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大红袍的传说
- 2、武夷山大红袍的传说
- 3、中国最贵的树在哪里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 4、大红袍历史有多少年?
- 5、武夷山大红袍的历史传说
- 6、福建为何有一棵树被投保一亿元还曾经派士兵把手?
- 7、揭露茶中之王大红袍的传奇
- 8、武夷山大红袍的神话传说
- 9、大红袍母树
- 10、母树大红袍
大红袍的传说
大红袍也是一种充满了传说的茶树,关于大红袍的传说你有听说过哪些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大红袍的传说,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大红袍茶的传说 1、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寺僧以果为饵,驯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称之为“猴采茶”。
2、大红袍茶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长在峭壁上,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
3、大红袍茶树为神仙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
4、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当地县令于每年春季皆亲临九龙窠,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朝拜,在香烟缭绕中众人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待红袍揭下时茶树果然发芽!茶芽红艳如染。
5、勘婆婆的神茶: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落些水……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长出了茶树……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6、御封贡茶:
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汉跌倒树下险遭猛虎之类,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叙述原由,老汉为报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用布包好飞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马直奔京城,将采来的茶叶煮汤给母后喝下,病情日见好转,连喝几天,母后病痊愈,皇帝大喜,连下二道圣旨:一是赐大红袍一件,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自此武夷山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
7、贡茶珍品:
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腹胀减退,如此几天基本康复,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领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入看营,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大红袍的相关传说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关于大红袍的历史传说 历史传说关于大红袍这一美名的由来,民间广为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传说一
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传说二
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的传说故事 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盛名不衰,其传说颇多,一是相传古时候一个读书士子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下山化缘的永乐禅寺的老方丈发现后,叫来两个小和尚把他抬到庙里。方丈见他面色苍白,体瘦腹胀,便泡上一壶好茶,扶持他饮下。士人见茶叶绿地红边,泡出的茶水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遂呷了几口,顿觉口角生津,芳香四溢,肚中咕咕作响。连续喝了几次,鼓胀全部消退,身体康壮如常。谢过老方丈,他便赴京投考,竟得状元及第。不忘救命之恩,状元郎重返武夷山,在老方丈导引下,寻访了这半山腰的神奇茶树。这天,他正跪在山下虔诚地焚香祷拜,忽然一阵风来,把猩红状元袍卷上了半空,不偏不倚,恰巧罩在"茶王"的枝头,宛如红云一片。"大红袍"遂由此得名。又有一说是一皇帝得消化不良得饮此茶水而愈,为谢此树而将红袍披在树上,从此此茶树取名"大红袍".
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长,温度适宜,终年有涓涓细泉滋润茶树,由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肥沃土地,为茶树补充养分,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品质超群。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师制作。解放初期,大红袍在采制期间有驻军看守,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并称重后签字,最后加封后由专人送呈当地市人民政府。现在,大红袍母树的管理、采制已由市政府指定交市岩茶总公司茶叶研究所管理、制作。
