓烈:滋味强劲,刺激性及收敛性强。
2.鲜爽:鲜活爽口。
3.甜爽:具有甜的感觉而爽口。
4.醇厚:滋味甘醇浓稠。
5.醇和:滋味甘醇欠浓稠。
6.平淡:滋味正常,但清淡,浓稠感不足。
7.粗淡:滋味淡薄,粗糙不滑。
8.粗涩:涩味强,而粗糙不滑。
9.青涩:涩味强,而带青草味。
10.苦涩:滋味虽浓,但苦味,涩味强劲。茶汤入口,味觉有麻木感。
11.水味:茶叶受潮或干燥不足之茶叶,滋味软弱无力。
汤色 1.黄绿:黄中带绿的汤色。
2.浅黄:汤色黄而淡,亦称淡黄色。
3.橙黄:汤色黄中泛红,似杏黄。
4.金黄:汤色以黄为主,稍带橙黄色。清澈亮丽,犹如黄金之色泽。
5.红汤:烘焙过度或陈茶之汤色,浅红或暗红。
6.明亮:水色清,显油光。
7.混浊:汤色不清,沉淀物或悬浮物多。
8.昏暗:汤色不明亮,但无悬浮物。
外形 1.细嫩:多为一心,一至二叶,鲜叶制成,条索细圆浑,毫尖或锋苗显露。
2.紧细:鲜叶嫩度好,条紧圆直,多芽毫,有锋苗。
3.紧秀:鲜叶嫩度好,条细而紧且秀长,锋苗显露。
4.紧结:鲜叶嫩度稍差,较多成熟茶条索紧而圆直,身骨重实,有芽毫有锋苗。
5.紧实:鲜叶嫩度稍差,但揉捻技术良好,条索松紧适中,有重实感,少锋苗。
6.粗实:原料较老,已无嫩感,多为三,四叶制成 。
7.粗松: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条空散,孔隙大,表面粗糙,身骨轻飘。
8.壮结:条索壮大而紧结。
9.壮实:条索卷紧,饱满而结实。
10.显毫:芽叶上的白色戎毛。
11.身骨:指叶质老嫩,叶肉厚薄,茶身轻重,一般芽叶嫩,叶肉厚,茶身重的,身骨好。
12.重实:指条索或颗粒紧结,以手权衡有重实感。
13.匀整:(匀齐,匀称):指茶叶形状,大小,粗细,长短,轻重相近,并配适当。
14.脱档:茶叶并配不当,形状粗细不整。
15.破口:茶叶精制,切断不当,茶条两端的`断口,粗糙而不光滑。
16.团块:(圆块,圆头):指茶叶结成块状或圆块,因揉捻后,解块不完全所致。
17.短碎:条形短碎,面松散,缺乏整齐,匀称,之感。
18.露筋:叶柄及叶脉因揉捻不当,叶肉脱落,露出木质部。
19.黄头:粗老叶,经揉捻成块状,色泽黄者。
20.碎片:茶叶破碎后,形成的轻薄片。
21.末 :指茶叶被压碎后,形成的粉末。
22.块片:由单片粗老叶,揉成的粗松,轻飘的块状物。
23.单片:未揉捻成形的粗老单片叶子。
24.红梗:茶梗红变
香气 1.清香味:清鲜淡然之意
2.毫香味:清新可人,毫香显露
3.糖香: 冰糖香最为突出,它往往伴随着强劲的回甘,与凉爽的喉感
4.梅子香:梅子香嗅来有清凉之感,又略微带酸,恰同青梅气息
5.干果香:苦杏仁,或如松仁,或如槟榔等等
6.蜜香:香气持久耐闻,口中留有余韵
7.枣香:这种香气嗅来如干枣,有些甜糖香有些木韵
8.桂圆香:香气嗅来如干桂圆
9.樟香:嗅来如香樟木,有沉静自然之感
10.木香:有非常突出的木香,低沉温和
11.参香:类似于人参的香气
12.药香:草木之气,因为茶叶也是草木,在陈放久了以后,自然也会出现类似气息。
13.野菌香:嗅来诱人嘴馋,非常能勾起人的饮茶欲
14.幽香:香气文秀,类似淡雅花香。
15.纯 和:香气正常纯净,但不高扬。
16.甜 香:带类似蜂蜜,糖浆,或龙眼干之香气。
17.甜 和:香气不高,但有甜感。
18.闷 味:似青菜闷煮之气味,俗称 ( 猪菜味 ) 。
19.浊 气:茶叶夹有其它气味,沉浊不清之感。
20.杂 味:非茶叶应有之气味。
;
茶的知识50字
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
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扩展资料:
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发展出了不同的茶文化,比如[工夫茶]、[茶道]、[下午茶]等等。现今茶树在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目前的产茶大国有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联合国粮农官员:中国茶产量占全球近四成等国。
据说早采的茶叫“荼/茶”,次摘的茶叫“槚”,第三次摘的叫“蔎”,晚摘的叫“茗”(茗是茶芽,[大观茶论]中有“从事茗饮”),叶子已经老了的叫“荈”。又说蜀西南人称茶为蔎。现今还在广泛使用的是“茶”、“茗”二字。近年又有“茗茶”一谓,兴起于台湾。茶可道.潘向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茶
1、概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茶,汉语词汇,音cha(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著名饮品,遍销海内外。
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形成了“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等特点。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代表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等等。
分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1、绿茶
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炒青绿茶分为:眉茶、珠茶、细嫩炒青、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
烘青绿茶分为:普通烘青、细嫩烘青等。
晒青绿茶分为:川青、滇青、陕青等。
蒸青绿茶分为:煎茶、玉露等。
2、红茶
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
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烟小种。
工夫红茶包括:川红(金甘露、红甘露等)、祁红、滇红、闽红(金骏眉等)等。
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3、乌龙茶
分为: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还有些建瓯建阳等地产的茶,如矮脚乌龙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这里的水仙和奇兰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种茶地在不同的产地产的茶)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
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等,前两年流行的那个叫东方美人的也是这种)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乌龙茶,阿里山极品金萱茶等)
4、白茶
分为:白芽茶、白叶茶
白芽茶,主要是指银针等。
白叶茶,主要是指白牡丹、贡眉等。
5、黄茶
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
黄芽茶:包括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
黄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
黄大茶:包括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6、黑茶分为: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边茶(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等)
滇桂黑茶(六堡茶等)
陕西黑茶(泾渭茯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