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喝茶为什么要打出茶沫,宋朝的茶为什么要打?

本文目录一览:

宋朝的茶为什么要打?

打茶是在点茶的时候搅拌茶叶的意思。宋朝人的茶叶以团茶、饼茶这样的紧压茶为主,所以需要打。
打茶除了具有口感好,味香宜人之外,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过去,只有少数富裕人家才有条件喝。打茶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家家户户都有打茶的工具,经常备有打茶的配料。
民族风情
居住在怒江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都很喜欢喝茶,茶也是招待客人的最常用的饮品。他们不仅冲茶、煮茶,而且还打茶。特别是当稀客登门时,是一定要用这香味扑鼻的茶饮来款待的。
怒族人认为,如果不能让客人喝上漆油茶,是没有礼貌,丢面子的事。而到傈僳族、怒族的家里作客,不喝上几碗打出来的茶,也是无法完全领略这里的风俗民情的。

宋朝的茶为什么要打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描述道:“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这说的便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宋代茶百戏的前身。
昨天,我跟着妈妈来到广州茶博会,听了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老师的一堂茶文化课,受益匪浅,因为叶老师在课堂上带领我们穿越古今,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叶老师是一个面容憨厚和善的中年人,黝黑的面孔,两颗闪亮有神的眼睛,透出一种精气神。当紫烟袅袅上升、空气中弥漫着炭火的香气之时,叶老师便开始为我们展示“茶百戏”这种我们从未曾见过的神奇技艺。
首先,叶老师在一个大木碗中,放入磨好的茶粉,先加点开水,再用一根细长的小木勺快速搅拌,使水和茶粉充分调和在一起,这个步骤叫“调膏”。
紧接着,在注入适量的开水后,叶老师便开始用一个如刷子头般的竹茶具——茶筅不断搅拌、击打。这看似平常的上下回旋翻腾的动作,却充满了大学问——使用茶筅的要点在于“手轻筅重,指绕腕旋”,这样做,可以使茶粉里面富含的果胶充分接触空气,而化作茶汤表面浮起的一层茶沫(即沫浡)。击打得越久,泡沫就越丰富,沫浡也就能在茶汤表面停留得越持久。看着沫浡如凝固的浪花一般一层层堆叠,我的心中充满了好奇。
终于打出了一层厚厚的茶沫,老师缓缓把深棕色的茶糊倾入桌面上一个如圆月般的茶盘中,让茶汤平铺开来。
色如土,凝如泥,平静的表面下正酝酿着高潮的到来。
随即叶老师使出了他的绝活——在小茶勺上沾了点清水后,如蜻蜓点水般,轻轻地、慢慢地,用小茶勺在茶糊表面的茶沫上,画出了一道白色的优美的弧线!全场瞬时惊呼起来。
这是由于水稀释了表面的由果胶和茶粉组成的茶沫,与下面的水和部分茶粉融合在一起后,形成了这样一种奇观——这个步骤,叫做“破膏”。
接着,便是叶老师的艺术创作——他在茶沫上自如地画着流畅的线条,又撒上了几瓣花瓣和叶子,再撒上几撮茶粉,俨然成为了一幅美丽的抽象画!这不正是北宋陶谷所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的神奇景象么?
叶老师招呼着大家都前来轮流作画,在大家兴致勃勃的.你一笔、我一划中,很快茶沫表面大部分都变成乳白色了。这时叶老师挑起一点棕色的茶沫,往乳白色的茶沫上轻轻一抹,便又可以重新再画了——这叫做“贴膏”。全场不禁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这不断的破膏、贴膏之间,一幅幅艺术品在叶老师的“笔”下诞生——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云雾缭绕的山水;轻轻几划,就勾画出坚韧不拔的苍竹;缓缓行笔,就勾勒出工笔画般的花鸟虫鱼;刷刷几下,一幅狂草竟俨然现于眼前……那白色的茶沫,如卷云,如白浪,变幻出无数美丽画面——这盘小小的茶沫中所容纳的画面仿佛是整个世界。
看到这里,我发现叶老师为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一种艺术的融合与升华。
现在,我才知道宋代的茶百戏,也叫做“斗茶”,就是比谁的茶沫更持久,谁的茶画画得更好。这真是一种妙趣横生的、神奇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比赛。
最后,叶老师将茶汤分与我们众人品尝,大家把表面上的那层茶沫轻轻挑起,舀入嘴中,一入口,
那茶沫酥酥的,带着茶特有的苦涩,又带点甘味,这是何等令人陶醉的享受啊!
见识茶百戏,品味茶沫味,感悟茶文化,穿越古今,畅游中国茶文化长廊,这妙趣横生的体验茶文化之旅令人终生难忘啊!
可能是因为欠揍
因为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宋朝人的茶叶以团茶、饼茶这样的紧压茶为主,像我们现在这样的散茶也有,但是都不是什么好茶,主要是一些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蒸青和碎末茶。所以喝茶前都要擂开,或者用碾子碾开。

