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中国茶道四个精神特点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茶道是什么?

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第一节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一、日本对茶道的解释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 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 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二、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 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 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 ”,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第二节 中国茶道“四谛”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 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 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 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 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 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 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 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内涵呢?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 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什么是中国的茶道

茶道,指的就是品茶之道,是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艺术。中国的茶道是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人饮用、品尝茶的过程中对茶的认识的总和。中 国的茶道融汇了儒、佛、道诸家的哲理以及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思想,人们通过饮 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茶精曰 神、茶文化。中国自古对于人的道德品行极其看重,而所谓茶品,也象征人品。中国茶道讲 求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达到道德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提炼。人们 品茶,不仅是品尝茶水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炼、品质的涵养和人格力量的 锻造。人们坚信,只要以宁静淡泊的心情,旷达超逸的襟怀去品茶,就一定能得到 道德力量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中国人还讲究和谐之道。这个和字不仅体现在人与大自然,还表现在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中国的茶道在接待客人方 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沏茶、敬茶的礼仪是严格规范的。当有客来访时,主人会选用 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 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茶文化也已 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茶道文化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你怎么看?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我觉得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茶道文化至今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茶的文化有很多种的形式,有茶具,茶书,茶联,茶学,茶话,这些都有很多的知识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
中国茶文化有4700多年的历史,现如今受到全世界人的喜欢
茶道文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茶道文化是我国的重要文化之一。因为茶叶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中国的茶道文化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可能每个人对于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并不太熟悉,今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茶道文化的一些基本常识,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它的存在与意义。
一、茶道文化的起源
相传茶道文化始于神农时代,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懂得利用生叶煮着喝,也知道将茶叶拿来当药用。等到了西周、东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茶树了,那个年代的人们还知道将茶叶当菜食。在秦代则出现了茗饮,到了汉代开始懂得制作茶饼,而茶道文化盛行则始于唐代。斗茶风潮则流行于宋代。在元明清时期,茶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各色各样的茶,如乌龙茶、红茶、白茶、绿茶,甚至花茶和黑茶等。到了近现代,茶叶有过兴盛期,也有过衰落期,可茶叶经济的走向至今还是稳定发展的。
二、茶的功用
中国人对茶的认知与了解都是在一步步加深的,一开始人们只懂得生吃药用,后来则变成了烹煮饮用,再到今日的冲泡品饮。在一开始时,人们将茶当成药物来用的话,只要是为了能够清热、消炎、解毒。而关于茶的食用功能,则是慢慢意识到的,从生嚼到煮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来有的人学会了将茶和粮食一起,弄成“茶粥”或者“羹印”。发展到了现代,人们对茶的饮用更上一层楼,很多人更多追求茶的本味。
三、饮茶的方式转变
在唐代,人们习惯将茶叶碾碎成茶粉,然后撒入开水中,弄成茶汤,而后趁热将茶喝下去,这种饮茶方式谓之“吃茶”;到了宋代则喜欢点茶;到了明代人们鲜少再制茶,而是直接出现了一种新的饮茶方法:冲泡法,直接用热水冲泡经过加工后的茶叶,喝到茶的本味。饮茶方式的简化,让茶叶的推广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毕竟越是简单、精巧,越是容易为人所喜爱。