据导游介绍,如今大红袍母树仅存三棵,年产量极低,最多一年有过8两二钱,最少有一年连二两不到。可为稀世珍品。母树大红袍茶叶,在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八日第五届武夷岩茶节的拍卖会上,拍出天价,净含量20克的母树大红袍茶叶拍卖价15.68万元,创下了茶叶拍卖史上的奇迹。
大红袍过去为皇室贡品,如今也是要悉数进贡中南海。不要说阿TEA,就是福建省省长,估计也难喝到。值得庆幸的是,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茶叶研究所在1986年(?)无性繁殖成功了大红袍的第二代:小红袍,在1989年(?)又成功无性繁殖了大红袍的第三代:大红袍,因为与母树大红袍在茶叶的形状色渍上都十分相似,所以还以"大红袍"命其名,但香味却远不如母树了。
武夷山大红袍的传说
武夷山大红袍的传说
武夷山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被誉为“武夷茶王”。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为千年古树,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大红袍传说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个朝代的皇后生病,可是怎么治都无法医治好,于是皇帝就命太子去民间寻找治愈之方,太子就出来寻找了,在找寻途中碰到有一老人被老虎攻击,于是就将老人救下,老人为感谢太子救命之恩,于是问太子有什么可以帮助的,太子就将皇后生病的事情告诉了老人家,于是老人家陪太子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太子将茶叶带回京城让皇后饮用,果然皇后病好了,皇帝很高心于是赏赐大红袍给茶树御寒,封老人为护树将军,后来这茶就被称为大红袍了。
大红袍传说二
还有个传说是说有个秀才进京去赶考,在经过武夷山时病倒了,刚好被一方丈遇到便将其带回庙中救治,方丈将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泡成茶给秀才喝,后来没几天秀才就康复了,进京考试高中状元,因此回来报答方丈,同时带了茶叶进京想献给皇上,恰好皇上这时病了,怎么治都不好,后来喝了这个茶,病就好了,于是御赐红袍一件并让状元带去批在树上,同时封为御茶,年年进贡。后来这茶就被称为大红袍了。
大红袍传说三
大红袍母树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
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落些水……
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
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
第二年长出了茶树……
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
中国最贵的树在哪里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增城的荔枝树 ,有400多年的历史 结出的果子名叫挂绿 ,说一个果实就价值50万 。武夷山的大红袍树 ,曾经由军队看管 ,投保一个亿 ,所产的茶叶非常昂贵 ,仅28克的茶叶就曾卖到了15.68万元,比黄金都贵 。
是福建省武夷山的母树大红袍,而且世界上仅此三棵都在这里,十分珍贵,据说是从前有位皇帝生病了,状元就把武夷山的大红袍给皇帝喝,喝完之后神奇的好了,后来皇帝便把状元的红袍缠在了树上
最贵的树是来自于武夷山的四棵大红袍,这些棵树被保险公司投保了一个亿,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国最贵的树了。除此之外,大红袍产的茶叶也是十分的稀少,一般只有国家领导人接见非常重要的来宾时,才会舍得拿出一点来,可见大红袍茶叶的珍贵。
中国最贵的树不是福建武夷山的母树大红袍。 是的,留在世界上的三枞母树大红袍在武夷山。 很久以前,这几棵树每年生产的茶叶是直接贡国,民国时代士兵守护着。 03年的时候,政府又保了1亿元人民币。 这种国宝级待遇远远优于其他树木。
许多人可能还不太了解红袍,现在简单介绍一下。 这几棵大红袍位于武夷山九龙竃的悬崖绝壁,因为武夷山地势较高,这里早晚温差很大,优良的土壤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培育了这里国家级茶树,大红袍有“七泡八泡侑香,九泡十泡侑味存”的醇厚味道
但大红袍对环境要求很高,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这种无性繁殖的植物难以大量生产,武夷山上的这些个大红袍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母树大红袍,市场上所有的大红袍品都是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或组合的,这些个大红袍如何。
母树的大红袍不仅数量有限,年产量也非常有限,6棵母树的大红袍年产8辆,毛主席送给美国总统4辆大红袍,毛主席后来解释说本国已经把“半壁江山”送到美国,美国总统明白了这种大红袍的重要性。
如果普通人想喝怎么办? 没错,拍卖! 98年20克的纯血种大红袍以15.68万元的高价出售,05年以20.8万20克的价格出售,07年以后,即使有钱也不能喝了。 因为政府决定中止母树大红袍的采摘,最后的20克被赠与国家博物馆的珍藏。
所以,为什么有几个这么不显眼的大红袍,在明国时代有士兵护卫,政府给母树大红袍投了巨额保险也刷新了植物保险新记录,人不可貌相。
关于国宝级的大红袍,从前也有一位皇帝生病了,一位状元取出武夷山这几根大红袍的茶叶给皇帝喝。 后来皇帝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为了表示自己的感谢之情,把状元穿着的红袍缠在母树的大红袍茶树上,这棵茶树也冠以“大红袍”
“溪边奇茜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种”,用范仲淹的诗句来表现武夷山的大红袍已经不合适了,但是大红袍即使下次开采,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从此往后也提出几个问题,你喝过红衣服吗? 你觉得好吃吗? 其他品种的茶对你也印象深刻吗?
大红袍历史有多少年?