梦华录里的茶为什么是泡沫的

梦华录里的茶之所以有大量泡沫(茶沫),主要是因为茶叶中能形成泡沫的基础物质有很多,如多酚类、果胶、蛋白质、氨基酸等等,尤其是其中的茶皂素,该物质具有较强的起泡性和稳泡作用 ,因此,茶汤搅拌后能形成丰富的泡沫,并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宋代盛行的喝茶方式是点茶。
首先将热水倒在细密的茶粉上,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筅不断击打,直到出现厚厚的泡沫。
这种加入热水的动作被称为“点”,“点茶”因此得名。
该技艺在2019年被列为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徽宗所作的《大观茶论》一书,对“点茶”有详细描述。
其中对于点茶的描述:“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
从中可以看出,在千年前的古代,宋人对于好茶的标准,从外观上看,要洁白细腻,越好的茶越白,泡沫越持久。
“点茶的要领在于练习手腕和手臂的协调性。一盏茶大约要击打180-200下,水与茶才会完全融合并出现泡沫。”
然后,便可以用调好的茶膏,自由地在泡沫上作画。

宋代点茶的茶沫为什么那么白那么丰富呀?

乳白色是沫饽,之所以出现茶末,和茶饼制作优劣,使用器皿和冲调手法大有关系。
水冲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就会慢慢出现泡沫。茶的优劣,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称为“咬盏”。茶人以此较胜负,胜者如将士凯旋,败者如降将垂首。
第一泡茶汤时间最重要:
通常洗茶之后,第一道茶汤的浸泡时间一般应该在25秒以上。不过,这个时间的确定应以茶叶已经基本舒展为前提。如果茶叶还没有舒展,这时还可以看茶汤颜色,如果颜色已经深了,不怎么再有变化了。那么茶汤也该出来了。
第一泡茶汤浸泡的时间越长,茶叶就越不耐浸泡。原来可以浸泡七八次的茶叶,由于开始浸泡得太狠了,后面也就乏力了,以至于茶汤越来越淡。
第一泡茶汤浸泡时间太短,茶叶虽然耐泡,但是茶汤的滋味很难上一个新台阶,后面浸泡的时间再如何增加,茶汤始终带点“水”味,好像“兴奋”不起来一样。

宋朝打茶是什么意思

打茶是在点茶的时候搅拌茶叶的意思。在宋朝,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搅茶公子”。水冲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就会慢慢出现泡沫。
宋代盛行斗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产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等地,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即著名的“建盏”。
喝茶的方式上,现代人喝茶的方式就是把茶叶放在茶壶和茶杯里泡着喝,而古人多用煎、煮的方法。宋朝人饮茶的方式为点茶。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
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
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

古代点茶需要将茶叶碾碎成粉末,如何看待这样的饮茶方式?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饮茶方式也是极其独特的,它能有效感受茶的浓郁,香味还能有效提神。
这样的饮茶方式也有很多人喜欢,每个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方式和东西。
古代的茶文化是非常深厚的,每个地区以及每个朝代的人都可以创造出独特的饮茶方式。也能够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口感。
自唐代以来,由陆羽塑造的茶叶已趋于成熟,主要以煎茶的形式出现。饼茶在这时很流行,但饼茶不能直接饮用,必须经过焙、碾、罗三道工序加工。焙茶就是用夹子把饼茶紧紧夹在明火上,等待饼茶中的水蒸气蒸发掉。磨茶就是用滚筒将茶叶磨成粉末。粉碎后的茶末还要用丝或纱的筛子进行筛分,称为罗。成脆后磨成粉,再加入各种调料如葱、姜等,然后加水煮沸,倒出饮用。
这可以说是茶叶 "清饮法 "的开始,但在饮用形式上,茶渣和茶汤并没有分开,而是仍然沿用 "汤饮法 "的 "带汤渣吃"。在宋代,点茶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方式,在斗茶中经常使用。日本的抹茶是在学习了唐朝的茶叶后磨成粉的。现在,一提到抹茶,人们就认为它来自日本。在你点茶之前,你把它磨成粉末。以这种方式制作,意味着你从蛋糕上撬下一小块。
蛋糕茶在这个时候很流行,但蛋糕茶不能直接喝,必须经过三个过程:焙烧、研磨和焙烧。焙茶就是用夹子把饼茶紧紧夹在明火上,等着饼茶中的水蒸气蒸发掉。磨茶就是用滚筒将茶叶磨成粉末。粉碎后的茶末还要用丝线或纱线进行筛分,称为罗网。茶叶是我国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茶叶不仅是我们的食物,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抹茶粉为什么要刷出泡沫?

