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分类,紫砂泥料大全

本文目录一览:

紫砂泥料大全

以下是常见的紫砂泥料种类:1.青紫砂:指石英砂为主要成分的紫砂泥料,呈青灰色或浅紫色,质地坚硬,透水性好。2.红紫砂:指含高岭石成分的紫砂泥料,呈红紫色,质地细腻,透水性一般。3.黄紫砂:指含较多赤铁矿成分的紫砂泥料,呈褐黄色或黄色,质地较软,透水性较好。4.黑紫砂:指含较多石墨成分的紫砂泥料,呈深灰色或黑色,质地较硬,透水性较差。5.白紫砂:指含高岭石和长石等成分的紫砂泥料,呈浅白色或淡粉色,质地较细腻,透水性一般。6.红骨石紫砂:指含较多红骨石成分的紫砂泥料,呈红色或浅红色,质地坚硬,透水性较好。7.蓝紫砂:指含较多方解石和石英砂等成分的紫砂泥料,呈深蓝色或浅蓝色,质地较软,透水性较好。8.紫黑砂:指含较多黑云母和赤铁矿成分的紫砂泥料,呈暗紫色或黑色,质地坚硬,透水性较差。

紫砂泥料的种类

制作紫砂壶的泥料,种类有很多种,主要分为三大类:紫泥、红泥、绿泥,这三大类中又分为很多小类。
由于地质成因的多变,各种紫砂矿料在矿层中的分布并无绝对统一的标准,即使是同类矿料,由于出产矿区、矿层的不同,在泥层中的位置也会有所不同。如紫泥在矿层中一般产于乌泥下部,但有时却产于团泥下部。绿泥一般产于龙骨下部贴层,但有时却产于其他泥层之间,其他种类矿料也有类似状况。
紫砂泥主要可分类三大类: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各大类泥料又有细小的分类,且各类泥料之间又可以以不同的比例搭配、混合,澄练成各种泥色和泥质的制壶原料。泥料、制壶师的知名度、壶的艺术性、稀缺性、制作难度等往往是影响价格的原因。
其余的方面
紫泥为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宜兴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主要包括天青泥、底槽青泥、红棕泥、清水泥等。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曾在丁蜀镇中心的大水潭矿中有过。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是含有段泥颗粒的紫泥。色呈偏紫泛青,十分稀少,泥质细腻。烧结后呈紫红色,烧成范围宽,在1200℃左右,质坚细腻光润,收缩率在10%左右。

紫砂壶泥料怎么区分?

紫砂壶的泥料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紫泥、红泥、绿泥,这些泥经过调配之后还会再细分出很多种。
  1、紫泥: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的主要成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可塑性强,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是制作紫砂壶的主要泥料。
  2、红泥:红泥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烧成之后壶身会变为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颜色。红泥的成型工艺难度较高,产量又少,一般作为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
  3、绿泥: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有“泥中泥”之称。泥质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一般用于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
紫砂泥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紫泥、红泥、绿泥。
其中降坡泥和段泥属于天然的共生矿,降坡泥与团泥、红泥共生夹少许紫泥,各矿料中不同泥料占比都不同,主要分红降坡和黄降坡。
如上图,成壶色泽红中泛黄,颗粒丰富,即为降坡泥。
如上图,成壶颜色呈现紫棕色,即为紫泥系。
如上图,成壶颜色为黄色系,可判断为段泥系。
相同的泥料在不同的温度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深浅与色泽,所以单以颜色定泥料是片面的,还需要结合烧制温度、颗粒质感、金属物发色等等,颜色也要以在自然光下为准。
段泥构成有紫泥和红泥共生的形式,紫泥和绿泥共生的形式,红泥和绿泥共生的形式,甚至还有三种泥料共生的形式。
泥料等级以本山泥为贵,原矿泥、调配泥次之,外山料为轻。
本山泥。本山指的就是黄龙山,所以黄龙山矿区产出的泥料就是本山泥。
原矿泥就是指矿料研磨成粉,炼制成泥,不经过调配。
在有些时候,为了让泥性更好,需要在泥料中加入一些砂质,或者是其他泥料来改善泥料的品质,这样经过调配而成的泥料,称之为调配泥。
外山泥是相对本山泥而言的一个概念,泛指黄龙山以外的矿区产区的矿料,就是外山泥。
比如浙江台州、安徽宁国,这些地方也有矿料,它们就属于外山料。虽然也以紫砂命名,但其特性大有不同。

紫砂壶的泥料有什么分类?

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
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
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
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之间。
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扩展资料:
紫砂壶材质特点:
1、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2、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3、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
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
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
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紫砂壶

紫砂有几种泥料??