大红袍乃武夷岩茶之王,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它在武夷山栽培已有350多年的历史
为保护这一品牌,国家技术监督总局,批准武夷岩茶(大红袍)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并发布制作大红袍质量强制性标准;同时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使用“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在市茶管会监督下,武夷山各岩茶厂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大红袍。凡经市茶管会进行质量检测,达到香气浓长清幽,滋味醇甘爽,岩韵明显的,并有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和证明商标标志的,才允许上市
这种名牌茶叶,市场上我们能见到的都不是正宗的,最好的茶叶就产于那几株茶树上,那是专门供党和国家领导人喝的,我们可喝不到,比如说采摘制作时,茶叶局的领导必定亲自到场监督;制好的茶叶,必须专人保管,使用时,每一片茶叶都必须县长批准。原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长陈德华回忆,1964年,有位在省茶科所工作的同学来要大红袍茶苗,是拿了省领导的批条才准许剪走5根穗条的。
http://hi.baidu.com/%BE%C5%C1%FA%F1%BD%B4%F3%BA%EC%C5%DB 大红袍的知识
'一般人是绝对找不到正宗的茶的。 '
这句话我不赞同,现在什么叫正宗什么叫不正宗,
武夷山市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景区的大红袍母树仅有六棵,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为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世界遗产,武夷山市政府决定从去年5月起停采留养母树大红袍,实行特别保护和管理,不再用大红袍母树生产制作茶叶。也就是说,大红袍母树茶叶已成绝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红袍无性繁殖获得成功,经专家鉴定,其保持了母树的优良特性。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并实施大红袍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武夷山大红袍栽植面积已得到很大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认为,已形成规模的武夷山大红袍,其质量和母树是一样的
现在的大红袍哪个茶叶品牌的大红袍值得信赖、品质过关?
这个问题 还是要靠嘴去喝,不一定谁说好就是好.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而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传说明末清初即有其名.
没有确切的年代如果是明末清初(清1636-1912)也就380年左右
我觉得你想要的大红袍是纯种大红袍吧。
现在市场上的大红袍和以前的定义已经变了,分为:母株大红袍、纯种大红袍、商品大红袍。母株大红袍:就是在悬崖上的那六棵做的,这个你是买不到的哦。
纯种大红袍:从那六棵移栽到平地上的,也是大红袍品种,就是生长环境变了。
商品大红袍:用其它茶叶(水仙、肉桂或其他品种)拼配的,当然也有可能有加纯种大红袍,香气和口感都很接近大红袍,也是现在市场上最多的。
要买到纯种大红袍也不容易哦。建议可以去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看看
市面上大红袍有很多,品质不同,建议您找个了解的朋友一同购买,大红袍号称中国茶王,买到假货就不好了。
天旨 大红袍 25000元,天诣·大红袍¥10100元
正红运·大红袍¥5400元,含香·大红袍 ¥2960元 飞渡·大红袍 ¥2180元
普通铁罐装大红袍(散) ¥750元
大红袍产在福建武夷山,属于乌龙茶(但是,他属于乌龙茶极品中的极品)到现在已经有350年以上的历史了。
如果你家不是中央一级的官员,或者你家就是正宗大红袍产家。那我劝你,不要找了,你在市场上见到了,绝对不止正宗的大红袍。这种茶现在也基本属于“贡品”。一般人是绝对找不到正宗的茶的。
粗算起来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武夷山。
350多年。
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系植于山腰石筑的坝栏内,有岩缝沁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千年。于每年5月13日~15日高架云梯采之,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
武夷大红袍,属于单枞加工、品质特优的“名枞”,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扩展资料:
来历
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红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并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
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夷大红袍
武夷山大红袍的历史传说
1385年,明洪武18年,有一穷秀才丁显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
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棵高大的茶树,,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很是可爱。
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喝了之后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然后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喝了可以治百病
。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
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
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达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
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众人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扩展资料:
名称由来:
武夷大红袍,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因此得名。大红袍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
大红袍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其条形壮结、 匀整,色泽深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 ,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
大红袍的品种: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
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
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夷山大红袍
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大红袍母树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盛名不衰,其传说颇多,广为流传。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长,温度适宜,终年有涓涓细泉滋润茶树,由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肥沃土地,为茶树补充养分,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品质超群。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师制作。解放初期,大红袍在采制期间有驻军看守,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并称重后签字,最后加封后由专人送呈当地市人民政府。大红袍的品质优异,独具特色,“岩韵”特显,香气馥郁,回味甘爽,与其它名丛对照冲至九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
传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身体舒适,如此几天基本康复。
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
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
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同时派入看营,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扩展资料
名称由来
武夷大红袍,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因此得名。大红袍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
大红袍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其条形壮结、 匀整,色泽深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 ,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
现状
现存真正第一代大红袍茶树,只有六棵 ,受国家一级保护,茶叶产量每年不足一公斤,而且只用作研究用途,根本不可能流出市面,而市面上买到的大红袍真正的已经是经过十几代的接枝,价格亦不便宜,任何岩茶亦可称为大红袍,真假难辨。至于味道如何,喜恶各有不同而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武夷大红袍
福建为何有一棵树被投保一亿元还曾经派士兵把手?