中国茶道以什么为核心内涵

中国茶道以和、静、怡、真思想为核心。
和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静指的是修身养性、追求真我,虚怀入谷、内敛含藏、洞察秋毫;怡指的是和悦、愉快的心态;真指的是真理、真性、真诚,坦诚相见,相互理解包容。中国人饮茶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学、伦理、道德等,在品茗中品味人生、参禅悟道、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独特之处。
茶道礼仪的分类
1、待客茶礼仪
中国传统待客之 “礼”,以仁 、 敬 、诚 、让为内核,行为上遵循礼节,表现出一种“和乐”的人际关系。中国待客茶礼发展到现在,可概括为五礼六境,分别为准备礼仪、泡茶礼仪、请茶礼仪、饮茶礼仪和续茶礼仪。
准备礼仪,在座次礼仪中,从主人左面顺时针排座。泡茶礼仪,茶不可倒满,双手举起茶杯递给客人。请茶礼仪,客人也应当双手接取茶杯,如果对方是长辈,也应当半鞠躬状。饮茶礼仪,不能一次喝完。续茶礼仪,保持文雅即可,如果茶杯有残渣,主人应更换。中国古代茶礼,有“六境”的要求,即择茶、选水、配器、佳人、环境、饮者修养,核心在于“品”。
2、宫廷茶礼仪
中国古代宫廷礼仪的核心是时刻体现出君臣双方的各自身份,使得皇帝满足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其在茶具 、茶品、仪礼上更为繁复,茶具有“银质鎏金”系列,《茶经》在描写二十四用具 ,强调了 “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 ,则茶废矣”,饮茶也变为皇帝赐茶,臣子要叩谢圣恩方可饮用,以达到和谐稳定的君臣关系。
3、婚嫁茶礼仪
婚礼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明媒正娶在古代婚姻各种礼仪的表现形式总称为‘‘三茶六礼 ”。其中“三茶”是三次敬茶礼,一茶为 “求婚时敬甜茶”,即男方到女方家,待嫁女儿按礼仪次序敬甜茶,俗称 “压茶杯”,二茶为 “结婚时请喝茶”,即婚礼当日新娘对男方家的来的人敬甜茶 ,男方来的人回礼并表达祝福,三茶为 “公婆前新娘拜茶”。
4、祭祀茶礼仪
祭祀茶礼是用茶作为祭品来表达对祭献对象的敬畏之意的宗教仪式。祭祀茶的最早记录是在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即“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 ,唯设饼果 、茶炊 、干饭 、酒脯而矣”。中国民间祭祀的习俗有“三茶六酒 ”(三杯茶 、六杯酒)和 “清茶四果”说法,佛教把茶作为神物,道教把茶看作是通向神仙世界的 “天梯”,视茶为 “仙草 ”。

中国的茶道有哪些?

中国的茶道,最具代表性的有五大茶道:第一道茶,是北京的大碗茶
中国茶文化内涵很广,一言半句表达不清。一般茶道有:茶叶选择,水质选择与水温控制,冲泡方式,品茗程序,还有环境气氛的营造等等。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
1.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一、“和”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二、“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
  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戴昺的《赏茶》诗:
  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卧听黄蜂报晚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
  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三、“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四、“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中国茶道的表现形式有哪些?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对中国茶道的理解与认识

对中国茶道的理解与认识如下: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
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文学家王心鉴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他在《咏茶叶》诗中说: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最高端的茶道服务由茗泉邮驿的运泉来为茶道提供原生态泉水的服务,这种服务近乎于奢侈,这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

中国的茶道文化包含哪些内容?什么样的茶道才算真正的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文化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中国茶道文化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生活如茶,亦不过一泡茶的工夫,也需要花时间,更需要用心慢慢过。不着急的生活才能细活。
品茶,礼仪,状态。茶文化,制茶的方式,精神文化,品种。能够让茶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让茶文化发展的更好,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层次。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茶文化经过多时段的发展,其中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中国茶道是一种静谧淡然的精神。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茶道文化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中国茶道文化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生活如茶,亦不过一泡茶的工夫,也需要花时间,更需要用心慢慢过。不着急的生活才能细活。
中国人饮茶,不仅要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饮茶,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与和谐,都能逐渐渗透在其中。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把这些思悟过程用一定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茶道有哪些讲究?

