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简介,洞庭碧螺春产品说明

本文目录一览:

洞庭湖碧螺春产自哪里

洞庭碧螺春是绿茶,不发酵茶,简称碧螺春,十大名茶之一,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金庭镇,其茶是采摘茶树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原料制成,其茶条索纤细,卷曲呈螺,满身披毫,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并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而著称。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品质特征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
制作工艺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炒青: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洞庭碧螺春基本知识

洞庭碧螺春是一种中国绿茶,在湖南省洞庭湖周边的茶园中生长,因其外形细长曲折,像螺融融而得名。以下是其基本知识:1.外形:螺形卷曲,呈珠芽形状,色泽翠绿。2.香气:清香高雅,带有花果香。3.口感:滋味鲜爽,入口回甘,口感细润。4.泡法:水温70-80℃,用瓷壶或玻璃杯泡茶,第一泡可稍微冲一下,第二泡开始就可以冲3-5分钟。5.储存:储存在通风、干燥、无异味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茶叶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珍品。

碧螺春茶叶 碧螺春介绍

1、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年历史。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由于洞庭山地理环境独特,四季花朵不断,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

2、碧螺春以江苏省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出产的茶叶为最佳。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泡在开水中,杯中犹如雪片飞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叶。汤色碧绿,味道清雅,经久不散。

3、碧螺春属于绿茶,因产于江苏吴县的洞庭山区,故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山分东西两处,洞庭东山为三面环水的半岛;洞庭西山则为太湖上的小岛。东西洞庭山均为果茶间种。这里,太湖碧水,烟波浩渺。茶树与批把、桔子、杨梅等果树交错相间,枝叶相连,根脉相通;从果树枝叶中透过来的稀疏的阳光,浸透着花果之香。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洞庭碧螺春的历史文化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洞庭湖畔,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据传,早在唐代,洞庭湖就有种茶的历史。明代之后,当地茶农开始选用优质品种,加强管理和采摘技术,逐渐形成了特色突出的洞庭碧螺春。清代时期,洞庭碧螺春因其精湛的制茶技艺和品质美誉远扬,曾经成为宫廷贡品。社会上也开始流传“鑫苑茶”,即洞庭碧螺春的佳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洞庭碧螺春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2007年,洞庭碧螺春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洞庭碧螺春的历史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不仅蕴含着传统制茶技艺,也承载了地方文化和民间传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洞庭碧螺春产品说明

洞庭碧螺春是一种产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洞庭湖畔的绿茶。它得名于产地洞庭湖和形态似螺旋的茶叶条。这种绿茶有着绿润的色泽、清幽的香气、鲜爽的滋味和嫩绿的叶底,被誉为“绿茶之王”。采摘时间在谷雨前后,此时的茶叶嫩度最佳,制作出来的茶叶质量最高。制作工艺包括高温杀青、炒制和烘干等步骤,使茶叶呈现出鲜爽、甘甜、清香和持久的特点。
洞庭碧螺春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等,具有消除疲劳、抗氧化、降低胆固醇和促进骨骼生长等多重功效。传统饮法是用瓷杯或玻璃杯,冲泡温水后倒掉,再将一茶匙茶叶放入杯内,注入80℃左右的热水,约2分钟后就可以享用了。此外,洞庭碧螺春还可以作为佐餐茶,与各种食品搭配,以增强味道和美味。

洞庭碧螺春介绍特点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优质绿茶的代表之一,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眉尖形态:洞庭碧螺春的茶叶长条形似眉尖,因此也被称为“眉尖茶”。2.颜色:洞庭碧螺春的茶汤呈黄绿色,清澈明亮。3.香气:洞庭碧螺春的香气清新高雅,散发出浓郁的清香。4.口感:洞庭碧螺春口感鲜爽柔和,带有淡淡的甜味,且富有韵味。5.特点:洞庭碧螺春是一种嫩芽茶,采摘时间在谷雨之后,因此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和维生素,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氧化等多种保健功能。总的来说,洞庭碧螺春是一款口感鲜爽、香气清雅、色泽黄绿明亮的优质绿茶,因其独特的特点备受茶友们的喜爱。

关于碧螺春的资料 碧螺春介绍

1、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2、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人,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
3、产地分布:碧螺春,产于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获得原产地域标志产品保护。西山镇(今金庭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都种茶。重点茶区在秉场、石公堂里、东村、衙甪里、东河、缥缈村一带,其余东蔡、林屋、庭山、蒋东、元山各村也有分布。茶园面积965公顷。东山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中,茶区主要分布在山区的莫厘、碧螺、双湾、杨湾、陆巷五个村。

洞庭碧螺春最早产自哪个朝代?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碧螺春茶始于明代,俗名“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明代
清朝
碧螺春的介绍
碧螺春——系我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茶之一,始于唐,盛于宋,历史上都是宫廷贡品,在海内外市场久负盛名。
  洞庭碧螺春属细嫩炒青绿茶。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山是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与桃、李、梅、橘等果木间种,茶吸果香,花融茶叶,二者相得益彰,加之太湖周边气候温和湿润,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孕育了碧螺春的良好品质。碧螺春的采制非常严格,它每年春分前后开采,以春分至清明这段时间采摘的品质最好。通常采摘一芽一叶初展,形如雀舌。采回的芽叶须进行精细的拣剔,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碧螺春条索纤细,卷曲如螺,白毫显露,银白隐翠,冲泡之时,恰似白云翻浪,香气浓郁,滋味鲜醇,汤色清绿,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的赞誉。

洞庭碧螺春产地在哪里 洞庭碧螺春的简介

1、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吴县洞庭山区。
2、洞庭碧螺春茶叶片卷曲呈螺状,茶汤碧绿,是一种高级名茶。因其叶遇热会散发异香,故当地土人称为「吓杀人香」。清康熙年间,圣祖游幸太湖,抚臣宋荦曾以此茶进,帝因其名不雅驯,遂改称为「碧螺春」。
3、洞庭(山)碧螺春茶,江苏省苏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4、2020年7月,洞庭(山)碧螺春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