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是哪个民族的,阿诗玛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人物?

本文目录一览:

阿诗玛是什么民族是什么人

  答:阿诗玛是彝族人。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中的主人公。
  一、电影《阿诗玛》简介:
  电影《阿诗玛》由著名导演刘琼执导,杨丽坤、包斯尔、韩非、崔超明等主演的歌舞电影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64年,本片根据同名民间长诗改编;《阿诗玛》是流传在撒尼人民口头上的一支美丽的歌,是撒尼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创作,它充分体现了撒尼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
  二、剧情简介: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传说。云南阿着底地方有个彝族姑娘名叫阿诗玛,她聪颖美丽,与勇敢憨厚的青年阿黑相爱 。
  头人热布巴拉之子阿支,贪婪阿诗玛的姿色,心存歹念。一次,阿支在传统舞会上戏弄阿诗玛,遭到严厉斥责。阿支贼心不死,央媒人海热带着厚礼前去逼婚,又被断然拒绝。于是,阿支趁阿黑去远方牧羊之机,派人将阿诗玛劫走。
  阿诗玛乘隙将与阿黑定情的山茶花掷入溪中,溪水立即倒流,阿黑获讯赶回救援。途中被大山所阻,他用神箭射穿大山,开出通道 ,纵马驰骋,快速前进。阿支用尽种种威胁和利诱手段,都不能使阿诗玛屈服。阿支恼羞成怒,正要举鞭毒打阿诗玛,阿黑及时赶到。
  阿支提出要和阿黑赛歌,一决胜负。阿支赛输,但仍不甘心,又企图用暗箭杀害阿黑。阿黑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门和大厅的柱子,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命令众家丁用力拔箭,箭却纹丝不动 。阿支慑服,只得将阿诗玛释放。
  阿诗玛和阿黑喜悦地同乘一骑回家。他俩来到溪边,下马小憩。阿支带人偷走了阿黑的神箭,并放洪水将阿诗玛淹没。洪水过后,阿黑悲愤绝望地呼唤着她的名字,但阿诗玛已化身成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千年万载,长留人间。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分支中的人物。现在已经成为彝族姑娘们的代称,下面附上关于阿诗玛的故事。
在一个叫阿着底的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因此给她起名阿诗玛。她渐渐地长大了,像一朵艳丽的美伊花。她能歌善舞,她绣花、织麻样样能干,在小伙子身旁像石竹花一样清香。在这年的火把节,阿诗玛向阿黑吐露了真情,愿以终身相许,立誓不嫁他人。
阿黑是个勇敢智慧的撒尼小伙子。他的父母在他12岁时,被土司虐待,相继死去。他被财主热布巴拉抓去服劳役。一天,他为主人上山采摘鲜果迷了路,在密林大管申挨冻受饿,受尽了惊骇,因怕主人责骂,不敢回去。正在这时,他遇到了放羊的小姑娘阿诗玛,她把阿黑领回家,阿黑被阿诗玛的阿爹、阿妈收养为义子。从此,阿黑和阿诗玛,两小无猜,相亲相爱。渐渐地,阿黑长成了大小伙子,他的性格像高山上的青松---断得弯不得,成了周围撤尼小伙子的榜样。
中华民间故事——彝族阿诗玛的传说
她聪明美丽,与勇敢憨厚的青年阿黑相爱。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叫阿着底的地方,一个贫穷的家庭中,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因此给她起名阿诗玛。
她渐渐地长大了,像一朵艳丽的美伊花。阿诗玛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的姑娘惹人爱,绣花围腰亮闪闪,她能歌善舞,那清脆响亮的歌声,她绣花、织麻样样能。
聪明、善良、美丽的阿诗玛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软硬兼施地阿支追求阿诗玛并将她关进牢笼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
阿黑赶来相救,妒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回归大自然--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
扩展资料:
1、阿诗玛以民族歌曲表现形式表现彝族人民
《阿诗玛》是流传在彝族撒尼人民口头上的一支美丽的歌,是撒尼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创作,它充分体现了撒尼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
《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2、阿诗玛这个人物的影视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彝族人民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
自此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搬上荧屏,开始享誉海内外。从那时起,一个勤劳善良、能歌善舞、不畏强权的阿诗玛形象,活在了国人的心中,另有同名的香烟和景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诗玛