茶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讲究。以下是一些茶道的讲究:
1. 茶水的温度:不同种类的茶具有不同的最佳温度。有些茶需要用沸水,而有些茶则需要使用稍低温度的水。需要根据不同的茶来选择合适的温度。
2. 茶具的摆放:茶具不仅是用来泡茶的,也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茶道中,摆放茶具的位置、顺序、间距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3. 烹茶的方法:烹茶时需要注意时间和精度。一些紧凑的茶叶需要用比较短的时间,而一些散茶需要用比较长的时间。同时,火候也要掌握好,火不可以过旺。
4. 倒茶的姿势:倒茶时需要注意姿势,不要倒出过多或者过少的茶水。倒茶时通常需要顺时针旋转茶杯,给茶水带来一些气泡,增加茶的口感。
5. 品茶的方式:在品茶时,需要用舌头和整个口腔来尝试茶的香气、味道和口感,需要慢慢咀嚼和品尝,感受茶的韵味。
以上仅是茶道的一些基本讲究,茶道还包括茶艺表演、茶点、茶室布置等方面的讲究。在茶道中,需要注重细节和仪式感,从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多方面去感受茶的文化和韵味,领略茶文化的深厚内涵。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沉淀下来,茶文化也有很多规则。
1、中国茶道还讲究道法自然,它包括了三个层次:物质、精神、行为。在物质方面主要体现在种茶、采茶方面一定要顺应自然,顺应大自然的才是最好的。在行为方面体现在饮茶时,动作一定要流畅自然,举手、投足都要自然优雅。在精神方面体现在朴实真挚、道法自然。是自己的心得到清净、恬淡、释然。让茶香弥漫你的整个心间。
2、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
3、在给客人斟茶之前,一定要先洗手,不管你手上有没有脏泥,一定要先净手,更要让客人知道你洗过手了,这不仅是一个喝茶卫生问题,更是表现主人对客人的尊重。4、泡茶前要先洗茶,将开水倒入茶壶里面药水喝茶叶充分的泡一下,然后又把这些水,直接倒出来,教是为了清洗茶叶,表面不干净的东西也是为了卫生。
5、茶三酒四秃桃二。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俗话“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以为茶必三人同喝,酒有必要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但是外出看景色玩耍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一致定见,满足游兴。
1、茶道第一水是很讲究的,首先把开水浇在茶壶和茶杯上面,这主要是为了加热茶具,使茶叶放进去的时候,茶具是温热的,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持茶叶的香气,尽量保证茶叶在泡水前的原汁原味。
2、茶水倒入开水的时候也有很多的讲究,如果喝的是红茶,那么倒入开水先倒满茶壶一半,等待茶叶完全泡开之后,继续倒入开水,这样泡出来的红茶才会口味不错,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3、泡茶的第一波水最好不要饮用,因为现在的茶叶一般都是炒制出来的,这些炒制出来的茶叶,本身有一定的污染,所以我们要倒掉第一波水,然后在倒入开水,这样茶叶喝起来才会健康。
4、茶叶在喝到第三次的时候,口味会变的有些淡,这时候大家不要倒入新茶,因为两者混合味道会很差,正确的方法是将茶水喝完,茶壶里的茶叶水完全倒干,之后将新茶和旧茶混合,这样味道才会不变。
【 第一道 】净手、备具
也就是洗手,喝茶卫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宜兴的紫砂壶或景德镇的瓷器为上,这个都是为了喝茶前有个放松心情的准备。
【 第二道 】 洁具提温
就是把茶叶器具都用开水冲洗一次,目的也是为了卫生清洁,同时给茶具预热,这样出来的茶味道更香,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壶水可直接温盅,应专注于每一环节的注水倾汤,当做指尖运气的练习。夏天温盅的水可利用以暖杯,冬天则可分别预热。待茶出汤前再将杯中之水倾出,有利聚香。
【 第三道 】马龙入宫
把茶叶放到茶壶里,称为马龙入宫。其实从观赏茶叶的外形,进而期待茶汤,名字叫的好听,程序简单,表演可以适当加入花式,是引导客人走入茶人预构情境的必要流程,更具有茶韵。
【 第四道 】洗茶
将沸水倒入壶中,让水和茶叶适当接触,然后又迅速倒出。目的是为了把茶叶表面的不清洁物质去掉,还有就是把没炒制好的茶叶过滤掉。
【 第五道 】冲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壶中,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水应煮沸再依茶类需要而降温,烧水壶点注时可注意由低注点再直线拉高,待水满至壶约七八分时,再压低以断水,如书法的提笔与按笔,点注时指尖应自然运气。茶道的程序其实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这步才是平时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气压低闷时壶小不易展茶,可做淋壶追热的动作,先循壶外圈后往内圈淋,或右手从五点钟方向运水切入(一个方向注水)。
【 第六道 】春风拂面
完全是表现技巧美观需求,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把浮在上面的茶叶去掉,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让上面浮的茶叶到口中。
【 第七道 】封壶
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用沸水遍浇壶身也是这个目的。
【 第八道 】分杯
准备喝茶开始的步骤,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 第九道 】玉液回壶
轻轻将壶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简单点说就是给客人每人一杯茶。
【 第十道 】分壶
然后将茶汤分别倒入每个客人的闻香杯,斟茶时需注意茶盅角度,流口的中心点微微朝内,便于控制汤流。利用拇指与中指力量运转茶盅,使茶汤一如橄榄油的滑度落下。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满,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 第十一道 】传杯、奉茶
浅托能突出杯身线条,但不易将杯托起,可利用手的虎口靠着杯身角度将茶传送出去,并注意此刻杯身是否呈水平状,避免茶汤溅出。把杯子双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礼仪,以茶奉客的中国古代礼仪之本。
【 第十二道 】闻香