紫砂泥主要可分类三大类: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
紫泥,为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宜兴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主要包括天青泥、底槽青泥、红棕泥、清水泥等。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曾在丁蜀镇中心的大水潭矿中有过。
扩展资料: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位于丁蜀城区东北部的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地,它保存了明清以来紫砂陶业制作、销售、运输的整体产业链和物质空间形态,成为研究认识紫砂生产及其文化的重要历史场所。
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紫砂壶,几种最常见的泥料详解大全

紫砂泥料的分类 详细分类介绍

1、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2、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3、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4、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左右

5、本山绿泥类: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6、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个色装饰泥。

7、百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8、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9、红泥类: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层,以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紫砂壶泥料的种类排名

紫砂壶泥料的种类排名是天青泥、底槽青泥、红棕泥、大红泥、本山绿泥、百麻子泥、红麻子泥。
1、天青泥
泥料细腻呈青蓝色。它产于清朝中期,现已失传。古云“天青色”,黯肝色中闪现蓝光,以矿石颜色命名之,在丁蜀镇中心的大水潭矿中有产出。
2、底槽青泥
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
3、红棕泥
红棕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4、大红泥
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左右。
5、本山绿泥
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做“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个色装饰泥。
6、百麻子泥
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7、红麻子泥
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紫砂壶的泥料有哪些

紫砂壶的泥料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紫泥、红泥和绿泥。泥料是决定紫砂壶品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泥料都离不开这三个主系泥料。每种泥料不仅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适合其的茶叶种类也各不相同。
紫砂壶怎么保养 最重要的是定期清理,注意要使用柔软的棉质纱布来清理壶内的茶渍。
不过也要注意要让紫砂壶适当地自然晾干,这样紫砂壶才会发出自然光泽。
切忌让紫砂壶与油脂接触,如果接触应立即清洗干净,因为紫砂壶接触油脂后会出现斑点。

紫砂有几种泥料??