中国最贵的树,非福建武夷山的母树大红袍莫属了。是的,世界上仅存的三枞母树大红袍就在武夷山,自古以来,这几棵树每年生产的茶叶都是直接上贡国家,民国时期还有士兵看守,03年的时候,政府更是投保了1亿元人民币,如此国宝级的待遇,其他树是远远比不上的。
很多人对大红袍可能还不是很了解,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几棵大红袍位于武夷山九龙窼的悬崖峭壁上,因为武夷山地势比较高,所以这里早晚的温差非常大,而绝佳的土壤和独一无二的气候条件,孕育了这里国家级的茶树,大红袍凭借着“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的醇香,被奉为历代皇室贡茶。
但因为大红袍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之高,气候的变化以及环境的污染使得这种无性繁殖的植物难以大规模的量产,而武夷山上的这几株大红袍,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母树大红袍,市场上所有的大红袍品都是由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或者拼配而来的,所以可见这几株大红袍多么地珍贵。
母树大红袍不仅数量上,年产量也非常有限,六株母树大红袍年产8两,据说当年毛主席曾送4两大红袍给美国总统被其吐槽小气,但毛主席后来解释说本国已经送出了“半壁江山”给美国了,美国总统才明白这大红袍的重要性,是的,不是普通人能喝得上的茶。
那如果普通人想要喝怎么办?没错,拍卖!98年20克的纯种大红袍卖出了15.68万元高价,05年则以20.8万20克的价格卖出,而07年之后,再有钱也喝不到了,因为政府决定停止对母树大红袍的采摘,最后的20克送给了国家博物馆珍藏。
所以你就会明白为何这么不起眼的几株大红袍,在明国时期竟然有士兵看守,以及政府花一亿元给母树大红袍投下了巨额的保险,这也刷新了植物保险的新纪录,所以说嘛,人不可貌相,看看马云......
关于国宝级的大红袍,也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个皇帝生病了,一个状元采摘了武夷山的这几株大红袍的茶叶送去给皇帝喝,后来皇帝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将状元身上穿的红袍披在母树大红袍茶树上,而这种茶树也被冠以“大红袍”的名字。
揭露茶中之王大红袍的传奇
武夷山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驰名中外享誉世界。
举世闻名被誉为茶中之王的大红袍,就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内,母树为三棵六株拥有几百年的 历史 ,武夷岩茶拥有悠久的 历史 ,大红袍就是其中的代表和佼佼者。
大红袍的名称和来历极具传奇色彩,相传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举人丁显赴京赶考,途经武夷山突然腹痛不能忍受,此时正好遇见"天心永乐禅寺"一位和尚,和尚把制作好的茶叶泡好拿给他喝,奇怪的是不一会儿腹痛就好了,丁显高中状元之后特来致谢和尚,问茶叶出自哪里得知茶叶出处之后,脱下身上的红袍绕茶树三圈然后披于茶树上。
期间状元回朝恰逢皇后生病久不能愈,丁显便取出茶叶泡予皇后喝下,此后皇后身体渐渐康复,皇帝龙颜大悦命状元亲自前往武夷山九龙窠赏赐红袍披在树上故得名"大红袍"并采制茶叶制御茶园悉数进贡不得私自藏匿,从此之后"大红袍"成为皇室贡茶闻名遐迩。
大红袍异常稀少和珍贵,公认的只有九龙窠岩壁上的三棵六株,产量自古以来及其稀少只有几百克,民国时一斤折价银元64块相当于当时的大米4000斤,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为三棵六株大红袍投保一亿元人民币保险足以见其珍贵,1998年在武夷山红袍节,20克武夷山母树大红袍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购得者为"豪宅教父"许荣茂,2005年第七届武夷山红袍节上20克母树大红袍又被拍出20.8万元的天价。
2006年武夷山母树大红袍,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停止采摘,2007年最后一次采摘自武夷山母树20克大红袍,由武夷山市政府赠送给国家博物馆收藏,紫禁城举行接收仪式,即使有再多的钱也喝不到了。
虽然母树大红袍不能采摘了,但是当初从母树大红袍培植了许多,大红袍具有提神、消除疲劳、解暑、杀菌消炎、减肥、降血脂、防癌症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目前市面上或景区有很多所谓的大红袍,用粗老的茶青或掺杂了某些物质以低廉的成本卖以高价,少辄几百动辄上千,因为大红袍名气大很多不懂茶的人盲目购买,劣质茶或变质茶喝了会导致身心不悦腹泻等,希望广大朋友购买茶叶需谨慎。
武夷山大红袍的神话传说
