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的茶文化,信阳茶文化 信阳茶文化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信阳毛尖文化内涵的介绍

信阳毛尖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之一,产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信阳区、光山县、固始县、罗山县等地。信阳毛尖的制作历史悠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信阳毛尖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信阳毛尖是中国传统产茶区之一,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信阳就已经有了制茶的历史,而至明代时,信阳已经成为了河南省最大的产茶区之一。2.精湛的制作工艺。信阳毛尖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采摘、筛选、抖焙、揉捻、悟青、炒青、配料和烘干等多个环节。其中,关键环节为“斗拌”,就是把采摘好的新嫩茶叶放入竹斗中进行反复拌动,使其形成“毛尖”形状。这个过程需要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精湛经验。3.饮茶文化。信阳毛尖是中国绿茶的代表之一,它具有独特的滋味和香气。信阳毛尖不仅是一种茶饮,更是一种文化,它带有中国茶文化的韵味和精神内涵。4.生态环保和健康理念。信阳毛尖的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是生态种植和生态加工的模式,只有保持健康的生态环境,才能制作出健康的茶叶。此外,信阳毛尖亦代表着饮茶文化中追求健康、自然和环保的理念。综上所述,信阳毛尖所代表的是深厚的茶文化内涵,以及社会绿色、健康、文化发展的价值观念。

信阳毛尖茶文化论文

信阳毛尖茶是中国传统的名茶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本文将针对信阳毛尖茶的文化背景、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阐述。一、信阳毛尖茶的文化背景信阳毛尖茶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传说唐代的“茶圣”陆羽曾在信阳采制了一种茶,称之为“扁担茶”。这种扁担茶采摘的茶芽细嫩、呈黄绿色、卷曲程度较高,且有茸毛,故得名为“毛尖茶”。信阳毛尖茶的制作工艺从唐代至今,虽经历了多次变革,但整个制作过程仍主要由手工完成。制作过程包括采摘、杀青、揉捻、干燥和分类等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以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口感。由于制作工艺特殊,信阳毛尖茶所含的汁液与气味,散发出的香气、滋味等都十分独特,被誉为“香气高长、汤色翠绿、滋味醇厚、品质优良。”二、信阳毛尖茶的特点信阳毛尖茶以茶汁清香、滋味醇厚、层次分明、回甘持久等特色著称。这些特点与信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密不可分。信阳地处南北交汇区,夏季高温多雨,而秋季则干燥炎热,春季冰霜雾气重,这样的气候条件既留下了茶叶柔嫩、香气高长的特点,又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和口感。除此之外,信阳毛尖茶所使用的茶树品种也十分独特,采摘的时间、部位和方法也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和口感。三、信阳毛尖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信阳毛尖茶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传统的名茶,信阳毛尖茶既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信阳毛尖茶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功劳。在茶道、茶艺、茶叶鉴赏等方面,信阳毛尖茶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总之,信阳毛尖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茶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发展历史

  信阳毛尖的茶 文化 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你们知道信阳毛尖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叶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高原,随着气候以及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变迁,茶树又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别山信阳生根。

  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 措施 。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阳中部五里店、彭家湾、游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岗、邢集等乡的丘陵岗地上陆续发展。1967年春天,农业局的科技人员指导茶种引过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岗,建立了红旗茶场,朱堂、涩港、彭新、青山四个乡,这是解放初期国家统购统销茶叶时开始确认的。

  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

  1993年,信阳的师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生产。

  信阳市8县2区中有133个乡镇、1245个行政村产茶;茶园总面积已达100万亩;年产干茶2000万公斤,茶叶综合产值20亿元。现有茶农95万余人,茶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

  2007年,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1796元,占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006年,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制定了《信阳市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实现亩产值5000元,茶叶总产值60亿元,茶农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70亿元;培植1至2个销售额达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3至5个省级龙头企业;创建1至2个国家驰名商标,5至8个省著名商标;建设投资额超5000万元的茶文化旅游项目2至3个,超亿元的1至2个,重点完成信阳茶博园、茶示范园、南湾盛典天下茶道旅游项目和茗阳天下茶博馆等建设工作。
  信阳毛尖茶文化发展过程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 方法 ,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种类
  明前茶

   清明 节(阳历4月5号)前采制的茶叶。春天刚刚冒出的嫩芽采制而成。这期间的茶叶嫩,喝着有种淡淡的香。因为生长速度慢,几乎100%嫩芽头,是信阳毛尖级别最高级别的茶。最大特征是芽头细小多豪汤色明亮。