紫砂泥主要可分类三大类: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
各大类泥料又有细小的分类,且各类泥料之间又可以以不同的比例搭配、混合,澄练成各种泥色和泥质的制壶原料。泥料、制壶师的知名度、壶的艺术性、稀缺性、制作难度等往往是影响价格的原因。
由于地质成因的多变,各种紫砂矿料在矿层中的分布并无绝对统一的标准,即使是同类矿料,由于出产矿区、矿层的不同,在泥层中的位置也会有所不同。
如紫泥在矿层中一般产于乌泥下部,但有时却产于团泥下部;绿泥一般产于龙骨下部贴层,但有时却产于其他泥层之间。其他种类矿料也有类似状况。现在一般按采掘时矿层的深浅状况给矿料进行基本分类。
扩展资料:
紫砂朱泥主要特性:
1:结晶度高:
泥的断面接近瓷质,将壶盖从壶口提出,可闻铿镪之金属声,以指弹扣,声脆,音有共振。
2、泥色如橘:
泥料未烧制前为橘黄色,烧成后红色中透着橘黄,用热水冲淋朱泥壶,立展娇嫩的鲜红色,氤氲中有紫光游移。泡养包浆后红色沉稳。
3、含砂量低:
和本山绿泥一样,烧制后几乎看不到颗粒。
4、收缩率高:
成型较难,收缩率高达30%以上,烧造过程中极易变形,生坯烧成率仅约7成。从古至今多制小品。
5、含铁量高:
烧成温度稍高,即可析出铁质,出现火疵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紫砂壶,几种最常见的泥料详解大全
紫砂泥主要可分类三大类: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
紫泥,为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宜兴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主要包括天青泥、底槽青泥、红棕泥、清水泥等。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曾在丁蜀镇中心的大水潭矿中有过。
扩展资料: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位于丁蜀城区东北部的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地,它保存了明清以来紫砂陶业制作、销售、运输的整体产业链和物质空间形态,成为研究认识紫砂生产及其文化的重要历史场所。
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紫砂壶,几种最常见的泥料详解大全
紫砂的泥料,主要有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紫泥是产于陶土甲泥矿中的一种泥料,本山绿泥烧成以后呈黄色,是甲泥矿内的夹脂;红泥又称朱砂泥,是夹在陶土嫩泥矿中的泥料。甲泥和嫩泥是宜兴日用陶长期大量使用的原料,紫砂泥因此称为“泥中泥”。在宜兴陶原料的开采中,紫砂泥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大约是千分之一左右。紫砂泥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其特点是含铁量高,颗粒较粗。紫泥、本山泥和红泥三种原料,都可以单独使用制作器皿,也可以根据需要互相配比掺和使用。则开采的紫砂矿料不能用水直接膨润,要散置露天,风化陈腐后几月,然后粉碎,过筛,加水拌匀。加工成型的坏件不再上釉,经摄氏一千一百至一千二百度氧化焰烧成,就可以得到色泽雅致,质地坚致耐用的成品。产品的色泽,以紫红色为主,因而称为紫砂陶,由于原料的不同配比,还可以得到朱砂紫、深紫、栗色、梨皮、海棠红、天青、青灰、墨绿、黛黑等不同的颜色。 如何区分紫砂泥料?
好的泥料基本上离不开色泽柔和,质感强烈,层次分明,泡养温润这些特点。分辨泥料只有个窍门“多看多学习。”绿泥,黑泥,色泽鲜艳的泥料,这些大多都是化料泥。必须说明的两点是:捂灰壶略看上去也是黑色的,但它不是化料泥,是古代的一种装饰工艺。第二点:一厂早期的墨绿泥加了氧化钴,但却是非常好的泥料,具有很高的欣赏性,同时价格也非常的昂贵。
问题一:段泥就是团泥。
问题二:朱泥有很多花哨的名字,梨皮朱泥、水纹朱泥、大红袍、小红袍、黄朱泥、黑朱泥、红芯朱泥等等。这些对朱泥的称谓以前根本就没有。这些朱泥都是现代对朱泥调配或加工后的产物,有的是纯朱泥加入石黄,有的是加铁红粉,有的是加化学原料,有的在壶表制作效果,而每一种效果就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也许是为了区别,但这样很容易让壶友混淆对朱泥的概念,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如果要把事情简单化,仅仅需要把朱泥分为几种:
第一种:原矿朱泥。产于黄龙山的原矿朱泥,不添加任何化料,也不掺合其它泥料进行调配。(本人推荐这种朱泥,首先是健康,其次是泥料特性明显,较为稳定)
第二种:老朱泥。老朱泥就是经过一段陈腐时间的朱泥,具有原矿朱泥具有的一切特征,区别仅仅在于成壶的观感略有不同,而不是泡茶会更醇香。关于陈腐的时间有一个合理的期限,并不是越久越好。
第三种:赵庄小红泥。赵庄小红泥是以前练泥人对产于赵庄的朱泥的一种称谓。其特性和原矿朱泥略有区别,区别在于它的收缩率小于原矿朱泥。
第四种:调配朱泥。把一切花哨名字的朱泥归于此类,等将来对前三种泥料有一定的了解,再来研究这些有这好听名字的朱泥,这样会简单得多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
泥料胎土不同年代的,不同矿脉各有特点,不同的开采和精选方式都造成泥料胎土都不一样,清后期的"天青泥"就与历代泥料不同。
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
紫砂壶泥料有黄龙山本山绿泥、黄龙山底槽青、黄龙山紫泥、黄龙山朱泥、黄龙山清水泥。
详细介绍
1、泥料:黄龙山本山绿泥
泥料简介:本山绿泥,所制壶品质感朴拙,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感。壶品色泽米黄泛青,泡养后逐步转为温润的亮色,包浆感好而易于泡养,发幽然青光。产于黄龙山矿脉,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
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红茶,绿茶等
2、泥料:黄龙山底槽青
泥料简介: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由于产于紫砂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广泛使用。
冲泡建议: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3、泥料:黄龙山紫泥
泥料简介: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佳教材。泡茶好喝,评价好!
建议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等。
4、泥料:黄龙山朱泥
泥料简介:朱红微嫣具绵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温润度中等;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特色,壶身游移紫光遽现,神秘迷人风韵令爱壶人神醉。以之冲茗之茶汤明亮活泼、快意果决、易展扬香而聚甘柔甜。本由于泥性较重,故较不易成砂,需采自嫩泥矿中较坚硬的部份(年代较久,且成陶后色调较红豔,古称“石骨”),再经敝古陶研究所繁复全手工的练制程序后,始能成陶!
冲泡建议:铁观音,台湾高山茶,普洱生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等。
5、泥料:黄龙山清水泥
泥料简介:本泥因视之古朴,经长期使用后老味浓厚,又乃古代陶人喜使用,为流传较多传器之泥料,故以“清水泥”名之;乃作与赏二者推崇之泥料。泥性:干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陈泥须回炼,否则易生黑边、花泥,提炼时须留意氧化铁及石灰质之剔除。
建议冲泡: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铁观音、花茶、红茶、绿茶、龙井、碧螺春。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