抹茶粉要刷出泡沫是因为喝茶界有讲究,皆以茶沫为傲,这层茶沫堪比“人参”。
早期我们在宋代的时候斗茶,越上好的茶,沫就会越多,这个界限就是斗茶的一个界限,谁的沫先下去谁就输了,沫少了就会输,但是上好的茶沫是不容易弄的。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品评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茶叶为什么起沫

这是正常的
泡茶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放茶叶,然后冲水进壶里,然后再把第一遍的水拿来烫杯子或是倒掉,第一遍的茶是不能喝的,茶叶在哂的过程中肯定会多少有一些尘,泡了水后,这些杂质就变泡泡,所以要先把这尘冲掉,第二次泡的水就可以喝了,也就没有泡沫了
要想健康喝茶是很麻烦.所以现在的台式工夫茶艺讲究等待喝茶的耐性.
你这样的情况对身体到是没有多大的害处.长期这样就难说了.
糖分子遇高温产生的皂性,是正常的
跟肥皂水会起沫是一个道理,水中溶入了大分子物质,改变了水分子团之间的粘接性,因此水、气过渡层——也就是水面的张力加大,剧烈晃动时,空气深入液面下形成气泡,由于表面张力大,不易破裂,就成了你看到的白沫。实际上白水在剧烈晃动后也产生泡沫,只不过因为张力小,很快就破了,所以感觉上象是什么也没有。
茶水起白沫,纯属物理反应,只要你的茶没问题,它对人是绝对无害的,所以也就用不着处理。并且,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还把这种沫视为茶水的精华所在呢。如《茶经》中写道“沫浡,汤之华也”。到了宋代,茶人斗茶,更是特意把沫的多少、颜色、以及能持续不破的时间,作为评判好茶的一个重要因素。大约在明代,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改变,人们才渐渐不关心沫的问题了。
最后再说明一点,日本抹茶茶道中有一个刮沫现象,传到国内,常常被人们说成是洗茶、净化茶水的手续,我国乌龙茶功夫茶艺表演中也有刮沫,也被人们说是净化茶水的手段,以至于人们把茶沫看成了不干净的东西,实在是言重了。茶叶上要是有土,中入水后会沉底,不大可能镶在沫里;茶叶里要是有农残,则会溶入水中,再怎么刮沫也刮不去。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那盛行于宋代的点茶法是怎样的一种饮茶方式?