阿诗玛是哪个民族的

阿诗玛是彝族的。
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
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006年5月20日,阿诗玛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是什么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阿诗玛是哪个民族的人物

中华民间故事——彝族阿诗玛的传说
阿诗玛出自云南省石林彝族,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中的主人公。作为彝族人民口口相传的阿诗玛,她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精神。
阿诗玛植根于石林彝族撒尼人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在该民族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已成为撒尼人及彝族的一张有代表性的“名片”。阿诗玛也是被认同的中华民族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女性形象之一。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阿诗玛的故事,彝族民间的传说故事,由彝族人民创作,《阿诗玛》起源时间,学界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认为萌发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
故事:阿诗玛是个聪明美丽而又能干的农家姑娘,当地有财有势的热布巴拉,定要娶她给自己的儿子做媳妇。阿诗玛不肯,热布巴拉就派人抢她。她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订了亲,阿黑和热布巴拉家斗智比武,得到胜利。
终于把阿诗玛救出来。可是热布巴拉不甘心,求崖神放水淹死兄妹俩。可爱的姑娘阿诗玛被水冲走了,十二崖子的应山歌姑娘,救出阿诗玛并使她变成了石峰,变成了回声神。撒尼人怀恋她,叫唤她的名字,山谷里就传来她的回声。
扩展资料:和阿诗玛人物有关的作品有:长诗《阿诗玛》、电影《阿诗玛》、音乐剧《阿诗玛》、连环画《阿诗玛》等等作品。在据悉,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发掘和整理,叙事长诗《阿诗玛》整理发表60多年来,先后被译成英、法、日、韩等十余种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传播。。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自此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搬上荧屏,开始享誉海内外。从那时起,一个勤劳善良、能歌善舞、不畏强权的阿诗玛形象,活在了国人的心中,另有同名的香烟和景点。
阿诗玛的故乡是彝族。彝族作为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诗玛
中国网——石林:阿诗玛的故乡

《阿诗玛》是中国哪一个民族的民间长诗?

《阿诗玛》是云南彝族的一个民间长诗。
《阿诗玛》的作者是彝族诗人席慕容,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旅居云南时,与当地彝族人民结下深厚的情谊,深入研究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阿诗玛》被誉为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采用了非常特殊的文学形式,“诗词长调”。是彝族民间长诗的传统形式,由若干诗行组成,用于讲述英雄事迹、民谣、神话传说等。
《阿诗玛》之所以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是因为它充分展现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作品中融合了彝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信仰、道德等方面的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也向人们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文化交流与交融中,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除了展现出彝族文化的特色和民族精神之外,也富含着深刻的人类情感。
《阿诗玛》的来源
《阿诗玛》的来源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一位名叫江亢虎的彝族人在四川省宜宾市国强村听到一位老彝族讲述了阿诗玛的故事。随后,江亢虎将故事记下来,并通过报刊、杂志和讲演等形式广泛宣传传播。1953年,席慕容到云南游历时听到了这个故事,受到了深刻的触动,便开始着手创作《阿诗玛》这部长诗。
席慕容在《阿诗玛》中保留了原本故事的许多元素,并在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艺术创作,使这部作品成为一篇具有彝族文化特色以及普遍人类感情的长诗。值得一提的是,《阿诗玛》中采用了“诗词长调”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是彝族民间长诗的传统形式,为全篇作品赋予了强烈的文学艺术气息。

阿诗玛是哪个民族?

彝族。去云南旅游的话导游一般都会跟你说,彝族的地方男的就叫阿黑哥,女的叫阿诗玛 在大理的白族男的叫阿鹏哥,女的叫金花;在丽江的纳西族男的胖金哥,女的胖金妹。
《阿诗玛》是流传在彝族撒尼人民口头上的一支美丽的歌,是撒尼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创作,它充分体现了撒尼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自此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开始享誉海内外。从那时起,一个勤劳善良、能歌善舞、不畏强权的阿诗玛形象,活在了国人的心中,另有同名的香烟和景点。
彝族撒尼人
是彝族。
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撒尼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撒尼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
历史渊源
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分为南北两个大同小异的流派。
扩展资料:
演唱方式
撒尼民间的阿诗玛主要以演唱形式传播,其演唱时有不同的旋律和不同的调式。在悲伤的场景里用带有伤感的旋律演唱;在喜庆的场景里,用带有欢快的旋律演唱。
传承人王玉芳的阿诗玛传唱以传统曲调为主,内容却不乏即兴发挥。比如唱到劳动片段时,有时她会一边编麻绳一边唱歌,大意是好好织麻献给国家。
小调、曲调不断重复,歌词时有即兴发挥。这也就是王玉芳自己所说的“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阿诗玛

阿诗玛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人物?