“大红袍”自古是武夷岩茶至尊,现在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也是武夷山的第二张名片.但因为历史久远,战乱频仍,文献流失,“大红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样,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招引着人们去苦苦探寻和考证.但大都没有结果,仍然停留在民间说法和神话传奇的层面.关于武夷山大红袍名字的来历我整理了一下几点,仅供参考。
武夷山大红袍的传说之“皇后治病说”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离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当时的信息和交通条件,从皇后“突然得病”(急性病),到找到“大红袍”治好病,起码要花费几个月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个说法显然不符合一般的逻辑.
“武夷山大红袍传说县丞祭茶说”也十分牵强.武夷山虽然自古有喊山祭茶的习俗,但县丞作为七品小官穿大红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严格的着装礼制.
投保一亿人民币的“大红袍母树”虽然生长在岩壁上,但不至于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们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几百米高的悬崖上,何况那区区的几十米岩壁.无疑流行于广东地区的“猴子采茶说”低估了武夷山人的智慧.
最令人信服的还是“丁显状元报恩说”.武夷山大红袍导游词(wuyishan dahongpao guide)中主要是持这个观点,说是明朝福建籍举子丁显北上赶考,途经武夷山,中暑昏厥路边,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药为其治疗.举子病愈后高中状元,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叶,嘱其以红袍披盖茶树,以表谢恩.“大红袍”故事从此不胫而走.靖难之变后,朱棣夺取侄子建文的帝位,为追杀传说出家为僧的建文帝,便派胡潆遍访寺院宫观,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查询建文帝的下落.胡潆也因此到武夷山,入驻天心寺,爱喝茶的胡潆听了“大红袍”的故事,明代胡潆把天心禅茶带回并进贡给朱棣.明成祖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现在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还能见到“永乐茶坊”的遗存.
那么大红袍的真相到底怎样呢?
饮水思源,喝茶寻根.笔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跑遍了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历史文献,采访了多位权威茶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各种民间说法和神话传说予以一一求证和排除,终于得以按图索骥地把点滴的历史碎片加以精心拼接,基本上还原出了“大红袍”的本来面目,以飧世人.
“大红袍”因何得名
顾名思义,大红袍,就是红色的袍服.在中国服饰的发展史上,衣着大红色的袍服主要见于明朝.继元之后,汉族统治者重新建立了延续近300年的明王朝,包括服装制度在内的汉族礼制得到了全面的恢复.明朝洪武时期,依据周礼,参考汉、唐、宋历代的服饰,花了20年时间确立了基本的官服定制.服装的类别基本延续过去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的区分,官品、职位、身份在服装的颜色和配饰上却有更加明显的辨别.《明史》记载:
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在公服穿着上,明朝廷也明确规定“一至四品着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文中“赤”、“绯”都是指大红色.因此,明以后红袍渐渐成为清廉高官的代名词.如成书于清代的《海公大红袍传》、《海公小红袍传》,描写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一生的遭际,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敢于锄强诛暴、关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
可见,“大红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那么为什么又引以借代武夷山的茶树呢?可以推测:“大红袍”茶出现于明代,并与当时某位清正廉明的高官或朝廷有一定的联系.