   谷雨 茶

  谷雨(阳历4月20号)前采制的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茶叶的生长正在含苞怒放,一芽一叶正式形成。泡好’条形‘虽然仅次于明前级,但是味道稍微加重了。这种茶结合了对信阳毛尖外形的档次感、还它的口感为一体。(外形,口感各占50%)。主要适合稍高档消费的人群。

  春尾茶

  春天末期(阳历6月份)前采制的茶。经常说雨前茶就是这个时期的茶。和明前茶、谷雨茶相比,但是耐泡好喝,价位相对比较便宜。

  夏茶

  夏天采制的茶。叶子泡出来比较大、宽。茶水比较浓,味道微苦,耐泡。

   白露 茶

信阳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信阳茶,以信阳毛尖为代表,是中国一流名茶之一,是绿茶中的佼佼者。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信阳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信阳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特产,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据查证。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阳毛尖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高。目前,全市茶园面积有80万亩,开采面积70万亩,茶叶总产值8亿多元,社会总收入12亿元以上。
  信阳毛尖是所有信阳人的骄傲、河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信阳茶文化的历史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信阳毛尖的渊源与历史

信阳毛尖,亦称“豫毛峰”。
产于河南大别山区的信阳市信阳县(现为平桥区),因条索紧直锋尖,茸毛显露,又产于河南信阳,故取名“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品质高上,外形细秀匀直,显峰苗,色泽翠绿,白毫遍布。
内质汤色嫩绿、鲜亮,香气鲜嫩高爽,叶底嫩绿明亮、细嫩、匀齐。
特级品展开呈一芽一叶初展。

常饮绿茶的人,无人不知“信阳毛尖”的品牌。
当绿色食品风靡全球的时候,“信阳毛尖” 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令人津津 乐道。
“信阳毛尖”系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因质佳味浓久负盛名。
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 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上,“信阳毛尖”在各类饮品中一枝独秀,荣获金奖。
1990年,全国名优绿茶评比,“信阳毛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国家金奖,名扬世界。
历史上, “信阳毛尖”茶一直作为朝庭贡品,时至今日,仍然是贤士名流的首选饮品。
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地 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风味无与伦比.利 用这一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信阳地区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保持传统工艺,提高质量。
全区 茶园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 一。
靠名茶搭台,传信阳美名。
从1991年开始,信阳地区每年举办一 届“中国信阳茶叶节”,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来品茗,优质“信阳 毛尖”走出深山,漂洋过海,成为信阳外贸的主要出囗产品和友好交 往的珍贵礼品。
如今,“信阳毛尖”已不单纯是一种饮品,她包含着民风、民俗的深刻内涵,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性与精神寄托。
信阳地区茶文化村、中国信阳茶叶城和遍布城 乡的毛尖茶市,几多风景几多情,茶乡的韵味尽在其中。

信阳毛尖的价值

信阳毛尖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因产于河南省信阳地区而得名。其采制工艺独特,经过“摘、晒、揉、炒、烘”等复杂的生产流程,形态挺直,色绿明亮,香气清香高雅,味道鲜爽甘醇,口感鲜嫩滑爽,富有营养,有利于健康。信阳毛尖具有较高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价值:信阳毛尖是中国传统名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代表了中国的茶文化。2.经济价值:信阳毛尖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欢迎,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信阳毛尖作为一种高档名茶,价格相对较高,市场需求旺盛。3.营养价值:信阳毛尖富含茶多酚、咖啡因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降脂减肥等功效。长期饮用可预防多种疾病。4.地理价值:信阳毛尖产地地理环境优越,盛产富含矿物质的红壤,使得其口感独特,具有独特的产地价值。总体来说,信阳毛尖是一种珍贵的名茶,具有丰富的文化、经济、营养和地理价值,是高档茶叶市场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毛尖茶文化——讲述关于信阳毛尖的故事