阿诗玛是彝族人....
56个少数民族的
阿诗玛是彝族的人物。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006年,阿诗玛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书记载,彝族自称"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祖、罗婺、阿西泼、阿细、撒尼、尼颇等自称。上述自称中,诺苏、聂苏、纳苏、聂祖在彝语中本义完全相同,因方言差异用汉字表音写出时不同。诺苏是彝族当中最大一支(其自称简称也通用"尼"、"诺"),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地区。各地彝族方言间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有30%-50%左右的相同或相似词汇,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普遍都存在宗教仪式主持者"毕摩",有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阿诗玛是哪个民族 阿诗玛是彝族的

1、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云南阿着底地方有个彝族姑娘名叫阿诗玛,她聪颖美丽,与勇敢憨厚的青年阿黑相爱。头人热布巴拉之子阿支,贪婪阿诗玛的姿色,心存歹念。一次,阿支在传统舞会上戏弄阿诗玛,遭到严厉斥责。阿支贼心不死,央媒人海热带着厚礼前去逼婚,又被断然拒绝。于是,阿支趁阿黑去远方牧羊之机,派人将阿诗玛劫走。
2、阿诗玛乘隙将与阿黑定情的山茶花掷入溪中,溪水立即倒流,阿黑获讯赶回救援。途中被大山所阻,他用神箭射穿大山,开出通道 ,纵马驰骋,快速前进。阿支用尽种种威胁和利诱手段,都不能使阿诗玛屈服。阿支恼羞成怒,正要举鞭毒打阿诗玛,阿黑及时赶到。
3、阿支提出要和阿黑赛歌,一决胜负。阿支赛输,但仍不甘心,又企图用暗箭杀害阿黑。阿黑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门和大厅的柱子,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命令众家丁用力拔箭,箭却纹丝不动 。阿支慑服,只得将阿诗玛释放。
4、阿诗玛和阿黑喜悦地同乘一骑回家。他俩来到溪边,下马小憩。阿支带人偷走了阿黑的神箭,并放洪水将阿诗玛淹没。洪水过后,阿黑悲愤绝望地呼唤着她的名字,但阿诗玛已化身成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千年万载,长留人间。

阿诗玛是哪个民族的叙事长诗

阿诗玛是维吾尔族的叙事长诗。
拓展知识:
1、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6个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分布于邻近的甘肃、青海等省份。维吾尔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亚地区的重要部族之一,其文化特色深受世界各地的关注。
2、阿诗玛
阿诗玛是维吾尔族的叙事长诗,通常由叙事歌手口头演唱,以旋律优美、内容生动的方式讲述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情故事和历史传说等。阿诗玛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阿诗玛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3、诗歌特点
阿诗玛的歌词通常由四十至八十个句子组成,用韵脚来区分句子,并通过内部平仄和押韵的方式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其语言也保持了维吾尔族的传统特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阿诗玛通常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节发展,同时又在整个叙事长诗中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4、文化意义
阿诗玛不仅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而且是维吾尔族文化的宝库之一,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通过学习阿诗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维吾尔族文化精髓,体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同时,阿诗玛还可以作为一种非常优秀的口头文学形式,被用于各种社交场合和文艺演出,生动地表达着维吾尔族人民的生命力和活力。
5、总结
阿诗玛是维吾尔族的叙事长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学习阿诗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维吾尔族文化,感受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和交流。阿诗玛也在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诗玛》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