这一推测与“状元报恩说”比较接近. 说来巧合,武夷岩茶(wuyi rock tea)的产生和朱元璋的“罢龙团,改制散茶”的诏令有很大的关系
“大红袍”身世大揭秘
如果按“县长命名说”,虽然有“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吴石仙题”的摩崖石刻,从而有人推测“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武夷山茶与风景》一书出版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书中却清楚地交代大红袍“成名虽然出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假使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在命名不到一年,又值战乱年代,显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宣传功效.而且,在成书于1921年的《蒋叔南游记》(蒋希召著)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红袍茶”了.
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禄·杂述》(1839年)卷四里说:“……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建”,即指建宁府(武夷山当时隶属建宁府);“旗”,指的是茶(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枪,古人常以“旗”、“枪”指代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大红袍”在清初就已经名扬天下了.这段文字的发现填补了清朝“大红袍”文字记载的空白,把“大红袍”有据可考的历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
经过茶叶科学部门检测,现存母树大红袍的树龄在360年以上.360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现在“大红袍母树”仅剩一处,不排除天游、北斗等他处的已故“大红袍”母树的树龄超过360年的可能.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大红袍”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明代.
近年来,随着“大红袍祖庭”——天心永乐禅寺佛教文化和寺院历史的深入挖掘,为“状元报恩说”、“大红袍”始于明代增添了诸多佐证.1991年,天心永乐禅寺大雄宝殿重建时,工地挖出两个明代的圣旨碑、一对石龙和三尊石雕佛像.从中可以断定天心永乐禅寺受明代朝廷敕封.那么,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受封呢?
《明史·胡潆传》记载: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潆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潆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潆至,急起召入.潆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潆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这段文字说的是:明成祖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有人说建文帝流落海外了,有人说建文帝出家当了和尚.为了赶尽杀绝,免除后患,明成祖派礼部官员胡潆(1375—1463)与宦官郑和分别以寻访张邋遢(张三丰) 与“下西洋”为幌子,在国内与海外排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文中“遣潆颁御制诸书”之句,其实是指明成祖为了掩人耳目,收买人心,忏悔恶业,广泛“颁御制诸书”敕封寺院宫观.受封的寺院宫观大都冠以“永乐”字号,至今在全国许多省市仍有许多以“永乐”年号命名的寺院.天心永乐禅寺于此际受敕封,自在情理之中.
上文虽然只交代了胡潆“十七年(公元1419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并没有明确说明他来过武夷山.但在《武夷山志》(清·董天工著)专门记载来过武夷山的历代名贤的篇章《名贤下·遗补》中有“胡潆,字源洁,武进人,明建文庚辰进士,官礼部尚书”的记载.说明胡潆确实来过武夷山.《武夷山志》还收录了他的《题画武夷图》、《望武夷,因文公精舍在此,不胜感慨》诗两首.此外,在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清释元贤著)中有胡源洁的《夜宿天心》诗: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胡潆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可见在当时,尚在明初的时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经冠上了“大红袍”之名.这些事实与“状元报恩说”几乎吻合.
圣旨是古代最高规格的文书,颁发给寺院的圣旨一般是敕封或表彰功德.圣旨碑,一般是作为门坊等建筑的构件,或单独立在显眼的地方,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受过皇帝的敕封或嘉奖.但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有两个几乎一样的圣旨碑呢?另一个是否是“状元报恩说”所指的朝廷对“大红袍”的敕封呢?
据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说,“状元报恩说”原记载于《天心寺志》,后来寺志失传于民国战火,便由天心永乐禅寺僧人口头代代相传下来.该寺院后来还受过光绪敕封,林则徐、陈宝琛等朝廷命官先后为其题额,可见天心永乐禅寺在历史上曾经十分显赫.可以想象,这样显赫的寺院肯定有自己的寺志.“状元报恩说”和其他版本的传说相比,更具有历史性、文化性、逻辑性、书面性,可见其确实出自正规的文献,而且口头相传的时间跨度不会太长.因为故事情节、时间、人物、事件与以上考证的史实相符,并无走样.综合“状元报恩说”和上述考证结果,“大红袍”是否受过敕封便不得而知了.