  信阳 毛尖 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一直都有“绿茶之王”的美称。那么拥有这么高荣誉的信阳毛尖,一定有着很特别的故事才使它一直被广大人民牢记,具体是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在河南名茶信阳毛尖产地的茶山里,随处能够看见一种尖尖嘴、大大眼、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小鸟。这种鸟叫嚷起来可好听啦,因为它爱蹲茶树林,爱捉茶树虫,茶农特别喜欢它。据说,茶山上那棵又高又大的老茶树,一定是这种鸟儿衔来的种籽种活的哩。在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特别久特别久往常,这一带山上本来没有茶。官府和老财霸占了山林,逼迫老百姓给他们开山造地。乡亲们脸朝黄土背向天,日出干到太阳落,又累又饿,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瘟病,死了特别多人。
  有一个叫做春姑的姑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到处奔跑,想找一位能给乡亲们治病的人。
  一天,春姑在彩云山上遇到了一位采药老人,便向老人说出了心底的苦衷。老人听后,叹息连声,想了一会,对姑娘说了一件上辈人讲的奇闻:依旧洪荒时期,神农氏曾经跑了特别多地点,尝遍了百草,找到了一种宝树。
  这种树的叶子片片都是宝贝,只要人们喝了用它煎的汤,便神清目爽,积劳顿消,百病可徐。这种宝树在啥地点呢?老人也说不准。他只听说一直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架大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够找到了。
  为了搭救乡亲们,春姑历尽艰苦险阻,克服重重艰苦,终于翻过九十九架大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江。可就在这时,她也得了可怕的瘟病,倒在山泉旁了。神秘的山泉水将漂来的一片树叶送进姑娘口中,顿时,春姑苏醒过来了。不仅苏醒了,还感到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呢!
  春姑从口中取出那片树叶,她想:这一定一定是那种宝树上的叶子吧!因此,顺着山泉向山上寻去。果然,在泉水尽头的大山巅上找到一棵大树,树叶和救了她生命的那片叶儿一模一样。春姑可高兴啦,爬到树上,摘下一粒金晃晃的种籽,不由得看着它唱起歌来。
  她的歌声惊动了一位银须银发的老者,他一定是人人敬慕的神农氏。神农氏走到春姑四周,捋着胡子把姑娘打量了一番,赞成地说:“你真是一位好心的姑娘。这树叫山茶树,种籽采下来,必须在十天内播进土里,才能成活!”
  春姑一想:糟啦!我来查找宝树的时候定了九九八十一天,十天内如何能送回去呢?便失落的哭了。她的泪水激动了神农氏老人家说:“好赖娘,不要失落,我给你想个方法!”只见他拿出神鞭,“叭叭”抽了两下,好看的春姑急忙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小画眉。
  神农氏对小画眉说:“你赶快飞回去,等到茶籽种上,露出芽芽时,只要你忍住不笑,再象刚不久那样失落地哭一场,你就会变回本来的模样。”春姑可高兴啦,她拍拍翅膀点点头,表示明白了。接着,拜辞了神农氏,衔起那粒金晃晃的茶籽,就飞上了天空。

信阳茶文化 信阳茶文化介绍

1、信阳茶源远流长,起源于东周,盛名唐朝,宋代兴盛,清代兴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的陆羽、李肇分别在《茶经》和《国史补》中把义阳(今信阳)茶列为国之名茶。数千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介,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信阳茶文化。
2、信阳茶叶文化节依托“信阳毛尖茶”绿茶的品牌优势,每年4月28日至30日举办一次大型的茶文化盛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河南电视台、人民日报主流媒体、网络媒体以及香港商报等海外新闻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采访和报道。自2010年第18届会议以来,信阳茶叶文化节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

信阳毛尖|苏东坡曾说:淮南茶信阳第一


每天一个茶叶小知识
信阳毛尖
绿茶之王|当之无愧的世界名茶
信阳毛尖基本信息:
别名:豫毛峰。
分类:绿茶。
产地:信阳市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
口味:鲜爽醇香、回甘。
功效:抗菌消炎,止血,止痛,去腻消食。
储藏:保持干燥、密封、低温储藏。
信阳毛尖品质特点:
外形:细秀圆直,隐显白毫。
色泽:鲜亮,泛绿色光泽。
汤色:淡绿,明亮。
香气:浓郁栗香,香气持久。
滋味:爽口清甜。
叶底:细嫩均整。
1.备具,准备好茶叶和茶杯。
2.烫洗茶具。
3.在杯中投入3克左右茶叶。
4.注入适量温开水,约占杯体容量四分之一。
5.迅速将注入的水倒出,此为洗茶。
6.再次注入开水至八分满。
7.静待3分钟左右,即可品饮佳茗。
当之无愧的世界名茶:
1915年,信阳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58年,信阳毛尖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85年,信阳毛尖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
1982年、1986年,信阳毛尖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
1990年,龙潭信阳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参加国家评比,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
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信阳毛尖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1999年,“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荣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如今,信阳毛尖已经享誉世界,远销日本、美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    2025年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3023048号-1