他们是调成膏的,然后再拿水去化开,不停的去继续搅,味道也是比较重的,很受当时人们喜欢,他们每天会进行喝茶。
需要先将茶叶粉末放在茶碗里,然后加入少量的沸水把它调成糊状,再少量加入沸水,同时手里边拿着当时的调茶工具,适当搅拌,等茶的泡沫上浮就可以制成茶汤。
涉嫌移送带的典查法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隐藏方式,而这样的隐查方式就是在制作茶的过程当中加入一些糖盐或者是其他的调料,混上茶的口感,呈现出非常独特的风味。
谢邀:
开篇明义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饮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唐代以煎茶为主流,煎茶又名煮茶,就是将茶末倾入沸水之中以制成茶汤的品饮方法。其中水的沸腾状态与倾入茶末的时机是检验煎茶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茶圣陆羽在前人对茶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整套烹茶技法、饮茶习俗以及品茶法,并写成专著《茶经》。在“茶之煮”一章中,陆羽就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并将其归纳为“三沸”之义。可以说,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以煎茶道为主。
宋代饮茶风气不减,文人墨客以茶会友,以茶为诗,以茶取乐。茶叶与宋代人的生活、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宋代茶艺在继承前代精华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宋真宗初年出现团饼茶,享誉京华。而真正引领宋代的饮茶风尚则是点茶。
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手执茶筅(竹丝做成的调茶工具)适时搅拌,茶末上浮,以制成茶汤。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在宋人眼中,烹茶的水以山泉水为上品,井水次之。茶叶以白茶为顶级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细越好,这样点茶时茶末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火候也极重要,宋人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以水刚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的茶盏以建盏为宜;最后,点出来的茶汤色泽要纯白,茶沫亦以鲜白为佳。
根据点茶法的特点,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斗茶,多为两人捉对“撕杀”,三斗二胜。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偏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火候过了头。
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也有二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以鲜白为上;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怡到好处,汤花匀细,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被称为“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工艺有着精辟的描述,他将冲点与搅拌视为一个整体,二者同时进行,对注汤的多少与搅拌的力度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并将点茶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即“七汤”。
“七汤点茶法”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宋人点茶的方法。这“七汤”名为:疏星皎月、珠玑磊落、粟文蟹眼、青云渐升、浚皑凝雪、乳点勃然、稀稠得中。基于此,“七汤点茶法”的点制过程体验了宋代点茶的优雅,主要体现在汤花、茶器与点茶手法的优雅上。
“致清导和”是宋徽宗提出来的茶道思想。清与和,除了以上内容它还包含了儒释道思想的精神内涵,如儒家的中和谦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明心见性,人们都可以在点茶过程中体会到。
又如点茶人的仪表,要求茶人仪表朴素、干净和整洁;挑选的茶器必须洁净,准备的茶叶是从大自然中亲自采摘的植物,具有大自然的味道等。其次,点茶的点茶动作和过程中要求点茶人具有尊卑有礼、内敛沉稳的道德情操。
在点饮时,通过茶自然干净的特征,取得清新、清净的感觉,从而让身心净化,达到一种明心见性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茶性的中正平和要求点茶和饮茶之人要懂得进退有度,举止得体,不骄不躁,方可点得好茶一碗,才能一品其中香味和滋味。
最后,佛家追求圆满,点茶人只有明了点茶的真谛,才能点得一碗好茶汤,点茶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点茶之美,成就点茶得“得味、得韵、得道”的圆满境界。
点茶中汤花的乳白、鲜白等色泽、变幻的花形、悠然的清香,将汤花之美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点茶的颜色之美主要指的是汤花之美,要求乳白或鲜白之色,纯白最佳。点注之后,茶汤表面会升起一层白色的厚厚的泡沫。泡沫通常被称为“汤花”。宋代文人们常将它比作乳点、云朵和白雪等物象。
如丁谓的《咏茶》中记录的“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的句子,将纯白的汤花比作玉乳、云朵、白雪。水融入茶盏,点起白色的汤花,汤花在盏中翻腾,就像冬天翻滚的皑皑雪浪。白汤给宋代人在点茶过程中带来了美的体验,以及心灵享受。
再如欧阳修诗句中的“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描述的就是茶汤滋味的超凡脱俗感,带来了异于生活的味觉体验。清香的感官感受常会给我们带来超凡脱俗、远离喧嚣、平静安详的精神美感。
宋代点茶法有一套独具审美的茶具,点茶过程中,茶具是主泡器,最为重要。在中国,茶具以福建建安建窑黑釉盏为上乘。黑釉盏中兔毫盏最适合点茶。
因点茶的汤花追求白色,所以黑色的茶具方便观察汤花的形态,会形成黑白强烈的对比效果。兔毫的纹理也容易让点茶者产生“咬盏”的清晰视觉效果。白色汤花在黑色茶盏中移动的时候,有白色汤花稳稳“咬盏”慢慢移动的感觉,形成生动有趣的动态景象。
兔毫盏的色泽和厚重感中还蕴含着古朴典雅的生活气息,黑色沉稳,釉色的温润晶莹,釉面下还有不规则的和弯弯曲曲的形状宛如山川的图像,图像与兔毫盏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古朴、沉稳、优雅的美感。
七汤点茶法,分七次注水,每一次注水,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周回一线,定点注水和吊水线等方式,只有严格点注,汤花才能达到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和周回旋而不动的要求,才能点出真正的好茶。
七汤点茶法从一汤开始灿然生出“疏星皎月”的自然景象,二汤击拂出“珠玑”渐落的茶汤形状,三汤后“云雾”慢升,四汤结“浚霭”和“凝雪”,最后盏中出现“乳雾”。
宋人在点茶时,通过利用自然的审美方式去挖掘点茶的美学内涵和精神内涵,从单纯的点茶活动去感悟大自然的物像美,将艺术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美与天然相互依存的状态。整个点茶过程的乐趣和情趣,通过自然和物像的体现跃然而出,让人只读文字就能迅速捕捉到感受到点茶的美感。
宋代的点茶是宋人智慧的结晶,对人们现代的茶艺的学习、传承、茶美学建设有着很强的推动价值。我们可以结合宋代点茶的方法、技艺和茶艺审美方向来创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茶仪轨、行茶形式,还可以推动现代中国茶文化、茶美学的发展,继而形成具有中国当代茶道特色的点茶形式。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