至此,上百年来众说纷纭的“大红袍”的身世终于真相大白.
大红袍母树
大红袍母树的习性、分布?
名山出名茶。
早在公元二世纪,福建武夷山就开始种植茶叶。南北朝时期,武夷岩茶已声名远播。
生长在武夷天心岩九龙窠高岩峭壁上的六株“大红袍”母树,两旁岩壁矗立,日照短,气温稳定,岩上终年有涓涓细泉从岩顶滴落,滋润茶树,随水而落的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不断为茶树补充养分,使母树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品质超群。传统精湛的加工技术,更使母树所产“大红袍”岩韵独特,驰名中外。
“大红袍”母树所产茶叶极少,六株母树年仅产茶1公斤,古代被列为贡品,价值连城。去年11月25日广州茶会上,广州著名酒楼南海渔村以18万元人民币,买走了20克母树“大红袍”。
武夷山开辟大红袍旅游文化线路以来,众多海内外游客加入探奇寻宝行列,一睹“大红袍”母树风采。
母树大红袍产于哪里? -
在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节上,重量仅为20克的母树大红袍茶叶竟然拍卖出了20.8万元的高价,是目前所有茶品中,价格最为昂贵的一种茶。
大红袍产于福建省的武夷山区,景区内的天心岩九龙窠是出产高品质武夷岩茶的地方,共中尤以大红袍最为名贵,号称“茶中之王”。大红袍是一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水橙黄明亮,香气持久,滋味醇和的茶品。
清代,这种极为珍贵的茶品仅有母树6株,年产量不到1000克。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试验的大红袍茶叶无性繁殖获得成功,大红袍茶树开始大面积种植开来。
目前在武夷山区大红袍茶园有4万多亩。
大红袍母树一年产量是多少?
大红袍母树,从2007年10月10日起,不再采摘。
自从2000年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成功后,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就被《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2003年,武夷山市 *** 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现有六株(有两株为无性繁植所生)大红袍母株投保一亿元人民币产品责任保险。
武夷山决定2007年起,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
2007年10月10日,“乌龙之祖 国茶巅峰——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举行。最后一次采摘自福建武夷山350年母树大红袍茶叶20克正式由武夷山市人民 *** 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大红袍母树三棵六株,为什么这么叫?是三棵还是六棵?
母树看去有六颗,但只有三棵是。另外三棵是北斗无性繁殖出的。
1、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 、甘、清、香。
2、名称来历: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 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 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 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 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3、形态特征:植株灌木型,树冠半披张,树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叶,一般在6~7cm,长者可达11~11cm;宽一般3cm左右,宽者可达4~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 叶尚浅尚明27~28对,叶脉79对,花型尚大,直径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 二倍体,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开采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缓冬年份)。
三从六株大红袍母树的价值?
母树大红袍,清代即已名扬天下的大红袍母树仅6株,生长于武夷山景区天心岩九龙窠,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获得成功;1995年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持了母本的优良特征特性,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可以大面积推广。”目前,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生产已具一定规模,全市可供制作的大红袍茶园面积有4万多亩。
,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为贡品,无价。
母树大红袍
大红袍母树一年产量是多少?
大红袍母树,从2007年10月10日起,不再采摘。
自从2000年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成功后,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就被《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2003年,武夷山市 *** 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现有六株(有两株为无性繁植所生)大红袍母株投保一亿元人民币产品责任保险。
武夷山决定2007年起,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
2007年10月10日,“乌龙之祖 国茶巅峰——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举行。最后一次采摘自福建武夷山350年母树大红袍茶叶20克正式由武夷山市人民 *** 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大红袍母树三棵六株,为什么这么叫?是三棵还是六棵?
母树看去有六颗,但只有三棵是。另外三棵是北斗无性繁殖出的。
1、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 、甘、清、香。
2、名称来历: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 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 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 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 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3、形态特征:植株灌木型,树冠半披张,树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叶,一般在6~7cm,长者可达11~11cm;宽一般3cm左右,宽者可达4~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 叶尚浅尚明27~28对,叶脉79对,花型尚大,直径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 二倍体,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开采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缓冬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