彝族!!
阿诗玛--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传说
  从前有个叫阿着底的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因此给她起名阿诗玛。她渐渐地长大了,像一朵艳丽的美伊花。阿诗玛"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的姑娘惹人爱,绣花围腰亮闪闪,小伙子看她看花了眼"。她能歌善舞,那清脆响亮的歌声,经常把小伙子招进公房。她绣花、织麻样样能干,在小伙子身旁像石竹花一样清香。在这年的火把节,阿诗玛向阿黑吐露了真情,愿以终身相许,立誓不嫁他人。
  阿黑是个勇敢智慧的撒尼小伙子。他的父母在他12岁时,被土司虐待,相继死去。他被财主热布巴拉抓去服劳役。一天,他为主人上山采摘鲜果迷了路,在密林大管申挨冻受饿,受尽了惊骇,因怕主人责骂,不敢回去。正在这时,他遇到了放羊的小姑娘阿诗玛,她把阿黑领回家,阿黑被阿诗玛的阿爹、阿妈收养为义子。从此,阿黑和阿诗玛,两小无猜,相亲相爱。渐渐地,阿黑长成了大小伙子,他的性格像高山上的青松---断得弯不得,成了周围撤尼小伙子的榜样。人们唱歌夸赞他道:
  圭山的树木青松高,
  撒尼小伙子阿黑最好,
  万丈青松不怕寒,
  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
  阿黑十分勤劳,很会种庄稼。他在石子地上开荒种包谷,包谷比别人家的长得旺,包谷穗也比别人家的长得长。他上山砍柴,比别的小伙子砍得多。他从小爱骑光背马。他调理的马,骑起来矫健如飞。他挽弓射箭,百发百中。他的义父格路日明,把神箭传给了他,使他如虎添翼。阿黑喜欢唱歌,他的歌声特别嘹亮。他喜欢吹笛子和弹三弦,他吹的笛声格外悠扬,他弹的弦子格外动听,不知吸引过多少姑娘。这年火把节,阿诗玛与阿黑互相倾吐了爱慕之情以后,这对义兄妹便双双订了亲。
  一个街子天,阿诗玛前去赶街,被阿着底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中了,他要娶阿诗玛做媳妇。他回家央求父亲热布巴拉,要父亲请媒人为他堤亲。热布巴拉早就听说过阿诗玛的美名,他马上答应了儿子的请求,请了有权有势的媒人海热,立即到阿诗玛家说亲。海热到了阿诗玛家,用他那麻蛇般的舌头,夸热布巴拉家如何如何好,怎么怎么富,阿诗玛嫁过去怎样怎样享福……阿诗玛听了之后说:"热布巴拉家不是好人家,他家就是栽起鲜花引蜜蜂,蜜蜂也不理他,清水不和浑水一起蹬,绵羊不能伴豺狼。"
阿诗玛的回答,惹恼了海热,他威胁道:"热布巴拉家是阿着底有钱有势的人家,热布巴拉的脚跺两跺,阿着底的山都要摇三摇,阿诗玛要是不嫁过去,当心丢了家。"阿诗玛不管海热怎样威胁利诱,就是不嫁。
  转眼间,秋天到了,阿着底水冷草枯,羊儿吃不饱肚子,阿黑要赶着羊群到很远的滇南热地方去放牧。临走时,阿黑向阿诗玛告别,他们互相勉励,互相嘱咐,依依不舍。阿黑走后,热布巴拉便起了歹心,派打手和家丁如狼似虎地抢走了阿诗玛。想让阿诗玛磕了头,吃了酒,来了客,生米做成熟饭,不嫁也得嫁。阿诗玛忠于她与阿黑的爱情,她被抢到热布巴拉家以后,在热布巴拉夫妇的威逼利诱面前,始终不从,拒绝与阿支成亲。财主捧出金银财宝,指着谷仓和牛羊对阿诗玛说:"你只要依了阿支,这些都是你的。"阿诗玛瞧也不瞧,轻蔑地说:"这些我不稀罕,我就是不嫁你们家。"阿支绷着瘦猴似的脸,眨巴眨巴眼睛,恶狠狠地骂道:"你不答应嫁给我,就把你家赶出阿着底!"阿诗玛毫不畏惧地说:"大话吓不了人,阿着底不属于你一家的。"热布巴拉见阿诗玛软硬不吃,恼羞成怒,他命令家丁用皮鞭狠狠地抽打阿诗玛,把她打得遍体鳞伤。热布巴拉的老婆诅咒阿诗玛是"生来的贱薄命,有福不会享"。阿诗玛被关进了黑牢,但她坚信,只要阿黑知道她被关在热布巴拉家,一定会来救她。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