这个是客人开始独自感悟的步骤,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最好能有陶醉状,表示对主人茶的欣赏和赞叹。
【 第十三道 】品茗
现在终于可以喝茶了,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然后放下,可以在谈话交流期间继续如此,显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第一、我们喝茶的时候,并不是口渴的时候,因为你口渴的话,那么你的品茶口感就会消失,因为人口渴的时候会急于喝水,忽略了茶水本身的香味和韵味,所以喝茶的时候一定要在平常的状态之下。
第二、大家在生活中喝茶要保持自己的心情平静,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好,茶道讲究的就是宁心静气,所以我们有烦心事情的时候,可以仔细的沉静在茶道之中,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情
第三、茶道第一水是很讲究的,首先把开水浇在茶壶和茶杯上面,这主要是为了加热茶具,使茶叶放进去的时候,茶具是温热的,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持茶叶的香气,尽量保证茶叶在泡水前的原汁原味。
第四、茶水倒入开水的时候也有很多的讲究,如果你喝的是红茶,那么倒入开水先倒满茶壶一半,等待茶叶完全泡开之后,继续倒入开水,这样泡出来的红茶才会口味不错,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第五、泡茶的第一波水,大家最好不要饮用,因为现在的茶叶一般都是炒制出来的,这些炒制出来的茶叶,本身有一定的污染,所以我们要倒掉第一波水,然后在倒入开水,这样茶叶喝起来才会健康。
第六、我们的茶叶在喝到第三次的时候,口味会变的有些淡,这时候大家不要倒入新茶,因为两者混合味道会很差,正确的方法是将茶水喝完,茶壶里的茶叶水完全倒干,之后将新茶和旧茶混合,这样味道才会不变。
第七、我们在喝茶的时候,如果是绿茶的话,一方面需要水温在七十度左右,一方面保证水质,最好使用矿泉水来煮茶比较好,这样可以完全的发挥出绿茶的香味,所以我们喝茶的时候要注意这些细节。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沉淀下来,茶文化也有很多规则。
1、中国茶道还讲究道法自然,它包括了三个层次:物质、精神、行为。在物质方面主要体现在种茶、采茶方面一定要顺应自然,顺应大自然的才是最好的。在行为方面体现在饮茶时,动作一定要流畅自然,举手、投足都要自然优雅。在精神方面体现在朴实真挚、道法自然。是自己的心得到清净、恬淡、释然。让茶香弥漫你的整个心间。
2、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
3、在给客人斟茶之前,一定要先洗手,不管你手上有没有脏泥,一定要先净手,更要让客人知道你洗过手了,这不仅是一个喝茶卫生问题,更是表现主人对客人的尊重。4、泡茶前要先洗茶,将开水倒入茶壶里面药水喝茶叶充分的泡一下,然后又把这些水,直接倒出来,教是为了清洗茶叶,表面不干净的东西也是为了卫生。
5、茶三酒四秃桃二。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俗话“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以为茶必三人同喝,酒有必要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但是外出看景色玩耍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一致定见,满足游兴。

中国茶道四个精神特点

中国茶道四个精神特点主要是指“怡”、“清”、“和”、“真”四个方面。怡是指怡情、养性,指的是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清是指清廉、清正、清苦,清心,清寂等,主要讲求人的身体和心灵上的清净,其与“道家”的思想一脉相通;和是指以和为贵,中华民族向来崇尚中庸之道,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联谊等。真是指真诚守信,不虚假,是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真”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关于茶道
茶道源于中国,盛于中国南方以及日本,日本的煎茶道、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一句话,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在大和民族独特的环境下,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日本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日本茶道精神可浓缩为四个字“和、敬、清、寂”。这是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后提出来的。“和”指的是和谐、和悦;“敬”指的是纯洁、诚实,主客间互敬互爱;“清”和“寂”则是指茶室内外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氛围。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